充闾文集:辽海春深-地名更改纵横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甲:最近,应香港凤凰卫视的文友的邀约,我陪同他们看了清代的关外三陵,作了一些解说。朋友们朝夕相聚,欢洽逾常,有人便问起了我的名字的由来。我说了两点,其中一个方面与医巫闾山有直接关联。我因而建议他们的摄制组能够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

    乙:我对闾山的印象,很深,也很好,拍摄一些东西真是很有必要。

    甲:他们说,已经去过了,果然名不虚传,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属上乘,即使放入江南地区,和一些名山胜境相比较,也绝不逊色。不过,此行有两点感到遗憾,看了像吞食苍蝇一样,令人倒了胃口。我赶忙叩问,原来都发生在组织领导工作上。

    乙:接待中出了纰漏?

    甲:不是。一是北镇县改名的事。

    乙:听说改成北宁市了。

    甲:北镇是因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而得名。三千年前的古籍《周礼》中即有记载:医巫闾山为中华五座镇山之一,其所在地北镇以此得名。史籍中还有记载:“舜封十二山,以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故名北镇”。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天下名镇,怎能率意而为,说改就改呢?

    乙:另一点遗憾呢?

    甲:他们应锦州市旅游局之邀,又从北镇赶到市里。旅游部门首先向他们推介:市内古塔公园有一个木化石林,占地四千平方米,由二百多株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组成,可贵的一是古,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古代森林瞬间被泥沙碎石或火山熔岩所掩埋,树木中的有机质逐渐为二氧化硅所取代,形成了与石头一样的硅化木。二是近,这些木化石全都产于锦州市义县及辽宁西部其他地区,距离市区很近。三是科学价值高,这些远古的树木枝干虽然变成了化石,但其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仍然保留了树木的特征,为研究植物演化、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座迁地保存的木化石林。

    乙:把它集中起来进行展览,这是良规善举,有什么遗憾可言?

    甲:香港记者到了现场发现,每株硅化木都刷上了蓝色、绿色的油漆。这岂不是大煞风景?后来问了一下,是城建部门出于保护文物的“好意”弄出来的。这也反映了具体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

    乙:不过,擅改地名,以致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可不是一般工作人员作得了主的。应该说,这是属于领导工作的失误。

    甲:听到香港同胞反映的这两个问题,我曾经同锦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反馈过有关事项。当时,我说: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区域历史记忆,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标志,其中凝聚着当地民众的归属感;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地名,是民族往昔文化的活化石;也可以说,地名就是区域形象的品牌,这个品牌用好了,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记得国家民政部的一位老领导讲过,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保护老地名是弘扬中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一环。保持一定的文化个性,不仅有益于传承历史文化,也有益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后人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而努力。因此,是不能随意改换的。

    乙:这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过去十分罕见,似乎主要是集中出现在近些年。

    甲:是的。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经济开发规模的扩大,行政区划的调整,还有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地名更改的热潮。有人统计,1980年到2003年,十四年间,北京市伴随着旧城区的改造,仅原有胡同的名字就消失了40%;而南方的广州,1991年至2000年,老地名消失了一千多个。

    乙:像对名胜古迹随意改建、随意拆除一样,乱改地名也是一种“文化强拆”的行为。那么,这么集中、大量的出现,那总得有些由头,或者说原因吧?

    甲:北镇改为北宁的理由,简单得很,据说当地负责人认为,北镇由县改市了,“镇”显得太小,一个市怎么能和“镇”联系在一起呢?于是,几千年的名城说改就改了。

    乙:其实,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河北的石家庄,还是省会城市呢,人家也没把“庄”字改掉啊。

    甲:有的说是为了“吉祥”,为了赢得好运气。你说到河北了,那里有个完县,那里是尧帝的故乡,金代在这里设置完州,一年我到那里参加“桃花节”,当地还介绍说“此地山川完美,形势坚固”;可是,1993年却改称顺平县了,据说原因是投资商嫌名字不吉利,硬是更改过来。

    乙:这样的改来改去,以破坏地名文化内涵、无端损耗纳税人的资金为代价,教训是巨大的。我那年去荆州,听当地人讲,1994年改成荆沙市了,两年刚过,由于民众和各方面反映强烈,不得不又改成了荆州。可是,所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据说,湖北省襄樊市改为襄阳市,仅市民的第二代身份证一项,就要支出两千万元。这是有形的,可以计算的,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简直是无法统计的。

    甲: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追问:一是,当初,党政主要领导做出此项决定时,是否充分地征求过各方面意见?是否经过充分论——样改究竟有没有道理?二是,造成的巨大损失由谁负责?当政者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三是,上级主管部门为什么轻率地批复?要不要承担什么责任?那年,我对锦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说:话说在前面,待以后验证:一、或早或晚,“北镇”这个名字肯定会改回来的。二、当初的地方决策者最终要为这种鲁莽行为承担历史责任。

    乙:看来,你说的头一句话已经得到证实了,几年之后,北镇便又改了回来;可是,后一句嘛,就很难说了,“三失街亭,找不着马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谁“负历史责任”!网民问:乱改襄樊的结果,损失几千万,谁来买单?谁也不买,一切都得由政府兜着,北宁自然也不例外。说到教训,实在是重大而惨痛的。无知而有权,无知而无畏,不充分听取多方意见,靠拍脑门定盘子,难免在决策中不出大的纰漏,因此,至为可怕。

    甲:大概这方面的问题反映太强烈了,国家民政部从去年六月起,相继出台了多项通知,提出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乙:再不抓,确实也不行了。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放在法律、制度框架之下,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005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