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书籍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誉之为“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则是读者赖以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物质基础,造福人类多多,堪称无尽的宝藏与圣地。不独我们常人,即使那些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又有哪一位不是赖以成长的?马克思就说过,自己平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啃书本”。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央四层楼高的大厅是图书馆的阅览室,马克思经常到那里去读书、写作。他每天早上九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作摘录,写笔记,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才回家。十多年如一日。直到把座位下的水泥地板磨出了脚印。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年仅二十岁,就以优异的数学才能名闻于世,有人问他:“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他的答复是:“莫斯科最大的一所学——书馆。”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答曰:“书籍就是我的老师!”
在这方面,我也有同样的体会。数十年来,我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远的不说,我只想谈谈近二十多年到省城工作后,同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以及省委党校图书馆和辽大、沈师大两校中文系图书馆的密切关系。
我以一种攻城拔寨、克坚破难的精神,到图书馆去获取文化知识,增长人生智慧。这从1991年5月间我为沈阳市图书馆新馆落成所题写的一首七绝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壁琳琅照眼明,高文典册满楼楹。攻坚何惧书城固,驱遣胸中百万兵。
我还写过这样一首七绝:
缒幽探险苦千般,夜半神劳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二十余年,我一直是省图与市图的常客。由于它们地处市中心,我经常趁开会或参加活动的剩余时间,到那里去转游一下,翻翻杂志,看看进了哪些新书;而更多情况下,是事先拟定一个借阅书单,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索求。其间也曾多次出差大连,尽管市里都把我安排到棒槌岛下榻,但我却往往要住在大连图书馆西——纪委招待所,为的是看书方便。
公共性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在强化全民读书气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读者的知识水准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市民第二课堂的作用。省市几家图书馆正是这样。他们注重提高工作人员人文素质,重视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及时解决文献资料丰富性(数量剧增、内容广泛、分散交叉)与读者需求的特定性所造成的矛盾,使读者在了解有关借阅程序、规章制度、藏书结构和布局、文献分类排架、目录种类的同时,还能逐步掌握使用文献资源的能力,扩大读书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阅读效果。
初始时期,我到图书馆借书主要是三个方面内容:关乎个人以至宣传工作者人文修养的书籍,多为哲学、史学著作;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外学术著作;围绕个人创作,所需参考书籍。这些书,涉及范围广,而且选择性强,需要图书管理人员有相当广阔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记得二十年前,有一天我接到了辽宁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的聘书,当即就去了市图书馆,准备找些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文献资料。接待我的是馆员李东红,她根据我所研究的课题的需要,不大工夫就从书库里搬出十多种国内外有关的权威性著作。还有一次,我省史学界承办国际清史研讨会,我应邀在会上发表了《努尔哈赤迁都探赜》的学术论文。在准备过程中,也得到了小李的帮助。
从这里我体会到,图书馆汇集的人类文明成果是进行知识再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资源。这些文献信息资料,看似以静止状态陈列在书架上;实际上却是一种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资源,面临着一个如何开发、利用的现实课题。为了开展好馆内外信息咨询和读者服务,引导并帮助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书刊文献,充分实现其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图书馆每个从业人员确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我常以作家身份,应邀到国内外采风、观光、讲学和参加会议。每次出发之前,我都要在文献资料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一般地,都要到省、市图书馆翻阅报刊杂志、选借图书文献,常常是开列一个很大的单子。每次都得到管理人员的热情支持,最后满载而归。有一次应澳门基金会邀请,前往考察、访问。事前,除了阅读澳门历史书籍,了解葡萄牙占领的有关史实,还要对那里的地理环境、建筑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和历代旅澳名人,作全面的把握。本来觉得已经够充分了,但某一天,展读汤显祖《牡丹亭》时,突然从第六出《怅眺》、第二十一出《谒遇》中,发现了汤显祖的澳门之旅这一新的线索,便又立刻作进一步的补充搜寻。试想,如果身后没有一座大型图书馆作支撑,怎么能做得到!
我的文学创作以历史文化散文为主,所需文献资料十分广泛、分量很大,而且专业化、学术性都很强。比如,我写《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历史上的三种人》、《龙墩上的悖论》,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多达数十位,有些人又须做重点研究,如李白、苏轼、陆游、纳兰性德、曾国藩、李鸿章、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溥仪等人,我读过他们的多种传记和大量的评介文章;而少帅张学良,我专门列出了十五个专题,组成一部五光十色的“人格图谱”。显然,只靠个人藏书是难以完成的,这样,就必然要依赖图书馆。而给予我帮助最大、在这里应该特别提出的,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于读者的省、市图书馆管理人员。因而,我对他们从心底里生发出一种深厚的感激之情。
五年前的秋天,我在大连图书馆苦读经日,馆长张本义、副馆长辛欣提供了大批文献,包括新进馆藏的《四库全书续编》。当时曾即兴题诗纪感:
一览琼华眼倍明,霜鸿高翥海天青。羡他万管玲珑笔,血写哲思泪写情。
嗜书不讳一生贪,得味庄骚史汉间。目涩始惊天向晚,悠然回首见南山。
应该说,为一个作家提供阅读服务,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差——果他是从事史学研究,所需图书只限于通史、断代史以及人物传记等各类史书,还不算难办,只要书库里存有充足的文献资源,而且经过科学分类,具备检索功能,就可以胜任愉快;而我写作历史文化散文,是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是人学”,这就要透过事件、现象,致力于人物特别是心灵的剖析,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发掘出个性、人格、命运抉择、人生价值等深层次的蕴涵,并且鲜明地亮出作家的史识与见解,进而承担起人性烛照、灵魂滋养的责任。这是因为,作家写历史人物,不在于带着读者重温历史事件,说出一些更背景化的真实,而在于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界上,引领读者思考当下,认识自我,提升精神境界。我要以崭新的史眼、史观、视角,从中探索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独创的而不是因袭的新的认知。为此,对于所写的题材,必须进行新的组合,通过对那些历史人物性格、命运、人生困境、道路抉择的剖析,揭示出一个个哲学、史学的命题,如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封建制度下皇位继承问题,少数民族与宗教问题,全面接受汉化之得失,古代士人的仕与隐,封建藤蔓上的毒——官,人性弱——妒、奴性、贪婪等,以及历史中的悖论与二律背反等几十个专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书籍可供查询,只能在一些散见的报刊上探索到只鳞片爪,需要穷搜苦觅,披沙拣金。即使作家本人能够提出来明确的线索,要一一检索、搜寻,也需要很高的文史功力和相当的学术水准。在这些方面,得图书馆员之助者实多。
看来,一座图书馆高效、优质的服务,端赖于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种高素质,应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及个体自己长期内化的结果,并通过行为外显,且能不断地进益与升华。而要养成良好的素质,就必须坚持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和个人自觉地持久塑造自己。作为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怀抱“读者是上帝”的虔诚,具有恳挚认真的服务态度,无疑是万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还须具备能够胜任各种实务的素质与本领,应有高度的知识水准和专业修养。图书馆读者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的职业特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同的心理特征。为此,能否切实把握各种层次的读者借阅心理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阅读指导、文献钩稽、课题研究,就成为高层次图书馆服务领域的现实课题,也是高素质图书管理人员的应有条件。
省、市图书馆在积极开辟各项服务业务的同时,对于本地文化资源也十分重视。仅我个人实际经历的,就有多次。1998年4月,沈阳市图书馆成功地举行了“知音知友书话会”,我曾应邀就文学创作问题与读者对话。十年后,又欣逢市图书馆百年馆庆,他们隆重地举办了一次“本地知名作家作品展”,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欣感之余,当时即兴题了一首七律,并书写成条幅,作为百年馆庆献礼:
琳琅书阁影参差,我欲鹪鹩借一枝。千古名贤传妙慧,万方典籍启新知。沧桑入眼增禅悟,悲喜经心惹梦思。展卷临风饶意兴,百年馆庆漫题诗。
(200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