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民间教育
赫哲族在历代发展进程中,都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教育是为现统治者服务的,只有统治者的子弟才能学习文化,广大贫苦的赫哲族后代根本上不起学,只有在民间以削木、裂革、插草记事来记录生活,仍处于文盲之列。
二、伪满时期的私塾
这个时期是日伪统治时期,赫哲人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冬天无鞋穿,晚上无被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九三七年在同江三江口下游四十五公里处的赫哲族哈渔村,来了一个姓杨的先生,他也是穷苦人,他在此村成立了私塾,只为讨口饭吃。这个哈渔村只有二户人家,都是姓尤。于是这两户赫哲人家考虑到没有文化就不能救中国就不能有作为,就供这位穷老师吃住,让自己家孩子跟他学文化,后来在解放后,这家尤姓赫哲族后代在民族乡里当了校长。
一九三六年,勤得利办了两所民间私立学堂,有十二名学生,其中仅有两名赫哲族学生。所学的课程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据后来知情的老人讲,这两名赫哲族学生后来因家境贫困,无钱交学费而最终辍学。
三、解放后的民间教育
一九四九年,当时街津口村还没有学校,全村渔民请了一个外地姓孙的先生教全村的孩子学国文和算术等。全村大人们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人们当家作主,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能够识字和学习文化知识已成为赫哲村民的迫切愿望,因此人们让孩子识字的心愿也实现了。起初只有十五六名学生,赫哲族学生占三分之二,其中女学生有三名,这是赫哲族第一批女学生。当时,全村百姓供给孙先生食宿又给其适当的报酬,但在数月后,这位先生嫌工资太低,而村民也觉得为其分担的伙食负担过重,这位先生便离开了街津口村,至此,这个私塾也就自然消失了。
四、群众性扫盲运动如火如荼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一九五七年,全国赫哲族人口最集中的街津口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扫盲运动。这是在党团组织下掀起的民间文化教育。因为在解放前连吃的都没有,哪有钱上学,所以很多的人不识字。所以党的民族政策号召要当国家的主人必须扫除文盲,群众性扫盲有方法要有步骤有成效。
1.“三有”:即有领导挂帅,有会议要及时汇报,有教员以小组分教教学,既检查生产又督促学习。
2.“六多”:
(1).领导力量多,妇联带头,团支部为骨干,以党支部为核心,将县工作组全面启动,各方面密切配合,小学教师加强指导。
(2)要教的多,学的多。
(3)学习方式多,船头学,河边学,炕头学,地头学,集中学,分散学,串门学,见面学,见物学,树下学,夫妇学,父子学,兄弟学,姐妹学等多种方式。
(4)宣传方式多。普遍利用黑板报、大字报、墙上标语、再结合大小会议鼓励宣传扫盲的重大意义。
(5)参观交流经验多,多树立和培养典型标兵,适时进行扫盲比赛。
(6)看报刊的人多。
3.“七变”:
(1)识字的人变为老师。
(2)一切工具变为黑板。
(3)一切场所变为课堂。
(4)一切休息时间变为学习时间。
(5)阴雨天变为上课天。
(6)谈天变成相互识字。
(7)文盲变为非文盲。
街津口村通过这次扫盲运动,不仅赫哲族完全扫除了文盲,而且朝鲜族、满族等兄弟民族也一起完全扫除了文盲,人们全部都能看报和写简单书信及记工分账了。
五、民间自发办赫哲语学习班
2000年,街津口乡中心校教师毕立勇、尤立刚在学校开办了赫哲语学习班。
2008年8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在佳木斯开办了“赫哲族语言学习班”,由其亲自担任教员。为了使赫哲族语言不被失传,吴明新长久以来的愿望实现了,参加学习的赫哲族年轻人有百余人,人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六、积极开展赫哲乡军警民书法艺术活动
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校长孙玉刚,赫哲族,1949年出生于街津口得勒乞,中共党员。他从小酷爱书法,多年的研习,使他的书法艺术功底深厚,在赫哲乡远近闻名。他从1988年担任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校长以来的十多年间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地为军警民开办书法学习班,并经常为边防连和派出所书写参赛作品,多次获沈阳军区和省武警总队书法作品大赛一、二、三等奖。
第二节民间科技
一、古代民间科技
1.观测气象
捕鱼的赫哲人对水涨水撤最为关注和敏感了,因为通常涨水鱼多,撤水鱼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总结了观测气象的一套规律:在正月和十一月要看南斗星和它西边的那颗小星星,如果这两颗星离得远,水位就要撤了,如果离得近了,水位就要涨了。
日月有风圈就要变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或下雪。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初二下雨半个月没好天,不怕十五阴就怕十六下,如果十六下,半月没好天。
在冬天狍子叫的时候,哪方面有回音,哪方面降雪即小,不回音的方面降雪即大。
下雨时一出彩虹就要晴天。
月亮刚上升时,月牙吊着,这个月是好天,雨雪不大,月牙朝上,这个月的天气就不好,雨雪也大。
(2)观象计时
看太阳值测时间,这是赫哲人古老的计时方法:“天刚发白的时候是凌晨六点(冬天),太阳露脸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夏季)……”。
春季:朝阳坡的积地开始融化,就认为春天开始了。
夏季:树叶封门,各种鸟都来全了,就是夏天了。
秋季:草木变成五颜六色,树叶凋零秋天开始了。
冬季:下了雪,江河封冻了,冬天开始了。
对计算一个月的标准,在早年是依月亮的盈亏为依据。以后演变用狍子的膝盖骨或木片,串在绳子上,老年人一天拨过一个以计天数。早年用农历,后来均用阳历计算,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日历。
听老人们讲,古代赫哲人为了计算自己的年龄,每年挂起一个鲑鱼头,有人问他们的年龄时,就数一数鲑鱼头,有多少鲑鱼头,就是多大年龄。
(3)度量衡
1.重量
古时,赫哲人习惯以盅、盆、瓶、碗、水桶、面袋、麻袋等物品代替容器,并以此计算重量多少。
清末初期用“匣子”计算重量。这样器量用木板制成四方,稍呈梯形的匣子,容量是三十五斤,这种容器在依兰县和松花江中上游地区使用的较多,在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中却很少使用。
民国时期松花江上游地区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秤和石、斗、升、合计算重量,松花江下游地区多用“普特”(三十斤)计算重量。
2.距离
古时候,赫哲人对距离的计算只是大概的估计,如多少“步”、“半天路”、“天路”、“一昼夜的路程”等。
3.长度
人们习惯用“一指”、“一曲曲”(约五寸)、“一扎”(约六寸)、“一度”(约五尺)、“一百度”、“二百度”。民国时期开始用“啊日申”,这种计算法由苏联传入的,一“啊日申”为三市尺。
二、现代民间科技
一九八二年夏,国家为了配合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一只崭新的机动木船,在街津口渔滩上滩。下水那天,渔民们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因为从此渔民们完全告别了自古以来人力划桨的历史,使用的现代化机动渔船。这批机动渔船是“165”型柴油机直接动力输出,即渔民们摇着火之时,渔船就自行行船了,只能前行,没有倒车。有位老渔民在高兴之余,感慨说:“要是渔船能倒着走就能倒车撒网了”。一个赫哲族“撮撮”(小伙子)听了胸有成竹地说:“我如果让船倒着走,你怎么办?”老渔民说“你若能让船倒着走,我奖你一条一百斤的鳇鱼!”“好!……”围观的很多渔民叫好。于是“撮撮”(小伙子)收起老渔民的船锚跳上老渔民的船,把机器与桨叶的传动皮带卸下一端拧一个劲又套上,然后摇着柴油机,柴油机冒了一股黑烟后,渔船竟然神奇地倒着退出江岸行驶了。老渔民目瞪口呆了,从此,渔民撒网时,把皮带一狞,渔船就可倒行撒网了。
实行机动渔船后,年轻的赫哲渔民想方设法更好地改进渔船,怎样使渔民尽量少受自然不利环境的影响。有位赫哲青年叫尤文利,在木制的渔船上加了木板船篷,然而,自古以来,渔民习惯船舱朝天,使船方便。开始渔民们不接受但后来,一到下雨天,或风浪大时,不仅被巨浪劈头盖脸打来而且船里灌进江水,湿漉漉的,很不自在,然而,让渔民忍不住的还是秋天的寒冷,滴水成冰的江上捕鱼,而这个叫尤文利的渔民,钻进船篷里和几个渔民吃鱼喝酒对饮,温温暖暖舒舒服服,安然无恙,好不惬意。这样,久而久之,人们逐渐认可这个新生事物,渔船逐渐有了船篷。后来,逐渐的全滩所有的船都扣上船篷了。民间科技给人们带来温暖、幸福和快乐!
第三节民间医药
赫哲族在解放以前的历史中,没有医生,大多数人在患病时请萨满跳神驱邪去病,但并非患一切疾病都由萨满跳神,而是认为魔鬼作怪才由萨满跳神。聪明的赫哲人往往都是用偏方和草药医病的。这些土法医病都是赫哲人经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生存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民间医药的宝贵财富。
1.吃大马哈鱼头治抽筋
赫哲渔民因长期从事水上捕鱼,大多数人被潮湿侵袭,日久天长就有很多人有抽筋的症状,但很有悟性的赫哲人知道了吃大马哈鱼头治这种因潮湿引起的抽筋有很好的功效。
2.车前草治毒疮。
3.患眼疾时,往眼中抹熊胆汁。
4.达紫香叶子熬水喝可治气管炎。
5.妇女生产后,如果奶水少,将干鹿茸用刀刮下粉末,用开水服用,既又保健又能下奶,非常灵验。
6.刀口伤:可用鹿茸血抹伤口处,也可抹鹿角干杈粉末。另外,马粪包抹伤口也消炎。
7.牙痛时,用烟袋里的油子沾棉花塞进牙缝里。
8.头痛时放血,拨火罐子,刮,摇,针灸等等。
9.烫伤用獾子油涂抹好得快些。
10.小孩(婴儿)拉肚子柞树皮洗肚挤往下,可治愈。
以上治疗和偏方在赫哲族各个地区不尽相同,这些也仅是极少部分,流传在赫哲民间的医治方法和偏方是很多的。这些偏方从古至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在生活中,人们都上正规的医院医治疾病,极少有人再用这些偏方。
第四节民间文学
赫哲族人民从古至今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赫哲人民宝贵的艺术宝库,民间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赫哲族民间文学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歌谣等方面以“伊玛堪”的形式流传最广,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深受人民的喜爱。赫哲族“伊玛堪”是一种以上辈人传下来的故事,传说等,或把自己看到的编成故事,向听众边说边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说到激动时便唱起来。唱的内容也是故事的内容,边说边唱的“伊玛堪”往往引人入胜、令听众沉浸在迷人而动情的故事情境之中。在有张有弛起伏跌宕的情节中,人们从中感悟人间的真、善、美。“伊玛堪”讲唱者一般都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由于他们掌握着流利的赫哲语又受其上辈人传下的民间故事的影响和上辈人的传教,使得对其热爱和传承。而其下辈人领其传授之技后又向其下辈人传唱讲说,这样,“伊玛堪”这种赫哲族独特的民间文学奇葩,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开出不败的春天。
一、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在古代中的流传
早在金朝,赫哲族“伊玛堪”就在发展了。在赫哲族口头文学“伊玛堪”的故事所反映的事件就有多处,如果当时“依玛堪”不在金朝,那么它也反映不出细致而真实的“金朝欲攻打宋朝,向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南北两岸诸国,所谓三川六国求援兵。当时松花江下游南岸街津口附近有一小屯叫盖金,它在此地先称“赫赫”,后改“赫金”国的中心地,金朝曾向此求援兵,得到相助。可想,赫哲族先世与金朝的密切关系在当时的“伊玛堪”中得到证实:“金平章率领六国兵马到了苏彦木杜里霍通(是黄龙府城,先为抉余故地,后改在农安县城)为烟稍见稠密。到了燕都(即今北京)的时候,已是五月初了。平章吩咐赫金国大汗以及各国大元帅等在南门外扎营,等候调遣。他自己急速进城,上朝参见全国大皇帝,口呼万岁;继奏六国都已应命而来,共有六万人,现在南门外扎营候命。大狼主听了大喜,令四太子兀术赴南门犒赏各军。兀术得令,立刻率领卫士百余名,来到六国营中。早有平章通知众元帅说,四太子马上就要前来犒赏三军,各元帅得悉,去营迎接,都行拜见礼。”15这个故事充分证明在“伊玛堪”中产生时,“伊玛堪”在那个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密切相关,通观总览,这些在“伊玛堪”的传说与史实基本相符。也以此证明,“伊玛堪”在金朝时期的影响。
二、赫哲族“伊玛堪”歌手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在不同时期都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有近代的三福玛发、古托力、尤贵连,有现代的吴连贵、葛德胜、尤树林、吴进才、尤景兴等,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传承和发扬着灿烂的赫哲文化。
赫哲族民间文学在解放后是最繁盛时期,赫哲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当家作主,赫哲族“伊玛堪”也有了用武之地开始歌颂新生活歌颂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可爱的祖国。党和国家特别重视这些民间文学人才,全力为他们创造优厚的条件去演唱、传承。三江大地上到处都有“伊玛堪”讲唱的杏仁怕。这“依玛堪”的歌声像流淌的历史长河,只有江岸的青山记住了那个时代。一些年纪大的“伊玛堪”歌手相继随着历史的长河去了,宝贵的赫哲文化遗产将要沉入江底成为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派出赫哲民间文学“伊玛堪”抢救小组分别前往赫哲族三个地区收集、采录。使濒临消失的“伊玛堪”得以存留、传承下来。在八十年代初,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王士媛、马名超、李熏风、黄任远等奔赴八岔、街津口、四排等地分别采录。至此,赫哲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留存,使后代在将来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了一个依据的平台。
四、在二〇〇〇年旅游热中“伊玛堪”重放异彩
在旅游热潮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三江流域的赫哲地区也迎来了旅游旺季,于是生态游、界江游、民族游等风起云涌,其中以民族游最为火暴。因为久违的“伊玛堪”登上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别具特色,使游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潜行了多年的民间文学“伊玛堪”重破时空尘埃,大放异彩。从而,赫哲民族主流的文化艺术也得传承,发展和繁荣。
五、赫哲族民间文学书面创作
1985年,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创赫哲文学事业,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在其本单位街津口乡文化站首创主编了赫哲族唯一的文学刊物《鱼鹰》,还为当地驻军水兵开辟了一期“水兵专号”,受到了中央级民族文学刊物《民族文学》的高度赞扬!
第五节民间工艺
赫哲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善良,而且还在民间工艺方面显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在这方面,特别是赫哲族妇女体现得尤为突出。
早年,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赫哲族男人在外面捕鱼或狩猎,赫哲族妇女就在家中缝制鱼皮衣帽或兽皮衣裤,她们心灵手巧,再加上日久天长的积累,她们手上的衣饰、鞋帽被褥等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这些在领边、前襟、衣摆和鞋帽、被褥的边缘都有各种各样精致、细腻、充满了大自然淳朴气息的图案,是赫哲妇女用各种颜色的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的各种鱼皮或各种兽皮剪成云纹、水纹、蝴蝶、花朵、草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的图案,用针缝上去的,看上去美丽多姿,栩栩如生。赫哲妇女还充分利用各种工艺形式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和用具,如剪纸、刺绣,印染等各种艺术手法,使各种生活中实用的物品都成了斑斓多姿,美观大方的富有赫哲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这是赫哲人民长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赫哲族的民间手工艺品,不仅反映了本民族所处的现实环境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及艺术追求,在艺术手法上也将汉族优秀的图案艺术融合进本民族的特色之中。使之更贴切而真实地再现民族生产、生活气息,也以此证明汉族与赫哲族有着悠久而友好的关系。赫哲族的雕刻艺术也很精细,在人们生产之隙,桦树皮是用来制作各种用具的主要材料。如桦皮烟盒、桦皮帽、桦皮盛具等等,上面雕刻或粘贴上的云纹、水纹、花朵、鸟兽、山水、风景等图案非常美观,让人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生活中享受着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赫哲族古老的民间艺术成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学习和继承的艺术瑰宝,为新的生活涂上了时代色彩和民族特色。
一九八六年,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不仅在赫哲族文学艺术上填补了赫哲族小说的空白,而且在发展、繁荣赫哲民族工艺品方面有所突破。他首创发明了赫哲族鱼皮贴画,经过几年的精深的艺术创作,他的鱼皮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渔猎文化特色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气息,一面世深受世人所喜爱,有的作品还被韩国、日本、台湾等购买收藏。
鱼皮画,这个工艺品范畴内的美术画种,创新惊世,独树一帜,给旅游市场增添了新奇,古朴,雅致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市场效益。立时,此画遍布省区、风靡全国。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纷纷仿效制作,成为民间工艺品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鱼皮画在其制作上也有其独特的工艺程序和手法。首先熟制鱼皮,然后把熟制好的鱼皮根据画幅所需的大小,颜色的深浅搭配及鱼皮纹路的粗细来决定选料,再将选好的鱼皮料按着图案画上所需的画面进行分解剪裁,然后按分解的图案在画幅上对接粘贴,一幅鱼皮贴画就跃然画框之中。
鱼皮画的特色是利用鱼皮自然本色的白、黄黑三种颜色达到古朴色调,又利用鱼皮的过度颜色来掌握艺术规律的明暗过度来体现真实感立体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质感美感。鱼皮图案粘贴在纸质的画框中显得高雅而古朴,写意而又灵动,是饭店、客房、家居装饰的绝妙选择,又是颇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2005年初月,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鱼皮贴画《快钩捕鳇》荣获东北三省旅游纪念品大赛三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在民间工艺的百花园里,孙玉民把这项民族民间工艺鱼皮贴画在百花园中播下春天的美好希望。他开始无偿地办班,教赫哲族后生们学习鱼皮贴画,使得宝贵的民族民间工艺艺术发挥其社会效益,又保留传承,他不仅在族内传授,还为边防公安的指战员的军地两用人才送去了又一谋生技能。
赫哲民族民间工艺在木雕、刺绣、剪纸、服饰、鱼骨艺术等方面成绩斐多,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尽显其艺术特色,被世人所青睐。这些赫哲民间工艺艺人散落在三江大地上,在“化大着”的土地上在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
第六节民间体育
赫哲族民间体育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既是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是在娱乐之中将形似劳动的体育运动转移到生活生产之中的演练。它既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体现了赫哲人民在劳动中的民族特色和多姿的民族风情。
一、叉草球
“叉草球”的来历是:早年赫哲人捕鱼在滩地休息时,因无事可做,就有人想活跃气氛,提议将江边的青草割下来团草球当鱼练习,于是就有人如此编排:由二三十人分为两队,每人手执鱼叉,先由甲队选力大者一人,将一草球向乙队掷去,乙队人人举叉叉草球,如叉住草球则前进二十步,否则为退二十步,然后由乙队发草球,甲队叉之,如此循环以决胜负。后来,此游戏成了一项真正的赫哲族民间体育项目,为了安全起见,鱼叉改换为木杈。
二、跑万岁(又名跑趟子)
“跑万岁”是由二队人对抗的体育项目,先在场地上画一个方形城池,城池连着曲径迭出的密营(即为首部指挥中心),甲队乙队各10人。甲队在城里守城,乙队在城外,各个地方均可攻城(只能把城里人拽出,不能越界进城)同时也从城门攻入,乙方攻入城内时若被甲方推出城外,即告此运动员失败,若甲方被攻入的乙方推出城外也视为甲方运动员失败。乙方前赴后继攻之,如有一人冲破道道关卡最后占领密营即为胜利一方。如乙方攻入城池后都被推出城外,即告甲方获胜。此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在六七十年代最为盛行,极受赫哲民间的青少年所喜爱。此项目适宜青少年运动,极有民族特色。
三、叉草把
叉草把是赫哲渔民练习叉鱼的一项民间体育项目。它是先将草把固定在20~40步远的木杆上,每2~8人为一组,比赛时连续叉中8次者为胜,20次者则为“莫日根”(赫赫哲语,英雄之意)。连续6次叉不中者,取消其叉草把资格。叉中次数为最多者为胜,其余为败。
四、打角力
打角力是两个人对抗的智和力的角逐。双方面对面各呈迈步或侧马步姿势,双方右脚对顶贴住,双方右手呈握手姿势用力握在一起,由各自右手用力对抗较量在双方弓起的马步之上。双方开始闷住内力,一方猛一向外发力,被发力的一方如果侧移或摔倒,即为败方如果发力不能或不利反被对方反弹侧倾或倒也视为败方。此民间体育项目方便灵活可随时随地进行比赛,不受地方的大小和时间的限制,是深受广大赫哲族群众所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
赫哲族民间体育项目还有很多,如游泳、赛跑、叉鱼、滑冰、爬山、射箭、射击、骑马、冰磨、滑雪等都与赫哲族日常的狩猎捕鱼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由此可知,赫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欢乐的一个民族。
第七节民间游戏
赫哲族的游戏的产生与赫哲族人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游戏形式。赫哲族沿江而居,常年终日以渔猎为生,春秋夏泛舟于江河,冬季则乘狗拉雪橇(拖日乞)或脚穿“滑冰鞋”、“踏板”飞行在冰江上捕鱼或驰骋在山野间狩猎,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让人喜爱的游戏。
一、滑踏板
冬季,赫哲人外出狩猎,特别在大雪之上走远路时多穿滑雪板。脚踏滑雪板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如飞,是被赫哲人所喜爱的游戏之一,更是儿童们自幼锻炼狩猎技巧,掌握穿林海跨雪原、登高山、越旷野的本领与技巧的必由之路。为以后长大成人谋求生活生产的所必经的前奏。
二、滑“拖日乞”(小型雪橇)
“拖日乞”有三种,一种是狗拉雪橇,第二种是儿童用来从山上往下滑着玩的雪橇,这种雪橇小一些,第三种是用木板钉的橇底有两道铁丝的在冰上滑的雪橇,这种雪橇更小,略方形,只能坐一人,人坐在上面(更多的人是跪在上面),双手各用枝带铁杆,撑直住冰滑,滑起来行进如飞,且撑舵转弯又极其自如,是大人和孩子们极喜爱的冰上交通工具,每到冬季则一封江之时,儿童们就各自带上自己的小雪橇,兴高采烈,热热闹闹聚在冰上滑来滑去,有互相比速度的,有碰碰撞的,嘻嘻哈哈,好不惬意,大人们滑此雪橇也非常快意,但大人们是坐上它到远处的渔滩去溜网,两杆在双臂上下翻飞,小小雪橇如流星一样在黑龙江上飞驰,其实这也是大人们在劳动中尤其喜爱的游戏。
三、打雪仗
玩这种游戏得多数是儿童,在雪后或雪后不久的晴天,愉快的心情使儿童们不约而同聚到一起打“雪仗”。儿童们自然地分成两伙,抓起轻盈的散雪互相投掷对方,嘻嘻哈哈,中弹的越多,表示瑞雪给人们带来好运就越多。
四、翻花绳
翻花绳这种游戏大多是女孩子们玩耍的游戏。一般是用一根70厘米的花线绳,将绳的两头结在一起,成圆圈,先由一个姑娘在两个手上套成一个花样,然后再由另一个姑娘从第一个手中接过来翻成别种花样,第一个或第三人再从第二人手中接过来组第三花样,以此类推,每次不可重复,最后,谁翻没了或翻不成新花样谁就认输。
第八节民间造型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造型艺术是从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总是与大自然中的生活分不开的。赫哲族在衣饰、被褥各种用具上的图案丰富多彩。人们用鱼皮剪成各种图形,再用针线缝在领角、衣摆、被边或是用具上。这些图案常用的是云纹、水纹、蝴蝶、草、花朵、鸟兽等。有的还把这些图案用彩线绣在衣物。有的还把熟好的兽皮染上各种颜色的图案缝在衣被上或儿童的衣服上。这些图案都生动形象、美观大方又雅致精巧、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赫汉混居,赫哲族的造型也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吸收,更丰富了赫哲族造型的美好发展,花样翻新精巧独特,更能反映赫哲民族生产生活的独特魅力和生活气息。
在雕刻艺术上,近年来也有新的突破如木雕、鱼骨雕刻等,在这些艺术在形式上有的将赫哲族图腾(诸如鳇鱼和天鹅)雕刻在木头上挂在自家的门楣上,有的将木头雕成鱼形当门把手。极有民族风情特色,使人们在生活中享受美好,在美的感觉中愉快地生活着,这就是赫哲族造型艺术给人们带来多姿多彩的艺术享受。
在赫哲族的现当代历史中,涌现出了很多民间造型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有篆刻艺术家哈普都·隽明,风俗水粉画家尤永贵,还有首创赫哲族鱼皮画家孙玉民等,都是赫哲族造型艺术的领军人,在艺术创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其作品反映了浓郁的赫哲民族渔猎生活气息,深受国内外人民所喜爱。从而,在继承、发展和繁荣赫哲民族文化遗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九节民间歌舞艺术
赫哲族是一个欢乐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赫哲族的民间歌舞也比较盛行。
赫哲族民间歌舞艺术起源于古代生产生活中,赫哲人在劳动中产生灵感便手舞足蹈起来,抒发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由此发展,逐渐形成其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而在现代,也有类似情形。七十年代,居住在街津口的赫哲族民间歌舞艺人尤树林在糊泥墙的劳动中突发灵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跳起自编的赫哲族民间舞蹈,这个舞蹈是他从捕鱼和狩猎中的动作提取和升华的美妙灵感。后来经过他进一步编创,一个很有赫哲族气息《劈历西勒》的舞蹈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在八十年代,赫哲族舞蹈家吴玉梅、齐艳华、尤延红等在继承和发展赫哲族舞蹈的基础上,创新舞蹈形式,反映新时代赫哲人民生活的崭新风姿,赫哲族民间舞蹈艺术中吸取了《劈历西勒》的舞蹈艺术及风格,可想,《劈历西勒》在赫哲族流传的民间舞蹈艺术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其实,赫哲族古代和近代及现代的舞蹈很是盛行,流传于民间,其舞蹈取材的渔猎生活气息、风格及民族特色都是登峰造极之作,可惜到现当代甚少,几乎失传。
早年,流行于西方少数民族共有的萨满神教,在旧社会以其迷信传教用于消灾避邪,驱恶除鬼,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医学迅速发展,遍及赫哲民间,“萨满”随之失去了其实质作用,逐渐演变成供广大人民娱乐的歌舞形式,以新的内容和面貌,健康向上的审美需求展现在世人面前,服务于人民。
“萨满舞”即头戴鹿角帽,腰系带有几十个铁铃的兽皮,手持鹿皮圆鼓,配以音响乐曲随意送天向地上下翻飞敲打,好似大有其无绳之系之,不然恐有飞天入地之趋势。舞者乘兴,观者尽兴,真是“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
萨满舞在当代盛行中,开始变化莫测,使其多样性,灵活性和趣味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当代,赫哲族民间歌舞极其繁荣,赫哲族民间歌舞艺人生逢盛世,抒发内心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每四年一届的赫哲族“乌日贡(欢乐之意)大会、每三年省文艺调演及国家文艺调演及配合旅游日常出演的民间文工团等等,都给歌舞艺人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艺的平台,使赫哲歌舞艺术得以很好的研究和发展。”
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四年由赫哲族民间舞蹈家吴玉梅编导的《冬钓》《欢乐的网滩》分别荣获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创作奖和佳木斯市首届艺术节表演奖。赫哲族舞蹈家齐艳华也以《草球恋》《冬钓》《桦皮高帽舞》《苏尔巴奇》《蒲棒舞》等近三十多舞蹈节日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大赛中获奖。赫哲族舞蹈家尤延红的舞蹈独舞《孔雀舞》《喜悦》《傣女》如行云流水,美轮美奂,她的领舞《火的女儿》更是别具一格,展现了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近代,产生于赫哲民间的歌曲优美动听、委婉深情,这些源于生活的歌曲深受人们所喜爱,其中较为流传于世的有《苏完尼别汗》《猎貂》《嫌夫》《留客》《择婿》《跳鹿神》《叹辞》《恋歌》《怨歌》《松花江岸相会情歌》《狩猎歌》《春季生产歌》等,通过这些歌曲可以看出赫哲人在生产生活及婚姻爱情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为后人所感叹。
春季生产歌(歌谣)
雪已融化,
江水也开,
草木萌芽,
蝶鸟齐飞来,
春天的景致有多么美丽啊,
男女青年们,
愉快地在大叶柳林中歌唱,
在钻天杨树林里玩耍,
村里青年们双手不停地往渔船上装网,
绕过滩嘴
奔向网滩
搬着四付桨的渔船
划破了平静的江面
青年们使劲地划桨
领网老人出色地出网
打几网就能满载而归
到家要做好合理分配
妇女把捕获的鱼
肥的炒“鱼毛”瘦的晒“鱼条”
男人生产常在外
妇女留家加工鱼
男女齐动手
“鱼毛”装满包
“鱼条”挂满架
储备好全村全年的粮食
晒好网后收起它
狩猎歌(歌谣)
地封了冻
雪已飘飘
狩猎的季节到来啦
打猎的人们
准备好了粮食和行李
装在套好的狗的“拖日乞”上
一帮一伙地奔向了围场
拉着“拖日乞”
越过高岗
穿过草甸
急走了三天
到达了围场
打猎要勤快
追踪、穿山不要烦
下伏弩时高低要找好
机关线要扎紧
免得捕兽落个空
打上一冬猎
春暖花开就返家
所获皮张收藏好
准备开江运城去
换回粮米和布匹
集体分配给各家
松花江岸相会情歌(歌谣)
男唱:妹妹呀
我好像失群的孤雁
离山的老虎一样
过着孤单的游散生活
绕过了乌苏里江
我俩在此江岸巧遇上
望着春来秋往的鸿雁
我也听到了你的音信
鸟也成双
兽也有对
何况咱们人呢
妹妹呀
你有那么巧的手
绣的葡萄鸟来啄
绣的玫瑰花蝶来飞舞
你长的又是那么样的漂亮
你那么美丽动人的眼睛像宝石般发光
你那漂流在地的乌黑头发如同墨染
你那苹果般的脸蛋像水面一样平静
你那杨柳般的细腰如随风舞动
怎能不叫人爱慕和留恋啊
女唱:哥哥呀
我也听到你的音信啦!
你是一位生产能手
跋涉了千里路程到我这里
你打猎特别勤快
捕兽常丰收
打飞禽百发百中
撵貂有巧门
越山,穿林,过草甸
你每天走这么多的路啊
你的衣服被树枝刮烂了
也无人给你缝补
哥哥呀
你多么魁梧
你的身长有二丈
你的膀阔有二尺
你长的又是那么的俊秀
你的容貌好像画中人
你到哪里
哪里的姑娘们都爱你
她们会围上你
不叫你走
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赠给你
你若不嫌弃
把我这块手绢和绣花烟荷包送给你
你打猎累了吸袋烟好来解乏
出了汗好用这块手绢擦一擦
想起我就看一看这两件
就如同看见我一样高兴
赫哲族歌曲以《乌苏里船歌》最为着名,风靡全球,而赫哲族因这首歌的承载而被世人所熟知。
六十年代初,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抢救赫哲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多次派人到赫哲族聚居区采风,搜集、挖掘、整理,同时许多艺术家也以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赫哲族民歌为艺术素材,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赫哲族劳动生活和爱情的音乐作品。当年,郭颂、汪云才、胡小石一行正值青年时期,凭年轻气盛创作激情高涨,来到街津口体验生活。当时,赫哲族有位民间“依玛堪”说唱家吴连贵参加过国庆观礼团,他很喜欢用箫吹奏许多赫哲民间小调,汪云才和郭颂发现他吹奏的一首曲子非常优美动听,就以这首曲子为原型和基调进行整理,加工,配词,还反复修改,多次吟唱,终于创作出了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当时他们抑制不住创作的兴奋与激动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责任感,把街津口赫哲族群众召集在临街中心一座大革房里,由郭颂给赫哲渔民多次反复试唱,听取群众意见,结果博得阵阵掌声,深受赫哲群众所喜爱。由此,郭颂唱遍全国,唱遍全世界,赫哲人民乘着这首歌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赫哲人民通过这首歌而誉满全球,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和向往,如果没有他们的这一艺术编创,就永远没有《乌苏里船歌》赫哲民间小调,就永远不能成为沙中黄金,不会放出光辉,因而赫哲人民是感谢他们的,他们被赫哲人民所爱戴,在后来的几年里,不论街津的赫哲人民开展什么形式的文艺活动,郭颂都积极参加,无数次把成名的《乌苏里船歌》唱给赫哲族群众。后来,他被街津口渔业村吸收为荣誉村民。
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要特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二〇〇八年至二〇〇九年,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齐心协力配合下,层层筛选,使赫哲族地区的街津口,佳木斯饶河等地的赫哲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得以申报,并在专家审核下被正式批准为赫哲族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今后的传习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〇〇九年十月,佳木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依玛堪”传承人吴明新开始了传习活动,他举办了“赫哲族依玛堪讲习班”并自己亲自授课,参加人员都是四十岁以至十岁的赫哲人。
第十一节申遗项目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覆盖整个“三江平原”,“北大荒”的赫哲族地区申遗项目也从各个赫哲族地区开展起来。
申遗项目
一、赫哲族依玛堪(佳木斯、街津口)
二、桦树皮制作技艺(饶河四排)
三、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街津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