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赫哲人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沿江而居,夏渔冬猎,长期过着规律按部就班的生活。当时间进入七十年代,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猎业在发展进程中逐渐退出了生产舞台,伴随着渔业生产的旺盛时期,农业生产也随之介入,荒山逐渐变良田,赫哲族地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全国赫哲人口最为集中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就是典型之例。坐落在黑龙江畔“三面环山水一湾”,街津口正是渔农兼顾,两业并举的火热势头。这个势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渔业开始因环境污染,渔产品逐渐减少而从主业中退出,取而代之的主业生产则是逐年兴旺的农业。在这样情形下,多种产业似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种植业、养殖业、山货采集也竞相发展开来,随着这些产业的诞生,旅游业也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应运而生。
一、渔业生产习俗
赫哲族的生产习俗是赫哲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发展衍变的结果也是根据季节和生产的实际情况从古至今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在渔业生产中尤为突出。早年赫哲族用坚硬如铁的柞木制成鱼叉叉鱼,又制成石叉叉鱼。据有史料记载赫哲族渔民用一种树的树枝做伐织成网,来网鱼。它的基本加工方法是把树皮剥下来,这种树支非常坚韧、柔软、结实。放进水里浸泡月余后就呈丝状散开,然后渔民将这些树皮晒干、僵团织成渔网,用它来网鱼。这种最原始的渔网线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直到从外地引进尼龙、胶丝等网线取而代之才将这一古老的树皮网线放进历史。
赫哲族捕鱼方式有很多种,都是生产习俗。其中有冬季捕鱼的袁钩捕鳇,铃铛网,冬板挂子网;夏季有用渔叉叉鱼、钝钩、淌网、挂子网等。每到秋季,赫哲渔民就到千里之外的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
在黑龙江中下游,早年沿岸人居极稀少,呈现水江资源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在极其宁静的水域环境里,各种鱼类蜗居在自己喜爱的水域,如江边、泡沼、小河之中的即近激流又靠稳水之中的领域里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这样,各种鱼类越来越多,赫哲渔民们在浅水中甚至可以不用任何渔具直接抓鱼,在深水中也可以直接捞鱼或用鱼叉叉鱼。
滚钩捕鳇,滚钩捕鳇是赫哲人在明朝发明的一项重要捕获大型鱼类的冬季捕鱼习俗和方式。滚钩捕鳇主要是捕获鲟鳇鱼。在明清时期,鲟鳇鱼是进贡朝廷的上好贡品。因此,捕获大型鱼类——鲟鳇鱼的捕鱼习俗也随之诞生。
捕获鲟鳇鱼冬夏都可进行。但最早还是在冬季捕获。赫哲渔民利用鲟鳇鱼肚皮紧贴江道水上游的习惯发明了袁钩。吉凶钩即用钢丝打造成一掌左右长的带倒削的鱼钩,这种鱼钩钢性十足非常锋利。渔民把用兽油油过的木棉绳拴上带钩由的袁钩,每一尺一钩,每一米一漂和石坠,然后有规律地缠在木杆上,每杆二三百把钩,根据不同水域的地势大小而定下多少杆钩,一般下八月九杆钩约七八百米长。下到江氏的袁钩,被石坠坠在江底,又被铁漂将袁钩浮在离江底半尺高,飞速逆水而行的鲟鳇鱼撞上横栏江底的袁钩,越是挣扎缠在身上的袁钩越多,越多的袁钩刺进鱼肉里,鲟鳇鱼就越是无法逃脱,最后被渔民捕上冰层,捕获的鲟鳇鱼最大每条一百多斤,最小的也有几十斤。
冬季铃铛网。冬季铃铛网是赫哲渔民在1958年发明并推广使用的,它是在刚刚封江的冰上,在离岸边三四十米远处建起的木板房,木板房和岸边的冰下水底横栏一道网障子,逆水而行的鱼儿遇到网障子便顺网向里拐进网障子一端的网筒里,在进网筒门时鱼尾拨动门帘似的渔线,冰上网房里的渔民看到渔线拨动后就锁口找网赶鱼,把网筒里的鱼儿捉到冰上的网房子里。网房子里铺着床铺住人,昼夜守着房内火炉看守鱼线是否拨动,捕到的鱼儿大多是狗鱼。每到黑龙江刚一封冻,沿江岸的冰上就每隔几局来坐落着一座铃铛网,很是具有独特风情和壮观景象。这是赫哲渔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种抗寒的捕鱼方式。
冬板挂子网历史悠久,从用树皮做线织网时就开始了。渔民冰在上凿冰眼,然后用木杆通过冰眼把网线在冰下串联后从两端下到冰层下的水底渔网,下这种网在露天的冰天雪地中进行,受刺骨风寒的侵袭,但顽强的赫哲渔民在风暴中与寒冷搏斗,已习以为常,在丰收的喜悦中早以忘记了寒冷。捕获的鱼儿常见的有冷水鱼狗鱼雅不赤哈鱼、鲤鱼、鲫鱼等。
夏季捕鱼有多种方式,比如叉鱼,下钝钩,淌网,挂子网等。叉鱼是最原始的一种捕鱼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水域中鱼儿密集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八十年代后由于黑龙江沿岸人口增多捕鱼活动频繁,窝集在一起的鱼儿放弃原本宁静的后又喧嚣动荡的水域,寻找无人涉足的生存领域。这样,叉鱼就成为过去的历史。
下钝钩又叫下豆饼钩,下这种钩专钓鲤鱼。每年夏季六七八九月份,赫哲渔民开始划着木船利用此种捕鱼方式进行夏捕和秋捕。最适宜的捕鱼时机是涨水的江满河漾之时鲤鱼开始聚集到河边江边处吃青草和交尾的最佳时候。下钝钩的诱饵是把豆饼切成麻将大的方块拴实在钩绳上,从豆饼块上突兀地拴一个半尺钩由的用铁丝围成的比指甲稍大的秃钩,鲤鱼看到豆饼感到这个小钩阻碍,就把这个小钩吞进嘴里,然后又把它排出腮外,这样,恰好鱼钩嵌住腮壳边,再加上鲤鱼拨动,就越卡越实,鲤鱼就无法逃脱了,这种捕鱼方式的发明创造充分体现了赫哲人的聪明才智。
淌网,顾名思义,是横江底顺流淌的网。淌网这种捕鱼方式是赫哲渔民常规的一种捕鱼方式,在民国十几年间传入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中。每到明水期,每只渔船上有两人操纵撒网捕鱼,前把是撒网起网的小骨子,后把是撑舵指挥的老把头。渔民把几百米长的淌网横江撒下,渔网在江底顺流下梳,逆水上行的鱼儿撞上淌网就基本上无法逃脱了。解放后此网改进为三层为一体的淌网,这种网捕一直延续至今。
挂子网是小于淌网的单片网,它只适于大江小河中的稳水域,一般只适于捕获小型鱼类,如鲤鱼、鲫鱼、鲶鱼等。
秋季捕鲑。秋季捕大马哈鱼(鲑)是赫哲渔民早年延续至今的最为重视的隆重的捕鱼季节,最为浓郁的习俗是每逢“白露”时节,赫哲渔民便早已做好准备找好一只船的伙伴,带上干粮米面,备足渔网和御寒棉衣及其他生活用品,双人划桨从黑龙江下游出发,到千里之外的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因大马哈鱼是回游性鱼类,江里生,海里长,江里死,而乌苏里江不仅江水清澈又是入海口,所以,乌苏里江是大马哈鱼聚集的最佳水域,赫哲渔民每年在此捕鱼一至两个月,而后满载丰收的喜悦回返家乡。
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赫哲族的捕鱼工具也不断更新。1982年国家无偿拨给赫哲渔民每户一只崭新的机动渔船,从此,赫哲渔民告别了人力划桨的历史,不仅提高了生产率,还大大地减轻了捕鱼的劳动力。渔民们昔日划桨到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需行程半个月,而用机动渔船只用三天即可到达。
赫哲渔民捕鱼是有禁忌的,这是每个渔民和家属都必须遵守的。
1.捕不到鱼时,不能乱说,如:“妈的,怎么捕不到鱼呢?”等;
2.撒下渔网捕到很多鱼时,不准说:“这一网咋打上来这么多鱼呢?”等;
3.不管吃什么鱼籽,都不许说:“这一口吃多少鱼啊!”;
4.用渔叉叉到的鱼,不准用刀子剖开鱼泡,不然下次叉不到鱼或者鱼能脱钩、脱叉跑掉;
5.寡妇不准到渔船上及打鱼的网滩去,否则,就会倒霉晦气,打不到鱼;
渔业生产随着早年原始自然而兴盛,也随着近年江水污染水资源枯竭而衰退,至今,捕鱼的生产习俗已成为副业留存在生产生活之中。
二、猎业生产习俗
直至八十年代,狩猎生产仍是赫哲族赖以生存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早年赫哲人多用弓箭、伏弩、激达(机枪)、木夹子等各种狩猎工具进行狩猎。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捕获的野兽也只是一般小型猎物,而且数量也不多。据说距现在约有七八十年前左右时间,由于汉族地区传入火绳枪,对猎取大野兽才有进一步进展。解放后,猎民狩猎开始使用钢枪如半自动步枪等,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赫哲猎民的狩猎业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养殖业的盛行。
在远古时代,赫哲人的祖先,经常以当地特制的枯矢石弩向中西王朝进贡。这种捕兽武器杀伤力很强,这是黑龙江口、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赫哲先人,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
聚居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以猎取貂、狍子等细毛兽为主,其他大野兽如鹿、熊、虎等为辅。而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早期的狩猎生活中,鹿茸、鹿胎是猎人最喜猎获的。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则以不同方式猎取鹿茸、鹿胎、乳舅等各种细毛兽。冬季赫哲人常以各种兽皮制成冬衣御寒,利用兽皮制作冬衣是赫哲族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以东的“乌德哥”或称“乌德海”和沿海一带称其“奇雅喀拉”或“恰喀拉”的这些人,俗称“狍皮鞑子”之名,略有歧视之嫌。
1.猎犬:猎犬在赫哲族生活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是伴随左右的亲密伙伴,而且还是他们在狩猎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最让赫哲人喜爱的是因为他们还是护身的忠诚卫士。赫哲人称犬为“音达”,上好的“音达”只做猎犬,而一般的“音达”作为畜力或为冬季雪地上的狗拉“拖日乞”的运输交通工具,拉“拖日乞”的“音达”也可卸下成为猎犬,跟随猎人进山捕猎。“拖日乞”又是狩猎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因而,赫哲人每户都要养狗,多的三五只或十几只,少则一两只。在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及松花江的广大地区,古时称“犬国”,那时的“使犬部”即由此而来。最突出的是在元、明、清朝代较为盛行,因此在该地设置许多“狗站”,以利交通和传递信息之使。
有猎犬陪伴在猎人身边,主人心里就有依靠,心里就踏实,猎犬在狩猎过程中的作用与马和枪同等重要。
得心应手的好猎犬,一般在猎人发现洞内有野兽时,它就会用前足挠洞口,帮猎人震撼洞内猎物,猎人控洞到黄昏,无法再进行时,猎犬便主动把守洞口,只等次日猎人再控。有时在野兽出洞的瞬间,猎犬出其不意迅速地将其咬死,待猎人发现后,将其收回。
猎犬在赫哲人中从不买卖,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只猎犬,只能等待他人的赠送,而通常赠送的幼犬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狩猎场上真的得好帮手。史书记载:犬女真,地多良犬(通考)田犬极健力能制虎最难得,又外藩犬可停业驱策。故元史有犬站认代马,今费雅哈,赫哲部落尚役犬,以供负载14。即泛指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使犬部的赫哲、费雅喀人对犬的使用。
如果是好的猎犬,在它死后,主人会以特别的方式将它掩埋起来或挂在树上,不便其尸体被野兽撕食,以表怀念之情。
2.海东青鹰:海东青鹰原在东海,即名曰海东青,是赫哲猎人捕获野兽的得力助手。在黑龙江省赫哲地区的抚远县的海东青镇,因当地猎民常用此鹰狩猎而得名。若是毛色纯白的海东青鹰,为上等鹰,又有芦花鹰,鹰高三尺余,飞的很高,喙如钢钩,能擒狍子、兔子、天鹅之类的禽兽。这种鹰极为贵重,辽朝统治阶级最会利用此鹰狩猎。而到清朝,统治者则常派人于每年年底张网铺开,守在草丛中捕鹰。
3.机枪:赫哲语称机枪为“激达”,是赫哲人从古至近代的狩猎工具。“激达”为铁制一长菱形有双面刀的锋利锐器,很似匕首。“激达”在制作过程中可大可小,一般在一尺左右,枪下有一铁库,用于安装木柄,柄长三四尺或六七尺。
在狩猎过程中,猎人可持“激达”在冬季刺杀树洞里“蹲仓”的黑熊,在弓箭和火绳枪没有打到黑熊而且黑熊反扑的危险情况下,赫哲猎民就用“激达”一枪刺死黑熊,否则就会丧失生命。
4.弓箭:弓箭是用创码树或枸木弯成的单层弓,但也有双层弓。但外层用松木,里层用黑桦木,中间就是狍、鹿筋,再用细鳞鱼皮熬胶粘在一起,其弓便坚固韧性大,弹力强。这是在狩猎工具中最古老的一种狩猎武器,曾经有一百四五十年在大部分地区应用。它的箭矢杆用“王不骨头”(赫哲语阿森拉刻)木做成,时代在发展,随着铁的应用,箭矢也被铁矢所取代。
5.伏弩:赫哲语中伏弩为“舍拉迷”,汉语又称地箭。伏弩一般捕获鼠鼠(索肋)、貂(斯博)、水獭(住空),这是小伏弩,如果捕大野兽可用大伏弩,是将大伏弩藏伏在野兽常走的道上,用60公分的架子架起,每当野兽走来,稍角在肖栓(希日恩)上箭头迅即弹射出,扣在野兽身上,伏弩的箭头和弓箭的箭头一样,都是用“王不骨头”(阿木拉刻)树做的。
6.碓板,碓板(上林米刻)是捕鼠陷机(索肋)的一种捕获小动物的狩猎工具。它是在用一块木上板切出一横缺口,用木条子做成消栓,尖端刻有七分长半分深的缺口,然后,在碓板的后面虚设一个28厘米长的小房,里面放些肉类和鱼等食物,以此引诱鼠入内。在碓板上边压一个很重的大木头,底下再横上一枕木,当鼠鼠从这里通过时,只要触到消栓上,大木就会瞬间压下,当即舍压在它的脖子上或是腰间。所碓板擦作简宜,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碓板是下在鼠鼠洞旁的。
赫哲猎人一般合伙出猎,少则五六人多则七八人,他们套上马拉雪橇(拖日乞),带上心爱的猎犬,手握钢枪坐在雪橇上飞驰在崇山峻岭的林海雪原之中,赫哲人狩猎很少有一个人出围的,狩猎时,通常由一个年岁大的经验多又熟悉地理的人当“劳保玛发”(把头之意),这也是大家推选出来的,一切狩猎组织和行动都由“劳保玛发”支配和管理。如遇到两个人轰一个野兽,在捕到后二人平均分配,如遇猎人正在分割时,恰巧又有一个猎人过来,这样也要分给他一份猎物。在五六十年前,出围时,驮猎获品的马也要算一个股份分得狩猎成果,那时猎枪则不算股份,但猎物的皮要给枪主做报酬。
狩猎中的禁忌和规矩
1.在猎枪子弹和狩猎工具等物品上面,妇女是不许坐的,男人穿的衣服不许妇女坐在上面或跨过去;
2.在原始密林中,要做什么就规矩地做什么,不准说怪话和诳话,如“明天我一定要得多少多少猎物”之类的话是不行的,在未得到猎品之前,不要预先说出自己一定要得到多少猎品,否则会得罪“山神爷”而得不到应得的猎物;
3.在打猎的临时“撮罗子”里吃完饭后,一定要把火堆收拾好,要把饭锅平整他扣好,吊锅放在树衩上,不能胡乱晃动,更不要敲敲打打,更禁止用刀子翻锅,认为此事会割断狩猎的好运气;
4.在山上的大树桩子,如果猎人遇到是不能坐在上面休息的因为这大树桩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这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和禁忌;
5.狩猎人如果在山中相遇,务必将对方请到自己住处吃一顿饭再行离去。
三、农业习俗
渔猎为生的赫哲人,早年是不会种地的,在黑龙江畔的山上烧窑打样子。每逢商家大货船路过渔滩时,渔民们常常用很多的鱼儿换回金黄的小米,久而久之,渔民按照商家指导,在山上开荒种一小片谷地,开始自给自足。在五六十年代前,赫哲人仍习惯用马耕地,少数人使用牛耕地,每户平均有一匹马或一头牛,实现农业合作化后,由于节省了牲畜力,便将牛全部出卖了。
赫哲人过去只种苞米、大豆,一般不用场院脱谷而用手搓和连枷敲打,后来,因种植农作物种类多了,耕种土地面积日益扩大的人家,才用场院脱谷,一般种地不多的人家仍用手搓或用连枷打谷。
在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由于水资源枯竭,党和国家鼓励一部分赫哲渔民走下渔船,开荒种地,无偿拨给赫哲渔民大型农机具使赫哲渔民在江岸大片的亘古荒原上开荒种地。由此,直到如今,赫哲人民主要的经济产业已发展到农业经济上,农业经济已成规模,正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饮食习俗
自古以来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生活在美丽迷人的山水间,靠山吃肉,临水吃鱼,鱼兽肉是赫哲人的主食。后来,过往的商船与赫哲渔民以物易物,将鱼和小米对换,这样赫哲渔民用鱼换来的小米做成鱼米饭,鱼米饭为赫哲人更新换代的真正的主食。这种饭赫哲人叫“和和饭”,是把没有细刺的嘎牙子鱼放进小米里添水熬制的,锅开后即可食用。“和和饭”口感极鲜香,香味悠长别具一番让人特别难忘的美味。既有鱼肉的鲜美,又具谷米的甜香,是真正的鱼米之香。由此,人们一代代将此“和和饭”延续下来,至今还不失为招待贵客的上等主食。
烤“塔拉哈”是赫哲人的一道着名菜肴,招待贵客最具浓郁特色的一道美味佳肴。它是通常把鲤鱼两片各偏下鱼条,然后用细木棍顺着串起来悬在篝火上烧烤,当烤到八分熟“咝咝”焦沸作响油溢香飘之时撤下,用手撸去鳞片,然后连皮带肉切成指宽条状肉块即可食之。吃时把这鱼肉块醮上用辣椒兑好的醋吃,吃起来酸辣香美,清香四溢,因为八分熟的鱼仍保留着鱼儿的鲜美,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吃法,早年,赫哲渔民在捕鱼过程中,为了不误捕鱼便发明了这种快速简便的吃法,这个吃法一直延续至今,仍是待客的一道名菜。
与“塔拉哈”相媲美的赫哲族又一道名菜便是“刹生鱼”了。“刹生鱼”既是赫哲族的一道待客的名菜又是平时喜食的家常菜。每到家宴要待客,几乎无此菜而不成席。“刹生鱼”通常用鲤鱼把鲤鱼两侧片下鱼肉,切成短丝放进切好的土豆丝或黄瓜丝里倒进食醋搅拌,然后再辅以油炸的辣椒、大葱块等佐料即可食用。
吃生鱼是赫哲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普遍饮食习惯,特别在冬季,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把冻鱼(一般是狗鱼、雅扑赤哈鱼或鲟鲤鱼)削去皮,切成鱼片(苏拉卡)醮着带有辣椒的醋吃,口感凉爽清香格外鲜美,为赫哲人最为喜食。这也是冬季招待客人最上品最有赫哲风味特色的即简便快捷又好吃的一道菜。
赫哲人对鱼的加工是别具特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早年,黑龙江的鱼特别多。我们可以在没腰的浅水处随时可以抓到十几斤重的大鱼。每到冬季,人们随意凿开冰面就可捕到各种大小不一的鱼类,捕上来的鱼放到冰面像木材样子一样被渔民一垛一垛垛起来放着,人们把百十斤重的无刺的怀头鱼或鲇鱼炒成鱼毛(它斯恨),鱼毛因在锅内炒制过程中脱水,只剩油性的鱼毛,这样就能久放不坏,随时可直接食用。鱼毛也是赫哲餐桌上飘香四溢、香极可口的家常菜肴。由此可见,赫哲民族不仅勤劳也是非常有智慧的民族。
每到深秋的“白露”后,赫哲妇女更加繁忙起来,她们把捕到的大马哈鱼剖成批子,在用木杆搭的架子上晾晒,一杆杆、一架架。人们可把晒好的鱼条切成鱼块煎着吃,吃不了的鱼条就用其换些粮食吃,大马哈鱼籽也是赫哲人直接生食又一道美味佳肴。
每到深秋,野果熟透之时,赫哲人便采撷山丁子、葡萄、山梨把它们各装进密闭的瓷质容器里,放进白糖闷上封好,几个月后再打开就成了介于饮料和酒之间的食品了。甜酸味纯,非常好吃。
“柳蒿芽”这种野菜,常常是在初春人们用它辅以炖鱼、熬鱼汤,“刹生鱼”的佐菜。有了它鱼菜的味道更加鲜美异常。
猎人捕回来的野物,妇女们就常常把它们分解晒成肉干,或用盐腌起来,久放备食。
北方是温寒地带,加之猎人在冰天雪地狩猎,又在冰冷潮湿的江上捕鱼,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常喝酒是为了抵御风寒。赫哲人不论是在江上几只船聚在一起或在狩猎间隙围坐篝火都要举杯畅饮,但都在喝酒之前,首先用中指轻轻在酒杯上沾一下酒然后弹向空中,以示敬神,然后才开始,开怀痛饮起来。
如今,赫哲人的饮食习惯除了仍保留着“塔拉哈”、“刹生鱼”外与汉族饮食基本一致,主食也转为大米和馒头。
第三节服饰习俗
赫哲族从远古起就以兽皮和鱼皮做衣服和被子褥的原料。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穿鱼兽皮者较多,虽然布匹传入赫哲族中在近代就有,但偏远地区还是极少见,少见便为珍贵,因此,赫哲人主要以鱼兽皮为衣,极少量的布匹只用手做贴身的汗衫和短裤,这是一百多年前人们混同江沿岸以下的赫哲人应用的时候。
古时,赫哲族素有“鱼皮部”之称,这是因赫哲人穿鱼皮而得名。由于各自居住地区不同,做衣服的原料也有区别,勤得利以下至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中常以鱼皮做衣服,而乌苏里江流域和松花江中游到混同江勤得利的地方主要是改狍、鹿皮做衣料,鱼皮次之。在《皇清职贡图》记载:奇楞人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
冬季,赫哲人主要是穿狍皮衣,狍皮大氅(亦称“大哈”),头戴狍皮帽子、狍皮裤子,还有女衣狍皮,也有用鹿皮做衣服,但多用来做女人的衣服。而鱼皮除了做衣服外普遍做靰鞡,还用于做腿绷、围裙、手套之类。
赫哲人称狍皮大衣为“咖什克衣”这样衣服是将狍皮熟好后再缝制的过膝大衣,通常有偏襟和大襟两种。在用料上不管是狍皮或鹿皮都要柔软的熟制之后才可缝制衣裤,缝制的线是用狍和鹿和脊筋晒干抽成,冬季穿的皮大衣是用冬季“成皮”缝制。这样的皮子,皮板厚,绒毛多,即耐用又保暖。每到春天、夏天和秋天,人们喜欢穿初冬皮(大毛宾其),小秋皮和夏季皮(红岗子)做成的衣裤。那时,人们习惯地有时毛朝里穿,有时毛朝外穿,这是因为冷暖而改变。
赫哲族衣裤形状很特别,它是根据在生产生活的劳动需要而设计的,通常男人穿狍皮大氅身长至膝,前后有开禊,在大襟有一行扣,女衣身长过膝,有前大襟,袖口和腰宽很肥大,只有领窝没有立领。女人穿的皮衣要比男人好看些细致些。一般把皮子染成多种颜色,再画成图案剪裁下来,缝在衣边领口,即美观又结实,赫哲人用的颜料是纯天然的是用野外各种野花的不同颜色染成的。
赫哲人出山狩猎时,常带着狍皮袋,狍皮袋是用狍皮缝制的,有二米多长。猎人在野外里宿营时,整个人钻进这个狍皮睡袋里,旁边有猎狗守护,然后自己在头顶扎上口,只留一点通气孔即可。猎人必用的狍皮睡袋,直接在雪地上都不会冷的,即便零下40度,寒气也不会打透的。
人们还把狍皮缝制成手闷子,这种手闷子也是用狍皮缝制而成,冬天带着它不怕寒冷。
赫哲人的靰鞡有用兽皮缝制,有用鱼皮做成。用兽皮的有熊皮,野猪皮,鹿皮等,靶靶鳐子是用薄狍皮板做成。鱼皮靰鞡是用怀头、哲罗、细鳞、狗鱼、鲑鱼等皮子制成,靶靶鳐子是用狗鱼、细鳞鱼皮做成,但也有用鱼皮制成。
赫哲人早年穿的鱼皮衣服(赫语:乌提提)是用胖头赶条、草根、鲤鱼等鱼皮缝制的。这些鱼皮剥下后,去鳞、晾干用于揉搓或以“木铡床”与槌子砧熟好,如同绒绵一样柔软,做衣服时,首先把每张鱼皮拼逢成一大张,然后在剪裁缝制。
鱼皮衣服多为类似旗袍的长衣,一般都是妇女们穿,托领袖口、襟口、前胸及后背都有云纹、水纹和野兽图案,通常是用鹿皮染成红黑兰等颜色,剪成鹿形和花纹缝上的。男人穿的鱼皮衣服也是长衣,花纹少些。
缝制鱼皮衣服的线是用胖头鱼皮制成的,这是将胖头鱼皮熟好后,再用狗鱼肝涂抹,因鱼肝有油,涂后既柔软又不干燥。
鱼皮套裤(卧有克衣、嘎如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斜口,另一种是上端齐口,缝制方法有所不同,鱼皮套裤多用怀头缝制,个别的也有哲罗鱼做成。在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穿它。春天两季穿它捕鱼可防水护膝,这种套裤主要是男人穿,但妇女外出劳动时也有穿鱼皮套裤的。
女人穿的套裤称“嘎荣”,上口月牙形,裤腿齐口,套裤从上口月牙前部到裤腰,后面到大腿根,裤的上下边缘绣有花纹和镶黑边,再后来女人也有女人穿这样套裤的,即黑面穿夹裤,外面穿上棉套裤,再穿上棉长袍,穿套裤主要是为了防止磨损裤子和保暖之用。到清朝末期,赫哲妇女的衣服多受满族影响,上衣式样如同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但老年人穿的长袍仍是衣身肥大,袖子肥长。
解放后,赫哲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脱去了古老的皮衣开始穿上了布衣服。布衣服的样式花纹仍保留着领边袖口上云纹、水纹的花边图案,但随着与汉族杂居及时代的不断发展,赫哲布衣服也随着社会主流,渐渐与汉族衣服一样了。
如今,鱼皮衣服已成古老的工艺品,服务于旅游,而色彩斑斓,花纹美丽的赫哲布服装,已是赫哲节日里才穿的盛装。
第四节居住习俗
赫哲人为了便于渔、猎业生产的需要,均选择靠江河的两岸高处及接近猎场的地方居住。赫哲族是个半游牧民族,他们根据渔猎生活的需要来建造固定住房或临时住房。
临时住房有“撮罗安口”(“撮罗”是平顶,“安口”是“棚子”之意),“阔恩布如安口”(“阔恩布如”是“圆顶”“安口”是“棚子”之意),“胡如布”(地子),“温特合”(圆锥形,顶上有口出炊烟的棚子)“博苏安口”等。固定的住房有“马架子”和“人”字屋顶的正房。
赫哲族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渔猎是主业。渔业生产时,考虑方便节时,其住处必须靠近渔场,由于水产资源的不同和变化,居处地必须随之转移,猎业生产的居处也是如此。由于生产没有稳定地址,居处也随时迁徙游移,一般在夏季生产时,多住“撮罗安口”和阔恩布如安口,秋、冬季回到村中住“马架子”,“地窖子”;冬季捕鱼盖“胡如布”(地窨子)。
“撮罗安口”是用几十根约7~8米长、直径二至三米的木杆塔成圆锥形架子,然后再拴上几道箔条,以便苫草,苫草时由底部向上苫,第一行的草根向下,其余各行草稍向下,这样一圈一圈叠苫而上苫一行草用柳条圈紧使之牢固,随着一圈一圈草苫一直圈至顶尖。“撮罗安口”的大小,依一户人口多少而定。门开在向南方,其中的正面和左右两侧用草铺起来的炕,以碗口粗细的圆木为炕沿,长辈人住其中的正面炕,中间有一点空地是雨天做饭或生火熏蚊子之处。夏季上山打猎时,可用桦树皮苫房,一般门开在南面,扎革帘盖门。“撮罗安口”没有窗户,里面东西、北三面用木杆搭好离地约一尺多高的床架,上面铺一层干燥的厚革,再铺兽皮和褥子即可住人,夏季捕鱼也可住此草房。
“阔恩布如安口”,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在渔滩用的小房子。建这种房子首先用4厘米的长柳条,弯成半圆形,两端插地成拱形,由多根柳条如此依次插成。然后用柳条横挪五六道使之牢固也便于苫草,苫草时根朝下,依次向上苫时草稍向下,边苫草边勒柳条,拴住草,前后两面半圆形,只堵背面,正面留门,里面全是干草铺就的床铺,不能生火做饭,做饭在外面做。“阔恩布如安口”过去赫哲人极少住,住时是在江边捕鱼,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临时搭建急用。这种小房一般长约6米,宽约4米,高约2.5米,小门也有长约2.5米,宽1.5米,高约1.5米。
“胡如布”(地窨子)在建造时,首先是从地表向下挖出一米左右深的长方形土炕,其大小可根据居住的人口而定,然后在其上竖起房架,有一根脊檩也有两根脊檩的,顶架呈人字形或梯形,然后周围铺上橡子,勒上箔条,其上苫草,再培上五六寸厚的土,门向南开,门的两旁各有一扇窗户,里面一侧搭火炕,但也有为了简便搭铺的,火炉放置地中间,烟囱房顶开出、碗架、水缸均在锅灶旁边,这种房子都是南北向,南西是门,早年窗户是用鲢鱼皮糊的,后来才用纸糊。“胡如布”(地窨子)较其他临时住房较暖和,是住得较长的一种房,这种房冬暖夏凉并简单易造。
“温特合”是赫哲人又一种临时住房。它是冬季狩猎时搭盖的圆锥形棚子,用腿粗的杨树劈开后撮起七八尺高的圆锥形,尖顶有一尺半宽的口,以备燃火做饭时烟从中冒出。面南留有一个小门,夏秋可用土培,冬春只能用雪培上,以防风侵入。其内可用篝火吊锅做饭。
“马架子”。“马架子”也是汉族与其他民族常使用的,是早年较普遍使用的住房。“马架子”房与“地窖子”所不同的是平地而起,“人”字形房顶,但在“马架子”房比“地窖子”更正规好看些,也是坐北向南,它与“正房”又很相似,但比正房规模小些。
正房:其实很早就有正房,最开始的正房是用粗木垛起来,两端用木杆串牢而成房墙,里外抹泥,后来盖房子先竖“人”字顶房架,然后在采用稀泥混草的“拉和”辫渥墙,用这种方法垒起房墙后,再在房架的檩子上挂椽子,勒上箔条抹泥,干后再抹第二遍方能苫草,再拧屋脊。正房是坐北朝南,里面有隔壁成两间的,有隔壁成三间的,还有五间房的(街津口有姓孙的一家盖了五间房,这是街津口唯一的间数最多的正房),但极少,一般都是三间房。三间房的,中间一间通常做厨房,两侧房间为寝室,寝室均有南北两面火炕,两面炕的末端有一条窄条炕连接烟囱。如果是一座两间房,在东间开门者为居条,西间为里间,人口少者则在里间搭一铺南炕,老年人睡炕头,结婚的或晚辈人睡炕稍,未结婚的孩子睡中间,人口多时搭成南北两铺炕,老年人睡南炕,晚辈人睡北炕,这两铺对面炕的西墙有一弯字炕将其连接起来,这种铺炕由于窄而不能睡人,但坐人也是不可以的,尤其月经期的妇女更不许坐此炕。如果是一座三间房,老年人住西间,一般西山墙留西窗因为赫哲人认为“西方为贵”。赫哲人崇西是有原因的,因为赫哲人是从松花江、黑龙江的西门源头而迁移而来的,是很怀念西方祖上家园的,所以留有西窗,随时可在室内向西方遥望,再者,房外的厕所设在房东侧或房后,绝不设房西,因为西是上方,房外的鱼楼子也建在院落或房的东南角。
临时性的住房和固定的住房产生于古代和近代。而正房一直跟随时代到解放后,现如今这样的正房已经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给赫哲人盖的砖瓦房,建赫哲砖瓦化小区。
第五节交通习俗
赫哲人的交通在历史进程中是那么独特而漫长,而最有其特色的要数狗拉雪橇(拖日乞)了。
早在元朝《辍耕录》中曾载:狗站,在高丽以北,名称“别十八”即汉语的五国城,每个雪橇套四至五只狗做挽力,狗听从赶雪橇的人支使,在茫茫江雪间飞跑疾如风。而在明朝时,明朝重设狗站,据《大明实录》载:“永乐七年(公元一四一二年)九月置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赖其提领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设奴儿干都司并各卫,凡使命往来所经之地,旧有站赤者复设,各站头目悉恭命毋怠”。可想而知,当时的明朝政府对赫哲人的狗站重视地程度。因而,狗拉雪橇在当时的交通是多么重要。
冬季则乘由五至七只狗甚至十几只狗挽“拖日乞”可载五六人,传递使命,送往差役,驰骋在冰天雪地茫茫的征途上,疾行如奔马,当时因该地不产五谷冬春季节又是冰雪盖地,只有鱼兽肉成为狗的饲料了。
《满洲民族源流考》称赫哲地区为“使犬国”由此看出,“拖日乞”在赫哲交通方面具有悠久历史。
在冬季交通,比狗更早的是马爬犁,一般都套二至三头马匹,“拖日乞”也比狗拉的爬犁大些,但妇女和小孩喜欢赶狗爬犁,因为狗爬犁不像马爬犁硕大,所以马爬犁渐渐用的少些。冬季是赫哲人普遍应用狗爬犁的季节,不论是在山间的林海雪原狩猎的路上,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黑龙江上狗爬犁满载着猎物和木棒一样的冻鱼载着赫哲人的丰收喜悦的欢笑飞驰在雪野上。
冬季是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夏季是“乌没日沉”(桦皮船)和风帆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几十里的近路还可以,如果是百余里开外就不适应了。再者,水上交通受限制,因为水域没有陆地广阔,所以夏季就出现了从俄国传入的“四轮车”。这种木制四轮车后两轮大,前两轮小,前两轮又是导向轮,这种车牛马都可拉,即可农用运输,也可长途旅行。这种四轮车在清代延续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在夏季交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论是“拖日乞”,“乌没日沉”还是四轮车,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完成了它们应起到的历史使命。从六十年代后,赫哲族的交通出现了尴尬的局面。由于山阻(江河)隔,人们到遥远的县域办事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于是党和国家考虑到非常偏远的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便在一九六四年无偿拨给同江街津口赫哲族乡一大型机动货运客船“繁荣号”,同江八岔赫哲族乡同样的“团结号”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幸福号”,人们的交通得到了缓解,赫哲人民不仅能把自己的山水产品货物运往外地,而且还可以通过水路搭此货船出远门了,人们可搭此船到佳木斯,到饶河,到黑河。
二〇〇〇年,国家为街津口赫哲族乡投资1000万元修建了莲花河大桥,而且开通了一日往返二个班次的县乡之间的公交客运汽车,从此,赫哲人告别了被水阻隔和极端闭塞,只有水路而没有陆路交通的历史。
第六节风物特产
一曲《乌苏里船歌》,不仅把赫哲族传扬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乌苏里江也随之名扬天下。虽然乌苏里江是赫哲人生活和捕鱼的天地,但《乌苏里船歌》却诞生在美丽迷人、山水相依的黑龙江畔街津口赫哲族乡。
自古以来,赫哲人就喜欢居住在山水相依美丽迷人的地方,生活在山水间的赫哲人扬帆弯弓夏渔冬猎,迷人的风物特产,是大自然赐予赫哲人的丰厚礼物。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蕴藏着赫哲人迷人的风物特产。
一、街津口
美丽迷人的街津口坐落在黑龙江南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从黑龙江分支出了一条清亮的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从村西流过街津口,便成就了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美丽富饶的赫哲渔乡。这里山水秀丽,风景独特,这里向西望去是茫茫的大草原,向东眺望是像海浪般起伏的群山,在群山和平原之间,是一条小河蜿蜒逶迤地从村西侧流过,向南消失在群山和平原间的天际间。每到初秋,清新的白雾茫茫飘在山水之间,宛若天上人间。这里是“中国十大着名乡村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乙级旅游区和国家森林公园。闻名全球的《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这里诞生。
“街津口街津山,峰环三面水一湾,应是地灵人杰处,不亚塞北小江南”每到春夏秋,仙境般的山水令人想往,异国界江游、魅力迷人的民间风情,使国内外游人便慕名而来,云集于此,流连忘返。
二、街津山
街津山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内的群山,属于完达山余脉,它的北侧沿黑龙江而卧,把美丽的黑龙江装点得绚丽多姿。街津山虽然不太高,但沿江而卧却别有一番风姿,嶙峋的悬岸,奇美的巨石,起伏的山峦都那么富有独特而迷人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犹如置身在仙境之中。
三、完达山
完达山穿行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之中。有《山海经》记载,大荒中有座山是太阳和月亮升起的地方,后来,人们把这座山称为完达山。“完达”为满语,意为“梯”,有攀登高峰之意,这座具有神话色彩的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25平方公里,即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梭,兴凯平原,完达山亦称“王达岭”。其动植物非常丰富,有东北虎,黑熊,狼,豹,鹿,狍子等。
完达山脉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部,长江山脉最北端。主脉那丹哈达岭,古老花岗岩山体。东北、西南走向,西北起饶力河,东倚乌苏里江南接锅盔山,主峰神顶山海拔823.9米。
四、《乌苏里船歌》
着名的《乌苏里船歌》从六十年代到如今,载着一个民族飞遍了祖国大地,飞遍了全球又响彻在宇宙空间。然而,谁能想到,歌中喝的乌苏里江,让人们想到《乌苏里船歌》是从乌苏里江诞生。其实,这首歌是在黑龙江畔的街津口诞生的。街津口有一位赫哲渔民叫吴连贵,他吹箫吹出一首曲子,叫《想情郎》,这是他在捕鱼间隙琢磨出来的。群众都很喜欢听,六十年代,年轻的郭颂一行来赫哲乡街津口采风,收集到了这首曲子,感觉很好听,就与其他两位一起在这个曲调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在改编过程中,跟随“白露”时节的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的赫哲渔船去体验生活,在渔滩实地为渔民演唱,回到街津口后又给村民试唱。最后唱出了省,唱出了国家,唱到了世界。
五、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与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形式与内容比较相似。乌日贡大会是从一九八五年兴起的集歌舞与体育的赫哲民间盛会,这个盛会具有独特的民间风情,是政府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群众性活动,每到五月十五举行,这也是赫哲人欢乐的节日。
六、少年“织圣”
从古至今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因而织网是一项随时随地又是长期细致而又繁重的劳动。一九六七年正是大集体时代,赫哲族渔业村的赫哲族村民掀起了织网的热潮。村民们每天都聚在大筒屋里热热闹闹争先恐后飞梭走线的织胶丝网。其中有一位赫哲少年才十二岁,开始他一边看着妈妈织网一边给妈妈上梭子,后来心灵手巧的他也开始帮妈妈织网,他织网了妈妈就能歇一歇,想不到他织起来越织越快,飞梭走线,快得让人看不到他的手在动,使人眼花缭乱,别人一天能织二个眼,他一天能织十个眼,让男女老少的织手望尘莫及,惊叹不已。再后来少年发明了“一梭成”织网法,更是如虎添翼,大人们一个月能织一片网而他三天就能织一片网,人们白天瞪着眼睛看着网眼穿梭,而少年却闭着眼睛穿梭而且绝不会穿错网眼,更让人吃惊的是人们晚上点灯还看不清网眼,而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仍能飞梭走线,上下翻飞,越织越快。小小少年,白皙干瘦得像个麻干,却如此精力旺盛,干练伶俐。从此,他成了全赫哲族中神奇的少年成了赫哲族的骄傲,被人们称为“织圣”这个少年就是小梨柱。(要访一下大姐)
七、狗拉雪橇(拖日乞)
虽然如今的旅游时代,狗拉雪橇已成各地旅游区普遍的事物,但对早年的赫哲人来说这是生活中最实用又不可没有的一大传家宝。狗拉雪橇在早年的赫哲族交通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在赫哲人心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它帮助赫哲人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代。
八、鱼中之皇、赫哲人图腾——鳇鱼
因此鱼早年进贡皇帝而得名鳇鱼,鳇鱼赫哲语名为“阿真”,鳇鱼名副其实,不仅是黑龙江中最大型鱼类,而且它全身都是宝,相当昂贵,是黑龙江中最好吃的一种鱼,它体形俊感奇美,像个战斗机,被赫哲人奉为“鳇鱼图腾”。据说鳇鱼有三千多斤,有人看见浮起水面像小山一样大,脊背已长青苔,在北岸深町上,无人接近。但在街津口有史以来捕到的最大鳇鱼是1100斤重,5米多长,装在解放牌大卡车上还露出鱼尾。因为此鱼不仅大而特别昂贵,赫哲渔民为得到此鱼而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
九、大马哈鱼(鲑鱼)
大马哈鱼是回游性鱼类,它是江里生、海里长、江里死的特殊鱼种。这种鱼只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有,每到秋季“白露”时节,大马哈鱼便从东海溯江云集而上,日夜兼程。乌苏里江最密集,黑龙江其次,而游到松花江就所剩无几了,因为是大马哈鱼的最后一站,最后游到哪里就是它此生的归宿。
大马哈鱼即有海味也有江中淡水鱼味,味道鲜美独特。是赫哲人喜爱吃的一种鱼,此鱼是季节性鱼类,又较多,赫哲妇女每年都将大马哈鱼剖成批子,晾成鱼干,以备长期食用。
赫哲渔民每到“白露”便很隆重地把吃的和用的装上渔船,顺黑龙江口而下到千里之外的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这个习惯是从古至今成为了一年一度的捕鲑盛会。一二个月后就满载而归。
十、三江名鱼“三花五罗”
“三花五罗”是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名贵鱼种,颇负盛名,其中淡水鱼类是“三花”即:鳌花、鳊花、鲫花;“五罗”即:哲罗、发罗、同罗、雅罗、胡罗。
鳌花,学名鳜鱼,位居“三花”之首。是赫哲族地区三江特产,赫语“鳌查克”黑龙江鳌花肉质细白鲜嫩,味道鲜美适口,鱼肉中无骨刺很受人们喜欢,是赫哲人招待上宾之稀有鱼类,红焖、清炖、煎炸均清香爽口。这是因为黑龙江水质清澈甘洌,无污染而生长的结果。鳌花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头呈三角形,尾呈扇圆形,是一种细鳞鱼,其身为黄绿色泽格调淡淡的暗花,是那么光鲜和美丽。
鳊花,学名长春鳊。赫哲语叫“平城”,最大个体有一公斤左右。肌肉中含脂肪10%~13%,肉嫩味美,煎食最佳。鳊花鱼产量高,是黑江龙、松花江、乌苏里江中产量与数量较高的一种鱼。它眼大头小,上颌稍比下颌长,其身腹部呈银灰色,背部为青颜色,鳍系灰白色,赫哲人戏称其为:“白盔银甲穿青袍,天使下凡戏水中”,难怪它生得那么美丽、干净、招人欢喜。
鲫花,赫哲语为“吐未克”,学名为花鲷。鲫花鱼嘴是圆形,唇薄,双眼略微突出,一对美丽的口角须垂在两旁,背部银灰色,背鳍和尾鳍散有淡淡的黑色斑点,看上去很是优雅,人送淡水鱼中的“美人”。如果谁遇到高兴事时得意忘形,人们就会立刻讥笑其:“看把你美得像个鲫瓜子(鲫爪子,是人们对其的俗称)!”
哲罗,赫哲语“萨克那”是冷水鱼中较大型肉食鱼,又是淡水中最凶猛的鱼类之一。它嘴长而尖,牙齿略锐,冬季不停食,一般体长一米左右,个体大者二、三十公斤,背部呈青褐色,腹部银白,体长而厚略呈圆筒状,一般像哲罗这种冷水鱼,肉均鲜嫩,其味比热带鱼和海鱼以及江河明水时期鱼类更为鲜美,赫哲人最喜欢用它包饺子,汆丸子、烩鱼片等,又因其皮厚,早年赫哲人习惯用它做套裤或靰鞡。
哲罗一般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到深水处然后游至岸边浅水捕食其他鱼类及贝类。它在一年中几乎不停索食,但在夏季水温升高时,进食甚少。
发罗,赫哲语为“括涕”,学名三角鲂。其体形与鳊花相似,比其略宽,呈菱形,最大个体六公斤左右,其味美脂多,宜煎赤炖又可做汤。
铜罗,赫哲语称“突博罗”,学名唇鲷。在赫哲谚语中曾有这样形容:“鲤鱼头,鲶鱼尾,鲫鱼肚子,同唇嘴”这是因它吻长、唇厚、腹圆等特点。同罗鱼,鳍灰腹白,鳞片在水中显得白显透黑,闪闪放光,也被人们誉为水中“仙子”。
雅罗,学名华子鱼。赫哲语称“雅力洪”这种鱼一般体重六十克,因其繁殖快,喜群游,一年四季均易捕获,这种鱼系小型鱼类,雄鱼在生殖期的季节,通体显紫青色,背鳍呈红色,边缘呈黑色。
胡罗,赫语称“无福”,也是小型鱼类,因其数量较少,渔民也只有自食,其味也亦鲜美。
十一、赫哲族“铃铛网”
赫哲族的铃铛网,是50年代起源于同江街津口,其整体结构是,将细眼网障子用间隔相应的木杆从沿边最浅的地方,垂直向里(约20多米)江口方向破冰插入水底,当冰下递水贴边向上游的鱼(居多的是狗鱼)遇到这堵网障子时,就习惯地顺着网往里游,当鱼儿游到将近网障子的尽头时就误进了吻在网障子尽头的葫芦形的网筒里,当鱼进网障子与网筒间张开的“门”时,就会碰到门上挂着的七根丝线,与此同时,这七根通冰面上板房屋内的丝线就会触碰电源,于是电铃就响起来(有些人安装音乐盒)屋内的赫哲渔民就迅速地拽线锁口,提网倒鱼。
每年封江后就会看到冰封雪盖的黑龙江边,每隔500米左右就有一栋木板房铃网,飘着袅袅的炊烟,从外观上看,如果是得鱼了,就有一个高高的提网杆从房顶徐徐升起,很像一座露出旗杆的小庙,很是有趣。
铃铛网是赫哲渔民发明的最独特的捕鱼方式,是在冬季严寒中却能唯一在冰上温暖如春的网房里捕鱼,充分体现了赫哲渔民勤劳、善良、智慧的优良品质。
目前,铃铛网是赫哲渔民在冬季捕鱼最多的一种方式。因为其他捕鱼方式都在露天作业。
第七节历史遗迹
一、古代遗迹
赫哲族历史悠久,在时空与族间的演化中,闪耀着光辉灿烂的渔猎文化,遍布在赫哲人繁衍生息的三江平原上。
在赫哲老人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中,赫哲族的先世与金朝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金朝有一次准备攻打宋朝,向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诸国求援兵,当时黑龙江下游南岸有一小屯名叫“盖金”(现街津口乡南附近的莲花江东岸)当时盖金称“赫赫”。金朝就向“赫赫”请求援兵,得到援助。在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在街津口莲花河南岸赫哲渔民在捕鱼时在书中记载和流传下来的“盖金”地点的莲花岸捡到很多“激它”枪头和大量的陶片、鱼叉等,金朝大量生活用品的遗迹证明,在金朝时期赫哲先世曾在这里的“盖金”处生活。
二、近代遗迹
1.神话故事——薛里征东
此故事起源于东北少数民族高句丽:“少数民族首领薛里在征战东进之时,来到黑龙江畔(今得勒气附近)狩猎,当他看到一个硕大的白尾海雕在蓝天上飞时就搭弓射箭,连射了几支才把雕射下来,由于箭镞是用铁制成的,在当时还很金贵,于是他就满山坡寻找,他找的山坡就是现今的得勒气附近的额图山,远远向额图山望去,面西的额图山山坡一垄一垄的,极像人的五指扒过一样。”
2.街津山上的石头人
街津山沿黑龙江而卧,在江岸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天然石头“玛发”(即老人)面向江北眺望,传说这个石头老人是一位猎人,他追一只鹿到江岸悬崖处,那鹿跳崖过江了,他呆呆地站在崖上向北岸眺望,不知不觉竟变成了石头人。他的老伴领着猎狗来找他找不到,也在附近的悬崖处变成了石头人,她身旁的狗也成了石狗,天然的石人石狗,神态活灵活现,让人不能不信这个神话是真实的。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俄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一九四一年,日本鬼子在街津山得勒气悬崖上修碉堡时,把石头老太太和石狗炸掉了,当要炸石头“玛发”时,一声巨响,石头“玛发”安然无恙,而日本鬼子却炸死了一大片。如今,那巍然屹立的石头“玛发”仍那么安详地眺望江北。
(3)抗日战争遗迹
在同江市街津口黑龙江南岸的北山,面北的山坡上至今还依稀可见直径为五六米的大土坑,这个大坑遍布沿江的整个山坡、山脊。这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苏联红军向日本侵略者发起全线总攻时从江北苏联境内发来的炮弹炸成的,以秋风扫落叶和摧枯拉朽之势的炮弹准确地开花在日本军营里、碉堡上、工事间,日本鬼子的末日在炮声中灰飞烟灭,得到了应有的埋藏。如今,街津山北山的山上山下被炸弹炸毁的碉堡残迹还在,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赫哲儿女们勿忘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