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裂变 遍地胡虏-公元九二七年(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后唐天成二年,吴乾贞元年,吴越宝正二年,南汉白龙三年,契丹天显二年

    臣国

    洛阳内乱,庄宗李存勖被弑杀,首乱之人就是郭门高!然而,若没有这个郭门高,去年的天子、总管之争如何了结,谁都难以预料,说不定还会引发更大的内乱。因而,李嗣源对这位伶人出身的军将,一直暗存感激。若没有郭门高,他至少难以名正言顺地率军进入洛阳。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和李存勖之间已经是你死我活之争了,说不定,还必须与李存勖真刀真枪地拼个高低,若真是那样,即便他胜了,他也得担负篡位弑君的恶名,哪能像如今这样堂而皇之地成了平乱之主,而且还是忠义之主呢?因此,如何处置郭门高,李嗣源确实是大费周折,他真想把此事一直就这么拖下去。但是,半年多来,总有人上书提及此事,说郭门高有弑君大罪,须得尽早惩治。李嗣源知道此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只好问计于安重诲。

    安重诲道:“郭门高以下犯上,弑君背恩,若不杀,必令妄人心生侥幸,更会让天下人对陛下有微言,甚至会有人认为郭门高是受陛下指使的,因而,此人不杀,陛下难安。”

    李嗣源叹道:“如今情势,也只好如此了。”

    安重诲又道:“只是他现在仍然典掌从马直亲军,须得先解除其兵职,然后再杀掉他。”

    李嗣源依计,下旨任命郭门高为景州刺史。

    半年多来,郭门高的内心也是几经波折。洛阳内乱平定之初,他整日里提心吊胆,生怕魏王等庄宗皇帝的皇子承继皇位,他落个弑君造反的灭九族之罪。李嗣源即位后,他连称侥幸,甚至还认为自己有大功于朝廷,冀望新君能够擢升赏赐他,不想,新皇帝对他既不赏也不罚,好像没他这个人似的。他很是失望,但也不敢有任何怨言。新朝稳定后,就开始有人提及他弑君一事,而且惩治弑君之贼的呼声一日高于一日,几乎遍及朝野内外,他自然由惊转惧,近来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了,因此,改任他为景州刺史的诏书一下,他就匆忙离开洛阳,到景州赴任去了。不想,他在景州尚未安定下来,李嗣源的诏书又到了,公布其弑君大罪,将其满门抄斩。

    郭门高被杀之后,朝野终于安定了下来。李嗣源在征求过安重诲、孔循二位枢密使的意见后,下诏封拜任圜、郑钰、冯道、崔协同为宰相。

    任圜身为首相,又兼掌三司事务,真正是位极人臣了!他自然更加殷勤竭力,忧公如家,大力选拔贤俊,杜绝侥幸,不久,即使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随后,任圜又奏请李嗣源厚葬郭崇韬,恢复朱友谦官爵,将两家的货物、财产、田地、房宅,全部予以归还,并为张宪昭雪,为其正名。然而,正当朝廷威望迅速提升、大有欣欣勃发之象时,荆南突有使者带着高季昌的表章抵达洛阳。

    高季昌在奏表中竟公然要求将夔、忠、万三州划为荆南属郡。李嗣源不禁大怒,正要下诏申斥,安重诲谏阻道:“国家初定,不宜动兵。季兴既然已经称臣,还是不要得罪为好。”李嗣源闻言,虽然口中说他这是趁火打劫,但还是答应了高季昌的要求。不想,高季昌却得寸进尺,竟然再次上表,奏请三州刺史不需朝廷任命,由他自己任用兄弟、儿子担任。李嗣源一听,当时就火冒三丈,下诏予以痛斥。

    不想,高季昌不但置若罔闻,还发兵突入夔州城,将朝廷戍兵全部杀死,接着又发兵攻袭涪州。高季昌之子高从诲劝其不要与朝廷为敌,高季昌却死活不听。

    当初,魏王李继岌令押牙韩珙等护送蜀之珍宝、金银、布帛四十万,顺长江而下,准备取道荆南回洛阳。此时,韩珙正行至峡口,高季昌闻讯,便在峡口设伏,将韩珙等人杀死,劫掠了所有财物。朝廷遣使责问,高季昌却答道:“韩珙等人乘舟而下,远涉数千里,欲知舟覆人溺之故,应该去问水神,为何来问高某?”

    李嗣源再也忍不住了,当即下旨削夺了高季昌的所有官爵,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训为南面招讨使,许州忠武节度使夏鲁奇为副招讨使,率步骑四万讨伐高季昌。随后又任命东川节度使董璋充东南面招讨使,夔州刺史西方邺为副使,率蜀兵沿江而下,会同湖南军三面攻伐荆南。

    刘训率兵抵达荆南,楚王马殷遣都指挥使许德勋率水军屯于岳州。高季昌见朝廷军势大,只好坚壁不战,并遣使向吴国求救。徐温当即遣水军救援荆南。

    江陵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河泽水泊,再加上连绵阴雨,刘训麾下皆是北方兵士,难以适应。不久,军中就发生了瘟疫,连刘训自己都病倒了。李嗣源闻讯,只得遣孔循前往探视,顺便考察攻战之策。

    孔循一到江陵,即亲自率军攻城,却也没有攻克,只好遣人入城劝说高季昌认罪归附。高季昌却出言不逊,将使者赶了出来。孔循无可奈何,只好请李嗣源下诏召回大军。

    高季昌见朝廷军退去,就更加有恃无恐了。楚王马殷之前曾遣中军使史光宪进贡,到达洛阳后,李嗣源赐给马殷骏马十匹、美女二人。史光宪恰在此时路过江陵,自然被高季昌截获了,骏马、美女全被其转送给了徐温,高季昌趁机请求举镇归附吴国。高从诲劝谏,高季昌却听不进去。

    徐温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问计于严可求。严可求道:“为国者当务实效而去虚名,高氏事唐已久,洛阳离江陵又近,唐人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要攻袭江陵,都比较容易,而我却只能以水军逆流而上,救援很难。若荆南成为我之臣国,臣国有难又不能相救,一旦臣国危亡,我能问之无愧吗?”

    徐温大悟,故而只接受了高季昌的贡物,却谢绝了他称臣的请求,并暗示他最好还是归附唐国。

    刘训无功而返,西方邺却大败荆南水军于峡中,重新夺回了夔、忠、万三州。李嗣源遂升夔州为宁江军,以西方邺为宁江军节度使。接着,又将当初把夔、忠、万三州划属荆南一事,归罪于豆卢革、韦说,赐二人自尽。随后又将刘训流放濮州,温韬流放德州,段凝流放辽州。

    楚王马殷趁此机会遣使至洛阳,奏请立国。安重诲便以让马殷牵制高季昌为由,说服了李嗣源。李嗣源遂下诏,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大喜,当即以潭州为长沙府,并按天子礼仪建国承制,自置官属,或者稍有改动,譬如:翰林学士称文苑学士,知制诰称知辞制,枢密院称左、右机要司,群臣称马殷为殿下,圣旨称教。以姚彦章为左丞相,许德勋为右丞相,李铎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张彦瑶、张迎判机要司。其弟马宾为静江军节度使,长子马希振为武顺军节度使,次子马希声判内外诸军事。

    蜀刀

    荆南的事情尚未平息,西川又起风波。西川掌书记母昭裔及诸将吏皆请孟知祥奏请朝廷不要让李严来川,孟知祥却道:“这又何必呢?你等放心,我自有办法对付这个李严。”遂遣官吏专程至绵州、剑州迎接李严。恰在此时,遂州节度使李绍文病逝,孟知祥竟自称曾受天子密诏,准许他便宜从事,先任命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李敬周为遂州留后,然后才对朝廷奏知此事。

    孟知祥自认为当年对李严有旧恩,故而在迎接他的时候,盛陈甲兵,耀武扬威,希望他知难而退。不料李严却大大咧咧,不以为意,还高声说道:“孟公养这么多兵士有何用?王衍养了数十万蜀兵,还不是一朝覆灭!”众将皆面有怒容,孟知祥却甚是平静。

    孟知祥大摆酒席,宴请李严。李严到宴后,刚刚落座,孟知祥便笑着问道:“李公此来,是奉了朝廷之命呢,还是自己请命来的?”

    李严随口答道:“自然是奉了圣上之命。”

    孟知祥立时就沉下了脸,大声呵斥道:“胡说!圣上即位以来,天下藩镇皆无监军,圣上又怎会独独让你来为我监军?”

    李严见孟知祥突然翻脸,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干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孟知祥又道:“你前番奉使王衍,回去后即请兵伐蜀,先帝用你之言,致使两国俱亡。现今,你又来成都,你只知蜀人胆怯,畏你如虎,却不知,蜀刀也是会杀人的!”

    李严闻言,不禁惊惶失措,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哀求孟知祥:“恩公饶命!”

    孟知祥哂道:“这时才认得孟某这个恩公,可惜晚了!你已犯了众怒,不可挽回了。”遂令客将王彦铢将李严拉出,一刀将其头颅斩了下来。

    孟知祥随即上表,诬奏道:“李严假传口谕,说是要接替臣为西川节度使,让臣回京面圣,还擅自许诺将士厚加封赏,臣已将其诛杀了。”

    李嗣源明知李严之死乃孟知祥故意为之,却不敢问罪,只好不了了之。

    李严当年降晋之时,因不愿为李继岌之师,曾惹恼了李存勖,幸亏孟知祥说情,才从刀下捡回一命,但李严最终还是死在了孟知祥的刀下,后人有感于此,作诗叹道:

    八尺伟男称书生,仗剑入蜀笑群英。

    一入剑门亡人国,再进鹿关泯恩情。

    成败莫怪萧反复,生死只问韩热冷。

    莫道蜀刀不饮血,姜维夜夜对月惊。

    内八作使杨令芝此时刚好有事入蜀,行至鹿头关,闻听李严被杀,吓得连夜逃了回去。朱弘昭此时正在东川巡察军事,听到李严被杀一事后,不禁心惊肉跳,正在琢磨如何才能逃回洛阳,董璋却趁机说有紧急军事需要请奏天子,朱弘昭会意,趁机逃离了东川,因此保住了一命。

    此前,孟知祥已遣牙内指挥使武漳前往太原,迎接其夫人琼华长公主及儿子孟仁赞。行至凤翔,凤翔节度使李继酽刚刚听说孟知祥杀李严一事,便把他们拦住,上表奏知李嗣源。李嗣源了解孟知祥,他若想反,又岂会在意妻儿?再说琼华长公主与他一向交好,怎好以其要挟孟知祥,于是遣使命李继酽放琼华长公主母子去成都。

    孟知祥素与赵季良有旧,趁机奏请将赵季良留在西川。朝廷不得已,只好以赵季良为西川节度副使。李嗣源随后又遣客省使李仁矩前往西川,传诏安抚孟知祥及官吏百姓。至此,因李严被杀所引起的风波,总算是暂时平息了下来。

    李存勖灭梁,其肇始乃朱友贞分魏而导致的魏兵叛乱;李存勖败亡,则是由魏州的皇甫晖、张破败之乱引起的。李嗣源即位后,擢升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然而,赵在礼却一直未能赴任,其主要原因就是皇甫晖等魏将不让赵在礼离开魏州。他们担心赵在礼一旦离开魏州,朝廷就会治他们当初的叛乱之罪,故而一再威胁赵在礼,不准他离开魏州。赵在礼急于避祸,只好密遣心腹前往洛阳,请求朝廷妥善安置。李嗣源知道魏州兵将心中皆有不安,更担心魏州兵士叛乱,因而,对魏州之事格外慎重,特意与安重诲、孔循及众宰相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决定:擢升皇甫晖为陈州刺史,赵进为贝州刺史,赵在礼则改任沧州横海节度使,命皇嫡长子李从荣出镇魏州,并命宣徽北院使范延光率兵护送李从荣。

    范延光护送李从荣抵达魏州后,又遵照朝命从魏州奉节军中抽调了九位指挥使,令他们各自率领数百名部属前往卢台戍守,共有三千五百名军士,以军校龙晊为统帅。戍兵们出发之际,按例皆不发给铠甲、兵器,只是将旗帜系在长竿之上。半路之上,孟知祥杀李严一事传到了军中,军中议论纷纷。抵达卢台不久,即赶上朝廷让乌震来接替房知温为卢台军帅,卢台军中一时谣言四起。

    房知温对于乌震的突然到来非常不满,因而没有马上将符印交给他。次日,乌震设宴召请房知温、齐州防御使安审通及魏州九指挥使到东寨相聚,想当着安审通及九指挥使的面让房知温交出符印。房知温明白他的用意,便在路上对九指挥使说:“乌震带着朝廷密诏而来,想要将你们魏州兵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龙晊率领前往平州戍守,一部分留在卢台。”九指挥使信以为真,竟在酒正酣时,借酒生事,将乌震杀死在宴席之上。

    安审通不明就里,趁乱逃出,夺了一只小船渡过河去,紧急召集骑军。房知温也想逃走,趁乱上马出门,九指挥使见状,揽住他的马辔问道:“房公当为我等作主,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房知温假意说道:“骑兵皆在河西,不收取来,单有步兵,怎能成事?”九指挥使尚未明白他此话是何用意,他已跃马登舟渡河而去。

    房知温一到河对岸,正遇见安审通率三千骑兵东来。房知温高叫道:“魏州兵已然叛乱,请安公赶快平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