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的郑和研究,经本土作家李天永、普显宏几年来的不断考证、论述,通过不断发表南华与郑和的相关论文、小说、散文,拍摄3集《探秘郑和故里》电视纪录片。从2012年起,南华县沉寂了无数年的“郑和研究”有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郑和在南华避难、在南华被掳的史实越来越被省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可。两万多字的《南华是航海家郑和故里》在2013年《龙川江》杂志头条推出,唤醒了南华本土文化人士对“郑和故里”的重新认识,引起了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论文分别在南京《郑和研究》2013年第1期,《楚雄社科论坛》2013年第9期,《云南档案》2014年第8、第9、第10期发表,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当初策划这一主题的正确性和对选题的价值判断。在南京《郑和研究》未发表《云南南华为郑和第二故里考》之前,南华的郑和研究根本就没有进入专家学者们的“法眼”,外界很少知道李根源的“郑和故里碑”,郑和4~11岁在镇南生活,在镇南被沐英俘获并押往南京的史实。我们的研究在学术层面上填补了郑和幼年史实不详的空白,续上了国内外郑和研究这根弦。
目前,有关“郑和与南华”为主题的研究文章,经媒体发表的文字已积累到了8万多字,已经可以出一本书了。但为了把这本《郑和与南华》的书做得更好,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加深远,经马旷源(上世纪90年代初就关注过南华“郑和故里碑”)教授指导,决定把“郑和与南华”继续向更高一个层次推进。
7月11日,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作家到南华采风,在鹦鹉山公园召开《郑和与南华》采风研讨会,便是上述构想的具体落实。在这次研讨会上,马旷源先生已经把这本书定名为《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副标题则仍然是原来我们的“郑和故里南华·作品集”,字数将从8万多字扩展到20余万字,省、州、县参与采风的每一位作家都要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并在8月30日前交出满意的作品。出书相关经费省、州、县三方协商已初步达成方案,各位领导承诺不差钱!
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4岁时被父亲米里金马哈只送来我镇南郑姓回族家避难,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俘获。昆阳是马和出生故里,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在昆阳不姓郑,姓马,叫马和,马和来到镇南郑姓养父家生活之后,“遂袭其姓”,改姓为郑和;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这是我们明晰、准确的判断。我们研究郑和与南华,不是想与其他地方争什么名利,只为还原郑和在南华的这段历史,弘扬郑和精神。
眼看南华的“郑和研究”就要上一个新台阶,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我们多少还是感到有些欣慰。但事实也不尽然,原想在我县今年“两会”期间申请成立“南华县郑和研究会”并向“两会”递交“关于建议在龙泉广场塑郑和铜像”的提案,但申请尚未答复,提案未获政协会议通过,并没有实现我们预期中“两者付诸其一”的目标。好在2016年“两会”期间,经不懈努力,郑和雕像已入人大议案,让人感到欣慰。总体说来,目前南华的郑和研究出现如下特点:
1.外热内冷。海内外学者专家关注“郑和与南华”,不断有人下载引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我们本县本州反而影响甚微。2013年县社科联和州社科联本来已将“郑和故里”作为研究课题立项,但在上报项目时某领导以“从未听说过,还是慎重为好……”而夭折。
2.文化界热,民间反响冷淡。文化界不断有“郑和与南华”的各类文艺、影视作品问世,引来外界关注;不断有教授、学者亲临南华踏勘“郑和故里碑”,南华是郑和成长故里的声名日渐远扬,反而是本地人对此有些漠视。市场经济已使不少民众不知郑和为何人,更对门前的“郑和故里碑”毫无兴趣。
3.学术界认可,官方却缺乏必要的自信。“郑和与南华”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虽然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但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还是显得有些被动,感觉官方的一些领导还是缺少了一点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原载《台湾好报》2015年7月14日“西子湾副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