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百年前,将军兼学者的李根源先生在南华县城立三块郑和故里碑,将郑和故里写入自己编著的《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下令把明代灵官殿改建成郑和祠。这就是明初南征大将军沐英身旁前所千户驻镇南州(南华)李德后裔李根源的做事风格。

    为还原再现这段历史,中共南华县委宣传部、楚雄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华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编辑出版这卷《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文集共收录了县内外45位名家、作者、专家、学者反映郑和与南华的文章62篇(首),这些文章大都已公开发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楚雄州政协原副主席马旷源先生为此书的出版倾注了心血,并将“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确定为书名,为本书写了序言。同时,力促在第十一个中国航海日,开展省、州、县三级作家高层次高级别的“郑和与南华”文学采风活动。通过与会人员精心创作,最终汇成这部作品集,实属难能可贵,也算是一个创举。

    南华县处于云南“山”字形地理结构的脊柱部分,地跨长江、元江两水系,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所辖。自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从江南大量移民云南屯垦戍边始,也把中原优秀的汉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传到了南华。“九府通衢”的南华是黔国公沐英屯兵垦田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南华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全面繁荣发展,至今人文气息在全州最为浓厚。千百年来,南华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包括以汉族、彝族、白族、回族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使得南华这块土地天地氤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少的风流人物。遗留下一块吸引世界眼球的百年古碑:“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石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本书收录的文章,主题是“郑和与南华”,有文学家写的,也有文史学者写的,风格迥异,观点各异,也有学术争鸣。但我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所有这些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见诸本书。

    读者在读这本书时,首先要分清文学作品和学术考证的概念,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这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但我们更相信大家的理解和评判。为此,我们在编辑时将文集以“上部·考释”和“下部·文学”加以区分。郑和从4岁至11岁在镇南生活的许多细节,确因年代久远,很多已无从考证,这是客观存在。作家们多以历史随笔、个人见解角度写文,添加了一些自己的“合理”想象或解读;有的是小说,如段爱松的《远航》,有的是散文、诗歌,这些是不能当史料来读的,他们本身就与学术考证充满矛盾,只能以文学艺术作品来欣赏。而另外一些以学术研究、学术争鸣写就的“郑和与南华”的文章,则是这本书中的精华,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严谨且严肃,有着深厚的地方史学知识,写起来更不能像写文学作品那样天马行空,随随便便,需要学者阅读查证辨析很多史料,耗时费力,甚至历时数年才能搞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十分敬重学者们追根究底、思辨探索的敬业精神。

    这是继五卷《南华美》丛书后又公开出版发行的一卷南华文化力作。不敢说这部作品集已经尽善尽美。但是,本书凝聚了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关心,凝聚了全体编辑的集体智慧和专家学者们的心血,达到了它应有的高度。南华处在滇池洱海间,“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上,将成为滇中楚雄城市西部主城区,连接起南方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同时,南华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人生的出发地,他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七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领航人。编辑这卷书的目的就是让“郑和与南华”成为南华一份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更多的南华人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本书编委会

    2015年10月于南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