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
在一年一度的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前夕,南华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一次高层次高级别的文学创作采风活动,邀请了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部分作家到南华野生菌王国采风。他们是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马旷源先生、副会长黄懿陆先生,《云南日报》文化部主任李开义先生,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影视中心主任王红彬先生,《三迤瞭望》主编刘金富先生,著名作家唐天马、龙平、张育宾、郭跃华、李茂尊、余继聪、文有贤、饶云华、段海珍、李杰、周能汉、杨淑美、张永祥、李德梅、毛素梅,我南华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罗富生,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殷卫华,县社科联主席周建兰,作家李天永、普显宏、郭志安、周汉德、普金华、王开寿、刘哲、黄云松、李茂忠、卞育能、徐社川、杨桂兰,县文联、摄影家协会周喜尧、李璐、蔡波等参与了文学采风活动。这次省、州、县三级作家采风的主题是“郑和与南华”,7月11日恰巧是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10周年、中国第十一个航海日,采风活动显得特别的有纪念意义。
早晨8点30分,作家们驱车来到南华城西逯家屯石门山摩崖石刻,参观著名爱国将领、民国元老、辛亥革命先驱、北洋政府代总理李根源先生100多年前在此书刻的“郑和故里”摩崖,随后作家们又参观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古桥灵官桥,还有鹦鹉山公园的龙川轩郑和故里碑亭,然后在鹦鹉山庄召开“郑和与南华”文学研讨会。在研讨会结束的时候,还举行了2014年度南华县优秀文学奖颁奖仪式,特请省城来的大作家为本土5名获奖作家颁发了获奖证书。
作家们在这个季节来到南华,自然就品尝到了野生菌王国的美食。一盘红辣椒炒青头菌,一盘大蒜炒香喷头,大家风卷残云,吃得满嘴留香,十分过瘾,让作家们提前过了一个菌子节。还有南华特色菜肴——沙桥三绝(泡菜鱼、千张肉和臭豆腐),三绝让大作家们深深感受到了沙桥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在这次采风活动中收到了许多意外惊喜。一、收获了2014年度南华县文学创作一等奖,这要感谢南华文友们对我的尊重和厚爱;二、见到了我30多年来在文学创作中想见的一些大作家,并与作家们合影留念。
马旷源教授是我读楚雄卫校发表小说后“东瓜文学小组”的文友,也是我在文学上值得尊敬的老师,30多年来,虽然都在楚雄这块文学土壤上生根结果,两人却是离多聚少,几年难得见上一面,如今教授出书40余本,早已是著作等身!但仍以一年出版一本的高产令人刮目相看。
王红彬,上世纪与我一个年代出道的文学追梦人。在我刚走上文学道路的上世纪80年代初,永仁县的文学创作给人印象深刻,基默热阔、王红彬、姚霏、李阳喜都是永仁县人,他们的名字在楚雄文学界红极一时,但我却是在3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样一个采风活动中才意外见到王红彬先生的尊容。还能讲述当年共同的文学往事,庆幸文学道路上能坚守到今天,却发现我们都有些老朽了。
说起来,34年前,我就在《云南日报》上发表文学作品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还上过《云南日报》周末版“红高原”的头版头条——《花甲老人求医记》,5000多字,并获年度纪实作品二等奖。那时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的稿件相对容易上《云南日报》,现在却感觉非常之难,整个报纸版面全被编辑、记者占领。但就是这样,我现在每年还能在《云南日报》上发一两篇作品。李开义,这位《云南日报》文艺部的主任,我在他主管的版面上发过很多稿件,早就熟悉他的尊姓大名。《云南日报》文艺部的李成生、王宁两位编辑也是各在去年前年才有幸见过一次面的,唯有李开义主任还没有机缘见面。李开义是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这次来南华采风也就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与他在毛板桥草甸上留下了合影。
文有贤,知其名20多年了,读着他的作品,想象着应该是个清清瘦瘦的文人,没想到见了面却是个十分豪爽的大胖子。2004年,我的《美食如玉》出版,我想以科普类作品申请云南省社科类评奖,电话打到楚雄州社科联,那人叫我找文有贤,想了几分钟后终究没有联系。早知他是个如此爽快的人,我可能就会打他电话联系了。
楚雄作家茂尊、继聪、能汉、李杰、明云几位算是很熟了,也是见过几次面的,却发现未曾留下影像。人生苦短,相见时难,我有意识在博客里记录下我生命中有缘相见的这些文学人,也给自己今后老了留些念想,于是与他们补拍了合影照。
原载《台湾好报》2015年7月13日“西子湾副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