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穿越时空看郑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龙平

    一

    山路长长

    水路弯弯

    少年心事似水茫茫

    天涯彼岸梦有一只船

    温暖时光

    荡漾心房

    山路长长

    水路弯弯

    滇池之畔

    是我家乡月下蛙塘湖岸一声唤

    远在天边

    却在心上

    情景交融的歌曲,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这是2005年我们昆明电视台发展研究室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拍摄的艺术情景片《少年郑和》的主题曲。

    《少年郑和》是一部表现郑和家乡在昆明、滇池之畔是郑和故里的电视片。

    当时,要拍摄一部反映600年前少年郑和的古装片,可考史料几乎为零。但正因为有这些空白,给了后人无数的想象空间,也给了我们电视人巨大的创作空间。通过创作与想象,我们认识了我们心中的郑和。

    片子里,小时候在滇池之畔的郑和还不叫郑和而叫马和,故事是这样的:蓝天、白云下,浩渺的滇池边,船队回来了,在热闹的人群、货物过后,小马和在滇池边捡到了一幅地图,好奇的马和不知这是什么图,只觉得很好看。他把地图藏进了鸟巢里。当地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先生得知马和捡到了自己丢失的地图,要马和还给他。马和去鸟巢取地图时,却发现地图不见了。小马和以为是鸟儿叼走了,他告诉先生并说自己可以画一幅图还给先生。先生很生气,说这是一幅金不换的宝物,绝非小儿的涂鸦之作。先生要求小马和无论如何要找回来。小马和看到先生生气了,就约着小伙伴漫山遍野四处找寻,可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终于有一天,二狗告诉马和,是大牛从鸟巢里拿走了那幅图。小马和找到大牛要他还回地图,大牛不给。小马和提出要与大牛比赛,大牛若是输了就还图。他们先是比摔跤,大牛输了,但大牛不服,还要跟马和比赛游泳,大牛又输了。大牛还是不服,还要跟郑和比赛爬树。可是当马和即将爬到终点时,听到了大牛的一声惨叫,一看大牛倒挂在树枝上。小马和立即放弃了比赛,跳到大牛的位置,抱住了大牛的头,树枝断了,两人都从树上掉了下来。惊魂未定的大牛终于认输,把地图还给了马和。

    马和带着地图来到先生住处把地图还给了先生。他好奇地问先生:什么是地图?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是金不换的宝物?先生一一解答,令小马和心驰神往。从此,小马和与地图、与造船、与山外的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小马和知道先生是一位出过远门、会造大船的人,便时时缠着先生,要先生讲外面的故事,讲地图的故事。先生见小马和聪明好学,便在讲故事的同时启发他: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把见识画成图,传给所有的人看。

    在滇池边的玩耍岁月中,小马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在先生的启迪中立志要做一个像先生那样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

    看着大人们在滇池边造船,马和与小伙伴们也想造一只小船,然后划着小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白天听先生讲课,晚上偷偷相约造船。小船造好了,他们准备偷偷出发,可是船一下水便沉了。先生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告诉孩子们,一心只想造船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工匠,真正能驾驭船的人,才是鲲鹏,才是大英雄。

    孩子们的远行计划仍然在进行中。当二狗终于把家中的船偷划出来,孩子们开始了“远行”——夜闯螳螂川。可是不久船就搁浅了。他们继续前行又迷了路。其间,二狗逃跑了,大牛失望了,小不点摔伤了,小马和只能背着小不点,带着这群失魂落魄的孩子,在丛林中找路。一路上,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给自己鼓劲,马和把先生讲给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在最危难之时,中途逃跑的二狗带着先生找到了他们。

    海边的大船造好了,船队要出发了,先生又要走了。在别具特色的晋宁秧老鼓中,依依不舍的小马和送别先生。先生把地图送给了小马和,告诉他:“带着它,以后你就能找到我。”先生还对小马和说:“山外有山,海外有海,这个世界很大,滇池的水通着长江,连着大海,水会有根,水会生水,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这就是我们穿越600年的时光,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少年马和——后来的郑和,一个生活在美丽、宁静的滇池边,聪明智慧,而且坚强上进、勤奋好学,从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的孩子。

    然而在南华发现的史实却告诉我们,现实中的马和却是在4岁就因为战乱离开了出生地——滇池之畔的晋宁,来到了南华,被一家郑姓回族收养,更名郑和,一直生活到了11岁,才被掳走去了京城,开始了他的作为三保公公的生涯,完成了他的七下西洋的征途。这是在拍摄《少年郑和》10年后的2015年7月11日,在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10年之际,我来到南华参加《郑和与南华》文学创作采风活动时才知道的。

    距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的石门山有一摩崖石刻,上书“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碑文为李根源所题。这是李根源在梁启超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当时的镇南(今南华县)立的3块碑之一,3块碑碑文内容一样,现今还有一块保存在南华鹦鹉公园内,另一块则在“文革”中不知所踪。

    据马哈只碑的记载及李根源的考证,至少补充说明了郑和从昆明到镇南,又从镇南到南京当太监的一段身世。那么,少年郑和4岁至11岁在南华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在南华他又有过怎样的际遇?我们在《郑和与南华》采风活动中走过的毛板桥水库、南泉寺、石门山、龙川江等地,又给了少年郑和怎样的启迪?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掘、想象、创作的空间。也许不久我们就将看到许多作家这方面的佳作。

    二

    应该说我们的云南老乡——郑和,以七下西洋的壮举,留名青史,作为家乡人我们引以为傲。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全国共造大小船只近4000艘,造船厂遍布全国各地。郑和的大航海,把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郑和出使过的国家共有37个,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以及红海、麦加。郑和七下西洋带来的效应是:不仅东南亚各国纷纷派出使节到中国向皇帝朝贡,还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今天,人们纪念郑和往往在他的航海业绩上做文章:他比哥伦布早多少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比达·伽马早多少年到达了非洲……然而,作为家乡人,当我们细细品读郑和的一生之后,却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压在心头——在巨大光环笼罩下的郑和是一个悲剧人物。

    郑和,在少年之时经历的不只是阳光、沙滩、海浪。短暂的父慈母爱、天真无邪童年之后,他就经历了战乱、经历了与父母的生离死别。他4岁就离开了家乡,流落异乡,隐姓埋名,11岁又被掳走,带到南京后惨遭阉割,沦为奴隶。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悲惨的记忆。

    在朱棣的燕王府中做奴隶的郑和,在燕王朱棣起兵之时,主动请兵去破围,立下大功,且郑和的“姿貌才智,无与比者”,郑和逐渐成为燕王朱棣的宠信。后来朱棣做了皇帝成为明成祖,大封功臣,郑和被提拔为内官大太监,在皇帝身边伺候,并得以参赞戎机。此时郑和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由于有违朱元璋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规矩,虽明成祖不在意世人的议论,但身为大太监的郑和还是常遭大臣们的白眼,只是大臣们看在皇帝的面子不敢多说而已。郑和深知这一点,他不敢得宠忘形,而是更加小心谨慎,更加沉默寡言,洁身自好。直到郑和34岁时,由于他懂航海,奉明成祖旨意,为“踪迹建文,宣示国威”,开始了七下西洋的人生壮举。

    即使是此时郑和已经贵为海军统领,但他依然不敢居功自傲。因为寻找建文帝是当时朝廷的最大机密,郑和一路必须小心行事。今天的郑和研究学者在南洋一带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郑和踪迹,如一些偏僻的山村、寺庙、山洞等等,这应该是郑和当年“踪迹建文”留下的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和三下西洋回来之后的那次回云南探亲。那年,贵为海军统领的郑和回到云南,完全没有衣锦还乡的荣耀和排场,而是来的神秘,走的悄然。后人在他留下的10多个字的碑文中得知,他这次在云南的时间长达一个半月。其间,郑和到了哪些地方,郑和见过哪些人,都没有文字记载。难道云南的官员都不知道朝廷重臣郑和回乡了吗?为何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一些专家推断,郑和回乡依然与“踪迹建文”有关,因为民间传说,建文帝逃到了云南。

    由于肩负着皇帝交给的这个秘密任务,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成为了纯粹的外交活动及神秘的寻找,这些都给后来朝臣们诋毁郑和埋下了伏笔,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悲剧。

    宠信郑和的明成祖死时,郑和年纪已近60岁,已经六下西洋,在海上已经生活了20多年。明成祖死后,朝臣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诋毁摆到了明面。明仁宗年,大臣们上奏,痛批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浪费国库,所得仅仅“珍奇巧具”,所失“何止亿万靡费”,还有人建议要对郑和治罪。郑和自知命运难料,行事更加小心谨慎。他“非奉昭不敢进入京师”,虽然他还是统领海军,但是在海军粮食补给不继之时都不敢去朝廷讨要,而是委托同僚“顺便上奏”。

    预感时日无多的郑和邀约了一帮老部下开始整理20多年出使西洋的资料。经几年的努力,郑和他们整理出一屋子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历年的航海日志、出使的海洋图、天文资料、造船工程图纸、郑和与皇帝的来往文书及书信等等,并移交给了兵部保管。后来这些资料却被一个名叫刘大夏的人销毁和隐匿。

    其间仁宗皇帝死,宣宗皇帝上台。宣宗皇帝上台后发现东南亚诸国上缴的贡赋不理想,于是又想起郑和,命郑和再次下西洋,去催要贡品。此时,被皇帝遗忘了很多年的郑和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但得到皇帝的启用感激不尽,拼着老命七下西洋,但在第二年的回程途中病死在印度古里。水手们按照海上传统,为他实行了水葬。珍贵资料被毁,航海20多年,不知魂归何处,这是郑和人生的第三个悲剧。

    60多岁的郑和,在远航途中、在异国他乡,结束了他伟大而悲惨的一生,回归了他钟爱的、生生不息的水中。从此,明朝的远洋船队收起了巨帆,再也没有张扬。

    郑和航海资料的被毁,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个朝代海军的建设。郑和死后,明朝再也没有了海军。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航海地位颠倒,风光不再,差距越拉越大。清朝的水军都是直到晚期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才建立起来的,但“甲午海战”一役,受到重创。此为后话。

    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和郑和航海资料的被毁,让我们再次感到了郑和的悲哀和悲惨,那个朝代并不了解也并不在乎郑和的壮举。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一个人为郑和写下一篇像样的传记或文章。后来的清朝大臣张廷玉写的《郑和传》也仅有800字。

    郑和的一生是伟大的又是不幸的。当我们这些家乡人为他感到骄傲时,也为他的不幸感到哀伤。

    三

    在穿越时空看郑和中,我们看到610年前的1405年,强大的大明帝国在江苏太仓刘家港开始了世界历史上最不可思议、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远征——郑和下西洋。1405至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着大明帝国的船队七下西洋,扬帆远行,泛海九万里,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和人数之多、足迹之广,堪称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壮举。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虽然大明帝国的海军在郑和死后风光不再,虽然这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远航并没能像郑和逝世65年后的卡利卡特们和之后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开启了新的时代,郑和远航的壮举依然在世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曾经比较过郑和七下西洋与哥伦布四次远航美洲的异同,不少国人也曾经提出,为什么郑和早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前半世纪,就进行了如此轰轰烈烈的远航,并且终点几次到达了非洲好望角,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宝船之巨、航技之高,在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肩,可为什么中国没有成为海洋大国?为什么中国没能参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开启了中西航海及世界现代历史比较研究之先河。

    其实,对于郑和和哥伦布等人,都不能用航海家这个尺子去衡量。当时的郑和,是皇帝派出的钦差大臣和特使,皇帝派他率领船队,不仅仅因为他懂航海,还因为他“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今古识鉴》),郑和出海的使命是邦交,既不是发现,也不是探险。因此,郑和的船队只不过是沿着千年中国的航海线路行进,虽然船队威武雄壮,军备精良,所到之处皆可征服,但郑和只是将皇帝的诏书,所带的丝绸、瓷器等珍贵物品奉送给各国,以示尊重,并“示中国之富强”,同时“踪迹建文”。于是,郑和的七下西洋,赢得了沿途各国的广泛友谊,赢得了东南亚各国派出使节纷纷前来大明帝国朝贡。可见,郑和的远航不仅仅是一种政治邦交,还是一种文化传播,其影响深远,直到6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为沿线各国传颂。

    哥伦布等人的远航,其动机是为了征服、占有和掠夺,因此他们带给当地人的只是杀戮;他们所进行的地理大发现虽然伟大,但是带给当地居民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其后,沿着他们开辟的航道,西方殖民帝国的坚船利舰更是给当地居民带去了屠杀、掠夺、占领和瓜分。

    同是远航,郑和与哥伦布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代表,对待异国、异族的态度和行为,充分展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崇尚礼,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崇尚武,讲究竞争、征服。今天,当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时,依然在考验着郑和七下西洋的政治理念——“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

    这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留给我们的启示。

    2015年9月于昆明

    (作者为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