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方家说镇南是郑和第二故乡(节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罗宗贤

    镇南即今南华。南华汉时属益州郡;三国时属建宁郡;晋时属爨部;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邱州;唐天宝九载(750年)南诏阁罗凤置俗富郡于沙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阁罗凤东征,置俗富、石鼓等部;1256年立欠舍千户所;1285年改为镇南州;1912年改为镇南县;1954年10月1日改为南华县。

    南华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滇中高原,这块土地上今县城所在地古有九府通衢、滇西要冲、九府要冲、迤西通衢、九府咽喉、滇西孔道、楚郡之要冲等美称。因为县城所在地是古蜀(成都)身毒(印度)道必经之地。蜀身毒道开辟于公元前4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目前为止史书记载中国与外国通商最早的贸易通道。蜀身毒道在中国境内全长2000多公里,经南华县境60公里,古道从东往西由楚雄吕合驿经仙人骨哨入南华县境过高峰哨、州前铺,入镇南城东门约1公里出西门,过顾家、逯家屯、青石嘴、瑞应桥(灵官桥)、水盘铺、镇南关、毛板桥、沙桥驿、新铺、苴力铺、英武关(古称石门关、求赠馆)、天神堂(天申堂)、大哨,从羊厩冲(羊继冲)入姚州境普昌关至普淜驿(今属祥云县)。就因为镇南的地理位置和蜀身毒道穿城而过,古时征战的军马兵将、东西往来的商队马帮、出走逃生的百姓从这一东西大道上通过。本文通过叙述南华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以期对下文的研究提供一定资料。而本文的题目是《方家说镇南是郑和第二故乡》,现将本人所见方家说镇南是郑和第二故乡分别抄录于后。

    一

    《云南政协报》2005年4月13日在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编发《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郑和》记:“郑和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家住地今为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回族,祖拜颜,母温氏生有两男四女,兄长名文铭。相传元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六世孙。故南京《郑和家谱》封面上印有‘咸阳世家’字样。郑和原姓马,后因在郑村战役立有军功,1404年明成祖奖赏特赐姓郑。”“明朝于1368年建立,盘踞在云南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拒绝投降,十三年(1381年)明军兵临昆明城下,元朝主力被歼,梁王投滇池自尽,结束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明军平滇,郑和父亲死于战乱,11岁的郑和被明军掳掠;当时明朝军官有阉割幼童为童仆的恶习,郑和就是这批幼童中的受害者之一,后来郑和随大将军傅友德军队转战漠北、辽东等地八年之久,直到1390年傅友德军队划归燕王朱棣节制,被燕王看中选送燕王府服役。在王府中郑和恭谦勤敏,深受燕王信赖,且勤学及耳濡目染,因此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得经世之道,知策略之方,终成卓然超群者,永乐初年擢为内官太监。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郑和船队首航西洋,最终于1433年(宣德八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回归国途中郑和病逝。”这里说郑和姓郑是“因在郑村战役立有军功,1404年明成祖奖赏特赐姓郑”。

    二

    《云南日报》2005年7月2日载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郑和是云南人》中说:“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由于正史上对郑和的记载很少,《明史·郑和传》中只有‘郑和,云南人’五个字,因此,郑和究竟是云南何县人,自郑和下西洋后500余年一度无人知晓。直至1912年,获清代经济科状元的云南人袁嘉谷先生,通过实地踏勘位于昆阳镇月山上的‘马哈只碑’和《故马公墓志铭》(又称《马哈只碑》),确定郑和是昆阳的回族马氏,曾祖名拜颜,祖父和父亲均朝觐过麦加圣地,故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朝觐归来者)。1935年玉溪郑和十七世孙郑世明提供的《郑和家谱》,经过袁嘉谷的学生李士厚研究,结合一些物证于1937年出版了《郑和家谱考释》。上世纪80年代,又有南京郑和后裔发现的《郑和家谱·首序》(抄本)保存的‘咸阳世家’部分木版实物。昆明五华山尚存郑和施印《大藏经》之五华寺遗址,云南省图书馆曾发现《施印大藏经发愿文》等。通过一系列重要历史物证和资料,可以基本弄清郑和家世。”

    三

    李根源云南腾冲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民国元老、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和总办、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军政部长、参议院长、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陆军中将、陕西省长、驻粤滇军总司令、北京政府农商总长、暂代内阁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参与响应“辛亥革命”,组织昆明重九起义,成立云南军都督府。此间李根源率师前往滇西途中,根据梁启超的考证(录者注:梁启超于1904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认为郑和幼年曾流落镇南,因而在镇南立下三块郑和故里碑。其中一块在今南华县城沿古蜀身毒道往西4里的逯家屯村右山崖上,当地称此为大石门。其碑文右镌“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正中直刻“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左款为“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此石崖刻今尚存,并已列入文物保护。又有一块可移动的石碑今存南华县鹦鹉山公园,此石碑碑高1.75米,宽0.7米,刻文与逯家屯一块相同,另一块待考。

    四

    邑人晚清举人郭燮熙(曾担任过鲁甸县知事、盐丰县知事、云南军政府编纂官)1942年编辑《镇南县志》时在《镇南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诗》一节中有自己所写《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诗曰:“鸡和忽有郑公乡,新矗丰碑孔道旁。一代朱明迁百地,千秋青史拓南洋。马来群岛今谁属,鹿逐中原又几场。记得卓如曾立传,争墩岂待辨昆阳。”诗中说的“鸡和忽有郑公乡”,鸡和即今南华,康熙《镇南州志·地理志·沿革》记:“镇南三代以前无考。汉为濮落蛮所居,川名‘欠舍’,有城曰‘鸡和’。”“郑公”即郑和;诗中还说“记得卓如曾立传”,并在括号内说明梁启超说郑和是楚雄人。

    五

    1942年编辑的民国《镇南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文》中收录了邑人郭荫超的《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郭在文中说:“距今五六百年前,有超前轶后为中国破天荒之一大冒险家,彼何人,斯则明三保太监郑和是也。世称和云南昆阳人,而梁启超氏著传则曰楚雄人,李根源氏又定为镇南人,于民国元年树碑城东、西门外,文曰‘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然则二者何?居昆阳人也?抑镇南人耶?以吾考之,则二说皆是也。盖和初本昆阳马姓回,其祖、若父曾朝天方以归,均称哈只(见永乐三年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和父墓志)。然则闻和幼时流落,为镇南郑姓所得,养以为子,遂袭其姓,故名郑和。而李撰之墓志乃曰‘天子赐姓郑’。考之古史,凡天子赐姓,必以国姓,如汉高祖之赐项伯姓刘,唐太宗之赐徐勣姓李,即其明证,绝无赐以他姓之理。意当日,和即贵显,不便更正。而李至刚为其本生父作墓志,亦不便言为郑姓养子之事,故以‘赐姓言’讳之也。抑又闻:和幼不知书,及长而阉,则不得其详,当是时,明兵入滇,元梁王兵败奔大理,明兵逐之西上,和被明兵掳,为黔国公沐英送之京师,给事于燕王邸内。”

    六

    南华县志办主仼、《南华县志》主编李文臻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郑和为什么姓郑》一文发表在1995年12月《南华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李文臻在文章开头录了民国元年李根源立于镇南的三块郑和故里碑的原文,接着提出:“李根源为何刻此摩崖并立两块垂碑?据晚清举人郭燮熙编纂的民国《镇南县志》中郭荫超(郭燮熙之子)撰《郑和故里考》一文所载:在李根源前,梁启超曾考证过郑和曾居于楚雄(节录者注:《云南日报》2005年3月25日刊登的记者杨燕的文章《郑和三大历史之谜》一文中记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最初发表于1904年,梁启超考证郑和曾居于楚雄是否在该书有记录,有待进一步考证),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证,证明郑和具体居住过的地点是镇南。因明朝时,镇南州已属楚雄府辖区,不过梁启超指的地点范围较宽,而李根源指的地点范围较具体,其实是一致的。”

    李文臻在文中还记录了一段刘炳厚老人的回忆。“马哈只碑的发现是在1894年,梁启超的考证可能在马哈只碑发现之前,李根源的考证可能在马哈只碑发现以后。那时,为郑和故里一案发生过争论。据南华第一个留日学者刘德榜的侄子刘炳厚(近70岁)回忆,民国初期,刘炳厚在昆明读书,为郑和故里的争论曾问过他的老师张希鲁(当时在昆明文史馆工作),张希鲁是站在‘昆阳说’一边的。刘炳厚又请教其叔叔刘德榜(当时在胡若愚部仼总参谋长),刘德榜说:‘对郑和故里的问题,我参加讨论过,李根源的考证是有根据的。’据刘炳厚回忆,在民国初年,郑和养父的后裔居住在镇南城内(现南华县城)西街,有三兄妹,长子叫郑开寿,民国初期曾任寻甸公安局长;次子郑开甲,入赘大罗邑村飞姓,改名飞正昌;第三个是妺妹郑三丫,嫁到凤仪,1984年路经南华探望过亲戚刘恩贤,如果健在,也是80多近90岁的人了。据刘炳厚说:当时省上曾说过昆阳与镇南,哪个县把郑和故里一事落实,可免粮赋。”镇南县无人根究争论其事,是以七八十年来一直以马哈只碑做郑和身世的唯一根据,而使郑和曾为镇南郑氏所收养一事鲜为人知(还带来了后人考证的困难)。固然,马哈只碑是研究郑和身世的重要依据,但它不能说明郑和身世的全部问题,特别是郑和当太监前的童年身世。李根源所刻摩崖、所竖垂碑,多年默默无闻。郭荫超所撰文章,也是在1984年南华沙桥区田心乡(现沙桥镇田心村委会)高家蔡长祜老人捐献的郭燮熙民国《镇南县志》(稿本)上发现的。再结合访问刘炳厚老人所得到的一些情况,综合来看,李根源所刻摩崖和所竖垂碑并不谬,而是有根据的,它至少使我们找到了一条研究郑和童年身世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进一步研究考证,大概可以填补目前史学界的一个空白,回答目前史学界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而南华作为郑和的第二故里载入史册,蜚声海内外,也是当之无愧的。李文臻说:“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为何姓‘郑’有‘天子赐姓说’‘封地说’等,大多牵强附会,缺乏根据,而郭荫超的‘收养改姓说’则较合乎事理。”

    七

    杨甫旺研究员1999年2月15日在《云南日报》刊登了《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考》的文章。他说:“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出生于云南昆阳,这是史家所公认的,但郑和幼年(10岁前后)是否曾流落到镇南(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一段时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早在1912年,时任滇西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统帅的李根源就认为郑和幼年曾流落镇南,因而在镇南立过三块郑和故里碑。”“从有关资料来看,李根源确定郑和流落镇南的根据是南华的民间传说,但以其精深的文史造诣和身份,不可能仅凭民间传说就下此定论,应该是进行认真考证的。严格地说,不能把镇南称作‘郑和故里’,而只能说是流落地。”郑和是什么原因什么时间流落到镇南的呢?杨甫旺说:“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统兵三十万远征云南。12月24日,明军攻克昆眀。当时,郑和的祖父及父亲,都是被授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即昆阳侯)的元朝地方统治者,理所当然受到明军的攻击。明军进攻昆明,郑和随父外逃。不久,其父病逝,为逃避明军的追捕,郑和离开昆阳西逃,到了镇南。洪武十五年三月,蓝玉、沐英率军经楚雄进攻大理,途中掳走了包括郑和在内的一批儿童。七月,明军平定云南。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京,将郑和带到了南京。明军自攻克昆明至平定云南,仅半年时间,因此,郑和流落镇南的时间,应是明军进攻昆明的前后至明军经楚雄进攻大理这一段时间,也就是1381年年底至1382年初,前后大约三四个月。至于《镇南县志》(1942年编纂,未出版)中收录的郭荫超所撰《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一文提到,郑和流落镇南曾经为人收养,笔者认为有一定可能,但为何人收养,是否就如郭荫超所言‘为郑姓所得,养以为子’,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八

    2006年11月出版的《南华风情》一书中刊登了时任楚雄州政协副主席的马旷源所撰《郑和故里》的文章。马旷源说:“郑和是云南人的骄傲。郑和是中国对外开拓进取的象征。在云南昆阳,建有郑和公园。一般认为,郑和是昆阳人。然而,民国初年,时任北洋政府代总理的李根源,却于南华(原名镇南)城东、城西数处,大书‘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考定郑和为镇南人。原碑现存南华鹦鹉山公园内。梁启超著作中,也明示郑和为楚雄人。盖清末民初,镇南前、左二所,隶属楚雄卫。与李根源所说,地域一致。”

    马旷源提出郑和故里究竟在哪里?昆阳还是南华?他在录了一段邑人郭荫超《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后说:“考证涉及三个关键点:(一)郑和幼时因战乱流落至镇南,为郑姓人家收养,故改姓为郑。郭荫超认为,皇帝赐姓,应为国姓,以‘郑’姓属皇帝赐,不可信。既然不是皇帝所赐,收养改姓说更合情理。民间传闻,郑和4岁时流落南华,十余岁遭抓捕入宫净身,送往京都。(二)郑和被虏,在南华不在昆阳。事因是元朝残余梁王出逃大理,‘明兵逐之西上’。捕掠郑和的人,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近时有考证认为,沐英是朱元璋的私生子)。郑和被掳后,由沐英送往南京,供燕王驱使。后随燕王起兵,屡立战功,遂得重用。(三)郑和发迹后,身份是大特务头子。七下西洋,包括到故乡云南探访,目的是追捕建文皇帝。朱棣以叔反侄,篡夺大位。民间传说,建文皇帝从水洞里逃出,削发为僧,一路逃向西南。如今,武定狮山仍有他的塑像和传说中的真迹笔录。因追捕逃犯而建不世之勋,造就一段中国航海史的辉煌,郑和可谓幸甚。”

    马旷源在文章的结尾说:“知道南华是郑和故里并保有李根源的亲笔题字碑,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也曾亲自踏访。但因省内刻意炒作昆阳郑和故里,时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回族研究会会长的高发元先生与我相约,暂不宣传南华,全力打造昆阳。为大局计,我沉默经年。今据史料,将此一段信史写出,供后人参考。”

    九

    以李根源在镇南题郑和故里碑为依据,有多人撰稿刊载于诸书报刊。如1995年5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华县志》古迹记有“郑和故里摩崖”,并将李根源所题“郑和故里”摩崖和碑的照片刊在书中;“郑和故里摩崖”的内容也载入1988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省地州市概况楚雄彝族自治州分册》;“郑和故里摩崖”的内容也载入1996年出版的《南华县文化艺术志》。2004年12月中共南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南华人物》也将“郑和幼年流落镇南”收在“名人迹录”首篇。

    李晓斌、赵琴著,由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魅力楚雄》文化丛书《野生菌王国南华》一书中在“南启文明立庠序——人文南华”一节中也写了镇南是“郑和故里”,并将李根源所题写的郑和故里碑图印书中。

    张方玉撰《滇洱道(南华县境段)考察记》刊在2006年6月编的《南华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文中在南华“鹦鹉山摩崖石刻”一段中写了“郑和,世称昆阳人,姓马,回族。幼时曾流落异乡,为镇南郑氏所收养,乃名郑和。”

    朱学文撰文说南华《鹦鹉山揽胜》刊登在政协南华县委员会2002年6月《南华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文中也说到南华是郑和第二故里。

    笔者也以《李根源在南华的墨迹》为题说南华是郑和故里,刊登在一些报刊书籍中。如刊登在《龙川江》2005年第一期,《云南政协报》2005年4月13日“文史春秋”栏目,《楚雄政协》2005年第三期,河南省《历史文化研究》2009年第一期,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南华史苑(一)》一书。

    本人将方家说镇南是郑和第二故里节录以此,以飨读者,并抛砖引玉,为进一步研究镇南是郑和第二故里提供资料。

    原载《龙川江》2012年冬之韵

    (作者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彝族文化学者,著有《南华史苑》4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