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我见文学多妩媚-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考取了县城中学的喜讯,给年近花甲的父母亲,带来了巨大的欣慰;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二老的忧虑和挂念。可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父母年纪大了,家里没有什么进项。为了凑足我的几十元钱的学费和伙食费,父亲肩挑着粮食,到高升镇上出售。当时,突发大水,桥梁冲断了,临时搭设一个独木桥。父亲把粮食分装在三个小面袋里,先后往返三次,把面袋捆绑在脊背上,一点点地在独木桥上爬行。款项有了着落,又对我年幼外出,远离家门,感到不放心。行前整个晚上,父亲、母亲都没有合眼,面对面地坐着,不吭一声,默默地抽着烟、叹着气。

    早餐是丰盛的,包了菜饺子,炖了老母鸡,还蒸了一大碗鸡蛋糕,可是,谁也没有吃进去多少。素常寡言少语的母亲,一面帮我穿上新做的外衣,一面说:

    “往后,只能靠你自己照看自己了。”

    我哽噎着,说不出一句话,只有一串串泪珠滚落下来,算是无言的应答。

    父亲三番几次催促我,可是,我就是不想上路;他只好背着行李先往前走,我却一步几回头,望着站在门前的母亲。待到我的身影渐去渐远了,她又艰难地爬上沙岗,遥遥地瞩望着,目送了好远好远,直到踪影全无,才怅然而归。

    那天走在路上,我神情恍惚地反复默诵着清代诗人黄景仁的《别老母》诗,心里很不是滋味: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后来,听母亲告诉,我走了之后,她把平素我喜欢吃的东西,包括酱缸里的咸猪肉、坛子中的荤油,还有难以存放的树上结的李子,都精心留存下来。那年,园子里结了个特大的香瓜,母亲说要留给我,一天到晚看守着,不许任何人动,直到熟透了,落了蒂,最后烂得捧不起来。

    我从六岁开始,入私塾读书,每天晚上都要去温习夜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年届半百的母亲,夜夜都要站在大门外面候望着我。回来时,家家都已熄灭了灯火,繁星在天,万籁俱寂,偶尔从谁家院子里传出来几声犬吠,显得分外凄厉,我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溜烟地往回疯跑着,直到看见了母亲的身影,才大叫一声“妈妈”,然后扑在她的温暖的怀抱里。此刻,攻书的倦怠,赶路的惊恐,腹中的饥饿,身上的寒冷,一切都化解了。

    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已经睡下。不大工夫,母亲便把用猪油和葱花炒过的高粱米饭端到我的面前,然后装上一袋烟,坐在一边慢慢地抽着,直到我把米饭一粒不剩地吃完,她再安顿我睡下。但是,对于母亲,这一天的劳作并没有结束。寒冬腊月,夜间屋里一片冷清。母亲看着我钻进被窝,帮我把被子四下里掖紧,她又找出针线筐来,就着昏暗的豆油灯,一针一线地为我缝补着衣裳、鞋袜。有时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在小油灯下做活,微弱的灯光映着她那布满额上的皱纹和已见花白的头发,心里很不好受,往后穿着衣服、鞋袜也就比较仔细了。

    姐姐弃世后,母亲便同时怀抱着我和外甥女这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我们整天嚷着要奶吃,母亲眼含着泪水,敞开衣襟,把两个已经干瘪的乳头分给我们一人一个。可是,由于吸吮不到奶水,两人又同时“哇哇”地哭叫起来。外甥女出生在市井繁华的著名商埠营口,习惯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乍一来到穷乡僻壤,油灯不明,道路不平,茅屋低矮,不见楼房、电车,不见熙熙攘攘的闹市,终日哭诉着要电灯,要上楼,要逛街,要妈妈。每一声哭闹,都牵动着母亲的思女之痛,仿佛尖利的钢针,一棵棵都扎在心窝上。

    屋漏偏遭连夜雨。正在这令人肠断的日子里,我的二哥又病倒了。二哥大我十六岁。他还在读书时,就写得一手潇洒、俊逸的“赵体”字,三间屋里每面墙上,都有他的淋漓墨迹。不幸的是,在我三岁时,结核菌就夺去了他的年轻的生命。妈妈眼望着墙上鲜活的字迹,想起那突然消失了的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泪水随之刷刷地流下。为了免去触景伤怀,睹物思人,父亲伤情无限地花费一整天时间,用菜刀把墙上的字迹一个个铲掉,然后再用抹泥板抹平。

    时间老人的手里也操着一把抹泥板。随着岁月的迁移,父母亲心上的伤痕慢慢地也有些平复了,脸上开始见了笑模样,话语也逐渐增多了。谁知,一波甫平一波又起,更惨痛的灾难又降临到了两位老人身上。二哥殁后三年,我的大哥患了疟疾,由于庸医误诊,下了反药,出过一身凉汗之后,猝然就断气了。面对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打击,母亲孱弱的身躯,再也难以承受了,足足病倒了三个月,形容枯槁,瘦骨支离,头发花白,终朝每日以眼泪洗面。但是从此以后,不管遇到怎样伤情的事,她也只是呜咽几声,再也哭不出眼泪来了,亲友们说她已经把泪水哭干了。

    母亲从四十二岁时生下我来,到她老人家九十岁辞世,四十八年中,我们母子在一起,不足二十年时间。童年阶段过去,我便外出求学、就业,中间南北东西,离合聚散,说起来也是一言难尽了。那时,通信条件很差,没有电话可以联系,寄信也不及时;母亲只有靠着推断,测定我的归期,总是早早地就站在外面眺望,当然,十有九回,收获的是失望。记得《战国策》中王孙贾的母亲对儿子说过这样的话:“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真是千古同怀!

    望,成了人世间母亲对儿女的主题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