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攻灭了吴国,北上中原,被诸侯们尊为霸主。然后,风风光光回到了越国。
回国之后,君臣设宴庆功。
庆功宴上,乐师作了一首《伐吴》之曲,引琴而歌之。歌词大意:
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大夫种蠡前致词,吴杀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吴又何时?
良臣集谋迎天禧,一战开疆千里余。恢恢功业勒常彝,赏无所吝罚不违。君臣同乐酒盈卮。
群臣大悦而笑,唯独勾践面无喜色。
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
这首《伐吴》之曲,把越国胜利的功劳,归于范蠡、文种两位大夫,勾践听了,心里不舒服。
越王勾践为了灭掉吴国,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功成名就,如愿以偿了,却不想归功于臣下,所以范蠡私下叹道:“越王不欲功归臣下,疑忌之端已见矣!”
这一夜,范蠡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了很多很多。
计然先生为什么不声不响地消失了?按说是该享受成功的时候了,他却跑得没影了。
伯噽是个什么人?勾践居然还让他做越国的太宰,让人无法接受。
他又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个看相的相师对他说过的一番话:“越王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尖尖的嘴巴,是一种阴险狠毒的相貌,这种人,可以和人共患难,却不愿和人同享乐。”
盛名之下,难以久居。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免遭到杀身之祸。想到这里,范蠡毅然决定急流勇退。
次日早朝,范蠡向越王勾践递交了辞职书,向他告别。
勾践感到很突然,问他为什么要走。
范蠡对勾践说:“臣闻‘主辱臣死’。以前大王受辱于会稽,那时我就该死了。我之所以不死,是想隐忍下来成就今天的大功。现在,吴国已经灭了,大仇得报,所以我想出去走走,做做小生意,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老于江湖。”
勾践侧身站了起来,眼泪都落下来了:“寡人能有今天,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我昨天还在想,要如何报答你,你怎么今天就要走呢?你留下,不要走,我要与你同享富贵!”
范蠡说:“大王多保重!我去意已决,顾不了太多的事了。”
勾践极力挽留他,没有效果,最后就威胁他说,如果你坚持要走的话,寡人就杀掉你的老婆和儿子!
范蠡并不动摇:“大王如果要杀我的话,可以。至于我老婆儿子,他们又有什么罪?您自己看着办吧。”
当天夜里,范蠡孤身一人,乘着扁舟入海而去了。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改了姓名,叫做鸱夷子皮,在海边搭了个小茅草屋居住,在那里耕种自乐,兼营副业,做点生意。
越王勾践四处找不到范蠡,才知道他是真走了。勾践愀然变色,又去问文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范蠡追回来吗?”
文种说:“范蠡神出鬼没的,谁知道他去了哪里啊,不可追也。”
越王勾践念着范蠡的功劳,就把会稽山一带的三百里土地,封给了范蠡的老婆儿子,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并发誓说:“后代子孙,有敢侵占范蠡这块封土的,就让他不得善终!天地神灵,四方官长,都可以作证。”
就这样,范蠡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后来的某一天夜晚,他又突然回来了,悄悄把老婆儿子全都接走。从此,和越国再没任何关系了。
他这次回来,没见任何人,走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专门送给文种的。
文种打开信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若破,谋臣必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嘴,他能够忍辱负重,但他也嫉贤妒能。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可以和他共安乐。看在我和你多年的交情上,我劝你也快点逃走吧,免得日后遭到杀身之祸!”
文种看了信,欲问送信之人,却不知那人什么时候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
怏怏不乐的文种还是不太相信,感叹道:“范蠡啊,范蠡,你可想得真多!什么事尽往歪处想,有那么严重吗?”
贰 西施最后到底去了哪里
美女西施的结局,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在吴国灭亡后,西施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
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相应的记载。《左传》《史记》《国语》《吴越春秋》《越绝书》均不见范蠡与西施的恋爱关系。
勾践为了讨好吴王,为了腐化吴王,搜刮美女以进贡,此时的范蠡敢从中插上一脚,去和西施谈恋爱吗?
再者,按《越绝书》的说法,西施是被文种送去的,那就和范蠡更没什么关系了。
但是小说、戏曲,总是喜欢把才子佳人进行强行配对,无中生有地把他们描绘得情意绵绵,温情脉脉,难舍难分。文学家们想给西施安排一个理想的归宿,当然范蠡最为合适了。
根据史书上的一些资料,我们知道,范蠡确实有一位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但这位夫人,绝对不可能是西施。
至于后来,范蠡离开了越国,改名换姓,隐居经商,他有没有可能带着西施一起走呢?应该说,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因此,我们只能说,范蠡带着西施,驾扁舟隐于江湖,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无资料,不可考。
第二种说法是:吴王夫差自杀后,西施随吴王而死。
持这种观点的人要少很多,但也不失为一说。
有人认为,西施被献入吴宫,得到吴王夫差的宠爱,她爱上了吴王夫差。
范蠡,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了不起的谋略家,但在西施一个女人的眼中,则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既然爱我,还把我当作礼物送给敌人,以博取欢心,这样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
勾践,小肚鸡肠之辈,一心只想复仇,做事做人没有底线,更不是真男人。
而夫差,虽然最后是失败者,但他横扫天下,雄心勃勃,具有真正的王者气质。
因此,吴王失败后,杀了西施及其他嫔妃,而后自杀,或是吴王死后,西施追随他而去的可能也是有的。
当然,这种说法依然也是没有史料根据的,不可考。
第三种说法是:西施被越王勾践沉入江底,淹死了。
《东周列国志》上就是采用的这种说法。
话说当时,越王勾践攻破了吴都,俘虏了大量吴国军民,也包括美女西施。
就在西施归国的当晚,越王勾践就要她“伴寝”,想把西施占为己有。西施觉得勾践是个很差劲的人,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惹恼了勾践。
越王夫人看到了西施的美貌,八成是害怕西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亡国之物,留之何为!”西施,她是红颜祸水,是政权的不祥之物,她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
于是,他们把西施捆绑了,装在一个大皮袋子里,绑上一块大石头,沉入江中活活淹死了。
就这样,西施为了国家的利益,被送到了吴国,最后越王勾践复仇成功,反而把西施给杀了。当了“美人计”的工具,事成之后,被人抛弃,也合乎情理。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应该最大。有两处史料可以参考。
一是《吴越春秋》中,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吴国灭亡后,越王或越国人把西施沉入江中淹死了。
二是最早的《墨子·亲士》篇有这样的记载:“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比干、孟贲、西施、吴起,是四个人名;殪、杀、沉、裂,是四个动词,讲明了他们是怎么个死法。
殪,是乱刀剁的意思,把肉剔得只剩下骨头;杀,是诛杀砍头的意思,甚至还株连九族;沈,古通沉,是沉入江中的意思;裂,是车裂,五马分尸的意思。
比干被剁为肉酱,是因为他太直,违抗君上;孟贲被杀,是因为他太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她长得太美;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功劳太大。这些人都死在了他们的长处上。
所以,西施最后的结局为沉江而死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那么,史书上对西施的记载为什么非常之少呢?
这只能说,西施对吴国的灭亡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吴国的灭亡,一是吴王夫差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二是越王勾践的奋发图强,背后偷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西施她能够左右吴国的政局吗?她能够截获吴国的机密情报吗?这些似乎都不是她可以做到的。而西施最大的作用,无非是让吴王夫差信任越国是忠诚的,仅此而已。
所以西施作用有限。历史上对西施的评价,也并不是把她和妲己、妺喜之类的红颜祸水相提并论的。甚至还有一首诗说,不要埋怨西施灭亡了吴国,多年以后越国也灭亡了,那又该埋怨谁呢?
叁 最会拍马屁的人也难逃一劫
吴国灭亡后,太宰伯噽组织吴国的投降派投靠了越王勾践,勾践还让伯噽继续做太宰,当然是越国的太宰。
因此,虽然夫差死了,吴国灭了,但伯噽还是继续当大官,顺风顺水。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
这一年,鲁哀公到越国访问,因为越王做了诸侯霸主,所以鲁哀公想请越王办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想通过越国的帮助,铲除掉鲁国的“三桓”势力。
有个客居在越国的鲁国人,名叫公孙有山,他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连忙派人去给季孙氏通风报信。
季孙氏是“三桓”之首,听说国君想请越国人帮忙铲除他,十分害怕。
“大宰嚭”,就是伯嚭。越国的大宰(太宰)。
季孙氏派人给伯嚭送了很多的贿赂,请他帮忙阻止,伯嚭收了钱后,就帮他把这件事摆平了,越王没有为鲁哀公出兵。
这一年是鲁哀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71年,吴国亡国后的两年。
这段纪录明确地说明:吴国灭亡两年之后,伯嚭他依然是太宰,伯嚭他依然很喜欢受贿,和以前一样。伯嚭依然能说动君王,帮别人办理私事。
所以,伯嚭过得非常滋润。
伯噽的祖上原本是晋国人,在晋国被政敌们倾轧坑杀后,没有容身之地了,就逃到楚国,成为了楚国人。伯噽的父亲为楚王立下了大功后,又被奸臣们设圈套害死了,满门抄斩,年轻的伯噽害怕被杀,就逃到吴国,成为了吴国人。
一家几代人的命运都是以这种悲剧结束的,伯噽心想,到了我这一代,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所以伯噽要比一般人更为圆滑,更能揣摩君王的心思,更警惕,他肯定要比伍子胥更会做人。这也是夫差喜欢伯噽而冤杀伍子胥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历史上的许多奸臣比起来,伯噽其实并非奸邪之徒,他也是靠着军功晋升的,而不是坑人害人。
从才能上讲,他很一般,他的长处,就是非常善于和稀泥和拍马屁,懂得如何哄君王开心,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懂得如何捞到更多好处。
如果祖上三代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就是傻子也知道该换条路走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伯嚭也还算是个成功的人。
但是,他最后遇到的人是勾践。
勾践吞并了吴国,做了天下诸侯霸主后,他不仅要处理越国的事务,还要加强对原先吴国的管控,更要为诸侯们解决一些国际纠纷,所以,他太需要人手了。
范蠡、文种他们,在攻灭吴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以后呢?如何应付天下大局呢?很显然,伯噽要比越国的一帮旧臣更有经验,暂且还是得先用一用他。
等到一切都走顺了,用不着伯噽了的时候,勾践“长颈鸟喙”的本性就出来了。
一天,勾践问伯噽:“你认为你是一个忠臣吗?”
“是。”伯噽回答说。
“那么,吴国为什么亡国了呢?”勾践问。
伯噽听了这话,大吃一惊。
勾践继续说道:“他们都说,你是吴国的祸端,是个不祥之人,君王会因你而倒霉!”
伯噽吓出一身冷汗,辩解道:“大王,人们以为是我祸害了吴国,其实不然,我不过是吴王手下一个臣子,决断都在吴王那里。反过来说,大王您有今天,那是我伯嚭的功劳吗?当然不是,那是大王的高瞻远瞩,英明果断。在座的各位大臣也都一样,只不过是为大王做了些微薄的工作。要说我害了吴国,我有这么大能力吗?
“说来说去,大王有今天,是大王的英明;吴王有今天,是吴王的无能。如果硬要把吴国灭亡的责任推到我身上,那实际上就是在把越国强盛的功劳都归到他们自己的头上一样!”
越国的大臣们听了,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勾践愣了愣,又说道:“可是,你不忠啊……”
“我怎么不忠了?”伯噽辩解道:“吴王在时,我总是以吴王的意见为意见,从不反对大王,任何时候都不违抗大王的意志,一切都按照他的指示去办。”
勾践说:“可是,你卖了国啊,其实,你忠君也好,卖国也罢,都是为了你自己!你忠君,是想从君王那里得到好处,你卖国,是想从别国那里得到好处,总之,你的标准就是得到好处。”
伯噽惶恐地看着勾践,不知道他究竟想怎样。
勾践接着说:“你们这些小人,自私自利,只会花言巧语,蛊惑君王。我越国若用了你,必将重蹈吴国覆辙,你若真的忠君,就应该下去陪夫差才是!”
伯噽明白了,这是要他去死!他见求生无望,便大叫道:“勾践!你忘恩负义!当年若不是我伯噽,你早被伍子胥杀了!”
勾践大笑:“伍子胥?哈哈,寡人今天就为伍子胥报仇!”
“勾践小儿,我变鬼也不会放过你!”
勾践又大笑:“等你变成鬼后,伍子胥、夫差他们会放过你吗?”
于是,勾践杀了伯噽,将他抛尸荒野。
肆 因才能没用完而死掉的人
《史记》记载,范蠡曾经给过文种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两个成语的来历。
文种看了这封信后,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不过,文种舍不得,辛辛苦苦打拼来了地位和财产,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怎么办?《史记》上说:“种见书,称病不朝。”文种决定先请个病假,不上朝了,看看形势,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
朝中的大臣们有不喜欢文种的,就对越王勾践说:“文种其实根本没病,他是在装病。”
“他为什么要装病?”勾践问。
“因为文种他觉得他的功劳最大,但是大王对他的赏赐却太少了,所以文种他心怀怨恨,故意不上朝,板着脸给您看,这是对大王的不敬!”
“文相国可不是个小肚鸡肠之人,你们都不要乱讲。”
“臣还听说,范蠡出走,对文种的影响很大。范蠡虽然消失了,但要是万一又从哪个国家冒出来,与大王为敌,这可不是越国之福啊!如果文种再跑了,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勾践呆呆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
是呀,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文种的确是个人才,因为有他这样的人才,越国最终才能够吞并掉吴国。这一点,勾践心里非常清楚。但是,吴国已经灭亡了,文种这种人才还有什么其他的用处?
没有其他的用处了。
可是,这种人才一旦作起乱来,将会十分厉害!谁还控制得住?
所以,文种这种人绝不能留!
勾践顿时动了杀心,只是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出诛杀文种的理由来,怎么办?
勾践为了防止文种逃跑,马上派出军队,先把文种的住所团团包围住,强行“保护”了起来,让他在里面安心养病。勾践要等想出一个杀他的理由了再动手。
但他怎么也找不到诛杀文种的借口。
这一天,勾践亲自来到文种府上,“探病”来了。
勾践解下佩剑,放在桌子上,然后缓缓坐下来,他看了看文种的气色,的确不怎么好:“文相国为国操劳,多注意身体才是。”
文种说:“大王,臣近来身体一直不好,能得到大王的关心,臣感激不尽!现在大王威加海内,天下太平,臣想隐居山里,种几分薄地,了此余生。”
“哎呀,你怎么和范蠡说一样的话呀,你们是不是早约好了,他先走,你后走,再回到楚国去?”
“没有,绝对没有的事。”
“但愿没有。”勾践很不放心地说道,“寡人也只是听说而已,可你们毕竟是楚国人,当年,楚国派你们来帮助越国对抗吴国,寡人不清楚你们究竟是忠于楚国,还是忠于寡人。”
文种落下了眼泪:“大王,臣这些年来,忠心耿耿,一直尽心尽力辅佐大王,并不曾有过半点怨言!”
“这我知道。”勾践说,“你深通谋略,可以轻易消灭一个国家,而你对我们越国的秘密也是了如指掌,所以寡人有所顾虑,你应该能理解。”
文种问:“那要我怎样做才能消除大王的顾虑呢?”
勾践道:“寡人听说,有志之士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只担心自己的才华没地方展示。你有七种杀人灭国的方法,寡人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就把吴国攻灭了,你还有四种,准备再用到哪里?”
文种战战兢兢地回答说:“臣不知所用也。”
“剩下的四种,你带到阴间去,教给我爹试试吧。”
勾践扔下这句话后,站起来就走了。走的时候,那把佩剑忘了拿,仍遗留在桌子上。
文种取过剑来,仔细一看,只见剑匣上刻有“属镂”二字,当即明白了。原来,这把属镂剑,正是当年吴王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宝剑!
文种仰天长叹道:“古人说‘大德不报’没错!我好后悔当初没听范蠡之言,结果被勾践恩将仇报!这难道不是我的愚钝吗?”
恍恍惚惚之中,忽见天外有一神人,驾着白车,穿着白衣,乘着白云而来,大叫一声:“文种!还不快快随吾去也!”
文种一看,原来是伍子胥接他来了,于是伏剑而死。
《史记》上这样记载:“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这样写的意思就是说,越王勾践根本就没有正当理由杀文种,实在找不出理由,那就胡乱把他杀掉算了。
文种自杀了,勾践大喜,装模作样地把他厚葬了。
从这之后,功臣们都没了,越王勾践一个人吃独食似的享受着丰硕的胜利果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