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成了联合国的盟主。盟主发出的第一道命令是:散会。大家都回国去吧。
会议结束。夫差以最快的速度往回赶。
半路上,越来越多的从吴国逃出来的人向夫差告急,消息逐渐泄露了出来,军士们都知道国都被越人袭击了,心胆俱碎,再加上路途遥远,疲惫不堪,从而丧失了斗志。
由于国都被占,吴军的后方补给不存在了,军粮缺乏。无奈之下,只好抢夺了宋国的粮草,边走边打,回到了吴国,停在姑苏郊外。
越人以逸待劳,做好了大决战的准备。
夫差痛苦无比。
勾践曾经像一条非常听话的狗一样,然而,稍不注意,就狠狠咬了自己一口。伍子胥没有错,错的人是自己。
他突然想起了以前那个占梦师公孙圣说的话:让太宰伯嚭解了官帽,脱了衣服,赤裸着身体,去向勾践磕头谢罪,才可以解除厄运。
恼羞成怒的夫差喝问道:“伯嚭!你一直为勾践说话,你怎么解释?”
伯嚭早吓得半死:“大王,不是臣对大王不忠,而是勾践实在太狡猾,太卑鄙了!谁知道他竟隐藏得那么深啊。”
夫差说:“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你去找勾践议和,叫他们退兵。若办不成的话,就把伍子胥的‘属镂’之剑赐给你。”
“臣领命。”伯嚭只身一人进入城内,找勾践和谈。
见了勾践,伯嚭趴在地上连连磕头:“大王,伯嚭拜见,咱们是老朋友了。”
勾践说:“你起来,我们是老朋友了,别客气。”
“我是来议和的,大王占了吴国的国都,吴王差点杀了我。”
“你是我们越国的恩人,寡人不会害你,议和之事,就让上将军范蠡和你详谈吧。”
范蠡来了,与勾践悄悄耳语,吴国虽然失了国都,但精锐尚存,真打起来,未必有胜算。既然吴国主动要求讲和,那就和谈吧。
于是,范蠡拿出议和的草案,让伯嚭过目:“如果没有什么异议的话,那就请签字吧。”
伯嚭一看,脸色都变了,原来上面写着:
一、越吴从今往后为平等之国,不再有臣服关系。
二、越国停止对吴国的贡奉,吴国退还以往的所贡之物。
三、自吴王夫差登基以来所占的越国领土,全部归还。
四、越国此次的出兵费用,全部由吴国承担。
五、满足以上条件后,越国即日撤军。
伯嚭摇了摇头:“按这个条款,我只有死路一条。”
“太宰大人,有什么看法,你可以提出来,咱们好好商量商量。”
“你们攻占我们的国都,是你们不对,怎能让我们出钱?再说,你们以前的进贡,大都消耗了,怎么还?何况吴王平日对你们的赏赐也不算少啊。”
最后,双方谈拢的条件是:越国不再为吴国的附属国,两国平等,互不侵犯。
伯嚭把议和的原本和最后的定本派人送给夫差过目。夫差只好答应了。
于是,越王勾践浩浩荡荡地撤军回国,在路上悠闲地兜风,大讲排场。同时,也派出快马,把这次大捷的战报分送给各国诸侯。
各路诸侯大多痛恨夫差的蛮横,便纷纷派出使者来到越国,向越王表示恭贺。
夫差回到了城中,已是疲惫不堪,羞悔交加,无以言表,天下无敌的吴军,连自己的国都都保护不了。
他咽不下这口气,想报复越国,但是,这一年吴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因为越国人还来的种子都是蒸熟了的,长不出东西来。
伤了元气的夫差,只得无可奈何地静心养病,等待时机……
贰 发生在楚国的“白公之乱”
偏居一隅的吴国,在夫差的努力下,终于成功进军中原,成为天下所有诸侯中的霸主。
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号令群雄,还没正式开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工作,他的国内就最先出了事。
所以,这一时期,没有谁来维持秩序,各国都非常混乱。
先是齐国,齐国的田常杀了他的国君齐简公,自任太宰,根本没人能管。这一时期,齐国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田氏家族成功窃取了国君的权力。
接着是楚国,楚国发生了“白公之乱”,乱得一塌糊涂。
白公是谁呢?
他姓熊名胜,是楚国太子建的儿子,楚平王的孙子,当年跟着伍子胥一起逃到吴国去的那个小孩。
楚平王之后,是楚昭王,楚昭王之后,是楚惠王。楚惠王刚上台不久,令尹子西想把他大哥太子建的这个儿子从吴国接回来。
子西和叶公沈诸梁的关系很好,于是跟他商量:“我想把熊胜这个侄儿从吴国召回来,你觉得怎么样?”
叶公不同意,他说:“我听说熊胜这人比较奸诈,而且又喜欢惹祸,只怕召他回来,没有好事。”
子西的看法和他不一样:“我倒听说他这个人说话算数,而且非常勇猛。把他召回来,安置在吴楚边界上,可以克制吴国。”
叶公说:“令尹大人,切近仁爱才是信,合乎道义才是勇。熊胜这人,他不管说出什么话,他都要去做的,这不是信,也不是勇,这是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况且,我还听说他在四处招募亡命之徒,一定图谋不轨。您把他召回来,您会后悔的。”
“再怎么说,他也是我侄子。”子西没有听从叶公的劝告,派人悄悄去吴国,把熊胜接了回来。
熊胜回到楚国,子西非常高兴,对这个侄子格外照顾,把他封为巢邑大夫,号为“白公”。从这之后,就称他为白公胜了。他的后人都以白为姓,白公即是白姓的祖先。
白公胜的父亲,也就是太子建,当年逃难到郑国的时候,被郑国国君捕杀了,所以,白公胜一心想要报仇。
“叔父,我有一个要求。郑国人杀了我父亲,我要报仇!请您出兵讨伐郑国。”白公胜对子西说。
“这你放心,你父亲也是我兄长,我不会忘记的。”子西答应了他。
没过多久,白公胜又去找子西,要求讨伐郑国。子西说,我已经答应过你了,这种事,得看时机。
又过了段时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抗不住了,只好向楚国求救。
子西与子期两兄弟一商量,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出兵援救了郑国,并且,楚郑两国还结了盟。
白公胜知道以后,勃然大怒。仇人就在眼前,他却报不了仇。他把这笔账算在了子西与子期两个叔叔头上。
这一天,白公胜坐在那里磨剑,有一个叫平的人过来了,他是子期的儿子。
平感到奇怪,就问道:“你磨剑干什么?”
胜就告诉他说:“我这人一向直率,如果不对你说实话,那就徒有虚名了,所以直率地告诉你吧,等我把剑磨好了,就去杀你父亲!”
平忍不住笑了,他不相信。回到郢都后,他把这事告诉了子西,子西也觉得很好笑,一点也没有在意。《史记》上说:“子西闻之,笑曰:‘胜如卵耳,何能为也?'”
这一年,由于吴国国都被越国偷袭,再加上饥荒,受创不小,没有吃的了,吴国的军人们便四处掠夺,与楚军在楚吴边境上发生了冲突。结果,白公胜率领的楚军取得了胜利。
白公胜派人去郢都报捷,要把缴获来的吴军装备献给楚惠王,要求亲自到国都进献战利品。楚惠王非常高兴,立即同意了。
于是,白公胜率领着三百个搬运工,带着缴获的吴军的盔甲、武器,来到了郢都,拜见楚惠王。
因为楚国这么多年都不是吴国对手,白公胜旗开得胜,确实太值得庆贺了,所以,楚惠王、子西、子期都很重视这件事,他们要开大会对白公胜进行表彰。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朝堂之上,白公胜和他带来的三百个搬运工,突然发起了叛乱!他们把楚惠王劫持了,当作人质。事发突然,没有人有准备。
“我说到做到!”白公胜一剑劈了子期。
“你说话不算数!”又一剑劈了子西。
子西临死前,仰天长叹道:“我真是瞎了眼啊,弄了个白眼狼回来。”
就这样,白公胜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朝廷。他把他最小的叔叔子闾抓来:“从现在起,你当楚王!”
“我不当。”子闾不干。
“你这种人,活着就是浪费粮食!”也一剑劈了。
白公胜一天之内,就把他的三个叔叔都杀了。
叁 善于审时度势的叶公
白公胜把楚惠王关押在后宫的仓库里。
一个叫石乞的人,负责看守大门,他是白公胜的亲信。
白公胜不知道,这个仓库有一条地道,是太监们挖的,平时好进去偷点东西。晚上有个小太监从地道钻进去,把楚惠王背出来,悄悄送到楚昭王夫人那里,藏了起来。
第二天看守才发现楚惠王不见了。人质没了,这下可麻烦了。白公胜非常恼火。
“现在,你们谁的官最大?”白公胜问。
别人告诉他说,令尹死了,司马死了,现在就是左尹最大了。
左尹是一个叫管修的人。管修是管仲的后人,因为齐国内乱,逃到楚国来,在楚国做官。
白公胜把管修抓来,命令他说:“你升官啦!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令尹,你去给我召集军队,准备讨伐郑国!”
白公胜不管别的,一心只要报杀父之仇。
“你是谁?为什么命令我?”管修不听他的。
“你不听我的,不怕我杀了你?”
“杀了我也不听。”
白公胜又杀了管修。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率领军队,杀到郢都,勤王平乱来了。
这人是谁?沈诸梁,号为“叶公”,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主角叶公。
叶公听说白公胜发动叛乱,杀了子西、子期,他没有行动。
又听说白公胜劫持了楚惠王,当作人质,他也没有行动。
又听说白公胜已经控制了朝廷,正在对各级官员发号施令,他还是没有行动。
直到有一天,听说白公胜杀了管修,他这才决定动手:“现在可以进兵国都了!”因为他知道,管修的人品非常好,杀管修,就会激起公愤。
出发的时候,叶公说:“我听说,靠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他的贪求不会得到满足,做事不公平的人,就必定会使百姓离心。”
快到郢都北门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
那个人对他说:“您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国人都盼望着您,就像盼望慈父慈母一样。万一您被叛贼一箭射死了,岂不让百姓绝望吗?”
叶公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戴上头盔前进。
刚戴好头盔,走了一段路,他又遇到了一个人。
那个人对他说:“您为什么要戴着头盔呢?国人盼望着您,就像盼望一年的收成一样,如果能够见到您的面容,就会安心了,百姓就知道还有生的希望,就会有奋战的决心,还要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但您却用头盔把脸遮起来,好像很怕死的样子,岂不让百姓失望吗?”
叶公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摘下了头盔,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阵,他遇到了一大群人。为首的人是箴尹固,他带着他的人马,也是往楚王宫方向而去。
叶公问他去干什么,箴尹固回答说:“我们要去支援白公胜!因为他的人手太少了。”
叶公又问:“为什么要支援他?”
“因为,因为他是王孙呀。”箴尹固说。
叶公告诉他说:“如果没有子西和子期,楚国早就完蛋了,国家危亡之际,是他们收复的。如今白公胜这是在造反!你不去平叛,还去帮他,你不想活了?背弃有德行的人去跟随叛贼,难道你不要命了吗?”
箴尹固一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改变了主意:“那我跟着你。”
于是,叶公和箴尹固两路人马一起杀来,白公胜抵挡不住,退出了王宫,逃到一座山上,被团团包围后,他找到一棵歪脖子树,上吊自杀了。
白公胜的亲信石乞,把他的尸体藏了起来。
叶公抓住了石乞,追问他白公胜尸体的下落,只要他交出来,就可以免他一死。
石乞回答说:“我知道他的尸体藏在哪里,但白公叫我不要告诉你们。”叶公说:“你不老实交代,就把你放在大锅里煮!”
石乞说:“要煮你就煮吧,无所谓!这种事,成功了就当大官,失败了就做死鬼,这本来就是应该的结果,我不能卖主求荣!”
于是,叶公就把石乞捆绑了,扔到大锅之中,须臾,就把他煮得稀烂。
平定了叛乱之后,叶公找到了楚惠王,让他继续当王。又找到了子西的儿子,让他担任令尹。又找到了子期的儿子,让他担任司马。他自己还回他的封地,当他的叶公去了。
楚国在经过了这次“白公之乱”后,更加混乱了。
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来历
白公胜,不过三百多人,既无内部策应,也无外部支援,就轻易杀死了令尹和司马,占据朝廷一个多月。可见楚国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楚国的内乱,给吴国提供了机会,吴王夫差又有了新的想法。
由于干旱,越国人的伪劣种子,再加上连年的征战,吴国的储备粮食所剩无几,吴国人都饿瘪了肚子,怨声载道。
吴国急需粮食渡过难关,夫差苦皱着眉头思考,他看了看周边的各国,还是楚国好欺负一点。所以,他打算拿楚国开刀。
“楚国国内乱得一塌糊涂,寡人想趁着这个时机去讨伐他们,你们怎么看?”夫差问他手下的一帮大臣。
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总的来说,认为楚国现在比较好打的要多一些。
伯嚭还是只会拍马屁:“好好好。”
这事夫差就这么定了。
夫差养了一帮人,叫作舍人,这些舍人都是从各国不同的地方来到吴国效力的,暂时还没有安排工作,都住在王宫附近的一个院子里。
这天早上,夫差转到这里来看看。
他看到了一个叫少孺子的舍人,手里拿着弓,怀里揣着弹子,在树下窜来窜去,把衣服弄得湿漉漉的。
“喂,你拿个弹弓在那里干吗?衣服怎么湿成这样?”吴王夫差感到奇怪。
少孺子回答说:“我在打鸟,早上的露气太重,所以把衣服沾湿了。”
“打着了吗?”夫差问。
“我刚要打,结果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那是什么现象?”
少孺子这才说道:“园子里的树上有一只蝉,这只蝉高居长鸣,在那里饮露,早上的露水很多,蝉欢快地饮着,但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躲在它的身后,正准备去捕捉它!螳螂欢快地看着那只蝉,但它却没有发觉,有一只黄雀也躲在它的身后,准备随时吃掉它!黄雀盯着那只螳螂,想去啄它,却不知道我在后面用弹弓瞄它。”
“有点意思,你想说明什么呢?”夫差问。
少孺子说:“我说的蝉、螳螂、黄雀这三者,它们都是只想尽力获得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潜在的危险!”
这个故事,出自《说苑》,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从这里来的。
夫差听了,若有所思:我们吴国去攻打楚国,或许越国也正惦记着吴国呢。
“善哉。”夫差说了两个字,然后改变了主意,不去攻打楚国了。
缺粮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夫差只好硬着头皮,派出使者,来到越国,找勾践借粮。
吴国的使者拜见勾践说:“以前,你们越国遇上灾年,是我国借粮给你们渡过了难关,而今,我国正逢饥荒,也恳请越王借粮给吴国,以解吴国饥民的苦痛。”
“不借!”越王勾践怒骂道,“以前,我们越国每年向你们上缴无数的贡品,我们遇到饥荒,吴国借粮是理所应该的。只因为你们北欺齐晋,南欺楚越,连年征战,闹得民不聊生,上天才会降灾给你们,这正是天怒人怨之彰显也!如果我们借粮给你们,就是逆天而行,上天是不会答应的!”
吴国使者被臭骂了一顿,赶了回来,向夫差汇报,勾践不肯借粮。
夫差听了,竟默默无语。
伍 吴越争霸中的笠泽之战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准备正式挑战吴王夫差。
吴国连续干旱,闹饥荒闹得厉害,民心愁怨,朝纲不振,越王趁此时率领举国之兵,大举伐吴。
大军在城外集结,勾践发表誓师演说:“越国的将士们,上天先让我们受辱,后让我们复仇!吴国以大欺小,屡犯我境,杀我百姓,毁我社稷,现在,敌人遭受饥荒,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
将士们振臂呐喊,斗志昂扬。
有些士兵的父母送他们一直送到郊外,痛哭涕零地与他们告别。
勾践又发话道:“战争,是肯定要死人的,怕死的,都回去吧!家中有父母无兄弟的,可以回家!兄弟几个都在军中的,可以只留一个,其余的回家!体弱多病的,回家!发医药费!”
将士们都感受到了越王的仁义,反而士气更加高昂了。只有少数人走了出来。
他们的父母哭着骂道:“都跟着大王去吧!去吧!此行若不灭了吴国,你们不要回来见我们!”
于是,那少数人又走回到队列之中。
勾践继续喊道:“要回的现在请回!一旦上了战场,谁要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杀无赦!全家都将被卖为奴隶!”
“越国必胜!越国必胜!”将士们喊道。
出发!
这一年的三月,勾践带领着越国大军,主动出击。
吴王夫差听说越国杀来了,于是起兵迎敌。
双方在笠泽摆开了阵势。笠泽在今江苏吴江一带。所以这一战,史称“笠泽之战”。
越兵屯于江南,吴兵屯于江北。两军隔江相望,安营扎寨。
这是吴越两军主力在夫椒之战后的首次对决!双方都非常小心,因为这一战,即将决定今后的命运!
勾践站在高处,远远眺望,虽然吴国遭受饥荒,军心有所涣散,但队列整齐,阵形稳固,中军一片白,望之如荼;左军一片红,望之如火;右军一片黑,望之如墨。很不容易找到攻击的位置。
这种阵势让勾践看得很焦躁,问范蠡道:“吴军久经沙场,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咱们有把握吗?”
范蠡说:“我们是新练的军队,都还没上过战场,不好说呀。”
勾践问:“怎么办?”
“偷袭!”范蠡说,“吴军常年在外征战,他们的水准肯定要高于我们,对付这样的对手,只有一种办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把他们击溃!否则,我军将陷于被动。”
“怎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范蠡对勾践悄悄耳语,听得勾践大喜。
于是,勾践开始布阵了。
他也把越军分成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勾践率领,左军由文种率领,右军由范蠡率领。
阵形摆好了以后,越王勾践派人到江对岸去下战书。
吴王夫差看了战书,只见上面写着:“明日辰时,一决生死!”
夫差答应了,好吧,明天上午,咱们定要分个高下。
到了晚上,越王勾践命令文种率左军偷偷出发,溯江而上,绕道五里,悄悄渡过江去,慢慢靠近吴右军。命令范蠡率右军从下游绕道十里,悄悄接近吴左军。
半夜子时,死一般的寂静。
突然,左军文种鸣鼓而进,鼓声擂得通通响,喊杀声不绝于耳,吴军吓坏了,慌忙摸着黑仓促应对。
夫差知道是越军偷袭他的右军来了,急忙调兵遣将,前去应敌。岂料,还没看明白,鼓声突然停了,吴军正在疑惑,那边又是鼓声大响,杀声震天!
原来,右军范蠡从下游擂鼓叫杀,急攻吴王左军来了。
就这样,左军息鼓,右军擂鼓,右军息鼓,左军擂鼓,冲杀之声,此起彼伏,两军相应,合围而来。
夫差大惊,急传令分兵迎战,吴左军追击越右军,吴右军追击越左军。
不料,越王勾践带着中军六千敢死队,既不鸣金,也不敲鼓,他们摸着黑,径直冲杀了过来,直奔吴王中军!
在春秋时期的古战场上,不擂鼓而进攻就是偷袭,完全出其不意,黑灯瞎火的,夫差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顿时方寸大乱。
越兵首次上阵,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操持着强弓劲弩,朝着吴王夫差的中军部队乱发乱射,吴兵纷纷中箭倒地,哭爹叫娘!越兵全力猛扑,短兵相接后,再将他们所学到的越女剑法,在吴军中尽情地实践。
而范蠡的右军和文种的左军仅仅是虚张声势,一旦将吴军从两边调开,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然后迅速回撤,与勾践会合,三军合力,夹击吴王的中军主力!
此时,天还没亮,吴王夫差看不清对方的情形,摸不着东南西北,喊杀声,叫哭声,一片嘈杂,只觉得前后左右中央尽是越军。
吴兵不能抵挡,有劲使不出,被冲得七零八落,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越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被包围着,遂丧失了斗志,大败而逃。
吴军崩溃了。满地的死尸,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被杀的吴军士兵。
吴王夫差在众将的保护下逃跑了。勾践率领着三军,紧紧追赶,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他一定要趁着对方手忙脚乱之际彻底将其击溃!
天渐渐亮了。
吴王夫差停止了逃跑,士兵们又重新布好阵形,与越军决战,但是人心涣散太严重了,勉强战之,又被打得大败!
吴军还不服气,再战,一连三战三败,王子姑曹、胥门巢等吴国将领俱在这次战役中被越人打死了。
夫差见势不妙,只得退回城中,闭门死守。
勾践穷追不舍,赶了过来,兵临城下,将其团团包围。
夫差躲在里面,进不得进,出不得出,犹如困兽。勾践这才出了一口长气,心里总算是踏实了。
这次的场景,就是上次的翻版,上次是吴王围困越王,这次变成了越王围困吴王。
陆 困毙术:越国对吴王的全面围攻
却说越王的大军,兵临城下,围困住了吴国的国都。
但是,历史并没有重演。
因为他们无法拿下这座当年由伍子胥亲自设计建造的阖闾大城。
夫差只要死守着大城,里面的粮食也还够吃,他就可以不被灭亡。越国军队没有攻城的经验,虽然他们已经赢得了这次战争的全面胜利,但面对这座坚固的堡垒,他们无可奈何。
而吴军被打散在外面的残兵败将们又陆陆续续聚拢来了,吴国各地自发组织的勤王部队也纷纷赶来了。
他们要誓死保卫他们的大王。
“撤军!”范蠡对勾践说。
这一仗,吴军主力大半被歼,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灭不掉吴国。所以勾践只得失望地撤军回去了。
笠泽大战之后,范蠡一边加紧训练越军,一边苦苦思索着破城的方案。
这样过了两年,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范蠡对勾践说:“大王,我们进攻楚国吧。”
勾践不解:“攻打楚国?咱们为何要攻打楚国?”
范蠡说:“做做样子,演演戏,给吴国人看的,误导他们。”
于是,越、楚之间发生了一场春秋时期最轻松的战争。
范蠡率领着越国大军,攻入到楚国境内,楚国派人追赶,范蠡又回撤,双方就这样你追我赶地演戏,尘土飞扬,杀声震天,就是不死一个人。
吴王夫差听说越国和楚国打起来了,心里乐开了花:打吧,打吧,你们打得越凶,我们越安全。
但是很快,夫差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没有贸然行动。
范蠡的计策落了空。
为了攻城,范蠡日夜操练士兵,两年来,将士们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高,作战的水平也更加专业。但是,吴国经过了这两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国力也有所恢复。
时不我待,再不加紧灭掉吴国,只怕它又重新强大起来了。
可是,怎样才能攻克他们的阖闾大城呢?没有好的方案。
再用调虎离山之计?一次两次还可以,用多了就不灵了,夫差不会上当了。怎么办?
“大王,我们正式进攻吴国吧!”范蠡对勾践说。
“你有把握?你找到破城的办法了?”勾践问。
“没有。”范蠡回答说,“我虽然还没找到好的办法,但必须要向他们开战!吴国就像一头受伤的野兽,我们万万不能等他把伤养好,即使拿不下阖闾大城,也要再次给他们创伤,不能让他们抬头!”
“你说得有道理!这次怎么打?”勾践问。
范蠡说:“我们这次去,吴王一定会龟缩不前,他不出城,他就不败。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的打算,把他长久地困在里面!我们的策略,就是包围,困毙!等待他弹尽粮绝,最后把他饿死在里面!”
公元前475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
越军的攻势非常猛烈,吴军缺乏斗志,很快,越军就又把阖闾大城包围了。
为了防止吴国各地的军队赶来援助,范蠡派出使者,分别来到齐国、鲁国、宋国、楚国等周边的国家,正式向他们宣布:如果灭了吴国,就把吴国曾经占领各国的土地全部归还,其实就是大伙把吴国瓜分掉;但若援助吴国,那就是越国永远的敌人!
各国诸侯得到消息后,无不欢喜,他们太痛恨夫差了,只要不插手,坐山观虎斗,就可以得到战后的巨额分红!太划算啦!
越王围吴多时,吴人大困。
而吴国的太宰伯嚭,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称病不出。
夫差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派大夫出城求见越王,向越王俯首称臣,叩头请罪:“孤臣夫差,以前得罪了大王您,现在我投降,心甘情愿做您的臣子,希望您能看在过去的份上,也赦免了我的罪过。”
勾践听到夫差服软的话后,心中就不忍杀害他了。
回想往事,虽然受过吴王的侮辱,但吴王毕竟饶过他的命,后来还放他回国,还增加他的封地,有仇,也有恩,现在他服输了,自己雪耻了,总算扬眉吐气了,也可以放他一马,没必要赶尽杀绝。
于是,勾践就有了赦免夫差的念头。
“不行!”范蠡生气地阻止,“大王!我们谋划了将近二十年,每日吃不香睡不好,没过过一天安逸的日子,眼看就要成功了,您怎么突然想放弃?”范蠡强行把吴国的使者赶走了:“你回去叫夫差准备好,咱们两国做一次最后的大决战!”
夫差又继续派出请求投降的使者,向越王求饶,前后一共有七次,每次都被范蠡赶走了,不许他们投降:“你们不决战也行,那就接招吧,我们马上就要攻城啦!”
柒 晋国人的最后一次探望
越国围困吴国,围了多久呢?《史记》上说:“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
这一围就围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吴国各地自发组织来解救都城的吴军,都被范蠡他们消灭了。范蠡把姑苏当作一个钓饵,诱使各地吴军纷纷吞食上钩,再把他们一一歼灭。等把吴国的有生力量全部消灭了,最后再一举攻城,灭亡吴国。这是范蠡的策略。
前来解救夫差的吴军差不多都被消灭干净了,姑苏城外越来越安静了。这个几年前在黄池会盟中成为诸侯盟主的风云人物,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真是世事难料啊。
吴王夫差知道,这样被包围下去,迟早是死路一条。因为他已经耗不起了。
怎么办?到了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援了。
向谁求救?楚国是仇人,齐国是仇人,谁肯帮他呀,算来算去,也只有晋国了。
按照当年黄池会盟上的盟约,吴国有难,晋国有义务解救。
于是,吴王夫差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派出使者,化装了混出城去,悄悄前往晋国,寻求支援。
此时,晋国的国君晋定公去世了,执政官赵简子赵鞅也去世了。晋国当家的人是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赵无恤。
赵襄子当即表了态:“盟主有难,定当支援!”
吴国的使者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请他快快发兵。
“可是,”赵襄子话锋一转,“我们可以支持吴王,但我们不能出兵呀。”
“为什么?”
“我们的国君去世了,国家还在丧期,不能打仗啊。”赵襄子还特别强调说,“守孝,要守三年,这是礼仪。”
吴国使者极其失望。
“这样吧,为了表达我们对盟主的支持,以及我们对我国不能发兵的愧疚,我把我自己的饮食标准再降低一个档次。”赵简子假模假式地说。
因为国君死了,他的饮食标准已经降低一档了。
“元帅,您这样虐待自己,吴王知道了,一定会很感动啊。”赵襄子手下一个叫楚隆的人连声附和。
赵襄子说:“那这样吧,楚隆,你去趟吴国,表示一下我们对盟主的慰问与支持。”
于是,楚隆就代表晋国来到了吴国。
楚隆的此次吴国之行,有三重目的:一是表示对盟主的支持;二是查探吴王还能坚持多久;三是证明晋国方面并没有违约失信。
楚隆来到吴国郊外后,他首先去拜见了越王勾践。
“大王,吴国这种蛮横的国家,早该收拾他们了。”楚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贵国讨伐他们,中原各国欢欣鼓舞。我国特地派我过来看看,顺便,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没?”
“好吧,你去看看。”勾践答允了他。
于是,楚隆进到了城里,见到了神色沮丧的吴王夫差。
“大王,您受苦了!”楚隆说着,眼泪都落下来了。
然后,楚隆把晋国国内如何困难,内斗如何激烈,主人赵无恤如何支持吴国,如何被其他家族打压,日子过得如何艰难,特别是赵无恤怎样自责,怎样降低伙食标准,等等等等,都细说了一遍。最后,代表主人赵无恤,代表晋国方面,向吴王表示歉意。
夫差当然明白他的意思,等他说完了,夫差叹了口气:“哎,看来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呀,真是难为赵大夫,让他操心了,哎,我这一次是过不去喽!”
“放心!”楚隆安慰夫差说,“我家主人说了,我国虽然国丧,不能出兵,但专派我来与越人交涉,并动用国际舆论,让勾践退兵,总之,我们是坚决支持盟主您的!”
夫差摇了摇头:“勾践不会放过我的,他曾经做过我的奴隶,我天天踩着他的背上马,他还尝过我的粪便,这已经让勾践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他只有杀了我,才能挽回面子。”
临行的时候,夫差客客气气地为楚隆送行,还特意送了他一盒子珍珠,让他带给赵无恤,算是补偿他降低饮食标准的损失。
楚隆接了珍珠,边走边想,好人啊,自己已经山穷水尽到这个地步了,心中还不忘别人的难处,夫差真是个善良仁慈的人啊,也难怪,他这种人,最终还是该败给勾践。
楚隆走了。
城内严重缺粮,夫差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先是抓老鼠吃,然后杀马吃,能吃的都吃了,老弱病残之人也杀了吃了,最后,把宫女也杀着吃了。
而城外的勾践、范蠡他们,则已经做好了攻城的准备。
捌 失国者吴王夫差的逃亡之路
越军准备攻城了。
范蠡对勾践说:“臣夜观星象,数日后即有狂风暴雨,咱们就在这个时候攻城,敌人必然难以防守。”
勾践说:“好,就这样定了,破城之后,寡人与你同分吴国江山,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
到了这一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疾雨如注,电闪雷鸣,飞沙走石。风越来越大,雨越来越急。
勾践举起剑来,发号道:“进攻!”
越军冒着风雨,斗志昂扬,极速奔向阖闾大城的南门而去。
城内的吴兵早没了士气,又遇到这种恶劣天气,没料到敌人会选这个时候猛然发起进攻,猝不及防,于是方寸大乱。
正在这时,忽然一阵怪风吹来,卷着石、沙、瓦、泥,一股脑朝着越军打去!力道之猛,甚于弓弩。越兵碰着即死,擦着即伤,根本无法攻城。
天空之中,雷电交加,显现出了一个巨大的伍子胥的头像。
据《吴越春秋》上所说:“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
于是,越国将士无不恐惧,只好暂且屯兵,停下来就地休息。
大雨下了很久,直到第二天天亮才渐渐小了。
范蠡和文种谈话时,两人居然做了一个同样的梦,都梦见伍子胥了。
伍子胥乘着白马素车而来,衣冠甚伟,和生前差不多,他说:“我知道你们会来,所以要把我的头放在南门之上,看着你们灭掉吴国,但我的忠心还在,不忍心你们从我的头下进入,你们换个门走吧。”
范蠡和文种就冒着雨,遥望着南门,祭拜了伍子胥。然后,改从东门进攻。
须臾,风息了,雨也停了。越军一鼓作气,破门而入,一阵呐喊,吴军溃不成军。
城中的军民不顾一切,开了城门,蜂拥而出,纷纷交出武器,宣布投降。不投降没办法了,城里早断了粮,连死人都吃了。
吴王夫差知道城已破了,绝望之极,只得率领着一些亲随近臣们奔姑苏山而去。
夫差慌不择路,昼驰夜奔,饿得饥肠辘辘,头昏眼花。
残兵败将们相互搀扶着,坐在一片树林之下。这时,夫差已经很饿了,只好趴在地上喝小沟里的流水。
他抬起头来,又环顾左右道:“你们还有吃的吗?”
随从四下里寻找,在山上找到了一些生稻子,剥了稻谷壳,进献给夫差充饥。夫差生嚼硬吞了起来,边嚼边问:“这是什么呀,怎么这么难吃。”
左右回答说:“这是还没长熟的稻子,这里也没锅碗,没法煮,还是生的。”
夫差叹道:“可悲啊!这就是以前那个解梦师公孙圣说过的预言,他说我败走之后,吃不到熟食。”
王孙骆说:“大王!管他生食熟食,吃饱了就走!前面有个深谷,咱们可以到那儿暂时躲避一下。”
夫差无奈地说道:“妖梦已经应验了,死在旦夕,只怕是躲不过这一劫了!”
从会稽山到姑苏山,真是造化弄人呀。
以前,夫差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勾践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煎熬,他现在完全体会到了。
实在扛不住,那就投降吧,说不定,勾践也会像他上次那样,大人大量,饶他一命。上一次,他们是派文种来的,这一次,我们应该派伯噽去,伯噽和越国人的关系不错。
“太宰,太宰呢?他在哪儿?”夫差突然发觉没看到伯噽。
“太宰失踪了,去向不明,生死未知。”手下人回答。
没办法,夫差只好派王孙骆去向越国投降。
王孙骆只身一人下了山,求见越王勾践,请求投降。
范蠡一口回绝了他:“我们不接受投降,你们躲在山里藏好,我们马上就要搜山了。”
王孙骆说:“杀投降的人,上天必降祸端!”
临走的时候,王孙骆悄悄给了范蠡一封信,那是夫差的亲笔信。
范蠡打开信来,细细一看,不觉大惊失色!只见信上写着:“狡兔死,良犬烹。敌国若灭,谋臣必亡!大夫何不存留吴国一线生机,用以自保?”
看了这信,范蠡茶饭不思,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思。
玖 吴王夫差为何要蒙着脸死去
吴王夫差已经被重重围困,无路可退。越王勾践带着人开始搜山了。
勾践问范蠡、文种二人:“你们谁去把他抓来杀掉?”
范蠡说:“夫差好歹也是一个君王,何况他还是被天下诸侯所推选的盟主。我只是一个做臣子的人,人臣岂敢诛杀君王?我不去。”
“我去!”文种兴致勃勃地去了。
“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不要做无谓的抵抗!”
下面,由文种宣读吴王夫差的罪状书,列举他的罪过有六。
其一:戮杀忠臣伍子胥,伍子胥忠诚守信,你却杀了他,抛尸江中。
其二:公孙圣直言不讳,你却不明不白地杀了他。
其三:任用小人,太宰谗佞,你却对他言听计从。
其四:齐国没有得罪你,你却多次找借口攻打他们,使齐人夫妻不守,父子不保。
其五:侮辱我王,越王勾践虽立国于东海边上,但也是一国之君,你却让他养马洗车,当奴隶使唤。
其六:越王曾经伤过吴之先王,你却不知报仇,而纵敌贻患,为不孝子!你有这六大罪过,还想避免灭亡,这可能吗?以前,上天把越国赐予吴国,你没要,现在,上天就把吴国赐予越国,越王又岂敢违背天命!
夫差听到第六条罪过时哭了:“悲哀啊!寡人不杀勾践,忘了先王之仇,为不孝之子,所以上天要抛弃我啊!”
最后,夫差放弃了抵抗,哀叹着说:“今天就任凭你们处置了。”
夫差一伙被带回城内关押。
这里,曾经是他的王城,现在却成了他的牢笼。
究竟如何处置夫差,这对勾践来说,确实有点棘手。
杀了他?按程序来说,诸侯国的国君是没有权力处决另一个诸侯国君的,这种事应该通过周天子。如果擅自杀戮,就会在国际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对越国相当不利。
放了他?会不会风水轮流转,说不定哪一天,吴国又兴旺起来,把越国给灭了,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这时,夫差最后一次向勾践恳求,提出了最后一个条件:“当年,我没有杀你,反而使你对我的怨恨更深了!我现在又何尝不恨你?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我想通了,我不想再复国了,也希望你像当年一样,赦免我的罪过,让我做你们越国的附庸,世世代代都做你们的臣子,侍奉你们越国。”
勾践心软了。
他不顾大臣们的激烈反对,答应了夫差的要求。
《史记》上说:“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国语》:“与之夫妇三百。”)
勾践看到夫差的悲惨遭遇,不觉也可怜起他来。所以看在往日的份上,特地派人来对吴王夫差说,把你安置到甬东这个地方,给你三百户人家,你就在那里颐养天年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吾置王甬东”一句;《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一句。
置,是安置、放置的意思;迁,是迁移、搬走的意思。“置‘王’甬东”“迁‘吴王’于甬东”,说明夫差的身份依然是王。搬到那个小地方去,继续当他的吴王。
勾践没有杀他,而是提供一小块地方,让他养老。算是两清了,从此互不相欠!
夫差表示感谢,他要的就是勾践一句话,一个态度,这就够了。他活着已经没有意思了。所以,《史记》中说:“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按照《东周列国志》里的说法,则是越王勾践逼着夫差自杀的。
书中写道:勾践乃仗“步光”之剑,立于军前,使人告吴王曰:“世无万岁之君,总之一死,何必使吾师加刃于王耶?”夫差乃太息数声,四顾而望,泣曰:“吾杀忠臣子胥公孙圣,今自杀晚矣!”
如果勾践擅自诛杀夫差,那么别的诸侯就都可以用这个借口来攻打越国了。而夫差只有自杀,才是对越王最有利的结局。
所以,勾践逼夫差自杀这种说法,或许要更接近真相一些。
总之,吴王夫差是自杀而亡了。
他死的时候,叫人取一块三寸白布来,把脸蒙上,因为无脸见人。如果死了以后还有知觉的话,他会愧对在地下的伍子胥;如果死后没知觉的话,又会因被活着的人看到他的样子而羞愧。所以他蒙着脸,伏剑而死。
死后,越王勾践把他风光大葬了。
拾 越王勾践是如何成为春秋第五霸的
吴王夫差死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声名大振。令天下诸侯刮目相看。
这日上朝,大臣们分两边站立,一班是以范蠡、文种为首的越国旧臣,一班是以伯噽为首的吴国降臣。伯噽在城破之时便悄悄离了夫差,组织降将们热烈欢迎勾践的到来,俨然以开国功臣自居。
勾践说:“吴国已灭,霸主已死,中原失去了秩序,天下大乱!我们越国理应担负起国际责任!寡人决定,趁着我国的兵威盛势,进军中原,取代吴国夺得盟主之位!”
范蠡劝道:“大王,臣以为连年征战,军民已不堪重负,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北上争霸,是劳民伤财之举,吴国的教训,就在眼前啊!”
勾践说:“虽然我国起步晚,底子薄,但是我已经知道了获胜的秘密。那就是,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我们的柔弱都只是展示给他看的,只要他有一点疏忽破绽,我们的敢死队就会瞬间抓住机会,直扑他的死穴!
“现在,天下大乱,各国自顾不暇,我们唯有此时北上方能称霸,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伯噽第一个献媚拍马道:“大王英明神武!无往不胜!中原那边的情况我很熟悉。”
“好吧,你来为寡人带路!”勾践大喜。
于是,伯噽带着越王勾践,沿着当年吴军北上的路线挺进中原,走了一圈。
中原震恐,因为吴军的实力大家都见识过了,而越军究竟有多厉害,没有人见过,只知道他们把最厉害的都给灭了,所以都怕他们,不敢抵挡。
越军走到宋国的时候,展示了一下武力。展示武力,不是为了动武,而是为了不动武。宋君未知虚实,只好唯命是从。
走到鲁国的时候,鲁国人大老远就跑来迎接。越王勾践与鲁国修好,还让他们继续做会盟的主持人,要鲁国去召集天下的各路诸侯,都来开会。
鲁国人当然愿意当这个召集人。
当年,齐国出动倾国之兵,想灭了鲁国,是子贡挽救了鲁国。子贡一出山,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最后让最弱小的越国称霸,这十年间,五国发生的巨变,追根溯源,都是出自子贡的谋略!
《史记》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所以,鲁国人很乐意让越国来做这个盟主。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邀请诸侯们都到徐州,进行了一次大会盟,史称“徐州会盟”。
当时,齐国和晋国这两个大国的政权,即将被颠覆,两国国君哪有实力和勾践叫板?所以也都只好听凭越国称霸了。
勾践得到这两个大国的认同,其余小国也就不在话下了。
徐州会盟上,没有任何争议,大家一致推举越王勾践为盟主。当然,他也得和夫差一样,把王号去掉,改称越公。
新盟主勾践特别大方,第一件事就是给各路诸侯发红包:
原先吴国邻近楚国的部分,全部无条件割给了楚国。
原先吴国从宋国手里抢了不少地盘,全部无条件退还给了宋国。
原先占领的齐国部分土地,也还给了齐国。
另外,为了对鲁国组织工作主持会议表示感谢,勾践将吴国泗水以东的一百多里地全都赠送给了鲁国。
就这样,吴国在勾践的主导下,被大伙瓜分了。
诸侯们无不心悦诚服,欢呼雀跃,都纷纷称赞盟主勾践慷慨。
当然,勾践自有他的想法。收买人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越国版图猛然倍增,管理上很困难,为了有效防范吴国人复辟造反,干脆先把它肢解掉!
然后,盟主勾践率领着诸侯朝拜周天子,带头向周天子进贡。
当时,周敬王已经去世了,太子嗣位,是为周元王。
周王室已经很久没人来朝拜进贡了,所以周元王非常感激勾践,就赏赐给了勾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等信物,《史记》上记载:“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天子赐胙,就是奖给他一块祭祀用的牛肉干。伯,就是霸,老大的意思。
天子赏赐给了勾践象征意义极强的胙肉,正式任命他为霸主。从这之后,勾践就成为了诸侯之长,代周天子管理天下诸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际警察,周天子的宪兵部队。
这是春秋时期最后的一位霸主,也是春秋五霸里面实力最弱小的一位霸主。由于当时各国发生巨变,原先的大国强国都陷入危机,而使得原本最落后最偏远的越国有机会突然兴起而胜出。
所以《史记》上说:“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勾践称霸的目的,和别的霸主是不一样的。
有的霸主,是想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强大自己;有的霸主是想维护周天子的尊严;有的霸主则是想取代周天子;还有的霸主则喜欢仰仗武力铲除强暴……
而勾践,并非心怀天下志向高远之人,他进军中原称霸诸侯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以前,越国在周朝连子爵都没混上,只能住在东海边上,和鱼鳖相处,与蛤蟆共居,在中原人看来,跟禽兽没什么区别。现在,他有这个实力了,他就一定要到中原的大舞台上好好展示一下自己,不是为了号令天下诸侯,不是为了调解各国争端,更不是为了保卫周天子大周朝。而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大家对他们越国的一种认可。
他们不再是化外边民,蛮夷之邦,而是和中原人一样,也是大周朝的一路诸侯,并且还是大诸侯,诸侯之长!
所以《史记》中特别强调“诸侯毕贺”这四个字,他当了霸主,别人不妒忌不排斥,而是都来恭喜他,祝贺他!因为勾践太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