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春秋5:破局入杀越勾践-运筹帷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壹 夫差为争霸开凿了最早的人工运河

    吴王夫差攻打齐国,没有捞到油水,反而损兵折将,面子上很挂不住,他憋着一肚子火,灰溜溜地回到了吴国。

    再说越王勾践,只听说夫差得胜回国了,鲁国、齐国皆先后臣服于吴国的事,但吴国吃了败仗的消息并没有传出来,所以勾践不知道。

    勾践带着越国的一帮文武大臣,专程从越国带了无数的珍宝贡品前往吴国。礼物人人有份,夫差很高兴,吴国的官员们也都很高兴。

    只有一个人不高兴。谁?伍子胥。

    “勾践没安好心啊!”伍子胥给夫差泼冷水。

    “怎么没安好心啊?”夫差感觉很扫兴。

    “越在我,心腹之疾也。他们表面上顺服,实际上无时无刻不想报仇。我们攻打齐国有什么用?齐国的土地并不适合我们居住。如果我们不灭掉越国,越国就会灭掉我们。《盘庚》之诰说:‘对于叛逆的,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如今大王反其道而行之,还想称霸,这怎么可能呢?”

    夫差本来很高兴,听伍子胥一说就不高兴了:“哎呀,我说您老总是这些陈词滥调的,您就不觉得烦吗?”

    伍子胥固执地说道:“大王,忠言逆耳,我知道您被勾践的假忠心迷惑了,希望您能清醒。”

    夫差不耐烦了:“这样吧,要不您老去一趟齐国,如果您能说得动齐国,让他们主动臣服归顺我吴国,我们就不出兵讨伐他们了,怎么样?”

    伍子胥一愣,叹了口气,灰溜溜地走了。

    越国人在吴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吴王夫差设国宴款待勾践一行。

    临走的时候,夫差又专门设宴饯行,还真有点依依不舍。

    宴席上,酒酣肉饱,吴王夫差开始谈起了自己的称霸大业,说到齐国时,夫差情绪有点激动,说来年还要再次出兵,讨伐齐国!

    这时,范蠡开口了:“大王,范蠡有个问题想问问。”

    “你说。”

    “大王,吴国称霸天下,乃是大势所趋,如今的大国,除了楚国,像鲁国、齐国、晋国这些国家都在北方,从我们吴越之地北上中原,很不方便呀,路途遥远不说,中间还是山水相隔,运输粮草非常麻烦,不知大王有何良策?”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寡人这次讨伐齐国之所以一再拖延,就是因为这个伤脑筋的问题。范蠡,你说说看,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夫差对范蠡的话题很感兴趣。

    范蠡说:“大王,我们吴越地区的人,比较擅长水运,如果挖一条大沟,连通长江和淮河,那么,南北贯通之后,无论是运粮还是运兵,都会轻而易举!”

    其实夫差早就有这个打算了,现在一说,更是大喜,连声叫好。

    因此,为了征服齐国,北上称霸,吴王夫差开凿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

    那个时候,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是隔绝的,在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之前,东南吴越地区和中原诸州各国并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两地间往返要么绕远路,要么冒风险从海上航行。

    吴王夫差从今扬州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了一条新航道,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的湖泊,在湖泊与湖泊之间挖掘沟渠,使之沟通贯穿,最终与淮河连接。

    邗沟为后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它最初却是服从于战争的需要而开凿的。

    贰 春秋富豪子贡是一位大谋略家

    再说齐国的田氏家族,久得民心,日益昌盛,早就有了取代齐王的想法。

    田常(田乞之子)想篡权夺位,但忌惮鲍氏、晏氏、国氏、高氏等其他的贵族,于是,田常决定派兵攻打鲁国,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为自己捞点政绩。

    新上任的齐简公,对鲁国恨之入骨,因为鲁国人带着吴王夫差前来攻打齐国,导致了他父亲齐悼公的死亡,他认定是鲁国逼死了他父亲,他要报仇雪恨!

    再者,吴王夫差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肯定还要卷土重来!到那时,鲁国再和吴国联手进攻,两个打一个,那麻烦可就大了。

    怎么办?齐简公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在吴国再次出兵之前,抢先灭了鲁国!只有灭了鲁国,扩大自己的地盘,让吴国失去帮手,齐国才是最安全的。

    一天上朝,田常对齐简公说:“鲁国是我们的邻国,却和吴国一起攻伐我们齐国,这个仇恨可不要忘了!”

    齐简公说:“爱卿所言极是,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

    田常激昂地说道:“灭了鲁国!只有先灭了鲁国,我们齐国才能与吴国继续抗衡!”

    君臣二人,所见略同,一拍即合。

    于是,齐简公调兵遣将,发战车一千乘,将领若干,战士无数,兵分六路,倾巢出动,杀奔鲁国而来!

    齐军阵势极其浩大,他们屯兵于汶水之上,发誓不灭鲁国决不退兵。

    鲁国人吓坏了。他们没料到齐国人会来得如此之迅猛!

    怎么办?

    鲁哀公一筹莫展,季康子及鲁国的一帮文武大臣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

    “快去吴国找救兵!”季康子慌忙派人去了吴国报信,援兵抵达前,他们只能被动地防御,抵挡一天算一天。

    却说当时,孔子周游列国,正漂泊在卫国。

    一天,有个门人从齐鲁而来,“鲁国即将灭亡了!”他把他的所见所闻都告诉了孔子。

    孔子大惊:“我父母都葬在鲁国,鲁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父母之国,如今无端受到齐国攻伐,不可不救!”

    于是,慌忙召集众弟子,问道:“父母之邦眼看就要沦陷,你们谁能够制止这场兵灾,拯救鲁国于水火之中?”

    众弟子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然后是一阵沉默。

    弟子颜回站了起来:“老师,让我回鲁国吧,我也可以为国君出谋划策,共同抵御外敌。”

    孔子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不行,你太瘦弱了。”

    子路连忙站起来说:“老师,还是让我去吧,我武功好,守城、攻战是我的强项。”

    孔子仍摇了摇头:“不行,你过于率直,太鲁莽了。”

    这时,子贡站了起来:“老师,我去。”

    孔子迟疑地看着他,问道:“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拯救鲁国?”

    子贡胸有成竹地说道:“敌强我弱,硬拼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硬撑也是要吃亏的,我这一去,不动一刀一枪,只需凭着我的如簧巧舌,定能说服齐国,让他们退兵回去,再不来侵犯鲁国!”

    孔子这才点了点头:“事到如今,也只有你去,我才放心一点。好吧,还是你去。”

    于是,子贡离了孔子,往齐国而去。

    子贡的目的,是要解除齐国对鲁国的威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究竟该采用何种策略?

    齐国人是不会听从子贡摆布的,所以,子贡在心中暗暗筹划了这样一个谋略方案:把这一潭祸水引向吴国!

    吴国很想插手中原事务,渴望征服齐国,如果让吴国与齐国耗上了,齐国也就再无力量征伐鲁国了。甚至齐国与吴国两败俱伤的情形,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但问题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齐国要灭掉鲁国迫在眉睫,而吴国欲征服齐国,看似还遥遥无期。所以子贡要先来到齐国,面见一位很重要的人物,让他从中作梗,使齐军暂缓对鲁国发起进攻。

    叁 攻心术:子贡如何说齐国

    子贡来到了齐国。他要见的人就是田常。

    田常知道子贡是季康子的手下,也是孔子的高徒,心想,子贡这次一定是为鲁国来游说的,必须先来个下马威,给他点颜色看看。

    于是,田常叫上他体型高大的三十几个儿子,个个都是八九尺的大块头,全副武装了,站在两旁。

    子贡毫无畏惧之色,坦然而入,旁若无人。

    田常问道:“先生此来,是想为鲁国做说客吗?”

    “鲁国?鲁国关我屁事!在下只不过是个卫国商人。”子贡淡淡答道,“我今天来,既不是为鲁国,也不是为齐国,鲁国是全天下最难以攻打的国家,又何必要我来当说客?”

    田常哈哈大笑:“鲁国破城,指日可待!你却说难攻,你倒是说说看,鲁国怎么难攻了?”

    子贡说:“鲁国的城墙都修得很薄、很矮,护城河都挖得很窄、很浅,国君软弱,大臣无能,士兵们也久不习战,所以说,鲁国很难攻克。”

    田常一愣:“我不明白。”

    子贡继续说道:“相国,鲁国很难攻打,您还是收兵回来吧,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很高,护城河也很宽,兵甲极其精锐,将士们也极为勇猛,去攻打他们,那可就容易多了!”

    田常勃然大怒:“你这人说话颠三倒四、莫名其妙,你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想存心奚落我吗?”

    子贡不紧不慢地说道:“相国,我不是已经跟您说了嘛,我可是为相国大人您考虑呀!”

    田常不能理解。

    子贡说:“请摒去左右闲杂人等,让我慢慢为相国大人解说。”

    田常叫所有人都退下,只剩下他们俩密谈。

    这时,子贡才问道:“相国,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如果齐国战胜了鲁国,究竟会对哪些人有好处?”

    “对国君有好处,对率兵征战的将领们有好处。”

    “您说得太对了!”子贡说,“齐国的鲍氏、晏氏这两大家族都有人在做将军,如果打了大胜仗,他们的势力就只会变得更加强大!他们强大了,相国您就相对弱小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

    田常一想,对呀!我有什么好处?

    子贡便不失时机地说道:“我很为相国担忧啊,您在齐国的处境,将来就只会变得越来越不利了。”

    田常想了半天,叹了口气:“唉!先生您说得太对了。”

    子贡接着说:“只有齐国打了败仗,您在齐国的地位才能上升,齐国人才知道最需要的是相国您,而不是那帮武人莽夫。我了解相国您的志向,何去何从,您自己看着办吧。”

    田常说:“但是,我国的军队已经开到鲁国的城外了,如果我就这样无缘无故地再叫他们回来,我找不到借口啊,大臣们也必然会对我产生怀疑,这可怎么办?”

    “这样吧,”子贡对他说,“您暂且按兵不动,不要急于攻城,让我先去吴国拜见吴王,我保证可以说服吴王,让他以援救鲁国的名义,出兵来攻打齐国,这样,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调兵遣将了。”

    “万一我们齐国不敌吴国,怎么办?”田常还有点犹豫。

    “放心,”子贡说,“相国,我为您已经做好了长远的规划,如果齐国吃了败仗,您的势力就只会越来越大!而吴国是不会灭掉齐国的,因为他们会进攻晋国,争霸中原!到那时,整个齐国,不就是你们田氏的了吗?您就是齐国的国君了呀!您说,我为您谋划得远吗?”

    田常爽快地答应了子贡,认为他说得非常在理。田氏家族要想取代齐国,看来也只有这一条路了。

    于是,田常给了子贡最豪华的车驾、最快的马匹,以及酬金无数,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吴国,说服吴王出兵攻打齐国。

    肆 子贡如何三言两语说服吴王夫差

    子贡的目的,是保存鲁国不被齐国所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子贡前往齐国,说服田常,把这一潭祸水引向吴国,让吴国向齐国开战,从而便可以化解鲁国的灭国之灾。

    而实际上,齐国并不敢向吴国叫板,吴国也没有精力马上就对齐国下手,所以,这两个国家一时半会儿还会打起来。

    子贡要做的工作,就是两边挑唆。

    齐国如果战败,则会更有利于田常篡权夺位,所以,田常很快就被子贡说服了,答应与吴国交战。但是吴国肯不肯马上跑来与齐国交战,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子贡又匆匆赶到吴国,他要做的工作,就是说服吴王夫差向齐国开战。

    子贡对夫差说:“吴王应该带领吴国的军民奋发图强!”

    夫差问:“如何奋发图强?”

    子贡说:“以目前天下的局势来看,晋国内部纷争,自顾不暇,楚国日益衰落,雄风不再,各国相互征伐,混乱不堪,所以急需一个国家出来推行正义,主持公道,天下才可以安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说得好!”夫差问,“先生认为哪个国家堪当此任?”

    子贡说:“由吴国来主持天下,这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夫差得意地笑了。

    子贡又接着说道:“但是,目前能与吴国一争高下的,也就只有齐国了。”

    一说到齐国,夫差就不高兴了:“上次,齐国已经答应了,世世代代都要服从我们吴国,所以寡人才班师回朝。可到现在他们既不来朝拜,也不来进贡,寡人正要去找他们问罪!”

    “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臣服啊!”子贡说,“大王,您知道吗,上次您和鲁国联兵攻打了齐国,齐国从此怀恨在心,等您一走,他们就大举侵犯鲁国,现在已经兵临城下,看来,鲁国是保不住喽!”

    “鲁国,我们是一定会援救的。”

    “我知道大王是会援救鲁国的,”子贡说,“可问题是,迟一天,早一天,情形会大不一样啊!”

    “怎么不一样了?”夫差问。

    子贡回答说:“现在,齐国正在全力攻打鲁国,如果鲁国被齐国所灭,齐国的势力将会大增,这就对吴国极为不利了,以后若再想攻击齐国,则麻烦甚多。而吴国此时如果能够击败齐国,则可以直接威胁到晋国,成就霸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夫差陷入沉思之中,一言不发。

    子贡又接着说道:“大王伐齐救鲁,乃是一举三得啊,一可败万乘之齐,二能收千乘之鲁[1],三则威慑晋国,到那时,吴国不做霸主,谁还能做?”

    夫差这才说道:“先生说得极是,但寡人说句心里话,寡人是想先灭了越国,然后再去讨伐齐国也不迟。”

    子贡说:“越国?越国不是大王忠实的属国吗?大王嘉奖越君忠臣,天下各国尽知,干吗还要灭了越国呢?”

    夫差说:“先生有所不知,越国人看起来很臣服,但寡人担心他们在背后捅我一刀,因为很久以前就发生过这种事,当我国攻占楚王宫的时候,他们打过我们的主意。所以上次我们和齐国人打仗,都不敢使出全力,还是得提防着他们。”

    子贡说:“您说的那都是以前勾践父亲时代的事了,现在,勾践经过您的劳动改造,那可是大大地忠于吴国啊!况且越弱齐强,伐越利小,纵齐患大。担心弱越,躲避强齐,这不能叫勇;追逐小利,放纵大患,这不能叫智。智勇俱失,何以争霸?”

    夫差说:“先生说得有道理,寡人也觉得勾践忠心,但当寡人领兵外出征战时,心中总是不踏实啊!老是担心这些越人又要添乱,其实伍子胥说得也对……”

    “这太好办啦!”子贡说,“您对他们不放心,这是对的,也是应该的,让我去一趟越国吧,我可以完全消除大王的担忧!”

    “你有什么办法?”夫差问。

    子贡自信地说道:“我这一去,可以说服勾践,让他派出越国的精锐主力部队,跟随大王一同前去攻打齐国!怎么样?把越国的军队全部调来当前驱,做炮灰,随您指挥!这样,一可以消除大王对越国的担忧,二能够增加伐齐的胜算,三可以解救即将灭亡的鲁国,四可以威震晋国以成霸业!不知您怎么看?”

    夫差听了。大喜。

    于是,吴王夫差给了子贡最豪华的车驾、最快的马匹,以及酬金无数,刻不容缓,让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越国,说服勾践,若办成了此事另有重赏!

    伍 子贡教越王勾践如何报仇

    子贡劝说吴王夫差攻打齐国,但夫差有顾虑,他担心越国浑水摸鱼,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夫差非常犹豫。

    子贡是个有办法的人,他为了打消夫差的疑虑,促使夫差攻打齐国,便快马东行,往越国而来。

    却说越王勾践听说子贡要到越国,高兴得不得了,子贡是个大富豪、大贤人,想请都请不来,这可是到越国来的最为尊贵的一位客人了。

    于是,越王勾践吩咐清扫道路,并亲自参加了打扫卫生的工作,还专程跑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等候迎接,把子贡接到越国最好的宾馆里住下。

    勾践恭敬地躬身问道:“我们越国是个偏僻贫穷的国家,百姓野蛮落后,先生是贤士高人,声名远播,今日不远千里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子贡看了看勾践,说:“以前我说鲁君要死,结果他死了;我说邾君有灾,结果邾国发生内乱。只要是我说了的,那就都会应验。”

    勾践客气地回答:“先生是当世高人,勾践虽然处在穷乡僻壤,也早有耳闻,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望先生不吝赐教,点拨一二。”

    子贡便说:“我这次来,是专程来祭吊您的,因为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啦!在我眼里,您和死人没啥区别。”

    勾践听了,大吃一惊,慌忙匍匐于地,叩头稽首说:“我听说‘祸与福为邻’。先生今天来了,这就是我的福气啊!先生一定会为我带来福气的,不知勾践有何大祸?愿闻其详。”

    子贡说:“前些日子,我去吴国见了吴王,请他发兵救鲁,讨伐齐国,吴王答应了,决定出兵。但是,他怀疑您呀!他怕您趁他不在,图谋不轨,所以他想在出兵之前先杀了您,灭了越,以绝后患!”

    勾践吓得面色如土,又慌忙磕头道:“先生既然来了,就一定可以救我!”

    “唉!”子贡叹了口气,“也怪我,是我让吴王救鲁,但没想到连累了您这个无辜的人呀!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所以我专程赶来,抢先告诉您这个不幸的消息,您要预先做好准备。”

    勾践跪在地上,不知所措:“苍天!我勾践省吃俭用,全部都进贡给了吴王,他怎么就是不肯信任我啊!”

    子贡说:“当然,因为吴王他从来都没真正信任过您!如果您真的没有报复他的意志,却使他不停地怀疑您,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您的表演技术很拙劣!如果您有报复他的意志,却又使他知道了,这又说明什么?说明您的行动不够隐秘!都是极其危险的!总而言之,您别怪我,也别怪他,要怪就怪您自己!”

    勾践愕然,长跪在地上不起来:“先生,您一定还有办法可以救我!”

    子贡这才说道:“其实,您可以消除吴王对您的疑惑。”

    “怎么做?”勾践问。

    “带领你们的精锐部队,跟随着吴王一起去攻打齐国,这样他就不会担心了。”

    “这没问题。需要我勾践亲自带兵前往吗?”勾践问。

    “为了彻底打消吴王的怀疑,有这个必要。”子贡说,“不过,我自有办法说服吴王,不让您去,您就留在越国,您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还要做什么?”

    “练兵习武!”子贡说,“如果吴国打了胜仗,吴王一定会乘胜进军晋国,称霸中原,这对你们越国不是坏事,到那时,我会说服晋君,和你们一起夹击吴国!”

    “啊?这么快就能报仇了?”勾践不敢相信。

    “对!”子贡说,“要灭吴国,得晋国、越国合作才行,要晋、越合作,得先让吴国称霸,让晋国吸住吴国,使他们无暇顾及后方,你们才有机会偷袭!”

    勾践仿佛已经看到了曙光。

    子贡继续说道:“所以,你们这次一定要好好地配合吴国,攻打齐国,以获取他的信任,滋生他的傲慢,只有这样,这一切的计划才可以顺利开展。”

    勾践豁然开朗,于是再拜称谢道:“先生这次来到我们越国,让我们这个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我这个将死之人得以复活,我们越国敢不听从先生的吗!”

    于是,勾践拿出许多珍宝作为酬金,表示对子贡的感谢。

    子贡看了两眼,只有黄金百镒、宝剑一口、好马两匹。“还是您自己留着用吧。”说完转身就走了。

    陆 勾践主动配合吴王夫差的行动

    却说子贡辞了越王勾践,快马赶回吴国。

    子贡对吴王夫差说:“我已经将大王的话传达给了越王勾践,勾践恐慌悚惧,他说,他仰赖大王的恩赐,才能够继续进行对祖先的祭祀,他愿意率领越国的兵马,支持大王北伐齐国。”

    夫差就安排子贡先住下。

    只过了五天,越国的大臣文种就到吴国来了。

    文种叩首于吴王之前说:“东海贱臣勾践,蒙大王不杀之恩,得奉宗祀,虽肝脑涂地,未能为报!如今听说大王要兴大义于天下,诛强救弱,特派下臣率兵前来助阵!”

    吴王问:“你们越国出多少兵?”

    文种说:“精兵三千,另有祖传的精良铠甲二十领,以及‘屈卢’之矛、‘步光’之剑各若干,全部贡上,以贺军吏。”

    吴王大悦,因为越国的正规军也只有三五千多人,现在绝大部分都赶来助战了,所以吴王非常满意。于是又问道:“勾践为何不来?”

    文种说:“勾践很想来,但在没接到大王的正式调令之前,他不敢来呀!所以勾践特命下臣前来询问大王何日出兵。他只等大王一声令下,愿意披坚执锐,赴汤蹈火,亲受矢石,死无所惧!”

    夫差听了大喜,于是对子贡说:“勾践果然是个有信有义之人!他愿意亲率越国的三千兵士,跟随寡人去讨伐齐国,先生以为可以让他去吗?”

    子贡说:“不可。大王既已用了越国的三千之众,又奴役他们的国君,这也太过分了吧,我觉得,还是不让他去为好。”

    夫差说:“寡人觉得也是。越国人很野蛮,也还需要勾践留在那里治理。”

    因此,夫差留下了越国的军队,但没让勾践一起去。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征集了吴国九个郡的兵力,大举进攻齐国。越国的主力精锐部队也一同参战。

    快出兵的时候,伍子胥终于忍不住了,他穿着白衣,带着白帽,像送殡的人一样站出来,当面阻止夫差。

    “您这是想干吗?”夫差感到很奇怪。

    “臣不过是模仿当年秦国的蹇叔哭师,”伍子胥劝谏说,“齐国,不过是皮肤之疾耳,越国,才是心腹之病呀!大王兴数万之师,行粮千里,去争一个虚名,臣担心劳师动众,未必能胜齐国,而越国已成祸患啊!”

    夫差发怒了:“寡人即将发兵,你这老贼居然故意说些不祥之语,阻挠国家大计,该当何罪?”顿时就起了要杀伍子胥的念头。

    伯嚭见事不对,慌忙劝住,对夫差耳语说:“这是前王的老臣,大王万万不可诛杀他!不如派他去齐国下战书吧,说不定还可以假借齐国人的手,岂不妙哉?”

    夫差点头道:“太宰说得对。”于是命人写了战书一封,数列了齐国的种种罪状,让伍子胥把这战书送到齐国去,以激怒齐君,让齐国杀了伍子胥,他们也就更有理由讨伐齐国了。

    伍子胥不得已,只好来到齐国,向齐简公递交了战书。

    齐简公看了大怒,顿时想杀了伍子胥。群臣都劝说,伍子胥与夫差不和,屡谏不纳,君臣之间关系已成水火。夫差是想借齐国之手除掉伍子胥,千万不能上当啊。

    于是,齐简公转变了态度,厚待伍子胥,又客客气气地把他送走了。

    夫差率领着大军,准备择日往齐国进发。他很有信心,因为他对越国的担忧,已被子贡成功地化解掉了。

    再说子贡,这里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好了,他就告别了吴王夫差,去了晋国。

    子贡来到晋国,见了晋定公,说:“外臣听说,‘无远虑者,必有近忧’。如今吴、齐大战,一触即发,吴国一定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如果他们胜了,就一定会与你们晋国争霸!希望你们提早做好准备。”

    晋定公说:“多谢先生赐教,我们会密切关注吴国的动向。”

    柒 春秋时期直言不讳的解梦师

    吴王夫差做了个奇怪的梦。他一醒,就把伯嚭召来为他解梦。

    夫差说:“寡人梦见进入章明宫,有两口大锅在烧东西,却不冒热气,有两只黑狗在那里狂叫,又有两把铁锹插在宫墙之上,还看见大水漫到殿堂来了,后房非鼓非钟,像是铁匠拉风箱的声音,前园横长着一棵大梧桐树。你帮寡人解释一下这个梦。”

    伯嚭马上向夫差称贺:“美哉!大王这一梦,是讨伐齐国将要获胜的好兆头啊!章明的意思,就是破敌成功,名扬天下!两口锅烧东西而不冒热气,是大王神气充足而无消耗。黑狗叫,象征四夷臣服,诸侯来朝也;两把锹,象征农夫耕地,预示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大水流到殿堂,这是诸侯来进贡的财物多得用不完……”

    “好啦!好啦!”夫差听不下去了,“你会解梦吗?净拣好听的话说。”虽然夫差不太相信伯嚭的解梦,但这种阿谀之言,听了还是蛮顺耳的。不过,夫差对这个梦,总感觉还是有哪儿不对劲,所以他要找个真正会解梦的人来为他说说。

    有个大臣向夫差推荐:“城西阳山,有一个异士,叫作公孙圣,这个人多见博闻,精通解梦之术,大王既然心怀狐疑,何不召他来问问?”

    于是,夫差就派出使者,带上礼物,驾着快车,来接公孙圣入宫。

    公孙圣听说了使者来意后,伏在地上,啼哭不停。

    他的老婆在一边笑道:“哭什么哭!有大人物请你解梦,就激动成了这个样子。”

    公孙圣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知道什么!我曾经推算过我的寿命,就在今天!我这一去,就和你永别啦!”

    然后,公孙圣登车决然而去。

    见到吴王夫差后,夫差把他做的这个梦前前后后详详细细说了一遍。

    公孙圣思索了一会儿后,缓缓说道:“大王和我都是不幸的人,不知您是想听真话呢,还是想听假话?”

    “真话!”夫差说,“你实话实说。”

    公孙圣说:“大王,臣知道今天说了真话以后,必死!然而,就是一死,臣还是要直言不讳地都说出来!”

    夫差说:“先生,你尽管直说。”

    公孙圣这才开始逐句逐句地为夫差解说梦幻的象征。

    “这个梦,应在大王兴师伐齐之事也。章者,战不胜,走章皇也;明者,去昭昭,就冥冥也。说明大王最后会以失败而告终。

    “两口锅,煮而不熟,说明大王败走,弄不到食物吃了。

    “两条黑狗叫,黑为阴类,走入阴方也,预示大王死后魂魄居无定所。

    “两把铁锹插在宫墙上,这是越兵打过来了,毁了宗庙,挖了祖坟。

    “流水漫入殿堂,预示着大王的宫殿里空荡荡无一人。

    “后宫那不是铁匠拉风箱的声音,而是宫女们被俘虏后的哀怨叹息之声。

    “梧桐树是做冥器用的,将被雕成木俑,与大王一起埋葬。

    “所以,大王的厄运就要来临了!”

    公孙圣说完了。吴王夫差和伯嚭听得心惊肉跳,直冒冷汗,都惊恐地望着他,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夫差才问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这样的厄运吗?”

    “有!”公孙圣说,“如果大王停止攻打齐国,派太宰伯嚭解了官帽,脱了衣服,赤裸着身体,去向勾践磕头谢罪,厄运才可以解除。”

    伯嚭大怒:“现在吴国国运如此昌盛,你却在这里胡说八道、妖言惑众,你想找死吗!”

    公孙圣说:“我说了真话,就一定会死,若说了假话,又犯了欺君之罪,害了大王。太宰官居高位,却不思尽忠报主,专干些阿谀献媚之事,将来越兵灭了吴国,太宰您难道还保得住脑袋吗?”

    吴王夫差也恼怒了:“来人!取大铁锤来,击杀此贼!”

    公孙圣仰天大叫道:“皇天,皇天!我说了实话,反而招来杀身之祸!我死之后,请把我抛尸于姑苏山上,他日大王路过,叫我的名字,我会回应,以表明我的冤情!”

    吴王夫差就把他杀了,尸体被扔于姑苏山野之中。

    伯嚭又乘机进言道:“大王,妖孽已除,请与众将士开怀畅饮吧!讨伐齐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发兵了!”

    捌 中国古代战争中谁发明的预备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兴兵攻伐齐国。

    齐国上下一片惶恐,故不得不把主力从鲁国战场上撤回,全力对抗吴国的进攻。

    吴王夫差率领着吴国大军,以及越国、鲁国的部队,向齐国进发,一路攻克了博地(今山东泰安南),进驻赢地(今山东莱芜西),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这个地方,与齐军主力展开了决战。

    这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吴齐艾陵之战。

    在这次战争中,吴国方面,连同鲁国、越国的助战部队,有十万兵力,夫差让鲁兵做向导,让越兵做掩护,直扑齐国而来。齐国方面为了对付吴国,也出动了十万兵力。

    由于双方兵力各为十万,大体相当,又在齐国主场作战,所以齐国人满怀信心地准备给夫差当头一棒!

    齐军的主帅是国书,他鼓励将士们说,今日之事,有进无退,有死无生,军中只许击鼓,不许鸣金。诸将都说:“吾等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这时,吴军先头部队的胥门巢上门挑战来了。

    国书问:“谁人敢打头阵?”

    齐将公孙挥欣然愿往,他率领本部车马,疾驱而出,与胥门巢交锋,大战三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败。国书见有机可乘,便引中军出战,夹攻胥门巢。

    一时间,齐军中鼓声如雷,胥门巢难以招架,大败而逃。

    齐国旗开得胜,全军振奋,国书大喜,叫将士们每人各自准备一根绳子带在身上备用,明天再战!因为吴国人都是短发,砍下了脑袋不好携带,所以要预备好绳子。

    再说胥门巢带着残兵败将回来,见了吴王,吴王大怒,欲斩了胥门巢这个笨将军。

    胥门巢求饶说:“臣初至不知虚实,是以偶挫;若再战不胜,甘伏军法!”

    当时,国书对齐军的布阵还是传统阵法,以高无邳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国书本人亲自率中军。

    而吴王夫差则采用了比较新式的阵法,他以大夫胥门巢率上军,王子茹曹率下军,展如率右军。看起来,双方都是很普通的三军对阵,但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的阵后,作为预备队。

    吴军的这种阵法布局,实际上就分为四军了。由于双方兵力差不多,都是十万,所以吴国的三军人数,就明显少于齐国的三军人数,单从人数来看,吴军并不占优势。

    不过,吴国三军后面的中军预备队可以自由调度,机动灵活性要大大优于齐军了。

    齐国上中下三军的比例为3万∶4万∶3万;吴国上下右中四军的比例为2万∶3万∶2万∶3万。如果吴国三军与齐国三军发生正面交锋,则吴军处于劣势。但吴国的中军预备队只要任意配合一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所以战争一开始,夫差命叔孙州仇打第一阵,展如打第二阵,茹曹打第三阵,让胥门巢率领鲁兵三千往来诱敌,他自己带着中军及越兵三千守在高处观望,相机救援。

    齐军第一仗击败了吴国的上军,齐国顿时群情激昂,认为吴国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有把握最终战胜吴军。

    这时,吴将胥门巢又上门挑战,一战即败,一败即逃,引诱齐军纷纷出动追赶。齐军没把胥门巢这个手下败将放在眼里,追出来后,被吴军拦截厮杀,双方混战一处,不可开交。

    吴王夫差在高处观看交战,见时机成熟,便亲自率领着精兵三万,闪电般俯冲而下,从侧面穿插齐军,将齐兵隔绝三处,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然后配合吴国三军,将分散的齐军包抄截杀,各个击破。

    吴军见吴王夫差亲临战场,顿时热血沸腾,勇气倍增,个个奋勇杀敌,大败齐军。

    这一战,是五月甲戌日,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只一天就结束了。吴军大获全胜,歼灭了十万之众的齐军而无脱漏。

    齐军主帅国书及其他五位军中最高官员,全部被夫差生擒活捉,吴国缴获的战车共计八百乘,俘虏戴盔甲的头目将领计有三千名。齐国的十万精锐就此毁于一旦!

    这给天下诸侯造成的震恐,并不亚于当年吴王阖闾攻楚。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

    吴王夫差知己知彼,善于用兵,指挥果断,调度有方,在战争中有着清醒的战略头脑,布局上分为诱敌、接战、后备三种力量,完全突破了前人三军正面作战的陈规,把机动主力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能够运用谋略,全歼对手,显示出其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

    从这之后,预备队的作用才逐渐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注释

    [1]“乘”意为兵车。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大的称“万乘”,小的称“千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