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我们还是迷恋着这个世界;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逃犯海恩为男孩菲利浦营造的“完美世界”还是那么强烈地打动了我们。

    一个成功逃狱的囚犯和一个不能参加万圣节游戏而心情失落的八岁男孩的相遇、同行,我愿意理解为是上天的慈悲,是命运使然,让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一段短暂的“完美世界”,成为彼此缺憾人生中珍贵的慰藉。

    因为同伴的冒失举动,海恩不得已将男孩菲利浦带上了逃亡之途。从头至尾,他都没有伤害过这个男孩,甚至为了菲利浦,他杀死了一起出逃的同伴。似乎,这是个杀人从不手软的家伙,内心凶残。可是直到影片最后,当海恩的一生像碎片一般被拼贴起来,我们才知道并非如此。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只是走在命运的路途上,所遇到的一些人与事将他塑造成了这个样子——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坏人”。

    关于好人与坏人,当我们年少尚未对世界建立起独立判断时,我们会被概念化的呆板教育系统灌输“非好即坏”的观念,好与坏是彼此对立的阵营,是将所有人划分为两大类的分界线。阅世渐深,当我们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待这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来真正思考这世界,拥有更多的宽容面对这世界时,我们才知道在好与坏之间,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地域,如同在黑与白之间存在灰色地带,且是深浅层次非常之丰富的不同色度的灰。世界不是绝对性而是相对性的,不是可以简单归类和定义的,复杂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方式与本质。善与恶可以在瞬息转换。而一个好人可能因情势所逼生出恶念,做出恶举;一个看起来十恶不赦的人,也有他值得被同情、被怜惜、被原谅的地方。

    片中有两段对话。一是海恩用枪对准黑人农夫时,他的黑人妻子抱着孩子对他说:

    “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个好人。”

    “我不是个好人,也不是最坏的人,只是与其他人不一样。”

    后来我们知道,那一刻海恩并没起真正的杀念,他只是完成着潜意识里对父亲的惩罚,一个从他六岁开始就离场的父亲。还有一段对话发生在片尾,孩子带着无尽的懊悔表情问海恩。

    “你不是坏人吧,布奇?”

    “我不是。”

    布奇,是熟悉的人对海恩的称呼。这回答,是海恩对自己的认定。的确,他从来就不是“坏人”。

    在逃亡的路途上,也许一开始,海恩是想以男孩为人质逃离险境,以男孩为掩护便于逃亡,但是,海恩对待男孩的方式,更像是一个父亲在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仿佛是上天安排的一场慰藉之旅。已经成长到拥有足够力量的海恩,在八岁男孩菲利浦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而他所做的,是弥补当年父亲未曾给予小海恩的情感与帮助、关爱与赞美。

    他在路途上为菲利浦营造了一个游戏世界。他们乘坐的汽车变成“二十世纪的时光机”,而他和孩子化身为船长和领航员,“前面就是未来,后面就是过去。”劫持人质的逃亡之途,就这样被转换成了游戏之旅。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海恩一下子就抓住了菲利浦的心。慢慢地,他了解到这是一个在父爱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与他一样。因为母亲的宗教信仰,菲利浦没有去游乐场尽情玩耍过,没有尝过棉花糖的甜蜜滋味,没有享受过生日party的欢乐,没有在万圣节扮演小精灵的权利……听到这些,海恩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男孩弥补这些遗憾。他让菲利浦在纸上列出所有想做而不被允许去做的事情,承诺帮他一一实现。可是后来,当他知道自己无法帮菲利浦做到这些时,便以“释放菲利浦”为条件让他的母亲允诺菲利浦。多么不合逻辑的谈判条件,这一刻,海恩已经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菲利浦的快乐、菲利浦的未来。

    海恩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着人性的诸多弱点,有时会残忍,有时会欺骗,有时会暴躁,有时会狂怒。可是海恩在面对菲利浦时,却像一个幽默、宽容、温情、尊重孩子的完美的父亲。在一连串的路途遭遇中,菲利浦渐渐对他生出了信任和喜爱。怀着依赖之情,他一再地伸出手去,想牵住那个从小到大都不习惯被人牵绊的人的手。当他们牵手走向田野时,那背影看起来真像一对走在回家路上的父子。

    与此同时,一个以警察局长瑞德、州长派来的德州监狱犯罪专家莎莉、联邦调查局警员组成的追逃班子迅速组成。他们乘坐一辆崭新的拖车房,开始了追逃之路。他们与逃犯形成对立的阵营,他们似乎是公正的象征、正义的代表,可是在他们的看待和对待方式中,却存在着那么多自以为是的偏见、误解。那是不可避免的人性的局限。

    影片《完美世界》渗透着美国式的幽默,让人感觉不到通常追逐逃犯戏的紧张激烈,而仿佛这真的是一场无关生死的游戏,尽可以轻松对待,轻松观看。

    同样堪称完美的“游戏”,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还有一部,《美丽人生》。那是一个父亲出于爱为孩子营造的一个游戏世界,将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疯狂成功隔绝在外,让痛苦而艰难的战争时光成了欢快的游戏时光。只是到了最后,这创造和维护游戏世界的人,不约而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追逐一波三折。警察的反应总是比海恩慢半拍。这使得海恩和菲利浦可以轻松自如地进行他们的游戏。在游戏中,男孩扮演“印第安人”充当了海恩偷车的帮手,与他一起劫持了郊游一家人的新车。讨要食物变成了“糖果或捣蛋”的游戏,海恩非常细心地呵护着八岁男孩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他尽可能地给予他鼓励,让他变得勇敢,将各种行为中的罪恶因素过滤掉,告诉孩子“永远别低估一般人的善心”“偷窃是不对的,懂吗?但如果你真的需要,又没有钱,你可以暂时借用一下,这叫作例外”。一路上,菲利浦有过可以离开他的机会,却选择了跟随他。

    他们在黑人农夫家里受到了善意的对待。可黑人农夫对自己孩子暴力的举动,触动了海恩内隐的神经,那里牵扯着陈年的伤痛,突然之间,他变得暴虐、冷酷、怪异,他逼迫农夫对孩子认真地说“我爱你”,用绳索和胶布将黑人农夫和他的妻子、孩子捆绑起来,用手枪对准农夫颤抖的脖颈……在这一连串行为背后,满满的都是属于他自己的伤痛——是他不曾从父亲那里听到“我爱你”,是他不曾从父亲那里得到关爱留下的遗憾。他只是在潜意识里惩罚着他永远不可能审判与惩罚的父亲。

    原来海恩六岁时父亲便离开了他和母亲。八岁那年,他在妓院用手枪射杀了一个欺负他母亲的人。十二岁时,他母亲在妓院浴室上吊自杀。无人管束的海恩私开一辆路边的福特汽车去兜风,被法官送到最恶劣的感化院度过了四年。而执意将他送进感化院的,正是追逃的警察局长瑞德,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对于年少的海恩,进感化院好过将他送到偷盗成性、经常暴打他的父亲身边。殊不知,他的“好意”成就的依然是一个职业罪犯。当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就再无法得知如果走上另一条路是怎样的结果,那是我们的命途,独此一趟的路程,不能回头,无法改写,一切命定。就这样,海恩被自己无法抗拒的命运送上了与菲利浦同行的旅途,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八岁的男孩还不能完全明白世事,但对事物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力,他痛苦地看着海恩暴烈地对待黑人农夫一家,显然无法明白海恩举动的真实含义,无法洞悉海恩的内心,他看到的是表面的无情、威胁、伤害,闻到的是空气中越来越浓烈的死亡的恐怖气息。出于本能,他捡起了地上的枪,将子弹射向了海恩。

    其实,海恩并不是一个随意杀人的恶魔,他的异常举动不过是因为愤怒,因为隐痛。在跟随跑向田野的男孩时,他手捂着涌出鲜血的伤口,对男孩说,“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我妈的人,一个是伤害你的人。”他没有责怪男孩一句,他只想唤回他的信任。

    原本,海恩打算和菲利浦一起去阿拉斯加,去赴他父亲多年前写在明信片上的一个约定。坐在树下,鲜血已在他的腹部漫漶成片,他大概知道了自己已难成行。他不想男孩继续怀着对他的误解、对他的恐惧,他拿出了父亲写给他的明信片,“亲爱的布奇,只是要告诉你,我的离开与你无关,阿拉斯加是个美丽的地方,常常冷得要死,将来有一天,你可以来这里,我们彼此也许可以更了解一些。”这封短短的信,海恩的评价是“很有感情”。他一直相信父亲对他是怀有感情的,这感情大概是他生存于世的一缕希望。

    此时,警车正从四面包围而来,圆圈的中心是一棵树和树下的逃犯与男孩。还有狙击手,已经将枪口瞄准了树下的海恩。

    男孩已经平静下来,恐惧的潮汐退尽,他从树上下来,伏在了海恩的身上,流着泪对他说“对不起”。这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再也止不住,一直汹涌到结局——菲利浦紧紧地抱住了海恩。

    其实,这并非结局,但我希望这是。所有的追击到此为止,所有的伤害到此为止,所有的遗憾到此为止,所有的不公到此为止,还海恩一个“完美世界”。可是,那只是我作为一个观众的美好愿望。

    影片的最后,本来有可能与菲利浦手牵着手走向新生的海恩,还是被射杀在广袤的田野上,手里拿着多年前父亲寄给他的那张明信片。那里装载着他只对菲利浦诉说过的,他对父亲的深情。其实,他一直记着自己的父亲,他喜欢福特汽车是因为记忆中的父亲一直开福特,他保留着这张明信片,因为这是唯一能证明父亲对他怀有感情的物证。

    男孩从他僵硬的手指间抽出了明信片,这段发生在他八岁生命时段的短暂旅程,想来会镶嵌在他的记忆中,终生不泯。而海恩的心魂,会否在他生命的底板上留下消退不掉的印痕?多年后,长大的菲利浦会否践行海恩未了的心愿,赶在大雪之前到达阿拉斯加?

    作为观众,我们拥有近乎全能的视角,我们知道之中的那些误会、偏差、缺憾和不公,知道一个人被这世界和命运所强加的不完美的一生。那么的,让人心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