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
三国时魏人鲍勋为人正派,不徇私情。在他做曹丕的侍从官时,常常犯颜直谏曹丕。因此曹丕渐渐对他产生愤恨。
曹丕的妻子有个兄弟,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盗用公款,依法应当处死,曹丕为他向曹操求情,鲍勋不赞成。曹丕因此恼恨鲍勋,但因鲍勋的父亲曾救过曹操,对他也无可奈何。
曹操死后,曹丕成了魏文帝。鲍勋看到文帝贪图享乐,就提醒他说:“您刚做皇帝,当务之急是加强军备、发展农业,建造台榭苑囿等事,可以待财力允许时再办。”文帝听了很是反感。
过了一些日子,文帝要出去打猎,鲍勋又劝阻他说:“从前的三皇五帝,无不以孝治天下,您也应该那样做,怎么可以在守丧期间跑出去打猎呢?”
文帝这次就不听他的,硬是带了几个侍臣出去打猎,玩了个痛快。
后来,文帝率兵出征回来,在陈留郡屯兵休息。陈留太守孙邕是鲍勋的老朋友,想去探望鲍勋。当时军队刚停驻下来,营垒还没有建好,只是立好了矮墙的标志,圈定了范围。孙邕就跨过标志,想抄近路走。军营的管理人员刘曜要阻止他进来,鲍勋因为营垒还没有造好,就劝刘曜通融一次,让孙邕进入营地。
大军回到洛阳以后,刘曜犯了错误,鲍勋提议将他免职回家,刘曜心生不满,暗地里把鲍勋私自放孙邕入军营的事奏告文帝。魏文帝抓住了把柄,小题大做,命令把鲍勋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决议“判刑五年”,可是三官驳回:“依法罚金二斤。”文帝一听,火冒三丈,说:“这鲍勋没有活命的道理,你们竟敢放纵他!把三官抓起来,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跟那伙邪恶奸诈的犯人关在一起!”
曹丕最后还是把鲍勋杀掉,泄了私愤。
十八般武艺
古时有十八种兵器,因此也有十八般武艺的称谓。比喻对从事的行业件件精通。
此典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
《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讲述了王教头教九纹龙史进学武艺的故事:
……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前后得半年之上,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多得王进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
旧时常用“十八般武艺,件件皆精”来形容武艺的全面和高超。但究竟哪十八般武艺?
说法却并不完全一致。清朝褚人获的《坚瓠集》则说:
明嘉靖间,边廷多事,官司招募勇敢。山西李通,行教京师,应募为第一,其武艺,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其实,所谓“十八般武艺”,只能解释为一切武艺的意思,至于其名称是否一致,件数是否准确于十八,则不必追究。
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秦军进攻赵国,包围了都城邯郸,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匆忙赶到楚国,请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应。在平原君的随从里,有一个人名叫毛遂的,自告奋勇去劝谏楚王。毛遂能说会道,向楚王陈明利害,终于使楚王答应派兵,并当场签订了盟约。平原君很高兴,连声夸奖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后人把“三寸之舌”演化成“三寸不烂之舌”。
大材小用
指人材使用不当,以致造成屈材或浪费。
此典出自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组织过队伍抗击金人的侵略,后来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担任过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等职务。他主张训练军队,坚决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取消了职务。于是,他就长期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
过了几年,他又被起用,担任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当时,陆游正在绍兴闲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已经快八十岁了。辛弃疾非常敬重他,到任不久,就去拜访陆游。经过交谈,陆游觉得辛弃疾很有才能,希望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陆游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辛弃疾,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类的治国英才,现在只让他当个安抚使,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的地方,太可惜了。
“大材小用”比喻人材使用不当,屈才。也作“大才小用”。
大笔如椽
原意指所用的笔有椽子那么巨大。比喻笔力雄健或大手笔之作。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王馾传》。
东晋时,20岁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官的王馾,是宰相王异的孙子,他很有才华。有一次,官员们在一起开会议事,桓温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发言稿,但王馾发觉后并不慌张,仍旧侃侃而谈,讲出自己的观点,令在场的人惊佩不已。从此,恒温更加重视王馾。
有一天夜里,王馾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大笔,粗大得像架在屋梁上的椽子(大笔如椽)。王馾被梦惊醒了,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有用得上我这支大手笔的时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馾承担了起来。王馾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才高八斗
形容极有才华。
此典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叫谢灵运。他从小就很聪明,他的祖父谢玄对他特别疼爱。
谢灵运长大以后,诗写得特别好,也继承了家传书法,当时号称无人可比。宋文帝对他非常赏识,把他的诗和书法称为“二宝”。当时的文人墨客也都很喜欢他的诗,他的诗一写出来,文人雅士就会争相抄录,到处流传。
谢灵运也认为自己很有才华,有些自命不凡。他曾经说过:“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才华总共有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是曹操的儿子)独占了八斗,我占了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雨即将来临时,风声充满了楼阁。后比喻重大事件前到处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迹象。或指不祥的预兆。
此典出自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是唐代诗人,他任监察御史时来到咸阳。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与长安仅一水之隔的咸阳古城西楼,观赏景致。这时天边飘来一片黑云,一阵凉风从西南方向刮来,越刮越大,越刮越紧,天地之间一片茫然凄凉,景色更加萧瑟肃然。诗人凭栏远眺,面对暮色之中的衰柳枯杨和河塘芦苇,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是水乡泽国的江南呀!回忆自己大半生的沧桑蹉跎,眼见朝廷的腐败,忧情愁绪顿然而升。缓缓地吟出一首诗来: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语言优美凝炼,更重要的是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它既是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又是社会重大变故的预言和征兆。后来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千万买邻
为选择好的邻居不惜重金,形容好邻居的宝贵。
此典出自唐·李延寿《南史·吕僧珍传》。
吕僧珍是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开国功臣,很受梁武帝的赏识,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吕僧珍在南兖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当太守时,在当地也很受老百姓的拥戴。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人,由于仰慕吕僧珍的人品,特意把吕僧珍家隔壁的房屋买下来居住,与吕僧珍做了邻居。
有一天,吕僧珍和宋季雅在一起聊天,吕僧珍问宋季雅:
“你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他觉得这幢房子无论如何也值不了那么多钱,就向宋季雅说:“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说:“一点也不贵呀!我用一百万买房子,用一千万买邻居。”吕僧珍也笑了起来。
“千万买邻”又可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一不做二不休
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此典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馱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馱,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馱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馱、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馱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馱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馱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馱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
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尸位素餐
尸:占据的意思。素:不劳,白白地。意思是官吏空占职位、白受俸禄而不克尽职守。有时也用于自谦,表示没有做什么事情,或者未尽职守。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朱云传》。
西汉人朱云,身材高大,勇猛过人,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加之学识渊博,因此年轻时就出了名。
到了四十岁那年,朱云又去拜师学习《周易》和《论语》。这样,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了。有个地方小官竟然特地上了一道奏章,向汉元帝推荐朱云,说可以任用他为御史大夫。虽然朝廷没有接受,但也足以证明他才学之深和影响之大。
后来,朱云在一次关于《周易》的学术辩论中驳倒了元帝的一个宠臣,致使名满京城。
这才被征聘为博士,不久当上了槐里县令。
县令的地位并不高,但生性孤傲的朱云却敢于抨击那些昏庸无能而又身居高位的一些大臣。当时的丞相是韦玄成,朱云多次上书指责他无所作为。为此,韦玄成对朱云非常忌恨。
后来,韦玄成终于利用职权把他逮捕下狱;虽然受到赦免,但从此也丢了官。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曾经给成帝讲授过《论语》的张禹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丞相。朱云觉得张禹没有什么本事,便上书成帝,请求召见。
成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召见了他。朱云当着众大臣说道:“现在朝廷的大臣,对上不能匡正皇帝的过失,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全是白白地占据着职位吃闲饭。请求陛下赐我尚方宝剑,让我斩一个佞臣,从而达到以一警百!”
成帝惊诧地问:“你要斩的是谁呀?”
朱云高声喊道:“就是丞相张禹!”
成帝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喊道:“你这个卑贱小臣,胆敢口出狂言,当众诽谤丞相,侮辱我的师傅,罪死不赦!”
朱云被武士抓起来押下去,但他双手抓住殿前的栏杆不放。在拖拉之间,栏杆竟然折断。他一面走一面大声狂叫道:“我能和夏朝的忠臣关龙逄、商朝的忠臣比干一样,为直言谏君而死。我死了不要紧,但不知陛下今后怎么办!”
左将军辛庆忌慌忙跪伏在地,脱下冠带,解下印绶,向成帝叩头说:“朱云一向狂直,为世人所知。他说得对,就不该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容忍他。臣愿以死替他求情!”
成帝见辛庆忌头都叩得鲜血淋淋,受到感动,终于赦免朱云,将他释放回家。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比喻很小的待遇。折腰:弯腰行礼。比喻不能为了一点俸禄就屈身于人。形容为人清高,有骨气。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名潜,是我国晋代非常有名的田园诗人。他祖上曾当过官,但到了他那一代,家境已不富裕了。
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不想求官。每天读书做诗,觉得非常快乐。后来,他越来越穷,常常是饭都吃不饱。他的亲戚朋友劝他去谋个官职,也好养活家里的人,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开始,他在刘裕手下做参军。公元405年秋,又到彭泽县去当县令。
县令是个小官,俸禄不高,但陶渊明觉得只要能养活家人,也就很满意了。加上他认为在一个小县城里当县令,官场应酬较少,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个督邮到彭泽县来视察。督邮是郡太守的属吏,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那个督邮粗俗傲慢,仗着自己的权势,总是瞧不起下面的人,这种人是陶渊明最厌恶的。督邮到了县里,就派人去叫陶渊明到他的住处去见他。陶渊明身穿便装,正要准备走,县吏看见了,赶忙把他拦住,提醒他说:“督邮来了,您应该换上官服,束好腰带,很隆重地拜见才好,怎么能随随便便地穿着便装去呢,他会因您有失体统而对您不利?”
陶渊明平时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装腔作势、盛气凌人的官吏,一听县吏说还要穿上官服行拜见礼,更是觉得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一口气,对县吏说:“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的俸禄,去向那种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小人行礼呢!”
说完,他也不去见督邮,扔下官印,离开了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辞职回乡了。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斥责某人做的事情太无耻了。
此典出自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举凡志士仁人,无不嫉恶如仇。不论对国家、学术,或者在处世为人上表现出的丑行,总要直言相表,表达自己的爱憎。欧阳修就是这样的人。
当时,有一种叫西昆体的修辞浮艳、内容空洞的文风盛行。韩林学士杨亿等人的所谓《西昆酬唱集》就属此类。另外,300年前被韩愈、柳宗元斥掉的骈文也独领文坛风骚。这实在是文学史上的大退步。
在宋仁宗在位年间,有一个叫刘几的文士,每次考试都是国学第一名。他写文章喜欢用那些极其晦涩、生僻的字眼,人们纷纷仿效,竟成为一种风尚。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恰巧皇上派他主持考试,选拔文士,他下定决心要扭转文坛上的这股歪风。
在阅卷时,欧阳修看到那些所谓“创新”、“出奇”的字章,一概删去。看到有一位举子在文章里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故弄玄虚,故作奇险,欧阳修说:“这一定是刘几的文章。”于是,在试卷上添了两句讽刺文字:“秀才刺,试官刷。”非但如此,还用朱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抹一笔,在卷眉写上“大批缀”三字,张贴出来。果然不出欧阳修所料,正是刘几的文章;不过这一次刘几运气不佳了,根本没有考中。由于欧阳修的匡正,天下文风才为之一变。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岁,晚14年中的进士,先在洛阳任推官,5年后入京充任馆阁校勘。当时北宋统治者奉行“守内虚外”政策。因内外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夏两国乘机而起,对宋朝构成严重威胁。在与西夏的庆州之战中,宋军大败。继而国内连年旱灾,国家财政匮乏。参知政事范仲淹革除弊政,力挽危局,向宋仁宗进呈《百官图》后主张改革官僚政治,积极抵御外敌。遭到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一大批守旧派官僚的反对,被贬出了京城。
吕夷简给范仲淹定的罪名是“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并且张榜于朝,“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一时邪气盈朝。当时有的人上疏论救范仲俺,指责吕夷简奸佞,大多都被降职罢官。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高压政策下,能够、也应该站出来主持正义的只有谏官。可是,有一个名叫高若讷的司谏却仰人鼻息,不但不替范仲淹辩解,反而昧着良心诋毁范仲淹。
这件事惹怒了欧阳修。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破禁令,连夜写了《与高司谏书》,讥刺高若讷“怕丢了乌纱帽而不辨是非”,质问他:“还有什么面目再见众人,再称谏官,真是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
《与高司谏书》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剥开了那些趋炎附势、阿谀逢迎者的丑恶嘴脸,势必会遭到他们的报复。欧阳修对此早有准备,他在文章最后写道:“你可以把我的文章拿给朝廷,以此来治我的罪。”言外之意,我并不在乎。其浩然之气,可谓横贯长空。
正如欧阳修所料,不久他就被贬为夷陵县令了。
天马行空
神马奔驰于太空,像是腾空飞行一样神速。比喻才思敏捷,性格豪放,无拘无束。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伊犁马”产于我国新疆境内的伊犁河一带,此马长得骠悍勇猛,毛色细腻美观,非常名贵。它的四条腿结实有力,行动敏捷,特别擅长跳跃。它是优良的轻型乘用马,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称它为“天马”。
汉朝时,西域的大宛国也出产一种名马,被称为“西极天马”,传说大宛国峤山上有匹神马,可以“日行千里”。因为“西极天马”跑得神速,故称之为“天马行空”。
最早将大宛国出产天马的消息告诉汉武帝的是张骞。汉武帝获悉后,立即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和马匹,去大宛国换天马。可是大宛国王却不肯把天马献出,并且扣留下财物,并杀了使臣,把宝马藏匿在贰师城。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兵讨伐大宛国,大宛国的大臣们害怕战争,就杀了国王毋寡,献出宝马3000匹。
天女散花
原是说佛经故事里的天女以散花的方式来测试诸菩萨和弟子的道行。后多多来形容大雪纷飞或绚丽纷呈的景象。
此典出自佛教经曲《维摩诘经·观众生品》。后秦鸠摩罗什译传说,佛教的传播居士有一天正给众人讲佛经,宣佛法,他旁边侍立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是佛祖释加牟尼的大弟子,其余弟子也围坐四周,虔诚听讲,并不时发问,他们的声音传到了天上,被聪明漂亮的天女听到了,她拨开浮云看到下面情景,就想:我不妨测试一下,看维摩的佛法和他弟子们的道行如何。
于是天女便飞到天国的花园里,摘了些天花来。她顺手撸下天花的花瓣,揣在衣兜里,待飞到他们头顶时,便把花瓣朝众人身上撒去。佛教有个规矩,修行时必定要六根清净,如果在人世间的各种欲望还未斩断的话,就算没有修到正果,必须继续修炼。天花花瓣撒落在人身上,如果经过人身而飘洒开去,就说明这人一心向着佛祖,有道行;如果花瓣附身,粘住不飞,那就说明这人佛心不坚定。
大家突然看见天上飘落大把大把的花瓣,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纷纷抬头向上看去。经天女一折腾,果然那一大群能说会道的弟子们身上全粘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瓣,惟有文殊和普贤身上却清清爽爽,连花粉都不曾沾衣。只有维摩居士明白其中的底细,他不动声色地微笑着。这时天女现出身形,并说明了原因,那一大群弟子听后都感到很难为情。维摩出来打圆场了,他说:“普贤和文殊跟着佛祖释迦牟尼修炼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地步,你们大家要努力才是!”大家都点头称是。
无事生非
没有什么事,却故意找事制造纠纷。
此典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
黄雀、蚊子、酱蛆在一条小河附近邂逅,它们互相交谈起来。
黄雀是很喜欢炫耀的,趁这个机会,它“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不是我夸口,我生活得真是够潇洒的,平时,自由自在的飞行,有的吃,有的喝,每年新粮一成熟,那些种庄稼的人家还没有尝到新粮的味道,我早就吃够了。”
蚊子也不示弱,黄雀一住嘴,它便“嗡嗡”地嚷开了:
“吃新粮有什么希罕的,我吃的可是营养丰富的人血,而且,想吃什么人的血就吃什么人的血,为了这口福,我什么地方没去过?这你们谁也比不了。”
酱蛆看它们两个各自显示自己有能耐,它也心有不服:
“你们都自以为最有本事,可是你们根本没想过,那不过是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不同罢了。比如我,每当酱熟透了的时候,还不是我先尝鲜!你们只管吹自己吃新粮,喝鲜血,那是因为我们大家口味不同。”
“黄雀,如果给你鲜血,你能喝吗?蚊子,如果给你新粮,你也享受不了?依我看,最香的还是新酱呢。”
“说得有道理!”不知谁插进一句。
它们三个回头一看,原来是水里的老鳖也耐不住寂寞了。
老鳖在水里已经听了好一会儿了,实在忍不住,便插了一句。这时,老鳖索性摇摇摆摆地爬上岸来,走到它们身边,说:
“黄雀只知道说吃新粮的骄傲事,怎么不提挨打的事,不是常有孩子拿弹弓打你吗?”
“还有蚊子,你只说你能去千家万户,喝很多人的血,听起来你真是够神气的,可怎么没听到你说很多次差点被拍死的险况呢?”
“至于酱蛆就更不用吹牛了,人们每次打酱的时候,你们就无处躲无处藏的,你至今还好好的活着纯粹是侥幸,还炫耀什么呀!”
黄雀、蚊子、酱蛆正待争辩。这时,过来一个人,它们三个忙停住并慌忙躲了起来,只有老鳖没有逃脱。
木人石心
比喻意志坚定,不受外物诱惑。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夏统传》。
夏统是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隐士,才学渊博,能言善辩,名扬四方。许多人都想请他做官,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一次他到京城洛阳,太尉贾充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不想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贾充不甘心,他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多么让人羡慕啊!”
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一点也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班仙姿绰约的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而夏统却木然而立,毫不动摇。贾充看到夏统仍然无动于衷,不理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木头似的怪人,石头做的心肠!”
木牛流马
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此典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由于交通不便,诸葛亮便命人在葫芦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马。但这项工作只有马岱一人知道。一天,长史杨仪来报告:“米粮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我已经虑谋多时,此时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马。牛马皆不饮水食料,可以昼夜搬运。”
众人皆惊道:“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诸葛亮这才把木牛流马的做法告诉大家,众人皆惊,说:“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马造成之后,由右将军高翔,带着1000名运输兵。驱使这群木牛流马到剑阁搬运粮食,往来不绝。
司马懿大为惊恐,便派张虎、乐琳二将,率领500名精兵,伪装成蜀汉军,埋伏在小路上,等这些木牛流马运输队走尽之后,在它尾队上抢了三五匹牛马回来,照样儿也做一批。
不过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样的能行走。司马懿大喜,便命镇远将军岑威,领兵1000多人,驾着这木牛流马到陇西搬运粮草。
诸葛亮知道后大笑说:“我正要他抢去,我不过损失几匹牛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资助。”
原来诸葛亮已料定司马懿会照样儿制造。又听到魏军果然利用木牛流马到陇西运粮,当即派出大将王平,领兵1000名,也扮作魏军,伪装成巡粮兵,混入他们的运输队,把护粮的兵将,杀得四处逃跑,赶着木牛流马回来,并且告之王平,牛马舌头安置着机关,扭转过来,就不能动了,扭转过去,又能行走。魏军是不知道这个机关的,他们追兵追到时,王平便将牛马舌头一扭转,撤军而退。魏军想赶牛马回去,谁知牛马却不能转动,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动,干瞪眼看着。等到蜀汉援军一到达,魏军便落荒而逃。蜀军把木牛马舌头一扭转,又活动起来,把魏粮全部运回蜀汉大本营。
日近长安远
抬头看见太阳觉得很近,但却看不见京都长安,所以觉得很远。泛指离京都遥远或比喻向往京都。一般寓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实现之意。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西晋末年,司马睿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叫司马绍,很讨司马睿欢心,在司马绍8岁那年,司马昭正在司马睿的怀里嬉戏,从长安过来个人到了建邺。
司马睿关切地问:“你从长安来,可知道京城一带情况怎么样?”
“情况不太好,匈奴兵经常前来侵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再这样下去,可能就要亡国了!”
司马睿不由得潸然泪下。司马绍问:“爸爸,你为什么哭了?”
“唉?大人的事,国家的事,说了你也不会懂的,你还小呢!”
“我8岁了,我都懂。”司马绍说。
司马睿说:“那好!我问你,你认为长安离我们远呢,还是太阳离我们远?”
司马绍马上回答说:“当然是太阳远喽,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的,显然是长安近,太阳远。”在第二天,司马睿请属僚一起吃饭期间,司马睿向众人夸奖儿子答话是如何聪颖,神情十分得意,他重复问儿子:“我们距离长安和太阳,哪个远些?”
司马绍马上说:“长安远,太阳近。”
司马睿尴尬地问:“你今天说的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司马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们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望不见长安,难道不是太阳近,长安远吗?”
在座的人听了,个个惊奇不已。纷纷称赞他回答得好,司马睿当然也十分高兴。
过了一些年,西晋被北汉所灭。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建都建康,史称晋远帝,司马绍为太子,他在晋元帝死后继位,史称晋明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