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故事-酒池肉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或用来夸耀家境富裕。有时也用以形容酒肉之多。

    此典出自《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以肉为林。”

    殷纣王是历史上的一个昏君,他腐化到了极点,荒淫无道。整天沉醉于酒乐歌舞、女色之中,广修园圃,大养飞禽走兽。为了满足他的私欲,不惜耗费大量民财,在沙丘大建苑台,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大肆挥霍。尤其荒唐的是他还命令男女裸体在酒池中追逐嬉戏,而这个腐朽的暴君就在池边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他宠爱妲己,对妲己唯命是从。忠臣上谏,他充耳不闻,甚至杀掉向他劝谏的大臣。为此百姓怨声载道,诸侯多有反叛。由于殷纣王作恶多端,国事废弛,在人民的一片反对声中,被周武王赶下了台。

    开源节流

    “开源节流”比喻经济上要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此典出自《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富国》是阐述荀况经济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以富国之道为中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荀况指出:如果想要国家富强,朝廷就要关心爱护百姓,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并积极参加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积累,充实国库,使国家富强起来。荀况说田野与农村是财的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财的末。百姓得到好的天时,顺应时节耕作,这是财货的源,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纳入国库这是财的流。因此,贤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顺应时节的变化,开源节流,时时刻刻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

    可折半直

    这则典故讽喻那些只斤斤计较于钱财的人。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艾子见有人徒行,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持五十钱遗舟师。师曰:‘凡无赍而独载者人百金。汝尚少半,汝当自此为我挽牵至彭门,可折半直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艾子看见一个徒步行走的人,从吕梁委托撑船师傅带他往彭城去,并拿出五十钱送给撑船师傅。

    撑船师傅说:“凡是不带行李独自一人乘船的,要交一百金船费。你只有五十钱,就从这里开始,替我拉船纤,一直拉到彭城,那一半价钱就抵消了。”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比喻因贪利而使头脑发昏,干出失去理智的事。

    此典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昏智’,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野王降秦,这就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的通路。上党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很快就要灭亡了。上党郡守冯亭十分着急,派使臣去赵国,愿以上党等十七个城邑投降赵国,共同抵抗秦国。赵王和群臣商议,有人主张接受上党郡守投降,有人主张不要接受,大家都争论不休。最后,赵王采纳了平原君赵胜的主张,接受上党郡守的投降,并派平原君领兵驻扎在上党,从而抵御秦军。公元前260年,秦将军攻取上党,上党军民败退到赵国。接着,秦军进攻赵国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赵将廉颇阻挡了秦军的攻势,两军呈对峙状态。这时,赵王误以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畏惧秦军,他听了秦国散布的“秦国最害怕赵国派赵括为领兵”的谣言,就让赵括代替了廉颇。秦国听说赵括取代廉颇,立即暗里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为副将,把赵军分割包围,赵军大败。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评论这场战役时说:“平原君赵胜,是一个行为超出普通世俗子弟的有才干的公子,然而有时也看不清局势,不明白大道理。俗话说:‘利益,能够使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主张接受上党郡降赵,诱发了长平之战,以致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多万兵众,甚至差一点就丢掉了国都邯郸。”

    史家历来认为,赵国在长平战役中的惨败,主要是由于赵王用人不当造成的,不应归咎平原君关于接受上党投降的建议。但是,司马迁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蒙子公力

    “蒙子公力”的意思是说,承蒙子公(陈汤)的大力帮助。人们用它比喻谄媚行贿,以求提拔、重用。

    此典出自《汉书·陈万年传》:“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予书曰:‘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死不恨。’后竟征入为少府。”

    汉元帝时期,御史大夫陈万年有一个儿子叫陈咸,字子康。陈咸依靠着父亲的权势,十八岁就在朝中当了郎官。他很有才能,敢于直言,因而也得罪了很多大臣。一次,父亲陈万年病了,把陈咸叫到床前,耐心地劝说儿子要善于处理好关系,不要得罪人。一直谈到深夜,然而陈咸却坐着睡着了,头碰到了屏风上。陈万年大怒,要鞭打儿子,骂道:“我教导你怎样做人,你反而睡着了,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叩头谢罪说:“你说的话我全明白了,主要是教我学会奉承。”陈万年听了,一言不发了。

    汉成帝即位后,车骑将军王音执掌朝政,他很信任陈汤。陈咸认定陈汤很有实力,就多次贿赂陈汤,并给他写一封信,说:“如果承蒙子公您鼎力相助,让我回到京城做官,我死无遗憾。”本来,汉成帝即位之后,陈咸曾因为受牵连被免官,过一段时间就要到南阳任太守。他和陈汤拉上关系后,竟然又被调入京城做少府。

    梦中得金

    这篇寓言讽刺并揭示了贪财好利的虚伪众生相。

    此典出自刘元卿《应谐录》。

    有个生员,性格狡猾,能用诡计欺骗人。学府里的博士管教很严格,生员们稍微犯点规矩,必定派人抓来,狠揍一顿,从不宽恕。有一天,这个生员不小心违反了规定,博士追拿很急迫,坐在彝伦堂上,怒冲冲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生员到了,长跪地下,不说别的事,只说:“学生我偶然得到一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见先生迟了。”博士听到生员得到的金子很多,就气愤地说:“你的金子是哪里得来的?”生员说:“从地里挖到的。”又问道:“你想怎样处理它?”生员回答说:“学生我家里本来非常贫穷,没有财物产业。今天我同妻子商量,打算用五百金买田地,二百金买房产,一百金买器具,一百金买僮仆和婢妾;只剩下一百金,用其中的一半买书,从今以后要发愤攻读,另一半送给先生,来报答您平日教育我的恩德。”博士说:“有这种事啊!我凭什么接受你的金子呀?”于是,马上叫来管事的,准备丰盛干净的酒席,请生员坐席,让他喝酒,又说又笑,态度非常好,和平时判若两人。当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博士问道:“你刚才匆匆忙忙来这里,也曾把金子收到箱子里锁上了吧?”生员站起来回答说:“我把这些金子刚布置妥当,就被老婆一转身把我碰醒了。金子已经不见了,哪里还用得着箱子呀?”博士一听,吃惊地说:“你所说的金子的事是做梦吗?”生员回答说:“本来就是做梦啊!”博士很不高兴,然而已经表示亲切了,不好再发怒,只得慢条斯理地回答说:“你对我还是有很好的情意的。梦里得了金子还不忘记我,何况是真的得到了呢?”于是就又给他喝了一两杯酒,然后就让他出去了。

    莫砍虎皮

    这则典故讥讽为钱利不顾死活的人。

    此典出自《笑得好》。

    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要去救他,就拿起刀去杀老虎。那个人在老虎嘴里大声喊道:“我的孩子,你要砍,只能砍脚,不要砍坏了虎皮,虎皮可以卖很多银子呢!”

    牧竖拾金

    这则寓言说明心地无私,便能“意自适”、“职亦举”。

    此典出自《贤弈编》。

    有个牧童,衣衫褴褛,蓬头赤足,每天赶着牛羊到山冈郊野中去放牧,常常放开喉咙唱着歌,他的思想自由自在,放牧的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有一天,牧童拾到了一铢钱,装在衣领中。从此以后,他的歌声逐渐消失了,牛羊也经常到处逃散不顺从他的指挥了。

    妻怒而去

    这个寓言是叫人不要贪图非分,以免连分内的东西也要失去。

    此典出自《说苑·正谏》:“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及,其妻怒而去之。臣知其旷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采桑的季节来了,我邻家的丈夫和他妻子一同到田野里去。丈夫看见桑林里有一个采桑的姑娘,便去追逐她,结果没有弄到手。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他。

    我嘲笑这邻家的丈夫反成了一个没有妻子的男人了。

    齐人攫金

    这个故事我们,当一个人受了某种坏思想所支配的时候,往往会干出正常人所难以理解的事情来。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

    齐国有个人想得到金子,于是就在清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去了卖金子的地方,看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一把就夺了过来。差吏当场逮住他,把他捆绑起来,问道:“人都在这里,你抢夺别人的金子,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了!”

    轻裘肥马

    “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公西赤(字子华)有一次出使到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多给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出使齐国,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需要救济的人,而不给富裕的人。”

    倾家赡君

    “倾家赡君”讽刺了悭吝人的无知与可笑。

    此典出自《笑林》。

    在汉朝有一个老人,没有儿子,家中富有,但他却非常节俭而吝啬。整天粗衣淡饭,天刚亮就起床,晚傍黑就睡觉;经营产业,搜刮剥削从不满足,而自己也从不随便花钱。

    有人跟随着他,向他苦苦哀求施舍,他没有办法只好从内室取出十个积钱,从堂屋出来后,一边走一边减,等走到外面,只剩下一半了,他还心痛地闭上眼睛把钱塞给那个求乞的人。过了一会还叮嘱那人道:“我已经把全部家当都送给你了,千万不要对其他人说,不然他们会效法你而跑来求我的。”

    老人不久死去了,他的田宅全部被没收了,金银财宝也都被充实国库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极为丰富,取不完,用不尽。

    此典出自宋代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前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写的一篇文辞华美的赋。苏轼在这篇赋的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流逝的一切就像这江水一样,然而它又没有因流去而消失,始终还是一江的水;圆缺的东西就像月亮一样,然而它并没有减少或增长,始终还是一轮月亮。如果从变的一面来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这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况且天地中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就是一根毫毛也不会去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听风成为声音,眼看明月成为景色,拿取这个无所谓,使用这个不会枯竭。这虽然是造物者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但也是我和您所共有的。”

    三虱相讼

    “三虱相讼”这一典故说明一切寄生虫,既相互争抢又相互依存的本性。

    此典出自《韩非子》。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猪身上,相互争吵起来。

    这时,又有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它们争吵不休,就问它们:“你们为什么争吵呢?”

    三个虱子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美的地方。”

    那只虱子听了,说:“难道你们不担心腊祭的时日就要到了吗?到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便要被杀掉煮熟成为祭品,你们不抓紧时间吮吸它的鲜血,还争吵什么呢?”

    三只虱子一听,如梦初醒。于是,它们就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吮吸着猪血。

    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讥讽贪得无厌者营求暴利时不计后果、不计手段的行为。

    此典出自《伊索寓言》。

    在古代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人,家里喂养一只母鸡。他每天都把鸡下的蛋拿去卖钱。然而卖鸡蛋的钱毕竟有限,不够他花的,所以他整天冥思苦想,妄想能有一天发大财。

    一天早上,他照例去鸡窝摸鸡蛋。他将母鸡刚下的鸡蛋托在手上,“嗬,鸡蛋怎么这么黄呀?”原来这枚鸡蛋与其他的鸡蛋不一样,它的蛋皮是金黄色的,还有一点发亮。他突然放声大笑:“哈哈,这是金蛋呀!我发财的时运到了,这鸡肚子里一定有很多金蛋,否则,它怎么会下金蛋?!”

    他立刻回屋拿起尖刀,一刀将母鸡杀死,剖开鸡肚子,又小心翼翼地切开鸡胃、鸡肠,甚至把鸡血管也翻腾一遍,然而什么东西也没有发现,不用说金蛋,就是铁蛋也没有一个!他大失所望。他倚在门框上悲哀地自言自语说:“全完了!现在连一只下蛋的母鸡也没有了!”

    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比喻不知足。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三国攻晋阳,岁余……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知伯是战国时代野心勃勃的人,整天想着扩展自己的土地,有一次,他联合赵、韩、魏三国的兵去攻打中行氏,把中行氏灭掉,侵占中行氏的领土。他休息几年,又派人去向韩国要求割地,韩国害怕他,就给了他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知伯喜不自胜,又派人去向魏国要求割地,魏国不想给他,但又担心他会起兵攻打,只好也给他一块土地,知伯更高兴了,又派人到赵国去,要求割让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王不给他,知伯暗中勾结韩、魏两国去征伐赵国。赵襄王采纳了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去住,准备充足的粮食和兵器去抵抗知伯。知伯把晋阳围攻了三年,始终没有办法攻打下来。这时赵襄王的粮食快要用完了,心灵如焚,于是又叫张孟谈去游说韩、魏两国,建议他们联合赵国,阵前倒戈攻打知伯,韩、魏答应了。赵国乘夜出兵,韩、魏两国也响应,结果把知伯击败,杀死了知伯,最后弄得身死地分。那时的人,都讥笑知伯是“贪得无厌”的报应。

    贪贿无艺

    贪贿无艺指贪污受贿,也形容搜刮的无止境。

    此典出自《国语·晋语八》:“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春秋时,有一个叫叔向的人去见韩宣子。韩宣子对他说:“我名义是卿(古代国君之下的一种官衔,分为卿、大夫、士三级),位在国君之下,可财富却不多。”叔向听了,马上向韩宣子表示祝贺。韩宣子觉得很奇怪,问道:“我现在已经不能同卿大夫们平起平坐了,正在为这件事而忧虑,你为什么向我祝贺呢?”

    叔向说:“从前,栾武子做上卿的时候,只有一百个人,二百顷地,家里没有什么祭祖用的器皿,他只是按照先王的法令和德行办事。远方的诸侯听说了他的这种行为,都来同他交朋友,连住在西方和北方的部族也来归顺他。可是到他儿子继位以后,专横霸道又大肆挥霍。他用卑劣的手段,抢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种行为本来应该受到惩罚,只是因为他父亲的德行,才没有受到惩罚。现在,你就像当年的栾武子那样,没有很多财富,我认为这样你就可以实行德政,不致遭到灾祸,所以向你祝贺。”

    贪狼食肉

    “贪狼食肉”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利用其垂涎于“肉”的本性,设下钓饵。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狼》。

    有个屠户卖肉归来,天色已晚。忽然,一只恶狼朝他走来,窥视着他担中的剩肉,显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这只狼紧跟在屠户的后面,一直尾随了好几里地。

    屠户用刀吓唬,狼稍稍退却;等他转身一走,就又立刻跟上来。屠户没办法,心想,狼想得到的是肉,不如暂且把肉悬挂在树上,明天一早再来取走。于是屠户就用肉钩钩住肉,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枝中间,并向狼示意担子已空,恶狼这才停止跟踪。

    于是屠户回到了家中,第二天黎明时,屠户来这里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悬挂着一个很大的东西,像人吊死一样,心里非常害怕。他提心吊胆地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只死狼。抬头仔细看了一下,只见恶狼嘴里含着肉,肉钩刺穿了它的上腭,好像鱼吞食了钓饵一样。

    贪以死饵

    这则寓言讽喻了蝇营狗苟而终于丧生的人。

    此典出自《孔丛子·抗志》:“鳏鱼难得,贪以死得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子思居住在卫国。卫国有个人在河里钓鱼,钓到了一条大鳏鱼,其体形之大可以装满一辆车子。子思就问那个人说:“这鳏鱼,是最难得到的大鱼呀,你是如何把它钓上来的?”那人回答说:“开始放钓竿时,我只用一条小鲂鱼作钓饵,鳏鱼游过来看都不看一眼;后来我再换上半头小猪,它就吞下去了。”

    子思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鳏鱼虽然难以获得,但它因为贪吃大钓饵而死亡;而那些士人虽然心怀大道,却因为贪图利禄而失去了生命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计的人却反而遭害。

    此典出自《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吴国国君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吴王寿梦这个人刚愎自用,拒绝任何人的劝谏,对跟随在左右的侍从们说:“谁再敢劝我,就坚决杀掉他!”

    吴王亲随当中有个年轻人,他想劝阻吴王却又不敢直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每天清晨怀藏弹丸,手拿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疑惑不解地问他说:“你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湿成这般样子呢?”

    这个年轻人回答说:“花园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儿落在高高的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悲鸣声,偶尔喝着清凉的露水。它并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后,准备吃掉它;螳螂弯曲着身体,弓着脚背,想要捉住蝉儿,它并不知道,黄雀正在自己旁边准备吃掉它;黄雀伸长脖子准备吃掉螳螂,它并不知道,我的弹丸正在树下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只顾想着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各自的背后还有祸患。”

    吴王听后,颇受启发,他说:“你说得很正确!”于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滕薛争长

    “滕薛争长”的意思是从尊位与首位之争,看出有些人的利禄之心尤甚。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西周时期,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其中一个诸侯国的国名叫滕,另一个诸侯国的国名叫薛。滕、薛两国都是侯爵国,滕是姬姓侯爵,其国君称为滕侯;薛是任姓侯爵,其国君称为薛侯。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和薛侯到鲁国朝见鲁隐公,两个人都想排在前面为长。薛侯说:“薛的祖先奚仲是在夏代受封的,立国在滕国之先,因而应当位居前列。”滕侯说:“滕国的祖先曾经当过周天子的卜正官。而且滕与周室同姓姬,我滕侯不能排在异姓薛侯之后。”

    事后,鲁隐公派遣羽父去劝说薛侯,对他说:“承蒙您和滕侯来鲁国慰问,真是不敢当。周人有句俗话说得好:‘山上有树,工匠才能派它的用场;宾客有礼,主人才会选择适宜的礼仪予以招待。’周室的同宗结盟制度规定,凡是不与主盟同姓的诸侯都居下位。如果鲁君到薛朝见薛君,自然不敢同任姓的诸侯同列为长。您如果愿意屈尊来到敝国,请同意滕君居先为长。”

    薛侯答应了,于是就让滕侯居上为长了。

    田主见鸡

    这则寓言形容有些人为了钱可以毫无原则。

    此典出自《新镌笑林广记》。

    一个富人有几亩多余的田,租给张三种,每亩田要一只鸡。张三把鸡藏在背后,富人就喃喃地说:“不把这片田给张三种。”张三马上把鸡拿出来,富人又说:“不给张三那给谁?”张三说:“开始的时候不给我,后来又给我,这是为什么?”富人说:“开始是无稽(鸡)之谈,后来是见机(鸡)行事嘛。”

    剜股藏珠

    “剜股藏珠”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做事情切不可轻重倒置。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秋风枢》。

    海里有座宝山,有许许多多奇珍异宝,交错杂陈,藏在里边,光芒四射,耀人眼目。

    有个航海的人得到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就乘船把它运回家。船航行了还不到一百里路,突然风起浪涌,船身不住地颠簸,只见一条蛟龙在海涛中出没,样子非常恐怖。船工劝他说:“蛟龙是想得到那颗明珠啊!请您赶紧把它扔进水中,否则就会连累我们了。”航海的人左右为难:丢掉吧,确实不舍得;不丢吧,情势所迫,又怕大难临头。于是,他就剜开大腿上的肉,把珠子藏了进去。风浪也随即平息下来。

    这个航海人回到家里后,取出了明珠,但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大腿上的肉溃烂而死去了。

    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这个典故比喻只贪求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了。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二年》:“余(我)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春秋时,秦、晋两国在令孤(今山西省临猗县)签订了和好的盟约。然而不久,秦国却又同狄人以及楚国联合,并鼓动他们去打晋国。

    由于秦国背约,晋国于公元前578年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并指责秦国破坏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吕相在和秦桓公论争时,曾经引用秦桓公过去说过的话揭露秦国背信弃义。吕相说:“大王过去就说过。秦国同晋交往,除了唯利是图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卫人嫁子

    “卫人嫁子”的这个典故讽刺那种自恃聪明、却自欺欺人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卫国有个人,在他女儿出嫁时一再叮嘱女儿说:“(到婆家)自己一定要多攒些私房钱。给人家做媳妇被退回来,是常见的事。那些能够白头到老的人,(只是)侥幸而已。”他的女儿因此就多积私房钱,她婆婆认为她的私房钱攒得太多了,就休弃了她。结果,卫人的女儿带回娘家的私房钱,比她出嫁时的嫁妆还多几倍。她的父亲不责备自己教育儿女的错误,反而却自以为这种增加财富的办法非常好。

    今天,一些做官的人都是这类人呀!

    无价之宝

    “无价之宝”形容其物之珍贵稀奇。

    此典出自周代尹文《尹文子》:“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传说古代魏国有个农夫有一天正在田里干活时,挖出了一块圆形的白玉。这块白玉很大,直径竟然有一尺多。农夫不知道他挖到的是一块宝贵的玉石,就把它带回去放在了桌子上。到了夜晚,宝石光照满屋,全家人都非常害怕。邻居知道后就哄骗他说:“这是不祥之物,应赶快拿去丢了,否则会招致灾祸。”农夫信以为真,就连忙把白玉丢到野外去了。于是邻居就偷偷地拾回了白玉,立即拿去给了魏王。魏王不知道这块璧有多宝贵,就召来有经验的玉工进行鉴定。玉工看了非常高兴地对魏王说:“恭贺大王洪福,这是一块宝玉啊!”魏王听说是宝玉,又惊又喜,忙问玉工:“你看这块宝玉能值多少黄金?”玉工看到魏王贪婪的脸色,就笑着回答说:“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子虚乌有

    子虚:不真实的事;乌有:哪有。原为假设的人名。后用来比喻假设的或不存在的人、事。

    此典出自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梁孝王有一座“梁园”,方圆三百余里,圆内美景数不胜数,著名词赋家司马相如在为梁孝王供职时,曾在此居住了三年,并写下了名作《子虚赋》。

    《子虚赋》的内容是:楚王派一个叫子虚的人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全国狩猎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猎活动。过后齐国乌有先生询问子虚对这次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可是,子虚却大谈楚王的游猎活动是如何壮观,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

    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文写得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大为赞叹,下令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游猎的场面,如果是天子的游猎,那场面一定还要壮观宏大。”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这样,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

    《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之事都不足道。于是,他介绍了天子游猎活动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作了讽谏,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