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时候,卫国濮阳(今属河南)有个商人叫吕不韦,经常来往于当时的各国经商。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时,了解到秦国昭襄王的孙子异人正在赵国做人质,被羁留在丛台这个地方,而且穷困潦倒。吕不韦便根据他平时做生意赚钱的思想,想把异人当做一件奇特的货物积囤起来,以等待时机大赚一笔。于是,他回家后问他父亲:“耕田的利益有几倍?”他父亲回答说:“十倍。”他又问:“如果扶助一个人当上国君,掌握天下,这种利益有几倍呢?”他父亲笑道:“怎能得一个人把他扶助做国君呢?如果真是这样,利益便有千千万万倍,无法估计。”于是,吕不韦便拿出钱来结交了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干,通过公孙干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私下对异人说,他准备拿出一千金子到秦国劝说秦太子和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想方设法把异人弄回秦国去。异人听了当然求之不得。
不久,吕不韦的计谋果然成功了,异人逃回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叫他改名为子楚。后来,秦昭襄王和太子安国君相继死去,子楚便继承了君位,称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
二分明月
“二分明月”比喻某一个地方的繁华,或比喻人才荟萃。
此典出自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为什么他要说天下的明月仅有三分,而扬州一地就占去了二分呢?因为扬州这个地方,在隋、唐时代非常繁华,鼎盛一时。
扬州,在古代并不是专指现在这个江都县境。这名字由来已久,在《禹贡》中就为九州之一。那时候,不但海淮一带都称为扬州,就是江南一带也叫扬州。周秦时,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各省,都属于扬州。东汉年间,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和县。三国时,魏、吴均有扬州。魏在今安徽合肥,吴在今南京。到隋文帝统一南北,才把扬州放在江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扬州。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因扬州是运河入江要道,南北交通必经之地,万商云集。淮南盐官以它为中心,江南各省漕米(即征收来的公粮)以它为转运站。所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其繁华富庶的地区。所谓“二分明月在扬州”,也就是形容扬州的繁华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风光。
分一杯羹
“分一杯羹”亦作“分我杯羹”,表示要求分享利益。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受尽了项羽的欺侮。但最后垓下一战,刘邦却大获全胜。
当项羽平定东方诸侯叛乱之后,又向西进发,与刘邦的汉军都驻扎在广武山上,中间隔着广武涧,双方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彭越的人在梁地屡次起兵攻打项羽的楚军,截断楚军运粮交通线。项羽非常忧虑,想尽快打败刘邦,激他出战。他命令手下摆出祭祀用的高案桌,把在战乱中抓到的刘邦的父亲放在高案桌上,并通知刘邦说:“如果你不立刻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煮死。”刘邦说:“当初,我和你都是楚怀王的臣子,接受他的命令,楚怀王曾经吩咐说:‘你们二人要结为兄弟。’所以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父亲煮死,就分给我一杯肉汤吃吧。”项羽被气得暴跳如雷,当即要杀掉刘邦的父亲。项羽的叔父项伯赶紧劝阻说:“天下大事是难以预料的,你不要把事做得太绝。况且,像刘邦这种为争夺天下而战的人,是不会顾及家人安危的。即使你杀了他的父亲,也没有什么好处,相反只会结下冤仇,埋下祸根。”项羽觉得项伯的话很有道理,就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煮死刘邦的父亲。
富翁五贼
这则典故揭露了富人的本质,正如孟子所说:“为富不仁”。
此典出自《厅史》。
从前,有一个士人和一个富翁做邻居,自己家境长期贫困,经常羡慕邻家富有快活。这一天,他穿戴齐整去谒见富翁,并请教致富的途径。
富翁告诉他说:“求富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你先回去戒斋三天,然后我再告诉你致富的方法。”
士人就依照富翁的话去做了,然后又再次去谒见。富翁便让他在屏风外面等着。富翁摆设高几,接受对方请求拜老师的礼物,作了个揖,而后请士人进屋说:“大概说来,求富的道理,应当首先革除五大祸害。如果五大祸害不革除,那么就不会得到富贵。”
于是,士人就问富翁是哪五大祸害。
富翁说:“就是世界上所谓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祸害呀!”
士人听罢,掩口嘿然而去。
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原指丰收时,粮商压低粮价,使农民受到损害。后来,人们用它泛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冯道传》:“明宗问曰:‘天下丰登,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
五代时,有一个人叫冯道,字可道,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时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他勤俭节约,刻苦自励。在一次战斗中,在军中只为自己搭一个茅屋,不设床席,只在草垫上坐卧。所得俸禄,与手下人共享,与仆役们一起吃饭,毫不讲究特殊。某将掠得美女送给冯道,他不好意思谢绝,就暗地里把美女安排在其他地方安歇,想方设法把她送回家里。在父丧期间,他回家乡尽孝守丧。正好遇到饥荒,百姓大饥,于是冯道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乡亲们,同时亲自耕田、打柴。有的人家无力耕种田地,冯道就在晚上悄悄地替他们耕作。人家感谢他,他并不认为自己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事。
(后)唐庄宗死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冯道当了宰相。唐明宗天成(公元926~930年)、长兴(公元930~933年)年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朝野上下一片安宁景象。冯道提醒唐明宗要有深谋远虑,居安思危的意识。
唐明宗问道:“天下虽然五谷丰登,但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冯道回答道:“在歉收时,粮商抬高粮价,农民吃不起,发生饥荒;在丰收时,粮商压低粮价,使农民受到损害。”同时,冯道给唐明宗背诵文人聂夷中的《田家诗》,这首诗浅显易懂,唐明宗特别喜爱,就让左右的人记录下来,常常吟咏。
好讨便宜
“好讨便宜”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贪占小利之人。
此典出自《笑府》:“一人好讨便宜,市人相戒,无敢过其门者。或携沙石一块,自念无妨,径之。其人一见,即呼:‘且住!’急趋人取厨下刀,于石上一再鐾,麾曰:‘去!’”
有个人非常喜欢占便宜,因此全城的人都防备着他,不敢从他门口走过。有一个人拿着一块沙石,自以为没有什么关系,便径直从他家门口走过。那个人一见,就对他说:“慢走!”于是急忙跑进家里拿了厨房的菜刀出来,在沙石上鐾来鐾去,把刀磨快了,才对他挥挥手说:“去吧!”
好逸恶劳
“好逸恶劳”指喜欢安逸,厌恶劳动。
此典出自《后汉书·方术传·郭玉传》:“为其疗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郭玉的人,对医学,特别是对针灸术很有研究,曾著有《针经》、《诊脉法》等书。郭玉家境贫寒,曾经当过乞丐。他的医术学好后,给差役杂工治病,却有时治不好。有一次,汉和帝让一个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开始设置,仅次于皇后)穿上杂工的衣服,换了个地方,让郭玉去给她看病。郭玉询问了一下病情,只扎了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汉和帝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郭玉是什么原因。郭玉说:“王公贵族处于尊贵的地位,哪一个都在我之上,给他们治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给这些人治病有四难,其中一难,就是这些人长期以来好逸恶劳,所以得了病就比较难治。”和帝认为,郭玉说得非常有道理。
和璧隋珠
由于“和氏璧”与“隋珠”都是世上稀有的宝贝,所以后来人们便用成语“和璧隋珠”比喻那些极其贵重的珍宝。
此典出自《韩非子·和氏》和《淮南子·览冥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山里偶然发现一块璞玉,喜不自胜,立即就把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见到送来的璞玉满心欢喜,便找来玉匠,让他们辨认一下玉的质地。玉匠辨认了一下璞玉,摇摇头说:“大王,这不是什么玉,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听说卞和送来的是一块石头,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说:“你竟敢骗我,真是好大的胆子!”于是他命令将卞和的左脚用刀砍去。
事隔不久,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了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来见武王。楚武王接过璞玉,又请玉匠来辨认,玉匠仍然说那块玉只是一块石头。于是,楚武王命令将卞和的右脚砍下。
后来,楚武王又死了,楚文王即了位。卞和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他哭得非常伤心,眼泪哭干了,眼睛里淌出了血。这件事很快便传到楚文王的耳朵里,文王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个究竟,派去的官员找到了卞和,问他:“你为什么哭呢?天底下像你这样被砍去双脚的人有很多呀,为什么偏偏你这样悲痛呢?”卞和止住哭声,悲伤地说:“我并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而悲痛,我悲痛的是,奉献给大王的璞玉,本来就是一块宝玉,却被人当成石头;我对大王是真心实意的,却被人家说我是骗子。这是让我悲痛的事呵!”
官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楚文王,文王就将卞和请进宫中,又找来玉匠把那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从此以后,和氏璧便成了极其名贵的珍宝。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个姓姬的诸侯,叫做“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碰到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非常可怜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离去了。
过了好几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而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仔细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条蛇为了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就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作“隋珠”。
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形容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在批评一些品德恶劣的人时说:“难道可以和这些品德恶劣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吗?这些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如果得到了(官位),又担心会失掉。(一个人)如果如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活佛索钱
这则典故,揭示了敲诈勒索的行为。
此典出自《笑赞》。
唐僧去西天取经,走到雷音寺,师徒三个人见到佛祖。佛祖就让一个弟子带他们去拿真经。迦叶长者向他们索要回报。唐僧无奈,只好把唐朝皇帝赐的紫金钵盂给了他。猪八戒非常气愤,回去禀报佛祖说:“迦叶长者向我们索要回报,得了个紫金钵盂。”迦叶长者十分羞愧。佛祖说:“佛家的弟子也要穿衣吃饭。以前舍卫国的赵长者让众弟子下山,也将这个念了一遍,结果讨回了三斗三升的麦粒黄金。你那个钵盂里头有多少金子,也值得说一下。”说得猪八戒就好像箭射穿了大雁的嘴,怒气冲冲地就出去了,嘴里还说:“原来见佛祖也是要钱的。”唐僧说:“你不要烦恼,等我们回去了,替别人念经也不会少的。”
击碎珊瑚
“击碎珊瑚”形容穷奢极侈,肆意挥霍。
此典出自《晋书·石崇传》:“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恍然自失矣。”
晋代石崇,贪得无厌,发了横财。生活骄奢淫逸,经常与其他达官贵人比赛,哪一个更会奢侈浪费,以显示自己的富贵。
石崇几次与王恺比赛。晋武帝司马炎经常资助王恺,曾经赐给王恺一棵珊瑚树,树高两尺多,枝繁叶茂,叶儿纷披,世上独一无二的。王恺为了炫耀自己,把珊瑚树拿给石崇看,石崇漫不经心地用铁如意一击,珊瑚树应声而碎。王恺既惋惜,又生气,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声色俱厉,气急败坏。石崇说:“区区此物,不值得遗憾,现在我就还你。”说完,他命令侍从把他的珊瑚树全部搬出来,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枝干奇绝,在阳光下光彩夺目,而像王恺的那种珊瑚树,真是太多了。王恺神情沮丧、怅然若失。
济阴贾人
这篇典故鞭挞了出尔反尔、奸诈狡猾的人。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
济阴有个商人,在渡黄河的时候翻了船,爬在漂浮的柴草上呼喊救命。有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到商人跟前,商人着急地喊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豪,如能救我,就给你一百金。”渔夫用船把商人运到陆地上,商人却只给了他十金。渔夫说:“刚才你答应给百金,现在只给十金,这样做不好吧?”商人勃然发怒,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呢?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满足吗?”渔夫默默地走了。
又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从吕梁而下,不料碰到礁石上,又翻了船。当时渔夫也在那里,有人对渔夫说:“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就是那个答应了金子而不如数酬报的人。”于是渔夫就把船靠在岸边观看,不久商人就沉下去了。
冀其重获
“冀其重获”说明的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此典出自《郁离子》:“句章之野人,翳其藩以草,闻之声势中初,发之而得雉。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明日往,聆焉。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这段话意思是说:
住在句章城郊外的一个农夫,他正在用草遮盖篱笆,忽然听见草中有唧唧的叫声,拨开草堆,得到了一只野鸡。于是,他又用草再遮蔽起篱笆,希望能够再捉到一只野鸡。
第二天,他又悄悄走到草堆旁边去听。这时又传来了“唧唧”的声音,他兴奋地拨开草堆,谁知碰到的是一条蛇,蛇咬伤了他的手,于是他就中毒死了。
俭啬老人
这个故事说明讽刺了爱财如命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汉代有一个老头儿,没有子女,家里十分富有。他非常吝啬,穿粗衣,吃小菜;清早就起床,深夜才休息,忙忙碌碌地经营家业,想方设法积累钱财,贪得无厌,自己从不花费一文钱。有时,别人向他借点钱,实在没有办法才走进房中取上十个钱,从堂室中慢慢出来,走几步就减掉一个钱。等走到门外仅剩下一半。他心疼得闭上眼睛,把钱交给别人。过了一会儿,又再叮嘱说:“我把全部家业拿来帮助你了,切莫告诉别人,免得别人又像你一样到这里来啊。”
老头儿不久便死了。因为没有继承人,所以,他的田地、住宅都被官府没收了,他积累的钱财也被收进了国库。
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比喻看见私利就忘掉了正义。
此典出自《汉书·樊哙郦商传赞》:“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就是汉惠帝。起初,惠帝还能亲理朝政,但因其懦弱无能,大权逐渐落入他的母亲吕后手中。吕后是一个野心家。刘邦死后,她曾想将刘邦时期的文武大臣斩尽杀绝,后因大臣郦商反对,她的阴谋才未实现。但为了掌握大权,吕后将她的侄子吕产、吕禄分封为王,吕氏及其亲信掌握了中央的军政大权。
汉惠帝做了七年名义上的皇帝,就郁闷而死。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后来又都被废掉。到吕后死时,并没有正式的皇帝。品后的这种安排很显然是想让吕氏取而代之。
但是,吕氏不得人心。吕后死后,大臣周勃、陈平等便密谋诛灭吕氏家族。因吕禄掌握着北军,周勃等人不能靠近,便劫持了郦商,让他的儿子郦寄欺骗吕禄,并一块儿出外游玩,给周勃制造了机会,结果将吕氏一网打尽。
《汉书》作者班固在记述完上述事件以后,写到:郦寄欺骗吕禄一事,天下人都说郦寄卖友。卖友者,就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的人啊!……
骄奢淫逸
“骄奢淫逸”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荒淫骄横的生活。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溺爱他的儿子州吁。州吁长大以后,由于父母的溺爱、娇惯,他非常任性,狂放不羁,为所欲为,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庄公也是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的老臣、大夫石认为庄公如此放纵州吁,不仅会误了自己儿子的前途,而且还会危害国家。于是,他劝告卫庄公说:“人们都说,父母喜爱孩子,就应该以道义教育他们,让他们走正道,坚决不可让他们走上邪路。过分溺爱他们,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好逸恶劳的恶习,这些都是从邪恶的道路上产生出来的。他们之所以会养成这些恶劣的习惯,就是因为父母没有严加管教,过分溺爱。”
但是,卫庄公没有听取石的忠告,而州吁也越来越坏。
卫庄公病死后,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后来,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己当了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臭名远扬,遭到卫国人民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联合陈国国君设下奇计,除掉了州吁。
卫庄公娇惯、溺爱州吁,不但坑害了自己的儿子,而且还给国家带来祸乱。
竭池求珠
“竭池求珠”比喻贪得无厌,却往往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已》:“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
宋国的司马桓有一颗宝珠,他犯了罪而逃亡在外,宋王派人去询问宝珠藏在什么地方。他说:“扔到池子里去了。”
于是,宋王就派人淘干了池子里的水去寻找宝珠,结果没有找到宝珠,反而把池子里的鱼都给弄死了。
焦湖庙祝
这则故事比喻了虚幻的事情和欲望的破灭,或喻浮生如梦。
此典出自《幽明录》。
焦湖神庙里管理香火的人有一个柏木枕头,这个枕头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枕头后面开裂了一个小孔。
县里有一个名叫汤林的行商,经过神庙时向神明祈祷幸福。管香火的人对他说:“你结婚了吗?你可以靠近枕头的裂孔睡觉。”
管香火的人让他进入柏木枕头的裂孔中去,看见里面的朱红大门、瑰丽的宫殿、华贵的楼台,都比现实世界好。汤林见过赵太尉,太尉便给他成婚。生了六个孩子,四男两女。先选任汤林为秘书郎,不久又升任黄门郎。汤林在柏木枕头中,一点也不思念家乡,然而后来,却遇到了许多不顺心意的事情。管理香火的人就叫他走出来,于是他又看见了原来的那个柏木枕头。
管理香火的人说:“在枕头里过了许多年,而事实上只是一小会儿的时间呀。”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或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有余地。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晋文公和楚国在城濮(今山东省濮县南)展开大战,楚国的兵力比晋国的强厚。文公问狐偃道:“楚国兵多,而我们少,我们如何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怕麻烦;擅长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用欺诈的方法就行了。”文公把这话告诉了季雍,季雍当然很反对,可是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他只好同意了,只是说:“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来捉鱼,怎么会捉不到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木烧光了打野兽,怎么会打不到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打了。现在虽然可以勉强使用欺诈的方法,可是以后就不能再用,因为这并不是长远的计策!”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形容没落颓废的生活情调,有时也形容只顾及时行乐。
此典出自《全唐诗·罗隐“自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自幼聪颖好学,善于赋诗著文,并且胸怀大志,想用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但是他的生活道路却非常坎坷,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崩溃时期,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社会矛盾非常激烈。他看到朝廷的腐败,百姓的疾苦,觉得前途渺茫。特别是他考了十次进士,十次都落榜了。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他的心情从此变得消极了,将自己的原名罗横,改成负隐,打算后半生隐居在故乡浙江余杭,不再去忧国忧民了。罗隐《自遣》中就表达了他的这种悲观、消极遁世的感情:你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欢歌吧,失意的时候就没这份心思了;发什么愁,说什么恨,那是白费心神毫无价值的事情,今天有好酒,今天就喝个够,一醉方休;明天有什么忧愁的事儿,等明天再去愁吧!
罗隐后来在家乡当了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七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
金沟
“金沟”的意思是,用钱围起来的习射跑道。人们用它比喻奢华无度。
此典出自《晋书·王济传》:“性豪侈,丽服玉食。时洛京地甚贵,济买地为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为‘金沟’。”
王济,晋代太原晋阳人,字武子。他少有才气,英俊飒爽,很有名气。喜好射箭骑马,勇力过人,精通《周易》和《庄子》、《老子》,文辞俊美,与名士裴楷齐名。王济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为妻,飞黄腾达,官至侍中。
王济喜欢奢侈,衣着华丽,饮食珍美。当时,京都洛阳土地紧缺,价格昂贵,王济买地做骑马射场,射场里设有习射之驰道,两侧设有矮墙,以防止马跑出去。王济用钱编起来围满驰道,当时人把驰道称作“金沟”。王恺(字君夫)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生活更是奢侈豪华。他有一头牛叫“八百里驳”,常常磨治它的蹄、角。王济要求以一千万钱与牛作抵押,通过比试射箭来赌输赢。王恺依仗着自己箭法高明,就让王济先射。王济一箭就射中了目标,于是坐在胡床(也称交椅、绳床等)上,喝令手下人快取牛心来。不一会儿,牛心送上来了,王济只割了一块儿,便走了。王济的姐夫和峤生性非常吝啬,家中有好李子,武帝向他要,他只给几十个。王济趁他到宫内值班,领着一伙少年人来到树园,吃光了李子,砍倒李子树,扬长而去。武帝曾到王济家做客,王家献上的肴馔异常丰盛,全盛在琉璃器皿中。一道蒸干肉,味道异常鲜美。武帝就问他是怎样做的。王济回答说:“是用人乳蒸的。”武帝的脸色显得很难看,没吃完饭就走了。
金迷纸醉
“金迷纸醉”比喻使人沉迷的豪华奢侈的享乐生活;亦比喻美妙的境况。“金迷纸醉”亦作“纸醉金迷”。
此典出自《清异录·金迷纸醉》。
唐朝末年,有一个专治毒疮的医生,名叫孟斧。由于他医术高明,因而经常进入皇宫为唐昭宗治病。后来,他因故逃出都城,跑到四川一个地方住了下来。因为他非常熟悉皇宫里的生活,见过大世面,所以他的住房装饰得非常新颖、雅致。他的住宅内装饰出一个玲珑典雅的小房间,窗户格外明亮洁净,室内的家具器物都贴着一层金纸,真是金碧辉煌,满屋生辉。他的朋友见了,回去便对别人说:“在孟斧那个小房间里呆一会儿,满屋的金纸会使你变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
近水楼台
后人引用“近水楼台”或“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比喻由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此典出自《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范仲淹,字希文。他的性情十分刚直,而态度却非常温和。当他还是秀才的时候,就把管理国家大事,当成是自己的责任。他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自宋迄今,被广泛流传,他后来考取进士,在宋仁宗赵祯朝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又担任过杭州的知州。
当他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城里面有许多官兵僚属都得到了他的推荐信,请求调做自己理想的职务。一个叫苏麟的人,正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做巡察,没有被他注意。苏麟有一天跑到他办公的地方,送给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到这两句诗后,忍不住笑了一下,也就按照他的愿望,替他写了一封介绍信。
原来苏麟那句诗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映出月亮的反影。即使抬头看不到月亮,也可从水面见到月的倒影;春天的花木必是欣欣向荣,而那些对着阳光的花木,更是可以先茁壮成长开花。换句话说,就是因接近而能先得到东西或利益。
晋人好利
这则寓言说明好利的原因与目的同出一辙,不管是抢是夺。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
晋国有个喜欢贪利的人,一天到集市上去,碰到东西就夺取过来说:“这个我可以烹调美味呀,这个我可以穿戴服饰呀,这个我可以用作资本呀,这个我可以当做家庭器用呀!”他夺过东西就走,管理集市的人便追上来要他付钱。
晋人说:“我利欲急迫时,两眼晕花、头脑发热,四方的物品好像原都是我自己的,根本不知道是属于你的东西呀!如果你把东西送我,有朝一日我富贵了,一定好好地酬报你!”
管理集市的人愤怒地用鞭子抽他,夺回东西就离去了。旁边有人暗暗地讥笑他,晋人便叉着手骂道:“世界上贪图利益的人比我厉害多了,他们处心积虑地抢夺别人的财物。我只不过是在大白天公开的拿,难道我不比那些人好得多吗?这有什么值得讥笑的呢?”
静坐有益
“静坐有益”说明世间任何事,心诚自然灵。
此典出自《笑禅录》。
一位禅师教一位吃斋的人屏住呼吸、闭眼静坐的技巧。有一天晚上,斋人坐到五更天,突然想起某天某人借了他一斗大麦到现在还没有还,就叫醒他老婆说:“禅师教我的静坐的办法真是有好处,不然的话,就让某人骗走了一斗大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