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乌素-与毛乌素沙漠共舞的女人们(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周恩来说:她宝日勒岱就是国民党,也要让她出席党的九大。

    在宝日勒岱的记忆中,她是1957年走进绿化毛乌素沙漠的壮丽事业中来的。那年,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很快这个伟大号召传进了毛乌素沙漠里,十八岁的宝日勒岱听完区里领导包荣书记的传达后,心中不禁荡起层层涟漪。当时,宝日勒岱是乌审召苏木乌兰图娅牧业初级合作社的副社长、共青团支部书记。

    这天,年轻的宝日勒岱激动地睡不好觉,她觉得她的家乡乌审召的大沙漠太需要绿化了。家乡的沙漠大的没法说,沙梁多的数不清,听召里的喇嘛们说,毛乌素沙漠有几千里几万里呢!宝日勒岱没出过远门,不知道几千里几万里有多大,但从小在乌兰图娅草滩上放羊的宝日勒岱,也说不清数不清她的身边究竟有多少道大沙梁、大沙漠。自小,她就知道她和邻居的家,总是搬来搬去的。房建起没多久,黑山羊就跳到了沙柳搭得“崩崩房”房顶上,她就知道沙子压过来了,又该搬家了。家迁来移去,结果是沙漠越来越大,乌兰图娅草地越来越小。

    宝日勒岱知道,远处的沙漠里长着沙篙,沙柳,那是人们用来烧饭熬茶冬天烧火取暖的。宝日勒岱想,要是把远处的沙柳沙篙移到家门前的沙漠上,不就把沙漠固定住了?沙子不动了,草地和家不也就保住了?毛主席号召绿化祖国真好,毛主席咋知道乌兰图亚草地上沙梁梁的事情?毛主席真是赛佛爷哩!

    想到这,宝日勒岱翻身下炕,几乎是冲出了屋。她翻身跃马去找她的表姐。这天,晨光微露,满天星斗,清冽的晨风吹拂着她的满头乌发,骑马疾奔的宝日勒岱胸中就像揣着一团火。表姐见她大清早地跑来,吃了一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当太阳升起时,宝日勒岱和表姐每人背着一大捆沙篙出现在高高的沙梁上,俩人开始在高高的沙漠上栽种沙篙。这是宝日勒岱第一次在沙漠上涂抹绿色,她永远记得那株沙篙,那块沙梁。一株株沙篙从远处移来,宝日勒岱和表姐累得坐在了沙梁上。宝日勒岱望着眼前绿茵茵的乌兰图娅草滩,遍地的牛羊,想象着即将被绿化的沙漠,禁不住唱起了歌。宝日勒岱是个爱唱歌的姑娘,她的歌声象百灵鸟一样动听。宝日勒岱美妙的歌声吸引来了在草滩上放牧的共青团员和社里的青年男女……

    当太阳落山时,高高的沙梁上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暮色中闪动着宝日勒岱和青年社员们忙碌的身影。那天夜很深了,毛乌素沙漠上还不时传来宝日勒岱和她的共青团员们的歌声。这夜晚,这歌声永远留在了宝日勒岱的记忆之中。

    几天以后,宝日勒岱发现他们辛苦栽种的沙篙被黄风刮下了沙梁,成了蜷缩成一团的干柴禾,散落在湿湿的沙漠脚下。

    有位大嫂一边收拢着干柴禾,一面对宝日勒岱说:“去我家歇歇吧,嫂子给你熬壶好奶茶。宝日勒岱呀,别再领着后生女子们白下苦了!召上的喇嘛们说了,草木不是人栽种的,是海青鸟从远处衔来的,得落在好地方才能生根发芽。”

    那位大嫂走了,宝日勒岱还在对着黄黄的沙梁发呆。大嫂的话反倒给了她一些启示,她想沙篙栽在沙梁顶上活不了,要是栽在背阴的沙梁脚下呢?沙梁脚下有水,还能躲过太阳晒,沙篙不就活了?

    宝日勒岱冲着高高的沙梁说:“我给你套上脚拌子,让你再乱跑!”

    宝日勒岱笑了。在她的眼中,毛乌素沙漠就像是一个不服管束的小马驹或者是一个爱捣蛋的顽童,她要精心为它装扮……

    在宝日勒岱和社员们的精心关护下,他们眼跟前的沙漠穿上了生着根的绿靴子,披上了厚厚的绿袍子,渐渐地跑不动了。整整十年,宝日勒岱带领着她的社员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辛辛苦苦地整治着眼前的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在宝日勒贷带出的这个英雄群体里有被人誉为“钢老汉”的巴拉珠儿,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始终像青年人一样,工作在治理沙漠,建设草原的第一线。人们劝他该享清福了,巴拉珠儿幽默地说:“鸡叫了,还能睡多长呢?人老了,还能活多久呢?”像他这样一直坚持治理沙漠的老人还有朗腾、保尔、特木热,他们被人称为乌审召的老“愚公”。当时队里还有不少年轻的少“愚公”,像团支书朱拉吉热嘎拉,瞅见天忽然变成铅灰还镶着白边,他知道这是下冰雹的前兆,为了保护队里的庄稼,他拢柴点火想让升腾的热汽冲散冰雹,结果被拳头大的冰雹砸伤;还有奋不顾身冲过洪流救助队里牲畜的生产队会计登曾;共青团员玉喜头天跳井救落水的孩子,第二天又跳井救落井中的山羊;还有女社员阿拉坦奥古斯,为了救活队上的羊羔,用自己家的面熬成糊糊,嘴对嘴地将瘦弱的十八只春羔全部救活。还有女“愚公”斯琴格日勒,这位革命烈士的女儿,带着组里的七名社员,一边放牧一边栽沙柳,发誓“一定要让这里的明沙穿上绿马褂”;在乌审召的治沙队伍中,还有一批小“愚公”,他们戴着红领巾,打着小红旗在沙漠上种草植树,他们是桑洁扎木苏,吉热嘎拉巴图、淖尔吉德布、小莲花等。

    宝日勒岱清楚地记得,当年就是这群男女老少“愚公”们,在治理沙漠时,大规模地围封草场,建设一块块“草库仑”,在茫茫草滩铲除醉马草。为了买树苗,跑到陕北榆林,要拉着骆驼驮上树苗,来回翻越几百公里明沙,受得那份苦累就没法再提了。十几年来乌审召人在宝日勒岱的带领下,在沙漠中栽林20万余亩,种草4万余亩,禁牧封育12万余亩,改良草场8万余亩。实现了宝日勒岱提出的“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料、要树”的誓言,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治沙实践中,创造总结了“乔灌草结合”、“穿靴戴帽”、“前挡后拉”、“草库仑”等科学治沙方式,在全国的沙区得以推广,并且引起了世界防止荒漠化组织的重视。

    宝日勒岱这位贫苦牧民的女儿,给世界贡献的不仅是治沙的“愚公”精神,还有行之有效的治理毛乌素的方法。

    宝日勒岱带领着乌审召人,经过与沙漠的十年苦斗,先后治理了数万公顷沙漠,将乌审召改造成为苍茫沙海中的一块绿色明珠。乌审召人在毛乌素沙漠上创造的绿色奇迹,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赞誉。那时,乌审召被誉为“牧区大寨”,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为此,《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要求全国人民在学大庆、学大寨、学人民解放军的同时,“要积极地学习乌审召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艰苦奋斗建设草原的革命精神”。

    宝日勒岱和乌审召人,这些一心想治理沙漠,尽快过上不让沙漠赶来赶去的安省日子的贫苦牧民们,就这样被推上了那个时代的巅峰。对宝日勒岱这个普通的蒙古女人来说,这也许是她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65年冬天。

    1966年6月中旬,陈毅元帅陪马里代表团来到乌审召参观,见到毛乌素沙漠的绿色奇迹非常兴奋,并当场题诗一首。

    治沙种草获胜利

    牧业农业大向前

    马里贵宾来参观

    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陈毅元帅的鼓励让宝日勒岱大为感动和大受鼓舞,她决心再带领乌审召人民多种一些树,多栽一些草,让沙漠尽快绿起来,好让羊儿马儿吃饱,牧人们有个美丽而又富裕的家。可文化大革命来了,很快宝日勒岱这位光荣的全国劳动模范,这位对毛乌素沙漠的未来充满许多期许的普通牧民和公社书记、主任及大小干部、还有乌审召里诵经的喇嘛、旧时的牧主、新生的牧主混在一起,被人们抡起一串串稀奇古怪的罪名结成的大棒,将他们统统打翻在了地上。可能是宝日勒岱名气太大了,挨斗受批最多,连自己视为比生命都重要的党籍也被无情地开除了。

    在那黑白颠倒的日子里,宝日勒岱唯一能做的就是放牧、植树、种草,还有在那无垠的沙漠上孤苦地悄声哼唱着鄂尔多斯古歌,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惆怅。苦难之中,宝日勒岱想起了年迈的母亲,想起了她幼时倚偎在母亲的怀中,经常听母亲轻轻地哼唱:

    沙海的风水让绿洲霸占了

    绿洲的风水让绿洲中的清泉和垂柳霸占了

    森吉德玛的眼睛是清泉中最明净的地方

    森吉德玛的身材是垂柳中最婀娜的地方

    有金子多好呀

    送上金子就不走了

    没有金子的孟克巴雅尔

    泪汪汪地上路了

    有银子多好呀

    送上银子就不走了

    没有银子的孟克巴雅尔

    泪涟涟地出发了

    经历了苦难的磨砺,难言的委曲,宝日勒岱忽然理解了母亲为什么唱歌时总是泪水盈眶。妈妈的歌声真好,在女儿的心中是比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宝贵的。歌声萦绕着宝日勒岱的心怀,帮她驱赶着痛苦和孤独,直到有一天,一辆吉普车停在了宝日勒岱正在植树的沙漠旁……

    事情过去了43年,宝日勒岱说起这些事情来还似乎是心有余悸。那天,我坐在宝日勒岱家客厅的沙发上,老人就搬把椅子坐在我的对面。我已经注意到这套房子并不大,陈设也非常简朴。

    宝日勒岱对我说:“那时,我真不敢上车,不知他们又要把我拉到哪里去挨斗受罪。我求他们说,就让我在这里种树,我就是想种树,种树有甚罪啊……”

    我问宝日勒岱:“大姐,他们当时要拉你去哪儿呢?”

    宝日勒岱顿了一下,说:“北京,参加党的‘九大’。”

    原来,在审议党的“九大”代表时,细心的周恩来总理发现牧区大寨乌审召的代表,不是他和党中央熟悉的宝日勒岱,就询问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负责人。负责人说宝日勒岱是什么“内人党”,被革命群众揪出来了。周恩来火了,厉声地说:“她宝日勒岱就是国民党,也要让她出席党的‘九大’。”

    周恩来解放了宝日勒岱。

    宝日勒岱从此登上了政坛,成为三届中央委员,两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年内,她先后担任了乌审旗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现在说起他们的宝书记来,乌审召人还记得,宝日勒岱把她领到的书记工资,全部交到了乌审召牧业生产大队,而她每年还是像乌审召的普通社员一样按工分分红,这种状态整整维持了十年。后来还是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尤太忠司令,下令宝日勒岱十天之内将家搬进呼和浩特,这位身挂三级行政区(公社、旗、自治区)党的书记的宝日勒岱才结束了工分制。

    宝日勒岱当了十年挣工分的高官,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光荣呢?现在我们已经不好评价了,但对宝日勒岱来说,她只不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治沙人,这个身份永远不会改变。多年来,不管宝日勒岱“官身”的如何变化,但始终改变不了她对治理荒漠化的热情。她在阿拉善盟工作时,宝日勒岱亲自攀登了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山,深入了解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牧人的生活情况。有人说,她是第一位翻进巴丹吉林大沙漠腹地的高级干部。

    宝日勒岱说:“我就是和沙漠打交道的命。”

    我想,毛乌素沙漠上的大树,会清楚地记得宝日勒岱这个善于歌唱的年青姑娘如何慢慢变成一个古稀老人;是毛乌素沙漠的雨雪风霜,消蚀了宝日勒岱的青春韶华,锤炼了老人苍松一样挺劲的风骨。宝日勒岱老了,而浸注她一生心血的乌审召沙漠却越来越年轻了。

    宝日勒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从事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的专门研究,她将从一个更高的、更专业的层面关注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我总觉得,宝日勒岱是世界妇女的骄傲,是推进世界治理荒漠化的中国骄傲。但在采写宝日勒岱时,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门坎,那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牧区大寨”乌审召。那个被“全国山河一片红”染红的革命典型,当时谁要是敢有异议,也许就会被打入“另册”。

    本来是宝日勒岱们为了改变生存的艰难,而对毛乌素沙漠采取的自然治理,却被那个畸形岁月赋予了太多的不该是属于草原牧民承受的东西。宝日勒岱身为“牧区大寨”的领军人物,更是处在波山浪谷之中,个人的政治命运也是沉沉浮浮……

    宝日勒岱接受我的采访时,曾毫不隐讳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革命毛主席犯了错误,我们也犯了错误。”

    面对老人的自我剖析,我想起了一位俄罗斯作家说过的话,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样高。在我的心中,宝日勒岱永远是盘旋飞翔在毛乌素沙漠上空的一只苍鹰,让我辈高山仰止。

    在回顾梳理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实践时,是半个世纪前,宝日勒岱和她的乌审召揭开了毛乌素沙漠治理的序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如何汲取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乌审召人治理沙漠的伟大精神,是我在写作这部报告文学时,苦苦思索的一个重要节章。

    一天,我接到郝诚之大兄的一个电话,他说他正在编写《内蒙古沙漠志》,想在志书中收录我的几篇文章。诚之大兄长于研究沙漠治理,倾心于内蒙古沙草业的发展,现在担任着自治区沙草协会的副会长。我说我正在写作关于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报告文学,正有问题想向老兄专程登门请教。诚之大兄在电话那面哈哈大笑着欣然应诺。

    我很快赶到了呼市,与诚之大兄关于治理沙漠的话题,畅谈了一个下午。临走,诚之大兄送我一篇他撰写的《对我国治沙典型“牧区大寨”乌审召经验的再认识》论文。对这个问题,这也正是我不断思索的;我不禁有些窃喜,正瞌睡着,有人送来了枕头。

    我仔细研读了诚之大兄的论文,对他的许多观点还是钦佩和认同的。他的论文分两个部分,一是乌审召经验的历史点评;二是乌审召经验的现代意义。在第一部分历史点评中,诚之大兄又分为三小部分,第一小部分是: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坚持“乔灌草结合,灌草为主”的绿化治沙模式;第二部分是:有效治理,有效利用,坚持“治理沙漠与建设草原结合”的双用沙模式;第三小部分是以绿为荣,以人为本,坚持“以工哺牧,富民强镇”的科学管沙模式。在三小部分中,诚之大兄把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乌审召产业治沙,建设乌审召工业园区的工业治沙进程和毛乌素沙漠翻天覆地的变化纳入到对乌审召“牧区大寨”历史经验的点评中去,我认为还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我觉得宝日勒岱和乌审召的“牧区大寨”是农业治沙思维模式的典范,它经历了极度的辉煌,但到了上世纪晚期已经走到了尽头。它是那个时期特定的历史产物。有资料显示,在八十年代初,乌审旗11645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风蚀沙化土地已占总面积的94.8%,强度沙化面积比例高达40%。大面积草场农田被流沙无情吞噬,村庄、房屋被掩埋,道路和电力、通讯线路时常受阻中断。事实证明,仅靠“乔灌草结合”和“草库仑”建设是彻底改造不了毛乌素沙漠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得到根本转变,农牧民是摆脱不了滥垦滥牧的夙命的。

    长期以来,乌审旗就在“整体恶化,局部好转,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这样一种境地徘徊,只是进入新世纪才有了全旗境内生态的整体恢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乌审召和乌审旗境内整个毛乌素沙漠发生质的变化,正是因为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的治沙思维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工业化思维。而工业化的治沙思维催生了工业化的治沙模式,现在乌审旗的治沙模式是以工业化治沙模式为主导的。正是有了这个主导,才使毛乌素沙漠旧貌换新颜。

    我们梳理总结乌审旗的治沙模式,大概有这样九种:

    1“家庭牧场”模式。这种模式曾经是乌审旗生态建设最基本的模式。八十年代以后,实现以户为经营单位,以围、封、建、升为主要手段,根据不同土地类型、立地条件,实施不同的生物措施。“围”是将房前屋后流动性大的沙丘网围起来,采取前挡后拉、穿靴带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的人工治理方法,加快治理速度;“封”就是将面积大、有天然落种更新条件的沙丘封闭起来、促其自然繁殖,并辅之以人工措施恢复植被;“建”就是流沙基本得到控制后,根据立地条件,发展小片用材林、经济林,并打井配套建设粮料基地;“升”就是及时充实建设内容,发展多种经营,促其向“家庭小经济区”过渡。

    2“划区轮牧”模式。是以户为单位,将草场依据不同的土地类型,进行划区围封,流动半流动沙地围封禁牧,恢复植被;丘间滩地和下湿草场分块围封,轮封轮牧。目前,全旗98%的草场实现了网围化,牧区100%的户子已经实行4-6月份禁牧舍饲、其余时间轮牧。

    3“封沙育林育草”模式。是对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荒沙、荒地,围封禁牧,自然复壮与人工改良相结合,实现对邻近流动、半流动沙地的治理。

    4“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对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承包到户、分户受益的方式,建设水土保持林带,涵养水源,保持营养,发展多种经营,治理与致富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

    5“飞播造林”模式。即充分利用乌审旗境内地下水位较高、水分条件较好的有利条件,将人工难以治理的远沙大沙全面封闭,利用飞机造林种草,雨季促苗,封育保苗,增加绿色。

    6“生态移民”模式。是对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基本失去生存条件的地区,将区域内住户整体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退出区全面封闭,人工措施与飞播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7“造林大户”模式。这种模式以个别造林大户的先进经验为基础,可以个户成片承包治理,也可以联户连片承包治理,只要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一次性给予以奖代投1-5万元。目前,乌审旗已培育3000亩以上治沙造林大户240多户,累计完成治理60多万亩。

    8“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模式。这一模式是乌审旗九十年代以后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以来不断完善、提高项目实施办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以大面积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为主,辅以必要的饲草料基地开发,配套建设棚圈、青储窖、粉碎机等基础设施,推广“现代化高效益家庭牧场”模式,保护草原,建设养畜,科学管理实现生态建设与牧民增收双赢局面。

    9“龙头企业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是进入“十五”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态建设模式,主要以工业项目生态子项目为主。以发展林沙产业与建设和保护企业所在地生态为主,工业和生态环境及林沙产业共同发展,谋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统一。以实现旗委、政府提出的“以百分之一的工业用地,换取百分之九十九的生态效益”这样一条全新的治沙思路。

    在这九种模式中,前四种基本是沿袭了乌审召的治沙模式,这里还留着当年“牧区大寨”的印记。而后五种除了“飞播治沙”之外,基本上是新时期以来,乌审旗人民在实施“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完善和丰富的新的治沙模式。特别是“龙头企业治理”模式,完全是乌审旗在“十五”期间的独创,是乌审旗走以“工业化”、“城镇化”促生态恢复道路的成功实践。

    这个实践闪耀着科学发展的璀灿光芒……

    谈到这种模式,宝日勒岱动情地对我说过:“福气!乌审召人的福气!”

    蒙古人说的“福气”,蕴含的内容很多。

    二、殷玉珍: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沙欺负死!

    殷玉珍是陕西省靖边县人。

    1985年时,19岁的殷玉珍出嫁到了乌审旗的河南乡尔林川村。殷玉珍的娘家靖边与乌审旗打交界,也座落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殷玉珍见过沙漠,可没见过尔林川那样大的沙漠,而她的新家井背塘更是尔林川大沙漠中的大沙漠。这里路没有,电没有,抬头是沙,低头也是沙,殷玉珍都忘了自己是咋走进这井背塘里当新娘子的。

    殷玉珍看着贴着红喜字的婚房,傻眼了,那是一间挖在沙坡上的土窨子,两个人站在地上还有些转不开。这间狭窄潮湿半地下的土窝窝,以后就是自己的家了。想到这里,殷玉珍的泪水流了下来。

    新婚之夜,风刮得非常邪乎,砂粒子被风卷起拍扑着窗棂门框,就像有无数的老鼠爪子一个劲在门窗上抓挠,吓得殷玉珍将头蒙在了被子里,好不容易熬煎到了天明,殷玉珍发现门却被沙子堵住了,挖了半天沙,殷玉珍才爬了出来。

    殷玉珍望着漫天黄沙,向着南边,放声大哭了。

    坐在沙梁望娘家

    咋就把我往这里嫁

    抛一把黄沙抹一把泪

    咋就叫我活受这个罪

    那凄苦的信天游歌声在她的耳边盘绕,望着黄澄澄的天地荒沙,殷玉珍哭叫道:“娘啊,闺女这辈子落在灰沙窝里了!”

    殷玉珍想离开井背塘,到外面闯世界。她垂着泪低头在前面走,她的丈夫跟在后面哭,再后面是眼巴巴的公公婆婆。家里的那条小狗追了上来,围着殷玉珍哼唧着咬裤脚,最后,她还是心软了,停下了脚步。夫妻俩抱头大哭。哭够了,说声回哇,殷玉珍又回到了那间土窨子里。家里还有两只羊,加起来才七条腿,一只是春羔子,一只是断了后腿的羊羯子。这就是殷玉珍家的全部财产。

    殷玉珍咬牙在井背塘过了下来,由妙龄少女变成了白万祥的婆姨。陕北婆姨不怕吃苦,种地做饭,忙里忙外,殷玉珍是个要强的女人,家虽穷,她还是把小土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没事时常望着门前的黄沙想,人得泼出来活,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呢?可她又总不甘心让这欺负人的沙子一寸一寸地吞没自己,不搏一搏就这样听天由命,她还真是不甘心!以后的日子还长,她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为这个家着想。可在沙巴拉里种地,就是瞎受苦,一年下来能够收得比籽种多一点,这就算是碰上了好年景。地用不着整天种,她的主要任务就是铲沙子,几天不铲,她的家就得被风积沙埋住。

    殷玉珍生活在迷惘中,她不知该如何面对这摆脱不掉的沙漠。

    婚后的第二年春天里的一天,她冒着风沙去井边打水,猛然有了一个发现,井边有一株小杨树泛了绿,在黄风中摇动着嫩叶。这让她惊喜至极,这棵小树是咋来的呢?莫非是老天可怜我,让鸟儿衔来了种子?忽然,一个电光石火般的念头,闪现在她的脑海里,一棵树能活,就说明这沙窝窝里能植树。有了树就能挡住沙,挡住了沙就能保住了家,田地。

    我们为什么不种树呢?她思来想去,下定决心要在这穷沙窝窝里植树。丈夫白万祥有些犹豫,就算是在这大沙窝窝能种活树,甚时才有收益呢?种树能当饭吃吗?殷玉珍说沙漠里能吃的东西多着哩,沙棉蓬、沙芥菜、沙米,甚不能吃?我就是天天吃野菜,也要把树植下去!白万祥感动地说,你一个女人能吃这样的苦,我有甚苦不能吃呢?咱吃野菜就吃野菜了,这辈子我就跟着你在这沙窝子里植树了!实际上沙漠上的野菜并不是好吃的,尤其是沙芥菜,现在成为餐桌上的减肥美食,可当时殷玉珍们下咽是却是苦不堪言。这沙芥菜还助消化功能,这东西咋吃肚子里也是空荡荡的。当地有句老话叫:家有千粮万石,不吃沙芥拌饭。家中有粮的人都惧怕沙芥菜的消化功能,况肚中无粮的殷玉珍和白万祥呢?

    殷玉珍要在沙漠里种树,公公婆婆觉得这女娃话说得有些大了,他们在井背塘活了大半辈子,方圆十里能找见苗树不?这沙窝窝里要是能种活树,除非你有本事把这大沙漠移走。

    “女子啊”,婆婆对殷玉珍说,“咱心强命不强,谁让咱家老先人走西口瞎了眼窝,跌在了这么个沙窝子里?别说女人治树,这百十里能找见个种树的爷们不?咱还是像老先人样,守着这沙窝窝里扒拉出来的几亩沙巴拉地,踏踏实实过庄户日子吧!”

    殷玉珍对婆婆说:“我不想种地过日子?可这沙子欺负得你种不成地,治不住沙子,咱甚也干不成!我算是看开了,不种树过不成日子!娘,咱得为晚辈子孙考虑!我是泼出来了,我宁愿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听殷玉珍这样说,婆婆只得由着她了:“咳,你这女子倔巴着哩!甚死呀活呀,你才多大?娘是老了,娘要做得动,也和你一块种树!”

    殷玉珍笑了:“娘,咱扑下身子干,咱干它十年二十年,我就不信井背塘不变个模样!”

    殷玉珍在井背塘呆久了,知道这沙漠里有水,沙巴拉地里多时都是湿乎乎的,用手刨开沙子也是湿的。在地里干活有时渴得不行,挖两锹沙子就渗出清灵灵的水来,捧着喝一口还甜甜的。殷玉珍想,不在这含水的沙地里植树,不是可惜了井背塘的好材地?

    殷玉珍有了方向,沙巴拉也就不那样狰狞了。

    春上是植树的日子,殷玉珍却发愁没有树苗子。殷玉珍只得用家里那只三条腿的羊羯子找人换回了几百棵树苗,把它栽种在房子周围,每天象侍候宝贝一样精心地照料着,担水浇树,总让树坑内湿乎乎的。可风太大了,天太旱了,树苗子总是被狂风吹得摇晃,树根子不好往下扎。到了第二年春上,小树竟然活了100多棵。看着返青鼓芽的小树,殷玉珍眼睛湿润了,她给丈夫白万祥说:“老汉,咱这一年的苦没有白下,你看见了吗?能活一百棵就能活一千棵,一万棵,这是咱们的希望!”

    “老汉”白万祥那时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憨憨地不说话,就是挑水浇树,连口气都不歇喘。听妻子这样说,他只是笑,他清楚这些成活的小树,预示着他们生活的希望。那天,殷玉珍也笑得特别甜,殷玉珍知道,从此,他们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里开始了有希望的生活。    没有钱买树苗,殷玉珍就跑回娘家借了300块钱,先买了几头猪仔,再由猪仔倒换成树苗,这样比拿钱直接买树苗倒腾得多一些。殷玉珍是个精明的女人。白万祥也跑到外面用身上的气力和干活的手艺向人家捣腾树苗子。人们有些奇怪,这后生帮人揽工盖房子、掏粪、做零活从不要现钱,就是要树苗子,这后生到底咋了?有树的人家,就由着他剪树枝子,背起剪好的树枝子就往家赶,往往都要走十几里的沙地,翻无数道才能回到井背塘。回到家里,便和殷玉珍将树枝子修剪成树栽子,然后泡进水里,等泡几天,就用长长的钢钎子往沙漠里插眼,然后将泡透了的树栽子种进沙漠里。这种植树法,当地人称作栽树栽子。沙漠虽松软,但钢钎子捅得多了,好男儿干一天也是臂膀酸痛酸痛的,第二天握住钢钎子根本用不上力。殷玉珍握钢钎子的手、臂由酸变痛变肿最后变麻木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殷玉珍已经无法知道自己在这沙漠里插了多少眼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殷玉珍的家园已经有了上万株幼树在春风中抽枝发芽。这漫漫黄沙中的点点绿色,预示着毛乌苏的复苏,招唤着殷玉珍家的幸福生活。那个春天,殷玉珍身上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全家人齐上阵,整整干了三个多月,栽下5000多棵柳树,但她没想到一场昏天黑地的沙尘暴忽然袭来,似乎把天地都搅翻了个,殷玉珍挂牵着她刚栽下的柳树苗子,风力稍减她便冒着风沙赶到栽树的地方,费了一冬天劲挖好的水渠只剩下了一条“壕印印”,而渠两旁柳树苗子早就被风连根拔起,不见了踪影。更让殷玉珍撕心裂肺的是,她劳累过度流产了,这个坚强女人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夭折在这个风沙狂卷的春天里……

    那个春天,殷玉珍全家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

    殷玉珍的婆婆流着泪问:“风沙作害人咋就那么厉害呢?”

    殷玉珍更是欲哭无泪。她提着锹出了门,婆婆着急地问:“你不要命了?”

    殷玉珍又上来了“倔巴劲”,发着誓说:“我就是舍上命,也要把这沙老虎治住!不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荫凉地,我就枉活一回人!”    殷玉珍在实践中摸索出,要想不让大风把树苗拔掉,得先把周围的沙子固定住,然后再开始种树。她学会了用干沙蒿干沙柳枝子扎网格,再在网格里种上沙柳、沙篙、羊柴等耐旱植物,然后再开始植树。这样,草有了,树也有了。若干年后,有专家告诉她,她这是走的一条科学治沙的道路。殷玉珍笑了:“咱哪懂科学?就是绞尽脑汁用尽气力治沙子!我就不信人治不住沙!”

    1989年的初春,白万祥在尔林川打工的时候,偶尔听说村里有旗林业局下拨的树苗子,村里的领导正愁着发不出去哩。当时旗林业局支持大家植树,给尔林川村拨了5万株树苗。可在沙漠里植树人们没有把握,怕白受苦,领导咋动员也没人愿意从苗圃领回这树苗子。白万祥找领导一说,领导说:“行,你可得往活里种,千万别当柴禾烧了。林业局的人明年春上还要来检查哩!”

    殷玉珍听丈夫一说,高兴地对白万祥说:“我这憨老汉管大用哩!给你记上一大功!”他俩分了工,殷玉珍借牲口驮树苗子,白万祥在家挖树坑、洇树坑,保证树苗一到就栽上,提高成活率。殷玉珍知道,要是林业局给的树苗子种好了,栽活了,公家以后还会大力支持她在沙窝子里植树。势薄力单的她,太渴望政府的支持了。

    她激动地对白万祥说:“老汉,咱家要打翻身仗哩!”

    殷玉珍向乡亲们借了三头牛,赶往苗圃驮树苗子。三更起身翻沙漠,到了苗圃天刚泛青光,把树苗子捆成垛,往牛背上一驮连口水都顾不上就急着往回赶。卸下树苗子就和丈夫赶紧栽种,唯恐误了时机影响成活率。半个多月的时间,殷玉珍就赶牛驮着苗垛子奔波在大沙漠里,春天风多,风沙抽得她脸都裂开了口子,渗着血丝。就连苗圃的工人都感动地说:“白万祥这小婆姨可累伤了。”

    一天途中黄风大作,殷玉珍被风顶得实在走不动了,就抓着牛尾巴爬沙梁,沙梁梁有几十米高,殷玉珍就咬着牙一步步往上挪动着,好不容易上了梁,梁上的风更硬,一下子就把苗垛子掀翻到坡底。她只得驱牛溜下坡底,把树垛子重新抬上牛背,继续往上爬,当到了梁顶时,那树苗垛子又被狂风掀回了坡底。

    这次殷玉珍嚎啕大哭了:“娘啊,闺女让沙子欺负得活不出去了!”

    活不出去也得活,殷玉珍连泪都不擦,又返回坡底。这次牛快爬上梁顶时,殷玉珍一下子蹿了起来,双手紧紧拉住了牛背上的树垛子……

    太阳偏西时,她看见了丈夫从一座沙梁上跑下来接她,殷玉珍一下子瘫在丈夫的怀里,丈夫也心疼地掉泪了。白万祥卸着树垛子,一面说:“你回去歇着哇。”

    殷玉珍说:“这树苗子不栽进沙里,我咋歇得下?等多时井背塘的沙漠绿了,我再歇!”

    这天,当他们栽完树苗时,已经是后半夜了。

    第二天天不亮时,殷玉珍又吆上牛悄悄上路了,沙海很静,东方天际已透鱼肚白,天上那颗启明星亮亮地闪着眼睛……

    殷玉珍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这样的凌晨和夜晚,她都是一个人劳作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里,打网格,栽草种树,给嗷嗷等待待哺的苗木浇水。而她呢,渴了喝口沙漠中的泉水,饿了啃点从家里带来的干馍,累了就躺在沙里歇一会儿。她嫌来回回家浪费时间,索性就搭个窝棚住在沙漠里种草种树,夜间一个人睡在大沙漠里很有些恐怖,她就白天拼命干活,往死里累自己,直倒累得散了架子瘫在地上,这才爬回窝棚里一觉睡到天大亮。

    殷玉珍苦不怕,累不怕,就是受不了一人呆在静悄悄的沙漠里难以忍受的孤独。她孤独地一个人在沙漠上种树种草,她清楚地记得有天下午她在植树时,远远看见沙梁上有个人在走动,她亮开嗓子招呼人家,那人好像没有听见,直直地走了过去。殷玉珍这才记起,她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见过生人了。后来,她专门去看那陌生人留下来的脚印,还用塑料布将脚印蒙上……

    后来,殷玉珍有了孩子,在怀孕的日子,殷玉珍也一天没有耽搁种树,她的儿子就是她在种树时早产了,这个早产的孩子像稚嫩的树苗一样,在大漠中顽强地啼哭大叫,殷玉珍给他取名叫国林。意思是孩子是国家的树苗苗,国林刚刚满月,殷玉珍就又走向了沙漠。孩子满炕爬了,殷玉珍就拿布带子拴住国林的腰,把布带子固定在炕上的一根木桩子上,任孩子爬来爬去。她还得到沙漠里种树植草,那些日子她的耳朵里总是觉得有孩子的哭声,她常从十几里外的工地上往家中跑,把哭闹的孩子抱一抱,喂一喂,还得狠下心来回到沙漠中去。有时看到孩子爬在炕上睡着了,她就默默地看着孩子流泪,她在心中对儿子说:“不是娘狠心,娘是泼出命来,也要为你们刨闹块荫凉地啊!”

    当国林长到十四、五岁时,殷玉珍给他刨闹下了一块好大的荫凉地,殷玉珍家的房前屋后已经有了一片片浓郁的树林,这里已经成为国林领着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乐园。当年栽下的树栽子渐渐长成了林,一片片的绿色在殷玉珍插树栽子钢钎的寸寸挪动下,向无垠的沙漠漫延。十余年下来,殷玉珍发现插树栽子的钢钎被沙漠生生磨短了一尺多。这短短的一尺是被磨蚀掉的钢铁啊!我们已经无法计算出这是经过多少万次、亿次的磨擦才被磨蚀成这样的啊!这个磨蚀的过程凝聚着殷玉珍这个普通女人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啊!

    直到2000年,井背塘仍是无路无电,外面很少有人走进殷玉珍的世外桃园。这么多年来,村委会、乡政府和林业部门的人只是断断续续地听说,“白家的小媳妇子真把树栽活了”,“井背塘那个陕北婆姨树种得连成片了”。人成气,能办事,政府就支持树苗子,殷玉珍每年春秋植树的时候,总会赶着牲口来苗圃拉树苗子。舍此之外,殷玉珍没有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资金帮助。殷玉珍觉得,有了树,有了草,有了良田,人和牧畜都有吃的,他们生活需要的一切,这个绿色家园都能为他们提供。这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正是殷玉珍苦苦追求的。

    终于,外界有人发现了殷玉珍在毛乌素沙漠的深处种树种草的事情,来考查的人们翻沙走进了井背塘,一下子就被扑面而来的苍莽绿色惊呆了,好像一下子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里。人们粗粗算了一下,殷玉珍的树草面积足有四万多亩。人们不禁称奇,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大沙漠,这个女人咋把这些树草种活的?四万余亩数目把殷玉珍也吓了一跳,十余年光景下来,她也没想到在大沙漠里种了这么多的树和草。

    乡上领导见乡上出了这么个能干的治沙女人,十分高兴,索性动员她:我看你就把井背塘余下这几万亩荒沙也全承包了吧,国家有政策,谁种谁有。乡上和林业局给你提供树苗子,优质草种,我们也向上级争取,给你这里通路上电打井。

    殷玉珍高兴地说:“行、我听领导的话,泼出去再把钢钎子磨短一尺,把井背塘的荒沙全绿化。”

    殷玉珍说到做到,不到五年的时间,她又绿化了两万余亩。有关部门在此期间,给井背塘修了路,通了电,打了井,这下子使殷玉珍的治沙速度突飞猛进。二十多年来,她和丈夫白万祥总共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播绿七万余亩,把荒沙茫茫的井背塘建设成了一个绿树婆娑、草肥花香的绿色王国。而殷玉珍和他的丈夫付出的是整个青春年华,用殷玉珍的话来说“我俩落了一身零碎病”。

    奇迹传出,媒介来了,领导、专家来了。许多外国人也不远万里,来到了井背墉,毛乌素沙漠的腹地,他们许多人只是为了亲自看一眼这个绿色传奇,看一眼这个传说的东方女人。

    这天,宝日勒岱来到了井背塘。七十年代中期她曾主政乌审旗,对“下乡书记”宝日勒岱来说,昔日无定河两岸的毛乌素沙漠她是了如指掌。她望着绿浪起伏的井背塘,不禁思绪翻滚,热泪盈眶,她搂着殷玉珍瘦弱的肩头,动情地道:“孩子,在这大沙窝子里种下这么大一片林子,你得吃多少苦啊!”

    女人懂得女人,英雄相惜英雄。那天,宝日勒岱把殷玉珍紧紧拥在身边,殷玉珍就像俯在妈妈的怀中,激动地泣不成声。

    很快,这个东方女人的绿色传奇,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现在的井背塘已经成为中国绿色字典的重要辞章,成为被世界防止荒漠化组织和各类绿色组织关注的地方。殷玉珍也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杰出女杰,还有一些殷玉珍听也没听说过的世界组织授予她的荣誉称号。她也多次走出国门,在一些国际讲坛上介绍自己的绿化治沙,让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了绿色的毛乌素,绿色的井背塘。

    在2006年,殷玉珍和世界许多政要、各类风头人物一起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这群在世界风头出尽的人中,唯独就她一个是种树治沙的,一个土生土长于中国毛乌素沙漠里的一个普通女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