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更正和补充部分见第23-24和145-146页;亦见于第281-286页代表的完整名单。
[3]附录中为“战斗民主”。——译者注
[4]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编者注
[5]1868年3月26日,比利时沙勒罗瓦煤田发生了抗议降低工资和缩减生产的罢工工人和宪兵队之间的流血冲突;22名工人(其中有5名妇女)被捕,并受到法庭审讯,指控他们图谋杀人和毁坏矿主的财产。4月5日,布鲁塞尔支部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延聘律师为被捕者辩护。律师们发动舆论来支持被告。8月15日,陪审团宣告他们无罪。——编者注
[6]暗示在巴黎对国际协会的起诉。在1867年9月30日至1868年3月20日期间进行的第一次起诉结束后,托伦、舍马莱和巴黎理事会的其他成员被判处每人100法郎罚金。在第二次起诉中(1868年5月),被判刑的是瓦尔兰和第二届理事会的其他成员,但这次他们被判监禁在圣佩拉日监狱。
[7]原文如此,似应为“用其他两种”语言。——译者注
[8]即工会,下同。——编者注
[9]参阅第24-25页。
[10]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地方,在罗马附近的拉齐奥省,1867年11月3日法国和教皇的联军战胜加里波第的军队,使攻克罗马推迟4年。——译者注
[11]原文如此,应为“全德工人联合会”,1868年8月22—26日,该联合会在汉堡举行了代表大会。——编者注
[12]倍倍尔领导的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于1868年9月5—7日在纽伦堡举行的代表大会。——编者注
[13]参阅第25页。
[14]为便于阅读,代表姓名的错误已在正文中更正。——编者注
[15]参阅第12页。
[16]参阅第22页。
[17]原文如此,贝克尔实际上定居瑞士。——编者注
[18]参阅本卷第150页。——编者注
[19]即“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第四年度报告”,此处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461—467页刊出,括号中所加内容为杜邦宣读报告时代表们的反应。——编者注
[20]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此处不是“迫害”,而是“敌对措施”。——编者注
[2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555页。——编者注。
[22]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此处不是“它的警察”,而是“警察袭击”。——编者注
[23]十二月二日王朝(十二月二日政府)指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解散立法议会发动政变,于1852年12月2日在法国建立的第二帝国,即十二月二日帝国(1852—1870年)的波拿巴政体。——编者注
[24]六月起义指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6月22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月23—26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经过四天英勇斗争,最后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为资产阶级制度的存亡而进行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153页)。——编者注
[25]1867年7月,亚眠发生了染色工人的罢工,这次罢工得到了其他行业工人的支援。
1867年3月,鲁贝织布工人和纺纱工人开始罢工。罢工的起因是,由于采用机器后大批工人被解雇。
1867年2月,巴黎铜器工人开始罢工,他们拒绝按企业主的要求退出互助会。由于总委员会的协助,巴黎工人得到英国工联的援款。罢工以工人的胜利宣告结束,他们保住了自己的组织。
1868年3—4月,日内瓦有3 000名建筑工人举行罢工。工人要求把工作日缩短到10小时,要求提高工资并把计日工资改为计时工资;除建筑工人外,其他工业部门的工人也参加了罢工。由于瑞士、英国、法国和德国工人的支援,日内瓦工人的罢工取得了胜利。——编者注
[26]指巴黎支部提交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的报告,报告详细揭示了蒲鲁东主义者在工人斗争的主要问题上的观点,得到里昂支部和鲁昂支部的赞同,在1866年9月4日的大会上作为法国代表的报告宣读。报告的全文于1866年9月在布鲁塞尔出版,题为《日内瓦代表大会·法国代表的报告》。——编者注
[27]见1868年5月1日《法兰西信使报》第112号。——编者注
[28]见上页注释5。——编者注
[29]这次战争结束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多年的争雄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德意志在普鲁士霸权下的统一。在这次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方的有德意志的几个邦(汉诺威、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普鲁士则和意大利结成了同盟。军事行动于6月和7月在波希米亚境内和意大利境内同时展开。奥军于7月3日在萨多瓦(见注205)惨败之后,奥地利便开始议和,最后于8月23日在布拉格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把它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权利让给普鲁士,偿付了一笔不大的赔款,并把威尼斯地区交给意大利王国;早在1815年由维也纳会议(见注184)建立的、联合着三十多个德意志邦的德意志联邦就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在普鲁士领导下没有奥地利参加的北德意志意联邦。由于这次战争,普鲁士吞并了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帝侯国、拿骚大公国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自由市。——编者注
[30]芬尼运动是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爱尔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它以詹·斯蒂芬斯领导的小资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爱尔兰革命兄弟会(即爱尔兰共和革命兄弟会)为核心。该组织于19世纪50年代末先在侨居美国的爱尔兰人中间,不久即在爱尔兰本土出现。芬尼的古爱尔兰语Fiann,是传说中爱尔兰古代英雄芬恩·麦库尔统帅的武装民团的名称。爱尔兰革命兄弟会即自称芬尼社。芬尼运动的宗旨为推翻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废除大地主所有制、建立共和国。芬尼社曾广泛活动于英格兰、爱尔兰和美国等地。
1865年,芬尼社社员准备了武装起义,但是他们的密谋活动没有成功。在同年9月,英国政府逮捕了芬尼运动的首脑(卢比、奥利里、奥顿诺凡-罗萨),芬尼社的报纸被查封,人身保护法停止生效。在英国掀起的声援被判罪的芬尼社社员的运动,得到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支持。1866年和1870年芬尼社社员曾两度从美国进攻加拿大,企图挑起国际冲突,从而为爱尔兰解放创造有利条件,1867年3月芬尼社发动武装起义,遭英国政府镇压。由于芬尼社领导内部的分歧和英、美政府的镇压,这一运动在19世纪70年代后即迅速衰落。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芬尼运动的弱点,批评芬尼社社员的密谋策略,宗派主义的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错误,但是对这个运动的革命性做了很高的评价,竭力使它走上进行群众性发动并和英国工人运动共同行动的道路。——编者注
[31]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这句话的后一部分是这样的:“要求减轻对三位曼彻斯特蒙难者的判决,并指出对他们判处绞刑是一种政治报复行为”(请愿书全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319—320页)。——编者注
[32]1867年12月,国际巴黎支部理事会的住宅遭到搜查,随后开始了侦讯,接着在1868年3月6和20日对国际的法国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审讯。在法国警察搜查时所没收的信件当中,有一封信是法国通讯书记欧·杜邦于1867年11月23日写给巴黎支部的成员安·缪拉的,其中谈到国际的法国会员营救被囚禁的芬尼社社员的活动情况。法国当局企图利用这封信给国际加上组织芬尼社社员进行密谋的罪名。法庭宣告巴黎支部解散,并对理事会成员处以罚款。——编者注
[33]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这句话是这样的:“他们费尽周折进行的一切调查都毫无结果,连检察官本人也非常反感地放弃了起诉。”——编者注
[34]在法国,按照刑法法典第291条和1834年4月10日法令,成立20人以上的社团,必须经有关当局批准。——编者注
[35]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这句话是这样的:“受过帝国纪律训练的法国法官当然赶紧宣布解散协会……”“和作出逮捕巴黎委员会委员的判决”。——编者注
[36]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本段“生命力”后的一句话是“迫使帝国放弃其工人阶级保护人的姿态”。——编者注
[37]沙勒罗瓦事件指围绕着比利时沙勒罗瓦矿工的罢工发生的事件。1868年春天,沙勒罗瓦煤矿矿主把每周生产减至4天,工资降低10%,矿工宣布罢工,矿工和警察之间发生了武装冲突,22人被逮捕审判。比利时支部在国内外广泛展开了支援罢工者的运动。支部组织了许多次抗议集会。在《人民论坛报》、《自由报》等报刊上广泛报道了沙勒罗瓦事件。1868年4月12日发表了告比利时工人及各国工人书(1868年4月19日《人民论论坛报》第4号)。支部同总委员会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总委员会在1868年4月21日、5月12日和6月2日的会议上讨论了沙勒罗瓦事件;组织了对罢工者的援助。比利时支部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为被捕者聘请律师。律师设法取得有利于被告的公众舆论,被捕者于8月15日被陪审团宣告无罪。由于这些事件,国际在比利时的会员人数大大增加。——编者注
[38]指比利时1835年9月22日通过的每三年延长一次的外侨法。尽管新闻界和公众普遍抗议,外侨法于1865年6月底还是获准延期。1868年5月,比利时政府由于害怕新的群众行动,未经下院讨论就将外侨法的有效期延长了三年。——编者注
[39]门塔纳大屠杀指1867年11月3日法国军队同教皇的雇佣卫队一起在门塔纳附近击败再次进攻罗马的加里波第军队,加里波第进攻罗马的目的是要把罗马从法国占领下解放出来,归入意大利的版图。——编者注
[40]指普鲁士1850年3月11日颁布的反动的结社法。——编者注
[41]全德工人联合会是1863年5月23日在莱比锡各工人团体代表大会上成立的德国工人的政治性组织。从成立时起,全德工人联合会就处于力图使工人运动按改良主义道路发展的拉萨尔及其追随者的有力影响之下。故又称拉萨尔派。联合会把自己的宗旨限于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和和平的议会活动。全德工人联合会一方面否定工人阶级的日常经济斗争,同时却主张建立由国家帮助的生产合作社,认为生产合作社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联合会的拉萨尔主义领导在对外政策问题上采取民族主义的立场,赞同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和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实现德国的统一。
全德工人联合会大会于1864年12月在杜塞尔多夫举行。
随着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联合会的拉萨尔主义领导的机会主义策略就成了在德国建立真正工人政党的障碍。1864年底—1865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使联合会转变成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加入国际工人协会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未获成功。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不渝地同拉萨尔主义进行斗争,到70年代初,先进的德国工人抛弃了拉萨尔主义。1875年5月在哥达代表大会上,全德工人联合会同爱森纳赫派实行合并。合并后的党采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名称。——编者注
[42]日内瓦委员会是约·菲·贝克尔所领导的在瑞士的各德国人支部中央委员会,它于1865年11月起成为各支部的组织中心,这些支部不仅把在瑞士的德国工人,而且把德国、奥地利、美国以及有德国工人流亡者居住的国家里的德国工人联合起来了。贝克尔所进行的活动,特别是他所办的《先驱》月刊,在德国国内还缺少建立组织的条件的时候,大大地促进了国际的思想在德国工人中间的传播。——编者注
[43]指1868年8月22—26日在汉堡举行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工人共同行动的决议。该决议载于1868年9月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02号。——编者注
[44]指倍倍尔领导的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于1868年9月5—7日在纽伦堡举行的代表大会。总委员会派格·埃卡留斯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以多数票(69对46)通过了关于加入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一个由16名委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实施这一决议。1868年9月22日,总委员会批准该委员会为国际工人协会在德国的执行委员会。——编者注
[45]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明确的性质”为“革命的性质”。——编者注
[46]彼·福克斯被指定为总委员会出席预定于1868年9月在维也纳举行的奥匈各族工人代表大会的代表。——编者注
[47]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在“工作日”后面添上“1小时”。——编者注
[48]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在“工资”后面添上“10%”。——编者注
[49]在瑞士的50个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于1868年8月9—10日在纳沙泰尔(诺因堡)举行的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加入国际的决定。决定发表在1868年8月《先驱》第8期上。——编者注
[50]在马克思的英文稿中,“政治运动”为“动荡的政治形势”。——编者注
[51]美国全国劳工同盟于1866年8月在巴尔的摩举行的代表大会上成立。美国工人运动出色的活动家威·西尔维斯积极地参加了同盟的筹建工作。1866年10月,同盟同国际工人协会建立了联系。1867年8月的全国劳工同盟芝加哥代表大会选出特里维利克为出席国际工人协会即将举行的代表大会(洛桑)的代表,但他没能出席。1869年,同盟的代表卡梅伦出席了国际巴塞尔代表大会的最后几次会议。1870年8月,在同盟的辛辛那提代表大会上。卡梅伦通报了他参加国际代表大会的情况,同盟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它拥护国际工人协会的原则并希望加入协会。但是这一决议并没有实现。全国劳工同盟的领导不久就埋头于空想的金融改革方案:消灭银行制度,并由国家提供低息贷款。1870—1871年,一些工联脱离了同盟,到1872年同盟实际上已不复存在。——编者注
[52]1868年6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在所有政府机构和联邦机构中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编者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