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东亚,特别是印度,对受教育不多的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对他们而言,浓厚的精神上的好奇心,对异国风情的充满孩子气的兴致以及引起轰动的渴求,奇异地混为一团。
然而,对印度的真正认识和与此相关的文献直到不久以前仍然局限在一些非常狭窄的领域。在短短的几年以前,我们对于印度的造型艺术以及印度伟大的民族宗教几乎是闻所未闻的,至于“精神上的”印度,虽然存在着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也仅仅涉及了其中的个别领域。一个世纪以来,佛学引起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二十年前大多数的欧洲人还坚定地认为,印度各民族都是佛教徒,而实际上在真正的印度,现存佛教徒的数量微不足道。直到最近,研究和文献资料才将目光转向了那个歌德曾经如此强烈抗拒的另一个的印度。本文旨在从比较新的文献着手,针对印度研究挑选出最重要的出版物加以评论。
对于佛教的印度来说,卡尔·诺伊曼翻译的有关佛陀的文章,尤其是巴利《经藏》的《中部》[12](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书籍。此外,对印度其他伟大的宗教文献的了解和翻译长期受到忽视。多伊森翻译的《六十奥义书》是近几十年来唯一一本可以用德语触及这个取之不竭的宝库的书籍。现在一切都改变了,耶拿迪德里希出版社此前曾通过出版卫礼贤[13]的译作让我们突然间对智慧中国的了解增加了十倍,与此相同,它最近要通过出版瓦尔特·奥托主编的《古印度宗教》这套丛书让我们得以阅读并研习那些曾经只有东方学家才看得懂的杰作。奥托主编的这套书籍中,我最喜欢的是《〈梵书〉和〈奥义书〉选编》(由阿尔弗雷德·希勒布兰特翻译),本书精选了部分产生于远古的印度思想黄金时代的经文,将它们完美地编排在一起并翻译成德语,佛陀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一古老的印度思想。《薄伽梵歌》同样也是在这套丛书中出版的,由利奥波德·冯·施罗德翻译成德语(他在19世纪80年代所著的关于印度的书籍时至今日仍然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涉及佛教领域的有以下两本小册子:《法句语录》(这本古老的《法句经》搜集了佛教最古老时期佛教苦行主义的诗歌和箴言,据说源于佛陀本人以及他的第一批门徒)和《佛本行经》,该书为马鸣菩萨以优美激情的诗歌形式著写的佛教经典。此外,这套丛书中还包括了希尔科·威亚尔多·朔梅鲁斯撰写的两卷本的《印度教神秘主义文集》,书中内容充实广博,对每一位研究印度智慧的爱好者都将大有裨益。这两卷书首先介绍了这个崇拜湿婆的世界的颂歌和传说,其内容的真挚性、深刻性和表现力接近最为经典的《奥义书》。
奥托编写的这套关于印度宗教的丛书在今天对于每一个自己不懂古老的印度语,但是想了解这个繁荣、渴望救赎、虔诚的古印度世界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谁沉湎于这些书中,就有可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为新的欧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那些被这种奇妙的灵魂上的虔诚表现出的炙热和专注所感动的人。然而受这种危险诱惑的人不会很多,因为深入探究这个世界要求全身心地投入,这是当今读者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备的。除了这些书籍,谁若是还想找寻一个系统性的导论,那么非常受欢迎并且十分有益的便是海因里希·贡珀茨撰写的《印度神智学》(迪德里希斯出版社出版)一书,一本有关这个古老印度的智慧的书籍。这本认真著写的佳作虽然在个别地方表现出略为强烈的理性主义,但是它试图搜集到海量素材,借助于古籍中大量的引文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印度人渴望拯救的整个历史,此外还试图通过真诚的努力在欧洲人针对印度的本质通常秉持的两种态度之间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折中点,这两个态度一是吹毛求疵,二是出于迷信产生的狂热,该书对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帮助。
慕尼黑格奥尔格·穆勒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非常好看的丛书《东方文学著作》,其中有海因里希·乌勒翻译成德语的《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此书取撷自印度伟大而古老的童话文学,是此前我们并不知道的一部出色的故事集。在早些时间已经出版的另一本深受欢迎的经典,印度故事集《印度鹦鹉故事》,也同样在这套丛书中。
还有一系列有着大量插图的伟大作品试图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来了解印度,这套名为《细绘印度文化形态》的丛书最初由福尔克旺出版社出版,之后被格奥尔格·穆勒出版社接手并出色地延承下去。出版这套拥有许多大张插图的四开本书籍的目的在于,通过客观的描述和大量图片资料将广阔的印度世界的各个国家、民族和文化领域呈现在我们面前,包括风土人情、建筑、艺术、祭礼和手工业。例如由卡尔·德林撰写的两册关于暹罗的书。这两册书中首先包含了如实可靠的文字描述。六十页的引言介绍了国家和历史,然后每一册都附上将近一百五十页的大幅插图,内容包括:风景、动物和人物;种植水稻、捕猎大象;王宫和人民的劳作生活;家庭和宗教习俗;节日、建筑、戏剧演出;家用器皿和织物、艺术和精细手工艺。这两册书每本仅售十二马克,价格非常便宜。另一本书是赫尔穆特·冯·格拉泽纳普(前文已经提到过库特·沃尔夫出版社出版的由他撰写的一部关于印度教的优秀作品)所著的《印度》,厚厚一册书中附有248幅插图,描绘的对象是印度半岛,即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至杜蒂戈林之间那个真正的古老的文化印度,除了借助于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书中也用详尽的文字特别探究了伟大的国王统治下的辉煌的印度城市的历史和建筑。格拉泽纳普本人似乎在印度生活过很长时间,他给今天德国的印度语言和文化学带来了一种新的特征,摒弃抽象并且更多地转向直观形象和看得到的现实。
还有W.施图特海姆的《罗摩传奇和印度尼西亚的罗摩浮雕》,这是一部艺术史方面的专题著作,分为两大册,一册是文字,另一册是图片(230张插图)。他根据有关罗摩的史诗寻遍了印度的岛屿世界,特别是荷属东印度,搜集有关资料并拍摄成精美的照片,其中一部分是叹为观止、完美无缺的浮雕。罗摩大概是印度受到歌颂最多的神祇形象,他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可以说,在每一个印度民族中、每一种印度及马来方言和文化领域中都拥有或者曾经拥有过自己的罗摩诗歌。施图特海姆已经在马来语区探寻过了罗摩诗歌,现在专门把研究印度尼西亚浮雕艺术中对罗摩的描绘视为己任。你看,有关印度艺术史已经有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研究项目。施图特海姆是荷兰人,荷兰拥有大量印度艺术珍品,特别是在爪哇岛上。这些珍宝不久前才开始得到恰当的评价,有关婆罗浮屠雕塑艺术的出版物层出不穷也正表明了这一点。很高兴看到荷兰学者在德国为他的罗摩研究找到出版商。如果对某个稀奇古怪的东西进行抨击、编号和命名这类事情仅仅关乎学者,那么当今出现如此大量和昂贵的出版物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是这里涉及的并非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是东亚艺术中某件真正并且高贵之物。欧洲人,特别是荷兰人在让他们的伦勃朗饿死以后,现在一定非常关心此事,并且他们长时间以来只知道把马来世界视为剥削对象——佛陀、罗摩以及其他的亚洲形象现今已经如此缓慢地走向我们,走向西方,将他们巨大的谜团和问题抛给我们,这些同属于欧洲目前的形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