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格拉泽纳普并没有打着历史哲学或者神学的旗号,他甚至以几近清教徒式的简单实在放弃了对具有神话色彩以及被顶礼膜拜的事物进行注释,他遵循最主要之事,恪守他的任务,坚持搜集资料并且尽可能地以资料展现出来的可见之物为依据。这些资料是印度教的明证,囊括内容从《吠陀经》和《密续》一直到今天的风俗和祭礼,格拉泽纳普把它们汇集在自己这部内容极其丰富充实的著作里,并且进行了非常合理巧妙的整理归类。此前人们必须从众多冷僻并且有些部分混沌不清的原始素材中查找的所有资料,现今一书在手便可以如此近便、如此清晰地掌握,实属一件乐事。书中所配插图都经过了强调鲜明特征、独具匠心的精挑细选,同样值得赞赏和感谢。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专业态度对印度的宗教和风俗予以答复的德语书籍。
以前,我们几乎全是透过哲学的眼睛来审视地球上这个在宗教方面最有创造性的民族,并且几乎只了解古印度的那些力图通过理性来解决宗教问题的体系和理论。对于这个民族真正的宗教——印度教,一个最有创造性的、在可塑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宗教,我们现在才开始逐渐意识到它的伟大和精妙。
西方人研究印度时,有一个问题最让他们感到头疼和伤脑筋,那就是神对于印度人来说有可能同时具有超验性和内在性,这个问题正是印度宗教的真正核心。对于印度人,这个既在宗教情感又在抽象思维上都有着如此瞩目的创造性的民族,这个问题本身根本不存在,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并且明白,人类的全部认识能力和思维艺术只能正确评判低等世界,即人类的世界;相反,我们唯有怀着献身精神,崇敬、冥想和虔诚才可能接近神性。印度教在今天跟三千年前一样仍是印度的主流宗教,它就这样以天堂般的色彩缤纷和平地包罗了巨大的矛盾,截然相反的表述和本身固有的截然相反的教义、礼俗、神话和祭礼,它不仅有最温情的一面,而且也有最残忍的一面,不仅最具精神性,而且也充斥着大量最富淫欲的观念,不仅有最善良的教义,而且也有惨绝人寰和野蛮的祭礼。
真理是永恒的,它既不存在于这类形态之中,也不存在于那些最精美、最高贵的形态之中,真理远远超出了这一切。因此,婆罗门可能从事神职,感性的人可能喜爱奎师那,头脑简单的人可能崇拜沾着牛粪的石像的面孔——这就是神的面前万物皆归一,它只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多样性,只是表面上的对立。
格拉泽纳普秉承客观如实、严谨认真的态度著写的这本书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几乎完全摆脱了欧洲主义的束缚,不羁于那种傲慢的或者讥讽式的吹毛求疵,而德国学者尤其爱以这种吹毛求疵的心态谈论亚洲的事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