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莱茵:访德随笔-青春埃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说到老工业基地,人们总是把它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成片低矮的棚户、高高林立而且黑烟弥漫的烟囱,萧条冷落的市场,狭窄拥挤的街道,面黄肌瘦的人们……总之一副衰老的模样。到了德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埃森,却完全没有了这个印象。

    我们乘坐的旅行车还没进入埃森之前,翻译告诉我们埃森的德语词是Essen,这个词通常是“吃饭”的意思。刚听到这个解释,我们一行人都产生好奇,甚至于怀疑翻译是不是搞错了它的本意。翻译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给我们介绍了埃森的历史。埃森在德国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和辉煌的一页。有人说,只要提起德国的工业,就不能不提这个叫埃森的城市。这座位于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中部的城市,是世界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一部分。它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埃森这个名字实际上带着深深的工业文明的烙印:以往,这里的工厂烟囱林立,提升井架和高炉依天而矗,而烟囱的德语为“Die Esse”,它的复数正是Essen,这才是埃森这座城市名称的真正来由。介绍到这里,这位来自中国上海的翻译说:你们都读过列宁的名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吧?列宁在那篇文章中,曾多次提到康采恩克虏伯公司。这家公司就是于1811年诞生于埃森市的。

    翻译的话让我想起了与埃森有关的事情。埃森的重工业十分有名,其中鲁尔煤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矿区。上个世纪80年代我做记者时,曾多次到国内一些煤矿采访,那些煤矿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几乎无人不知德国鲁尔矿区的。

    史料记载,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埃森的煤铁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也快速膨胀,原来仅有3000人的埃森小城,一跃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业中心。当年,它的矿业同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现代化的煤矿工业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森市的重工业对希特勒发动战争起了顶天立地的重要作用,仅康采恩克虏伯公司在二战中直接或间接雇用的、从事军火生产的人员就多达20万,为德国法西斯军队制造了大炮、装甲车、坦克、潜艇和各种轻武器。当时,执掌克虏伯帝国大权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扮演着第三帝国军械师的角色。这些钢铁产品,沾满了被侵略被占领国家人民的鲜血。因而,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仇恨。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军和苏联红军,在攻打德国时,都把埃森作为一个必欲摧毁的重点。从1943年至1945年,同盟军把埃森当作主要的轰炸目标之一。这里,每天都有飞机轰炸声,每天都有腾空的烈火。全城5%的地区被炸,1/3以上的煤矿被炸毁,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后,德国为了加快恢复,在这里进行了重建。上个世纪50年代,埃森的上空烟囱林立,白天黑烟遮天蔽日,夜晚钢花飞腾四溅。世界众多目光又投向了埃森,它一度成为战后德国经济复苏的象征性标志。1956年,鲁尔工业区达到了经济的最巅峰,煤矿年产量一亿五千万吨。那时,埃森每天装载着煤炭的车辆占据了交通的大部分,来自地下和矿井的“黑色黄金”促生了德国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奇迹,同时,也把鲁尔区变成了欧洲大陆最肮脏的地区之一。

    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也遭受了如此的命运。埃森作为鲁尔区的代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在1958年到1964年间,有53个煤矿关闭,3万多员工失去了工作。到了1975年之后,钢铁产业的危机也接踵而来。1986年,埃森的最后一家矿厂关闭。终日机器轰鸣的埃森沉寂了下来,这有如判了鲁尔区的死刑,使它成为了老旧过时的同义词。据陪同人员介绍,埃森连续多年失业率上升,人才急速外流……一个城市衰老的标志就是没有了活力。

    在埃森一家经济研究所里,我们听到了关于鲁尔老工业区变化的过程介绍,我把这个过程叫做“美容”。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工业区的兴衰联结着几代人的生活,也印刻着人类技术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页。所谓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有利于为后世留下过去曾经有过的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历程的形象记录。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形式,其文化内涵、价值及保护方式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每项工业遗产又有其独特的存在环境、表现形式,如何发掘其内涵,如何对本地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将这里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转为发展其他的代替产业,比如旅游业。

    德国矿业同盟煤矿最早成立于1847年,这座老煤矿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见证了德国150年来煤矿业的兴起和衰落,也包含了一代人的黑金梦和血泪史。煤矿倒闭后,北威州政府没有拆除占地广阔的厂房和煤矿设备,而是买下了全部的工矿设备,使煤矿工业区的结构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矿业同盟工业区由多个建于20世纪的建筑群组成,内有各种方便煤炭生产的运输系统、燃烧炉、桶架、走道等。除了工作设施,工业区内也有专为矿工设立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员工宿舍、市场、商店等,反映了过去矿工的居住情况,和当时强调结合工作与生活的工业区规划理念。这里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即使是炼焦厂中曾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巨大圆桶瓦斯槽,或者是当年的锅炉机房以及其他众多生产流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老煤矿的工业建筑有的变身为煤矿博物馆、展览馆、舞蹈室、小戏院,有的是私人艺术工作室、办公楼、礼品店、餐馆和咖啡座。正在建设中的,还包括一所国际设计学校、工业设计园以及国际建筑、设计与艺术实验室。过去囤积废料的空地,现在种满了树和各种植物,一片绿意盎然,一扫煤矿过去的龌龊形象。一些过去用来运煤的火车铁路也改装成脚车道,每到周末都吸引许多脚车骑士前来。这里的几座典型的建筑,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游览胜地,吸引着世界各地好奇的人们:在景观公园里,昔日的厂区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而巨大水泥构筑物原先是用来存放焦煤的,而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因为这个场地的设立,没有一座山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攀岩协会鲁尔分会竟然拥有了全国最多的会员。

    这里还有许多旧厂房的利用颇有创意,有的被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因为高敞空间与各种废弃机械设备成为吊挂灯光与装饰的最佳舞台装备,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独特空间甚至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而由英国籍艺术家主导的照明设计又把这个厂区的夜间装点得如梦如幻,巨大的工业构筑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既能看工业时代的著名电影《大都会》,又能观赏从大烟囱上走下的杂技表演。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矿区内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甚至原来浴室内的白瓷砖以及内嵌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来。正是由于出色的整体保护,它才得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工业遗产与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一起,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种新兴的历史文化观点更为埃森的成功转型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历经数十年的改造,废弃的工业建筑被改造成了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等,老建筑被注人了新气息,城市的寿命也成功得以延续。昔日林立的烟囱、井架和高炉已经不再是城市的主要景观,而代之以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览馆等;昔日浓烟蔽日、煤渣满地,如今天空蔚蓝,绿阴环绕。在鲁尔区穿行,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里。这个破败的大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从一座工业城市变成欧洲的文化首都,正如埃森曾经走在了世界工业的前列一样,埃森再一次走在了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的前沿。

    走出经济研究所,一场小雨不期而遇,一群青春活泼的大学生与我们迎面而过。他们青春的笑容、青春的身影,给城市增添了青春的活力。我们情不自禁地想为埃森喝彩:曾经由辉煌跌入低谷的埃森,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把昔日的工矿改造成了博物馆、艺术中心,同时大规模地展开绿化工作,带动了旅游业,成功地由一个濒临死亡的矿业城市,转变成了文化的沃土、工业设计者的天堂,也为鲁尔区抹去了脸上的灰尘。它的成功变身,确实值得其他工业城市参考和学习。今天的埃森市区,再也不是工厂林立、尘土飞扬的景象了,而是干净整洁、绿树成阴——就像德国的其他地方一样美丽。而与众不同的是,今天的埃森已经成为了一座脱胎换骨的新城市,新机遇带来的是新的气象、新的生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青春的城市、青春的埃森。

    从埃森的变化,我想到了,一个城市要想恢复青春,保持青春,最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一个城市的青春如同一个人的青春一样,不是靠华丽的外衣能够表现的,能够表现的只有活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