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莱茵:访德随笔-议会大厦前的沉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世界很多国家里,都有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国家形象、意志、权力的建筑,比如中国的人民大会堂。德国的议会大厦,也是一座历尽风雨沧桑,饱受战火洗礼,屡次在历史转折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建筑。所以,到了柏林的外国人,几乎都会到那里看一看。

    德国议会大厦坐落在柏林的市中心,与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和勃兰登堡门近在咫尺。我们就是穿过勃兰登堡门去的那里。当时正是午后,阳光格外耀眼,大街两旁的绿树仿佛也被晒得出了汗,叶子油光闪亮。阳光照耀着的议会大厦更增添了几分庄严、几分威势和几分巍然。它仿佛默默地与每一位走近它的人在交流。其实,建筑的确是有语言的,它们的语言是通过它所显示出的或者说透露出的意义来表达,而且往往让人不难理解。只不过每个人在同建筑无声交流时,由于其地位、职业、经历、思想等等的不同,听到的声音各异。

    这座议会大厦曾被称为帝国大厦、国会大厦,始建于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的1884年,于1894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大厦的设计者借鉴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当时欧洲一些比较现代而且闻名的建筑的风格进行设计,并且把大厦的主题定位为代表着德意志帝国的权威。大厦所处的位置、建筑所用的材料、整个建筑的外貌,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这一主题思想。经过咨询陪同我们的翻译才知道,大厦上镶嵌的“为了德意志人民”几个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镶上的。

    在过去多年里,议会大厦一直是德意志帝国的象征。一些对德国、对欧洲以至于整个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决议、决策、决定在这所大厦里诞生。站在大厦髙大宽阔、气势恢弘的大厅里,你的耳边会情不自禁地回响起或一阵阵整齐、响亮的掌声,或一片片嘈杂、喧嚷甚至于歇斯底里的嚣叫。1933年2月27日深夜发生的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不仅让这座大厦一夜之间闻名世界,也将这座大厦变为一片废墟,同时将德国从共和国推向了暗无天日的法西斯统治时代。在此后10多年里,大厦里几乎听不见笑语,只有法西斯从狂妄自大到声嘶力竭的叫嚣。

    在大厦陈列的历史照片中,我看到了曾经在一些史书上、宣传品上见到过的一张具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照片。照片上,几个穿着被战火撕破了的军衣的苏联红军,正欢喜若狂地在大厦屋顶的最高处插着红旗。据史书记载,这一天是1945年4月30日。这个日子从此写人了世界历史。英勇善战的苏联红军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屋顶那一刻,标志着纳粹德国的覆灭,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标志着这座大厦的新生。我们今天看着这张照片,不能不对那些为了正义而战的勇士们肃然起敬。我不知道当初那几个将红旗插上议会大厦屋顶的苏联红军战士如今是否安在,也不知他们想起那一历史瞬间时会有什么感慨,但是我相信,他们那一时刻的身影将千古长青。

    没有一座经过战火洗礼的建筑不是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议会大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内外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颇具象征意义的中央穹顶在二战中则完全毁于战火。尽管那个象征着帝国权贵政治地位的大圆顶显得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并没有阻挡住法西斯疯狂地崛起,直至最后体无完肤。由此可见,战争并不会专门恩赐那些权贵们,也不会怜悯那些政治家,惟一能够保护自己的应当是首先保护好人类和谐。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同年12月20日,统一后的第一届全德联邦议会确定柏林为德国的首都,国会大厦为德国联邦议院所在地。德国政府对这座大厦进行了重修。为了适应国际潮流,德国政府举行了国际招标。英国建筑设计师诺尔曼·福斯特一举中标。福斯特素以高技派风格著称于世。他把一些先进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理念融入大厦最初的规划蓝本,既保留了大厦始建时的古典式的外貌,还原了它就有的历史地位,又将大厦内部进行了全部的改造和修整。他将德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和具有透明度的,欢迎每位参观者的”的理念充分地展现在这座大厦里,以开创性的设计思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建筑风格巧妙结合的手法,保留建筑的外墙不变,而将室内全部掏空,以钢结构重做内部结构体系。经过福斯特的大手笔处理,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却是一座低能耗、无污染、能吸纳自然清风阳光的现代化的新建筑。

    在大厦里可以看到,建筑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楠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尤其是他用玻璃与钢材建成了新的穹形圆顶,直径40米、高23米,内部为两座交错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钢结构支撑,参观者可以通过它到达50米高的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间,穹顶从内部照明,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而且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生态建筑的样板之一。

    在大厦里,我们看到一些残缺不全的旧柱石、雕塑,以及二战胜利时,前苏联红军士兵用俄语刻下的庆祝胜利的标语,如“莫斯科——柏林”、“阿辽沙·彼德罗夫委员”,或者“1945年4月列宁格勒”等字样的残损墙石。陪同翻译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福斯特特意保存下来的。听到这个介绍,我们不由对福斯特这位建筑设计大师肃然起敬。他对历史所持有的求是精神,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一个大师宽广的胸怀。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应当具有这种求是精神和宽广的胸襟。事实上,一个当代建筑设计师如果没有这种宽广的胸襟,很难创作出影响世界的建筑作品。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否则,也难以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建设和谐社会。而自己的国家、民族不和谐,势必影响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当年,希特勒蓄谋发动国会纵火案,破坏了德国的和谐,也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种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牢牢铭记。

    走出议会大厦,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在广场的另一侧,也就是国会大厦对面,有几座不太高的建筑。陪同的翻译告诉我们那就是德国总理的办公地。总理办公地与广场之间没有森严壁垒的警戒线,给人心里一种很舒适、轻松的感觉。广场上覆盖着绿茸茸的草坪,生长着各种名目的绿树。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及当地的市民,有的在广场上手拉手散步,有的席地而坐亲切交谈,有的对着照相机或摄像机镜头,摆着不同的姿势,以议会大厦作背景拍照。我最感兴趣的是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一些德国本地人。这些当地的德国人中,有的是夫妻带着孩子在玩耍,孩子跑、大人笑,一家人其乐融融;有的是一对对的恋人,在甜蜜地享受二人世界,躺在草坪上旁若无人地亲密接吻;也有一些老人正在草坪上散步,有独自一人的,也有牵猫遛狗的;还有不少学生正在草坪上看书,丝毫不理会身边的热闹景象和如织的外国游人……整个广场充满了和平与和谐的气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