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莱茵:访德随笔-勃兰登堡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过中国或者说熟悉中国的各国朋友,都知道北京天安门。在德国人心中,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也如同天安门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一样重要。它位于柏林市的市中心、菩提树下大街与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既是柏林的中心枢纽,又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德国人自豪地称其为“国门”,世界上则称之为“德国的象征”。从德国各地来柏林的德国人,喜欢在勃兰登堡门前留影。世界各国到柏林的人,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在这座大门前留下纪念。

    远看午后阳光下的勃兰登堡门,仿佛一尊依天而矗的雕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让人由衷地感到,它不单纯是以一座建筑,一座大门,而是一件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吸引你更想走近它,了解它。事实上,这座被称为门的建筑,的确是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城,下令建筑了14座城门。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的帝王建国定都后都把筑城作为大事。中国的北京、西安、南京等等做过古代都城的,无一例外的都有城墙,而且又无一例外的都有若干座城门。作为柏林14个城门之一的勃兰登堡门,由于地理位置显赫,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来为其命名。我们从保存下来的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那时的勃兰登堡门十分简陋,只是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起来的石门。它的作用也仅仅是城市的防卫需要。无论是建造勃兰登堡门的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还是数百年来从门下经过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今天不仅是柏林城仅存的一座城门,而且成了柏林城市的标志、城市的名片,以及德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点多少可以给我们这些当代人以启发:在规划一座建筑时,应当多想想它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并不仅仅是建筑质量本身,更重要的是子孙后代对它的文化认同。

    公元1788年,统一了德意志帝国的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决定重建勃兰登堡门。他之所以要重建勃兰登堡门,是为了体现他的伟大胜利和他的国王地位。当时已在德国建筑界地位显赫的、著名的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朗翰斯承担重建的勃兰登堡门的设计与建筑工作。卡尔·歌德哈尔·朗翰斯绞尽脑汁,在参照古希腊雅典神殿的阿克波利斯建筑风格以及欧洲一些著名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象征着凯旋意义的柱廊式城门。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看了设计图后甚为满意,下令调集德国最好的建筑工程人员、投人相当可观的资金进行建设,于1788年正式开工,1791年竣工,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比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初建勃兰登堡门还多了一年时间。一座城门用了这样长的时间,真正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这座重建的勃兰登堡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共有5条通道,通道之间还用巨大的砂岩条石互相隔开,条石的两端各装饰了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米的多立克式立柱,是典型的柱廊式结构,显得高大宽阔,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与凯旋二字十分贴切。它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加上统一凯旋的象征意义,使它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公元1794年,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为了显示皇帝的战车所到之处无不胜利的威风,又下令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在勃兰登堡门的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雕像的内容是夸得利佳驾驭四匹马车的维多利亚战神。这种在欧洲比较常见的雕像,通常是皇帝取得了某次战役或者某场战争的胜利后,建造起来用于纪念的。但放在勃兰登堡门的顶端,就显得与众不同。在勃兰登堡门前抬头望去,那四匹形态各异、神采飞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无所畏惧地向前飞驰的骏马,给人一种气壮山河、风卷残云的感觉。站在战车上的那位背插双翅的和平女神,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挺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显得大义凛然,活灵活现。这样一尊雕塑,更让勃兰登堡门显得大气磅礴。与雕塑同时建设的,是各个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的、由沙多创作的20幅大理石浮雕画。这群浮雕画的内容,描绘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海格力斯的英雄事迹。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还镶嵌有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在勃兰登堡门前,我突然之间相到,这是一个古代战场的缩影,或者说是一个凝固的历史瞬间。

    1806年10月,法国将军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打败了普鲁士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了柏林。拿破仑为了炫耀这一次的胜利,下令拆卸了门顶上驾驭四匹马车的维多利亚战神像,作为战利品拉到了巴黎。7年后的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神像又被普鲁士军队带回了柏林,重新安放在了勃兰登堡门顶上。为此,德国著名的雕塑家申克尔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嵌在了女神的月桂花环中。从此,“和平女神”被改称为“胜利女神”,勃兰登堡门也逐渐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象征。

    在勃兰登堡门前的广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历史图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从展览的图片上可以看到,勃兰登堡门顶端的女神和驷马战车被炸得体无完肤,城门周围一片残垣断壁,雄伟的勃兰登堡门也成了一片废墟。1945年的5月,苏联红军正是穿过伤痕累累的勃兰登堡门攻入柏林,占领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国会大厦,宣告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地位显赫的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还是威风一时的法国将军拿破仑、震惊过世界的希特勒,之所以不能让勃兰登堡门和顶端的胜利女神永远保持胜利的姿势,是因为他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任何时候,非正义的力量都不可能成为历史的主流,否则,世界就没有和平、和谐。这一点,勃兰登堡门也是最好的见证。

    1956年至1958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曾全面修复废墟中的勃兰登堡门。来自东、西柏林的文物修复专家,根据在二战中抢拓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然而,在安装时去掉了女神权杖中的铁十字架和普鲁士鹰鹫。到了1961年8月13日,东、西柏林分界处建起的闻名世界的“柏林墙”,让处在东、西柏林交界点上的勃兰登堡门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柏林墙在勃兰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了两半。当年曾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摇身一变竟成了军事禁区、德国分裂的标志、东西冷战的象征。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只要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都可以想象到在那段历史岁月中,勃兰登堡门在德国人心中的分量。它就像一道闸门,死死地堵住了东西德人统一、团结、进步的潮水。因而,当1989年12月31日两德统一,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之时,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涌向勃兰登堡门。那种欢呼雀跃、欢天喜地的情景,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就连我们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人看了,也激动不已。1992年,经过彻底维修后的铜车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向世人展示着统一后的德国的风采,勃兰登堡门也重新恢复了德国统一的标志的庄严身份。

    勃兰登堡门前的巴黎广场上,下午的阳光活泼地耀动,人们悠闲地散着步,享受着幸福美好的时光。广场上还有一些全身涂满油彩的艺术家,装扮成各种有趣的人物等待着与游人合影……看着四周繁华兴旺的景象,神采飞扬的人们,沉浸在和平气氛中的你,就会更加感受到和平的珍贵。

    望着光彩四射的勃兰登堡门,我不由思绪起伏。其实,一个人有做人的尊严,一个民族有民族尊严,一个城市也有城市尊严。勃兰登堡门的重建,找回的是德国的尊严,也是世界的尊严。而真正能够让这个尊严矗立起来的,是和平与和谐,而并非战争与强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