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风情-美洲风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充满乐趣的美国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全国国土面积962.9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2.268万千米。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美国80%以上的人口都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华裔约100万。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犹太教和东正教。

    美国人一般性情开朗、乐于交际、不拘礼节。美国人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所以在美国境内“认可的”社会习俗,要比有些国家的社会习俗要多得多;而一些特殊的风情风俗,也要比其他国家多很多。

    不得愁眉苦脸的“微笑之都”

    美国爱达荷州的波卡特洛市最近重申,要求市民们严格遵守这个城市在40年前通过的一项法令,即所有市民不得愁眉苦脸或拉长面孔,违者将被要求进入“微笑站”进行再教育。在那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教他如何面带微笑,只有培训合格后,才准许离开。因此,这个市的居民人人面带笑容,波卡特洛市也由此被称为“微笑之都”。

    懒人的天堂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个世界上最懒的城镇,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缓慢,镇上居民干什么事儿都像蜗牛爬一样。

    在有31名懒人居住的“懒人镇”上,既没有开设商店,也没有成立学校、警察局、消防队之类的公共设施,每个懒人都按照个人喜欢的方式生活着。

    根据调查,近20年来,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犯罪案件,也许懒人们连动动手偷东西的事也懒得做吧!州政府曾试图拨款作为该镇的建设费用,但懒人们拒绝了这笔钱。

    有趣的魔术镇

    在美国密执安州有个科隆镇,全镇人口还不到1000人,可是说起这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来它是世界上唯一的魔术镇。

    进入这个古老的小镇,人们常常会被吓得目瞪口呆:街头不断发生着可怕的凶杀案和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人正残忍地用电锯把一个少女的手臂锯掉,一个“凶恶”的家伙正持刀逼近一位老妇,还有人正在点燃一大堆钞票……

    你千万别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魔术的把戏。这个魔术镇不仅以魔术表演闻名于世,而且这里制造的魔术道具也蜚声国际。

    镇上有家着名的魔术道具公司,许多当地居民都是这家公司的职员,他们在这里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魔术道具,小则能使雪茄烟不翼而飞,大则能使一位漂亮的少女化为乌有……世界各国的魔术表演者都争相到这里购买所需要的道具。

    魔术镇上还有一个魔术城堡,城堡酷似一座教堂。进入弯弯曲曲的游廊,墙壁上挂满了世界各国着名魔术大师的剧照或头像。

    在城堡的小礼堂里,经常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魔术大师表演各种精彩的魔术节目。

    快慢不同的时间

    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维佛镇正好处在一条时区分界线上,居民生活因此有快、慢两种不同的节奏。往西走,手表要拨慢一个小时;往东行,手表则要拨快一个小时。为此,有些人干脆带两只手表。

    初到马耳他的游客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岛上的教堂都挂着两只钟,一只钟的时间是准确的,而另一只的误差却很大。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原来,这是当地人长年沿袭下来的一种习惯,他们认为用两种不同的时间可以使“魔鬼”摸不准教堂在什么时间做礼拜。

    美国的青蛙节

    说到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有一个地方非常吸引人,那就是隶属该州的小镇莱恩。每年秋天,莱恩小镇都会吸引几万人,这些人都是冲着青蛙来的。

    很多人不喜欢青蛙,觉得它们粘糊糊的,而且很呱噪。可是在莱恩镇,青蛙却被视为“丑陋的外表之下暗藏着高贵”的生灵,因此也会受到很高的待遇。

    在莱茵镇,每年都会举行青蛙节。在节日上,还会有青蛙选美和青蛙赛跑等项目,很多美丽的女孩子甚至会排着队去亲吻一只只青蛙。在青蛙节期间,花车游行,乐队演出,还有各种美味佳肴。而在这些中最吸引人的,还是青蛙选美活动,参赛者都要先费一番工夫为青蛙打扮,然后等待名次揭晓,评委会根据大家的意见,评选出当年最佳的“青蛙时尚”大奖。

    而最激烈的,还要算青蛙赛跑。比赛中的赛手是一身戎装的青蛙,搭档便是盛装的小女孩。一声令下,青蛙便脱笼而出,在女孩们的鼓励加油下,向终点冲去。人们则拥在跑道两旁,为自己喜欢的青蛙呐喊助威,场面热闹至极!

    不过,英雄青蛙并不是最先到达终点的青蛙,而是比赛过程中跳得最高、蹦得最远的那只。获胜的青蛙的主人将被加冕为青蛙女王,并受到众人的“膜拜”。

    当然,即使节日里风光无限,但青蛙们还是难以逃脱成为盘中餐的命运。活动过后,莱恩小镇的街头就会飘过阵阵炸青蛙腿的香味。而且,许多人对鲜嫩的炸青蛙腿情有独钟,油炸青蛙甚至成为人们在节日中必吃的一道美味佳肴。

    延伸阅读——与世隔绝的小村庄

    美国费城以西80千米处的兰开斯特附近,有个居住着5000多人的小村庄——普西尔贝尼亚村。村民是德国和瑞士移民的后代,属艾米什族。

    村民一直保持着17世纪新教徒生活的传统和模式,不准参与战争,不准诅咒发誓和担任公职,他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是的农家生活。

    这个村里的女子很少化妆,除脖子上戴有装饰品外,还习惯戴帽子、穿长围裙。男子留着长胡子,戴宽檐帽,上衣不用扣子,只用小铁钩挂着,裤子也使用挂钩。他们服装的颜色也是17世纪那种朴素、单调的黑色。

    村民之间有相互帮助的传统。他们不接受国家福利、生活补助等,只接受6年制教育。村民有拒绝接受现代文明的种种清规戒律,例如,不准使用电、电器、电话、照相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不准看电影、电视,连二重唱也是被禁止的。

    村民们用马匹耕耘土地,不使用拖拉机,拒绝用机器收割庄稼。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外出不准乘坐汽车,连自行车也因为轮胎是橡胶制品而不准使用。其他只要是有关现代文明的东西,都不予承认。

    现在,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艾米什族人中出现了一些现代派,开始接受电灯、汽车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正在逐渐消失。

    别具特色的美国大蒜节

    大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材。经权威验证,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而且杀菌作用显着,因此大蒜素有“地里长出来的青霉素”之称。

    大蒜这种神奇而古老的药食两用珍品,被称为“健康的保护神”,因此,全世界兴起大蒜的保健品热也日益凸显。只是,身在文明都市的人们,难免会顾及自己的“口气”,于是很少人会在公开场合对大蒜大快朵颐,只是有个地方例外……

    每年举行的世界大蒜节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蒜之乡——吉洛伊镇。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称呼,那就是“大蒜之都”。每年的7月29日到7月31日,这里便处处飘满了浓郁的蒜香,因为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大蒜节。

    吉洛伊镇的大蒜加工业相当发达,每年的7月底,都会有铺天盖地的大蒜广告,吸引着各地的企业前来洽谈业务。而吉洛伊镇也是到处都蒜味飘香,各种大蒜食品和节目也令人目不暇接。在大街上,到处都是以大蒜为主题的造型、服装和卡通画等,还有各种大蒜造型的泥塑。

    用大蒜做装饰花环是这里女人们的最爱,她们将用花朵和鲜花交错织就的花环戴在头上,显得非常美丽。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大蒜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带来许多美好的乐趣和艺术享受。

    颇费心思的首届大蒜节

    大蒜节的起源有一个真实的版本,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一个小镇称自己是世界大蒜之都,吉洛伊镇的大学校长米勒恩博士对此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大蒜之都应该是吉洛伊镇,这里的大蒜产量和加工量都居于世界首位,于是他倡议,吉洛伊镇应该举行自己的大蒜节。

    不过,米勒恩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无奈之下,米勒恩就向当地的蒜农求助,不停游说。1979年,在多方的努力下,政府勉强同意了这个提议。

    节日的第一天,一早晨整个小镇就被雾气笼罩,街上的人也非常少,主办者甚至都怀疑是否要遭遇冷场。然而,当太阳拨开乌云跳出来时,街上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节日的门票很快就售完了,食品、饮料和酒水也一抢而空。中午时分,主管啤酒的志愿者紧急向百威公司求助,要求再运过来几卡车啤酒。

    第一届大蒜节举办的相当成功,而且也使当地人对大蒜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都获得了认同感。如今,吉洛伊镇的大蒜节声势已经越来越浩大了。

    声势浩大的大蒜烹调盛会

    在大蒜节举办期间,成千上万的大蒜爱好者蜂拥而至,将由3吨新鲜大蒜烹制的菜肴——大蒜汤、大蒜派、大蒜三明治等,都统统吃光,然后愉快地散去。

    在蒜食期间,歌唱家们还会大唱大蒜的咏叹调,艺术家们则忙着展卖大蒜艺术品,可谓一个真正的、独具特色的狂欢节。

    不过,在大蒜节期间最有趣的,则是超级厨师当场表演的烹调大蒜的绝技。蒜汁牛扒肉中带红夹于面包中,茄汁大蒜爆鱿鱼更是香味扑鼻,而蒜蓉意大利凉面更是别有风味。另外,烧鸡、烧鸭以及红烧猪蹄等,也都涂上大蒜味的香料,就连熟玉米上都涂上了蒜味的奶油。

    在市场上,最多的也是大蒜瓣,还有烹制好的蒜汁、蒜蓉、蒜酱、蒜片、糖醋蒜等等,供人们食用。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则是蒜味的香水,据说可以令人皮肤细腻。

    相关链接——热闹非凡的美国食品节

    每年9月中旬的礼拜天,美国纽约市居民要汇集该市闹市区曼哈顿,兴高采烈地欢庆一年一度的食品节。

    在纽约闹市区的曼哈顿,素有“食品街”的美称。食品节这一天,街道两旁的食品摊密密麻麻,多达上千个,出售世界各地的风味食品数万种。德国的烤乳猪、汉堡牛排香味仆鼻;意大利的通心粉别具风味;日本的素炒鸡鲜美可口;美国的“热狗”让人唾涎欲滴;葡萄牙的猪肉炒饭引人注目;泰国的春卷金色酥嫩;阿拉伯的烤全羊浓郁焦香;中国的元宵、水饺供不应求;……

    另外,还有名酒、冰激凌、奶酪等。食品节这一天,纽约人总是尽量品尝各国的美味食品,“食品节里品尝世界各地的食品,等于作了次环球旅行。”这是许多参加食品节的人的一句口头禅。

    纽约人对食品节十分重视。节日前夕,报刊纷纷登大幅广告,详细介绍一些风味食品,告诉人们怎样购物美价廉的商品。广播电台、电视公司竞相通过音响画面提醒人们参加节日庆典、品尝各种风味食品和观看眼花缭乱的盛大游行。在谈到节日之前出现的这种热烈气氛时,很多纽约人风趣地说:“节日未到,已经开始过了。”

    印第安人的“太阳祭”

    印第安人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因纽特人外的所有美洲土着居民的总称。印第安人即美洲土着居民,此人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在印第安人的印加部族中,延续着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太阳节。在每年的6月24日,居住在秘鲁库斯科城一带的印第安人,就聚集在近郊的印加遗址附近举行庆典,祭奉太阳神。

    太阳节上隆重的“太阳祭”

    在清晨“太阳节”的庆典上,人们个个都顶礼膜拜,期待火红太阳的升起。当太阳逐渐升高并移向天顶时,隆重的祭祀仪式就开始了。高高的祭坛上燃起熊熊圣火,火柱直冲云霄。此时,人群顿时鸦雀无声,聆听着部族首领向太阳神的祈祷,然后人们按顺序走近祭坛,献上自己准备的祭品——用玉米粉精致的圆形糕饼。

    长期以来,印第安人都将玉米视为太阳神的化身,认为是它拯救了万物生灵,是它带给了人们幸福与安康。

    传说在遥远的过去,仁慈的太阳神降临人间。当他看到荒凉的原野上什么也没有,人们吃的是草籽野果,披的是树叶兽皮时,太阳神便从天国带来了一袋金灿灿的种子,并赠予人们很多长长的木锄。勤劳的印第安人就用木锄刨开沉睡的大地,撒下金黄色的种子。于是,在美洲的大地上就长出了葱茏的玉米,结出了硕大的果穗和晶莹的籽粒。在漫长的岁月中,印第安人就依靠种植和采集太阳神赐予的玉米果穗作为食物,用玉米秸秆作为柴薪,用玉米叶子编织衣物,世代相传,繁衍不息。

    因此,每年的6月24日这天,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太阳祭,感谢太阳神的帮助,并祈祷太阳神保佑自己平安。当庆典举行完后,人们便围着火堆载歌载舞,欢声鼎沸。直到黄昏时分,人们才渐渐散去,带着希望的种子返回家园。

    “太阳神”的另一个传说

    除了上述有关“太阳神”的传说,也有关于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据称,库斯科印加部落是印第安人的一支,祖先住在库斯科的南方,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的的喀喀湖上。这个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有一个湖心岛,据说太阳神就住在那个地方。太阳神创造了一对男女离湖创业,走遍哪里安第斯山的许多地方,最终找到了一块接近太阳的肥沃谷地。于是,两人便以父亲太阳神的名义,召集人们兴建了库斯科城。从此以后,印加人就自认为是太阳神的子孙,并称自己的国家为“世界的四方”,将库斯科作为“世界的中心”。

    12世纪的后期,库斯科部落逐渐征服了附近的部落,建立起了强大的印加帝国。到了16世纪,库斯科部落达到了繁盛时期,势力也北及哥伦比亚,南达智利中部。那时,每年的6月24日太阳祭,全城人都要出动,国内各个部落也都沿着岩石铺成的全长1.6万千米的弛道汇合,携带各种贡品来到山顶广场。随后,人们将带来的贡品敬献到祭坛上,绕着祭坛载歌载舞。到祭奠达到高潮时,人们就会抬着骆马投入湖中,作为敬献给太阳神的活祭品。

    黎明前,人们还会齐聚广场,赤脚恭候太阳的升起,直到太阳落山后,祭奠活动才结束。

    太阳节曾中断400多年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库斯科,他们瞬间就被这座城市的繁华震得目瞪口呆。一名头领感慨道:“我在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见过比它更加雄伟的了!”冒险家哥伦布也曾说过:“黄金真是个好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让灵魂升入天堂!”也正是因为黄金,才驱使西班牙人入侵了秘鲁。殖民军用先进的火器对付刀剑,库斯科城血流成河,宫殿中的宝贝也被洗劫一空。

    1531年,库斯科城被攻陷。1572年,殖民军司令皮萨罗得知印加人还藏有一屋子金银时,在俘虏了十三世印加王图帕克阿马鲁一世后,称只有交出一屋子金银的赎金,便可将其释放。然而当这些金银被皮萨罗拿到手后,国王还是被绞死了。印加帝国就此灭亡,全体臣民都沦为西班牙人的奴隶。

    然而,印加人并不屈从于殖民统治,一位名叫阿塞·加夫列尔孔多尔坎基的酋长,在1780年举行了起义,自称图帕克阿马鲁二世,以示恢复印加帝国。几个月内,起义军就发展到6万多人,并很快解放了秘鲁南部及玻利维亚等地区,进军库斯科。

    但是,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兵分几路后就被击破。1781年5月18日,阿马鲁二世被押解到库斯科中央广场,五马分尸。就义之时,成千上万的印加人不顾殖民军的镇压,跪在街头向领袖致敬诀别。

    自由之火并没有因为阿马鲁二世的牺牲而熄灭,1821年7月28日,秘鲁终于解放了,太阳的子孙又成了自己国家的主人。

    1944年,中断了400多年的太阳节活动又重新恢复。节日当天,城里300余家旅店均告客满,祭奠盛况也不减当年。

    相关链接——印第安人热衷“抢婚”

    印第安人度蜜月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不是在婚后,而是在婚前。在结婚前,小伙子们会乘着月夜将自己的意中人“抢”走,到森林深处度过满一个月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满一个月后,小两口才会双双归家拜见双方父母亲,这才会正式举行婚礼。

    这也是印第安人的婚恋“三部曲”:抢婚、蜜月和结婚。

    体会巴西的特殊情怀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尔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接壤,是南美洲面积第一大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巴西是世界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连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

    在历史上,巴西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长达300年之久。其国名巴西,葡萄牙语意为“红木”。在16世纪,殖民者登上巴西时,发现这里有一种名贵的树木,从中可提取欧洲难得的红色染料,遂将此木称为“红木”,后来演变成国名。

    巴西全国面积854.74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

    人人都有绰号

    巴西人喜欢用别名、爱称和绰号。这些别号有的是由名字脱胎简化而来,如巴西总统卢拉的名字就是由路易斯转化过来的。而有的别号则与名字毫无关系,由自己或亲朋好友命名,如足球明星贝利、卡福等。

    很多名人以别号着称,本人姓名反而不为人所知了。在别号得到广泛传播后,不少公众知名人物往往要求将别号登记为正式名字,巴西总统卢拉就属此例,他的原名叫路易斯·依纳西奥·达·席尔瓦。

    别号在巴西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西人乐天、开朗、轻松、幽默的心理特质和事事从简、不加修饰、随意而为的行事风格。

    巴西人爱起新奇的怪名。一位竞选议员的政治家自封别号“巴西的曼德拉”,并正式注册为名字。有一个父亲把巴西国歌的第一句歌词分成三段,分别给三个儿子做名字,其爱国之心虽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听起来始终让人觉得有点古怪。巴西是音乐之乡,拿歌词取名的大有人在。而以外国国名、地名、人名取名的也很普遍,比如20世纪80年代时有个球星就叫“中国”。

    显然,巴西人如此取名并非偶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巴西人思维独特、富有创意,喜欢别出心裁,有时甚至随心所欲的个性。

    别出心裁的处罚

    在巴西圣保罗市,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后,就被送到幼儿园,让他们看孩子们在画有街道和十字路口的地板上玩汽车,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交通知识,经过考试合格后才准离开幼儿园。在德国,警察一旦发现超速行驶的汽车,就将其拦住,让他的车停在路旁停车场,然后由警察用警车将司机送到离城10千米的荒郊,让其步行返回。

    加拿大的普罗维顿斯大街上很少有垃圾,因为这里有一个规定:如果谁在街上乱扔果壳垃圾,除了捡起自己扔的垃圾外,还要再从街上捡5样垃圾扔进垃圾箱里才行。但是大家都十分讲究卫生,不随便乱丢垃圾,所以要想在街上寻找垃圾可是件十分吃力的事儿。

    在意大利米兰市,倘若有人无票乘坐公共汽车,-旦丑行败露,便要担任义务查票员,此人必须查获另一个无票乘车者后,方能回家。第二个无票乘车者便接替“前任”,充当检票人员。

    尼日尔迪法省恩古尔提地区主要居住着图布族人,那里的居民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对于个人之间的纠纷特别是打架,惩罚的方法令人惊奇:罚金以骆驼的头数来计算,数目的多少按身体受伤部位的不同区别对待,眼睛、鼻子、耳朵、腹部等每一部位都有一定的价格;伤势严重的话,要交的骆驼头数就更多。

    用降雨计时的地方

    南美洲巴西有个巴拉城,那里的居民从来不用钟表计时,而是利用降雨来计算时间。

    那是因为当地气候湿热,每天都会下阵雨。更令人惊奇的是,每天降雨的次数几乎一样多,而且什么时间降雨和2次降雨间隔的时间也非常准确,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长久以来,当地人就把降雨当作了会报时的“大钟”。

    朋友们约会,不是说上午几点或下午几点,而是说上午第三次雨之后,或是下午第二次雨之前,几乎从没有发生过差错,十分方便。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土隆加贡地区,每天也有两场准时降临的大雨。一次是下午3时,一次是下午5时30分左右,正好是学校下午上下学的时间。因此,当地学校都以两次降雨作为学生上课和放学的时间。

    更有意思的是,乌拉圭的内格罗湖畔有一个泉眼,它会保湿,一日喷射三次泉水。头一次是早上7时,第二次是中午12时,第三次是晚上7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而这三次喷射泉水的时间,正好是当地居民早、中、晚三餐的用餐时间。因此,这个泉又被美誉为“三餐泉”。

    令人垂涎欲滴的巴西烤肉

    巴西烤肉可是相当有名的。巴西烤肉的原料主要有牛肉、羊肉、猪肉和鸡肉等,而且是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火候。

    吃烤肉时,人们会用长约60厘米的铁钎子将拳头大小的肉块穿成一串,由服务生将肉串儿不断送到每位食客面前,如果喜欢某块肉,还可以自己用手里锋利的刀按照自己希望的厚度将肉片下来,再用夹子将肉片放进自己的盘子中,慢慢品尝。遇到烤肉中带有血丝的,如果不愿意吃下去,还可以将它放到一个盘子中,那是专门用来盛放弃用肉片的盘子,不会有人认为这是浪费。

    小知识——五花八门的货币

    除了我们常见的货币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奇特的货币。

    在南太平洋群岛上,人们用鸟的羽毛、石头、动物的牙齿作为货币来使用的。

    圣培古文斯群岛上,也通行以鸟羽作羽币,但只限于红色的鸟羽。这种鸟羽只能从一种罕有的鹦鹉身上才可以找到,所以十分贵重。

    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有一种奇特的货币——狗牙。当地人普遍养狗,每逢节日到来便宰狗庆祝,并把狗牙留下来作为货币使用。一颗狗牙大约可以买到100个椰子。而要娶一个新娘,就必须用好几百颗狗牙作聘礼。近年来,外来的白人运去大量的狗牙来骗取各种有用的物资,使得当地曾一度出现了“通货膨胀”。好在当地还有另一些货币,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猪的獠牙了。猪的獠牙长得越弯,价值就越高。因此,当猪还小的时候,人们便设法弄弯它的獠牙,让它畸形生长。獠牙有弯成一个圆圈和两个圆圈的。

    此外,还有一些货币是蜗牛的壳。当地拥有蜗牛壳最多的人,往往是部族中的酋长。

    还有以鲸牙作为货币的。斐济人在欢迎宾客时,不仅请客人喝一种名叫“洋格纳”的植物饮料,还赠送鲸牙。如果有人得到一枚鲸牙,即被认为是无上的荣誉。

    加拿大的盛大节日

    初次接触加拿人,你会觉得它似乎与美国很相似。加拿大也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这里有各种肤色的人种。加拿大人的生活很富裕,他们也穿牛仔裤,看好莱坞电影,读美国杂志,喜欢旅游,热爱大自然。然而他们说:我们不像美国,我们从心底里感到我们与他们不同,我们是加拿大人。加拿大人对自己的民族特点饱含深情,这种感情的根源来自于加拿大不同于美国的历史和传统。

    穿各式枫叶服装大游行

    加拿大的国庆日是7月1日。每到这个日子,全国放假一天,一同欢庆。大批加拿大人都会在国庆日举行热闹的游行活动。人们还喜欢在游行时穿上有代表性的枫叶服装,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为有趣的是,富有创意的加拿大人设计出了千奇百怪的枫叶系列服,连雨伞、眼镜也都是枫叶的造型,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另外,加拿大在国庆时还有放烟火等活动。2003年,加拿大皇家造币厂还为国庆发行了一枚彩色银币以示庆贺。该币的反面图案是一只逼真的北极熊,上面有枫叶飘落在CANADA字样上。大红和银白的色彩搭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热闹奔放的狂欢节

    在加拿大的东南部的港口城市魁北克,举行冬季狂欢节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冬季狂欢节为期10天,每年从2月份的第一个周末起开始举行。

    狂欢节的规模盛大,活动内容奇特多彩,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文化色彩。节日前美术工作者往往要花上一个月功夫,用冰块堆彻起一座五层楼高的“雪的城堡”。城堡上彩旗林立,迎风招展,雄伟壮观。

    节日到来时,市民们还要推选出一个“魁北克冬季狂欢节之王”,作为狂欢节期间该市的临时“统治者”。他将身穿白色衣服,头带白色帽子,手带白色手套,被打扮成一个活“雪人”,向参加狂欢节的人们含笑招手,表示欢迎。

    狂欢节期间还会举行冰雕比赛、划船比赛、越野滑雪比赛、轮胎滑雪比赛、大型滑车、狗拉雪橇赛、冰上赛马等各种体育活动。冰雕比赛是狂欢节的主要活动项目之一,20多个国家的冰雕大师一时都云集魁北克省市。在一条被称为“狂欢节大街”的街道两旁,随处可以看到用冰块堆彻或雕刻而成的各种人像、动物、建筑物、几何图形等,晶莹剔透,千资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花车游行更是节日里热闹的一幕,一辆辆装饰得五彩缤纷的花车播放着悠扬动听的乐曲缓缓进行,人们随着乐曲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直至深夜。加拿大狂欢节每年吸引近百万国内外游人。

    花样百出的加拿大婚俗

    加拿大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英裔、法裔、印第安人、华人以及各国的移民等,这些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在婚礼上表现也是如此,从而令加拿大成为一个有着多姿多彩婚俗的国家。

    加拿大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因此他们的婚俗与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加拿大青年对婚礼都非常重视,总是力求将婚礼办得热闹隆重,富有纪念意义,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里,就开始为婚礼做准备,比如进行各种婚前咨询,为新婚购置物品等。为了迎合这种需要,加拿大各地每年都会举行一些结婚用品展销会。

    加拿大人喜欢在每年的5月到9月这段时间内举行婚礼,尤其喜欢7月,而且婚礼多选在周六这天。在此期间,加拿大城乡的教堂从早到晚都会传出悦耳的《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乘坐的彩车队徐徐而行,围观的人们则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祝福。相遇的车辆还会鸣喇叭表示互相祝贺,人们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当中。

    教堂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还要乘坐彩车在繁华的街区走上一圈,随后便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拍摄新婚照片。

    婚宴多会在晚上举行,先是非正式的酒会,接着是正式的冷餐和热餐,气氛相当热烈,场面也很隆重。

    延伸链接——惬意的“帐篷生活”

    加拿大土地辽阔,那里有浩瀚的森林、广阔的草地、美丽的湖泊,还有奇妙的四处流动的“帐篷”,这里的人们都喜欢居住在可以旅行的“帐篷”里。“帐篷生活”给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带去了欢乐。

    加拿大的旅行“帐篷生活”,不单是指在野外搭帐篷、燃篝火,还包括住旅行汽车的生活,颇具特色。

    旅行汽车可以带着人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也能够很方便地装配出简易房屋,有些简易房屋甚至还带有很大的露台。

    在加拿大,有许多为旅行者提供的林间空间及湖边绿地,那里树木苍翠,绿草如茵,风景十分秀丽。这些供旅行者使用的空地地下都安装有上下水道和煤气管道,还有电话、电灯等设施。只要旅行车停在以木桩为标记的固定位置,把露出地面的装备齐全的各种管道线路按说明安装好,就可以过上异常方便的现代化生活了。

    因此在加拿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过起了悠闲的“帐篷生活”。在料峭的春天,去暖暖的海边晒太阳浴;在炎热的夏天,去丛林密布的凉爽山间避暑;在乍寒的秋天,去美丽的枫林看红晕渐渐染上梢头;在刺骨的冬天,去温暖的南方享受难得的惬意……

    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

    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生活着一个奇特的民族,这就是因纽特人。因纽特人的祖先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因纽特人属于东部亚洲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更多的亚洲人的特征,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分别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

    因纽特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他们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并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

    艰苦的渔猎生活

    因纽特人居住在冬天被坚冰封锁,夏天永远浮动冰块的北极地区,终年以渔猎为生。冬天猎取海豹,春天在海上捕鲸,夏季猎取麋鹿。长期的渔猎生活训练了他们的千里眼和机敏动作。任何猎物一旦被他们选中便难以逃脱。他们往往是从容不迫地悄悄接近猎物,猎物越大,他们越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时还抽起烟来。

    每年1到3月中旬,海岸因纽特人就开始进行捕鲸的准备工作,如修补大型皮船,储备粮食等。4月起,捕鲸者便各自编成7~9人的捕鲸小组,带着野营装备,乘坐大型皮船出海了。到了海上,他们便在坚固的冰层边缘搭起帐篷,等待鲸鱼的出现。捕鲸者常常选择宽窄适度的水路,这样不致因水路过窄鲸鱼游不过去,也不会因水路过宽而难予捕捉。当鲸鱼游过喷水时,他们便立刻测定其再次浮起喷水的位置,划动他们的皮船与之接近。至鲸鱼第二次浮出水面,捕鲸组的首领便迅速将鱼叉抛向鲸鱼,刺进它的心脏。5月一过,捕鲸季节便结束了。6月中旬,他们在希望角举行鲸鱼祭,为庆祝收获,宴请聚居地附近的亲友。

    猎取麋鹿需众家合作。最有效的办法是一部分人先埋伏在溪谷地带,另一部分人则绕到鹿群后方,鸣炮惊吓它们,使其沿溪谷奔跑,其他埋伏者趁机在侧面狙击。

    因纽特人获得猎物后,当场将之解体,根据肉、内脏、皮毛等部位不同加以区分。肢解猎物时,猎人们欢快地发出“嘻嘻”的笑声。因纽特人喜食刚宰杀的猎物鲜肉,海象的肠子,糜鹿角内的髓质。海豹的眼睛都是最引人的部位,击中猎物的射手可优先享用。

    对因纽特人来说,猎物全身都是宝。海象、麋鹿的皮可以制成皮衣、手套和靴子,海豹皮是制造皮船和皮鞋的重要原料,猎物皮下脂肪可供照明,烹饪和取暖使用。

    充满宇宙的精灵

    在因纽特人看来,整个宇宙充满了精灵。气、风、水、地,无一不为精灵所寄寓,渔猎的成败,生死的安排全由精灵掌握。各种物体、动物、自然现象都由特定的精灵主宰,诸神灵中威力最大者是海神。海神多为女身,在巴芬岛,女海神被称为“塞德娜”。她栖身海底,一切海生动物均属海神管辖,渔猎所获无不视为女海神所赐;倘若触怒塞德娜,或失于献祭,她必使渔猎徒劳无功。每逢举行仪式,萨满便佯装下到海底拜见塞德娜,祈请赐以猎物。因纽特人还相信人死之后其精灵会托生于后代,通常为孙辈。

    因此,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儿童均为其祖父母或已故先祖所附身。因纽特人从不打骂子女,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相信祖辈之灵附着于子女身上。

    勾通人与精灵的媒介是萨满,所有的精灵都能通过萨满所行的特定仪式,为萨满所役使。因此,萨满就具有了祛病禳厄,保证渔猎成功的功能。人人都想成为萨满,但天地间不存在无主的精灵,只有待到某一萨满死去,才能有一个幸运者承受这一萨满所遗留的精灵,成为一个真正的萨满。

    相关链接——因纽特人的雪屋

    北极的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因纽特人过去所居住的房屋是用雪砖砌成的圆顶屋。因纽特人建造冬屋时,先把雪均匀地压实,制成有二三十厘米厚的长方形砖,再用这种雪砖砌成一个直径为三四米的圆形基础,人站在里面从底层开始一层层往上砌雪砖。这样愈到上面,圆周愈小。屋子砌成后,从雪地上挖一条通道,作为出入口。

    雪屋建成了,为了防风雪,御寒冷,因纽特人往往还要在半球形的屋顶上盖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以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的墙壁上到处挂满兽皮,亦可防寒。另一御寒方法就是遮蔽窗户,一般是用透明的海兽肠子做遮蔽物,这种窗户只透光不透气,很具特色。

    雪屋里一般储藏有相当数量的日常食物,比如面粉、茶叶、麋鹿肉、海兽肉之类。在雪屋最深处,有一块用雪筑成的高台,这就是因纽特人的卧榻了。他们休息、吃饭都在这个用雪做的床台上,却谁也不会被冻坏。夜晚睡觉时,全家男女老少都脱光衣服,钻进一只皮制的大口袋之中,互相依偎着取暖。若有客人来访,因纽特人就在雪床上再铺一层软雪,软雪之上垫一层柳枝,柳枝之上覆一层兽皮,这样,雪床就很暖和了。

    因为雪是一种绝热材料,加之圆顶屋四周都被雪砖密封,又没有门、窗,所以可隔绝外面寒冷空气,屋内热气跑不出去,能让因纽特人人度过北极之冬。

    墨西哥的有趣风俗

    墨西哥位于美国南面,面积197万平方千米,人口8340万人,其中90%以上居民是印度欧混种人,其余主要是印第安人。96%居民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墨西哥现已成为世界上讲西班牙语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首都墨西哥城。

    在墨西哥,到处都可以看到仙人掌。据说全世界已知的1000多种仙人掌中,墨西哥可以找到500多种,其中有200多种是墨西哥特有的。这里有高达17米。重几十吨的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仙人掌的图案,因而素有“仙人掌之国”的美称。

    墨西哥也保留着许多自己国家特有的风土人情,这些风土人情,也构成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墨西哥。

    墨西哥令人捧腹的“驴节”

    在墨西哥中部的奥通巴镇,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热闹非凡的“驴节”,一群驴站在镇中心的广场上,有的被化妆为墨西哥总统的模样,有的被化妆为第一夫人,还有的身披鳞片,活像一个火龙……

    活动从最热闹的“驴球比赛”开始。驴的主人手拿扫帚,骑在驴背上,驱赶着驴子追赶地面上的足球,顺从的驴子会在主人的口令下熟练地左冲右突,频繁得分;而那些脾气不好的驴子,则总是违背主人的命令,让主人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活动的高潮,应该算最后盛大的游行活动了。通常身着华丽的马里亚奇民间乐队、装饰华丽的彩车和装扮得各具特点的驴纵队从欢呼的人群中穿过,博得阵阵欢呼。

    墨西哥“Pinata皮纳塔”游戏

    “Pinata皮纳塔”,是墨西哥人在过节、尤其是圣诞节时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什么是“Pinata皮纳塔”呢?它其实就是一种盛放糖果和小礼物的容器,造型则千变万化,而游戏者的任务就是打碎“Pinata皮纳塔”,享受成功与收获的快乐。

    在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阿尔科曼,被认为是“Pinata皮纳塔”的诞生地。这里不仅每年都要举办隆重的敲打“Pinata皮纳塔”的活动,而且“Pinata皮纳塔”的产销也颇具规模。

    以前,“Pinata皮纳塔”的原料是陶土,用手工制作,现在则改为纸质原料,由工厂批量生产。尽管一个“Pinata皮纳塔”的售价只有10美元左右,但对不少当地人来说却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玩“Pinata皮纳塔”游戏,通常要在开阔的地方进行,游戏者要蒙住眼睛,击打“Pinata皮纳塔”。每位参与者都轮流重复进行游戏,直到将“Pinata皮纳塔”完全打破,所有人一起分享洒出的糖果和玩具。

    墨西哥传统的“Pinata皮纳塔”是七角星形状。根据传统,“Pinata皮纳塔”象征魔鬼,里面包着的五彩纸片、纸卷和彩球象征被魔鬼控制的美好事物,用大棍子敲破“Pinata皮纳塔”,象征着把美好事物从魔鬼手中夺回。每逢重要节日,墨西哥人都有打“Pinata皮纳塔”的仪式。

    有趣的“单身女人角”

    在墨西哥的莫雷利亚市,有一个“单身女人角”,这里摆放着400尊头朝下的圣安东尼奥雕像。在墨西哥有一个筑牢的风俗:如果女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出去,就要去惩罚“月下老人”圣安东尼奥。一些着急的女人为此也将圣安东尼奥的雕像倒过来放置,以此来惩罚他,直到圣安东尼奥“帮助”她们找到如意郎君为止。

    圣安东尼奥的雕像大小各异,材质也不一样,多是石质的。为了能提醒圣安东尼奥关注自己的终身大事,来这里的女子会将13枚刻有自己名字的硬币供奉在一尊倒放的石像前,然后围着庭院中的一个喷泉转13圈,并要祈祷圣安东尼奥快些帮助自己找到另一半。

    在墨西哥人口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子,为了能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除了结识朋友和相亲外,就将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古老的传说中。于是,墨西哥的这项风俗也愈传愈旺了。

    在墨西哥要常常付小费

    接受服务,支付小费,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了。但到了墨西哥,这种习惯就要改改了,因为那里的小费简直就是五花八门,几乎干什么都要付小费!

    比如,去朋友家拜访,进入公寓时需要给门卫小费;从朋友家出来时,还要支付朋友家的佣人小费;就连外面收垃圾的人,也要给小费!在车如潮水的十字街头,红灯一亮,马上就会有-群人蜂拥而上,不容分说,半分钟不到,就让你的汽车光洁如新,这时候你能不掏钱包吗?

    更令人惊奇的是,就连有固定工资的墨西哥警察也来凑热闹。当你在超市门前苦于找不到停车位时,不用着急,只要给警察一点小费,你的汽车就可以顺利地停在路边,警察还能帮你看车呢!

    当然了,去卫生间也是少不了要给给小费的,因为就连卫生间的洗脸台上,都放着精美的“小费筐”!

    人是从玉米进化来的

    墨西哥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古老的玉米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可以认定,墨西哥文明是从玉米的栽培开始的。自古以来,包括墨西哥在内的美洲原住民都把玉米当作神圣的谷物。墨西哥人的祖先甚至认为人类是从玉米进化而来的,他们常说:“我们创造了玉米,玉米同时也创造了我们,我们是玉米人。”

    在墨西哥,现在用玉米加工的产品多达数百种,玉米不仅可以增加饮料的甜度,当作牛饲料和用来榨油,而且还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和医药品使用。

    不过,最让人惊讶的是,玉米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烟雾浓度。烟雾大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一旦烟雾形成,就会阻隔太阳光直射而使气温下降,增加二氧化氮气体的浓度,引发呼吸道疾病。而玉米恰恰能降低有害烟雾的浓度,净化空气。

    因此,在墨西哥,人们把有这么多用处的玉米叫做“黄金谷物”。每年玉米丰收时,还要举办隆重的“玉米节”,感谢“玉米神”对人的恩赐。

    奇闻轶事——独一无二的婚礼

    墨西哥的塔拉乌马斯人性格开朗豪放。要是姑娘看上了一个小伙子,就去抢他头上裹着的汗巾或是脖子上套着的项圈,然后急忙跑开。如果小伙子在姑娘身后紧追不舍,就表示他已经同意了这门婚事,接着两个人便可以请求部落长老允许他们结为夫妻了。

    古代希腊妇女的年龄,不是从出生那天算起的,而是从结婚那天算起。当时人们认为,结婚标志着一个女人真正的生命开始了。

    古代巴比伦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适龄女子拍卖会。男人们根据女子的相貌,出价购买她们为妻。而收入的钱则作为那些容貌丑陋、无人购买的女子的嫁妆,以便她们也能够找到丈夫。

    南斯拉夫加利奇尼克的女子,一旦订婚后,直到举行婚礼前,都不能用眼睛看她的丈夫。新婚之夜,妻子只能从订婚戒指的圆孔中,偷偷地看到丈夫第一面。

    意大利的风土人情

    意大利古时称过“艾诺利亚”、“威大利亚”或“艾斯佩利亚”,后来由于语言的变化,“威”音变成了“意”音,即称“意大利意大利亚”,意为“小牛生长的乐园”。

    也有人说,“意大利”的名称是由该国一个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意大利为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公元2~3世纪为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版图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公元14~15世纪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此后几经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国。1870年实现统一,建成了意大利王国。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为“意大利共和国”。

    意大利也有许多自己国家特有的风土人情和节日民俗,尤其是许多令人惊讶不已的风情轶事,更是吸引着国外游人前来领教。

    棋盘上定“姻缘”

    在意大利北部维琴察附近,有一个名叫马罗斯迪卡的小镇,那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其中,“姑娘与勇士”的故事最有情趣。

    据说,早在15世纪时,有两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一个名叫安加拉诺,另一个叫瓦洛纳拉,他俩同时爱上了丽奥诺拉——马罗斯迪卡镇上一位名叫帕里西奥的贵族的女儿。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在这两位小伙子之间必须进行一场决斗。与其说是决斗不如说是智斗,因为丽奥诺拉的父亲帕里西奥决定,这场决斗将在棋盘上进行,即凭借各自的智慧取胜对方。获胜者将有权娶丽奥诺拉为妻。结果经过一番“斗苦”,瓦洛纳拉终于获得了胜利。

    为了纪念这场独特的决斗,马罗斯迪卡镇上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决斗”仪式。每逢这时,镇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打扮得古色古香,以增添仪式的气氛。

    仪式通常在镇上一座古堡前的广场上举行。首先,由众人推选出一位被认为是镇上最俊俏的姑娘作为“丽奥诺拉”。接着,在广场上铺上一面巨大的棋盘,棋盘上的棋子都由真人充当。他们一个个身披甲胄、手握兵器,装扮成15世纪时的武士。最后,两位象棋名将步人广场,各据一方,进行“决斗”。

    战幕缓缓拉开。双方的“棋子”开始在棋手的指挥下进行战斗,直至对方全军覆没。获胜者被众人誉为“瓦洛纳拉”。在大家的欢呼和簇拥下,“瓦洛纳拉”骄傲地走向“丽奥诺拉”。当他俩相互亲吻后,“瓦洛纳拉”和“丽奥诺拉”便携手并肩就此结为“夫妻”。

    在意大利打出租很困难

    在意大利罗马的街头,很少有空驶的出租车,偶尔有一辆空车驶来,路边的乘客招手它也不会停下,因为这是别人打电话叫的。

    之所以在意大利打出租困难,是因为这里的出租车站多设在机场、火车站和市中心的广场上,一般居民想打车,就必须要提前打电话预定。

    在意大利,开除者也是需要向政府申请执照的。罗马的出租车司机除了要参加合作社意外,还有比较少的一部分“散兵”。这种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司机,就要自己买车,并自己负担汽车的保险和费用等。

    尽管这类“散兵”不用合作社管理,但他们也要按许可证上排好的班次上下班。因为罗马市政府在颁发许可证时,已经将许可证分类编号,并按编号排好班次,以避免夜间或天气不好时司机们不按时上班,客人打不到出租车。

    意大利人喝起酒来不计时间

    意大利是个嗜酒的民族,每个意大利人几乎都很善于喝酒。意大利人鼻子比较红,据说这就与饮酒有关。

    在意大利,最流行的是一种叫做“维诺”的葡萄酒,盛在一个大肚细颈的玻璃瓶中。这种酒颜色紫红,烈性较小,而且卖得不贵,因此也是意大利人的家常饮料。无论早饭午饭,男人女人,很少有不喝这种酒的。有时他们也喝咖啡,但也喜欢在咖啡中掺入一些酒,以增加咖啡的香味。

    在一些正式的宴席上,每每一道菜上来,也会搭配一种不同的酒,而且酒的颜色、酒杯形状鞥,也都有所差别。在一些较隆重的场合,还要开香槟酒。

    在意大利,吃一顿饭通常只有两道菜,但最普通的一顿饭吃下来也要一两个小时。菜虽然少,但因为要喝酒,所以时间也会比较长些。

    意大利的美味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匹萨的发源地,在罗马时代就有了,不过当时只是饼,没有配料。上等的匹萨必须具备4个特质:新鲜饼皮、上等芝士、顶级匹萨酱和好的馅料。区别匹萨饼的好坏是它的风味,但区别它做工是否道地,就要取决于它的韧性了。

    做饼底的面粉一般用春冬两季的上好小麦研磨而成,再选用内含20多种成分的专用酵母进行发酵,这样做成的饼底才会外层香脆、内层松软。纯正乳酪是比萨的灵魂,正宗的匹萨一般都选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但却选用低卡路里的新西兰乳酪。

    无论是用西红柿还是火腿,用菜蔬还是用其它调料,匹萨饼的浇头永远有3种颜色:红、绿和白(奶酪)。而这也正是意大利国旗的颜色。

    意大利面也是意大利的特色食品。极品的意大利面采用高级白酒,上好的甜蕃茄颗粒,纯蕃茄酱,初榨橄榄油和去籽黑橄榄,还有牛菲力牛肉,加月桂叶、百里香、罗勒等好的食材做成酱汁,在配以世界第一品牌的意大利面Brallia的Spaghetti面条,它的面条弹牙有劲,久煮不烂,呈现透明金黄琥珀的面条,组合成受高品味人士着迷的口感与味道!

    奇闻轶事——建在水上的房屋

    你听说过住在水上的人吗?柬埔寨人就生活在这些建造在水上的房屋里,这种房屋被称为水上房屋。

    可是,为什么他们要把房子建在水上呢?那是因为柬埔寨人的房子每年都要被泛滥的河水淹没,不得已,当地人只好把房子建在水上了。目前,在柬埔寨的洞里萨湖上,水上房屋的数量已超过了几千幢。当地人每天在这些水上房屋里吃饭、睡觉,并且在这些水上房屋中间已有了水上学校。

    偶尔有些水上房屋会有独立的洗手间,但大部分人只能在密林中对付着解决内急问题。在柬埔寨的水上房屋里,几乎无法找到常见的冲水式洗手间。用冰块造房子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就是穿着厚厚的大衣仍然感觉寒气逼人。可你知道吗?生活在那儿的因纽特人,就连房子邵是用冰块垒成的。

    造冰屋时,先选好地基挖一个坑,然后在坑上用冰块垒成半球形的屋顶。为了保温防寒,因纽特人除了在冰屋顶上铺一层厚厚的野草外,还要铺一层海豹皮。

    冰屋的前方有一扇小窗,以便光线能够照进屋里。冰屋的门很小,但对于身材不高的因纽特人来说,仍能方便地进出。

    最特别的是,冰屋里的床也是用冰块垒成的。晚上,因纽特人点起海豹油灯,既能照明,又能取暖。

    睡觉时,因纽特人先在冰床上铺上柳枝编成的垫席,再铺上一层鹿皮,随后一家人一起钻进一个用皮制成的大口袋里,倒也显得十分暖和。

    这种冰屋的寿命不长,通常只能居住2~3个月。但在四处飞雪的北极,因纽特人随时都能住上新房子。

    另外,秘鲁曼的尼威克城的地底下有一种温度极高的地下水,它流经构造特殊的由地下石灰岩、石膏石组成的地层时,溶解了许多矿物质在水中,使水变成了具有水泥性的胶状液体。当这种特殊的水喷出地面后,温度下降,便凝固起来,成了当地最好的建房材料。

    哥伦比亚故事多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东邻委内瑞拉、巴西,南接厄瓜多尔、秘鲁,西北角与巴拿马接壤,北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西部除沿海平原外,为西、中、东三条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脉构成的高原,山间有宽阔的谷地,南部有一系列火山锥,西北部为马格达莱纳河下游冲积平原,水道纷歧,湖沼广布。东部为亚马孙河与奥里诺科河上游支流冲积平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赤道横贯南部,平原南部和西岸为热带雨林气候,向北逐渐转为热带草原和干燥草原气候,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属亚热带,2000~3000米属温带,3000~4500米属高寒草地,4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

    哥伦比亚的主体民族是西班牙人同印第安人,以及黑人在几个世纪里互相通婚、世代混血而逐渐形成的现代的哥伦比亚人,风俗礼仪既保持着当地土着居民的鲜明特征,又带有西班牙人的明显影响。

    拿蚂蚁当零食吃

    世界上的食物很多,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中游的……对于某个民族来说,某些食物属于山珍海味;而对其他民族来说,这种食物可能恰如毒药。

    生活在哥伦比亚的桑坦德人,就是一个食蚁的民族。在当地人看来,蚂蚁就像爆米花、坚果仁一样可口,是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珍馐美味。每年的4月到6月,桑坦德人就开始收获蚂蚁了。每到雨后的早晨,温暖湿润的阳光照耀大地时,蚂蚁就会纷纷从洞穴中爬出来。面对这样的美食,桑坦德人就像一群食蚁兽一般,对这些小东西穷追不舍,直到收入囊中!在收获时,蚂蚁也会用剪刀状的嘴狂蛰猛咬,但桑坦德人为收获更多的蚂蚁,根本顾不上疼痛,一股脑儿地将看到的蚂蚁扒入口袋里,准备回去好好享用。

    除了桑坦德人会食蚁外,生活在马里锡卡索的居民也爱吃白蚁。他们在捕捉白蚁前,会先在一个小瓮里装上几块牛骨头,然后将瓮倒扣在白蚁穴上。一两天后,他们再将瓮翻过来,此时牛骨上就爬满了白蚁。还有一种用亮光捕捉蚂蚁的办法。由于白蚁对光敏感,所以人们只要在一个容器内放上会发光的东西,成群的白蚁就会自投罗网。

    人们把装蚂蚁的瓮拿回家,洗干净后用油炸,再拌上佐料,就成为一道他们喜爱的美食了。

    哥伦比亚忌讳多

    大部分哥伦比亚人都信奉天主教,但也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在哥伦比亚的诺亚纳马人看来,如果随便捕杀猎物,神灵就会对捕杀者和其家属进行报复。因此为防止妖魔袭击,孩子们从小都佩戴着各种保护神象。所谓的神象,其实也就是刻在小木棍上或人形或蟾蜍、蜘蛛等动物形象,以消灾避邪。

    在哥伦比亚,还有新教派的“麻袋人”。他们认为,人体的右边作恶多端,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因此,他们常常都要将身体的右半边从头至脚用麻袋片遮掩起来,而将左半体裸露在外。无论作任何事情,只用左手,禁用右手。所以,这里的人也被称为“麻袋人”。

    此外,哥伦比亚人还忌讳“13”、“星期五”,并视其为灾难、厄运的数字和日期;最厌恶基督教中传说的叛徒犹大;因此,他们在每年复活节前的星期六,总习惯焚烧犹大丑像,以示解化痛恨。

    最罕见的钱

    在哥伦比亚的库尼雷镇,有个查尔瓦族。直到现在,这里的人都在使用他们自己制作的特殊“钱币”。这种钱币是由部落头人用一种不易褪色的青汁水写在宽大的白色外罩袍上的。

    在部落中,头人会根据不同的人在部落中的不同贡献,按照等级在每个人的衣服上画出一定数量的方格,写上钱币的价值。有时候,一件衣服还可以写上很多钱币,这时这件衣服可以算的上一件值钱的“宝衣”了。

    人们在使用这些钱时,只要将衣服上的钱币剪下给对方就行了。而收钱的人则将剪下的方格缝在自己的白色罩袍上。如果罩袍被剪得不能再穿时,就将剩下的“钱币”再缝到新袍子上去。查尔瓦族人同外界进行商品交换时,用的是哥伦比亚货币,而由头人亲笔所写的“钱币”只能在族内使用。

    历史侧影——居所最不稳定的民族

    在绵亘南美大陆的科迪勒拉山系中,隐藏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生活在这里的乌罗人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一觉醒来会漂移到什么地方。

    乌罗人是当地印第安人的一支,人口约1000人,他们生活在用蒲草扎成的草岛上,以捕鱼为生。湖上大小不一的草岛大约有60个,这些岛高出水面仅1米,是由厚厚的芦苇、蒲草和烂泥聚集而成的。

    草岛与的的喀喀湖的湖底是分离的,所以会随着湖面上的风和水流四处漂动。这些岛小的只有两三户人家,大的有足球场那么大,还设有邮局、学校等公共设施。

    在陆地上生活的人看来,这草岛不要说是生活,连走路也摇摇晃晃的,非常困难。但对于乌罗人来说,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的“根”,是安居乐业的“土地”,离开这不断晃动的家会让他们连觉也睡不着的。

    尽管乌罗人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们仍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劳动着。

    委内瑞拉的风情

    委内瑞拉是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北临加勒比海,西与哥伦比亚相邻,南与巴西交界,东与圭亚那接壤。全境从北向南分成三大地形区:西北和北部为安第斯山脉和马拉开波低地,中部是奥里诺科冲积平原,南部为圭亚那高原。全境处于热带。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7℃,年降水量1400毫米,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北部沿海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圭亚那高原南部、马拉开波低地和阿马库罗三角洲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气候。

    委内瑞拉是拉丁美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工业在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原油产量居南美洲的前列。此外还开采铁砂、金、金刚石、煤等。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农产品有甘蔗、棉花、大米、高粱、咖啡、可可等。旅游业收入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旅游地区是安赫尔瀑布和玛格丽塔岛等。

    奇特的摔牛运动

    委内瑞拉的摔牛和西班牙的斗牛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只有在委内瑞拉才流行的摔牛,在当地称之为托罗斯·科里亚托斯。它是由委内瑞拉草原牧民创造的一种民间游乐活动,后来逐渐风行到城市。每逢节假日,各市镇往往举行一系列娱乐活动。首先是宗教性质的游行,接着是集体野餐,在广场上唱歌跳舞,摔牛则达到欢乐的高潮。

    摔牛士骑在马背上与公牛周旋,并设法拉住牛的尾巴,然后使尽力气把牛摔倒在地上。摔牛通常在一条长二三百米的跑道上进行,有时也利用广场或宽敞的街道,四周围有木栅,成群的群众聚集在外面兴致勃勃地观看。摔牛开始时,场内放三五头强壮的公牛。摔牛士骑在马背上奔逐着,向公牛靠近。看准时机,便俯身抓住牛尾巴,并使劲拖拉揪拽,凭着自己的臂力和奔马的冲力,把精疲力竭的公牛摔倒在地上。摔牛士要想抓着牛尾巴,也并非轻而易举。有的牛蛮劲特大,横冲直撞,有时反而会把摔牛士从马背上拖下来。这便成了摔牛士最不光彩的时刻。

    摔牛士抓住牛尾巴,牛总要逃窜狂奔,设法挣脱。当牛尾巴从一位摔牛士手中滑脱时,另一位便设法靠近它,再次揪住牛尾巴,就这样时而追逐,时而拖拉,当一头牛的体力渐渐不支时,便终于被摔倒在地。这是一场机敏和力量的竞赛。委内瑞拉人特别喜欢这项活动。15岁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参加摔牛,年过半百的摔牛士也不乏其人。

    举行摔牛活动,往往还邀请一些美丽的姑娘到场,她们是经过事先挑选的,姑娘们坐在平台上,或站在场地旁的阳台上。当摔牛士获胜后,先骑马绕场一周,然后来到姑娘面前,姑娘就会把一串玫瑰花佩带在壮士的肩头。出色的摔牛士往往胸前、肩头、背上都缀满了玫瑰花。

    首都加拉加斯的摔牛活动与一般市镇稍有不同。到场助兴的姑娘不是穿民族服装,而是穿色彩鲜艳的运动衫和牛仔裤。摔牛大会结束后,就举行野餐和舞会,并当场宰杀三只乳猪,在广场烤好,为壮士庆功。

    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节假日的夜晚,委内瑞拉人喜欢邀请亲友举行家庭晚会,边吃边聊,边听音乐,边跳舞。委内瑞拉人的节假日相当多,除新年,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之外,还有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医生节、记者节等。名目繁多的节假日为委内瑞拉人开展歌舞娱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委内瑞拉人喜欢的四弦琴,是由西班牙吉他演变而来,外形酷似小吉他。人们除了唱情歌时仍用吉他伴奏外,委内瑞拉舞曲及其他各类歌曲都用四弦琴演奏或伴奏。四弦琴的演奏方法分“拨”和“弹”两种,前者使用较普遍,后者则在独奏或为竖琴伴奏时才使用。

    委内瑞拉民间舞蹈丰富多采。为人们所熟悉的魔鬼舞,因地域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戴假面具。假面具有的用干葫芦做,有的用纸做。惩恶扬善则是这类舞蹈的主题。在阿拉瓜州的祖奥镇和卡塔镇流行一种多人魔鬼舞。每逢节日,人们便穿上引人注目的服装,戴上精心制作的假面具,成群结队的来到亲朋好友的门前跳舞。等他们跳得大汗淋漓时,主人便以丰盛的酒菜款待他们。活泼、欢快的舞蹈充满了喜庆和团结友爱的气氛。库马纳魔鬼舞却另有特色,魔鬼青面獠牙,丑陋不堪,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

    在法尔孔州南部及拉腊州北部,有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叫“图拉斯”。它因用“图拉斯”乐器伴奏而得名,已有几百年历史。每到5月、9月或l0月,人们将事先选好的一棵树,称之为“垃圾树”。人们便在树前翩翩起舞,纵情欢乐。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玉米秸和甘蔗叶扔到树下,“图拉斯”结束后又把这些叶子收拾起来带回家好好保存。他们认为这些叶子是吉祥物,能带来明年五谷丰登。

    图拉斯舞会演奏的乐器中,有用竹筒做的乐器叫“图拉斯”,和用鹿角做的乐器叫“卡乔斯”,前者音色响亮高昂,后者浑厚低沉。这两种乐器在响葫芦的伴奏下相得益彰,极富感染力。

    此外,别开生面的“卡里特舞”,再现了渔夫捕捉卡里特鱼时意趣横生的场面;以非洲乐器“塔穆南格”命名的“塔穆南格”舞,颇似中国剑舞。上述种种,都富有委内瑞拉民间艺术独特的风格。

    相关链接——厄瓜多尔的黑妈妈节

    每年的9月,厄瓜多尔人都要隆重庆祝一年一度的黑人母亲节——黑妈妈节。黑妈妈节又称“圣母施恩节”。庆祝活动一连持续3天,以拉塔昆加城为节庆的中心。

    节日的清晨,无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汇成一流向广场走去,队伍中由一名妇女扮演成受人尊敬的黑妈妈形象,她头戴蝴蝶结和玫瑰花,脸上涂满油彩,和蔼而又慈祥。当黑妈妈到达广场时,全场欢声如雷,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拥向她,向她表达衷心的问候和感谢。紧接着两位英俊威武的骑士把黑妈妈抬上一匹装饰得华丽别致的大马上,她便侧身坐于马背,高举着一个黑皮肤的布娃娃,唱起了民间的摇篮曲。唱罢,黑妈妈从布娃娃的长裙下取出一支巨大的注射器来,向她邻近的人们脸上假作喷射,而那些被“射中”的人一面用手帕假装擦拭,一面高喊:“多美的牛奶啊!”

    紧接着,黑妈妈率领人们,在音乐伴奏下向本地区最大的城市走去。队伍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有孩子的妇女,她们身穿白色裙服、头戴面具,一路歌舞不断;男人们则高唱民歌,特别要唱:“不要用刀杀我,因为你有锋利的刀刃;用叹息声来杀死我吧,我将宽容你的罪行”;未婚的女青年不戴面具,她们穿红着绿,单独列为一队。

    姑娘们不断地与小伙子们调情,小伙儿们则唱起民歌相对,歌的大意无非是“抱怨”节日里的姑娘缺少端庄的举止。于是姑娘们便双手捂脸以示害羞,小伙子们则趁机向自己喜爱的姑娘怀中投红石榴。这样的打情骂俏,往往会成就不少鸳鸯。与此同时,黑妈妈则在欢乐的人群中挑选自己的孩子,当然,只有那些表演精彩、装饰华丽的青年人才能被她看中,被选中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并能获得一分纪念物。

    到了第三天,所有参加庆祝的人们云集在城市中心,活动随之进入高潮。黑妈妈登上巨大的舞台,她向所有的人祝福,并放声高唱黑妈妈之歌,歌词由黑妈妈的扮演者即兴所作,这样就避免了落入俗套。此后节日亦告结束。

    美丽传神的智利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国土南北长4332千米,东西宽90~40l千米,在地图上看起来就好像南美洲的“裙边”。

    智利是拉丁美洲比较富裕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矿、林、水产资源,铜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一,她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智利政府对外实施全面的开放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智利成为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智利的地貌也相当丰富,因此也具备了各类旅游资源。在北部有片贫瘠的阿他加马沙漠,是全世界最干燥的区域之一;南部的合恩角接近南极,是美洲大陆最尾端,严寒的气候使这里形成了冰川、峡湾等壮丽的自然景观;中部地区则是南美闻名的安第斯山脉。

    智利的复活节岛

    在烟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165平方千米的小岛,那就是智利的复活节岛。这座小岛以它神秘的巨石人像和奇异的风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无数游人。

    复活节岛是由荷兰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于1772年4月5日首先发现,当天正值基督教的复活节,因此得名。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拉帕·努伊”,意为“石像故乡”,或称“特皮托·库拉”,意即“世界的肚脐”。小岛东距智利本土3700千米,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岛1900千米,像一叶孤舟漂泊在万顷碧波上。

    在复活节岛上,有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分布,它们或卧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边。其中有几十尊竖立在海边的人工平台上,单独一个或成群结队,面对大海,昂首远视。这些无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动,高鼻梁、深眼窝、长耳朵、翘嘴巴,双手放在肚子上。

    石像一般高约5至10米,重达几十吨,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吨。有些石像头顶还带着红色的石帽,重达10吨。这些被当地人称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凿而成,有些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岛上这些石像是什么人雕刻的呢它象征着什么人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从采石场运往几十千米外的海边呢有人说这是外星人的杰作。

    当地人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岛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婆,是她调动石像排列在海边,后来因居民没有孝敬她美味的大龙虾,她便勃然大怒,一口气吹倒了所有竖立和行走的石像。专家们推断,雕刻好的石像可能用圆木滚到海边,但岛上根本就没有生长过高大乔木。也有可能石人用绳索牵拉,使“莫埃”底部两侧分别着地,类似人走路一样向前移动。在科学家证实这一切之前,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对世人来讲依然是个谜。

    复活节岛北部的阿纳凯是全岛最富魅力的景点,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又长又宽;岸上的棕榈树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岛最高点,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顶,极目远眺,岛上的大小火山和四面的石像尽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与蓝天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从山上下来不远便是闻名的“七尊莫埃”景点。据传,它是一个毛利巫师的7个儿子等待欧图·玛图阿王到来的地方。“达海”是全岛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当傍晚,人们步行到这里观看日落,霞光映红半边天,巨大的石像被衬托出永恒的剪影。

    复活节岛上的“岛人节”

    复活节岛上的人都非常的热情好客,友善礼貌,每每迎来宾,都会献上串串花环。而且,这里的男女青年也都能歌善舞。每到节假日,男人颈上套着花环,裸露着上身;女人则头戴花饰,下穿羽裙,跳起美丽的羽裙舞。这种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很相似,也是智利旅游活动的“保留节目”。

    岛上最大的传统节日莫过于一年一度的“岛人节”。每年春天,全体岛民都会齐聚在奥龙戈火山顶,选举自己的首领“鸟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鸟人”是出自岛上流传的一个神话:古时候,造物主玛科·玛科向岛上的祭司传授宗教仪式和祭神物品——海鸟蛋,并指定海上两个礁屿为取鸟蛋的地方。

    这样,每年8~9月份海鸥飞来之时,岛民们就会集中在奥龙戈海边。每个部落推选一名选手沿着悬崖下海,游到2000米外的大礁石上寻找鸟蛋。第一个得到鸟蛋的选手,要马上游回岛上,并将鸟蛋交给自己的酋长,那么这个酋长就成了当年的“鸟人”。在此后整整的一年中,他都会被岛上的人奉为神明。

    不过,由于选手在游泳取蛋时经常会遭到鲨鱼的袭击,甚至因此而丧命,所以这一活动至今已停止100多年了。但是神圣的祭典仪式、多姿多彩的化妆表演等,至今仍然保留着,“鸟人”也仍是岛上居民的崇拜神。如今,为了适应国外游客旅游的需要,当地人将活动的时间改在了每年的2月份,为的就是让更多的游客能目睹这一奇异的风俗。

    智利美丽的舞蹈

    在智利,最古老的舞蹈应该算集体圆圈舞和独舞了。这两种舞蹈通常会在重大庆典或其他欢庆活动中表演。在跳集体舞时,人们会手拉着手,做轮盘式的跳动,好像大地或太阳的自转一样;独舞则模拟某些动物,做动物跑、跳、爬、扑、斗等动作,或者模拟猎人捕捉动物的各种姿势等。

    在智利北部的拉纳地区,集体舞更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圣母的塑像前,人们每年都会成群结队地跳舞,并且一跳就是几天几夜,以此来表达对圣母的恩德。在智利南部的奇洛埃地区,帮工节上人们也要跳舞,表达的则是人们互相之间的感激之情。

    通常在某家新房落成后举行,主人为了盛宴款待在建房中帮工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也会举行一定的活动,大家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在南部第九大区以马布奇人为主,他们的舞蹈则大都为祭奠性的。

    除了上述舞蹈外,智利民间还流行各种双人交谊舞、化妆舞等,如塞基迪亚、方丹戈、小步舞、对舞等,这些舞蹈都起源于欧洲。但是,有的舞蹈也来自于安第斯山另一面的阿根廷等地,如对塔舞、库安多、谢利托、桑巴等。

    智利的国舞是圭卡舞。这种舞蹈源于秘鲁,形成于秘鲁独立革命时期,兼容了西班牙和阿拉伯舞的动作。现在,这种舞蹈在几乎整个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根廷都很流行,其名称叫“智利舞”。在智利各地,圭卡舞虽然因地区不同而着装各异,舞步编排亦不尽一样,但就其表情而言,中部谑谐,南部严厉,农村挑逗,首都高雅。

    延伸阅读——智利的服饰风俗

    在西班牙人来到智利以前,智利的土着人服装式样大同小异,即一般用一块大布从前到后缠上几圈,男女的服饰都没有太大差别,只因地区不同而颜色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布料一般色彩明快,内地则相对暗淡。但是,因内地大都属于矿区,因而服装上的金属装饰比沿海地区出现得早,而且种类颇多。直到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这里的男人才开始穿长裤,女人开始穿裙子。

    西班牙人到来后,也改变了智利人的服饰,即以穿骑士服为主。如今的智利人,穿着都比以前讲究了,上街时男士通常都是西装革履,女士更是穿着入时。智利人喜欢穿单色服装,如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白色等。不管西装的样式如何变化,杂色服装一直都不太受智利人欢迎。

    在20世纪之前的几百年里,未婚的和已婚的女子在穿着上时有明显不同的。未婚女子通常会穿裙子和圆领衫,裙子的颜色也分红、绿或蓝,圆领衫大都是浅色的亚麻布料,头发则梳成辫子;而已婚女子则一般穿深色服装,裙子也比较长,头发会梳成发髻。

    千娇百媚的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简称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南部一个漂亮、富饶的国家。面积276万平方千米,人口3150万。主要信仰天主教,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4%。

    阿根廷具有发展经济巨大潜力,是世界上谷物、肉类和羊毛的主要输出国,故称为“世界粮仓和冷藏库”。阿根廷的牧场和草原占全国土地的50%,加工制造业也很发达,能源已接近自给自足。

    因为阿根廷的足球,多数人就一直以为阿根廷是很“男人”的国家,但事实上,阿根廷有探戈舞、女人桥、贝隆夫人和粉红宫。在南美文化的熏陶下,阿根廷不失为“千娇百媚”。于是,阿根廷也化身为跳着探戈舞的美艳女郎。

    阿根廷的国粹——探戈舞

    激情是阿根廷的精神,单是从阿根廷足球赛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当年的马拉多纳、巴蒂斯图塔等大牌足球明星,曾带领着他们的球队蛊惑了多少球迷的心,因此一直以为在阿根廷足球最有名。但是,了解阿根廷后的人会发现,其实探戈舞才是阿根廷的国粹。

    没有激情是跳不成探戈的!探戈发源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具体地说,是在市南郊第一号船坞岸的“博卡”贫民区一条名叫“卡米尼托”的街道。

    这条街道本身只有二三百米长,建筑物也不高,最多只有四五层,大部分由洋铁皮、木板搭建而成,外表粉刷或油漆得五颜六色,显得十分艳丽。街道两旁的墙边和墙上有许多雕塑、浮雕和壁画,沿街还有不少街头艺人在献艺。前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们如果有类似爱好,也可以和街头艺人一起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

    要想欣赏阿根廷的专业探戈表演,可到一些老字号的餐馆、酒吧或咖啡馆,在那里可边吃喝边欣赏探戈。要想看民间业余的探戈舞表演,也有几个好去处,一是在“博卡”区,这里到处都有民间艺人表演探戈舞;二是节假日到市郊或市区的公园,公园里经常有自发或有组织的探戈舞业余表演;三是周末到布市南的圣-特尔莫老区,一个专门卖古玩和旧货的街区。有些民间艺人的舞艺一点儿都不比专业的差。正如斗牛代表了西班牙一样,探戈就是阿根廷的代名词。

    潇洒贷款的阿根廷人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钱紧张,那么他可能选择留在家里而不是出去消费。但如果是一个阿根廷人,他就很可能先去银行贷款,然后带着家人去消费或者度假。

    有位记者刚到阿根廷时,一次到银行办理业务,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广告写着“希望这个夏天你不缺钱”。记者感到好奇,就问银行的客户经理。对方解释说,这是一种夏季度假贷款。假如你打算带着家人出去消费或者度假,手头刚好又缺钱,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

    在阿根廷的很多银行里,都有这样的贷款说明,滑雪、租海滨别墅、加汽油、买门票、买滑雪用具、租车等等,都可以申请贷款。

    事实上,阿根廷人是全世界最喜欢贷款消费的国家之一,在拉美则排名第一。但是,这个“第一”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在阿根廷银行中,个人贷款的利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上面的度假贷款,年利率一般都在20%以上。有些银行实施的4年期偿还个人贷款,年利率最高可达32%。尽管如此,阿根廷人还是很喜欢贷款提前消费,因为阿根廷曾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统计,在1913年时,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就在全球排在前10位了。也就是从那时起,阿根廷人才养成了出手阔绰的消费习惯。

    阿根廷的离婚庆典热热闹闹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有在结婚时会举行庆典,离婚时则能低调就低调。而在阿根廷却不是这样的,这里的人离婚时也要举行庆典。

    据称,在当地的酒吧和迪斯科舞厅中,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离婚庆典的人每天都多得不得了。为离婚庆典提供服务的公司,在阿根廷也越来越多。离婚庆典与平常年轻人的娱乐晚会没什么区别,或者说更像一场生日庆典,并且也要送给当事人礼物。这些礼物从衣服到美容店的优惠卡,应有尽有。总之,对离婚者“新生活”有用的各种东西,都能成为被送的礼物。当然,离婚庆典也离不开用来活跃气氛的音乐和引人入胜的表演。

    庆祝离婚的风俗其实并不是阿根廷人,而是美国人想出来的。现在,拉美人似乎也接受了这种做法。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的离婚率都在不断上升。近年墨西哥甚至也要举办首次“离婚展”,前来参观展览的人可以进行心理和法律咨询,这有助于婚姻失败者轻松应对生活危机。

    阿根廷人的最爱——马黛茶

    在阿根廷的街头和公园中,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人们怀抱着一只小暖瓶和一把葫芦形茶壶,几个人共用一根吸管,轮流吸着茶壶里的一种饮料。

    原来,人们饮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南美仙草”的马黛茶,它是阿根廷人日常必备的饮料。据统计,阿根廷全国约90%的家庭都有喝马黛茶的习惯,而且是每天必喝。据说球星马拉多纳在踢球时,也一定要喝马黛茶,以至于踢球的空当儿时间他也壶不离手,必须要喝上几口才行。

    马黛茶是阿根廷的一大特产,但不仅仅是阿根廷才出产。因为阿根廷温润潮湿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很适于这种树木生长,加上当地人有爱喝这种茶的习惯,才使得阿根廷成为最大的马黛茶生产国。马黛茶不仅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而且还大量出口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一般人家用的马黛茶壶都是用竹筒或葫芦挖空制成的,壶上不加什么装饰,吸嘴一般是用金属管做的,镂空椭圆形的管头插入壶中,起到过滤茶叶的作用。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也有皮革包裹的,形状千奇百怪。壶的表面还刻有各种图案,如人物、花鸟、山水等,并镶嵌各种各样的宝石,在灯光照耀下煞是好看。国外来旅游的游客通常都喜欢到手工艺品市场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留念。

    当地人在泡马黛茶时,会放入很多茶叶,外国人初喝时会感到很苦,但习惯后,就会不觉得苦了,反而能感到一种芳香、爽口,具有提神功效。这点有点像中国的苦丁茶。

    当地人传统的喝茶方式也很特别,就是喜欢同饮一壶茶。三五个人一碰面,不管是工作还是闲聊,总会有人泡上一壶马黛茶,通常以尊卑长幼的次序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吸,边吸便聊天。当壶里的水快吸干时,再续上热水接着吸,直到吸到聚会结束为止。

    据说,马黛茶还有传递爱情信息的作用,青年男女在相会时,如果姑娘给对方冲泡的马黛茶上加上几片橘叶,就表示对他有了爱慕之情;如果再加上肉桂,就表示“我时刻都在怀念着你”;再加上陈皮,就表示“我永远忠实于你”。如果姑娘递上的是原味马黛茶,则表示通常的友好交往,一杯清茶而已,有点像中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了。

    阿根廷的花水浴

    阿根廷人在炎热的夏季过年,他们酷爱水,认为水是最圣洁的,可以冲掉一切污秽的东西。所以,每年元旦这天,各家老小都会成群结队地去江河溪水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在洗之前,还会将一篮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跳进“花水”中洗浴,并用鲜艳的花瓣揉搓全身。在他们的心目中,新年的花水浴可以洗掉污秽和晦气,换来新的一年里的吉祥如意和幸福吉利。

    相关链接——贝隆夫人,“阿根廷玫瑰”

    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一座桥非常有名,它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女人桥”。整座桥通身白色,造型是两条简洁的线,一条横跨河的两岸,一条从桥的中心斜射出去,像张开的鱼嘴。据当地人说,“女人桥”不仅造型美丽,设计也很科学。当有大船经过,桥身就会在一个支点上转离桥墩,腾出空间,让船从容经过。不知道这座“女人桥”的来历是不是和一位女性有关,但在阿根廷,有一位女性却是与整个阿根廷有关,她就是贝隆夫人。

    她举止优雅得体,善于活跃气氛,只要有她参与的Party或舞会,总是显得与众不同且十分融洽;她善于与阿根廷的新闻界打成一片,以便宣扬自己的新主张与新观念。总之,她引领着当时阿根廷的潮流与时尚。50多年过去了,“贝隆夫人”这个名字不仅属于阿根廷,而且还属于世界。她不仅是阿根廷的一颗政治明星与精神偶像,也是阿根廷的时尚风向标。

    秘鲁的风俗节日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北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接壤,东同巴西毗连,南与智利交界,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太平洋。安第斯山纵贯秘鲁南北,山地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秘鲁全境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区为狭长的干旱地带,为热带沙漠区,气候干燥而温和,有断续分布的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区主要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约4300米,亚马孙河发源地,气温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东部为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属亚马孙河上游流域,为山麓地带与冲积平原,终年高温多雨,森林遍布,地广人稀,是近年新开发的石油产区。

    特鲁希略春节

    秘鲁是印加文化的摇篮,保持了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特鲁希略春节是秘鲁重要的节日之一。

    特鲁希略春节,每年9月最后一周在沿海城市特鲁希略市举行。特鲁希略是奇穆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南美音乐城”的美誉。节日期间有化装游行,工艺品展览,民间舞蹈会演,汽车编队表演等庆祝活动。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南美各国歌唱家的同台赛歌。歌唱家们音韵优美,即兴填词的表演唱,博得听众的热烈喝彩。歌唱比赛中要评选出“歌后”。节日结束时,“歌后”坐在装饰华美的特制车上,在众多舞蹈演员的簇拥下,沿市内主要街道游行一周。这时,全城人载歌载舞,节日活动达到高潮。特鲁希略春节又被称为“南美洲的歌节”,是南太平洋沿岸最受欢迎的民间节日之一。

    印加里节

    印加里节是为纪念库斯科爱国青年印加里而设的节日。16世纪初,殖民者占领了印加古都库斯科城,在这里歌声消失了。为了唤起同胞奋起抗争,印加里不顾殖民者的残酷镇压,毅然吹起螺号,游走四方,通过深沉而浑厚的号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诉说印加人民的苦难,号召人民起来投入爱国斗争。当时殖民者一听到螺号声便心惊肉跳,于是下令严禁一切印加音乐和其他艺术创作和演出,销毁了大量印加人的乐器,并残杀了印加里。后人为了怀念他定期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节日。

    印加里节每年10月举行,节日活动以印第安人聚居的山区城镇为中心。活动内容以歌舞为主,演奏传统的和新创造的乐器和表演各种民间舞蹈。歌舞场外,售卖各种石雕、木雕、泥塑和手工艺品。实际上,印加里节已经成为一个上百万人参加的民间文艺交流会。

    民俗节

    普诺“民俗节”是一个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相传,印加古国的缔造者曼克·卡帕克诞生在的的喀喀湖畔,并兴建了普诺城。后来他以此为出发地征服了四方,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为了纪念他奠基立国的功勋,每年11月4~10日被定为印第安人的“民俗节”。

    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缅怀和颂扬曼克·卡帕克。届时普诺人都穿着古老式样的印加服装,按照印加古俗互致问候和待人接物。每个家庭长者都要给家庭成员讲述关于曼克·卡帕克的英雄事迹。娱乐场所和街上到处上演颂扬这位传奇人物的节目。城市也被装饰得古色古香。

    奇闻轶事——乌罗人的香蒲岛

    乌罗人在秘鲁印第安人中自成一支,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世界上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的的喀喀湖畔,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创造了人类学家称之为举世无双的“香蒲文明”。

    香蒲是一种芦苇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三、四米,叶子修长,生长在的的喀喀湖浅水处。丰盛茂密的香蒲草冲破二三米深的湖水挺立在湖面上,成为乌罗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和基础。他们用香蒲草在香蒲丛中巧妙地堆起一个个“漂浮岛”。岛的面积不大,但厚厚的香蒲草层层积累起来,浮力很大。数十个“漂浮岛修散落在湖面上,构成一个举世罕见的漂浮世界。乌罗人就居住在这些岛上,每个岛有四五户人家。他们用香蒲草盖起茅屋,墙壁和屋顶均由一张张香蒲箔联结而成。茅屋只有一个进出口,没有窗户,顶部呈圆锥状,风格古朴。从远处望去,酷似一个个硕大无比的蘑菇。室内陈设亦用香蒲帘子编成。但是,茅屋经常需要拆掉重建,因为漂浮岛底层的香蒲受潮水浸渍渐渐霉烂,必须不断从上面漆加新的香蒲草。

    乌罗人主要以捕鱼为生。生长在的的喀喀湖中的“卡拉奇”鱼是乌罗人捕捞的主要对象。烤鱼是他们的主要存粮,也是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乌罗人捕鱼用的舟筏、风帆、鱼篓,甚至鱼网都是用整根的香蒲或柔韧的香蒲纤维捆扎编制的。用香蒲捆扎的舟筏叫“巴鲁沙静,他们亲切地称它“小马”,既是捕鱼的船只,又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舟筏一般长约3~4米,两头尖而上翘,有的仅容1~2人。它们来往于漂浮岛之间,奔忙于浩瀚的的的喀喀湖上。但其寿命很短,由于筏底蒲草腐烂,大体半年左右就需更新。

    乌罗人与香蒲草结下了不解之缘。香蒲不仅是乌罗人用以筑岛、建房、作舟的主要原料,还是他们的重要食品之一。香蒲根和黄色的干香蒲都可以食用。此外,乌罗妇女还用香蒲草编织各种日用品和手工艺品。

    秘鲁的饮食和娱乐

    秘鲁是印加文化的摇篮,所以不但秘鲁的节日大多与印加文化有关,就是饮食和娱乐也和印加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秘鲁的菜肴

    丰富多样的秘鲁菜肴大体可分为两大系:以利马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的菜肴,以辣味为主,世称“辣味菜”;以古都库斯科为代表的山区菜肴,以甜味着称,世称“甜味莱”。辣味菜以鱼、海味、鸡和马铃薯为主要原料,做法多为凉拌、清蒸和烧烤。甜味菜则多以牛、羊肉和马铃薯为主料,烹调方法以炖、烩、煎为主。秘鲁的风味名菜有:以蒜末爆炒的小鸡块——“蒜鸡”;用鸡块、鸭块、肉排、腊肠等炖制的“大火锅”;用牛肉、黄甘薯、黄大椒烩成的“桑科恰多”和滋补味美的羊肉汤等。

    秘鲁是世界着名的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仅沿海所产鱼类即达270多种。以水产为主料制做的美味佳肴种类繁多。其中用浸泡过的鱼心或鱼块佐以辣味调料烤制的“安蒂库乔”,将鱼块填入黄椒内经过煸炒而成的“椒杯鱼块”,及用生鱼片加多种佐料作成的“鳃尾切”等等,都是为美食家所称道的菜肴。印第安人的传统名菜“鳃尾切”,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俱佳,更是遐迩闻名。这道菜的主料是戈尔维纳鱼。作法:将鱼去骨,切成指头大小的生鱼片,用柠檬汁浸泡一两个小时,再拌进蒜末、辣椒、洋葱,最后在盘子上洒些细葱、香菜和青红椒丝。“鳃尾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可以预防感冒。品尝起来酸辣麻味俱全,味道不可言喻。

    秘鲁是马铃薯的故乡。马铃薯在秘鲁菜肴中占有重要位置。秘鲁人用它可以制作出上百种风味各异的食品和佳肴。在我国,马铃薯一般不能登大雅之堂。在秘鲁则不然,炸土豆片,炸土豆条和土豆汤等固然是一般人家的常菜,但是,在盛大宴会上,包括共和国总统府请客也有炸土豆片、色拉、炸土豆条、咸味土豆泥或用锡纸包着的热腾腾的烤土豆。马铃薯与大米、玉米和木薯并列为秘鲁人民的四大主食。秘鲁人民历来视黄色为神圣,多数食品都以黄色为主色,黄马铃薯更加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选料。

    秘鲁的风味小吃也独具特色。烤肉串就是其中之一。秘鲁烤肉串是以牛心、鸡心和羊心为主,有时也烤阿拉伯式的羊心串,但主要是烤牛心串。制作方法是先将牛心切成粒块状,泡进酒、酷、盐、蒜和辣椒,腌半小时,然后用竹扦串起在炭火上烘烤,边烤边涂酒。在秘鲁首都利马的街头巷尾,一到傍晚,烤牛心串的熊熊炉火及诱人的香味吸引着大批顾客,甚至国家元首请客,宴请贵宾时也有烤牛心串。

    秘鲁的娱乐活动

    赛马和斗牛是秘鲁人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并具有民族特色。

    秘鲁的伊卡、兰巴耶克等省盛产骏马。赛马活动在秘鲁历史悠久,大小城市几乎普遍设有赛马场,场地之讲究,马术之精湛在国际赛马界久负盛名。赛马的消息和照片每天都在报纸上占有显着地位。赛马选手头戴白色草帽,身披自色斗篷,装束别致。每当他们骑着骏马出现在赛马场上时,观众欢呼雀跃,气氛之热烈难以想象。赛马节日一般有速度比赛(包括障碍赛)、马术表演和驯马表演。传统的活动项目有飞马夺鸡,表演者飞马绕场驰骋数周后急速冲入场地中央的立门前,门楣上倒悬一只山鸡,在飞驰中谁先夺得山鸡则被评为最佳骑手。最引人入胜的节目是“马舞”,在驯马者的口令声中,温顺的骏马翩翩起舞,表演横步舞、回旋舞、双蹄舞和碎步舞等各种舞蹈动作,马步轻盈而有节奏,令人叹绝。

    与赛马活动相媲美的是斗牛。首都利马是全国斗牛活动的中心,每年10~12月是举行斗牛活动的旺季,届时,强手云集,高潮迭起,吸引着大批观众。西班牙式的斗牛是人与牛斗,秘鲁斗牛则别具一格,不全是人与牛斗,而主要是鹰与牛斗。活动开始,斗牛士挥舞红布做出各种机敏灵巧的惊险动作引逗蛮牛,待牛发怒,斗牛士便退场,放出一只训练有素的安第斯山巨鹰入场。巨鹰体长一米多,两翼伸开可达6米左右。巨鹰伸出利爪,俯冲下来狠抓牛背或用带钩的尖喙刁啄牛眼。狂牛遭到巨鹰凌空袭击,负痛奔避,巨鹰绕场直追不舍。当鹰、牛打成一团,搏斗激烈之时,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热烈,呼喊声和口号声响成一片。直到蛮牛气绝倒地,斗牛方告结束。秘鲁人把这种巨鹰敬若神明,称为“神鹰”,把它定为国鸟。秘鲁的国徽就以神鹰为图案。

    相关链接——坎帕人的聚饮会

    坎帕人是秘鲁印第安人较大的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秘鲁境内的亚马孙高原热带雨林区。其中生活在葛兰帕霍纳尔的坎帕人自称阿萨宁卡,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

    坎帕人以采集、捕猎和经营庭院式的小块种植园为生。甜木薯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并用来制作“马莎托”啤酒。这种啤酒是聚饮会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他们喜欢咀嚼可可,嗜吃烟草。种植一种名叫“阿肖特”的灌木。这种灌木的籽与动物脂肪拌在一起磨碎后,能制成涂脸用的红色油彩,每逢节日人们都要用它来装饰自己,以显示节日的隆重。坎帕人衣着装束奇特:身穿称为“库什马”的坎帕长袍,头上插一根红色羽毛,鼻子上横穿一根黄色羽毛,脖子上挂着一个蜗牛壳,背上佩带着美丽的箭壳,箭杆长达1.5米,用各种鸟类羽毛作箭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服装只有在节日里或舞台上才能见到。

    坎帕人的茅屋通常建在山脊最高处的草地中心,草地散缀在绿色森林之中,周围郁郁葱葱。茅屋用棕桐树干和枝叶搭成。他们居住分散,没有村庄。主要社会活动是在庆祝播种、收获和打猎归来时举行的聚饮会。聚饮会在主人的茅屋中举行,聚饮会之前,男人忙于用阿肖特颜料涂面,制作冠帽、乐器和酒具,准备与烟草一起咀嚼用的石灰。女人则不出面,在后堂准备酒食。实际上,她们在三四天前就开始制作“马莎托”酒。制作方法是先由年纪大的受人尊敬的妇女把木薯煮熟,用嘴嚼碎,放入挖空的树干中,里面装上水发酵。这种酒的酒精含量可达2~3%。参加聚饮会的往往有40~50人。男人到达后,一动不动地站在场边上等待仪式开始,主人家全体男人依次围绕每个来宾走一圈。接着,把盛酒的葫芦和竹筒赠给他们。这时,严肃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载歌载舞,欢度良宵。每次聚饮会要消耗大量木薯,有的人家因制啤酒而用光了自己的主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