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风情-亚洲风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印尼的奇异习俗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面积191万平方千米,有“千岛之国”的盛名。各岛热带风光迷人,爪哇岛有着名的“花园城市”茂物,巴厘岛以“世外桃源”闻名于世。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城市,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空交通枢纽,也是亚洲南部与大洋洲的航运中心。印度尼西亚是物产丰富的国家,胡椒、木棉、锡产量均居世界第二,有“金鸡纳霜大本营”、“千岛之国”、“火山之国”、“南洋翡翠”的美称。

    此外,印度尼西亚也有许多奇异的风俗。

    不要惹大海生气

    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上,生活着神秘的伊班族人。伊班族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上度过的,船就是他们的家,大海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只有在女人分娩前的几个星期,伊班族人才会在岸上盖一间小屋住下来,等待孩子的降生。与水为伴的伊班人之所以选择在陆地上分娩,据说是为了孩子将来在辽阔的大海上遨游的时候,能有一小块可供落脚的地方。

    孩子出生后5天,父亲便会把孩子带到远离岸边的大海上,给他取名字。父亲把孩子放在海水中,让咸咸的海水一直没过他的腰际。

    这时候,父亲便会对孩子说:“看吧,这就是大海,大海是你的家。跟大海交朋友吧,要喜欢它,不要惹它生气哦!”接着,父亲又会对大海说:“看吧,这就是我的儿子,请你把他记住。请接受我的礼物,跟我的儿子成为朋友吧!”

    最后,父亲把几个钱币扔进大海里,表示孩子已经向大海交纳了“学费”。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在大海的陪伴下健康成长了。

    奇特的“牛背渡”

    “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水上交通工具除船只、木排、竹筏外,还有奇特的“牛背渡”。

    所谓“牛背渡”,就是利用牛载人渡河。这种经过训练的牛名叫“里贝”,牛体高大,四肢粗壮,力大无穷。它泅水的能力很强,泅水时背部露出水面,非常平稳。牛背上绑着一个像木盆一样不漏水的方形木格盘,一次可以驮4个人过河。牛由技术熟练的“渡童”驾驭,就像在陆地上叫出租车一样,由顾客指明到什么地方去,按路程长短定价。因为牛性情温情,所以从没出过什么岔子。

    老鼠也能当税金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苏苏坎地区,有一项十分奇特的税收——老鼠税。

    这项税收规定:凡是种田的农民,每种一公顷田必须交纳老鼠75只作为税金;向银行申请贷款者以及申请出国旅游者,也必须交纳相同数量的老鼠;而申请结婚和离婚的人,必须先交纳50只老鼠才行。

    原来,苏苏坎地区是印度尼西亚鼠患最为严重的地区,无孔不入的老鼠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

    为了动员所有的力量,消灭拥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老鼠,减轻老鼠带来的灾害,该地区政府迫不得已才制定了这项独特的新税收法。

    不能哭的村庄

    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蒙加拉村,有一条特别的规矩:严禁哭泣,违者必遭痛打。因此,在这个村子里永远听不到哭声。

    原来,在很久以前,这个村子里霍乱流行,许多人因此而死亡,悲伤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村庄。但奇怪的是,人们哭泣的时间越长,死亡的人也就越多,于是村里决定:禁止哭泣。终于,奇迹发生了,当人们不再哭泣的时候,霍乱竟然停止了四处作乱,病人们都自然痊愈了。

    从此以后,在这个小村庄里便再也听不见哭声了,因为人们相信,哭声将给全村人带来莫大的灾难。

    女人娶男人

    在印度尼西亚的米南加保人,其婚姻风俗是女人娶男人。

    在这里,当男女青年到了一定年龄后,女方便开始派媒人主动登门向南方提亲了。如果男方同意,那么女方就送给男方一枚定亲戒指。女方在招夫婿时,还要筹集一笔礼金送给男方,而男方回赠的礼物只需一把缝纫尺。当女方接到尺子后,还要裁制几套新衣服和几双新鞋子给男方,以表示对夫婿的体贴。

    举行婚礼这天,也是这里的女人一生中做得意的一天。结婚时,她们要将新郎接到自己家,双方亲友欢聚一堂。在喝喜酒方面,他们还有个奇怪的习俗,就是男方家的来宾必须在太阳未落之前离开女方家,而女方的家人也必须到半夜才能入席,然后一直狂欢到天亮。

    他们也会闹洞房,但闹的对象却是新郎,会要求新郎唱歌跳舞,尽情戏弄新郎。婚后,丈夫还必须在第十天是“归宁”(回家看望父母)一次,妻子同行。

    最稀奇的法律

    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海岸,生活着一群土着居民,他们对自己部族的女人漠不关心,并且打心眼里瞧不起她们。

    不过,女人们还是有让男人们引以为自豪的本领,那就是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们更会游泳的女人了。

    但很可惜,至今仍过着原始生活的当地人,似乎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不知道有游泳比赛。如果哪大他们部落的妇女参加游泳比赛,可能会囊括所有女子项目的金牌呢!

    正因为当地人对自己的游泳技术十分自信,因此在岛上有一条奇怪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把将要溺毙的女人救上岸来,那么救人者将被立即处以死刑。

    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妇女被淹,所以这条法律迄今为止一次也没有使用过。

    延伸阅读——印尼的婚丧

    印尼的婚俗一般都经过求婚、订婚、结婚三个阶段。爪哇人一般由父母共同出面,对姑娘进行家庭、身体、持家能力、言谈举止的全面审查。如果认为合适,就正式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同意,过几天就会答复。

    多拉查族的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需赠送女方一头水牛。如果女方接受了水牛,即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以后便可举行正式求婚仪式。订婚之后,男方还需赠送女方100种礼物,均属生活必需品,其中也必有水牛。在婚礼宴席上,水牛肉也必不可少。

    西爪哇苏加武眉地区当局规定,凡要求登记结婚的男女必须各栽2棵树,他们要在树前发誓白头皆老、永不变心。

    巴厘人则流行“抢婚”风俗。姑娘带着简单的行装,在预定的时间、地点等候恋人带着人来“抢”,被抢时姑娘假意反抗,旁观者也绝不会去搭救。这是一种建立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

    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人保留着“男嫁女娶”的风俗。女儿长大后,父亲要给女儿盖一间房,供她结婚使用。结婚后,男方就到女方家居住。

    印尼人一般实行土葬与火葬。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徒死后,都实行土葬。其中伊斯兰教徒的葬礼复杂,教徒死后其家人会立即去附近清真寺报丧,护寺立即写在布告牌上告知众人。教徒死后应在6小时内归葬,葬前举行宗教仪式,并依次告别。随后清洗尸体,再用白布缠紧,白布最多的缠裹7层,然后再抬至清真寺,一切准备妥当后,再把棺柩抬至墓地直接入穴。

    举行葬礼期间,在场的人都不能哭。临别时,死者的亲属要向主葬人赠送礼物以表示感谢。在死者葬后的第3、7、14、40、100及1000天,家人要为其摆设祭宴。

    巴厘人、北苏门答腊的卡罗人、华人及印度人死后大都实行火葬。火葬的前几天,人们就要准备所需的一切。葬礼前夜,亲属要通宵举行仪式。葬礼当天要请高僧念经,在尸体上洒香水,然后将尸体和所有祭品全部烧掉,再后将骨灰撒入大海,送葬的人跳入海中净身。巴厘人每100天会举行一次集体火葬。

    中国的民族风情

    在中国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从而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黑衣壮”喜欢穿黑衣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族群,也叫布衣壮。黑衣壮传统的服饰颜色主要是黑色,他们以黑色为美,并用黑色作为本族群的标记。

    可是,黑衣壮为什么特别喜欢穿黑衣呢?这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呢。

    传说,古时候的黑衣壮曾遭遇强敌入侵,部落头人带领族人们奋力反抗。在战斗中,头人身受重伤,躲进了茂密的丛林里。为了止血,头人随手摘了一片野生蓝草叶,捣烂后敷在了伤口上。没想到的是,严重的刀伤竟然奇迹般地很快愈合了。族人们因此精神大作,跟随头人再一次杀上战场,终于击退了敌人,保住了家园。

    从此,族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这种救命蓝草,并用蓝草的汁液染制黑衣黑裤,黑衣壮也由此得名。

    黑衣壮男人穿着长及膝盖的上衣和宽脚裤子,腰扎红绸带,十分英武潇洒;女人们则身穿紧身衣、宽脚裤,头戴黑布,脖挂银圈,显得美丽动人。

    女人们的衣服上总是系着一条又长又宽的黑色围裙,它的用处可大了:做饭时能防止油污;出门买东西时,还能将围裙卷起来当包袱用。

    只穿一个袖子的衣服

    藏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藏族人穿的藏袍都只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

    如此奇特的穿衣法,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不无关系。藏族人常年居住在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即便在一天的时间里,也经常会出现风雪雨晴等多种天气变化。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气候的多变。

    藏袍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脱去一个袖子调节体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腰襟肥大,白天可以当衣穿,防寒保暖;晚上可以当被盖,和衣而眠也不会受凉。

    另外,藏袍穿在身上使腰部自然形成了一个“大囊袋”,不仅可以放入木碗、“唐古”等物品,而且还可以把小婴儿装在里面,成为实用的背袋呢。

    而且,这样的服饰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民放牧、耕作时,遇天气变化,需要调节温度时,只要脱下衣服的袖子就可以了。而且把袖子脱下来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即使在气温适宜的时候,藏族人也只穿一个袖子的藏袍了。

    视路人为友

    中国侗族历来以热情好客、文明礼貌而着称。如果你去侗族的寨子里做客,一进屋,全家老小就主动起身让座,老大爷递烟,老大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在侗乡,路上遇见行人,即使素不相识,也要热情地相互打招呼,并谦虚地让路,让对方先走过去。

    更有趣的是,如果两个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时,双方便各自从身上解下一根花带或头帕赠给对方,以示尊敬和互祝幸福。在凉亭、鼓楼,只要看见老年人来了,年轻人便会纷纷站起来让座。平时,孩子们在路上遇见长辈,会主动打招呼、让路,在坡上帮助老人扛柴,过河时帮助老人撑船。侗家人认为,对老人不尊重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众人的谴责。所以,侗家人从小就对人有礼貌,敬老爱幼。这是侗族人的美德。

    侗族人个个乐于助人。有些侗家人做了凳子安放在井边和凉亭里,供行人坐,还常常有人把草鞋挂在凉亭上供行人穿。还有的侗族人喜欢在自己过生日或逢年过节时,到鼓楼、凉亭、风雨桥上打扫卫生,在寨子里修整道路,或是在小溪上架设木桥,为别人做一些有益的事。

    崇拜青蛙的民族

    纳西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纳西人自古就崇拜青蛙,他们认为青蛙是最具智慧的生灵。

    传说在很久以前,自然界所有的动物都会说话,整天叽叽喳喳,吵得四处不得安宁。天神实在受不了噪音的折磨,于是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让那些愚蠢的动物闭上嘴的好办法。

    天神赐了两碗水给动物们,一碗水又少又混浊,一碗水又多又干净。只有青蛙知道其中的秘密:小碗里装的是智慧;大碗里的水喝了就会变成哑巴。

    青蛙不忍独占智慧,便率先跑到大碗前喝了起来,动物们就都跑过去跟着喝清水。所有动物中,人跑得最慢,因此只能喝剩下的小碗里的水了。结果,人却因此变成了最聪明的动物,而百兽都变成了哑巴。

    为了感谢青蛙给人类带来的智慧,纳西人便将青蛙奉为神灵,严禁捕杀。当地人还制作了蛙式的羊皮披肩,披肩的形状是依照青蛙的样子裁剪而成的。披肩上还画有许多圆形的图案,就好像青蛙圆圆的充满智慧的大眼睛一样,时刻提醒人们爱护人类的好朋友青蛙。

    拴住女人的腰箍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德昂族的传统习俗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妇女身上佩戴的腰箍了。

    按照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戴上几个、甚至几十个腰箍。腰箍大多是用藤篾编成的,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或包上银皮。姑娘走起路来,色彩斑斓的腰箍随着人身体的起伏上下波动,就像一幅活动的图画,非常美丽。

    可是,德昂族的女人为什么要佩戴腰箍呢?

    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诞生的。那时候,所有的男人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们看到男人的模样都没有区别,打心底里不愿与他们一起生活,于是不停地在天上飞来飞去,就是不肯落地与男人们一起生活。

    后来,天神知道了这件事,便利用智慧将男人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

    如今,虽然腰箍仅仅只作为装饰品而存在着,但德昂族人始终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就说明她越聪明能干、心灵手巧。

    马粪能当柴火烧

    大部分蒙古人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全部采用天然材料盖成,木头的柱子用薄薄的羊毛毡围起来,屋顶上有个小洞,留作换气使用。

    蒙古大草原夏天的气温高达30℃,而一到冬天却又下降至-40℃。所以,一到冬季,蒙古人就在屋子中间置个铁炉子,用马粪生火。

    很多人也许会对此感到奇怪:多脏啊,怎么能用动物的粪便烧火呢?可是你知道吗?用马粪烧火几乎没有什么异味。因为不是将马拉的粪便直接扔进炉子里去烧,而是把马粪摊开,在太阳下充分晒干。晒干后的马粪可是非常好的燃料呢。

    用马粪生炉子时,首先要把晒硬的马粪弄碎,用火引子把火点着,然后再把弄碎的马粪放进炉子。很快,蒙古包里就会变得暖暖和和的。所以,在所有的家畜中,蒙古人最爱惜马,没有马,蒙古人是很难熬过寒冷的冬季的。

    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所以,蒙古人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洗脸、沐浴和洗衣服,更不许向河中倒入垃圾等不干净的东西。如果非在河流中洗手洗脸不可,则一定要向河水中的神灵磕头请示后才行。

    凶猛的猎鹰

    居住在北方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世代靠畜牧和捕猎为生,因此哈萨克家庭至今保留着一种传统习俗:驯养猎鹰。

    哈萨克人在捕猎的时候,经常需要猎狗和猎鹰的帮助。而猎鹰是高傲而凶猛的禽类,要想让鹰乖乖听话,心甘情愿地为猎人服务,就必须对鹰进行驯化和调教。

    对于如何驯服凶猛的猎鹰,哈萨克人十分在行。他们先用面罩罩住鹰头,把它放在一根木杆上,并不断地转动木杆,使鹰站立不稳。然后在连续几天的时间里,都只给鹰喂一点儿水喝。

    半个月后,猎鹰的凶猛之气就逐渐减退了。这时候,驯鹰人就把肉系在手臂的皮套上,训练鹰准确地扑过来啄食。

    再下一步便是室外驯化了,先把鹰的大羽毛缝在一起,使它无法高电,并用活兔当猎物,让鹰从空中俯冲下来抓捕。

    过不了多久,训练便大见成效,驯化后的猎鹰便可随着主人一同去打猎了。但在狩猎时,哈萨克人往往会在猎鹰的脚上系一根长绳子,以防猎鹰叛变逃走。

    没有字的请帖

    如果你有幸到西双版纳勐腊地区的克木人家里做客,你就能收到一个用棕叶包着的小包,正当你迷惑不解的时候,主人会笑着告诉你:“尊敬的客人,这就是克木人的请帖。”

    克木人用不同的东西表示不同的信息。如果收到的小包里包着烟草和树皮,这是喜庆的请帖;如果再加上一串槟榔,就变成了结婚的请帖;棕叶包烟草、树皮、辣子和一小节木棍,表示有人病危;如果将辣子换成鸡毛,就变成讣告,表示人已亡故;如果棕叶包烟草、树皮加鸡毛,那就是宣战书了。

    这种古老的通讯方式,沟通了克木人之间的感情。克木人只要收到这些信物,不管路途多远,都会准时赶到,从不失约。

    延伸阅读——鸡蛋也能拴着卖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那里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湿润,水稻的产量很高。当地的姑娘们常用稻草搓成绳子,再编织成草鞋、草篮子等等。当地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可以用稻草编成。

    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地村民自家生产的鸡蛋,竟然也能用稻草拴成串,拎着进城去叫卖。一串串鸡蛋晃晃悠悠地背在身上,就好像表演杂技一样,好看极了。鸡蛋拴着卖因此被称为云南十八怪之一。

    外来人总会担心,用稻草能拴住鸡蛋吗?万一鸡蛋滑出来摔破了那多可惜啊。不过长久以来,那里的村民们一直坚持这种看起来十分危险的提鸡蛋方法。因为拴鸡蛋的稻草都是用水浸软了的,能把鸡蛋牢牢地捆住,怎么摇晃都不会掉下来。

    云南还有一个怪现象,农家用的锅盖,也是用稻草编成的,形状酷似斗笠。据说,这样高高的锅盖可以放下大大小小许多碗碟呢。不过,在当地还真有人把斗笠似的锅盖当帽子来戴呢,又遮阳又凉快,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缅甸的奇风异俗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界。

    缅甸是一个气候温和,自然景色秀丽的国家。这里有着葱郁的密林,雾气缭绕的群山,还有那静静流淌在山间的小河,处处都流露着这个国家的天然和质朴。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缅甸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而这里的诱人景致也随气候变化而不停变幻。缅甸文坛上流行的十二季节诗就是来描写大自然所呈现的这种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缅甸还有许多奇特的人文风情,吸引着诸多的旅游爱好者前去探索。

    塔比人多的城市

    缅甸的蒲甘堪称世界上最为奇特的城市了。那里的佛塔比比皆是,甚至塔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当地的人口。据统计,那里的人口只有几十万,而佛塔却有444万座,它是缅甸最大的佛教中心和着名的游览胜地。

    蒲甘在历史上曾经是封建王朝的首都。公元11世纪,阿奴律陀王在这里创建了蒲甘王朝。阿奴律陀信奉佛教,于是就在蒲甘大造佛塔。大造佛塔的风气也延续了几百年。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先后造塔444万座,蒲甘因此破人们称为“万塔之城”。

    蒲甘的佛塔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多变,风格各异。它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大的佛塔高达几十米,重楼叠阁,拔地参天;小的佛塔只有几米高,它们奇巧玲珑,星罗棋布,好像是神话中的宫殿;有的金光闪闪,有的红壁朱垣,俨然古代的城堡。

    佛塔那高耸入云的塔顶,也是造型各异。有圆形的,有尖状的,还有既圆又尖呈钟形的。塔内外的佛像,有的高达数丈,有的只有几寸。佛像的姿势有的坐,有的立,还有躺卧着的。

    可是,大多数的佛塔因历史久远。近百年来,在大自然的风化剥蚀之中逐渐瓦解了。在1975年的大地震中,不幸又有一些遭到了破坏。即使这样,蒲甘仍以佛塔多而闻名于世。

    男人都要当和尚

    缅甸是佛教之国,全国4800万人口中超过80%的缅甸人信仰佛教。所以,人们对待和尚的态度很特别。在中国,有人施舍的话,和尚肯定会表示感谢;而在缅甸却相反,是信徒向和尚表示感谢。

    大部分缅甸男人到一定年龄时都会削发当和尚。不过,不是当一辈子和尚,而是当一段时间的临时和尚。

    当然,没有法律规定男人必须当和尚。只不过缅甸人认为,男人只有经过隆重的出家仪式,人寺庙当和尚过静修生活才算成人。所以在缅甸,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会在20岁之前削发当一段时间的和尚。

    还有一些人当和尚的理由则叫人啼笑皆非:运气好要当和尚高兴些日子,运气不好要当和尚去去晦气;穷人为了吃住,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也要去做和尚。

    更有趣的是,缅甸女人也认为,没有举行过出家仪式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甚至不愿意和没有当过和尚的男人结婚。据说,和尚的修炼中需要遵守的戒律多达227条。但好在当和尚没有规定时间长短,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几周,长则几年。

    缅甸素有“万塔之国”的美称,若将缅甸所有的佛塔排成一列纵队,从濒海的首都仰光,到北部边境密支那,全长1567千米,可以全部被各种各样的佛塔挤满。

    缅甸人不穿袜子

    缅甸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到处都是寺庙佛塔。据说在缅甸,无论站在什么地方,随便望一眼,都会看见许多寺庙佛塔。真可谓佛祖无处不在!到了缅甸,到处要赤脚,很多时候不能穿鞋,也不能穿袜子。否则,就会犯了当地宗教风俗之大忌:对佛祖不敬。

    在缅甸,要进入寺庙佛塔烧香拜佛,一定要遵守规矩。这规矩就是:必须把鞋脱掉,方可入内,任何人都不例外。上至国家的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但传说在缅甸历史上有过一次例外,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应邀访问缅甸,参观仰光大金佛塔时,因其年迈体衰,也因其德高望重,唯一一次破例,让她穿着鞋袜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神圣的大金佛塔。听说这件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缅甸人用这种赤脚的方式,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之至——上可知天,下可会地,我心坦城,一心敬佛。因为光脚是表示赤诚,所以那些沿着缅甸的大街小巷,甚至在乡村小道化缘的和尚,无论天晴下雨,一律赤脚而行。一是以此而昭示世人,自己对佛祖很虔诚;二来也是表示对施主的尊敬。

    而那些对佛祖同样虔诚的施主,施舍时也要光着脚,把早晨煮好的米饭一勺一勺地盛到和尚们的钵里去,穿着枣红色袈裟的和尚们则排着长队,依次领取。这是树木葱茏的缅甸早晨的一景。

    因为经常要光着脚,就不难理解在缅甸为什么人人穿拖鞋了。平民百姓无论做工还是休闲,都只穿拖鞋;甚至有些缅甸政府要员,在隆重的国宴上或会见外国政要时,也都穿着拖鞋。了解到缅甸人赤脚的风俗后,便非常理解这种风俗了。除了天气太热、赤脚穿拖鞋舒服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烧香拜佛方便。缅甸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一天要拜很多次佛。

    因此,在缅甸穿袜子的机会或穿袜子的人极少。那些想推销袜子的人可千万别算来缅甸推销袜子或开办一家袜子工厂。

    越活岁数越小

    人的年龄总是越活越大,中国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70岁的老人已经算得上是长寿的人了。

    但你听说过“六十岁是小孩,零岁才是老寿星”的说法吗?你一定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可是,生活在缅甸南部美尔库伊群岛的居民,就是以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各自的年龄的,他们越活年龄越小。

    美尔库伊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因此他们认为六十岁是人的“寿限”。那里的婴儿一生下来就是60岁,以后每过一年减一岁,年纪越大岁数就越小。

    美尔库伊人非常尊敬老年人,因此那些两三岁的高寿老人都是极有威信并受到大家爱戴的。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哪个美尔库伊人能活到零岁,不然的话,60岁的寿限得往上增加一些才行。

    脖子越长越漂亮

    缅甸伯当族的妇女一直认为:脖子长才漂亮。为了让脖子变长,妇女们就把一圈一圈有伸缩性的黄铜环套在脖子上。套脖子用的铜环是用圆形黄铜线制成的,直径大约12厘米,宽度约为1厘米。在她们看来,谁的脖子最长,套的铜环最多,谁就最美丽动人。

    伯当族女孩5岁时,就由一位村医把第一圈铜环套在她的脖子上,以后随着人体的发育逐年增加脖子上的铜环。每当脖子变长一点,差不多每隔2~3年的时间,就要把新的铜环加上去,避免脖子露出一丝空白。

    至于脖子上可以套多少个铜环,那就要看各家的财富和地位了,越富人家的女儿铜环套得越多。一般来说,伯当妇女至少要套16个铜环,最多的可以套22个。铜环越多脖子就越长,按一个铜环1厘米粗来计算,伯当妇女的脖子最长可以超过0.3米呢!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X光透视结果表明,其实长颈“美女”们的脖子根本没有被拉长,仅仅是因为铜箍的重量使她们的胸腔下沉了而已。每增加一个铜环就等于往脊柱上增加了一份压力,这样,锁骨和肋骨就逐渐被压低了。如此一来,就好像真的是脖子变长了似的。

    奇闻轶事——女人不能游泳

    阿富汗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伊斯兰教不允许妇女暴露身体,甚至不允许妇女和丈夫、儿子、哥哥等家庭成员以外的男子碰面。

    在阿富汗,女孩1~8岁就必须穿戴“罩袍”,罩袍可以将妇女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穿着这样的罩袍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反抗活动。但阿富汗政府仍然坚持妇女穿罩袍的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同样是伊斯兰国家,比较起来,土耳其和埃及的妇女穿衣服就自由多了。目前,已有不少国家的妇女以华丽的色彩艳丽的头巾来取代黑色的罩袍了。

    但尽管如此,在伊斯兰国家的海滨浴场,还是很难见到穿比基尼的女子。虽然,在当地也生产罩袍式样的游泳衣,但很少有人会穿着这么厚重的游泳衣去游泳,因为穿着黑黑的罩袍泳衣在水中飘散开来,真像是一头水怪呢!

    山地小国斯威士兰一直奉行传统的酋长制。最近,一名部族首领下令,禁止辖地内的女子穿裤子,因为他认为妇女穿裤子违反了斯威士兰女性穿裙子的传统,是极其丑陋的。

    最懂礼貌的泰国人

    泰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微笑”之国,外国人只要一上泰航的班机马上就有了体验。身着淡玫瑰色传统服饰的泰国小姐,微微垂首,双手合十,笑盈盈地对每一位乘客说“萨瓦迪咖”(你好)。

    泰国的礼貌用语

    即使不懂泰语,听泰国人说话也是一大享受。他们不论男女,没有人说话像我们同胞所习惯的那样轰然雷鸣,而是柔声细气,轻歌软语,每句话最后都加一个轻音“卡”(根据说话人性别不同,发音略有区剧,不过外国人很难觉察出来)。原来,“卡”是泰语里特有的表示礼貌和委婉的虚词,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没有对应的词可以翻译出来。因为泰国人讲究文明礼貌,所以你到了泰国就会发现耳边“卡、卡”之声不绝如缕。

    此外,“昆”字也是个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极为广泛。一般来说,“昆”是尊称,有“您”的意思,与泰国人交谈一定要称对方“昆”。同样,一个“昆”字又可以用在男女人名之前,表示“某某人生”、“某某太太”或者“某某小姐”,是多功能的称谓。所以有些在泰国常住的中国人干脆把泰国人通称为“昆”。至于“铺泰迈代”那句话就更有用了,意思是“我不会讲泰语”,是一句大实话,在泰国的外国人出门办事买东西都用得着。

    泰国的礼貌习俗

    当然,泰式礼貌基本上属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人的观念还是有明显的差别。出于好奇心,刚见面不久的泰国朋友就会探问你每月拿多少工资。这在泰国是司空见惯的问题,但对西方人来说属于“绝对隐私”,打听不得。尤其是那些在海外工作的“番佬”(泰国人把欧美白种人都通称为“番佬”)挣的工资起码是普通泰国人几十倍,他们更不愿正面回答这类问题。

    在曼谷的法国阔老们集思广益,最后想出了一个对付“你挣多少钱”这个泰国难题的标准答案,刊登在法国侨社的内部杂志上:先做出泰式谦恭的微笑,然后两手一摊回答说:“不够花的。”

    打听不到“隐私”,泰国人也绝不会生气的。他们的口头禅就是“迈奔莱”,意思是“没关系”。这虽然是一句谦逊礼貌的话,但更是笃信佛教的泰国人的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事哲学。遇到麻烦事不着急不上火,慢慢处理,反正天是塌不下来的。

    另外,在泰国脚被认为是低下和肮脏的,所以千万不能抬着脚尖指人,因为这与骂人差不多。因为这个原因,泰国人坐在椅子或沙发上从来都是正襟危坐,没有跷二郎腿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把脚尖指向别人,造成失礼。

    奇闻轶事——与大树结婚

    古代泰国南方宋卡城乍廷拍县的乍廷莫村,有一种与大树结婚的风俗。按照规定,与大树结婚的男子必须年满21岁,而婚礼的日期必须选择在每年7~8月间的一个特定的日子。

    与大树结婚的仪式,其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结婚。仪式开始时,30名身穿传统服装的少女头顶着龛玛(盛放着彩礼的银制大碗),由长鼓队引路,从新郎家向即将做“新娘”的大树走去。到了“新娘”大树前面,她们把丰盛的彩礼陈列开来。

    婚礼开始了,身穿丝绒礼服、腰悬利剑的新郎点燃蜡烛,分别插在大树前的每个龛玛的边上,然后,由一位长老念经。接着,新郎一方的户主把花、槟榔果和琦叶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上都放置一枚银元,然后一同放置到枕头上。这搁置着彩礼的枕头由一位象征着“新娘母亲”的老太太出来接受。

    渐渐地,龛玛边上的蜡烛熄灭了。这时,婚礼的主持人就把送来的各种食品都摊放在新郎旁边的香蕉叶子上,表示婚礼结束。

    节日多多的泰国

    泰国有很多节日庆典、市集、季节性运动和许多宗教仪式。所以,不论游人在任何月份、任何季节到访泰国,都肯定会满载而归。

    热闹的水灯节

    在泰国,每当夜幕低垂,水灯节最美丽的时光就开始了,红男绿女,或是父母偕同子女,人人手捧着各式各样造型的水灯,或是塔形、船形和莲花形等等,其中尤以莲花造型的水灯最多最美。在水灯中间插有香烛、鲜花和彩色的小纸旗等,以表示礼佛;也有在水灯上放数枚硬币的,表示布施。

    在放水灯前,人人都会在点燃香烛后,闭上眼睛,口中喃喃有辞,或在祝祷家人一年平安、幸福,或祈求孩子学业进步。不过更多的是青年男女相携来放水灯,多是为爱的祈祷,希望早缔良缘,爱情永远。

    每年的11月水灯节放水灯,已成为全泰国最欢乐的节庆之一。连许多外国观光游客,也会欣然地加入泰人欢庆水灯节的热闹中来,大家其乐融融混合在一起,放水灯,欢歌起舞。

    新年集体江河沐浴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在节日里,泰国人民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的后面跟着几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一路载歌载舞。

    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许多善男信女也是夹道而行。他们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以此祈求新年如意,事事顺意。然后,人们便相互洒水,笑逐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另外,在新年第一天,泰国人都会在窗台和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还会举行巨大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非常精彩动人。

    一年一度的春耕节

    每年5月,泰国都会举行春耕节。这一天,国王和王室人员、政府领导人都会出席在曼谷王家田举行的春耕节大典仪式上。

    在春耕节的前一天,先由国王偕王室成员赴玉佛寺主持礼佛仪式,由十信高僧诵吉祥经;然后国王赠圣水、御戒指及御剑给农业部部长,作春耕仪式之用。同时,准备次日参加春耕仪式的“主犁官”和“四仙女”也到玉佛寺膜拜玉佛,接受国王赐福。

    “主犁官”由农业部部长担任,“四仙女”由农业部的农业和林业女科学家分别担任。国王赐的圣水供“四仙女”仪式前沐浴。

    春耕节当天上午7时30分,由婆罗门教士率领“主梨官”、“四仙女”和古乐队等从玉佛寺出发,“四仙女”中各有2名挑金担和银担,艳丽的金、银色担中,装满国王在王宫中最佳种籽。乐队一路吹奏,来到王家田仪式场地,等候国王驾临。8时左右,春耕节仪式开始,首先由国王和王后点香明烛,祭拜神明;然后主犁官膜拜诸神明,祈祷占卜当年雨量,占卜雨量预言用的是3块白布,第一块长1米,表示雨量多,高原地收成好,低地田歉收;第二块布长1.55米,预言雨量充足,稻榖普遍丰收;第三块布长0.5米,预言雨量少,低地田丰收,高原地歉收。由主犁官抽得其中一块布,预计当年的雨量和收成。

    占卜雨量完毕后,将两头圣牛牵到国王面前点粉,此后由婆罗门教士率领圣牛、“主犁官”、“四仙女”及古乐队开始耕种,“主犁官”驱圣牛松土、犁地及播种和覆土各3圈,“四仙女”随后撒播稻种40千克。

    耕种完毕后,将圣牛牵到皇室婆罗门占星象的占卜台,选吃稻谷、玉米、绿豆、芝麻、青草、水和酒7种食物,以预言当年这种粮食丰收。

    春耕节仪式完后,国王向去年各府稻谷产量最高的农民及最佳农业合作社颁发奖品,春耕节大典仪式也就此结束。

    传统的万佛节

    泰国的传统佛教节日在每年泰历3月15日举行。

    万佛节在泰文中称为“乍笃隆迦讪尼巴”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泰历3月15日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园大殿,向自动前来集会的1250名罗汉首次宣传教义,故称其为四方具备的集会。

    笃信小乘佛教的泰国佛教徒视该次集会为佛教创建之日,进行隆重纪念。泰国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时期就开始纪念万佛节,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时,官方开始举行庆祝仪式,并于1913年将这一天定为节假日并成为泰国人民传统的佛教节。

    政府也举行庆祝万佛节仪式,国王亲自参加。万佛节的早晨,泰国男女老少带着鲜花、香烛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寺院,进行施斋、焚香、拜佛活动。在万佛节,有些善男信女还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

    佛教节日守夏节

    守夏节亦称坐守居节、入夏节、入雨节等,是泰国最重要的佛教传统节日,每年泰历8月16日举行。守夏节在泰文中叫做“考攀萨”。该词来自梵巴文,“考”意为“进入”,“攀萨”意为“雨季”、“雨期”。

    守夏节源于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习俗,认为在泰历8月16日至11月15日3个月内外出易伤稻谷和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为雨安居期,禁止僧尼外出。泰国政府规定守夏节全国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参加守夏节活动。

    守夏节前,僧侣要清扫寺院和僧舍。守夏节之日,全寺僧人举行入夏安居仪式,礼佛诵经并诵念“贫道将在此寺守夏安居三个月”三遍。然后一般僧人向高僧忏悔过失。之后,各寺院和僧人互送鲜花、香烛互致敬意和忏悔。仪式后,僧人开始安居修学。

    守夏节的早晨,平民百姓普遍到寺院施斋,所施斋饭除新鲜饭食菜肴外,还有传统糕点蕉叶兹粑。同时奉献蜡烛丛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并且制作可燃3个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蜡烛,敲锣打鼓送到寺庙,供僧人在守夏节诵经时使用。

    傍晚,人们手持鲜花和点燃的蜡烛,在寺院举行隆重的巡烛仪式,守夏节活动达到高潮。在守夏节期间,许多善男信女将出家3个月,或天天聆听僧侣诵经,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对佛教的虔诚。

    小知识——泰国的国庆日

    在泰国,国家的国庆日定在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生日——12月5日。国王在泰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泰国的国庆日也就定在国王普密蓬的生日这一天了。

    每当国王的生日来临,曼谷的大街小巷都悬挂着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和王后诗丽吉的肖像。同时,身着礼服的泰国士兵也会在曼谷市铜马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曼谷的枪店街

    人人都说曼谷是个好玩、好吃、好住的地方,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是独自寻幽探秘的话,就会发现旅行社不安排给游客参观的一处地方——那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枪店街”。

    合法的枪支店

    在泰国首都曼谷,枪械买卖是公开的,只要合法申请并获得当局签发执照,人们就会买到自己所中意的枪械。

    曼谷枪店街坐落于唐人街附近的三皇府商业区的“东方街”(BuraphaRoad)。这条有400米长的中型街道,两旁皆是大小不等的店铺,其中约有50家左右的枪店。橱窗陈列着新进口的各种枪械子弹,琳琅满目,任人选购。

    枪店街的左邻右舍,是全曼谷最大的女人服装总汇地——“抛夫乐”(Pahurat),也是曼谷的“小印度”。杀人的武器和漂亮的女人服装交错陈列在一条街上,给人以奇特的感觉。

    经营枪店的以泰国回教徒居多,其次是印度人和客家籍华人。这条枪店街是50多年前崛起的,初期是几家泰国回教徒所开。过后20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当局便鼓励人民拥有枪械以自卫,因而贩卖枪弹的商店如雨后春笋般一家接一家设立起来,形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枪店街。

    当时几乎曼谷每家每户都拥有枪械,但物极必反,由于枪械大量流入民间,凶杀案、谋杀案也因此丛生,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曼谷的罪恶渊薮不断蔓延,泰国政府终于在1976年命令今后不准再增设枪店,限制每家枪店每年进口手枪不得超过30支,步枪不得超过50支。同时,也规定枪械不得售给外国人。至于欲购枪的泰籍顾客,也严格规定必须亲向警方申请,查明申请者履历,并调查家境,以证明未曾有作奸犯科记录。品格端正的商人或富豪申请购买枪弹比较容易,若是军警或公务人员就更是优先批准,经过当局发给合法拥有武器执照后,枪店老板即可把武器卖给你,否则双方都有罪坐牢。

    生意也有难做时

    由于近年来经济不景,加上政府严格搜查非法武器,现在枪店家家几乎门可罗雀,昔日繁荣景象一去不返。据枪店老板说,他们顶多每家一个月售出20~30支而已;至于枪弹,最廉价的每粒不到新币2角,最贵的9元也有。买枪的顾客,大都是喜欢狩猎或参加射击比赛的运动员。

    治安人员几乎天天到枪店街巡逻,顺便抽查有否非法枪械买卖之举,开店时间,平日上午8时至下午5时,星期日和假日休息。每当泰国发生军事政变或闹大规模学潮,枪店街为明哲保身,干脆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不做生意,以免有人敲破玻璃,盗枪巷战去。

    曼谷除了有枪店街,书摊上也有介绍枪械的定期刊物。一家枪店因生意欠佳,竟在枪槭杂志上登广告,凡光顾48新元以上者,可获一张奖券参加幸运抽奖,头奖是边缘发火枪一支。可见,“三句不离本行”。

    新知博览——曼谷的佛殿艺术

    泰国的曼谷是一个佛教历史十分悠久城市。在曼谷,到处都是香火鼎盛,佛庙林立,佛迹遍布。而由佛教衍生出来的佛像雕塑和寺庙壁画,更是折射出了这一“千佛之国”的佛教艺术精髓。

    曼谷王朝的佛像雕塑风格,都是从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经文中发展而来的。除了个别的佛像是用金银等贵重金属雕凿外,绝大部分的佛像都是采用的普通材料,如岩石、砖瓦、灰泥、陶瓦及木材等。

    在曼谷,不管什么时候,身穿黄袍的僧人都会以安祥的步伐悠然地行走在凡夫俗子们中间。但是,他们却仍然沿袭着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生活方式。

    每天清晨,身披黄色袈裟的小和尚都会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城街向前行走。他们托着铜钵,身后跟着拿着褡裢的随从,彼此间也不讲话,但步伐一致,目的相同。

    虽然是光着脚行走在布满石子的砂石路上,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脸上那种平静肃穆的表情,好像脚下踩着的并不是粗糙的石子,而是传说中佛祖诞生时的朵朵莲花。

    印度奇异风俗多

    印度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别名婆罗多。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今天的印度人口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来划分。

    印度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民俗风情,有些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但是,这种感情绝不是对这些习俗的嘲笑,而是一种新奇与惊讶。

    母牛是大王

    据统计,全世界有1/6的牛生活在印度。但印度人不吃牛肉,牛是倍受印度人爱护的一种动物。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禁止信徒们食用牛肉。

    在印度,牛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牛粪可以做燃料,以弥补木柴的不足。牛在印度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那么,在印度果真连一头牛也不能杀吗?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了牛皮的出口,印度每年宰杀的牛仍多达1400万头,因为牛皮制品是印度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当然,不是随便什么牛都可以杀的,比如印度人崇拜的母牛绝对不能杀。在印度大街上,母牛就是王,母牛走进商店乱吃一通,商店主人也不会挥棒驱赶。

    如果你在印度人家里看到用牛粪涂抹围墙和院子,千万不要觉得奇怪。因为印度人相信,在房子四周涂抹牛粪会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

    牛也是尼泊尔人喜爱的动物。在尼泊尔首都繁华的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黄牛目中无人,东游西逛。每年8月,是全国的“牛节”。节日里,人们要给黄牛精心打扮一番,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用手抓饭吃

    在印度,人们吃饭通常都不会像我们一样,用筷子、勺子或叉子,而是直接用手直接抓着送到嘴里。具体吃法是:将饭菜装在一个大盘中,然后用右手将菜和饭搅拌均匀,然后抓起饭菜就可以直接送到嘴里。

    当然,在吃鸡肉与鱼肉时,饭菜也是可以分开放的,但也都是用手抓起送进嘴里的。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进食时始终都是用右手的,不论多麻烦,都不会使用左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只有右手才可以做这样的事。

    不仅如此,印度人在买东西付款时也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对象零钱时也只用右手接钱,绝不用左手。

    不只是付钱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吉祥的眉心痣

    在印度,大多数妇女的额头都会有颗指头大小的红痣。这颗痣是人工用红颜料点上,或者用红锡箔贴上的,印度人称之为“特丽佳”或“特佳”。点上了红痣,的确可以给印度妇女平添了几分妩媚。

    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眉心痣,往往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但总的来讲,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也称之为“吉祥痣”。

    吉祥痣还有消灾避祸的含义,在印度,人们往往会故意在孩子的眉心点上黑色痣,以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

    不仅如此,吉祥痣还有表示身份的功能,古时在印度姑娘结婚时,还要由新郎亲自用朱砂给新年的额头点上吉祥痣,所以红色的吉祥痣也是已婚女子的标志,未婚女子与寡妇是不能点痣的。

    现在印度人点痣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大了,无论已婚还是未婚,甚至几岁的小孩子,也都可以点上吉祥痣了,他们是将吉祥痣视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时髦装饰。

    吉祥痣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许多妇女都准备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贴片,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就用什么颜色的吉祥痣,从而让自己浑身上下都色彩协调。

    吉祥痣还有不同的形状,可以根据脸型、发型、衣着及爱好,点成圆点、三角形、五角形等各种形状。

    为老鼠建立庙宇

    俗话都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人们不仅不会打老鼠,甚至还对老鼠万分崇拜,将老鼠看成是神圣般的动物来加以保护。当地人的印度教徒甚至还会为老鼠修建一座老鼠庙,每年花两三万的卢比来供养庙内的老鼠。

    这座老鼠庙建于公元15世纪,600多年来,老鼠庙内香火极胜。到这里朝拜或者参观的人,还必须严格遵守庙里的规定: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庙中的老鼠;如果不慎踩死了一只老鼠,一定要赔偿一只用金铸成的同等重量的老鼠赠予庙里;进入庙内膜拜时,一定要为老鼠奉上食物。

    老鼠庙还规定,每天的早晚举行两次祈祷和喂老鼠仪式。在举行仪式时,教徒们要在庙堂内敲鼓念经。老鼠们听到鼓声,就会纷纷从洞穴中蜂拥而出,争前恐后地到庙堂中央的达果女神塑像前的盘边抢食物吃。等到盘中食物吃得一干二净后,老鼠们又会成群结队地回到洞穴中去。

    印度特殊的新年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

    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还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着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相关链接——印度东部盛行抢新郎

    在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单身汉被“劫持”,两三周后,他们就会被迫成亲。为了逃避这种暴力婚姻,一些富家的单身汉都雇用了保镖,并在每年的结婚黄金周期逃离住地;而那些因工作出不了远门的,上班时也要三五人结伴而行。

    通常来说,准新郎被迫同意结婚后,还要举行热闹的婚礼。婚礼上,新郎官被一条漂亮的铁链锁在墙上的一副铁环上,免得他在举行婚礼过程中逃跑。

    在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还要保证新娘一方有一名亲戚始终站在新郎的身旁,只要新郎脸上出现苦笑表情或收回自己的承诺,就有一根削得尖尖的小棍狠狠地戳他的腰。

    在仪式结束后,心满意足的新娘父母便让新人坐上汽车,送小两口到新郎的家。此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严格的宗教和种族制度逼得新郎父母也只要接受这桩亲事。

    为了逃避抢婚,现在比哈尔邦一些比较聪明的男青年就会在15岁左右随便娶个认识的姑娘做妻子。

    印度的弄蛇行业

    黎明时分的巴提亚,宁静而安谧。这个位于印度加尔各答东南方的小镇,仍保留着印度传统的风貌。街道上,传来隆隆的车轮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小贩的手推车上堆满了地道的印度糖果点心,向着市集进发。市场内,商人们把货物摊放在草席上招徕顾客。

    在这小镇中,有大约200户特别人家,印度人称他们为克哈斯。这个名称源自一个古老的行业——弄蛇。据知,这些克哈斯家庭至少搜集了上千条的毒蛇。虽然他们并不敬拜蛇神,但这些弄蛇人却自称拥有神所赐的力量,他们所吹奏的圣调,能使毒蛇受催眠及听从指挥。这些弄蛇人继承了2500年的传统,而这传统则根源自印度教典仪中对蛇的膜拜。

    弄蛇的“秘密”

    只要到印度亲眼目睹过这种神秘的弄蛇技巧,便一定会受到吸引,而欲寻根究底揭开弄蛇之谜。弄蛇是一种子承父业的行业,控蛇和养蛇的诀窍被视为不传之秘,必须要父子亲授。

    其实,弄蛇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弄蛇人能用芦笛把毒蛇引出竹篓,只因为他们对蛇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模式有深入了解。这些弄蛇者全是出色的爬虫学家,他们在森林中捕捉剧毒的眼镜蛇,但根据他们的宗教及精神信仰,只能将毒蛇捕捉及饲养一段短时期,之后必须释放它们回到森林中。

    弄蛇大师,在印度又名法奇尔士,他们只挑选眼镜蛇,因为眼镜蛇的外型特别且富戏剧性,能讨好观众。再加上,眼镜蛇在很多世纪以来,都被应用于宗教的图像学中,印度教徒甚至视它们为圣物。

    究竟弄蛇大师有什么神妙的手段教毒蛇服服帖帖?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蛇是聋的,对音律可说全无反应。但当掩着竹篓的盖子打开后,毒蛇受到阳光刺射,便会昂首摆出备战姿态。毒蛇离开竹篓所看见的第一样事物,就是弄蛇人的笛子。准备攻击、情绪紧张的毒蛇会随笛子的摇晃而摆动身体。弄蛇人能技巧地以音调配合笛子及毒蛇的摆动,在旁观者眼中,就像是毒蛇受笛声的迷惑而舞动一样。

    要眼镜蛇停止活动也非难事,只要弄蛇人不再吹奏,慢慢把笛子移开,眼镜蛇感到危险已过去,便会钻回竹篓内。

    虽然弄蛇者都有独特的技巧及窍门,但这行业仍是充满危险性的。资深的弄蛇大师喜欢用未除毒牙及毒液囊的眼镜蛇,所以更加危险。幸好弄蛇人深谙眼镜蛇习性,知道它们专向移动的物体攻击,故此手部和足部都是最佳攻击目标。毒蛇咬中目标后,会收紧颚骨,注入毒液。因此,所有弄蛇者都在弄蛇时把身体容易受攻击部分密封。

    基于人类好奇求刺激的天性,印度的弄蛇行业曾大行其道。观赏者望着蠕蠕移动的毒蛇,往往不寒而栗,这种又奇又怕的情绪跟看恐怖片差不多。在印度新德里曾有一个盛大的集会,很多游客及原地居民在弄蛇大师的高超技术下,如被催眠般盯着随笛声舞动的眼镜蛇。由此可见,毒蛇对人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既要看又要怕。也许,毒蛇可以引发某种古代神话传说的联想吧!

    惨淡的前景

    尽管人们对弄蛇技术很向往,弄蛇行业的前景却异常暗淡,弄蛇技术在不久将来恐怕会失传。印度其他一些被视为神圣的传统文化,例如睡钉床、在恒河集体沐浴洁净身躯等,相信都会遭受同等命运。弄蛇技术难逃没落趋势由于科技的日渐发达,印度被迫追赶时代的步伐,因而传统文化及谋生技能受到苛刻的批判,弄蛇已被视为失去存在价值的行业。虽然很多弄蛇大师都考虑把这传统技术传给下一代,但事与愿违,正如一名弄蛇大师普那·山德拉所说的那样:“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他们必须跟其他城市人一样成长和生活。”另一名弄蛇大师德本德拉说:“现在印度的弄蛇人太多,而游客对弄蛇的兴趣却不断减弱。”

    弄蛇的没落,反映了印度市镇的新变化。一名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法师预言:印度将进入物质文明的时代,而过度的物质文明却会带来困苦和不幸。总而言之,弄蛇技术的没落已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历史侧影——印度女性爱鼻饰

    佩戴鼻饰是南亚妇女一种独特的传统装饰,据说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在正式的社交场合,还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无论是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还是在农村集市或田野上,总能看到身着艳丽服装的印度妇女,鼻子上佩戴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饰品:高档的镶嵌着钻石或宝石;普通的只是一粒金、银或铜饰;等等。在印度西北的拉贾斯坦等邦,妇女们的鼻饰则是像戒指一样的小环,有的则大得像手镯。

    不过时至今日,大都市里许多年轻姑娘已不大遵循这一习俗。她们认为戴鼻饰太守旧,太传统,有的甚至把戴鼻饰的姑娘看作“老土”。在新德里,目前只有一些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佩戴鼻饰,而来自外邦的贫民妇女,包括小女孩儿,几乎全都戴鼻饰,只是她们戴的饰物不算贵重,往往是铜的或银的。如果去印度南方的城市,会看到戴鼻饰的青年妇女仍然比较多。

    印度女孩在结婚时,是必须佩戴各种首饰的,自然也包括鼻饰。由于新娘首饰的多少象征着娘家的贫富,有些城市女青年鼻子上没有扎鼻饰眼儿,婚礼上也要夹上去一个。

    另外,印度女人外出,参加社交聚会,往往要换上一个比平时要贵重、华丽的鼻饰。在印度北方农村,有的妇女出席庆典场合所戴的鼻饰非常大,而且很重,为了不至于弄伤鼻孔,必须在鼻饰的另一侧再吊一个小链儿挂在左耳后。鼻饰一般戴在鼻孔左侧,也有戴在右侧或两侧都戴的。

    印度妇女在死了丈夫以后,一般不再戴鼻饰等饰物。

    印度奇特的见面礼

    印度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印度人在交往中很注重礼节。由于受到英国近200年的殖民统治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见面后通常以握手、拥抱、贴脸等方式互致问候,但广大的印度民众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礼节。

    特殊的致敬方式

    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人们见面时,不分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都往往互致一声“诺马斯代”(印地语“致敬”的意思),同时双手合十,微微低头,以示尊敬。合掌的高低也是颇有讲究的,通常来说,合掌时对长者宜高,指尖至少与前额平齐;对平辈宜平,两手一般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对晚辈宜低,齐于胸口即可。印度领导人在重要的场合露面以及接见群众时,也往往双手合十,向大家致意,以示谦恭。

    在迎接远方来的客人,特别是尊贵的客人时,人们通常给客人戴上花环,鲜花的颜色常常以印度教特有的橘黄色为主。在特别隆重的场合,还向客人贵宾身上抛撒花瓣。

    印度人还有一种礼节,就是互相往嘴里喂印度人最喜欢吃的甜食。人们就曾看见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其同僚,在大选获胜后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场合互相喂甜食,而且一定是用右手把食品放到对方的嘴里,以表祝贺之意。

    印度最尊贵的礼节——摸脚

    摸脚,是印度人对长辈和对最尊崇的人的一种最高的礼节。这种礼仪源于宗教,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在很多印度人家里,尤其是高种姓的家庭,这种礼节仍然存在。家里来了客人或年长的亲戚,孩子们一般都要出来行这种摸脚礼的。如果孩子不这样做,对方往往认为这孩子没礼貌,家庭教育不好。事实上,大孩子往往也就是象征性地比划一下,还没等弯下身,对方便把孩子拦住,说不必了。

    在偏远地区,据说这种摸脚礼仍很流行。有的恳求者干脆就跪在地上,用双手去摸对方的脚,用前额直接去触对方的脚尖。在一些贵族家里,仆人对主人也要施摸脚礼,有的一天要摸好几次脚。越是大人物、德高望重者,摸脚的人就越多。

    印度人最高的见面礼是“五体投地”。参加过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的人都会看到众多的信徒们依次在“司瓦米”(印度教领导人或导师)的面前全身趴下,两臂前伸,脑门触地,静呆数秒钟后,再站起来。

    这种礼节也存在于普通的家庭中。据说每年的10月或11月印度教最大的节日——灯节到来时,孩子们都要给父母和长辈们行这种礼,在长辈面前“五体投地”,全身趴下。信奉保护神的家庭,孩子要趴下、起来,连续做3次这样的动作;信奉破坏神的,趴下一次就可以了。在孩子行礼后,长辈要对孩子们说些祝福的话,并给些钱和甜食。这种礼节很像中国农村过春节时孩子向长辈磕头而长辈给压岁钱。

    奇闻轶事——印度新年的奇特过法

    印度从每年的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10月31日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这天水都不能对别人生气,更不能发脾气。在有些地区,元旦的早晨家家户户都哭声不断,人人脸上都挂着泪痕,他们往往是对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并有这种哭泣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在其他一些印度地区,人们还会以禁食一天来迎接新的一年,并由元旦中午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习俗的怪异,印度元旦也被人称作“禁食元旦”、“痛哭元旦”等。

    在过年的前5天,印度各地还会举行各种演出,比如演出史诗《罗摩衍那》,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的巨人“战斗”,“英雄”引发点燃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

    印度的青年不论彼此是否熟悉,还喜欢的新年时见面进行徒手格斗。围观者则在一旁助阵,获胜的青年,往往也会成为日后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尼泊尔的“神牛节”

    在尼泊尔,黄牛被誉为“国兽”,脖后带驼峰的公牛相传是湿婆神的坐骑,被推崇为“神牛”。尼泊尔法律规定,“神牛”和母黄牛受法律保护,一律不得杀戮。在尼泊尔除少数人外都不得食用牛肉。“神牛”在尼泊尔有着特殊的待遇和地位,神牛和母牛不得用来耕田或驮运东西。黄牛一般都不在牛棚里,任其自由行走,吃饱后可以目空一切地在大街和菜市上“漫步”,可以随地躺卧,也可以随意食用莱主的菜蔬。聪明的菜贩往往宁可牺牲一点青菜把“神牛”引走,也决不鞭打或厉声斥责。至于开汽车的司机对“神牛”更要有耐心。司机压死“神牛”,轻则关监坐牢,重则被处以极刑,外国人当然也要入乡随俗。尼泊尔人把黄牛敬为神明,每年都举行一次十分隆重的牛节。

    牛节的盛况

    牛节是通过独特而古老的庆祝形式,使人们忘记忧愁和痛苦,驱散内心的忧郁和寂寥的节日。尼泊尔人认为,这个节日不仅能消除一年的劳累艰辛,抹去心灵上所受到的各种创伤、痛苦,而且能通过各种尖刻或幽默的讽刺形式把政府中所出现的各种弊端揭露出来,加以抨击,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正因为这个节日具有这样特殊的意义,所以历经数代而不衰。

    牛节自尼历5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8天,最热闹的是第一天。这一天,人们戴着画有奶牛头像的面具,头顶佩上用稻草或竹子做的假牛角,把自己装扮成奶牛,或戴上人身像头神的面罩,扮成智慧神。他们在胸前和背后挂上带眼的竹编斗笠,腰问系上坠有各种金属器皿的宽带子,带子两头拖地。他们簇拥着“牛群”,边歌边舞,走街串巷。人们身上器皿的碰撞声和乐队奏出的乐曲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曲热闹而又不协调的“交响乐”。远远望去,俨如牛群喧嚣而至。近前细看,牛的扮演者个个争相献丑,惹人捧腹。“牛群”所至,凡是上年有人谢世的人家,一定要把队伍中的真牛和假牛请进家中,给牛献上花环,并在牛的额前涂上朱红的吉祥痣,给牛和牛的扮演者以大饼、水果,或其他施舍,借以慰藉死者在天之灵。

    牛节的第一天,人们还扮成疯子、傻子、苦行僧,一群一伙地在城里游行;人们在街上张贴各种讽刺政府、社会的漫画、诗歌;出版各种讽刺、幽默、逗趣的报纸和刊物,演出各种歌舞、闹剧、讽刺剧。这天,皇家文学院还在歌舞院举行讽刺诗、剧等有奖表演比赛。

    牛节的来历

    这个传统的节日,据说开始于700年前的马拉王朝。那时有一位国王叫泽依斯蒂迪·马拉,马拉国王聪慧而有远见,在他执政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百废俱兴。可是有一年,尼泊尔发生了遍及全国的天花病疫,死亡者不计其数,就连国王5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王后失掉爱子后因过度悲伤而日渐憔悴;国王的精神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国家的管理上出现了松弛的现象。为了使国王了解这种现实持续下去的危险性,为使举国上下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有位贤臣上书说:“天花灾难,实属空前,王子赴天,举国哀叹。劫难之家,何止万千。当务之急,安国抚民。微臣一策,请王采纳。”

    国王欣然答应了他的建议:即谁家死者为女性,就放奶牛上街,是男性则家人扮成苦行僧,或疯、傻、呆、狂,一起聚集到王宫门前。政府官吏、役仆要从那天起,每天演出逗人欢乐的文娱节目。当国王和王后看到世上还有这么多被悲哀、病痛折磨的人,他们也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意识到作为一国之君更应治理国政安抚百姓,并由此下令每年从尼历5月第一天开始欢度“牛节”,让人们在这节日的欢乐中忘记忧愁和痛苦。牛节就这样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相关链接——尼泊尔的灯节

    “灯节”,是尼泊尔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是人们敬奉乌鸦、狗和黄牛等动物的节日,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灯节”的起源是一则古老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国王,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听从巫师的建议,每天通宵达旦地点灯祈祷,谁知死神化身为毒蛇,将油灯弄灭。王后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很快要死去的消息后,便向死神苦苦哀求。王后的真情终于打动了死神,换回了国王一时的寿命。从此后,国王便颁布法令,此后每年全国都要点灯过节。

    在灯节的第一天,主要是敬奉乌鸦,在地上撒上大米,请乌鸦吃。据说如果有人不敬乌鸦,乌鸦就会通报坏消息,令此人未来不得安生。

    第二天是敬狗,即使大街上的流浪狗也会得到人们的优待。

    第三天则是敬财神“拉克西米”。这也是灯节最重要的一天,人们都将房屋收拾干净,因为相信财神喜欢到干净的房屋去。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让自己的房间变得亮堂起来,欢迎财神的降临。

    第四天是敬公黄牛,因为它们是农民不可缺少的帮手,也应受到礼遇。

    第五天时兄弟姐妹的“点红”日,这天家里的兄弟都要到姐妹的住所接受多种颜色的“点红”、花环和祝福,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尼泊尔塔鲁族的奇异婚俗

    塔鲁族是聚居在尼泊尔南部平原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有50多万人口,多以农、渔为生。

    塔鲁族人曾盛行童婚制,即七八岁的男孩与十六七岁的姑娘结婚。这种传统的婚俗据说是为了弥补劳力不足,抑制女性的情欲,但往往事与愿违。随着教育的普及,这种童婚日渐消失,更多的人要实行同龄人婚配。

    塔鲁族的婚姻要在同民族间进行。婚姻的形式多为父母包办,但是自由恋爱、逃婚、换婚和抢婚也屡见不鲜。换婚是两家对换女儿结姻缘。没有女儿,就以钱、物补偿对方,或去女方家中干一二年活作为补偿。抢婚,是瞅准时机将女子抢走,或胁迫同自己一道逃走,造成既成事实,有些女子是自愿被“抢走”的,所以这也是逃婚的一种。

    无论哪种婚姻,即使私奔有了孩子,也要请父母为其举行一次正式的婚礼,大宴亲朋乡邻,从而取得社会承认。

    塔鲁族的婚礼十分独特、繁杂、冗长,分相亲、定亲和六次象征性婚姻;正式婚仪分三个阶段,历时达一年之久。

    相亲、定亲

    塔鲁族人选择配偶往往在赶集、庙会上进行。当男方看中意中人后,便托媒人或亲朋出面提亲。对方同意,方可正式相亲。相亲分别在男女双方家中举行。女方先到男方家中相亲。被相看的男子将盛有槟榔、蒟酱包、稻米和卢比(尼泊尔货币)的银盘或铜盘献给女方来宾,并在来宾中间站立片刻,供女方来人品头品足。如女方同意,双方家长各叙祖谱,若不系近亲,由男方同女方谈妥财礼,然后再去女方家中相看女子。被相看的女子要手捧一个盛满净水的坛子,走到男方来宾中央,放下水坛,垂手而立。众人相看后表示满意,该女子就把坛里的水泼在地上。相亲时双方分别举行宴席,但宴席上不得上鱼、肉、酒,以示对神的虔诚,对婚事的慎重。

    两次相亲之后,如双方对这门婚事都表示满意,就在男方家中举行定亲仪式。仪式上双方相互道贺,并由男方用鱼、肉、酒款待宾客,酒足饭饱后,歌舞通宵。

    次日,互送贺礼。男方要为新娘准备红色纱丽、金银首饰、稻米、香蕉、酸奶、44个槟榔和一笔数目可观的现钞。待一年后的某一吉日,再交换定亲信物——16个红色槟榔,正式商定结婚日期。

    结婚前的6次象征性婚礼仪式

    结婚仪式前两天,新郎要肩荷利剑,手持贝壳、陶碗和供品等,由身穿鲜红纱丽的姑姑、小姨、姐姐陪伴到圣河边举行同水神结婚的仪式。仪式是用带来的贝壳盛5次水,并分别倒回河里。在两个陶碗里各放上一个槟榔,再舀满水放在地上,然后献给水神一只鸽子。最后新郎要一脚将两个陶碗踩得粉碎,以示忠贞不贰。

    新娘也要参加这样一个仪式。只是新娘从离家到仪式结束,要一直号啕大哭,哭声越大、越悲,被认为越吉利。

    第二个象征婚礼是同芒果树结婚。这个婚仪由新郎来做。新郎向芒果树干上涂三次朱砂红粉,绕树三周,同时用线绕树三周,再拥抱芒果树三次.以示他们的婚姻像芒果树一样根繁叶茂,果实累累。

    同样,新郎、新娘还要分别同贝壳、月神、太阳神、祭坛等举行象征性婚仪。这六次婚仪结束后,才能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

    婚礼

    塔鲁族的婚礼只能在尼历11月和12月这两个月内举行。新郎在迎亲出门之前,由5名已婚女子在乐曲声中为其打扮。新郎的母亲要亲手喂儿子一日水,使儿子口齿伶俐;并在儿子背上击一掌,借以祝福儿子凯旋。

    被女方邀请来的宾客都要带特殊的礼品——香蕉树苗,并亲手种在女方庭院的甬道两旁。

    婚礼开始,新娘、新郎首先要绕事先放好的一坛圣水转三周,尔后由理发匠将其二人的小拇指划破,将血滴到同一碗中。新郎和新娘用碗里的血,将各自上三辈人的名字分别写在一片芒果树叶上,由祭司将这两片树叶分别绑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新郎向岳父乞求赐女予己。岳丈亲手将女儿的手放到新郎手里。新郎和新娘,以及双方亲朋绕新栽的香蕉树转三圈。祭司把血书焚成灰烬,并将灰撒在新婚夫妇头上,以表示祖先祝愿他们百年好合。最后由新郎亲手把朱砂红粉抹到新娘的发缝里,以示新娘从此有了新的归宿。

    婚礼结束,宾客尽情欢宴,谈笑歌舞。次日,新郎接回新娘,但一个月内,新郎和新娘仍不可同房。

    新知博览——尼泊尔人礼节多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双手合十礼,行此礼时,双手齐胸合十,回时问候“纳摩斯德”。其意有二:见面时表示“您好”,告别时则是“再见”之意。还礼一方也这样做、这样说即可。在朝拜神灵、或向自己尊敬的人行此礼时,双手合十后要举起,使指尖齐眉,上身要同时微躬。

    掬手礼即是行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指尖触到自己额头。这种礼节是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入时,或下级拜见上司,晚辈拜见长辈时行的一种礼。受礼者可以不还礼,或只消将右手手掌稍稍弯曲,使并拢的指尖触摩一下自已的额头,以示还礼。

    吻足礼是尼泊尔传统的一种大礼节。至亲的晚辈在重大节日,或初次拜见,或远道归来时,对长辈要行此礼。行礼者要先跪下来,双手伏地’、以额头触到长辈的双足;长辈在晚辈的头上轻轻拍一下,予以祝福。儿子见父亲,侄子见叔父或伯父都要行这种礼,遇见一般长辈就不必如此。尼泊尔妇女在大的节日,也得向自己的丈夫、公婆、姐姐、嫂子行吻足礼。当对大伯子行礼时,要在离他一步远的地方跪下,双手伏地,两个大拇指并拢,让头触到地面。现在还有人行一种象征性吻足礼,即行礼者用右手触一下地面,然后再触摸一下自己的额头。

    但是,也有长辈向晚辈行吻足礼的。那就是当女儿出嫁时,岳父把女儿交给女婿后,岳父要对女婿行吻足礼,以示拜托。

    握手礼,随着社会的发展,尼泊尔的礼节也有一些变化,在挚友相见时,现在也常用握手表示问候,但更多的时候是表示祝贺。而妇女同男人一般不握手。

    举手礼,是右手指尖高过眉梢,掌心朝前,目视对方。这是尼泊尔军人对上级军官、政府官员、和对比自己职衔高的人行的一种礼节。尼泊尔警察和机关学校的门卫也行这种礼。人们在左手持物难以双手合十时,也用这种举手礼。

    日本传统的花道艺术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地处温带,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花木终年繁茂,四季鲜花不断。因此,日本人民普遍爱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盆景花卉,以点缀生活。

    当你访问日本朋友的家庭时,往往看到成瓶的鲜花像是随手插进去的。其实这种插花,其花朵的大小,花茎的长短,花枝的斜度,一蕾一叶,无不经过精心的设计,给人以超越自然的艺术美的享受。这就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花道。

    花道的历史

    花道,也叫“华道”或“插花”。由于是用活的、新鲜的树枝或花草加工,加工以后放上清水可以保留数日,所以又叫“生花”。

    日本的插花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这同中日文化交流有关。花道最早来源于我国佛像前的供花,即插花。公元8世纪,日本奈良时代,正是我国唐代,佛教自中国传到日本,佛像前供花的习俗也跟着传去。至12世纪,这种佛前供花逐渐演变为供人们鉴赏的插花艺术,摆脱了原有的宗教色彩。

    14世纪前后,中国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传到日本,日本朝野僧俗往往在每年的七夕节举办花展,比赛插花技巧,这便对花道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至15世纪末,花道开始发展起来,插花成为室内重要的陈列装饰。为了同室内的其他陈列装饰相协调,花瓶的形式和规格要讲究,从此开始出现花道的专门艺术家。

    不过。花道起初只盛行于宫廷贵族和寺庙僧侣之间,至18世纪,花道才在人民群众中流行。明治维新以后,花道开始向妇女开放,成为培养妇女品德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插花艺术不仅限于住宅家庭,而且扩展到旅馆、商店的橱窗、舞台的装饰和广场的陈列等,逐渐普及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花道艺术已经成为现代日本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花道也和茶道、柔道一样,多年来几经演变,形成了许多流派,有“世俗三千流”之说。着名的有池坊流、草月会、小原流和未生流等。其中以池坊流历史最久,所属人数最多。它创始于15世纪中叶。草月会创建于1927年,在插花艺术上以新奇脱俗、独具匠心而闻名日本。

    花道的形式

    花道从形式上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盛花”的盆插,另一类是“瓶花”的瓶插。不论盆插还是瓶插,都有一个造型,即“花形”的问题。今天,日本人采用的花形主要有立花、生花、盛花,投入花、前卫花等。

    “立花”,是把花立起来的意思。它来源于佛像前的供花,属于最古老的插花样式。

    “生花”,也叫格花。其特点有二:一是花器的水面象征着大地或池沼的水面。为了表现植物的生长,在花器的水面以上七八厘米的部分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枝子,好像是从地里长出的一裸植物。另一个特点是,主要的三个枝子的布局构成独具一格的三角形。

    “盛花”和“投入花”则注重利用花卉的自然姿态。“盛花”原来的意思是花形好像是用盘子盛着的一些花。“投入花”是把花枝投入细高瓶中的意思。

    “前卫花”,是在1948年大阪举行的中山文甫前卫花展之后开始使用的。它没有立花和生花在花材等方面的种种制约,各流派只要合乎本派的基本型,就可以自由地大胆创新。因此,“前卫花”又叫“自由花”。

    花道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插花的各种优美造型给人以荚的享受。有人把这种插花形容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和有生命的雕塑。

    相关链接——日本的国花

    日本人民普遍喜爱樱花,并且把它定为“国花”。因此,樱花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樱树被尊为“圣树”或“神木”。三四月间为樱花盛开的季节,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每逢4月初,日本政府总要在东京举行“赏樱会”,邀请日本官员、社会名流和各国外交使节参加,并且由日本首相亲自主持。

    由于气候的差异,樱花总是从南边的冲缉、鹿儿岛最早开放,逐渐向北转移,直至最北边的北海道、北方四岛。时间从3月延续到7月。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人民都举行传统的赏樱花活动,几乎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公园或其他地方去观樱。东京的上野公园,每年前往观樱的人达数十万之多。人们聚在樱树下聊天、饮酒、唱歌、跳舞,整天热闹非凡。

    樱树性喜温暖、湿润,适宜种在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之中,而且日本的气候与土壤恰恰符合这一要求。另外,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日本农民,有“樱花催人播种”的传统风俗。他们认为在樱花开放的时节播种,可以保证稻子丰收。所以,在日本各地,无论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几乎遍地都有樱花。据统计,日本的樱花达30多个种类、300多个品种,占世界800余品种的40%以上。其数量之多居世界各国之冠。比较常见的有山樱、吉野樱、八重樱等。八重樱最好看,别名牡丹樱。花有粉红色、红色、粉黄色等。

    根据生长的地方不同,日本樱花又有“山樱”和“闾里樱”之分。生长在水畔、山麓、山坡、公园和人行道上的叫“山樱”,比较强健,树干周长可达1米,最高的有20米,寿命最长的能活到200余年。在庭院里生长的樱树叫“闾里樱”,“闾里”是居住区的意思,也简称“里樱”。“闾里樱”是由人工培植、改良的,培植的方法是嫁接或插条。

    樱花开放的时间不算长,一般为一个星期到10天。开花时节,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风情万种的朝鲜

    朝鲜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端,北部主要与中国相邻,东北端与俄罗斯有陆地边界,南部隔军事分界线与韩国接壤。朝鲜东面为日本海(包括东朝鲜湾),西南面为黄海(包括西朝鲜湾)。

    朝鲜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80%,朝鲜海岸线全长约6000千米。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

    朝鲜北部多为山区,东北地区多深狭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3.9%。中朝界河鸭绿江是朝鲜最长的河流,位于朝鲜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的长津湖是朝鲜最大的湖泊。

    颇具特色的婚俗

    在朝鲜,民间的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同宗和表亲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有些地方还有同村禁婚的习俗。

    按照朝鲜的民间惯例,男方首先要向女方求婚。先由家庭主妇通过媒人与未来的女婿或媳妇见面,然后回家与丈夫商议决定儿女的婚姻大事。

    婚礼分为传统式、现代式以及基督教式、天道教式、佛教式等等。传统婚礼有纳彩、纳吉、请期、纳微、亲迎六礼。“纳彩”是男方为女方准备彩礼即请婚礼;“纳吉”即下达选择吉日的通知;“请期”即在送聘礼之前男方到女方家下书讯问内定婚日是否可行;“纳微”即送聘礼,证婚的仪式;“亲迎”就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仪式。

    新郎骑马或乘轿去迎亲,在新娘家举行“新郎婚礼”。新郎到后,没行大礼也不能进屋,要先到邻家休息。时辰一到,新郎头戴纱帽,身着礼服,腰系官带,步入新娘家庭院。院内提前会铺一张席,上面放置一张小桌,称为礼床,礼床上放着一对鸡、一对烛台、一对酒樽以及栗、枣、银杏、糕饼等东西。新郎将随身带来的一只彩色模雁放到礼床上,然后行跪拜礼。这叫“奠雁仪”,意喻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互敬互爱,永不分离。奠雁完毕,还要进行新娘洗手、新人互拜、饮交杯酒、入喜宴等仪式。

    新婚之夜,新娘家会举行欢度活动,翌日清晨新郎要向岳父、岳母问安,同时还要参拜亲朋至友。三天之后,新娘上轿,由新郎带回家中,这叫“新行”。到了新郎家后,还要举行“新娘婚礼”。新娘身披礼服正装,拿出带来的各种食品和礼品,向大家问安。第二天,还要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和近亲。

    欢快的民间歌舞

    能歌善舞是朝鲜民族的特点,无论男女老幼,每逢喜庆之日或高兴之时,总要欢聚一处尽情歌舞。

    朝鲜民间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明快。尤以杂歌和民谣最为普遍,流传甚广,又各具地方特色,如广尚道的歌曲粗犷、乐观,全罗道的歌曲低回、柔和,汉城地方歌曲轻快、平稳,黄海歌曲忧伤、悲凉等等。朝鲜的舞蹈也颇具民族风格,动如仙鹤展翅,静如柳丝拂水,舞姿优美多变,时而轻盈柔媚,时而明快激昂。

    广泛流行于乡间的农家歌舞最富有民族特色。在朝鲜农村,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农乐队。一般为20人左右,配置大锣、小锣、大鼓、小鼓、长鼓等打击乐器及吹奏乐器唢呐等。流行的音乐舞蹈有12种,主要表现农民们育秧、插秧、犁田、除草、收割等农业生产劳动的情景,充分表达了朝鲜农民盼望丰收的心情。

    无论朝鲜的南方北方,举行农乐歌舞多在春天,也经常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如插秧、割稻等,有时还在修路、架桥、打井、盖房等劳动时歌舞,因此,农乐最能充分表达朝鲜民族的喜悦心情。每逢节庆之日,穿着鲜艳服装的姑娘们围成一圈,将奏乐人围在中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也跳入圈中,以活泼的颈部动作转动缀在帽顶上的长带子。

    另外,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成新娘、婆婆、古代宫廷两班等人物的舞乐手们也在一旁作各种滑稽逗人的动作,如实表现了朝鲜民族自古以来的威武气概和明朗、乐观的民族性格。

    民间的体育运动

    朝鲜民族不仅能歌善舞,也非常爱好体育运动,具有节日期间开展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其中尤以秋千、跳板、摔跤、拔河、射箭几个传统体育项目最普及,最盛行。

    朝鲜民族的男子们喜欢比技巧,比气力,看谁最强悍。因而,摔跤这项古老的比赛项目至今不衰,其历史可追溯到高丽时代。

    朝鲜式摔跤类似蒙古式,但又有不同。比赛双方相对弯腰,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系在腿上的腿绳,进行较量。比赛时节一般选在端午、秋夕(阴历8月15日)和重阳举行,最盛大的比赛是在阴历7月15日的百中日。场地大都选在河滩或海滩。全村百姓都来呐喊助威,获胜者可得到一头黄牛,骑在牛背上回家,就像凯旋而归的将军。

    拔河是有悠久传统的集体比赛项目。其场面很大,经常是村与村或郡与郡之间的较量。但是这种拔河与我们所熟知的拔河不同,以庆尚、全罗及京釜沿线地区的比赛最为奇特。比赛使用的绳索不是简单的一根绳子,而是用草绳编成的直径为60~90厘米的一道道绳圈,有二三百米长。由于需要大量草绳,而且比赛又是上元节(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所以一过正月各村的人们就到处搜集草绳,这已形成历年的习惯。

    上元节这天正午,人们将编好的圈绳担到比赛场地。场地周围人山人海,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饰各种面具的杂剧演员和农乐队员,他们都来助兴。甲乙两队唱着歌进入场地,每人抓住插在圈绳上约一米半的木棍,号令一下,鼓乐雷动,比赛开始,围观的人们也齐声呐喊助威,场面非常壮观。

    秋千和跳板是妇女们喜好的比赛项目。跳板流传甚广,姑娘们自不必说,连孩子们和中年妇女也穿上盛装,在跳板上腾空起落,显示自己灵巧的技艺和俏丽的身姿。跳板的花样很多,有时还可合着民歌节拍做出各种有节奏的动作。荡秋千也非常精彩引人,少女们上着白衣,襟垂飘带,下着艳丽的彩色长裙,随着秋千荡漾,长裙在空中飘舞,看起来恰似展翅飞翔的白鹤。我们从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之中,尽可感觉到朝鲜民族强悍、明快的性格特色。

    朝鲜的特色饮食

    朝鲜民族的饮食丰富多彩,别有特色。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总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家庭便饭由饭、汤、菜三类组成。以水稻文化闻名于世的朝鲜民族,米饭是他们的传统饮食。有时为了提味,还在米饭中掺入小豆、绿豆、大麦等杂粮。用糯米和小豆做成的红饭,表示喜庆之意,是喜庆之日常见的主食。

    汤类是朝鲜各家庭中每餐必不可少的。根据用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肉汤、海味汤和菜汤三种。牛肉是最常用的汤料,此外还用猪肉、鸡肉、兔肉、山羊肉、野鸡肉等等做汤。

    朝鲜半岛三面临海,水产丰富。所以,贝类、鱼、海藻也是做汤的常用材料,其中用之最多的是海带和紫菜。自古以来,朝鲜妇女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海带汤,以此催乳,恢复身体。

    最受欢迎的鱼类是明太鱼和石首鱼(俗称黄花鱼)。用干明太鱼做成的汤,味道清淡,而且价钱便宜。石首鱼可用来做菜,是喜宴上一道重要的莱肴,也可以拿来烤食和腌制。至于贝类的吃法,一般多为生拌。

    酱油和大酱是饮食生活中用途最广,最受重视的调味料。至今在朝鲜农村,家家庭院里都摆放着酿制酱油和大酱的大缸。一年酿制一次,其味道好坏,标志着一个家庭饮食调味的水平,届时家庭主妇们都要大显身手,暗中比赛。用大酱、蔬菜、海菜、葱、蒜等制成的大酱汤,是朝鲜民族最喜爱吃的饭食之一,用大酱、辣椒面、蜂蜜、芝麻、麻油等调成的辣椒酱,也倍受欢迎,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辣。

    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冬季副食晶,要算是朝鲜泡菜了。其种类及腌制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白菜和萝卜。白菜去帮洗净,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几天,再用清水洗净,掰开叶帮,抹上一层用辣椒面、葱,蒜、生姜等调好的佐料,有时还加入少量鱼肉或牛肉、柿子、栗子,松子、梨片等等,最后卷好摆进缸中。每年的阴历10月是腌制泡菜的时节,这时的菜市场热闹非凡,家家都要大干一番,腌制足够吃四五个月的泡菜。在缺少新鲜蔬菜的冬季,食之清爽可口。泡菜汁营养丰富,有“泡菜肉汁”的美称,亦可用来醒酒。

    朝鲜的特制食品,有糕饼、点心和冷面等。糕饼有用米做的打糕,将蒸熟的糯米或黍子放进木槽或石糟,捶打而成。还有用米面傲的。“发糕”、“蒸糕”、“松饼”等几十种。糕饼是婚葬节日不可缺少的吃食,其种类配比视当时的仪式需要而定。

    冷面材料要使用荞麦面,配上精牛肉或鸡肉及麻油、胡椒、辣椒、味素、果片等制成的汤汁,其特点是条细而韧,面汤凉爽,酸辣可口。有的地区寒冬腊月吃冷面,汤面浮着一层薄薄的冰碴,吃起来麻、辣、酸、凉别具风味。

    点心类主要是煎果、茶食和饴糖。煎果是各种水果或生姜、莲藕、胡萝卜等与蜂蜜或砂糖熬制而成的。茶食是用黑芝麻、栗子、豆子、大米等炒粉调和糖稀或蜂蜜,然后用各种花样模板压制而成。饴糖的主要用料是粮食,例如糯米饴、小米饴、高粱饴、豆饴、木薯饴等。

    朝鲜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饮料,如蜜水、米酒、水团、花菜等等。花菜是把蜂蜜或砂糖倒入熬好的五味子汤中,再放入食用花办和果片。按不同花办的名称命名,例如草莓花菜,蜜柑花菜、桃花菜、杜鹃花菜、蔷薇花菜等等。

    朝鲜饮食花色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以上列举不过是朝鲜饮食中很小的一部分。倘若有机会能到朝鲜,你去尝一尝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像全州豆芽菜和包饭、淮阳煎果、三水甲山梨汤、平壤冷面、海州切饼、开城饴糖以及汉城的神仙炉(类似火锅)等等。

    期鲜民族大都席炕而食,饭桌矮小,吃饭要用匙、夹菜要使筷,坐姿要端正和彬彬有礼,显示出儒雅而有教养。如果与长辈对席,要让长辈先吃然后自己再动匙;如果先于长辈吃完,要将自己的匙子横放在餐具之上,待长辈用膳完毕,再将自己的匙子取下放在食案上。由此可见,于饭桌之上也体现出朝鲜民族礼义至上的传统。

    延伸阅读——隆重热烈的朝鲜阅兵仪式

    每年的9月9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在国庆的前夕,朝鲜国旗就插遍了平壤市的大街小巷,巨型标语也伫立在市区交通的要道,到了9日这天,平壤市中心的金日成广场,就会举行庆祝国庆的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

    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朝鲜党政军领导人来到广场主席台上,朝鲜海陆空三军近百个方队陆续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随后,平壤各界群众开始巨型大游行,整个金日成广场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

    伊朗的各种传统节日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西南部为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击平原。

    伊朗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卡流伦河与塞菲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里海的南岸属伊朗。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大。西部山区多属地中海式气候。年降水量除西北部山区与里海沿岸超过1000毫米外,一般在50~500毫米之间。中央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诺乌鲁兹节

    诺乌鲁兹节是伊朗最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在伊朗的国语——波斯语中,“诺乌鲁兹”的意思就是新的一天。早在远古时代,拜火教徒们认为,“法尔凡尔丁”月的第一天是太阳诞生的日子,因此人们把这一天称作“诺乌鲁兹”,即新的一天。

    诺乌鲁兹节在伊朗历法上是伊朗元月1日开始至元月13日,它相当于公历3月21日至4月2日这段时间,就是我国农历的春分时节。这时在伊朗严冬已过,春降大地,大自然呈现出勃勃生机,所以伊朗人把它看作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诺乌鲁兹节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据传说,它是由伊朗人的祖先吉阿里亚人所创立。最初叫做勃哈尔节,即春天的节日。在古代,阿里亚人把一年分成暖季和冷季。每个季节的开始都有一个节日,他们把两个节日都看作是新年的开始。第一个节日是暖季的开始,也就是当人们把畜群从畜栏里放牧到牧草繁茂的牧场的时候;另一个节日就是冷季的开始,是当人们把畜群赶回畜栏,并准备贮存冬饲料的时候。诺乌鲁兹节就是这两大节日之一。在这两个节日里人俯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这-传统一直延续到伊斯兰教历467年(约等于公元1088年)塞尔柱王朝时为止。从那时起,“诺乌鲁兹”才正式作为伊朗新年的第一天固定下来,也就是伊朗的春节。

    按伊朗人的习惯,在伊朗历12月的最后-个星期三要举行跳火活动,它是伊朗新年的序幕。除夕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要吃“波罗”饭(即用大米、养肉、胡萝卜等煮在一起的饭),准备面条、鸡、鱼等其他食品。用面条做的“波罗”是专门在新年第一天吃的。这象征着从新年的开始就一切顺利,百事如意。一些较为殷实的人家还把大米和食油送给自己的邻居和穷人。伊朗人在新年里还有吃甜食和黏食的习惯。

    在新年里,每家都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七样东西。这些东西的名字在波斯文的第一个字母必须以sin开始,称“哈夫特辛”(即七辛桌)。它们是苹果、麦苗。醋、蒜、金银币、调味香料、麦芽糖。在伊朗古代,人们信奉拜火教,教义中把光明、正直、幸福、善食、力量、信仰及尊敬长辈看作是七位天使,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sin开始的,所以伊朗人就用这七种以sin开头的东西作为七位天使的代表来供奉。今天这七种东西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表示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生活美满,一切如意。除了上述七种东西外,在桌上也放有伊朗人的主食——馕、干酪、奶油,鸡、彩蛋、镜子、蜡烛和放在水中的活鱼等。

    除夕晚餐后,长辈们端坐中央,其他的家庭成员欢聚在周围。当节日的鞭炮声响过之后,他们之间彼此祝贺,互相亲吻。随即长辈们给小辈们赠送节日礼物,家长和孩子们给家里的佣人们赠送礼物,家庭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在新年开始后的头三天里,受人尊敬的人们呆在家里,接待来访的客人,三天以后他们才出访亲友。相反,-般老百姓则头三天出去拜访人家,后三天在家等候来访者。人们相互登门恭贺,互相亲吻,在伊朗人看来,新年里的亲吻是互相和解的吻,能消除-年来彼此间存在的仇和恨、误会和隔阂。因为“诺乌鲁兹”本身就意味着新的开始,表示心与心之间的和解和亲善。

    在新年里,伊朗人外出旅游达到了高潮,有的去外地,有的去国外。诺乌鲁兹节也是恋人们结婚的日子。成千上万的男女青年,双双联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新年的第十三天,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离家到郊外去。因为伊朗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这一天魔鬼和邪恶要降临人间,而人们不在家中,就能把不吉利的东西阻挡在屋外,使一家人不受损害,在一年中就能平安无事。

    当人们兴高采烈地郊游归来后,为期十三天的“诺乌鲁兹节”也就结束了。

    星期三苏里节

    伊朗着名的星期三苏里节又名跳火节。它是仅次于伊朗的诺岛鲁兹节——伊朗新年的民族节日,在伊朗阳历的最后一个星期三的晚上举行,是伊朗新年的序幕。按照古老的习俗,在这一天,当夜幕刚刚落下,人们就在大街小巷点燃起堆堆篝火。一家人男女老少,从火堆上跳过来跳过去,并且对着火堆不停地念道:“你的红色属于我,我的黄色属于你。”意思是祈求来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因为在伊朗人看来,红色是健康、喜庆、吉利之色,而黄色则表示病老、不祥,便将它弃之于火。在今天与伊朗人的交往中,如向对方赠送黄色的花朵或礼物,是不礼貌之举。跳火结束后,少女们披者面纱,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边击银勺边唱歌,串门访友,索讨糖果,名日“讨吉利”。她们藏在树影里,用偷听到的过往行人的第一句话来卜算自己来年的命运。

    关于这个节日,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是这样的,有一个名叫乌拉马尼尔的人,他奉命每天杀死两个人,并将他们的脑子扒出来喂蛇。但是,乌拉马尼尔每天只杀一个人,而把另一个人藏到了山后。后来费雷敦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那些人都到哪里去了。乌拉马尼尔只得如实回答,国王派人点起了火把,去寻找那些丢失了的人,最终找到了他们,从此,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就点燃起火堆。

    相关链接——伊朗的角力运动

    伊朗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它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角力运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久以前,当伊朗处于外来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时,伊朗人民为解放自己的民族,谋求自身的出路而创造了这一民族体育运动。

    这一古老体育运动只能由男子参加,不分年龄大小,老幼皆可。但每个参加角力运动的人必须要信仰伊斯兰教,必须严格遵守竞技房——角力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场所的规章制度。这一运动可以是单人锻炼或表演,也可以是两人间的角力——摔跤,或是不限人数的集体操练和表演。

    这种运动一般是在专门的房子内进行的,这种竞技房叫做“组尔哈内”。它是有盖顶的健身房,靠盖顶上的天窗采光。房中有一块略低于四周的平面,叫演技场。在它周围是专供参观者而设的看台,还有运动员的更衣室和放置体育器械的房间,紧挨入口处有一间小屋,是供指导教师专用的。在它前面有一个木架或类似木架的东西,上面挂着钟、鼓和炉子。炉子是用来烧桂皮姜汤的,以供操练后饮用。钟和鼓是对不同来访者表示欢迎和指挥操练的。

    竞技房的成员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诺乌契”(学徒)是指那些在竞技房中有固定老师教练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就晋升到“诺乌豪斯特”(新手)一级。动作的示范者就是这里的裁判员、教练,以及运动员在锻炼时的指导。指导教师或称老手的任务是一边击鼓,一边吟唱、编排和指导各种锻炼的动作,每个成员进入竞技房时必须低头,以示虔诚。进入演技场时,必须亲吻一下这里的地面。在竞技房里禁止吃东西、吸烟,更不准说笑打闹。在个人表演时,运动员要首先征求指导老师的允许,在得到许可后,才能开始。按照规定,运动员在更换运动服装时也要亲吻它一下。

    运动员所穿服装,仅一条紧身短裤(从肚脐下到膝盖上)。是由皮革或其他结实的料子做成的。短裤上有用特殊方法绣成的图案和花纹。

    竞技房里举行的每一次活动,都有规定的程式,先是个人锻炼,做各种体育动作和抓举石锁、双手倒立、举圆锤、拉弯弓等。然后开始摔跤比赛。比赛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腰带,不允许使用欺骗的招式或采用侮辱对方的动作。由于角力运动是一种严肃的体育活动,指导教师往往在炉子里加上一些芸香(一种香料)。有些地方,运动员则在自己的胳臂上画上符咒。比赛结束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教练员向先知和圣贤祈祷、为病人祈求康复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