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凸显广播外宣特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晓梅 李东平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宣传坚持对外开放方针,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广播外宣窗口的优势,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全方位、多角度、快时效地向国(境)内外展示了灾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抗震救灾的感人情景,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在重大灾难面前团结自强,坚毅勇敢,有着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中国,为抗震救灾对外宣传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紧扣“以人为本”,凸显可听性

    灾情发生后,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灾区,客观、正面地做好抗震救灾对外宣传报道,是四川电台对外宣传报道的基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原则,注重报道中国人在这场大灾难面前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坚强意志,通过报道拨动全人类的共同心弦,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现良好的人民形象。

    《中国之窗·四川专题》是四川省6大外宣窗口之一,是四川电台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海外听众报道抗震救灾最直接的途径。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节目资源,最大限度、最准确、最系统地让海外听众了解抗震救灾信息,是我们在做《中国之窗》外宣专题节目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择抗震救灾报道题材时,我们尽量针对海外听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针对国外受众的思维和接受习惯,紧扣“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宗旨,希望达到宣传效果与节目可听性协调统一。

    广播节目是不是“好听”,有没有“收听率”,实际上就是看节目是不是能让听众引起“注意”并“感兴趣”,这就是广播常说的“可听性”。注意是意识的一个属性,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也是外部信息进入主观的阀门,使中枢系统做好准备对刺激进行反应,其基本功能在于选择性。

    按照人的接收心理,选择性注意是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行动的第一步,只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受众感兴趣了,人们才想尽快知道是什么,之后,好奇心理又驱使人们想尽快知道事物发展的结果怎么样……

    我们认为,听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是我们在对外宣传报道的选题工作中尤其需要注重的。国外听众与国内听众由于文化背景和国情的不同,对事物的关注点也就不同。因此,外宣节目的选题要与我们常规广播报道的选题相区别,有必要对海外听众对事物的关注特性作一些需求分析和心理分析。国内听众非常关心,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并不等于海外听众也感兴趣,而一些国内听众,尤其是我们本地听众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又能使得海外听众兴趣盎然。抗震救灾的选题很多,抓取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洋洋洒洒的鸿篇大论,但是针对国外听众,我们的选题和报道角度就要有所区分。

    西方媒体在对待自然灾害时的一贯报道方式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受灾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救灾行动极力支持,再有就是对拖延救灾的行政效率进行不留情面的抨击。由于我国政府在这次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行动,并且媒体信息迅速公布,使得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几乎都成了正面性的报道。他们在报道我国抗震救灾各项措施和进展的同时,更多地把视角和笔触放到受灾群众身上,放到普通老百姓身上,让我们感同身受。以几则新闻标题为例:《山中险路成为细小的生命线》(《华盛顿邮报》网站),描述前往重灾区抢险的情形;《悲剧中的机会》(《洛杉矶时报》);《小女孩被掩埋50小时后获救》(CNN网站);《震中区的抢救人员用手挖》(美国公用媒体)。这些新闻,只看标题,就让人感动,当中所描述的催人泪下的情节,让读者同情心倍增。

    那么,我们的外宣节目中,就应该从海外媒体和海外受众的这种收听习惯和收听心理出发,有效选择选题,既要切合他们的接受习惯,也要有利于我们的舆论宣传,同时还要让他们乐于接受。针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我们发现,关注人!关注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地震后的生活细节,关注他们面对地震的精神状态是海外受众最容易接受的东西。在充分分析了海外听众的信息需求后,我们第一期节目选择了志愿者这个群体,也就是中国的民间力量。西方社会对我们志愿者的行为存在许多“没有想到”。以至于英国《泰晤士报》发出惊叹:大地震催生了中国志愿者大军,志愿者真的是大地震催生的吗?其实,中国的志愿者并非因为一场地震而发生了巨变,而是西方社会甚至连我们自己的一些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的志愿者,我国的民间力量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这个群体国外知之甚少,他们的现状如何?他们的宗旨是什么?有多少这样的志愿者?这些,海外听众相对陌生。在《心手相连——志愿者在行动》这篇报道中,依托汶川大地震的背景,我们选取了志愿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几个片段。通过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普通志愿者的行为,多方位、多角度展现他们的精神面貌,通过他们把在地震灾区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综合地表现出来,为海外听众提供了大量未知的和以前很少报道的中国志愿者的信息,由此满足了海外听众的信息需求,引起了他们的收听兴趣。

    2.注重故事情节,讲究导向的含蓄性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宣传报道的重要环节。但是,外宣节目中,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决不能按照我们常规宣传的方式去进行,应该内外有别。海外的听众由于所处的国情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文化不同,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并不一致,考虑问题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由此产生了在一些观点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用不同于国内宣传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以达到开展正确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国外媒体报道不喜欢“宣传”这个词,认为是灌输,是强制性的,他们更擅长讲故事,喜欢把一些观点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人之口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认为,外宣节目要注重故事性,要突出情节,需要讲究宣传技巧和方法。新闻报道没有观点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听众接受我们的观点而使用强制灌输的做法显然也是得不偿失的。在对外宣传中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主张巧妙地蕴含在节目之中,要不动声色地融会在节目内容的故事情节之中,在恰当的地方“画龙点睛”或顺乎自然地夹叙夹议,切忌那种空洞的说教和喋喋不休的思想灌输。

    在《对口援建:中国各省市支援四川灾区重建工作》这篇作品中,我们以中国18个省份援建四川灾区为主线,串联了不断变化的几个小故事,他们有经历了从毁损到重建,从忍痛发出“禁游令”到重新开门笑脸迎客的都江堰景区的管理者,有多次运送物资到灾区的外省司机的感叹,还有不远万里从吉林前来灾区支教的田志伟老师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而记者娓娓道来的叙述,容易让人接受。通过讲述平常的故事,表现平凡的人物,使听众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在困难面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援建者们用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灾区人民一起共同对抗灾难与挫折,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对口援建的优越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篇稿子中,我们的记者通过对都江堰市农村几户农家的采访,用简单的白描,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在灾难面前我们的人民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感人画面:

    在四川都江堰市崇义镇江安村,记者看到江安村二组的村民浦兵正在地里收割油菜,田埂上放着两个装了大半筐菜籽的箩筐,黑油油的菜籽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浦兵站在一大块塑料布边,上面堆着等待拍打的油菜秆,晌午炎热的阳光照着他敦实的身影,菜籽壳随着他上下挥动的农具漫天飞舞,小溪似的汗水从他黝黑的脸庞流下,滴在灼热的土地上。

    报道以村民浦兵的故事开头,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浦兵做着望子成龙的美梦,品学兼优的儿子在地震中的离去使这位平日倔强的中年汉子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在安葬孩子后的第二天,浦兵坚强的身影就一直屹立在田间地头。

    受都受灾了,田里的庄稼不可能不收回来,活着的人总要面对现实,总还是要活下去的。

    通过简单的几句话语,将大灾来临时灾区人民坚强的人性展现在听众面前。因为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在面对灾难时都是相通的,展现普通人的人性光辉,更易打动人心,作品也会显得更真实、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3.主动设置议程,积极引导舆论

    在广播电台对外宣传中,我们认为议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能从整体上把握对外宣传的导向性,同时也能够及时围绕当下社会环境进行舆论上的引导。从整个流程来看,议程设置把握着从选题、取材再到采写编辑等多个环节,涉及整个作品的开始到结束。

    如同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话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的信息就越是依赖新闻媒介。因此,传媒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报道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从议程设置的特点来看,传播效果被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的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而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是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作为广播媒介,在“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中要如何再构造环境就是要参照社会主流思想,正确掌握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舆论的作用在于客观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活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新闻是先进文化的参与者,广播媒体的双向交流就是要通过平等的信息交流,在平等对话、信息对等的同时,给听众带去更多的理性思考,在听众的参与中,正确地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因此,广播节目的采编播人员在节目的策划、编排上,如何正确把握议程设置,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

    针对国外受众关心的救援物资发放、灾民安置等问题,我们的记者进行了有组织、有策划的重点报道,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有效引导了海外舆论。

    同时,四川电台还通过策划一系列抗震救灾大型宣传报道活动,主动设置议程,积极引导国内外舆论。

    5月18日,由四川电台新闻频率组织策划,全国31家省级电台和香港、澳门电台共同参与,中国广播史上首次所有省级电台参与的大型连线直播节目——《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电波没有边界”。

    5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来到四川电台专为此次直播节目开设的直播间视察时,称赞这次活动联合了全国的力量,形成了合力。

    6月7日起,由总政开设的“解放军抗震救灾战地广播”在新闻频率19:30~20:30节目时段播出,这在我军抗灾救灾史上尚属首次。

    6月12日,“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一个月,新闻频率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携手全省21家市州广播电台,推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特别直播——“挺起我们的脊梁”》,中央台首次以地方台为主全程并机直播。

    8月20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距离地震整整100天的日子,携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18个省市电台,以及四川6大地震重灾区的广播电台联合推出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特别直播节目《大爱永恒、心手相连——100个日日夜夜的奇迹》,整个直播过程历时4个小时。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四川电台的议程设置主题与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致,并且同步呼应,那就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例如,在《大爱永恒、心手相连——100个日日夜夜的奇迹》直播文案中,其主题紧扣全国18个对口支援省市对地震灾区的救援与建设,从100天以来创造的奇迹出发,有对所创成绩的表达,有对在援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描述,有对地震灾区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等几个议程设置,内容的丰富性使文章本身多了很多看点。

    总之,在对外宣传当中,广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因其自身的局限在媒体竞争中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注重运用广播的“可听性”,在广播新闻的创作中讲求故事性、情节性和描述性,主动抛出议题,创造议题,就一定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收听效果,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抗震救灾对外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简介:刘晓梅,女,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李东平,男,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中路119号附1号。邮编:610017)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