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从2008年大事件中看中国对外传播的进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雪旻

    【摘要】中国的传媒,在2008年一个个大事件中历经考验,在对外传播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新闻开放的机遇和新闻的传播规律,尊崇“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和开放、客观的报道,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进步有目共睹。

    【关键词】信息及时公开 以人为本 新闻传播规律

    1.2008年大事件让中国媒体接受洗礼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三鹿奶粉污染事件等。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媒体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在对外传播中,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尊崇“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和开放、客观的报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也为在国际舆论中改善甚至重新塑造“中国形象”立了大功。

    2.对外传播信息越来越及时、公开

    国内媒体在今年“4·28”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三鹿牌奶粉污染事件等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一改以往被动、迟缓的表现,反应迅速、公开透明,使广大受众有了一种过去完全不曾有过的全新感觉。尤其是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堪称典范。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14点45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5点,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头条播发了口播新闻;15点0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发了消息;震后不到1小时,新华社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震后仅两个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跟随温家宝总理的专机奔赴了灾区,并于第一时间传回了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19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了24小时滚动播出的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22点,央视打破常规在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开始了《关注汶川地震》和《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报道的同步并机直播。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家媒体也迅速集结,加入了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国媒体从灾难发生之初就牢牢地掌握了话语权,实现了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

    大地震发生后,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没有能够阻挡住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冲上前线。乘军用飞机、跟随医疗救援队、搭救援物资运输车……国内各大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和开放透明的姿态,在灾区和世界之间拉起了一张信息网,架起了一座沟通桥,让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地震灾区。

    在这次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广播电视表现得尤为出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挥各自优势紧急调度,在第一时间用现场直播、电话连线等多种快捷的方式对人员伤亡、建筑损毁、救援进展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很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有力、有效的舆论引导能力,引起了海内外受众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对灾情、生命救援、灾区需求、国内外援助的综合报道,以及邀请专家进行的解疑释惑、心理疏导等,信息传播及时、立体,内容丰富,一时间成了境外各大媒体主要的信息来源。灾区电力中断,广播成了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获得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灾区捐赠了1万台收音机,通过迅捷、准确的中国之声,不仅向海内外及时通报灾情和救援进展情况,还为灾区群众寻找亲人、讲解卫生防疫知识,为缓解群众的恐慌情绪和灾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媒体在这次大地震发生后的迅速反应和透明姿态,得到了海内外舆论的普遍好评。

    《纽约时报》用“铺天盖地”形容新华社的报道,其评论称,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其中英文网站上大量报道此次地震灾难,定期更新灾情报道,其中包括最新伤亡数字。

    BBC(英国广播公司)5月15日《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称: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报道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报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体注目。

    透过此次不同寻常的地震报道,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政府。

    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络版5月14日报道:《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国际社会的赞誉主要源于中国此次对灾难的公开处理方式。国家媒体对地震进行24小时报道,全面展现了这场自然灾害的景象。

    美国《洛杉矶时报》5月14日报道: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行动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现代、富有同情心、反应迅速和有能力的中国。[1]

    国内媒体对灾情及时透明的报道被海外媒体广泛转发,巨大的灾难也成了境外各大媒体追逐的热点,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香港经济日报》、中国澳门澳亚卫视、中国台湾中央社等媒体的记者纷至沓来。据新华社报道,截至5月22号,已有114家境外媒体的550位记者在四川等地的灾区采访,其中326位记者为外国人。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地向境外记者发放采访证,为他们的采访报道提供方便。

    在这次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对外传播中,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和对新闻的开放管理是史无前例的。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为进一步的新闻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特大地震灾害能在第一时间得以全面、不间断的报道,让世人在灾难中看到了一个自由、民主、法制的国家,看到了一个团结、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重大突发灾害性报道达到这样的信息公开程度,是史无前例的。”[2]

    在全球化新闻传播的大环境下,试图捂消息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对突发事件,我们曾经迟缓和遮遮掩掩的报道,给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以可乘之机,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一次,面对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我们的媒体打了一个漂亮仗。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因为前所未有的及时和公开,必将成为中国对外传播史上的里程碑。

    3.对外传播越来越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越来越被尊崇,这是在2008年大事件的报道中给人印象特别深的一个感受。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了。怎样有效地进一步减少和化解隔阂,真正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对外传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其中特别需要尊崇的一个报道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传播,人性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的一面,可以让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理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共鸣,而只有产生共鸣的传播才是有效的,才能最终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奥运会是全世界爱好体育、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狂欢节,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的目光,是对外传播展示和重塑中国形象的一次绝好的机会。人们看奥运会,关注金牌的归属,但它不是奥运会的全部,“人”才是奥运会报道的主体。

    “以人为本是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策划方案中特别强调的一个报道理念,体现为‘最大限度满足观众收看奥运需求’、‘以人物为报道主体’、‘人文化制作’等。奥运新闻报道始终以人物为主体,通过人物短片、赛后采访、人物访谈以及《全景奥运》、《早安,奥林匹克》等栏目多角度挖掘奥运人物故事,再现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幕后人物经历奥运、参与奥运的历程,关注、关爱人物内心感受。”[3]

    综观媒体对这届奥运会的报道,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彰显了人文理念。媒体把更多的镜头和笔墨给了赛场内外的运动员、奥运会组织者、志愿者以及普普通通的百姓,真正体现了“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对赛事的报道,也更注重了竞技、运动员、成长拼搏故事的完美结合。通过赛后采访、人物访谈、直播节目等多种形式,关注运动员的内心感受、情感生活、奉献拼搏精神等。对比赛失利的运动员,也予以了应有的关注,客观地分析差距和进步。

    从开幕式姚明和“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入场的感人一幕,到闭幕式新当选的奥委会委员向奥运会志愿者献花的动人场面;从对刘翔退赛的理解,到对王楠单打亚军的褒奖;从给杜丽首金失手的安慰,到为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与金牌再次擦肩而过的惋惜;还有对并没有争金夺银实力的伊拉克运动员的关注……我们的报道不再是“金牌至上”,不再是“以成败论英雄”,很好地诠释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处处体现出人本思想和个性的关怀。在这届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可以说人和赛事的完美结合深入人心。

    以人为本也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灾难面前,媒体也是把更多的镜头和笔墨给了身处灾区的人。聚焦生命救援、尊重死难者的尊严、关注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生活和情感、抚慰灾区群众受伤的心灵、开通捐助热线、开展救援服务、激发民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许多镜头和声音相信人们还会记忆犹新:山崩地裂面前,温家宝总理嘶哑着嗓子喊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总理视察灾区,拥抱着灾区惊魂未定的孩子难以自抑;一位身穿迷彩服的战士充满柔情地望着怀里一个不谙世事的幼儿;还有那些从中国之声传出的写在香烟盒上、废纸片上的“平安纸条”:“某某老师,现在通过广播告诉您,您的家人全都平安。”“都江堰中学87级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好吗?有情况请速和我联系,我会尽一切力量帮助你们。”……

    此次地震报道抢救生命、救助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是媒体报道的核心和首位,在以人为本的报道中,也让世人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以实际行动“执政为民”的政府。

    不仅是奥运会和地震灾害的报道,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宣传经济增长、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国力昌盛,说到底都是为了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不以人为中心、为重点,国家所有的成就、我们所有的宣传也就没有了意义。

    以人为本,是一种报道理念,也是媒体成就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制胜法宝。

    4.对外传播越来越注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从报喜不报忧的对外宣传到客观真实的对外传播,从过分讲求内外有别到越来越注重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2008年大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对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

    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向全国新闻工作者特别提出了要求,“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以此来“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除了我们谈及的报道的及时、公开这些基本的规律之外,胡锦涛总书记还提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这对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制度建设无疑都是一个巨大推动。

    对外传播是跨国度、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不仅需要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需要我们的媒体深入研究国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更需要作到“三贴近”。不从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出发,作不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不到以诚相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受众就不可能被吸引、被感染,我们也就达不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够彰显其舆论引导能力,但前提是媒体能不能始终留住受众。重大新闻信息你不及时报道,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你不回应,群众的切身利益你不关注,假恶丑现象你不揭露,社会关切的重大议题你不主动设置,面对社会矛盾问题你不说话……久而久之,受众就会离开你。受众愿不愿意接受一个媒体的舆论引导,还在于媒体新闻报道有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不从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出发,受众就不可能被吸引、被感染。”[4]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个重大事件让我们的对外传播也接受了严峻的考验,这其中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逐步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健全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逐步淡化的官方色彩、不刻意回避负面报道、越来越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越来越善于寻找与国外受众的“共同语言”、越来越讲求传播艺术等。在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基础上,我们的媒体牢牢地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各媒体记者的“我在现场”,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北京奥运会,国内传媒敞开胸怀加大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报道,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神七飞天,媒体大量用平民的视角报道宇航员的衣食、情感,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奶粉污染事件,政府不姑息、媒体不遮掩,更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

    一段时间内,连续突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窘境中政府和传媒没有刻意回避,而是按新闻规律办事,及时披露信息,没有给别有用心的媒体恶意炒作的机会,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如果说要给中国形象和媒体打分的话,我们在一段时间内频发的负面新闻中也拿到了分数,而这恰恰是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结果。

    还有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正是媒体坚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坚持及时、公开地用事实说话,使得公信力和影响力得以空前提升,成了凝聚民心、整合社会力量的一个平台。全国上下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出同一个声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并且赢得了国内国际那么多人、财、物的援助,是媒体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得以提高的最强有力的证明。

    在2008年的一个个大事件中,我们的对外传播历经考验,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开放、自信。正是由于媒体对新闻开放机遇和传播规律的很好把握和不断提高的专业水准及敬业精神,使得中国媒体在2008年一个个大事件的考验中,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敬,赢得了广大受众的信任,在国际舆论中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大大提高。

    2008年,中国媒体也在进步的过程中,把一个更加现代、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注重民生的“中国形象”呈现给了世人。

    2008年,必将载入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史册。

    注释:

    [1][2]《抗震救灾——中国新闻媒体不辱使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

    [3]岑传理:《央视独大的背后——赢家背后的故事》,《传媒》2008年第9期。

    [4]何振华:《引领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人民日报》2008年6月27日。

    (作者简介:杨雪旻,女,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邮编:25006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