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4年3月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专题节目《中国安徽之声》采取“购买时段、打包传送、定时播出”的方式,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4个城市的5家电台每周成功落地半小时。这在安徽广播外宣史上是开创性的。为办好节目,3年多来,安徽电台该节目采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该节目也赢得了海外听众、尤其是安徽籍华裔听众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中国安徽之声》广播 外宣 内陆 省份 海外 听众反馈
2004年3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专题节目《中国安徽之声》首次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功落地;同年7月,《中国安徽之声》再度漂洋过海,在美国洛杉矶上空回响。2006年7月,英文版《中国安徽之声》在美国华盛顿和马兰州落地,这不仅是我国省级电台中最先自办英语节目在西方国家播出并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也在安徽广播外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安徽之声》是一组新闻杂志式的广播专题,其主干部分包括资讯、录音通讯和文艺节目三大板块。每期30分钟,每周一次在落地城市电台黄金时段播出。为了确保节目原汁原味地在海外播出,安徽台与对方的合作方式都是采取“购买时段、打包传送、定时播出”的方式进行。节目通过国际互联网传送,安徽台保留节目的终审权。为了防止网络故障影响节目传送,安徽台专门给各合作伙伴制作了1~2期无时效性的节目,用作备份。2004年7月,《中国安徽之声》在洛杉矶播出后,便在听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全美公开发行的《城市杂志周刊》曾刊登专稿,报道该节目在美国听众中引起的强烈反响。报道说,不少听众表示《中国安徽之声》给我们带来了家乡的声音,捎来了家乡的信息,我们深感亲切。通过电波传递的信息,使我们了解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了解了乡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当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安徽同乡年会上,大家称赞《中国安徽之声》节目是墨尔本华语广播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应一些听众的要求,与安徽台合作的墨尔本3CW中文台还主动将《中国安徽之声》的播出次数由每周一次改为每周两次。英文版《中国安徽之声》在美国多元文化传媒集团旗下的华盛顿多元文化电台(WZHF)和马里兰多元文化电台(WFBR)同时播出后,在海内外引起了一定反响,境内外有数十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节目受到了华盛顿和马里兰听众的普遍好评,听众反映热烈。马里兰州州务卿玛丽·凯恩女士在访华期间,还专门抽出时间接受该节目编辑的专访。
《中国安徽之声》自问世之日起,就把“让世界了解安徽、让安徽走向世界”作为办好节目的宗旨和追求目标。3年多来,节目编辑和记者、主持人为此殚精竭虑,以跳出安徽看安徽、跳出国门看中国的方式来精心选择每期节目的资讯、录音通讯甚至文艺节目内容,努力让节目适合海外听众的口味,办出特色。具体说来,我们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以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标准来选择录音通讯题材。每期的《中国安徽之声》都安排有一篇录音通讯,一般时长在10分钟左右,它是整个节目的核心部分。实践中,我们对每篇通讯的选题都是反复比较,从人情、亲情、乡情等处着眼,务必找出其能够在海外播出的理由方安排采访。我们认为,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和价值观念的差别,有些事情从内宣来说可能是比较不错的报道题材,但走出国门则有可能遭到播出地听众的漠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有努力开掘新闻素材中蕴含的公平、正义、理想、友谊、宽厚、仁爱、诚信、勇敢、思乡、怀念亲友、返璞归真等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的部分,尽可能向海外听众讲述他们普遍感兴趣的故事,才能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统一。例如:报道中国四大佛教名胜之一的九华山。对这个题材我们关注了好几年,可是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报道的结合点和切入口。一次,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中国宗教的发展,用事实和数据阐述了中国的宗教政策,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我们精心创作了《走进九华山的佛教世界》,这档节目看似介绍九华山的自然生态和传统佛教的神奇,实际上巧妙地对外宣传了我国开放的宗教政策和国运中兴,并表达了呼唤世界和平的意愿,同时,该节目还以九华山佛门香火的兴旺,来回应国际社会少数人对中国宗教政策的误解甚至污蔑。节目选取的事实素材十分精当,并且大量采用了僧众念经和寺庙钟鼓声的音响效果,全篇事理相通,情景交融,新意迭起,宛若一篇优美的广播散文诗。不到10分钟的节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以独特的视角使九华山在对外宣传中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体现了强烈的创新追求。
第二,以海外人的眼光看安徽,选择他们欲知而未知、大多数人普遍感兴趣的信息作为资讯部分的主要内容。西方新闻界“遥远的非洲发生一场地震,远不如纽约的报馆门前死了一条狗让人感兴趣”的说法虽然令人厌恶,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不同地域的听众对同一信息的关注度有着巨大的差异。安徽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新闻,但并不是每一件都具有对外报道的价值。只有那些能够反映安徽变化并且海外听众普遍关心的新闻,才应该成为《中国安徽之声》所要传递的信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及时报道安徽的重大社会政治新闻以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政策的同时,把资讯的选择面锁定在科技、旅游、文化、体育、时尚、社会新闻等人类普遍感兴趣的新闻,尽量削弱由于信仰差异、价值观念不同所造成的听众冷漠。强调新闻的普遍性和可听性,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摒弃那些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产经新闻和国内报道中常见的经验型典型报道。我们还在节目中定期推出安徽旅游景点和名特优新产品介绍专栏,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尽量满足听众求新的愿望。
第三,从优化节目的播出形态入手,尽可能地营造轻松、和谐、温婉的节目风格,使之符合海外听众的收听习惯。我们知道,一组节目的内在质量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节目外在的包装。节目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优劣不仅体现了节目制作方的业务水准,而且对于帮助听众消化理解节目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3年来,我们不断地探索。比如:改播新闻为说新闻,主持人脱稿并对新闻进行适当点评;在说新闻过程中垫乐,模拟直播;改变一些传统的固定格式,由主持人视节目播出情况自行决定内容编排;逢重大传统节日通过国际长途电话开展互动等。我们认为,海外节目的表现形态和手法一定要遵循传播规律、贴近听众,要努力以海外听众习惯接受的方式来展开我们的节目。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心中要时刻想到节目的目标听众是长期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迥异的外国人,背离了这一点,节目注定会失去听众。当然节目表现形式的入乡随俗必须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既要摒弃那种“板起面孔办节目,我说你听”的传统套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海外节目的特殊性而使节目走上“港台腔”为主甚至媚俗的境地。
3年多来,安徽台在国家和省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指出下,为做好外宣工作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除支付租用节目播出时段的费用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台于2001年开始组建了外宣部,目前台里负责对外宣传的编辑、记者、双语主持人共9人,配备了磁带式数字式采访机、电脑、音频工作站、数码相机等必要设备,开通了越洋电话,台里还专门拨出经费,建立了外宣工作奖励机制,奖励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可能有人会说,作为一个既不沿海、又不与外国接壤的内陆省份,安徽台如此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外宣工作,究竟有无必要,值不值得?
对此,安徽台的看法是,地方电台的主要任务固然是努力办好自办节目,搞好经济创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不仅需要投入而且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我们必须看到,外宣是新形势下广播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它毕竟关系到提高安徽知名度、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的大局,也十分有利于促进安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出去工程”离不开百舸争流。作为地方电台,尤其是主流媒体,安徽台应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外宣,搞好外宣。在这个问题上,要算政治账,不能只算经济账。搞好外宣工作,既要靠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外宣主力军,同时也要靠地方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百舸争流的外宣大格局,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国。
与此同时,地方台开展外宣工作也有利于带动内宣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05年9月和2007年元月,台领导率团分别到澳大利亚和美国访问,与合作方及听众进行友好交流,并在国内各地多次接待合作方的外宾,洽谈合作事宜。安徽台还先后派出外宣部的4名主持人赴澳大利亚进行长达数月的工作交流,另外,安徽台还选派外宣部的一个记者远赴德国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有关国际间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培训。实践证明,与海外同行的交往对于进一步拓宽台领导以及编辑记者视野、培养一支见多识广的采编队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安徽电台外宣节目《中国安徽之声》走出国门3年多来,以其快捷的信息资讯传递,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情赢得了海外听众的普遍好评。海外听众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安徽之声》节目的喜爱。
澳大利亚墨尔本3CW中文电台发来的听众反馈说,《中国安徽之声》在当地华裔家庭已是家喻户晓,随着节目不断调整、更新和改版,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墨尔本的安徽同乡会每次开会,都能听到乡亲们对节目的好评。大家表示,节目吸引人,喜欢收听。另有一些听众说,《中国安徽之声》让他们加深了对安徽的了解,过去对安徽知之甚少。现在不仅知道黄山就在安徽,而且了解了安徽的发展变化。现定居墨尔本的吴大维先生夫妻俩祖籍都是黄山市。他在来信中说:一年前,在广播上突然收听到《中国安徽之声》,以后就如获至宝地经常收听。几乎每到周日和周三晚上,就像上了瘾一样守在收音机旁,倾听来自家乡的声音。有时怕影响孩子休息,就将收音机拿到厨房里听。吴大维先生在信中还说,过去,我们在其他的当地中文媒体看到关于安徽的报道,几乎都是落后、贫穷还加上腐败,让人看起来难过,脸上无光。现在,通过收听《中国安徽之声》,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新变化,由衷地感到骄傲。我们身居海外,公务繁忙,很难有机会返回故里,收听《中国安徽之声》已经成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唯一寄托。
洛杉矶双语电台的来信说:“《中国安徽之声》在美国播出,安徽巨变越洋快递,海外安徽老乡深感振奋。不少听众说:我们每周都能收听到安徽之声广播节目,有经济新闻、人物故事,令人喜闻乐见,听了十分过瘾。”美国安徽商会创会会长卢其宇说:“收听《中国安徽之声》已成了我们海外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每周一次,但信息容量很大,我们非常爱听……《中国安徽之声》最近专门播出了中国铜都铜陵等地的城市介绍,并报道了铜陵采矿的最新信息,对此我很感兴趣。不久前我回了一趟安徽,参加徽商大会,对铜陵等地的发展更加深了了解。”美国安徽商会顾问李昌德是位老安徽,他不仅自己喜欢听《中国安徽之声》,而且还推荐好朋友一起来听。他说:“最近从《中国安徽之声》节目中了解到合肥要兴建新桥国际机场,这个建设项目令海外安徽人精神振奋,鼓舞人心。”姜华是安徽媳妇,她的先生戴启宏是安徽人,原国民党少将。戴启宏将军一直思念自己的老家安徽,他每个星期都要跟姜华一起仔细收听《中国安徽之声》,并在家中议论安徽的一草一木,一解乡愁。不久前,老两口在节目中听到安徽开展空中旅游宣传月的新闻,深感新鲜。姜华说,《中国安徽之声》播报这类新鲜事非常有卖点,在飞机上搞旅游宣传,以前很少听说过。安徽之声节目能抓住新闻热点做文章,算是抓到听众的胃口了,类似节目希望多多益善。
《中国安徽之声》的英文版节目自2006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和马里兰两地播出后,也在当地听众中引起一定反响。此外,更多美国本土其他州和美国以外的海外听众是通过互联网收听到英文版的《中国安徽之声》节目并对安徽有所了解的。他们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不同形式给编辑制作人员发来了他们对节目的看法。曾接受安徽电台记者采访的韩国听众李泰植发来邮件说:“我和公司员工一起在你们网站上收听了《中国安徽之声》,他们还以为你们的主持人都是美国人呢。这个节目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安徽的信息,我正考虑今后和安徽进行合作的可能性。”纽约听众Tony Newman的手机短信说:“节目真棒!我特别爱听你们挑选的音乐。太好了!(Great show!I love the music you chose!Tai hao le!)”
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安徽之声》节目的影响,与安徽电台合作的澳大利亚墨尔本3CW中文电台已着手将其链接在所办的网络电台上,让更多的人收听该节目。
安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建筑等中国传统艺术,星罗棋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扬海内外的佛教、道教圣地,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为电台搞好外宣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为外宣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新闻题材。在安徽从事商贸、旅游、教育、科研的外籍专家、教师、留学生、旅游者,在“三资”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越来越多,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新闻资源搞好外宣工作,让世界了解安徽、关注安徽、向往安徽。
(作者简介:王斯伟,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外宣部主任。朱彪军,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外宣部副主任。潘树楠,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采编。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桶城南路355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外宣部。邮编:230065)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