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从对俄节目看外宣的受众需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胡淑玲

    【摘要】对外宣传不同于对内宣传,有着特殊的规律和要求。外宣栏目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易于被海外受众接受。只有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才能办好外宣节目,才能让国外友人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和快速发展的中国,更好地树立中国形象。

    【关键词】外宣 对俄宣传 受众需求

    制作外宣节目,就是要让受众通过听、看、读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认识,提升中国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对外宣传从广义上讲,其实就是宣传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形象。对外宣传不同于对内宣传,有着特殊的规律和要求。外宣栏目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易于被海外受众接受。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西方观众,更愿意接受一种贴近、平和的交流方式。因此,外宣片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新闻规律外,在电视语言的表述、镜头的剪辑、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更要适应海外观众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我们制作外宣节目的宗旨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黑龙江电视台的《你好,俄罗斯》节目是我国省级电视台中开办最早也是唯一的俄罗斯电视节目。其宗旨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宣传和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经济建设的新成就、人民生活的新变化,进而增进俄罗斯人民对中国、特别是对黑龙江的了解,推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合作关系。笔者在《你好,俄罗斯》节目中工作8年多,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只有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才能办好外宣节目,才能让国外友人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和快速发展的中国,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形象。

    那怎样才能满足受众需求,让我们的外宣节目真正发挥其外宣作用呢?

    1.加强针对性,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与习惯

    对外宣传要有针对性,因为受众的心理和需求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外宣有别于内宣,对外宣传的对象是生活在文化背景与我们差别很大的海外受众,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外宣节目的时候,要在各种差异中寻找共识,把我们的文化呈现在海外观众面前。只有认真研究海外受众的特性,才能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与海外受众有“共同语言”,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分歧和差异。节目有针对性了,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才能真正起到外宣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中俄友好年”的举办以及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喜欢到中国旅游、学习,有的人还把家安在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女婿或媳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翻译、制作了多期关于俄罗斯人在中国生活的专题片,比如《娜斯佳日记》、《迷恋龙江剧的彼德》、《俄罗斯画家在哈尔滨》、《冬季到哈尔滨赏灯玩雪》等,通过片中主人公在中国的切身感受来感染电视机前的俄罗斯观众,这样远比生硬地介绍我们自己效果更直接。为了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我们栏目开辟了《咨询服务窗》,专门解答俄罗斯朋友来华学习、就业、经商等方面的咨询信息。

    此外外宣节目有一条重要的准则是,我们所宣传的应该是海外受众所关心的和想要知道的。但这绝不是完全投其所好,海外受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什么。我们所报道的,应该既是我们想对外宣传的又是海外受众所关心的,力求在二者的结合点上确定新闻报道选题。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熟悉我们自己;另一方面要更多地了解和研究海外受众,了解他们在我们这里的利益所在,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海外受众的风情民俗、兴趣爱好,从而掌握他们对我们的新闻需求,使我们的选题更适合他们的品味。

    2.选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比如: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在生活习惯方面,中国人爱吃狗肉,西方风俗却“爱犬如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国人见面聊天总爱打听对方的年龄或收入,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知晓等。由于存在着差异,在中国人眼中看似平常的事情,可能就会引起西方人的疑惑、不满甚至反感。

    外国人认识中国总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鲜明的、能够代表中国或代表一个省、地区优势的典型事物开始的。因此,我们在确定选题时,应力求从这些方面多着眼,为他们认识我们提供方便。我们在对俄宣传、制作节目时更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黑龙江与俄罗斯只有一江之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且历史上有成千上万的俄侨在黑龙江生活过,在哈尔滨也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比如太阳岛、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等。由于历史因素,大部分俄侨都返回了俄罗斯,有的去了澳大利亚等国。然而他们对哈尔滨这个被他们称为“第二故乡”的热土总有一份眷恋之情。当他们或他们的下一代重返哈尔滨时,他们是那样激动。有的找到了当年居住的老房子,有的找到了昔日的中国同学,当那份珍藏在心底的记忆重新被燃烧的时刻,他们激动万分,泪流满面。我们的记者记录下了他们重回“故里”的珍贵镜头。同时,这期名叫《团聚》的节目也激起了当代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向往。中俄世代友好不仅是口号,在民间更有具体的体现。我们制作的《快乐的风》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北京有个叫《快乐的风》的合唱团,其成员平均年龄60多岁,他们对俄罗斯文化情有独钟,一直在用俄文演唱俄罗斯歌曲,以此怀念过去中苏友好的时光并期望中俄世代友好下去。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化。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文化都适合拿来作为外宣题材而播出。外宣节目要慎重选题,要选择一些对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环境的人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否则事倍功半,不仅不能起到外宣的作用,还会引起某些不好的影响。也就是说外宣节目的内容和所承载的意义如果超出受众的心理和文化水平,就难以被接受,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俄罗斯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武术、传统中医药、针灸、按摩等感兴趣,对其神奇的疗效称赞不已,但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地介绍中医药、中国功夫,我想就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坚持看完节目,更何况外国人。所以,我们在制作节目时通常是找好切入点,适时地对中国传统医学加以介绍,而不是长篇大论。

    正是因为中外有着诸多的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在制作对外宣传节目时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多倾听国外观众的声音,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心理特点,用客观事实说话,少用空话、套话,真正作到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缩短与受众的空间尤其是心理距离。

    在策划选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清楚,哪些是外国人感兴趣的,哪些是他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旅游观光、经商投资、中外通婚以及表现中国普通人民的生活现状的题材等。而一些政策性很强、适合中国国情的题材就不适合对外宣传,像计划生育、希望工程、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国外受众很难理解,选材时应慎重。还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而在外国人眼中却新鲜有趣的事情,像风俗民情、衣食住行、传统习俗都是可以选择的题材。外宣虽然以大力宣传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为主体,但并不是说要做一些宏观的大制作,而是应该以点概面、抛砖引玉让外国观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黑龙江电视的《你好,俄罗斯》节目正是秉承着这一外宣宗旨才得到了很多俄罗斯朋友的喜爱。俄远东地区与黑龙江虽然只一江之隔,可两岸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却迥然不同。随着边境旅游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特意来中国感受中国的文化和发展。每年元旦,也就是俄罗斯的新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都有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组团来黑龙江或者中国的南方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制作的《在中国过年》以时间为线索真实记录了这些游人在中国辞旧迎新的欢乐场面。同时也让俄罗斯观众了解中国春节的习俗,我们制作了专题片《科里亚大叔的中国年》,讲述的是在哈尔滨出生的澳大利亚籍乌克兰人科里亚大叔是怎样在中国过传统春节的。节目中科里亚大叔忙年、包饺子、贴对联等画面不留痕迹地介绍了中国,宣传了中国文化和习俗。片中通过科里亚大叔的讲述,不仅把中国的习俗交代清楚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中俄两国文化的交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制作外宣节目的时候要按照特定受众的观念和经验来取舍故事内容、情节和画面,要选准叙述的角度和切入点。这个点若能和外国观众的接受心理相吻合,故事讲起来就事半功倍了。我们曾经翻译、制作过的一个专题片《洋美猴王格法》讲述的是英国人格法在中国学习京剧、把京剧改变成英文的故事。许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京剧都非常感兴趣,然而京剧的唱念做打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的,更别提外国朋友了。通过这个专题片形象地把京剧的要素表现了出来,虽然片中讲述的并不多,却给国外观众传递了许多京剧方面的信息,让他们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外宣无所不在,它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你好,俄罗斯》节目正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除此之外,为了增强这档节目的信息量,节目组还开辟了短消息以短、精、快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状况。总之,外宣新闻报道或节目的选题,不光注重闪光点,还要注重从点和点的联系,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事物纵的、横的联系去思考。这样我们确定的选题,就不是孤立地报道一个事物,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3.翻译语言、电视画面要符合受众收视、收听习惯

    一般来说,一部好的专题片即使没有解说词,观众也能看明白。但这并不是说,好的专题片不需要解说。相反,解说更为重要。尤其是外宣节目,因其节目的对象不同,对声音和画面语言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解说语气要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求解说符合受众的语言习惯。然而,要作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所有翻译工作在遵循“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好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的“外宣三贴近”原则。

    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翻译人员来说,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翻译。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或删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各种新兴词语不断涌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这些词并不能找到相对应的译文,所以就需要从事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语言产生的背景,选择恰当的词语解释出来。翻译力求地道、准确,这样就可以增强亲切感,消除交流障碍和心理隔阂。为作到这一点,我们专门聘请了俄文译审。

    此外,电视节目是靠画面来征服观众的,电视外宣节目更是如此。所以电视外宣节目更要注重画面的含金量,忌冗长,节奏缓慢。要学会运用镜头语言。画面是世界电视的语言符号,是全世界通用的。所以镜头语言也承担着对外宣传的任务。我们要做好对外宣传节目,就一定要有扎实的摄像、剪辑的基本功,熟练地驾驭这种世界语言。

    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的不同,尤其是西方观众,更愿意接受一种贴近、平和的交流方式。因此,外宣片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新闻规律外,在电视语言的表述、镜头的剪辑、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更要适应海外观众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

    4.变“受”为“传”,受众参与传播

    受众参与电视制作既可以扩大“故事”来源,又可以使节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对提高对外宣传有着不言而喻效果。那怎样才能让海外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通过他们的视角向海外观众介绍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呢?

    中俄两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友好的往来,近年来随着“汉语热”以及“孔子学院”在俄罗斯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中国学习汉语。那么这些人学得怎样?他们对中国的语言究竟掌握了多少?为此黑龙江电视台的《你好,俄罗斯》节目制作了一档节目《我们说汉语》,参与节目的主要是在哈尔滨学习、工作的俄罗斯人。节目中不仅展示了他们(俄罗斯人)的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中文的才艺、歌舞表演,不仅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俄罗斯观众学汉语的热情。此外,这档外宣栏目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中国、特别是黑龙江的除俄罗斯以外的外国朋友,通过他们在中国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的切身感受,来讲述他们眼中真实的中国,进而起到宣传中国的作用。

    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也有共性。在制作外宣节目时,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才能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节目,进而发挥外宣节目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宗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电视外宣的新模式、新办法,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逐步加大对外宣传,创造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应该始终贯彻中央反复强调的“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的原则,努力提升节目的亲和力,让受众真切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缩短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作者简介:胡淑玲,女,黑龙江电视台。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汉水路333号。邮编:150001)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