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意”兴隆的背后,何阳也取得了相当不菲的收入,《南都周刊》的记者罗小敷在采访了何阳之后,对此有过描述:“十年前,建国门外大街一栋建于上世纪末的高层商品楼,张国立等好几个明星都住在这里,何阳也住在这里,只不过这里只是何阳在北京的多处房产之一,而且,何阳自己说:‘那时候我开宝马,住别墅,两万块的皮鞋眼睛都不眨就买下来了,张国立连车都没有’。”
那是一个任由何阳呼风唤雨的岁月,何阳在鲜花与掌声的包围之下,甚至可以获得外国首脑的待遇,每到一地,当地领导均亲自接待,报纸电台则预先宣传,报告会上人潮涌动,一票难求。在何阳最炙手可热的时候,一个新入行的记者问道:“你被哪些报纸报道过?”
何阳不太高兴地答道:“你应该问,哪些报纸还没登过我!”
可惜的是,这种日子在1999年底戛然而止。1999年12月7日,他乘坐的2124次航班从北京一到西安,刚下舷梯的何阳就被早已布控等候的银川警员快速簇拥起来,随后将其抓获。逮捕证上的拘捕理由是:因涉嫌诈骗、偷税,由宁夏警方带回银川刑事拘留,并将移交检察机关进一步审理。
在中国近三十年以来的商业史上,何阳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种类,他的活跃思维,使他注定不会从属于某个固定的单位,即便在,那也会是一个精英云集的场所,事实上,他的和洋民营新技术研究所在极盛之时,虽然仅仅有三名员工,却当真做到了这一点。因为这三个人里,一个是后来创办了用友软件的王文京,另一个则是前大中电器的董事长张大中。在那个时代,何阳的追随者众多,他的“点子”为人津津乐道,许多人甚至为此着迷,启迪了许多青年模仿他的创富方式。然而,何阳却从未有过实体经营的记录,他只对脑力激荡的策划咨询感兴趣。
自从成名之后,何阳就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做巡回报告,走遍了全国29个省市地区。许多老板纷纷追逐他,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点拨来发展自己的企业。在他的家里,有许多当年与著名企业家的合影,在其中的一张里,西装革履的何阳身旁站着一脸憨笑的牛根生,后者的手里捧着一面锦旗,上书“优秀学员”。
就这样,何阳乐此不疲地为一个又一个企业做所谓的策划,完成一次又一次所谓的“一语点破天机”,同时收取价格不菲的咨询费、策划费。譬如说,浙江的金华火腿品牌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但近年销路不畅,于是何阳出点子说,为何不把火腿开发成罐头食品呢?这一个点子,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也让他立时收到10万块的点子费。
盛名之下,每到一地,何阳总是会被聚焦在耀眼的闪光灯下,让他和他的民营研究所极尽风头,实事求是地说,何阳是一个程度极高的演讲天才,他的临场应变能力、场面控制能力以及对节奏的把握,都帮助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掌声与鲜花。作为一个策划咨询业的创始人,他在这一领域所达到的成就与荣誉,确实很难有人能够企及。
何阳是最早看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商机的人,他在许多场合都曾经说过类似于“知识就是金钱”、“二十一世纪属于知本年代”的话,而他也确实是这一思维的实践者。在1992年之后,何阳敏感地认识到,社会上将掀起一波企业转型、企业创立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利润来源的产品,无论是新的也好,旧的也罢,都实在太需要一些好的创意作为产品创新的标志,需要好的策划来作为营销手段。他提出的产品创新理论,从今天的营销学来看,就是对产品资源的重新整合、重新包装。在他看来,很多产品所产生的积压问题,都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消费者指向,而他和他的和洋研究所就是帮助企业明晰这一问题的。在很多场合,何阳都公开宣称,“策划人的创意加上老总的执行力,等于产品的成功”,并以此作为和洋研究所日后经营的战略目标。
我们在今天看到何阳的种种言论,大概会认为这些话实在是老生常谈,毫无新鲜可言,然而,这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在那个绝大多数人还不了解何谓营销、何谓策划的年代,何阳这些观点无疑显得相当鲜活,然而许多企业家、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却误读了“点子”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讲,点子代表了创意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可惜的是,在集体浮躁的功利心态下,企业家们实在是过于迷信那种“一剑封喉”、“一试就灵”的传说,忽视了实际执行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不可测因素。而何阳恰恰是一个只提供创意,却疏于执行的角色,或者说,他只负责策划与咨询,既不擅长也绝不负责具体的营销业务。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企业都用产品创新的方式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数乐百氏,由广东人何伯权在1989年创办的这家企业,专门生产调配型儿童果奶,却将这种饮料包装成为儿童保健品的形象,同样在此方面获得成功的还有杭州的娃哈哈,无数个人凭借着一个有噱头却无实际内容的产品一夜暴富。何阳本人的失误之处则在于,他的确成功预计了这场商业盛宴的到来,但是受性格因素左右,他无限沉迷于表达欲和被荣誉、财富的包围的感觉中,既不可能沉下心来专注于某几类产品,也不可能参与到某个企业实际的运营中去,连续不断的“急智式策划”,让他本人的公信力在企业家、媒体乃至全国民众面前都连续受挫。
何阳的身败名裂发生在1999年,在此之前,他曾经帮宁夏银川酸妞野生饮品公司策划发展,在收了十万块策划费后,何阳的两个点子是:让酸妞公司生产0.5公斤重的矿泉水,买菜时可以减少缺斤短两;在酒瓶里放进小金币,100个可兑换金戒指,200个可兑换金项链。这两个不切实际的点子自然令公司领导大为不快,双方遂生嫌隙。这年11月,银川市公安局接到这家公司的报案,称何阳以帮其公司产品制作广告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名,诈骗人民币100万元。随后,他被宁夏警方拘捕。2001年3月,在被拘捕一年多后,银川中级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44岁的何阳有期徒刑12年,处罚金五万元。
在监狱里,何阳始终坚持自己是冤枉的,同时又对慕名而来的来访者说他不憎恨任何人。他每天看书,研究法制,起居生活都有人帮忙打理,甚至连洗脚水都有人接好给他。同狱的人都叫他何老师,他也常常为这些犯人讲述人生道理和文化课,狱警们也经常让何阳辅导犯人,因为他“很会说,能把犯人说哭,服服帖帖。”他有很多外面的朋友来探访,有笔记本电脑,有杂志和报纸看。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和外界接触”。
在完成刑期后,何阳于2009年6月份被释放,随后回到北京。新华社用“点子归来,大王不再”的标题,报道了何阳的出狱。在几个月后,《南都周刊》对他进行了一次采访。
记者罗小敷这样描述何阳的状况:“11月下旬,北京已是寒冬,建国门外大街一幢建于上个世纪末的高层商品楼的一层,因为主人入狱十年,这里还处处遗留着十年前的陈旧气息。当年花费好几万元的高档电视机与音箱套装,如今成了留着无用、弃之不舍的摆设;铁制小茶几是何阳当年自己的发明,今天他仍然会给来客演示抽屉的多种功能。这幢在北京黄金地段的房子,周边却是一片残破景象,被垃圾与断壁残垣包围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位蜗居在此的53岁中年男子的往昔荣耀早已湮没其中。但是,何阳仍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间老房子里延续着自己的骄傲。他在家中墙上的地图用照片拼出当年去全国各地演讲的盛况,现在他常常在此接受媒体采访拍照,他常常与来访者聊上三五个小时,回顾他的往昔光荣岁月。①他期盼‘翻案正名’,也意图重出江湖。只是十年已过,世间已是另一种繁华,江湖还会是他的那个江湖吗?”
①:为了写作此案,笔者特意登陆了一次何阳的博客,在那个以“点子大王何阳”为名的博客里,背景被设定成许多张旧报纸,上面都是当年对他的报道。博客名下则是一串何阳的自述——“一位普通知识分子传奇的人生际遇;一段点石成金的近代传说;一个风靡全国的点子时代”。可惜的是,那里点击寥寥,除了几个慕名而至的寻访者,那几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