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大千-大千诗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

    偶成

    渐有蜻蜓立钓丝,山花红照水迷离。

    而今解道江南好,三月春波绿上眉。

    (1918年写于日本)[103]

    黄山小心坡断几桥

    压帽危□势欲摧,扶筇一步一徘徊。

    纵教折骨山中死,此地经生也再来。

    题扇面

    赏遍桃花又李花,千钱买酒不须赊。

    阿谁拖着青藤杖,来看僧楼野枇杷。

    (以上二首写于1927年)

    念娇儿

    三岁吾娇女,爱怜如左思。

    存亡未可卜,去住定何之。

    万里归慈母,千金市国医。

    远凭先世泽,应得免凶危。

    (写于1930年)

    莲花峰

    特立三千仞,亭亭瞰大荒。

    污泥原不染,云水自生香。

    落瓣兰舟大,结根玉井长。

    韩公殊可笑,十丈漫张皇。

    清凉台破石松

    破石如龙气未降,摩挲残甲尚森张。

    高人游戏题诗句,又被山僧说短长。

    光明顶山水

    旷绝光明顶,天南四望空。

    谁去孤啸处,身在万山中。

    呼吸风雷过,躜岏日月通。

    仙踪如可接,何必梦崆峒。

    桐 庐

    危樯高挂月如梳,红紫遥分落照馀。

    灯火千家鸦万点,乱山明灭过桐庐。

    (以上四首系1931年游黄山之作)

    华山苍龙岭

    百丈苍龙岭,垂天翼大云。

    明星怀玉女,大树老将军。

    不妨来痛哭,何以绝尘氛。

    中岁夸腰脚,猿猱得旧群。

    华山莲花峰

    竹杖攀驼项,高□一径斜。

    遥遥呼玉女,步步踏莲花。

    石劈看神斧,云开降帝车。

    飞星随意摘,归向世人夸。

    (以上二首系1934年游华山之作)

    题画山水

    飞瀑乱分若电,奇峰叠汉如云。

    溪鱼历历可数,山花忽见忽闻。

    但能枕石其下,自然香满衣裙。

    (1934年作于苏州网师园)

    题赠常任侠金碧山水折扇

    西北此楼好,登临思惘然。

    阴晴长不定,客况最颠连。

    斜日红无赖,平芜绿可怜。

    淮南空米贱,何处问归船?

    (写于1937年)

    上清借居

    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

    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辨声。

    食栗不谋腰足健,酿梨长令肺肝清。

    朅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

    (1939年写于青城山)

    峨眉纪游

    断痴断爱亦何为,梵嫂梵兄契化机。

    莫漫闻音生百感,空门近说燕双飞。

    (清音阁)

    风雨连朝偶破颜,明窗初见整烟鬟。

    无端又作人间别,蹙损双蛾怨未还。

    (龙门洞)

    金顶观佛光

    观心解脱叹无方,蹴踏层霄礼像王。

    撒手定知能接引,到头应供得清凉。

    相光欲溅三生石,渡海初求一苇航。

    莫依阎浮思故土,人间弹指有沧桑。

    (以上三首于1939年写于峨眉山)

    过剑门

    北去南来问石牛,蜀王引领五丁休。

    荡摇白日龙蛇怒,椎凿玄天神鬼愁。

    自是山川据形胜,谁言关塞限戈矛。

    诸公忍作新亭泣,一战犹堪扼此州!

    (1939年写于剑门)

    苍 松

    苍岩铁削藏青松,坚贞不许暴秦封。

    浩浩飒飒来天风,只恐旦夕成飞龙。

    骑龙顾盼君何雄!

    倭据故都之明年,予始得间关还蜀,来居青城,初识得彭真人桩仙。岁月不居,忽忽三年,顷将北出嘉峪,礼佛敦煌,写此为别。庚辰八月将望,大千居士张爰。

    梦 蝶

    广漠荒荒万里长,黄沙白草剧堪怜。

    从知蜂蝶寻常事,梦到青城古洞前。

    辛巳夏来敦煌,忽忽四月矣。每思青城旧游,辄有梦为蝴蝶之惑。大千居士爰,时有阳春三月也。

    荷 塘

    绿腰红颊锁黄娥,凝想菱花滟滟波。

    自种沙州门外水,可怜肠断采莲歌。

    莫高窟去敦煌东南四十里,白杨夹路,流水绕门,予深爱之。尝自金城携藕根移植于此,待熏风乍发,摇蒲葵扇行岸曲间,风棠翠盖,自谓有江南米夏之胜矣。

    惜乎不植,怅望清波,轻涟无语,沧浪濯足,情见乎辞。

    (1942年写于敦煌)

    别榆林窟

    摩娑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

    晏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

    (1943年写于榆林窟)

    题青灯课子图

    人前每颂白华诗,树静风摇泣罔极。

    永忆高堂寸草心,百年留照丹青色。

    肃穆拜公命,载笔为斯图。

    明贤唯有母,在昔慰醇侣。

    癸未孟秋,应禹勤道丈命,谨写太夫人课子图并赋求正。蜀郡后学张爰。喜浪摇荷

    夫喜收京杜老狂,笑嗤胡虏漫披猖。

    眼前不忍池头水,看洗红妆解佩裳。

    乙酉八月十日,倭寇归降,举国狂欢,祉布道兄见访昭觉寺,为写此留念。不忍池在东京,为赏荷最胜处也。爰记。

    赠常书鸿荷花

    明月曾呼白玉盘,多情更照玉栏杆。

    香吹一夜西风满,水殿罗衣讶许寒。

    (1946年写于重庆)

    西康游屐

    五色瀑

    马头耀旭日,鞭影乱彩霞。

    天孙云锦衣,绚然绝壁挂。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向人间添春热;

    跳珠委珮未足拟,碾破月轮成琼屑。

    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南北东西无此奇,目悸心惊敢模写。

    四山雷动蛟龙吼,万里西行一引手;

    山神梦泣海翻澜,十六巨鳌载山走。

    自瓦寺沟至康定,六十余里。行山谷中,溪流湍急,银涛掀腾不数海门潮也。

    (1947年写于赴西康途中)

    无 题

    杨柳轻柔低舞袖,桃花脸薄泪痕斑。

    冥濛细雨连三日,藏我青山不放还。

    (写于1949年)

    题松荫鸣琴图

    解道无声胜有声,寄情将意一泉明。

    怀人坐负三更梦,得汝松梢缺月生。

    (1950年写于印度大吉岭)

    题画诗

    一水停泓静不流,微风起处浪悠悠。

    故乡二月春如景,可许桃林一税牛。

    无 题

    嫩绿堆鬟尚嫩寒,春来何事强为欢。

    故乡无数佳山水,写与阿谁着意看。

    (以上两首于1950年春写于印度新德里)

    佚 题

    已过中秋近重九,山川信美客思家。

    寂寥秋色无人赏,今岁芙蓉定不花。

    题画得句图

    穷年兀兀有霜髭,癖画淫书老复痴。

    一事自嗤还自喜,断炊未废苦吟诗。

    怀祖韩兄妹

    消渴文园一病身,偶思饕餮辄生嗔。

    君家兄妹天同远,从此浑无戒劝人。

    答友人书

    残年将破砚,归计已空谭。

    生蒜偶还受,晚松今更耽。

    独行宜痛哭,小酌亦沉酣。

    生性嵇生懒,深怜七不堪。

    致 友

    劝君留后门前树,挂梦栖魂我或归。

    别后岂无相见日,梦中犹有自由身。

    和慕禅见赠咏

    人间乞食自年年,浮世流光去若烟。

    雪个声名原浪得,石遗衣钵自真传。

    注:慕老有艺苑蜚声三十年之赠。八大山人有印章曰“浪得名耳”,慕老为石遗再传弟子。

    共挥老泪供歌哭,忍对横流话播迁。

    得向湄南重握手,春风鬓影满宾筵。

    (以上诗六首写于1950年印度大吉岭)

    无 题

    烂红灿白尽夭斜,皂帽辽东漫自嗟。

    不是野芳解留客,故山归梦已无家。

    辛卯九月客江户见芙蓉有作

    赋寄岳军先生

    瘦影横窗雪有痕,花时正好闭柴门。

    三年海外初成蕊,招得孤山处士魂。

    题牡丹图

    不是长安不洛阳,天彭山是我家乡。

    花开万萼春如海,无奈流入两鬓霜。

    题五十九岁自画像

    隔宿看书便已忘,老来昏雾更无方。

    从知又被儿童笑,十目才能下一行。

    无 题

    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

    垂老可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

    赠 友

    与君同岁复同乡,老病摧颓只自伤。

    把酒凄然天北望,故人应念我投荒。

    青城老人村·之一

    投荒乞食十年艰,归梦青城不可攀。

    村上老人应已尽,含毫和泪记乡关。

    青城老人村·之二

    十载投荒愿力殚,故山归计尚漫漫。

    万里故乡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

    怀 乡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以上八首系1954-1969年写于巴西“八德园”)

    将 归

    长物浑抛尽,迟迟竟未还。

    异乡何所恋,古雪出苍颜。

    胡服丹黄乱,蛮音格磔奇。

    当风纱丽举,托响风弦悲。

    云锦花千树,烂红粲白新。

    今年开较早,知我欲归人。

    环筚庵种花

    有余地处便栽花,秋月春风总怀家。

    最是五亭湖上路,万竿竹绕两桥斜,

    乔松二老

    春风澹宕无些个,晚岁韶华似水流。

    试数故交犹几辈,漫云余绪亦千秋。

    投荒只欲埋名姓,混俗从教唤马牛。

    珍重音书相慰勉,多君风雨许同舟。

    题芍药图

    薄罗试着日初长,对酒昌黎是楚狂。

    惆怅一春花事了,却从画里惜余香。

    (以上四首写于1959年)

    偕乐园题壁

    饱饮酸香又一回,年年何事苦相猜。

    从今不用要盟誓,开了梅花我便来。

    宿玄妙庵晓起有作 寝处榜日洗心亭

    一夜涛声枕上听,觉来身在洗心亭。

    垂帘默念樱花近,何似青松四序青。

    不辨风声与水声,然挟我逐风行。

    婆娑十万龙蟠树,一春雷起蛰鸣。

    (以上二首1962年写于日本)

    题画红叶图

    夺眼惊秋早,熊熊满树翻。

    坐花苏病容,溅血泣孱魂。

    绛帐笙歌隔,朱楼燕寝温。

    青城在万里,飘梦接灵根。

    题归舟图

    万里江河无尽流,归舟应向海东头。

    登高已上千山顶,天际还看云脚浮。

    (写于1963年秋)

    题六十七岁自画像

    还乡无日恋乡深,岁岁相逢感不尽。

    索我尘容尘满面,多君饥饱最关心。

    (写于1965年)

    题巴西石濑图

    十年尘土路西东,野寺来听破晓钟。

    便欲买山结茅屋,柴门日日白云封。

    (写于1966年)

    题七十岁自画像

    七十婆娑老境成,观河真觉负平生。

    新来事事都昏聩,只有看山两眼明。

    (写于1968年)

    游台湾横贯公路

    长春阑槛狎流泉,太鲁千盘磴道悬。

    谁与山灵斗形势,吾宗自有笔如椽。

    岭梅行处悬秦镜,万象难逃一瞬中。

    我恐好山云负去,急须摄取两三峰。

    (1968年写于台湾)

    题神木图

    半已心枯枝叶凋,藤缠藓剥尚周遭。

    莫嫌老朽全无用,余息犹能挚汝高。

    (1970年写于巴西“八德园”)

    赠张汉卿学良宗兄

    攀枝嗅蕊许从容,欲写横斜恐未工。

    看到夜深明月蚀,和香和梦共朦胧。

    辛亥嘉平月十五日夜二时,环筚庵看梅,适逢月蚀,因成小诗,并画寄呈张汉卿老宗兄哂正。

    题七十四岁自画像

    苇窗索我尘埃貌,退笔粗疏眼更花。

    那得心情着泉石,故山挂梦已无家。

    (1972年写于美国“环筚庵”)

    写巫峡云帆图似

    天循亲家并乞侠君夫人俪教

    老依夷市总凄然,白帽辽东话汝贤。

    共对春盘话巫峡,挂帆何日是归年?

    (1973年写于美国“环筚庵”)

    题鱼乐图

    唼藻吹萍逐队多,偶逢投食乱如梭。

    一生不识江河大,奈尔陂塘拨刺何。

    (1974年写于美国“环筚庵”)

    看梅杂诗

    一

    老耽花竹复耽书,如此心情孰解予?

    明月在天霜在地,看梅把卷立阶除。

    二

    雪后风吹特地寒,攀枝嗅蕊倚阑干。

    新来颇觉羁情苦,得似梅心一点酸。

    (1975年作于美国“环筚庵”)

    八桂山川系梦深,七星独秀足幽寻。

    漓江不管人离别,翘首西南泪满襟。

    (1976年写于美国)

    钟灵毓秀峨眉山

    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

    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

    为人题君壁所画非洲大瀑布

    夷蔡蛮荒诧陆离,如椽大笔出淋漓。

    要知故国山河壮,归写龙门砥柱奇。

    偶 成

    架屋宽于养鹤笼,余年于此得从容。

    故人偶问春消息,檐角梅开数点红。

    (以上三首写于1978年台湾摩耶精舍)

    题牡丹图

    扬州一朵号能行,墨染娇姿别有情。

    莫讶仙人工溉染,此花原自研池生。

    题红杏图

    偶然乘兴偶然来,偶爱闲行步绿苔。

    此是谁家好庭院,粉墙红杏一枝开。

    题竹庐图

    竹庐竹阁竹桥西,隔岁重来路不迷。

    修竹万竿云一壑,晓窗时复有猿啼。

    题山路夕阳图

    山自□嵸树自苍,山头山寺自齐梁。

    山僧不管人间事,闲坐山楼看夕阳。

    题水仙图

    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

    盈盈仙骨在,端欲去凌波。

    (以上五诗写于1978年)

    题白梅图

    缀玉苔枝乞百根,横斜看到长成村。

    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

    题红梅图

    十年流荡海西涯,结个茅堂不似家。

    不是不归归自好,只愁移不得梅花。

    题兰花图

    女儿香色自堪夸,兰蕙由来是一家。

    总觉涪翁无意识,强分独萼与多花。

    (以上三首写于1979年)

    兰 石

    轻风一过枝枝舞,墨雨新和朵朵香。

    不是画兰兰在画,湘江曾断几人肠!

    六十八年七月朔,中夜不寐,起画此,自亦楚楚。八十一叟爰。

    摩耶精舍红梅

    耸肩缩手一事无,冷风疏雨立斯须,

    墙边陡见梅开了,无奈看看即岁除。

    题飞泉图

    飞泉摇碧吟清弄,寒色凝空云脚雾。

    眼前便有千里思,蜀笺一幅乡山梦。

    箧中检得旧制蜀中竹纸写此,老眼昏眊,便欲似垢道人矣。

    (以上三首写于1980年台北摩耶精舍)

    题峨眉奇峰图

    峨眉万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

    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

    题荷花图

    勾仙池水近三堂,凉月初生独倚廊。

    身与兰梅同馥郁,肯教小字二分香。

    (以上二首写于1981年)

    自题梅杏花卉

    梅花落尽杏成围,二月春风燕子飞。

    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

    题红梅图

    得钱易米吾能健,余勇看花汝莫嗤。

    但觉眼前春尚在,翠禽飞上老梅枝。

    题海棠图

    典尽春衣更减粮,肯教辜负好年光。

    闻道海棠方待聘,未春先为办春妆。

    题钓舟图

    风前翠竹雨前云,断尽尘机百不闻。

    流水一湾山一抹,只容渔父与平分。

    无 题

    花枝雾里看来好,雾散花枝更有情。

    不负传家京兆笔,春山画得雨初晴。

    青城泼墨山水题诗

    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青。

    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屐苔痕画里情。

    (以上写于台北摩耶精舍)

    题青绿山水

    董巨荆关迹已陈,别开新境与传神。

    千帆过尽江流在,阔浦遥山不见人。

    赠蜀乡画友张采芹《海棠图》题句

    锦绣裹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

    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

    (以上二首写于1982年台北摩耶精舍)

    题《庐山图》

    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

    仿佛坡仙开口笑,汝真胸次有庐山。

    (1983年85岁,写于台北摩耶精舍)

    词

    西江月

    华山云海

    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西风吹逐并莲开,何处长安尘盖?

    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此时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

    (写于1935年二游华山时)

    满江红

    华岳高秋

    寒雁来时,负手立,金天绝壁。四千里,岩岩帝座,况通呼吸。足下江山沤灭幻,眼前岁月鸢飞疾。望浮云,何处是长安,西风急。

    悲欢事,中年剧。兴亡感,吾侪切。把茱萸插遍,细倾胸臆。蓟北兵戈添鬼哭,江南儿女教人忆。渐莽然,暮霭上衿裾,龙潭黑。

    乙亥重九,登太华落雁峰所赋也。时隔三年,江南蓟北无一片净土矣。丁丑重九,竹斋二兄方家嘱画,并书请正。蜀郡张爰。

    (写于1937年)

    浣溪沙

    题自画像

    十载笼头一破冠,峨峨不畏笑寒酸,画图留与后人看。

    久客渐知谋食苦,还乡真觉见人难,为谁留滞在长安?

    (1938年写于北平)

    杏花天

    题巫山神女十二峰

    逝波也带相思味,总付与消魂眼底。千愁唤起秋云媚,绰约峰鬟十二。

    过朝两眉消梦翠,顿减了襄王英气。人生头白西风里,况此千山万水。

    (1942年写于敦煌)

    玉楼春

    薛涛制笺图

    长眉曲袖颦蛾碧,桂发容华飘蜀国。翠筵芳酒酡朱颜,滞醉不知将钿合。

    浣花笺纸桃花色,帘外东风吹象鼻。十离诗就泪痕干,早托同心胜绾结。

    (写于1947年)

    水调歌头

    《前赤壁赋》

    横槊发浩唱,洒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郁苍苍。何处舳舻千里,当时英雄一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

    纵一苇,凌万顷,诉流光。盈虚消长,如彼逝水一何长。唯有清风明月,耳目取之无尽,物我足相忘。洗盏与子酌,枕藉向东方。

    满江红

    《后赤壁赋》

    千古风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游情良夜,风清月白。绿蚁新醅鱼出网,黄泥旧坡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

    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岩出。曾几何时重到,江山难识。杖舄已惊栖鹊梦,啸歌欲动冯夷宅。有羽衣,归去揖临皋,逢畴昔。

    (以上二词写于1951年台湾阳明山中)

    浣溪沙

    巫峡图

    妾自长干过凤台,君行滟灏浪成堆,愁风愁雨日千回。

    断雁不传云路信,寒鸦为待客舟来,襄王神女费疑猜。

    浣溪沙

    六十自寿

    弹指流年六十霜,故乡虽好未还乡,人生适老更何方?

    挟瑟共惊中妇艳,据鞍人羡是翁强,且容老子饮壶觞。

    (1958年写于巴西八德园)

    浣溪沙

    为梅葆玖补绘赠梅兰芳《梅兰图》题词

    试粉梅梢有月知,兰风清露洒幽姿,江南长是好春时。

    珍重清歌陈簇落,定场声里动芳菲,丹青象笔妙新词。

    (1982年写于台湾摩耶精舍)

    联

    赠范禹勤

    稍闻吉语占农事

    欲遣吟人对好山

    (写于1941年)

    赠薛遂亭

    良医自是肱三折

    盛事终当继八肖

    (写于1946年)

    环筚庵春联

    风景不殊,百本梅花为老伴

    日月其稔,三杯竹叶祝新春

    (1973年写于美国)

    题梅丘

    独自成千古

    悠然寄一丘

    (写于1979年)无题

    拳石画临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

    樵客出来山带雨

    渔舟过去水生风

    闲怜鹤貌偏宜画

    暗辨桐材自作琴

    闲中诗卷愁中酒

    花下楼台月下歌

    客去茶香留舌本

    睡余书味在胸中

    百年诗酒风流客

    一个乾坤浪荡人

    二三星斗胸前落

    八九峰峦脚底青

    (以上七联系集《石门铭》句)

    奇树参天自长寿

    高木临风若有神

    与水同清与兰同秀

    其德若水其哲若神

    高松郁奇气

    幽兰具灵根

    立脚莫从流俗走

    置身宜与古人争

    (以上四联系集《张黑女志》句)

    李永翘、苑仲淑辑

    临抚敦煌壁画序

    辛巳(民国三十年)之夏,薄游西陲,止于敦煌,石室壁画,犁然荡心。故三载以还,再出嘉峪,日夕相对,慨焉兴怀,不能自已。旧传当苻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杖锡林野,行至此山,见有金光状若千佛,因营窟一龛。其后自元魏以迄于元代有所营。今所存者凡三百有九窟,绵亘约二三里,所谓乐僔窟者,今不复可考矣。石室唐时名莫高窟,今称千佛洞。出敦煌县城南40里,黄沙旷野,不见茎草,到此则白杨千树,流水绕林,诚千百年来之灵严静域也。大千流连绘事,倾慕平生,古人之迹,其播于人间者,尝窥见其什九。求所谓六朝隋唐之迹,乃类于寻梦。石室壁画,简籍所不备,往哲所未闻。丹青千壁,遁光不曜,盛衰之理,吁其极矣。今石室所存,上自元魏,下迄西夏,代有继作。实先迹之奥府,绘事之神皋。原其飚流,元魏之作,冷以野山林之气胜;隋继其风,温以朴宁静之致远。唐人丕焕其文,浓褥敦厚,清新俊逸,并擅其妙。斯丹青之鸣凤,鸿裁之逸骥矣。五代宋初,蹑步晚唐,迹颇芜下,亦世事之多变,人才之有穷也。西夏之作,颇出新意,而刻画板滞,并在下位矣。安西万佛峡,唐时名榆林窟,并属敦煌郡,今在安西城南一百八十里。旧传谓建始于北涼,所造窟亦长一二里,大半崩毁。今所存者唯二十余窟。稽诸壁画,仅留初唐之迹耳。大千志于斯者几及三载,学道暮年,静言自悼,聊以求三年之艾,敢论起八代之衰。兹列举所临莫高、榆林两窟数代之作,选印成册。心力之微,当此巨迹,雷门布鼓,贻笑云尔。

    丁亥(民国三十六年)二月既望

    张爰大千

    画 说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的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在我的想象中,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和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的传统,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又以色来衬托。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艺术摄影中的高白调,没有阴影,但也自然有立体与美的感觉,理论是一样的。近代西画趋向抽象,马蒂斯、毕加索都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氏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所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的距离。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除了天才而外,主要靠非常艰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理论。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哪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里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这就是用来表现远的;如果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更像我们眼睛注视远方,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他能用在画上,而又能表现出来,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中就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具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像是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是绝艺,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王摩诘的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的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今古,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老师教学生也应当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让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格。所以唐宋人所传的作品,不要题款,给人一看就可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缣就可以代表他个人啊。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畜都是一样。

    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土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梅兰菊竹,各有身份,代表与者受者的风骨性格,又是花卉画法的祖宗。现在就我个人学画的经验略写几点在下面与大家研究:

    (一)临抚——勾勒线条来求规矩法度。

    (二)写生——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三)立意——人物、故实、山水、花卉,虽小景要有大寄托。

    (四)创境——自出新意,力去陈腐。

    (五)求雅——读书养性,摆脱尘俗。

    (六)求骨气,去废笔。

    (七)布局为次,气韵为先。

    (八)遗貌取神,不背原理。

    (九)笔放心闲,不得矜才使气。

    (十)揣摹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

    (十一)传情记事——如写蔡琰归汉、杨妃病齿、湓浦秋风等图。

    (十二)大结构——如穆天子传、屈子离骚、唐文皇便桥会盟、郭汾阳单骑见虏等图。

    (原载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之《张大千书画集》第三集)

    花卉画及没骨法

    研习花卉,首先要参考一部旧时的书,名为《广群芳谱》,全书只是文字,没有一张图画,但把各种花卉的形态和特性,说得非常清楚。知道花形容易,知道花的性情就困难,所以这本书是画花卉应备为参考的要籍。花卉有木本、草本两种,这要先弄清楚。花卉当然要推宋人为第一,画的花卉境界最高,他们的双勾工夫,不是后人所赶得上的。到了元人才擅长写意,宋末偶亦有之。到明清,渐至潦草,物理、物情、物态,三者都失掉了;独有八大山人崛起,超凡入圣,能掩盖前代古人。花卉不是每一种都能够入画,也须选择;画家也不是每一位擅长绘各种花的,能深深地明了几种花木的特性,已经是不容易的事了。体会物理,看某一种花,要由茁萌抽芽、发叶吐花,这些过程中,给我们的印象,能一一传出。更严格地说,要能从发叶子的时候,一看便可以辨出花开出来的颜色,要这样才能算得深入里层,算是花的知己,称得画师了。能够栽种的或能插于瓶盎的,应该搜罗一些,放在身边,使我们能够朝夕相处而观察它们,从而为它们写生。冶姿娇态,和生长的意味,都要完足。用笔要活泼,活泼并不是草率,是要活力和自然。墨色务要明朗,不可模糊不清。选古人的名迹,吸收他们的精粹,这样不会不成功的。花干也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它是整个花的主体,木本要画得挺拔而秀发,又不可以太僵直,草本要有柔脆婀娜的姿态。

    何为没骨法?就是不用墨笔勾勒,只用颜色来点戳,这就名为没骨。这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妍艳丽为主,完全拿颜色来表现,是较为容易的。这法传到清初,要数恽南田第一,清妍艳丽四个字,可以说是阐发无余。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水墨点戳,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有精神些,白阳、石涛是常用这方法的。荷花颇适合于没骨,先用浅红色组成花形,再用嫩黄画瓣内的莲蓬,跟着即添荷叶及荷干,叶是先用大笔蘸淡花青扫出大体,等色干后,再用绿汁层层渲染,在筋络的空间,要留一道水线。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子的梁柱,画时从上而下,好像写大篆一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如果画大幅,干太长了,不可能一笔画下,那么下边的一段,就由下冲上,墨之干湿正巧相接了,了无痕迹。干上打点,要上下相错,左右揖让,笔点落时,略向上踢。花瓣用较深的胭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细线条,一曲一直,相间成纹;花须用粉黄或赭石都可。这时看画的重心所在,加上几笔水草,正如画法所说的“宽处能走马,密处不通风”一般无二。

    (原载1983年4月3日台北《联合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