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平常心看待福祸
“平常心”虽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在生活中却是人人都难超越的一道坎,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并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怎样保持一颗平常心,更不懂得怎样来利用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心境,持平常心的人,不仅要对周围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要对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唯此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平静和谐。
慧能大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的这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最好的解释。他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消极遁世,相反他所要表现的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无时不乐也无时无忧。一个聪明人,绝不会因为得到而狂喜,亦不会因为失去而沮丧。能做到这一点,你才不会每天生活于坏情绪之中,从而收获人生路上甜美的果实。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的石苞可谓是最懂得如何面对“幸运”和“不幸”的人。石苞是西晋着名将领,深受皇帝司马炎的信任,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他并不因此而轻狂,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一切。那个时候,天下还未统一,吴国经常来骚扰,因此司马炎便派他带兵镇守边防。尽管石苞很受人爱戴,但是在官场中,总有人想要加害他。
有一次,一位名叫王琛的官员。利用民间歌谣,悄悄密报石苞背叛晋朝,意图谋反。甚至,还有一位法师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石苞刚好就在东南方位,因此,晋武帝就开始怀疑石苞了。可以说,石苞此时到了人生的转折点。突然,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准备派大军进犯的报告,于是石苞准备抗敌,开始修筑防御工事。然而,石苞的这个行为,却让司马炎认为这是他造反的苗头。于是,司马炎召见石苞的儿子石乔。石乔也是当朝官员,然而他却没有面见皇上。顿时,司马炎大怒,秘密派兵准备出讨石苞。
这一切,石苞都还被蒙在鼓里,依旧准备应付吴国的进攻。当大兵杀近时,他还莫名其妙。不过他想:“自己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忠诚为国,怎么会被皇帝派兵征讨昵?这里面肯定有误会。”于是,他采纳了部下的意见,放下武器,打开城门,没有做任何的反抗和辩驳,只身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司马炎的处理。石苞的这一行为,让司马炎顿时清醒过来,他想:“指控石苞反叛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况且石苞如果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防御工事,大兵到来他早就反抗了,怎么会只身出城,坦然接受处罚呢?”司马炎并不糊涂,经过番仔细揣摩,晋武帝对石苞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
石苞这种泰然处之的心态,给自己未来的平反昭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意外的危难面前,在事情的紧急关头,更应该冷静地对待,低调地处理,要多一份耐心,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和危难处境,要耐心对待,不要因此心惊胆战慌了手脚,也不能气愤不平做出冲动的事情。只要坦荡无私、冷静面对,总会云开雾散。同样,在“福至”的时候,石苞也没有狂妄,从而重新赢得皇帝的信任。
我们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顺而得意,也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逆而失意。失意与得意,相互的转化,往往只在一夕之间,甚至,只在一瞬之间。
佛教认为,世界是因缘的、联系的、互动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非我们自己可以预测与左右。现实中的我们,自己无法把握自己,除非,你寻找并把握到了世界的运行规律。世界是规律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规律不会让你永远倒霉,也不会致你永远幸运,除非,你超越了人的概念。佛教有个故事,很有趣,论证了祸福相倚的道理:
一次,有个国王与宰相一同打猎,国王一手指被花豹咬去半截,宰相安慰国王说,少一块肉总比少一条命来的好,这也许是好事呢。国王听了,很生气,以为宰相说风凉话,便把他关进大狱。一日,国王微服私访到一部落,被一群野蛮人捆绑走了。部落祭司要以国王作祭祀满月女神的祭品,准备把他煮了,因为国王的丰润令祭司满意。当祭司再认真检查国王的全身时,发现国王手指缺半截,身体不全是作祭品的大忌,祭司很可惜地叫人把国王放掉。回到皇宫的国王想起宰相的话,对宰相的气也就消了一些,就把宰相放了,同时,不忘报复式地回敬宰相一句说:我少了一截指头,确是好事,但你白坐了这么久的牢,又算什么好事呢?宰相回答说:是啊,我的坐牢确是好事啊,否则,我必随你微服私访,一定也被抓,当你不能成为祭品时,祭品一定就是我了。国王一听,无话可说,暗暗敬佩宰相,对他更重用了。
人总有得志之时,也有失意之时,它们不会平空消失。所以,改变的,就是对于它们的态度。“一时之胜不足喜,一时之败不足悲”,只有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波澜起伏。
2.拒绝浮躁,回归内心
着名作家贾平凹写过的一部小说《浮躁》,书中以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看得很重。但经历近几十年的社会改革后,尤其是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而那些不讲道德,投机钻营的人却都生活的人模人样,很吃的开。这就使受过传统教育的国人心里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浮躁情绪;大而公的平均主义的失败,也使国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对那些假大空的精神、理想失出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与信念,有的只是一切向钱看的心态;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法制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贪污腐败分子、官倒、不法的投机分子一夜暴富,使国人产生了仇富不平衡的心理;生活虽然富裕了,但高额的教育卫生费用,又使国人产生了对将来没有信心的情绪。这一切,都促使国人普遍产生了浮躁的心态。
具体到个人身上,浮躁常常表现为: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要鱼也要熊掌;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从来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等等。比如看书,书在眼前像梦境一样凌乱难懂,即使强迫自己看下去,意识也只是在字面上一掠而过,什么也没记住,心思根本不在书上。也就是说,只是具备了一个看书的姿态和形式,实际效果其实等于零。浮躁往往会使你烦躁难耐,任何事情都会让你大动干戈。好事来了,往往会兴奋得难以自制,甚至得意忘形。但如果有坏事光临,便会立刻坠入痛苦的万丈深渊,痛不欲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浮躁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眼见的各类速成班比比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人浮躁的心态。还有这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不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做事,并为自己的浮躁行为去找借口。浮躁对社会也是如此,它会令整个社会涣散,人们没有安全感,失去人生目标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浮躁是一种虚妄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它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任意妄为,行动盲目,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乃至违法犯罪,害人害己。
小王大学毕业后,总是找不到工作,心里不免着急起来。尤其是看到以前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学也顺利上班,那份煎熬更让自己难受。
为了摆脱这个局面,小王不得已先找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在一家出版社任搬运工。可是,此时他依旧不能平静,总是觉得这个工作很屈才,一个堂堂的本科生怎么做搬运工这种工作。于是在工作中,他总是抱怨这抱怨那,事情自然做不好,很快便被单位辞退了。没了工作,小王的心情更加急躁了,和别人一言不合就争吵了起来,有一次还与他人大打出手,结果赔了三千元才算了事。就这样浑浑噩噩了一年,他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公司,可是他却认为这家单位太小,根本配不上自己;进了一家大公司,他的能力又跟不上,多次被领导批评,这让他更加烦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天,小王参加了同学会,看见好几个同学已经买了车,这让他的心里更加不平衡:按说这些人当年比我差多了,怎么现在都混得比我强。后来,小王整天唉声叹气,最终一事无成。浮躁会使人们失去思想上的冷静,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更会使人不再用脑子去思考,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浮躁的人不再考虑自己的长短优劣,只与别人比较结果。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浮躁深植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我们的人生因浮躁而虚浮乃至肤浅、平庸。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容不得半点浮躁心态。因为,成功往往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连串的奋斗,还需要坚持不懈投入热情。浮躁往往会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一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同浮躁做斗争。做学问浮躁,势必一事无成;做人浮躁,势必为人浅薄。
生活中,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很强大,似乎在自己的小领域内无所不能,其实是犯了井底之蛙的错误,如果把你的领域放宽点,你会发现一辈子都有学不完的东西。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急于成功,有的时候太急就变浮躁了,学习也是一样,很多人急于学出点东西,有的朋友看别人搞什么自己就开始跟风,东搞搞,西搞搞,结果什么都只是搞个皮毛!太浮躁了。做学问也好,做企业也罢,都来不得半点浮躁。一个人浮躁,结果是个人受损,一个企业浮躁,结果是企业破产。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才不会被浮躁所左右。针对浮躁而言,“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失为一句金玉良言。其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事业,想要获得成功,我们就必须远离浮躁,让人性回到本真状态,获得一种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做一回心淡恬静的“素心人”。
3.活着即幸福
经常问自己,什么才是幸福?回忆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慢慢品味后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当中。人生的变幻无穷,有时真让人感到无奈,想给人生找到一个最好的答案。可是在现实中,人为财死,鸟为食死。在物质世界的海洋里,人仿佛被欲望的波浪淹没了自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是亲情、是爱情、还是友情?这些都没错。然而,这些都要以你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好好活着,不也是一种廉价而宝贵的幸福吗?
美国着名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要幸福,必须具备十大要素:一是要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幸福的基石。吃饭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二是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三是要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四是要学会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过分地压抑或放纵自己的感情,会和幸福相悖。五是要乐观,这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繁衍幸福。六是要豁达,这是幸福的开阔地。七是要有益友,这是幸福的开心果。八是要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九是要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活动性的消遣,这样的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交替出现。十是要有团队意识,这是幸福的蓄水池。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凡事看开、想开些,不和那些不如意的事较真、不要钻牛角尖。人生快乐幸福与否,不是因为我们拥有得多,而是因为我们计较得少。简简单单地活着,平平安安的活着,就是幸福。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感谢上苍的恩宠,感谢父母的养育,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
有个木匠在去齐国的路上,看见一株被当地人尊奉为“社神”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十头牛遮阳,量一量树身有几百尺宽,高达山头,好几丈以上才生枝,旁枝可以造船。围观的人群密密麻麻,好像赶集一样,这个木匠却一眼也不瞧,一直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那儿看了个够,追上木匠问道:自从我拿了斧头跟随先生,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木材,先生却不看一眼,一直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告诉他:那是一棵没有用的散木,用它造船很快就会沉没;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很快就会朽毁;用它做梁柱很快就会被虫蛀。这是不材之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会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到家里,夜里梦见栎树对他说:“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拿有纹理的树木来跟我比吗?那梨、柚、橘一类的树,结瓜结果,果实成熟了,立即被采下来,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拉下来。这都是由于它们的才能害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不能事尽天赐的寿命而中途夭折。物类大有用就会招来世俗的打击,一切东西没有不是这样的。我力求做到这种无所可用,曾费劲了周折,有几次我差点被砍死,好不容易才保全了下来,这正是我的大用。假使我冒出一点的用处,是问我能有今天的壮观吗?
这则寓言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活着的可贵和生命本来的意义。当生命裸露出真相的时候,或者本身就是做大的收获和成就,当然,这绝非简单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所能概括的,而包含着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透彻感情。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的确,我们的生命却比芦苇还要脆弱。就那么一个瞬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生活中,也有太多的人抱怨生活的无奈,世事的不公、也有太多人发泄,总是埋怨老天的不公,还会有很多人抱怨自己没有权利,没有大把的金钱、没有宽敞的别墅、没有自己的私家车、没有太多的太多……可是,当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有钱、有车、有权的还不是一样带不走吗?还不是一样换不回我们宝贵的生命吗?
至少,我们还活着。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其实,命运对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选择。虽然,生活给予我们太多的苦难,人生的路上也有太多的坎坷,可恰恰构成它的多彩,它的缤纷。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消失的,就让它过去,放过自己。拥有的,少一点埋怨,多一点体谅。既然生命这样短暂而珍贵,我们只有用心呵护它,全力充实滋养它,珍惜它,才是明智之举。时光在一点一点流逝,属于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天一天、一步一步、一分一秒地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这就是生命的历程。但是,在这个历程中,我们要对父母多尽一份孝心,常回家看看;对亲人更多一点关心,多一些问候。我们要微笑着去面对生活,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便是一份恒久的幸福。
米兰·昆德拉说:“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活,就应该让生命变得绚丽多姿,让世界因你而变得精彩万分。好好活着。需要足够的勇气。而活的精彩,则需要足够的努力。希望,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幸福地活着。
美好的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幸福,天空中处处弥漫着幸福的花香,身边处处都存在人间真情,让微风、雨露、阳光、笑容、绿水、花香盛放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生活吧!好好活着,幸福地活着。
4.看淡生活中的不如意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句话很有道理,至少在我的人生体验中这句话经常被证实。没有人可以事事顺心,也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无论活的多么光鲜亮丽,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身份地位多么高贵,也总有要妥协的时候。
生活当中,只要用心就会发现:越是文化水平高的人越是抱怨,越是富足的人越认为自己不幸福。而那些整日笑容不断的人,反倒很可能是饱尝了生活艰辛的人。因为他们深知什么是痛苦,所以对人生对一切都有了淡然的态度,于是他们发现,活着的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了。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的脸上有着太多的笑容,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泪水。”幸与不幸,其实就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与是否圆满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追求圆满和完美,让我们的人生变成无法承受的重。
周国平说:“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心中才会坦然。”人生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很多时候,要懂得放下心中的苦恼和执着,欣然接受那些我们尽心竭力却仍旧无法改变的无奈。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人生就好像一个圆,没有人能100%的圆满。但是对于幸福度到达99%的人,那1%的不完美就像一根尖刺,刺得人浑身难过,痛彻心扉。这让人误以为,人生就只是为了解决这1%的不幸而活,而对所拥有的99%的幸福视而不见。相反地,只拥有1%幸福的人,他不知道圆满是什么,所以其他99%长什么样子他根本无法想像,他只能看到他所掌握的这一点幸福,1%就是他的全部。他会尽一切努力以呵护它,他不但不抱怨,而且衷心感谢上苍,让他拥有这么多幸福。但是,等到他的幸福越来越多,多到超过50%时,他的眼光开始停留在那不足的部分了。他不再为了增加幸福而努力,而是为了减少不幸而拼命。
于是,越幸福,越痛苦,抱怨越多。这有点像哲人所说的:你占有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因为,若用一个圆代表一个人的知识,圆外的地方代表他未知的知识,那么圆越大,接触的未知就越多。幸福也是一样,如果你太过于在乎幸福的量,或者得到过太多的幸福,那么你对不幸的感知就会越敏感,当然也就觉得幸福减少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全心去关注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拥抱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圆。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寺院的废墟里一直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既已成事实,只能如此。”生活也会和我们开玩笑,也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既然木已成舟,不可更改,那么不妨试着去接受这个已成的现实。人生尽管颇多无奈,但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原先的那一条路既然不能畅通了,那么也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路线,在下一条路上继续前进,而不是坐在闭塞的原路上兀自烦恼。
河蚌的腹内容不得沙子,沙子一旦跑进它的腹内,它也取不出来。然而河蚌却能够迅速适应沙子的侵犯,并将其磨炼成为宝贵的珍珠。人生也应该如此。当生活带来不可规避也无法改变的痛苦时,我们要懂得及时改变自己,懂得去适应生活,并换个角度和方式去看待生活,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人生随缘而定,不必非在完美中求索。一成不变,永远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于是许多人感叹自己枯燥的生活,眼睛却看着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的人生;殊不知,唯有不奢求完美的生活才会更快乐地生活。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不用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自我。如果能这样,人生就算失意也会无所谓得与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是说人生如意的人毕竟是少数。大作为、大造就必经大挫折、大磨难,百炼才能成好钢,炉火烧到一定火候才能变成纯青。
人生在世,忧虑与烦恼有时也会伴随着欢笑与快乐的。正如失败伴随着成功,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记存在头脑中,那他总会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头脑中储存的东西,给予及时清理,把该保留的保留下来,把不该保留的予以抛弃。那些给人带来诸方面不利的因素,实在没有必要过了若干年还值得回味或耿耿于怀。这样,人才能过得更加快乐、洒脱。
做人不要总是执拗地坚持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有时候,换个方式去看待生活,生活也许会更美妙。一个人是否快乐不是由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条件决定的,而是由自身的心态决定的。内心快乐洒脱的人,他们能够适应最残酷、最无奈的生活环境,即便在逆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因为接受不幸往往是寻找幸福的第一步。
5.名利和地位皆身外之物
社会上,总有人把名誉和地位看做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名声和地位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做人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与否,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而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只要我们努力地前行,真实地面对我们所拥有或将要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能满足一个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活在世上就要珍惜人生,享受人生。名誉与权势,皆为身外之物,万不可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居里夫人的名字享誉世界,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好像是否成就了轰轰烈烈的功名、是否成为了名利双收的“家”,就是人们衡量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近年来,有些家长热衷谈论的话题全是高考分、考大学、出国深造、做官、成专家之类,其结果还是害了孩子。生命价值的深度和广度,怎么能与成名、成家、做官、赚钱等划上等号呢?人们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从此人生变得暗淡无光,这实在是当代人的悲剧。
我们在追求人生梦想的同时,要对名誉和权力的追求有所节制。不然,把名誉和权力看的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岂不是将人生过得过于功利和枯燥了?自己那美好的人生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不可否认,进入了权力中心的人,自有许多政治上的、物质上的、名誉上的利益,不但能有权,还可以有享受。正因为有利益,有诱惑,才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去追求。古往今来,围绕着权势曾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演出过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剧。还有那些当不上官的人,不但自己饱尝无奈、愁闷、痛楚,还给家庭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招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应该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发财,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下班按时回家,每个月领着不多不少还算说得过去的一份工资,晚上陪爱人在家里看看电视,周末带孩子逛逛公园,年轻的时候打打篮球,年纪大点练练太极拳,不生气,不上火,知足常乐,长命百岁。这样的人生可能看起来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闲适”给人带来的满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劳累、费心劳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所体会不到的。所以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的权势。
功成名就从一定意义上讲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是需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拼搏。就一般情况而言,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而一切名利,都会像过眼烟云,终究会逝去,人生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
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的着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真切地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一定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11月钱钟书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智慧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