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职场糊涂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装糊涂者得大成,犯糊涂者误终生

    世人都晓得精明好,哪知道精明过了头便成了糊涂;世人都说糊涂不好,哪知道会装糊涂却是最大的精明。会装糊涂的人面愚心智,吃得一时之亏而赢得长远之计;犯糊涂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常是锱铢必较,一点不肯吃亏,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岂不知,为人处事,不懂心计是真愚蠢,但太工于心计反而会为心计所累。只有善于显愚而隐智者才能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取得最终的成功。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宽容忍让,和谐一生”。这正是“装糊涂者可得大成,犯糊涂者必误终生”的绝佳写照。

    ——装糊涂敬上得和谐,犯糊涂忤上穿小鞋

    如何经营职场关系是让很多职场人士都感到头疼的一道难题。第一,面对的是上司,你职业命运的起伏可以说直接掌握在自己上司的手里,与上司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自己事业的发展;第二,面对的是同事,同事不是你的亲属,也不能等同于朋友,因而与之处关系就不能太随便,要时时处处多加注意。所以,如何处好职场关系,就成了每位职场人士必须研究的课题。当然,对于社会现实而言,自己与上司的关系要显得更为重要一些。有人道出这样一条宝贵的经验,那就是装糊涂敬上得和谐,犯糊涂忤上穿小鞋。对上司,只能是敬,而不能忤。为了不使自己犯糊涂,有时装糊涂也是一种极佳的策略。

    1.表现欲太强的人最容易犯糊涂

    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一踏入职场,就火急火燎地想表现自己,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最聪明的。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是在犯糊涂,很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我们应该牢记,在职场中,哪怕是做最笨的,也千万别做最聪明的那个人。有些人特别没有自信,就怕别人说自己是公司里最笨的,什么都不会。但事实上,职场里混得最差、最不得人心的,一般都不是最笨的人,而是那些所谓的“最聪明”的。

    因此,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锋芒毕露。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适当地表现一下自己,偶尔露一下锋芒,可以给新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为人处事不可做得太绝,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世上每个人皆需依赖众生才能生存,只有在和谐平衡的情形下,方能顺利地向前发展。在职场中,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更不要越位行事。要懂得如何让上司、同事消除对自己的戒心,懂得保护自己,收敛锐气,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特点。”的确,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羽毛一样正常。但是,刻意的自我表现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因此,人们总是把那种过于自我表现的人讥讽为“老孔雀”。

    很多员工,在跟同事们聊天时,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突显自己。这种人,最易招人烦,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口无遮拦”,总想“引人注目”等,有过于强烈的“暴露欲”或者“显示欲”。

    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

    在办公室里,要想出人头地,的确需要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让同事和上司看到你的卓越之处。但许多心高气傲的职员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那就是把表现自己的时机错误地放在了与自己同处一个地位的同事面前,不知什么是收敛,结果往往在职场竞争中输得莫名其妙。本来同事之间就处在一种隐性的竞争关系之下,如果一味地刻意表现,不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敌意。

    2.装糊涂有益于更好做配角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你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也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韧劲和智谋。人们在竞争过程中,一方面是跟事情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则是跟人进行协作或挑战。通常情况下,做事容易,做人就比较难了,这需要我们能屈能伸,需要我们清楚何时屈何时伸。

    一个时时处处争当主角的人,会让人感觉到他的进取心,同时也会让人感觉他不够老练,有勇无谋。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要求我们甘当配角。比如当你刚接手一项工作时,你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做好配角,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合作的态度。只有当好配角,才能从主角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也才能让主角尽心地传授知识。如果你一上来就猛打猛冲,凡事都抢着干,别人就会对你抱有戒心甚至成见,谁都怕你来抢饭碗。因此,作为一个新手,我们要甘当配角,以求充实自己;而作为一个老手,有时也要乐于当配角,这样才能让新手们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另外,在工作中遇到大家都能做的事,不要抢着去表现。即使你做成了,别人也不会夸奖你,而且和别人争做这样的事,还容易引起矛盾。当有些事别人做不了时,你可以勇敢地争做主角,好好地表现一下,这才能显示你英雄本色。处处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那种平时踏实耐劳,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的人才最具竞争力。所以在生活中要学着做“黑马”,而不要抢做“出头鸟”。

    再者,有些名利之争,还是少去涉及为妙,以免落得个虽有能耐,却是个势利小人的坏名声。因为太多的人喜欢这玩意儿,而且争这玩意儿都会惹得不干不净。能在名利问题上甘当配角,此种人必有远见,必能成大事。钱钟书先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望,一方面是因为学识渊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淡泊名利。用他的话来讲:一辈子姓了钱,还在乎钱吗!

    关键时候要争做主角,但争主角不是凭一时的冲动,而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此外,要能处理好各种因当主角而带来的复杂矛盾,也就是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各种不测和意外,做好担当相应责任的心理准备。

    3.把自己包装得越愚钝越好

    在包装上,人与商品不同,商品不论好与不好,包装却是越精美越好,而人的包装有时却是要求包装得越愚钝越好。

    如果你不愿或不能放弃权力与职位,脱离职场,而又要全身自保,你就有必要再多一个心眼,善于包装自己。

    要掌握这一手段,首先要做到心如明镜。要知道,职场如战场,所有那些和你同处一朝的人们,都是你公开或隐蔽的对手。在职场中,你的上司会猜忌你,你的权力虽然是他赋予的,可一旦他感到你的权势膨胀到难以驾驭之时,就会想法再剥夺你的权力甚至彻底除掉你;你的同僚会嫉妒你,你的权力的扩张,就是对他们仕途发展的障碍,他们不会容忍你,会窥伺机会,寻求把柄,来扳倒你,取代你;你的下属会怨恨你,因为你不可能使他们人人都满意,总是要得罪一些人的,为了报复你,他们也许会投靠你的对手,向他们提供攻击你的炮弹,或者亲自出面,反戈一击,揭发检举。处在这样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之中,你能够掉以轻心,马虎大意吗?

    其次,你要自抑锋芒,千万不要被权力和职位冲昏了头脑,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人莫予毒,张扬权势,气焰逼人。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不招人嫉恨呢?得放手时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事休,永远要表现出温良恭让的处世态度,才是最佳的职场包装。

    邓绥是东汉开国大功臣邓禹的孙女,后来被汉和帝选入宫中,封为贵人。她身材修长,姿容殊众,艳压群芳,在天下美人最为集中的皇宫,她也是最为出类拔萃的,赢得了一片赞叹之声。但她不恃美自骄,而是言语谨慎,行动小心,对于皇后阴氏的侍奉,更是日夜勤劳,毫不懈怠;即使是对于宫中的奴婢,她也待之有恩。

    因此,邓绥博得了宫内上下一片颂扬,和帝对他倍加赞许和宠爱。每当她有病时,特别破例让她的母亲、兄弟入宫探视,不受时间限制。她却辞谢说:“后宫是朝廷禁地,至关重要,若使外家长久逗留,既会使陛下遭到行私的非议,又会使贱妾受到不知足的指责,上、下都是损失,妾实在不希望这样。”

    和帝赞叹道:“人人都以能入禁宫为荣,贵人反以为忧,约束自己如此严格,实在难得。”

    每当后宫宴集,其他妃嫔无不衣着华丽,服饰鲜明,互相争宠,只有邓绥,朴素无华,如果她穿的衣服与阴皇后的颜色相同,便立刻换掉。若与阴皇后同时召见,她总是躬身侍立皇后身后,皇帝若有问话,她总是让皇后先回答。阴皇后身材矮小,举止常有失礼之处,每遇到这种事,别的妃嫔不免掩口而笑,邓绥却闷闷不乐,仿佛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一样。

    她这样谦和自抑,就更加得到和帝的敬重,常对人说:“贵人如此贤淑有礼,实在少见!”渐渐地,和帝便疏远阴皇后,而将宠爱之情转到了邓绥身上,经常留宿于她的寝宫,这在别的妃嫔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邓绥却总是以身体不适为由辞掉。

    由于她在宫中的声誉越来越高,遭到了心地褊狭的阴皇后的嫉恨。一次,和帝得了重病,阴皇后发话道:“等到皇帝一死,我掌权得意之时,决不让邓氏家族有一个活人!”

    这话传到邓绥耳中,她痛哭流涕地对左右说:“我这样竭力侍奉皇后,还得不到她的谅解,陛下若有不讳,我当从死,上以报皇帝的恩德,中以免家族之祸,下不使阴氏有吕后晤戚姬的恶名!”说着便要自杀,被身边的宫人所制止。

    后来,阴氏因诅咒皇帝之罪被废,邓绥一再向皇帝请求赦免,和帝不应,并要立她为皇后,她称病不出,坚决辞谢,可是由于满朝大臣一致举荐,终于还是被立为皇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先后辅助幼帝主持朝政达二十余年,成为一代有名的贤后。

    古代朝廷有所谓谏官,其职责就是向皇帝提意见。有的谏官过分认真,上书朝堂,直言急谏,面折廷争,辞气不挠,全不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场合环境。这种人,十个有九个要触霉头。

    要知道,皇帝也是人,他也好面子,而且比一般人更好面子,你那么不管不顾放大炮,弄得他下不了台,他能饶了你吗?

    北魏的高允就是一个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的人,他从来不在大庭广众等公开场合给皇帝提意见,如果有什么意见要提,也总是单独求见,等皇帝将身边侍奉的人都遣开以后,才痛快淋漓地陈述,毫无顾忌,毫不避讳,有时能从早说到晚。但出宫以后,对人便一字不提,大臣们谁也不知道他对皇帝说了些什么。

    因此,虽然他有时意见很尖锐,言词很激烈,魏主接受不了,但也不怪罪他,并对大臣们说:“国君如同父亲一样,父亲有了过错,做儿子的为什么不写一封意见书当众宣读批评,而关起房门私下里进行规劝?这不正是为了不使父亲的过错被外人所了解吗?大臣对于国君难道不应该也是这样?国君有了过失,不能当面陈述,而偏要上书朝堂,当众批评,要以此显示国君的缺点,表明自己的忠直,这难道是一个忠臣所应该作的吗?像高允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我有了过错,他从来都是找我当面提出,有些话说得很刺耳使我甚感难堪,他也无所顾忌。这样,我知道了自己的过错而天下的人却并不知道,这难道不是忠君吗?”

    这位魏主是一位很坦白的人,他如实道出了一个最高掌权者的心态,他认为提意见的最好状况是“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这样便可以保全面子。不过这样做也很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有资格面见皇帝作竞日的长谈,而且有些皇帝既好面子又讳言过,即使你关起门来像说悄悄话似的给他提意见,他也会给你点颜色看的。

    因此,在危险面前,尽量把自己包装得愚笨点,傻气点。在别人看来,也许会觉得你很愚钝,其实愚不愚,你自己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4.独享名利最易栽跟头

    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在工作和事业上干出点名堂,小有成就,这当然是好事,你也应当为自己高兴。但是有一点,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也得到大家的帮助,那你千万可别独占功劳,否则他人会觉得你这个人爱吃独食、见利忘义,不是个可交之人。如果成绩的取得确实是你个人的努力,也不宜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甚至是高兴得过了头,因为一方面,这可能会伤害到身边同事们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害“红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过分狂喜,别人会因眼红而心生嫉妒。

    黄一是一家大型超市电器部的主管,一个春节的前两天,由于全部门员工的通力合作,营业额创超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为此超市总经理在“三十”这一天给了电器部发了一份很丰厚的奖金,还特意当着全体员工的面表扬了黄一,并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但令总经理始料不及的是,整个一个“正月”下来,营业额却不如往年的了,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他听了员工的反映才知道,年前员工拿的奖金并没有平常的多,原因是大部分奖金被主管独吞了。了解到这一原因后,一出“正月”黄一就被调离了。

    黄一为什么会落得这种下场?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犯了“吃独食”的错误。平心而论,电器部能得到老板的嘉奖,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其他人的努力也是绝不可忽视的,他们当然也应分享这份奖励,所以部门主管吃了“独食”,当然会引得别人不满。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你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千万要记住——别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将会给你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障碍,继而影响到你的工作与事业。

    在此我们提醒,当你获得荣耀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感谢——感谢他人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支持、指导、授权。如果实情的确如此,那么你本该感谢;如果同事的协助有限,上司也没怎么出力,你的感谢也很有必要,虽然会显得有点虚伪,但却可以使你有效避免成为众人的靶子。为什么很多人上台领奖时,他们首先要讲的话就是:“我很高兴!但我要感谢……”道理就在此。这种口头上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却会很舒服。

    分享——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还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动与人分享,会让旁人有受到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众人协助完成的,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与人分享。

    谦卑——有的人只要获得一点什么荣耀,就会忘了自己是谁,并从此趾高气扬,觉得谁都没他能干。这种做法是幼稚可笑的,是胸无城府、不够成熟的表现。时间久了,身边的同事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抵制你,让你碰钉子。做人平常时候要谦卑,有了荣耀时,要更加谦卑。人们常说不卑不亢才是处世之道,但在多数情况下,“卑”的效果是绝对要胜过“亢”的,就算“卑”得过分一点也没关系,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自然也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

    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微妙,当你获得荣耀时,一定要记住以上几点。如果你习惯了独享荣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因此而栽大跟头。

    5.上司有错的时候要假装视而不见

    中国人普遍在意自己的面子,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处世理念,尤其做上司的更爱面子,因为他们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威信。当上司有错的时候,你糊涂一点,不要当面说破,这对你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上司不慎做了错误的决定或说错了什么话,如果下属直接指出或揭露上司的错误,无疑是向他的权威挑战,会让他很没有面子,损害他的尊严,刺伤他的自尊心。这时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主动把错误承担起来,给你的上司一个台阶下。

    在领导的眼里,如果自己的下属在公开场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公开发难。在公开场合不给领导留面子的结果是,领导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还击,通过行使权威来找回面子;要么便怀恨在心,以秋后算账的方式慢慢报复。

    如果下级的意见使领导感到难堪,即使是出于善意,即使是“对事不对人”,其结果也必然是一样的——使领导的威信受到损害,使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

    苏静是个很有前途的青年,他能力出众,工作认真,备受领导器重,进公司不过一年就当上了业务部主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静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经理陪着从深圳赶过来的老总到业务部视察,总经理对业务部这半年的表现很满意,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并说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苏静没有客气,张嘴就来了一句:“总经理,你不能光说不做啊!几个月之前就说给我们加提成,可到现在还没兑现呢!”总经理愣了一下,然后连说:“好,好,回去我再研究一下!”然后匆匆离开了业务部。在总经理离开时,业务部有人悄悄告诉苏静说,“你把总经理得罪了,可能要有麻烦了。”因为他亲耳听见总经理走后甩出这样一句话:“那人是谁啊?怎么这么不懂进退!”不用说,后来下属的话果然应验了。

    苏静错就错在不该不分场合地乱提意见,而且还偏偏提了一个让老总下不来台的意见,这不是典型的犯糊涂吗!惹恼老总的后果就是大好前程付诸东流,一个月后,苏静被迫离职了。苏静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人下属者应当三思并引以为戒。

    因此,下级在公共场合给领导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领导留有面子。

    凝子是老总艾利克斯的秘书,某天下午,凝子推开了老总办公室的门。

    “老总,请问昨天我交给你的文件已经签字了吗?”艾利克斯转动了一下眼睛,想了想,然后在办公桌子上找了找。最后他耸了耸肩,无奈地对凝子说道:“对不起,凝子,我从未见过你交的文件,你是让秘书放在办公桌上的吗?”

    昨天,凝子明明是亲眼看见秘书放在艾利克斯桌子上的呀!而艾利克斯也大致看了一下,之后就随意放下了。这不明摆着睁眼说瞎话吗?他肯定是不知自己放到哪去了。凝子心里这样想着。可艾利克斯毕竟是老总呀,凝子总不能和他计较吧!她要的不过只是个签名而已。于是凝子也只好“装傻”,平静地对老总说道:“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于是,凝子重新打印了一份新的文件,亲手递到了老总的面前,他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了。凝子猜,老总其实比她更清楚那份文件的原稿是不是曾经看过。

    针尖对麦芒在某些场合是一种耿直与正义的表现,但在职场中就不一定适宜了。糊涂时常为人所不屑,但在特定情形下,比如上司犯下一点不关乎原则的小错,而又不愿承认时,做下属的也只能“糊涂”一下,将错就错。可千万别像唐代李世民时期直言敢谏的魏征,不顾环境场合,随便对皇帝提意见,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如果像魏征,及上文所说的苏静那样,不注意场合、分寸,不讲究方式、方法,可就真的是犯糊涂了。

    6.上司面前要收敛自己的锋芒

    在工作中被别人比下去是件很令人恼恨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眼看着自己的下属或是后辈们在能上远远超过自己时,心里面肯定是不大舒服的,面子上也过不去。所以,要是你不慎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自己的领导上司,那么请别再犯糊涂地沾沾自喜了,这对你来说非但不是什么好事情,甚而至于会产生影响你职场前途的严重后果。

    所谓“出头的橼子先烂”,相对于绝大多数平庸的人来说,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讨人嫌的,特别是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因此,在职场中,对自身的优点也要小心地加以收敛掩盖。

    据调查,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在运气、性格和气质等方面被别人超过并不太介意,但是却受不了别人总是比自己聪明,领导们尤其如此。因为优秀的智力是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成功人士们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长得难看,可以脾气不好,甚至可以总走霉运,但却不能接受自己的智商比别人低。所以说,看扁、嘲笑、侮辱别人的智商无异犯了弥天大罪。而且,当领导的也总是想显示出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因此,如果你想向某人提出忠告,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觉得你只是在提醒某种他本来就知道,不过偶然忘掉的东西,而不是某种要靠你解迷释惑才能明白的东西。这样既可以使他对你心存感激,又不必担心招致对方的嫉恨。

    实际上,一个真正智慧的下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聪明,以假装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有点“愚蠢”的意见。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弱智”,但领导却会倍加欣赏,对其青睐有加。

    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并会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并不是怎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们认为这更有利于他们的事业。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会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小“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搞错了”。这样一来,领导不至于对你戒心太重,还可以缩短与你同事之间的距离。

    如果换一种做法,对于上司交办的事,你可以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完毕,哪怕做的有点糙。这样,你的上司会首先对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惊,毕竟效率高嘛。而因为快,你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不一定完美,这时上司会指点一二,从而显示他高你一筹。这就好比把主席台的中心位置给领导留着,单等着他来作“最高指示”。并且,同事们也许会觉得你并不怎么特别,无非手快一点,毛躁一点儿。同事们认同了你的缺点,就等于在感情上容纳了你,把你同他自己是一般看齐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成为众矢之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减小了。

    7.装装糊涂把名誉巧让给上司

    装糊涂的学问也可以算是一种通行的手法,因为它可以施展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上级可以命令下属执行任务,下属则必须服从,而下属要求上级改变某些决定就很困难,但如果下属变通一下说服方式,就很可能会奏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还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闲聊”时,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往往就会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也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因此,面对“唯我独尊”,难以接受其他人意见的领导,当个“傻瓜”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使领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建议的“俘虏”。

    当“傻瓜”,在现实中就是“糊涂学”中的“装糊涂”,实际上这才是真聪明。

    在官场上或者是在职场上,当环境氛围不利于你表现的时候,如果你不会当“傻瓜”,不会见风使舵,改变航向,就难免会樯倾楫摧。而此时改当一个“傻瓜”,也许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8.只要益于前途,什么都可以忍

    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做到了什么或没做到什么,有时候它还取决于你是否曾经冒犯别人,或者能否对别人的冒犯忍气吞声。处世的高手们早已学会了将屈辱默默地吞下,就好像它们是用银盘呈上的美味牡蛎。

    黎元洪在民国的时候是一位名声赫赫的人物,清末他在湖北时,一直位于张彪之下。张彪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心腹,娶了一个张之洞心爱的婢女,人称“丫姑爷”。但张彪嫉贤妒能,对黎元洪十分反感,加之当时报纸亦赞扬黎元洪而贬低张彪,张彪心怀不满,常在张之洞面前进谗言,诋毁黎元洪。

    张彪在进谗言的同时,还以上级的职位,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让黎元洪不能忍受耻辱而离开军队。张彪的手法非常恶劣,曾经在军中命黎元洪罚跪,并当着士卒的面,将黎的帽子扔在地上。黎元洪忍受着百般欺辱,不动声色,脸上毫无怒容,张彪也对他无可奈何。

    然而,黎元洪亦非甘为人下者。他明知张彪欺侮自己,却不与之争锋,而是“平敛锋芒,海涵自负,绝不自显头角,以防异己者攻己之隙”。

    张之洞任命张彪为镇统制官,但军事编制和部署训练却要黎元洪协助张彪。张彪不懂军事,黎元洪呕心沥血,为之训练。队伍初具规模,张之洞前往检查,见颇有条理,就当面称赞黎元洪,黎元洪却称谢说:“凡此皆张统制之部署,某不过执鞭随其后耳,何功之有?”

    张彪听了黎元洪这话,心中十分感激,二人关系逐渐融洽。

    1907年9月,张之洞任军机大臣,东三省将军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赵尔巽看不起张彪,要以黎元洪取代张彪,黎元洪坚辞不肯。同时,黎又面见张彪,告之此事,建议他致电张之洞,让张之洞为其设法渡过难关。张彪一听,心中大惊,立即让其夫人进京活动,张之洞来函,才保全了他的职位。张彪对黎元洪十分感激,张之洞亦认为黎元洪颇有诚心。

    张之洞极看重黎元洪的“笃厚”,叹谓:“黎元洪恭慎,可任大事。”实际上,黎元洪心里清楚,虽然张之洞已离开了湖北,在北京当军机大臣,但仍可影响到湖广总督的态度,如果黎元洪在张之洞离鄂之后,即取其宠将职位以自代,不但有忘恩负义的嫌疑,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黎元洪通过“忍”以及帮助张彪,使张彪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等于在湖北又有一个助手,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关键时刻能够帮自己的忙。

    1911年10月上旬,湖广总督易人,此人对黎元洪极不信任,但此时黎元洪与张彪关系早已改善,因此并未影响到黎元洪的官职。

    可见真正的精明人,在做事的过程中都懂得忍耐,需要的时候,面对辱骂不仅挨得住,还能笑脸相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天大的事,都可以忍一忍,不能把面子看得太重,骂我也好,打我也罢,只要益于前途,都没什么关系,不就是装糊涂的样子而已吗?忍一忍而后的风光无限才是重要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