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不服输男孩儿的方法-自控能力成就一个小小男子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于男孩儿形成良好的性格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男孩儿的自控能力较差,形成责任意识的时间也较晚,父母根据这一事实,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需要父母对他进行引导和有效的限制。在父母的教育下,男孩儿会在认知的基础上培养一种自我控制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是在自觉的基础上,父母不要横加阻止或极力促成,科学实验表明,由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控能力是最有效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重视孩子的情绪表达

    很多家长都会以“家有男孩儿”而自豪,因为男孩儿胆大、好胜、勇敢、坚强,是家里的小小男子汉。但家长也应注意到,一旦男子汉脆弱起来,由于他情绪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他更需要你的帮忙。

    倾听男孩儿内心的心声

    男孩儿轩轩一放学就撅着嘴对妈妈说:“妈妈,我恨老师。”

    妈妈看着儿子咬牙切齿的样子,赶忙放下手中的家务,安慰儿子:“告诉妈妈,老师怎么惹你生气了?”

    “老师让我读课文,有一个多音字,我没注意读错了,老师当众指出了我的错误,同学们都笑我。男子汉被全班同学笑,我多没面子呀。”轩轩故意挺挺胸,做出一副男子汉的样子。

    妈妈刚想好好劝慰一下儿子,这时电话铃声响起了,轩轩马上就恢复了以前的顽皮状态,装作很成熟的样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赴一个约会,晚饭前准时回来。”说着就向门外走。但刚走到门口,轩轩又跑了回来,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话,我没事的。”说完便跑出了门外。

    男孩儿也会遇到困难、男孩儿也有情绪失落的时候、男孩儿也会伤心,在这些情况下,他们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大多需要一个倾听者。而对于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往往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男孩儿往往都是这样,不开心的事情憋在心里,就会憋出更严重的事情来。然而,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地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他们会马上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忘记,如事例中的小男孩儿轩轩,也许他和小伙伴约会回来之后,就已经把挨老师批评这件事情忘记了。因此,做家长的应及时发现男孩儿情绪的变化,当你感觉孩子的情绪有异样时,就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孩子把心事说出来。

    另外,家长也应注意,如果男孩儿的诉说内容有偏激的倾向,切记不要在当时就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会让他感到更加无助,或是加重他的反叛心理。家长可以等孩子平静后,在孩子很高兴的情况下,再帮孩子分析他的错误观点,并帮他提出改正的建议。

    体谅男孩儿的特殊表达方式

    男孩儿对家长、老师不满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时,就会大声喊叫、发脾气,甚至砸东西。这时,如果家长训斥他,孩子发怒的劲头往往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儿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而男孩儿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他们往往更愿意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因此,摔东西对男孩儿来说是很正常的行为,他们高兴时、愤怒时,都会用周围的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且男孩儿在非常高兴的时候偶尔也会出现这种行为。这是小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异常行为都是他们体内的睾丸素在“捣鬼”。

    男孩儿在2~5岁这一阶段,易怒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家长不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强行压制,否则很可能会破坏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次,明明的数学成绩没有及格,回家之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用拳头狠狠地击墙,他的手为此也受了伤。后来,爸爸给他做了一个沙袋,于是以后明明在不高兴的时候,就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出色的拳击手,用沙袋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明明爸爸的做法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给儿子一个沙袋,既能防止他受伤,又能使他的不良情绪顺利发泄出来。当然,条件不允许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沙发垫、枕头等,让他捶打发泄情绪。

    但是,仅仅让孩子发泄情绪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当孩子的情绪稍微稳定后,家长应告诉他,什么才是更好的表达方式;并告诉你的小男子汉,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的情绪。

    允许你的小男子汉哭泣

    哭,对于男孩儿来讲是非常正常的行为。男孩儿比女孩哭的少,是因为男孩儿不愿意,或者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病了,女孩会用自己温柔的语言来抚慰妈妈,而男孩儿却宁愿给妈妈倒杯水或拿个药片。

    但是,当男孩儿哭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情感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这时,家长错误的做法就是呵斥孩子:“你哭什么哭,哪里还像个男子汉?完全是个小姑娘!”

    其实,与女孩相比,男孩儿的目的性很强。他向家长哭诉,并不是像女孩一样,只是想获得安慰,他更倾向于寻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当你的小男子汉哭泣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

    男孩儿在青春期中,情绪波动的现象更为显著,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变得暴躁、烦闷或悲观。其实人的情绪是有周期性变化的,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奥地利一位心理学家首先发现,人的情绪高低波动以28天为一周期,遵循着临界日→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临界日→高潮期的规律,并循环往复。这种周期性变化,在进入青春期发后变得明显起来。高潮期的表现为:精力旺盛、情绪高涨、乐观积极、思维敏捷;低潮期表现为:耐力下降、心神烦躁、情绪低落、思维迟钝。

    既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就不必担心和忧虑,正确对待。对情绪低潮期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有意识地回避一些容易使情绪低落的人和事,发挥主观意志作用,做情绪的主人,相信自己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以理智战胜情绪。甚至,适当地宣泄一下,也会使心情轻松很多。

    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发怒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发怒的时候。然而,愤怒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轻则损害财物,重则危及身心,伤害他人。有位哲人说:“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成功的最大敌人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委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只有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称为“最完美元首”的林肯,年轻时脾气暴躁,曾写信作诗挖苦别人,投书报社攻击对手,由此惹来一场决斗,险些送命,事后他洗心革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成就了自己。要让孩子对暴躁易怒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让他牢记:“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

    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是很多的,诸如他的性格敏感;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男孩儿子更易怒;孩子感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父母仍把他当小孩子护着……这些您留心过吗?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学会,在不发生暴力行为或不逆来顺受的前提下,平息他们心中的怒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当他将要失去控制时,需要自我镇静一下,找出真正让自己感到烦闷、苦恼的原因,然后采取适当的行动。

    起初做起来很难,需要您介入。一旦您发现孩子有发怒的苗头,您就帮助他控制情绪。

    如何才能让火气上涌的孩子镇静下来呢?

    当孩子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教孩子有意识地转移话题以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教孩子把不愉快向知心朋友和亲人说出来或大哭一场;教孩子微微闭上双眼,做几个深呼吸,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放松,再放松……然后睁开眼睛;教孩子学会幽默、机智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孩子暂时离开激起情绪的环境和有关人物;教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总之,引导孩子为自己创造天气,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弥补气候的不足。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指导孩子如何分析自己的情绪,找到有效正确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人生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学校小杰同学刚开始不能控制自己,为了管理同组的小伙伴,一言不合就动手,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让他明白:自己千变万化的个性,不能听之任之,只有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一天自习课上,一个调皮男孩儿公然向他挑衅,我看见他脸拉得老长,双拳紧攥,正要上前劝阻,没想到他走出教室,说:“老师,我外面站会儿。”望着他起伏的双肩,我明白他在努力让自己镇静下来。那一刻我为孩子感到骄傲,因为发怒时,他勇敢地选择了暂时的退避,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课下,他还以伙伴的身份说服了那个调皮鬼。瞧,孩子多了不起!

    但让孩子真正学会控制情绪,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漫长过程,这中间有许多反反复复,我们和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了解了这些,您还会在孩子像火山一样爆发时,轻易地让孩子“点着”,和孩子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争吵中吗?家长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

    有一则格言说得好:你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但能够掌握自己。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个孩子都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稳健地走向成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广义的“任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因素;狭义的“任性”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随着孩子呼吸、心跳的开始就产生了;而心理因素却如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成形的。因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任性,这是我们没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了解孩子的想法对症下“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他们往往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所以,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的每一次任性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家长应该着手分析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了解其原因后,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约束方法。

    对策:尽量理解孩子的好奇心,采取多赞扬、多解释的方法,告诉他不能满足其结果的原因。或者承诺一种孩子可以办到,并且对他有促进作用的要求,“如果你哪一天在学校手工做得好,我就给你多讲一个故事。”这样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结果:虽然孩子当时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孩子至少会认为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好奇达成认可。久而久之,培养成一种会虚心接受家长解释的好习惯,不以逆反的心理来抵抗家长。

    提醒:在这一环节中,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处处做典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切忌说过算过,以免孩子无意中学会说谎。

    释放他的任性“能量”该放手时就放手

    处于独立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应该是件好事。有些事情家长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但当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在不合时宜时表现出来时,家长要讲究一些策略。

    对策:给孩子讲道理、立规矩的同时,父母也需给孩子一个空间。可以找些简单的事情让孩子做主,比如“今天你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你想使用哪个杯子喝水啊?”等小事情。

    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如,“把不玩的玩具放进柜里,行吗?”“能帮妈妈叠小衣服吗?叠好的衣服该放到哪个柜子里呢?”另外,当孩子违反原则时,父母则必须温和而坚决地制止孩子。如:在吃饭问题上,孩子可以选择独立吃饭,不用大人喂,他可以吃得很脏,但是他不可以边吃边玩,甚至离开餐桌。

    结果:久而久之,家庭氛围也变得“民主”,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自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分得清清楚楚。

    提醒: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用适当的言语多多解释,切忌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否则只会造就孩子的逆反心理。

    帮孩子稳定情绪

    在幼儿园的活动课上,童童本来玩得好好的,依依过来拿了他桌上的两块积木,童童不愿意了,追着依依索要,依依的一句“小气鬼”更是激得他又是把要到手的玩具丢到地上,又是伤心地号啕大哭,老师赶过来安抚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哭了。

    可才过了一两分钟,老师看见童童已和包括依依在内的其他小朋友又笑又跳了。下午快离园时,老师跟童童谈话,他倒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得很清楚,并表示将来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

    小班正在上课。老师正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小朋友都被故事里的小鲸鱼所吸引,全都聚精会神的听讲。刚满三岁的小雨这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哭了起来,小朋友和老师都停下来转过头去看她,接着许多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了,整个场面变得非常混乱。

    3~6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调节情绪的认知,他们开始知道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情绪,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件事情让大人、同伴高兴了哪件又惹他们不高兴了。

    学龄前孩子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的玩具、妈妈要去上班,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而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他们的控制力差,情绪变化便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因为控制力弱,言语表达能力不完善,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爆发性发泄。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像夏天的天气那样多变。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那么,爸爸妈妈应如何调教孩子的情绪呢?

    掌握简单的表现规则

    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合理、适合的,哪些又是要禁止的,这样他们在心理会给自己的情绪表达划定界限。孩子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学会了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首先要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多夸奖少惩罚

    家长要用鼓励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表现。如,孩子主动盛饭、摆碗筷,爸爸妈妈要适时给他夸奖,让孩子为自己骄傲、自豪。在幼儿园里,如果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样如果大人对孩子不理不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情绪健康的发展,所以这样手段最好还是不要使用。同时,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这样都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想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破坏、闯祸,就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面对小小的“破坏大王”时,父母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如6~7个月的时候,孩子渐渐地对两个不相关物品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所以对瓷碗掉在地上会碎、牛奶会被地毯洗吸收这种事情,非常感兴趣,也总想亲自动手体验一番。1~2岁的时候,大脑发育的日渐成熟,让孩子渐渐明白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也让他兴趣浓厚地开始探索事物发生的过程,如按下开关电视会打开,按门铃会有响声,这些让孩子很惊奇,所以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实验。

    孩子的行为是他思维的体现,在他将家里弄得一片狼藉的时候,他并不是故意要激怒家长,这只是他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小意外。当然,这些层出不穷的小意外时刻考验着你的耐心,不过发火可不是明智的选择。

    让孩子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

    爸爸妈妈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使他们有机会抒发自己的不愉快,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找准表达情绪的合理、又符合规则的应对策略。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如:“我知道你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可没办法,谁都得这样等。”

    和谐的家庭生活

    大人良好的情绪、家庭的和睦温暖、家庭成员间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了解孩子发展,给予练习的机会

    相信许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总有着一个值得探讨的含义,有时孩子的行为表现虽令人赞赏,却不一定值得鼓励。当然,在破坏行为出现时,也不能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大声喝止或只是消极的叹息。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多半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幼儿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并不容易,尤其手眼的协调发展尚未成熟,开始每一个动作时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导致父母眼中的破坏行为出现,但这些行为却常是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一种练习过程,父母的训斥与禁止不知不觉中却减少了孩子练习的机会,情况也不见得会有所改善,但父母若能了解孩子的发展,细心的协助孩子练习,掌控自己的动作去体验周围事物,才能有效的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有正面的帮助。

    让孩子克服浮躁的习惯

    快速成长和发展是每个有上进心的男孩儿的美好愿望,但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拒绝浮躁,关注细节,从大处着手,从小事做起,成功的机会才会多一些。

    男孩子一般都比较急躁,缺乏耐心,不安分,脾气大,急于求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轻浮急躁,行动盲目;心神不定,做事难以专心;没有耐性,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见异思迁;急功近利,整天幻想“天上掉馅饼”;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充满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如有的男孩儿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老板神气,又想当企业家、老板;但就是不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还有的男孩儿兴趣爱好转换极快,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这样下去终将一事无成。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急功近利,浮而不实,不安分守己,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心理表现为“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管不牢”、“忙不停”、“写不完”、“长不了”等。这种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克服,还会影响男孩儿的生理健康,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男孩儿心理紧张、烦恼、易怒,降低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男孩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浮躁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它表现在孩子面对各种变化和竞争时,不知所为,心里没底,恐慌不安,对前途没有信心。情绪上表现为心态急躁,急功近利,与他人进行攀比时,更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因为激动不安,情绪代替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图一时之快,将可能发生的恶果完全置于脑后。

    浮躁心理对男孩儿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造成孩子心理浮躁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分为个体的神经类型、人格特征、个人认知三种对孩子进行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冲动,注意力易分散。有些孩子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没有恒心。有的孩子自己认知不当,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求成,又不从踏实学习入手,幻想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

    外部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因为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都在进行大调整,社会中充斥着“喧嚣”、“浮躁”之气。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都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发生着作用,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心理。

    有的家长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既赞成和满意改革的成果,又担心和忧虑自己无法适应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因此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致富或改变生活现状,因此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立刻变成“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孩子。

    另外,尽管大家都在喊实施素质教育,仍有许多学校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孩子的评价也完全用成绩来衡量。导致许多孩子只注重高分,不注重踏实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必然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配合学校老师,帮助男孩儿克服浮躁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男孩儿认真的能力。认真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态度。认真就是聚精会神的能力,是深入一件事情的能力,是彻底弄透一件事情的能力,是每时每刻全力以赴学习的能力,是一次性把事情做到顶峰的能力。如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能相信孩子说“学会了”、“听懂了”,只有孩子真正做出来、表现出来,才是真正地会了、懂了。

    其次,帮助孩子制定适合的目标。男孩儿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很难专注,所以需要家长帮助他们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家长要帮助男孩儿制定适当的目标并引导他们完成,当他们顺利完成后,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探索和继续努力的动力。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注做事的习惯。男孩儿天性好奇,活泼好动,因此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家长可以从训练他们注意力的持久性入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做事专注的习惯。同时,尽量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孩子注意力分散。男孩儿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常常是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家长对男孩儿进行注意力训练时,应尽可能避免一切外来干扰。如孩子在搭积木、玩配对及其他要求专注的游戏时,先关闭电视等可控制的干扰,排除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当孩子要求独自玩游戏时,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家长不要进行干预,过多的干预会影响男孩儿专注力的发展。

    最后,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男孩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导致他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大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心外部的干扰刺激,孩子却很难做到。家长可以通过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通过不同的游戏,男孩儿就会逐渐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一、我们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学生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二、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认真听课的习惯,学会听老师讲课,听学生回答问题。适时提问“你听清楚了吗?”“你能清楚表达吗?”等等;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做题前先复习,做题后会检查,做题时专心致志。

    三、是要有切合实际的激励手段,除表扬鼓励奖红花外,要定期公布评价效果,上课表现好加分,优秀作业加分等等。

    四、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到底,看到并享受到每一步成功带来的喜悦,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五、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不要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等,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就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孩子的任性往往让家长们大伤脑筋。那么,什么是任性呢?任性就是由着自己性子来,不管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何人的劝告和阻拦都没用。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任性呢?产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孩子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3~4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3岁前大有提高,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时期,常常不肯按家长的意图办事。

    二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孩子很快发现,只要自己坚持,家长总会让步。于是,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所有任性的孩子大多是在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继续要求—妈妈拒绝—哭、闹、叫—妈妈妥协。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守信用。妈妈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两个人都要说到做到。谁反悔了,谁就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3)孩子必须清楚地答应他同意这个协议。

    孩子坚持要违反协议时,你必须告诉他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谁都不喜欢。

    (1)眼睛看着孩子,表情严肃、平静,不要笑,不要让孩子觉得有可乘之机。

    (2)拒绝孩子时,说话要简洁:“不行,我们已经说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你必须……”如果孩子继续坚持他的无理要求,你要更简洁地拒绝他:“不行。”如果孩子更加执拗,哭闹、喊叫,弄得你很难堪,你可以不说任何话,直接抱起孩子回家。如果遇到入园的时候,你正赶着上班,这时可以二话不说,直接送孩子到班里,跟老师说明情况,然后离开幼儿园。如果孩子坚持不吃饭,或吃零食,你必须坚持不给他零食,同时让他不吃饭。

    (3)拒绝孩子的当时,不要跟孩子争辩太多,事后等孩子和你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和一切事物一样,任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任性的孩子性格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教育,它可能发展为自私、放纵、固执等不良性格。而有些孩子某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任性,实质上则是独立性和意志力坚强的表现,或是当孩子正当的要求受挫后所出现的一种合理的反抗情绪。在这种任性中当然包含着合理的心理因素,如果引导好就可以发展为独立性强、有创造性、有主见等良好的个性。

    任性和独立性常常这样混在一起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相隔只是一步之遥。

    独立性是孩子成长中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大人如果阻止他,就是低估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能力,不但对孩子成长不利,反而会助长他“你要他干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他偏干”的这一非理性意志。

    任性不同于独立性,它是不分好歹的为所欲为,大人如果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反而会滋长他的任性。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个性的某些不良表现,同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训斥、打骂或溺爱气氛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不是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逆来顺受,就是固执、任性、刚愎自用。而在民主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其性格表现为开朗、温和、活泼,很少形成任性。

    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我们的建议是:

    建立一个和谐民主型家庭

    对少年期的孩子,一般说来并不要求放任,并不决然反对家长的干预,而是要在父母的关心与孩子的独立之间寻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关系。因此,父母对子女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放任”。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另一方面,绝不放任自流,娇惯孩子,使其随心所欲。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承认他们是有各种感情愿望的独立人,纵容则是允许孩子有不良行为,它只会给孩子带来奢求,增加孩子对不合理权利的需求。在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正当的要求给予肯定和满足,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则耐心地作出解释,因势利导地加以制止。孩子想用剪刀,家长就教他怎样用,不会生硬地把剪刀夺过来,对他痛加呵斥。

    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惩罚”不是责骂和殴打,而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施行的一种心理对抗。不管什么情况下,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不行就是一定不行,绝不做出让步。孩子晚上想看电视,哭着闹着不去睡觉,父母对他的哭闹就不予理睬,把电视关掉,让他去哭,等到孩子感到哭闹的“武器”不灵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停止哭闹。这时再去跟他讲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了。

    对孩子的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采取预防措施

    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让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巧妙运用儿童心理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培养男孩儿抵御诱惑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面临诱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约束克制自己的冲动,抵制住“糖果”的诱惑。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培养男孩儿抵制诱惑的能力。

    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常常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他的内心。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顽强的精神和胜于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强男孩儿的自控心理,可以帮助他们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保持心灵上的坚定与纯洁,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卡尔曾做过一个“果汁软糖”试验: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房间,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

    有些孩子比较冲动,实验者走后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有些孩子能够等到实验者回来,尽管等待的时间非常漫长。这些孩子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撑下去:有的闭上眼睛,避免看见十分诱人的糖果;有的将脑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让自己努力睡着。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一块软糖。实验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调查。

    结果发现,两种孩子在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差异表现得非常显著。自制力强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较为自信,人际关系较好,也较能面对挫折。在压力面前,不易崩溃、退却、紧张或乱了方寸,能够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在追求目标时,也能和面对糖果时一样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冲动型的孩子却约有三分之一缺乏这种特质,并且表现出一些负面特征,例如,怯于与人接触,固执而优柔寡断,容易因挫折而丧失斗志,认为自己是坏孩子,遇到压力容易退缩或者惊惶失措,容易怀疑别人以及对别人感到不满,容易嫉妒或羡慕别人,因易怒常与人争斗,而且和小时候一样,不易压制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

    研究者在这些孩子中学毕业时又进行了一次评估,结果发现当时能够耐心等待的孩子在校表现更为优异。这些孩子学习能力较好,无论是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专注、制定并实践计划、学习动机都比较好。而且,这些孩子的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高,耐心等待的孩子比迫不及待取走糖果的孩子的平均成绩多出200多分。

    当然,小小的糖果试验并不能预测孩子未来的能力和成就,人的能力和成就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糖果试验只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时期的行为,会随着成长慢慢演变为他在方方面面的情感和社会能力的一部分。人在一生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成就都取决于抑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

    面对信息多变、文化多元、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男孩儿已是眼花缭乱,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任何诱惑都有可能让他们沉迷其中。另外,很多家庭教育不足,欠缺民主科学性,再加上学业负担过重,厌学情绪强烈,使得电视、电脑成了男孩儿的避难所。如何让男孩儿拒绝诱惑、抵制诱惑,成了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让男孩儿学会抵制诱惑,家长先要学会反思。“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出了问题,应该从家长身上反思原因。家长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家务和娱乐,很少花时间与儿子耐心沟通。孩子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寻求替代品,于是电视、电脑成了男孩儿的精神麻醉剂。有些家长自己不和儿子交流,也不鼓励儿子交友,不引导儿子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给儿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也完全是功利的。男孩儿的精神需要仍然得不到满足,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发泄,就会被各种诱惑吸引,一不留神掉进各种诱惑的陷阱。所以,培养男孩儿抵制诱惑的能力,就要从家长自身改造做起。

    (1)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儿子交朋友。文化传媒的普及,明星制造业的繁荣,引发了“追星”热潮,很多男孩儿因迷恋明星而痴狂,以至于耽误了学业、耗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人上演了轻生的悲剧……儿子在“追星热”中丧失理智,家长应冷静处理。与孩子多沟通,由儿子喜爱的明星谈起,和儿子一起讨论理想、未来等,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帮助男孩儿得到更健康的成长。

    (2)订立双方共同遵守的亲子协议,父母与孩子相互监督,在互相约束的过程中让男孩儿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就双方的学习、生活、劳动,包括看电视、上网等易上瘾的娱乐活动订立协议,对时间、地点、形式等予以规范化。协议生效后,双方都要严格执行,违反规定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注意目标不要太高,双方承诺的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由小到大,实现起来要由易到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定。这种订立协议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孩子与家长的平等地位,男孩儿的个性得到充分认可,容易激发他们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约束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3)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男孩儿更渴求朋友,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地结交朋友。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在交往中受到伤害,就限制儿子的交往与交际,却没注意到孩子的孤独,而孤独正是男孩儿容易受到外在不良因素诱惑的原因之一。所以,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引导男孩儿交朋友,交好的朋友。

    (4)家长要为男孩儿鼓劲,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努力提高儿子的学习能力,以争取更好的成绩。学习成绩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好成绩会带来更好的成绩,从而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相反,挫败感会使新的失败接踵而来,从而步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成绩差孩子会产生厌学心理,破罐子破摔,再加上过剩的精力,必然把男孩儿推向一些不良嗜好,步入种种诱惑的陷阱。所以,家长要帮助男孩儿树立必胜的信念,增强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聚会上的可乐

    聪聪妈妈带着聪聪和朋友一家吃饭,朋友点菜时问孩子,“小家伙,想喝点什么?来个可口可乐。”妈妈赶紧说:“不给他喝可乐,在家也是不让他喝的。”朋友说:“今天大家高兴,喝一点儿没关系的。”妈妈不好意思再拒绝,就这样,聪聪借机满足了自己的“可乐瘾”,一人喝掉一个大桶可乐。

    妈妈支招:想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不喝可乐”的话,这是最成功的。既不会驳朋友的面子,又让孩子很高兴,然后乘机再表扬孩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如何让孩子自觉表达自己不喝可乐的想法,这要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根据孩子的情况,多做些工作才行。

    专家建议:家长吃饭前可以跟朋友说好,不给孩子要可乐。最好平时就常给孩子灌输“白开水最健康”的认识,当孩子在饭桌上能自动说喝白开水的时候,需要在场朋友配合夸奖一下孩子的做法。另外,如果孩子实在爱喝,可以在家里适当喝一点,因为越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想得到,以至于想尽办法。孩子的行为,通常靠心理决定。比如限制喝可口可乐,限制出去玩,这时他的心里就会积累不快,就算被迫去看书、写作业,注意力和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且这种不愉悦感会越来越重,甚至产生厌学的后果。相反,如果让孩子痛快地玩一会儿,获得愉悦感后会更听话,服从家长的管理。

    朋友给的果冻

    奶奶带丁丁上街,正巧遇见多年没见的朋友。朋友非常喜欢丁丁,转身到超市买来果冻。小孩子当然喜欢这些五颜六色好吃的玩意儿,高兴极了。因为在这之前,奶奶和妈妈都知道小孩子吃果冻发生意外会危及生命,所以丁丁从来就没见过果冻。奶奶很为难:丁丁认识了果冻,以后经常吃可怎么办?

    妈妈支招:我的宝宝第一次吃果冻也是邻居给的,所以这种好心的“诱惑”还真是不容易拒绝。因为没有拒绝,而且孩子也一再要吃,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果冻放进冰箱冻上,让孩子吃“果冻冰淇淋”,吃之前把果冻切成小块,而且孩子吃的时候一定要在妈妈的“监视”之下。

    专家建议:像果冻这类小食品最好不让孩子吃。回到家里要想办法“处理掉”。比如为了避免他吃,可以引导地问:“是不是爱吃果冻呀,分奶奶、妈妈吃点好不好?”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禁止孩子做某件事,一定要让他清楚其中原因。不然孩子不但不会听还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

    要重复正确的认识,加强练习。如果孩子又犯同样的错,当时就要给予明确的态度,如果孩子改正了以前做错过的事,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在赞扬声中不仅感到愉快,还强化了他的道德行为。家长要抓住机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把习惯了的道德行为当作自然而然的事,自觉自愿去做。

    小朋友家的电脑

    同班小朋友家买了电脑,小飞觉得新鲜,经常泡在小朋友家玩,叫都不肯回来,我们怕影响孩子的视力,本来打算稍晚一点再让他接触电脑。可现在是严令他不去玩呢,还是给他买一台?

    妈妈支招:我认为还是应该买的,关键是如何让电脑“为我所用”。在孩子完成一些任务后以奖励的形式满足他的愿望,这样孩子知道机会来之不易,也会在以后提出要求时多加考虑。

    专家建议: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学会控制玩电脑的频率和时间,可以订个计划,并且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完成一件规定的事情才可以给他买电脑,比如学会一项家务、考试成绩高等,让他从小就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给小朋友送礼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班上的小朋友过生日时会请大家吃蛋糕,后来逐渐发展到发碗装方便面。眼看着女儿的生日要到了,女儿迫不及待地问我:“妈妈,我们干脆给班里的小朋友每人送一个书包吧!我想让别人都知道我过生日啦!”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女儿,答应吧,肯定不对,不答应吧,是不是有些小气了?

    妈妈支招:女儿的攀比其实是“逼”出来的。最好用自己的体谅化解孩子尚未成型的攀比心理。可以与女儿商量:“妈妈有个好办法让大家都能给你过生日。我们给班里的小朋友每人送一支铅笔,然后请他们用这支铅笔画幅画,送给你作生日礼物好吗?你想想,如果大家都给你画画,那该多有意思呀!”女儿肯定会一脸灿烂的。

    另外,还可以规定用一定的钱让小朋友来祝贺生日,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做主,自己支配,自己选择。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起回家,女儿想打车又要喝饮料,我就说:“我身上只剩下10元钱了,现在把钱交给你,要么打车,要么买奶茶,你来决定。”这时女儿接过钱,想了想:“妈妈,我们先买两杯奶茶,你一杯我一杯,喝完了再一起走回家,好吗?”我觉得让她学会取舍比我给她任何建议要好。后来,女儿走累了,就坐在超市的投币摇摇车旁休息。以前,她一看到投币摇摇车就想坐,而这次她却说自己长大了,不坐了。由此一来,孩子管理和规划能力得到了锻炼。

    专家建议:当孩子有某种欲望时,要引导他从别的方面思考。比如引导孩子思考送铅笔是不是比送书包更好,是不是又节省效果又好。又如当你决定给他买一样玩具之前,试着让你的孩子说出他想用这样玩具派什么用场,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件玩具的用处。通过这些引导,孩子能更好地表达他想从玩具中得到些什么。接着你就可以谈一些重要问题:“是不是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你就想要它?是不是因为它看起来很好玩,所以你想要?”这可以帮助孩子判断和思考事物好坏,也是提高抗诱惑能力的第一步。

    帮助孩子告别羞涩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跟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很活跃,可见到外人就害羞,就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有的孩子在家里话也不少,但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就脸红,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由于心里的压力和惶恐,在特定的场合就一言不发。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羞涩心理,这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羞怯的程度因人而异,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由于个性或性格方面的原因,这类人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对外在的刺激比较敏感,在社交场合会感到紧张而手足无措,在气质上就是退缩型的,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感到迟疑或顾虑重重,适应慢;有的是由于父母对于自己过度保护或者家教过于严格,过于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不能应对环境的挑战,很容易演变成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产生害羞情绪;也有的是受过去失败、受挫折的不良的经验影响,造成不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们以往的失败经验会令他失去自信,甚至产生恐惧,以至于孩子一遇到类似的情形就胆小、害羞,甚至紧张退缩。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博士认为,害羞虽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容易成为工作的搭档。

    经研究发现,担心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不好而产生羞辱是羞怯的症结所在。羞怯心理是一种疏远力,人一旦产生了羞怯心理,就会使自己不能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容易使孩子变得内向、压抑、消极被动,不能很好的从事与人交往。因此,克服羞怯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羞怯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克服羞怯的。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高、过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不要当众指责,使孩子感到难堪,应鼓励孩子重新尝试。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

    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爸妈和长辈要作出相应的“精神投资”。爸妈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他们为自己骄傲,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要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在与同伴玩耍中克服羞怯

    对于经常生活在家庭这样一个小环境中,不习惯集体生活的孩子。家长应注意为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和周围环境多接触,和同龄的小朋友多接触。例如,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带孩子去小朋友家玩。使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中体验到快乐,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这样,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羞怯。

    采用技巧提升表现力

    内向的孩子一到幼儿园或置身于集体中,就一句话都不想说。爸妈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经常性地举办“讲故事”、“唱歌”和“艺术表演”等活动,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要求表情自然、大方,爸妈应及时给予鼓励。

    鼓励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

    有的孩子见到邻居或爸爸妈妈的同事不敢主动打招呼,有的甚至躲躲闪闪。这时候,家长对人热情、友好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言行是孩子的模仿的对象,家长鼓励孩子主动、大胆地与之打招呼,问候他人。

    给孩子创造当众表现的机会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尽管来到不熟悉的环境中,但如果有一个伙伴(哪怕年龄比他小)在他身边,为其“壮胆”,他就会表现得轻松自如。因此,应该让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多给他创造当众表现的机会。例如,夏天的夜晚在外乘凉时,可以组织孩子们办小小演出会,让孩子表演各自拿手的节目,说儿歌、讲故事、唱歌、跳舞都可以。也可以找一块平地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孩子每次参加群体活动后,家长应及时鼓励和表扬他的进步。这样,孩子在各种场合表现的机会多了,他就有可以“炫耀”的资本,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也就不再感到害怕了。

    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任务

    有的人往往需要他人帮忙时,羞于开口。例如,在餐馆吃饭,需要向服务员要餐巾纸,但羞于启齿。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派任务,当孩子完成任务,应及时表扬。

    接受孩子,鼓励孩子

    害羞孩子的性格并不是不能改变,但首先依赖于父母的态度。家长要承认孩子害羞的事实,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或操之过急。有的家长对孩子害羞胆怯过分关注,严厉要求孩子,导致了孩子畏缩不前。家长爱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各种特征。要知道,害羞不是病,只是缺乏社交技巧而已。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取得了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逐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关心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就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他们来讲,参加社交活动是一件恐惧的事情。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当孩子情绪不安时,要拥抱一下孩子,让他不要感到害怕;当孩子遭受挫折时,也要先安慰他,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生活环境。当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不要强迫孩子一下子落落大方,小心帮助孩子应对,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千万不能经常用“胆小鬼”、“废物”等字眼骂孩子,也不要经常对孩子指指点点,或者经常讽刺、挑剔孩子,以免挫伤他的自信心。家长还应对孩子身上的每一点进步,加以鼓励和适当的赞美。

    不要批评,不要吓唬孩子

    不要硬要他叫人,硬要他去和小朋友一块玩,要接受他这种性格或宽容他这一个阶段的这种表现。

    正确认识羞怯

    不要把害羞当作错误行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暗示他因为有这种行为,所以不喜欢他了。反之,要以平常心对待,要他知道暂时不和成人打招呼、不和小朋友一块儿玩,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往往过了三岁,他就自动好了。

    让孩子杜绝骄傲

    正如作家老舍所说:“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孩子心中开始闪现出骄傲这个火花时,就给他们一瓢“凉水”让这个火花自然覆灭。

    祝贺的美酒再芬芳,也不会永伴你一生,唯有那不断向前追逐的脚步才会给孩子最有力的支持!

    成功的花环再漂亮,也有凋落的时候,唯有那颗不断进取的心才能让孩子永保上进之心!

    只要孩子心中的“骄”字不倒,那么他就永远没有前进的机会。而我们作家长的要做到的就是将这个“骄”字放倒在地,让孩子轻装上阵!

    陈毅元帅曾有诗一首;“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首富有哲理的诗告诉我们谦虚和骄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表扬的学生一般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他们总是能随意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却看不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总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切不可再任其发展,必须给予矫正,要教育孩子:

    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造成孩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有些爸爸妈妈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爸爸妈妈,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

    二是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使孩子养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衣服,就会看不起那些穿旧衣服的孩子。

    三是大人们过多的夸奖。孩子经常得到大人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孩子看不起别人。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自负心理。

    四是家人过度疼爱。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出现了“421现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使得在这种“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自负情绪进一步膨胀。所以,我觉得,在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切勿忘记“挫折”教育,当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应适时地给孩子“心理断乳”,为他们以后独立和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自负的孩子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跟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自负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自负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自负与自卑相似,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不同的是,自负者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他们仿佛通过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甚至视缺点为优点,而在看别人时,则总是容易贬低他人的优点,夸大对方的不足。

    当孩子出现自负情绪时,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认识骄傲危害

    切勿让骄傲支配了孩子。由于骄傲,孩子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孩子会失掉客观的标准。盲目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严重阻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步伐。家长要告诫孩子的是:任何成绩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是一个起点。在学习上,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不知所以然,恰恰是自己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自负情绪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因此,他们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作为爸爸妈妈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爸爸妈妈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自负情绪,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表扬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爸爸妈妈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自负情绪。

    奖励孩子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其实,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爸爸妈妈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爸爸妈妈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以身作则,为孩子榭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爸爸妈妈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负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时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现在的家长压力很大,工作非常忙碌,很多时候,他们不能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里有什么样的活动,这时,同孩子的交流就非常重要。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抱怨说,他们不能从孩子嘴里问出多少有价值的信息。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呀?孩子说没活动。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没教什么。今天同谁玩了?没玩。但是,别的孩子会兴高采烈地向妈妈描述,今天体育课老师带我们玩游戏了,我今天画画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多家长,把原因归咎于孩子的表达能力,认为是孩子不会表达描述,说不出来。表达能力不同的孩子,的确会有沟通的不同,但是,除了表达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有没有培养孩子的沟通习惯,家长有没有鼓励孩子沟通。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慢慢有了自我的主见,他们不再对爸爸妈妈言听计从,一般十几岁的时候,是同父母矛盾最多,冲突最大的时候。全国妇联曾经做过一项调查,32.35%的母亲与孩子存在沟通的障碍,没找到好的沟通方法;21.47%的妈妈认为孩子不对自己说心里话;51.24%的妈妈不清楚孩子最大的压力是什么;58.09%的妈妈无法察觉孩子情绪的变化;为了了解孩子,83.5%的妈妈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同老师交流。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学会与孩子的良好交流可以把父母的爱和期望充分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适当的成长环境,最愉悦的生活空间,以及最适宜的学习机会。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理解是双向的,父母要理解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而理解的桥梁就是沟通。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你想让别人向你敞开心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先入为主,把你的想法观点强加给某人或某事;第二,一定要安静、用心地倾听。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把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不需父母出什么主意,只要能够认真听,孩子有时候就可以把困扰他的心结打开。而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找一个他最放松的时间,找一个他最放松的方式,让他把内心表达出来,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所以,你也要了解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方式孩子最能表达自己。

    一般来说,不愿意同父母交流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善言辞。但是,根据行为学分析,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喜欢画画。所以,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了解对方心理的工具就是画画,画画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心中隐蔽的东西。

    除了画画,做互动的情境游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扮演老师或别的什么角色,而你自己扮演孩子,这时,你可以从孩子怎么对待你,知道他受到过什么样的待遇,或者知道他心里的想法。

    其实有很多时候,沟通的障碍,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草率。任何孩子的儿童时期,都是喜欢同父母交流的,但是父母对交流沟通的不重视,阻碍了孩子继续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意愿。因此,相当多的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沟通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的误会和矛盾,并不是来源于利益的纷争,也不是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而是来自于沟通的不足。俗话说,知道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家庭问题的很多症结都来源于沟通的不顺畅。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生存能力,但是也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能力。很多父母不知道应该怎样同渐渐长大的孩子沟通,他们会感叹孩子的任性和不听话,而很少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认真同孩子沟通了。仔细回想我们自己年轻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父母总是用命令的方式来管教我们,我们也会抵制反抗,但是,我们经常会遗忘,等我们自己做了父母的时候,我们已经忘了,当初,我们希望父母怎样同我们交流。

    我们希望父母能用我们听得懂的话,来同我们交流;我们希望父母能耐心听我们述说,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粗暴的指点评价;我们希望父母,在我们沮丧或者失意的时候,能安慰我们,而不是嘲笑或责骂……

    那么,和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对于比较小的孩子,他的头脑里还没有讽刺、挖苦、不满、威胁、暗示等概念,自然对这些说话的方式也不能理解,所以,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同他们交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明确的告诉孩子你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话中有话的让他们自己体会。

    (2)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孩子的沟通要进一步深入。孩子成长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现和认识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孩子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和期盼,他们渴望能同父母在一起,渴望能告诉父母他们的发现。于是,他们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父母工作了一天后,不能再有足够的耐心来平心静气地听孩子说话,他们会敷衍孩子,甚至会打断孩子的兴致。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同父母交流的习惯。

    (3)要培养孩子的沟通习惯,首先父母要耐心的倾听孩子,不管孩子说的话对你来说,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孩子能很敏感的感觉到父母的厌烦或者是怒火,而父母情绪的一点点变化,都可以吓得孩子噤若寒蝉。他们会认为是自己说得不好,才造成如此。因此,他们会很快闭嘴,以后,他们也会很小心的注意不去触犯父母的雷区。对孩子来说,最安全的举动,就是从此以后,尽量少说话,或者干脆不说。

    其实,良好沟通的关键就是,让对方多说话,自己少说话。良好的亲子沟通也一样,如果家长滔滔不绝,孩子很快就会失去同家长交流的兴趣。任何一方的一言堂,最终都会发展成说教,因为你接受不到对方的回馈,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发表言论,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

    只有家长的耐心,才能换来亲子之间长久的良好沟通。有了耐心,家长才能安静地听完孩子所有的话;有了耐心,你就能发现童真的乐趣;有了耐心,你才能发现孩子的很多真实的想法,远远不是原来你想象的那样;也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孩子更乐于同你交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