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不服输男孩儿的方法-给男孩儿更多的赞美和鼓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男孩儿身上都有优点,这需要父母进行细致地观察。找出孩子身上最显而易见的特质,并加以充分地赞美,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他在赞美声中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不要轻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发现他身上存在的瑕疵后,要耐心地加以指点,并和孩子一起为根除错误而努力。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陷。

    宽容孩子的过错

    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被尊称为“圣贤”的孔子也有过错误的言行,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他们的错误行为是不可以与成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的。所以,面对孩子的过错,家长首先要冷静分析原因,看这一过错行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另外还要看到孩子的行为动机中有没有合理的成分,然后再加以引导、批评。

    要允许孩子犯错,宽容孩子的言行。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的要求不符合时,我们必须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不能把对成人的要求去对待孩子,要尝试着宽容孩子的过错。

    对于经常犯错的孩子,家长要想一想,是不是冷眼多了一些,赞许少了一些;是不是训斥多了一些,宽容少了一些;是不是批评多了一些,鼓励少了一些。聪明的家长,总是极少记住孩子的不足,更多地记住孩子的进步。我们为什么偏要盯住孩子们的一点点的错误不放呢?而且回过头来想想,那些所谓的教育,也不一定对他们有真正的效果。那些空洞的说教,根本帮助不了孩子发现错误,更不能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横眉冷对”往往让孩子表面上听从了我们的“谆谆教导”,但内心深处很可能因此而熄灭了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之火,甚至有的因受多次“重责累罚”而逐渐变得自卑、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的享受成功与犯错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换一种心境、换一种心态来宽容孩子的错误。不光态度上给其以宽容;行动上也要给其以宽容。宽容孩子的错误,也是一种对父母自己的善待。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了孩子,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那么作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过错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不要随意惩罚孩子

    一些淘气孩子整天挨家长的批评,被家长打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惩罚更是五花八门,可惩罚的结果,一是让孩子更加自卑,二是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其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孩子并非怀有恶意,而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而无意地做出不良行为,成年人则对这种行为气愤地作出了不正确的反应。”1981年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班级里玫瑰花被一个能干但又调皮的男孩儿子折断了,他对孩子进行了大声斥责,以后这个孩子就变得不再活跃了,话也少了。直到几个星期后,他留这个孩子一个人陪他去草地里采花,那孩子竟苦笑甚至还哭了起来随后就跑掉了。这使他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孩子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的学生采取宽恕态度。

    所以,我们班主任只有以信任、关爱和期待的目光去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快乐地开放。

    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后再作决策

    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班主任在处理班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要急于作出决定,头脑应该冷静;要到学生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再作决定。有这样一个故事,班级里搞科技展览,可最喜欢的模型飞机不见了。老师经分析后锁定一个同学,但没有直接拆穿他,而是在班上宣布,那个同学不是偷,而是太喜欢才拿了想照样做一个或是在家人面前炫耀一下班级同学的能力,希望他能自觉送还,老师不会向任何人透露。结果第二天那位同学就到办公室交模型飞机。这时候朱老师就对他进行了教育,并让他有困难随时找老师帮忙。从此这个学生在感情上就和老师亲近起来,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在他身上。

    老师在处理小模型飞机“丢失”一事的过程中,不是兴师动众,也不是批评吓唬,而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对“拿走”小模型飞机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客观而又入情入理的分析。在分析中,朱老师充满了对孩子行为动机的善意理解,她为孩子的过错“找借口”,找到了解决这一突发事件的方法。事件的经过也证明:班主任以宽厚之心给犯了错误的孩子以宽容,又能使其懂得做人成长的基本道理。而这样的结果也必然是:班主任成功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教育行为也就具有了更大的张力。

    让犯错学生理解老师的感受

    当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该不该对其进行批评?应该的!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讲清楚危害性,告诉孩子这一错误的后果,

    (2)不要在人多的地方大声斥责孩子,而应该找无人的、安静的地方进行批评教育。

    (3)批评的语气要温和,不要让孩子吓着了不敢说话,先听孩子述说,然后你再讲道理。

    (4)在你的讲述中,要让孩子知道并理解你对他所犯错误的内心感受,例如你可以把自己为某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产生的苦恼、焦虑、着急、痛苦的心情告诉学生,从而唤起他产生“一定要改正”的愿望。

    把批评变成表扬

    有时候,学生的过失行为发生后,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他已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时候,聪明的班主任往往会换一个角度去帮助学生巩固自我教育的成果。

    两个学生上音乐课打架被告到班主任那里,结果班主任不动声色,让他们写事情经过,把刚才的事情实事求是的写下来,其中学习差点的写300字,作文水平高点的写600字。半小时后,他们拿过来班主任也不看,让他们互相交换了读,读完后他们俩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老师递给成绩差点的一本漫画书,叫他坐教室里看,而好的则留下。但是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了他。说他和上学期相比判若两人,而这学期开学第六周了你才到我这一次,希望再过六周也不要犯大错,保证在班上表扬他。这学生哭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有人说,错误是增强免疫力的青霉素。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悦纳学生的错误,热心、细心和耐心地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犯错误的原因,缩小因过错而产生的影响,进而改正错误并防止类似错误的重复发生。

    时常对孩子说“你很棒”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聪明健康,源自于父母的赏识与鼓励。人生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然会遭遇很多挫折与坎坷,如果没有必胜的自信心,是很难顺利地行完这一生的。因此,让孩子拥有一颗战胜自我的信心,在他的人生教育课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师,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就来自于父母的鼓励和赏识。

    赏识的价值就在于让孩子在赞美声中看到自身的价值,并为稳定和保持这种价值而不懈地努力。在赏识中,孩子得到了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力量,这股源流在他的身体里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孩子利用这种动力来激发自身的潜力,并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展示。因此,父母给予孩子的赏识越多,孩子内心迸发的潜能和热情就会越多。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赏识和赞美的家庭里,孩子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就好比一棵正待长大的树苗,如果没有雨水的浇灌,没有甘露的滋润,小树苗怎么会长成参天大树呢?父母的赞美和赏识正是为孩子播撒的雨水和甘露,如果没有这些,孩子的心灵是干渴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并缺乏勇气和斗志。一个没有勇气和斗志的孩子,是很难成大器的。因此,父母在重视孩子身体方面是否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心灵方面的培养。

    有一位父亲非常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从上幼儿园开始,他就让自己的孩子把每天所记的字都写在卡片上,回到家中的时候,父亲就指着卡片上的字问孩子这个念什么,那个念什么。孩子往往都能够回答出来,并且回答得很准确。这时,爸爸会拍拍他的小脑袋,对他竖起大拇指,并不住地说:“儿子真棒,真了不起!”孩子在赞美声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潜意识里,他认为只要多识字就会受到赞美,就会很了不起,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就变得非常努力,为成为“很棒”的人、“很了不起”的人而干劲十足。

    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时,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想要中断与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责备孩子,要鼓励他把剩下的事做完,不要半途而废或望而却步。如果孩子对于所做的事情产生畏难的心理,并在情绪上表现得很低沉、压抑,父母应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鼓励和支持,对他说这点小事没什么了不起的,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让他振作精神,捡回自信,重新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力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美好的品质,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潜力的迸发,知识的积累和精神世界的富足。因此,父母们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声,该赞美的时候赞美,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鼓励的时候让孩子重打起精神,并面带微笑,接受这些信息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更加快乐而满足。

    有的孩子往往有这样的印象,就是为什么父母老批评自己呢?是因为自己很笨吗?其实,大多数父母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夸奖的次数是不少的。那为什么孩子还不满足呢?心理学家指出,一般来说,赞美应超过批评的2到3倍,称赞太多或太少都会对孩子形成不良影响。如果孩子没有感觉到自己被称赞,那多数是因为,父母表扬的次数要比批评的次数少得多。往往父母也倾向于对孩子的天赋或外貌表示赞赏,比如孩子聪明不聪明啊,漂亮不漂亮啊,可爱不可爱啊,却对孩子细小的努力视而不见,出现了一点错误就急忙指出来,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尊严。这样的家长对于赞美的对象出现了偏差,往往只在乎表面的优点和缺点,没有进到孩子的心里去,需要引起警戒和重视。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在班级里的成绩一般,但却非常积极和努力。每次老师讲到一半需要提问时,他就把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老师非常高兴,便让他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之后却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老师只好让他坐下。以后,不论老师提到什么问题,他都举起手来,但很多时候,他还是不会回答。于是,老师把他请到了办公室,对他说:“为什么不会还要举手呢?”小男孩儿回答说:“别人的成绩都比我好,我很着急。我想把成绩提上去,所以不论会不会我都想起来回答。”老师被男孩儿的积极努力感动了,于是对他说:“我们订立一个约定吧,如果你会回答就把左手举起来,不会回答就举起右手好吗?”小男孩儿答应了,从此,只要他会回答的问题,就把左手举起来,不会就把右手举得高高的,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儿的成绩果然提高了。

    如果这位老师一开始认为小男孩儿在故意捣乱,不会的问题也举起手来,就狠狠地批评他一顿,那么这个小男孩儿很可能就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他的自信心由此受挫,以后的成绩也就永远提不上去了。这位老师是明智的,他懂得包容和鼓励,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都能学好,因此,在他的鼓励与支持下,孩子们的成绩果然都进步了一大步。

    当孩子因做某事而努力并获得一定的成果时,父母要给予一定的认可,并适当鼓励他继续做下去。在表扬和鼓励时,也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要漫无目的地夸赞,也不要毫不真诚,夸大其词,这样孩子容易产生自满情绪,或对父母的夸赞产生误解。当然,不当的批评,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阻碍他健康积极的成长。赏识你的孩子,从最简单的一句话做起,不久,你就会发现,孩子在你的赞美声中发生了怎样不可思议的改变。

    不要盲目夸奖孩子

    曾几何时,我们有许多家长不像以前那样地蛮横地对待孩子了,转而代替的是盲目的夸奖,把孩子整天捧得醉意朦胧,孩子信手可得的成功,家长却夸奖为:“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久而久之,最后导致了孩子自以为不得了,从而目无尊长,眼无法纪,做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其实,家长不应对孩子进行随意地无价值的夸奖,应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的成功,同时对于孩子的错误必要时要进行严肃地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当然,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所取得的小小进步就要进行适时地表扬,因为他们缺少表扬,偶尔的表扬就会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而对于学习优秀的孩子的表扬应稍微保守些,因为他们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过多的表扬会使他们麻木,产生骄傲心理。所以表扬也要因人而异。

    夸孩子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夸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而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发展。

    有的家长因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在繁忙劳累的状况下,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嫌他们啰唆,就随便回应孩子几句爱听的话,以便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容易将错误的言行进行肯定,造成误导;也可能对应该充分肯定的好行为表现冷漠,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

    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地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夸孩子要适时

    (1)事前夸:孩子空间观念差,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把握不好,办事的态度要么不能自主,要么缺乏自信。此时,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处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胆小,不够自信,我们可以在事前对孩子说些鼓励的话,肯定他们的进步,夸他们已取得的成绩,给孩子打气,使他们充满自信,高兴地去参与各类活动,并争取成功。自信和自主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经常采用这种事前夸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养成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提出自我目标,并进行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行动的能力。

    (2)事中夸:孩子兴趣广泛,但普遍缺乏耐心,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因此,给孩子交任务的时候,不能一交了事,要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用赏识的态度欣赏他们做出的每一点成绩,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最后的成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使事情获取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坚持运用事中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事后夸:孩子好奇心重,经常会做出各种错事,很多时候是好心办了坏事。孩子的自尊心强,在挫败面前,往往不愿面对,易失去信心。我们不但应该夸孩子做的好事和取得的成绩,还应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帮助他们在做错了事以后,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充分肯定好的一面,并帮助其总结教训,使他们重新恢复自信,继续努力,把事情办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是不断获取成功的保证,巧妙地运用事后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心理素质。

    夸孩子要适度

    (1)语言适度:夸孩子要真诚。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对低幼的孩子和有自卑感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平和一些的语气进行实事求是的肯定,使他们从这些随和的情感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激家长的赞扬。对有自满情绪的孩子表扬,既要充分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其抑制骄傲情绪的发展。真诚的交流,可以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2)语态适度: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就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交流,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赞赏。夸孩子的热情态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夸与奖相结合

    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宠着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只能让别人说自己好,听不得说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别人的优点。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与同伴相处不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把“自夸”与“他夸”结合起来,让孩子夸夸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让孩子夸夸别人的优点,可以克服妒忌心理,养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良好品格。经常运用这种互夸互学的方式,能融洽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发展。

    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又能讲究夸孩子的艺术,好孩子就一定能夸出来。

    不断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如今,考核标准的单一化,家长的过度期望,都会让孩子迷失方向。如果孩子能早一点发现自己的优点,那么对于他则是一件幸运的事。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强行把孩子培养成数学家、作家、翻译官,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唤起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让孩子去拼搏,去奋斗,只要他努力了,即使成绩不是那么出色也同样可爱。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而孩提时代便是引起我们幸福回忆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们很多的“第一次”都是从那时开始的,我们的人生也从那时开始闪光。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不断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发扬优点。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个别缺点比较突出,不被大家喜欢的孩子。这些孩子的问题越突出,越会让别人情不自禁地关注他的缺点。有时大家甚至习惯性地将错误的一方固定在他身上,使这样的孩子感到不公正、委屈,没希望做个好孩子,感到似乎自己永远只会出错,对自己丧失信心,对周围的人抱着逆反的心里,对立的态度。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有个孩子,他平时任性、霸道,甚至有咬人等坏习惯,控制能力较差,在集体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一举一动常常引起班上小朋友的注意,常会和小朋友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引起大家的反感。因此,老师对他的期望很低,觉得只要他不捣乱不添麻烦就可以了。安排座位时,让他坐在不起眼的地方,户外活动时由于不放心让他出去,有时会让他一个人留在室内。结果,他不得不用学猫叫、无止境地咳嗽,故意弄翻桌椅、撕烂书本、偷吃别人东西等破坏性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不管是在小朋友还是在老师的眼里,他都成了最不受人欢迎的孩子。但一些不是这个孩子做的事,也往往被推到他身上,这对陈有信很不公平。实际上,正是老师的这种消极期望影响了这个孩子,所以做为他的老师,我们首先要打破成见,变对他的消极期望为积极期望。

    那么,作为父母,应当怎样做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呢?

    第一,多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家里活动、说话时,我们应多观察,多倾听。孩子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有缘由。例如,一天电视里有音乐会表演,音乐响起,女儿丢下手上的玩具,开始翩翩起舞,并且还模仿歌手的动作,我马上把视线转移到她身上。这时她跳得更起劲,最后还提醒我为她鼓掌。我的表扬是对她的鼓励,使她更自信心,不仅愉悦了心情,而且使她对舞蹈、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多观察孩子,会让我们发现每个孩子其实都很聪明。

    第二,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最需要我们的肯定,我们也应多给他们鼓励和赞赏。我们的孩子就像一朵朵初绽的花儿,当我们给阳光般的赞美时,他们会更加灿烂。儿子一岁半就与我们一起在桌上吃饭,但是他吃饭老是把米粒撒在地上,经过几次教训也不改。后来我改变方法,经常夸他聪明,说:聪明的宝宝是讲卫生爱干净的。他好像听懂似的,慢慢的吃饭开始注意了,吃一口刮一下嘴巴,掉的米粒会用小手拾起,还经常用餐巾纸擦嘴巴,别人在夸一夸他,她就更加注意卫生了,逐渐好的习惯就养成了。赏识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使孩子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天不断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记录下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进步,总有一天这一个闪光点将会成为一个个收获的果实。

    第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劳动表现,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的文体才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卫生习惯等等,当然还有孩子的学习,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家长考虑的面宽了,就不难找到值得有表扬的内容。

    即使对学习本身也应全面地去分析,不能只看分数。学习认真程度,预习复习情况,各门功课情况,写字是否工整,卷面是否干净,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愿不愿向老师请教,有没有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都应思考一下,也会找出优点。总之,家长不可对孩子“只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那样做,即使是大人也受不了。

    第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死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

    关键的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第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看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笼统否定。

    比如说孩子的某次作业没做好,错误较多,应该看看哪些题错了,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马虎不认真,还是根本不懂。如果不懂,是老师讲解时没听清楚,还是做作业前没有复习(有的当时听懂,下来又糊涂了)。还有的孩子抄错了题,抄错了答案。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一分析,就会找到问题的根儿,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在分析过程中,该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该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表扬与批评是从实际发出的,孩子服气。

    关于表扬,我们应该注意要中肯、适度,不过分夸大,也不无端缩小;要有分析地表扬,不能太笼统,让孩子清楚表扬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表扬;要注意时间、场合,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宜及时讲的及时讲,宜阶段讲的阶段讲;宜当面表扬的当面表扬,宜采用暗示的就采用暗示,该向老师汇报的就告诉老师;对有骄傲情绪的孩子应适当减少表扬的频度,提高要求;对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孩子要通过肯定点滴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爱抚、竖大拇指、点头等),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依孩子特点和该表扬内容而定。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善于表扬孩子,减少冷面孔。

    惩罚孩子不需要打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以身作则、可以启发孩子,也可以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父母要学会正确地施以惩罚,而不是对孩子进行羞辱、打骂。打骂的最终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拉大,两代人越来越难以沟通、交流,还可能使孩子陷入自卑和自责里,有的孩子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对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越变越好,但惩罚的方法不当,反而使孩子越变越坏。

    一般的家庭都把管教孩子的责任交给父亲,因为父亲是一家之长,具有掌管整个家庭事务的权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亲就是权威,因而从小就对他产生敬畏之情。有的父亲过于严厉,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惩罚的方式就是施以棍棒,直到孩子痛哭流涕、不断求饶,方才停止。这种方式尽管可以预防孩子再次犯相同的错误,但更多的是给孩子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了创伤,并且加深了孩子对于父亲的怨恨之情,父亲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威胁。家长管教孩子往往出于好意,是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摈弃自身的坏习气,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家长的观念出现偏差,认为管教孩子就是对他进行打骂,那么,这种方式就离我们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相差太远了。因此,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家长要端正思想,正确看待惩罚这件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管教,接受惩罚。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由,自由的生活和学习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但自由也是相对的自由,过多的自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为所欲为,不能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时,孩子就需要管教,父母要设法限制他的某些自由,否则,他就不会领悟到自己享有的自由,只会不断地制造麻烦与破坏,最终危害到社会。

    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个表情,一个字眼,有时对于孩子就是一种惩罚。但对于“调皮”的孩子来说,也许要严厉一些才会更有效,比如罚站、打手背,对待不同的孩子要施以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

    斥责

    有力的斥责对于纠正某些不良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尤其是在有客人的情况下,父母要制止孩子的胡闹行为就要对他进行有力的斥责,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好孩子应该是懂礼貌的。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最好不要有外人在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时还很脆弱,因此,斥责孩子时,最好不要有第三人在场。

    警告

    在惩罚之前,要对孩子进行警告,警告就是向孩子打开红灯,告诉他这种行为以后不可以出现第二次,如果出现第二次,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受到这种警告后,都会产生一种自我约束的暗示,这种暗示提醒他:父亲(或母亲)生气了,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触犯了他(或她)的规定,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才能合乎家长的要求。如果孩子没有对这种警告引起警觉,依然我行我素,父母尽可以运用小小的惩罚来进一步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只对事,不对人

    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让他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犯错误是因为自己太笨或太无能,而不会想到犯错误是正常的,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切忌说一些针对孩子本人的话,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犯错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目的是要改正孩子的错误。因此,家长在针对事情本身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说一些宽慰的话,比如说“随意摔东西是不对的,妈妈很生气,以后记得要把东西放在原来的位置,放整齐,这才是正确的行为。”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自然会有所收敛。

    体罚的害处

    有的时候,孩子会犯一些让大人忍无可忍的错误,不体罚他就难以达到惩罚的目的。在这里,我们规劝广大家长们,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使用体罚这种极端的方式。体罚的错误之处在于让孩子学会了一种使用暴力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出现了问题,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被棍棒所占据,认为只有用弱肉强食的手段才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长此下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如果不能有效约束孩子的行为,家长可以在家中制定一些规则,规定谁违反了这些规则谁就要受到惩罚,用这种方式去训诫犯错误的孩子要比体罚好得多,有效得多。

    此外,让孩子自己体验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也是一种不错的惩罚方式。比如孩子玩坏了变形金刚,还让你再去给他买一只,这时,你完全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对他的要求置之不理,让他明白,变形金刚玩坏了就消失了,没有了,不会再出现,如果孩子刚把玩具玩坏,你就急忙为他添置了一个新的,他就不会意识到破坏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也不会珍惜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如果孩子偏食,直接告诉他偏食的坏处,他可能会置若罔闻,但如果不久之后,孩子的嘴里起了小泡泡,对你嚷着很疼的时候,你就要及时告诉他这是偏食造成的不良后果。当他开始惊讶万分,并为自己的偏食行为感到后悔时,那么我们对他小小惩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让他自己体验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确实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不管你怎样对他讲这种行为的不对,都不如他自己去体验这种后果更加有效。

    惩罚还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孩子要施以不同的惩罚方式,这样才能够在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上起到显著的作用。惩罚不是体罚,正确对待惩罚,更有利于父母纠正孩子的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容、融洽的生活氛围打好基础。

    不要让孩子感觉他比别人差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最优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相反,认为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的家长倒不在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从人的本性说起,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当我们远距离看一个人时,似乎看到的都是他的优点,但当和他朝夕相处的时候,看到的又似乎全是他的缺陷。同样道理,父母由于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眼里看到的似乎都是他的缺点,而没有注意到他的优势所在。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就要正视孩子的优缺点,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更不要对孩子的缺点一味的指责、抱怨,甚至恨铁不成钢。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绝不取决于一两个方面,因此,家长在评价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真正闪光的地方。往往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孩子会变得更优秀。

    对孩子们进行比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比如家长对孩子说谁谁谁考了全班第一,是因为他平时努力刻苦,善于思考的结果,一定要像这位同学学习。这种比较有利于孩子看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容易把比较的对象作为榜样,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是比较之中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佳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说自己的孩子不如邻居家的孩子学习好,给他们的脸上抹了黑,再念下去有什么用之类的话,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消极地对待,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孩子进行比较,也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他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和不满,那么家长不妨换一种方式,让他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不要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谁也不想让自己比别人更差、更落后。

    乐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唯一的缺点就是贪玩,不按时做作业。一天放学后,乐乐把考试成绩单交给妈妈,让妈妈签字。妈妈接过成绩单一看,上面赫然用大大的红字写着“不及格”。妈妈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地对着乐乐一顿训斥:“又是不及格,怎么搞的?每天问你的功课做完了吗,你说做完了,做完了还考这么点分数!你看看咱家隔壁,人家的孩子整天考满分,拿了很多奖状,都是‘三好学生’,你再看看你,不是不及格就是大零蛋,你怎么不跟人家比比?”“是啊,是啊,我就是不如他,谁让我是你的儿子呢?”乐乐生气地反驳,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老被妈妈责骂,自己真的那么差,那么一无是处吗?妈妈的话让他非常难过。

    有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像乐乐的妈妈,不停地数落孩子的不是,夸奖别的孩子的优点,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进,不再落后于其他同学,殊不知,这样做恰恰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挫败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自己不行,别人行,自己被比下去了。由此,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情绪,从而丧失热情和斗志,到最后有可能就自暴自弃,一无所成。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谨言慎行,以不伤害孩子的感情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批评和警示,给孩子一定的压力,让他知道自己的弱势在哪里,并让他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而不是不停地数落孩子,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伤害孩子,没有哪个父母想要伤害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方法不当,才出现目标和当初的愿望之间的偏差。教育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事无成的人往往是由早年的教育失当造成的,父母一定要切记这样深刻的教训。

    那么应怎样公正、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呢?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我们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对孩子说:你永远都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孩子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感觉你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所以不妨冷静下来,即使孩子现在还不能让你满意,但要学会等待与忍耐,不要过于心急,以一颗谦卑的心来感谢生活,学会多想想孩子的好处,感谢孩子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老想他的缺点与不足。调整好你的心情,少责骂批评孩子,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前边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相信孩子的能力

    成年人习惯以俯视的角度看孩子,用一种“你还是一个小孩子”的眼光,透视着对孩子能力的轻视。但当我们俯身蹲下和孩子保持平视,不再认为他只是一无所知的孩子,并且相信他有着超凡的能力,松开那双“保护主义的手”之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你真得很棒。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给他机会,并相信他!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她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是抑制孩子能力发展的根源。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去麻烦周围的人,既满足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又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家长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日本的教育家铃木镇一首先发现了一个大家熟视无睹的现象,即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也可以说一口地道的本国语言,而实际上,语言是最难学的。一个对世事一窍不通的幼儿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国语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说这主要归功于父母和亲人对幼儿采取了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这个态度就是对孩子学会语言充满信心,因为没有一位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能学会说话。于是,父母们满腔热情,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决不会因为孩子一时讲不好而暴躁责骂。自己乳臭未干的孩子每说出一个新词,父母都是那么欣喜和激动。正是这种充满爱心的欣赏和充满喜悦的鼓励,才大大激发了孩子学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同样,每一位家长相信孩子的能力,坚信自己的孩子也能学习好。过去父母教孩子语言而取得成功的经验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你为什么不继续用当初成功的做法呢?

    (1)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积极开发孩子身上的“潜能”。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上帝关上这道门,会在别处开另一扇门。”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相信孩子的能力,家长就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家教计划,使孩子的天性与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许多家长让孩子参加特长培养,往往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态,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在孩子学习时要求过高,这就使孩子学习时不用功,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这些行为让家长感到很烦恼,于是有的家长就大声训斥孩子,甚至还动手打孩子,这样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个别孩子还会对所学习的特长由反感到厌恶,甚至仇恨。因此,家长一定要引导好孩子,想办法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形象化,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孩子的情感是极不稳定,而且极易受客观环境所影响的,家长要关心孩子,注意耐心诱导,不要粗暴打骂孩子,要用动情的语言,良好的行为、方式、方法去敲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励孩子,唤起他们对学习的追求。

    (3)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关键是你能否发现,发现了是否承认,承认了是否帮助他不断发扬光大。如果能及时发现与肯定,不用多久,孩子的能力就能显现出来,他也会充满自信,变得活跃起来,并能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孩子都渴望被赞扬,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会导致孩子心灵麻木,不求上进。反过来,多鼓励优点,则会引导孩子积极进取。以进制退,是父母应掌握的策略。

    在我国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父母、老师所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表现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父母们不顾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没完没了。

    其实,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父母们不如多下些工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进发出的火花,发现它,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一旦触发了这个启动点,孩子就会自动自发地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告诉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有创造力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自信心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弱点、不足的过分认识而产生的自觉“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心理感受。自信心不足,是心灵的自杀。它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商人爱收集稀少、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他听说英国正在拍卖稀有邮票,于是赶过去,以各一百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人们议论纷纷。这时,他上台拿出打火机烧掉其中一张,对大家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已经烧掉其中一枚,换句话说,我手上的这枚邮票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大家争先恐后想获得这独一无二的至宝,最后以五百万英镑成交。

    这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在笑过之后,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每个人自己本身都是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外表、动作、个性、思想都是唯一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其他人和我们一模一样。我们的遗传、环境、遭遇和经验造就了我们自己。无论他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应接纳它,喜欢它,珍视它,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或只有一点点优点,那是不自信的表现。

    孩子自信心存在的问题

    孩子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学业任务,社会经验较为缺乏,所以,他们的自信心往往与内部心理状态紧密联系。

    (1)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很多孩子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自命不凡,有的自我贬低。

    (2)不能完全的自我接纳。对外界评价结果不能接纳,无论评价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回避自己的缺点,夸大自己的优点。不能理智地、辩证地对待自己。

    (3)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不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尤其是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们也会有较强的不安全感,不能很好地通过自我调整,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

    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1)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如果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一次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2)孩子的归因模式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外部三个维度分析归因问题。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如果成功时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努力的结果,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归结为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就不会增加自信心;如果失败时,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够或教学质量差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自信心。

    (3)孩子的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人典型的或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认知越来越受到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但外表的特征一般是很难获得自身完全满意的,所以导致了随年级的增长,自信程度降低的现象。

    增强孩子自信心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其他家庭成员的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件事,另一张是全家人愉快地在一起,以此提醒孩子的可爱和能力。

    (2)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但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3)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4)珍视孩子的物品

    不少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做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5)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等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解决的。

    (6)孩子贬低自己时父母要干预

    孩子贬低自己是在传达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这时父母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

    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

    孩子总是看着自家的好,这是大多家长的共同之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缺点往往是采取遮掩的态度,不愿听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短处,听到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时就不高兴,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比如说,孩子在家里犯了错,家长总是把大事说小,小事说了,给隐瞒起来;有的家长在朋友或邻里指出孩子缺点时,不是认真倾听,欣然接受,而是在为孩子辩解。当学校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情况时,请家长配合学校孩子进行教育时,有的家长也是尽量掩饰,躲躲闪闪,为孩子开脱,甚至怀疑“是不是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故意在找岔子”,于是采取了“背道而行”的错误做法。更有甚者则是我花钱让孩子上学,孩子学不学习等不用管,只要老师给我看好孩子就行了。为什么有的家长要采取这种不正确的做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没认识到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所以当别人说出时采取否认的态度;

    (2)“自尊心”特别强的怕孩子的缺点短处被说出,没有“面子”,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干脆来个不承认;

    (3)怕正视孩子的缺点后给孩子带来“不幸”,同学看不起,老师批评;

    (4)对于自己的孩子过于自信,什么事总是向好的方面想,没有正确对待事实。

    儿童少年期的孩子知识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爱动,好奇,有点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家长为了孩子更快地成长,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

    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应了解清楚。由于家长不可能时时处处与孩子在一起,因此对于孩子的了解不可能那么全面。孩子在离开家庭与其他人一起活动时,很有可能表现出一些毛病缺点,他人向家长反映时,实际上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理应感谢人家才对。孩子年龄小,有缺点错误也容易纠正,把缺点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这对于孩子成长是大有益处的。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错误缺点采取文过饰非以至置之不理的态度,又有谁会向你反映孩子的情况,一条多么好的了解孩子的渠道就这样被家长自己给堵上了。同时,由于家长的护短反而助长了孩子的缺点和坏习惯的发展。此时的孩子对行为准则掌握,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低,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很差,往往是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应善于对孩子行为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毛病,即使是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由于家长的护短,在客观效果上有意无意地支持鼓励了孩子的错误,这让孩子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缺点错误是孩子身上客观存在的,它总是要在一定的时间或场合表现出来的。而且缺点是越护越短,长此下去,如果孩子养成了习惯就没那么容易改了,甚至可能会在小毛病小缺点的基础上铸成大错。到那时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将变得难上加难,作为家长一定会处在“悔之不及”痛苦中。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让孩子在不断改正缺点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你是否从不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涛读初中时就爱上了画画,甚至还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插画作品。可是面对高考的压力,父母担心他的业余爱好耽误学业,竟连学校组织的一些绘画比赛都不让他参加。涛所有关于绘画方面的书籍都被母亲送了人,还把他的一大本习作烧了。每当涛抗议,妈妈就不厌其烦地给他解释现在想要上大学是多么多么不容易,要把这些画画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不要做那些和考试无关的事情了。涛非常苦闷,但是却只能听从妈妈的意见,把画画的时间也用于学习功课,但是他每一次翻开书本,就觉得很烦躁,反不如过去的学习效果好。

    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让孩子重复单调地学习,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精神得不到放松。

    你是否总是嫌弃孩子

    良的父母都是事业不尽如人意的,所以父母希望良能够比自己有出息。对孩子的过高期盼演变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不满:每一次只要良没有让父母满意,就会受到父母的冷落和怠慢。

    嫌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精神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孩子会不自信甚至会自暴自弃。

    以上这些都是家长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其原因是家长自己不能放松下来看问题,也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

    正确面对孩子的缺点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的家长: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他对20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4幅。

    成长故事: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尽管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让男孩儿学会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们一种内在人格智力,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度过一道道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幼儿时期,孩子尚未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内在人格智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小男孩儿的自我反省能力似乎不是很强,有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有时他做错事,家长问到头上:“是不是你干的?”他会摇着头告诉家长:“不是,不是,坚决不是。”

    当然,这与男孩儿的天性有关,小男孩儿接受事实往往比小女孩要晚。比如,一个小男孩儿与一个小女孩同时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家长的引导下,小女孩会很快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小男孩儿则不同,他们接受这个事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他们完全接受做错事这个事实后,才会主动承认错误。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对勇敢、坚强的男孩儿说:“失败了,没有关系,关键是看你对待失败的态度。”事实上,每个人,尤其是这些正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懈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会不如意……但是,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成功就一定会来到。

    渴望成功的男孩儿,更需要这种自我反省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家长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不直接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

    让幼儿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家长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家长可直接平静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吗?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一个人却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样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听到表扬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时对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评意见。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持有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太专制,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事实上,孩子确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作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不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3)批评孩子时应该一视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其他孩子在场,父母更应该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不仅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对其他孩子的评价也要适当,不要过分夸张,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对比。父母该让孩子明白的是,对待批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过于冲动,但这并不表示应该默不作声,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