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说起读书和教育,似乎就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代名词。我们历来把一个具备了多少知识来衡量其学问的高低,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是中国的古人们用一种容器单位和数量来形容一个人学问之丰厚的。
中国人习惯于用知识、学历、文凭来典当一个人的价值,习惯于以考试分数来论成败的,因此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到了孩子考试能力的培养上,学习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为了考试,而掌握知识也是为了考试,于是中国学子们一切能力的展示是在一张张白纸上进行的,因此,所谓“纸上谈兵”也就成了中国人用来形容自己的一句惟妙惟肖的成语。
综观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似乎就是教学生怎样应付考试,怎样取得高分,怎样考取重点大学。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培养考试机器,我们造就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为考试而教书的老师,为考试而存在的教育体制,为考试而忐忑不安、心力交瘁的家长。多少年来,我们就是在营造一个适合考试的土壤。
虽然教育部已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如果不彻底改革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应试教育肯定还会大有市场,这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以科举取士,分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不同级别的科举考试。最早由隋朝隋文帝开科举之先河,后历代封建王朝均继承下来,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些变动,如自明洪武时开始的八股制度,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除八股科举考试制度。这种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虽经“文革“时期的停用,但随着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这种选择人才的制度又开始得以实行。
看看每年高考过后,对高考状元的爆炒,看看媒体刊登的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报道,不难发现,我们的社会各界和舆论,都在关注考试成功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学而优则仕“等。多少年了,这种思想不但没有得到纠正,而且愈演愈烈,今年媒体同样报道过不少给高考状元树碑立传的事情。
据《光明日报》报道:四川宜宾的理科状元宋波应邀参加了2003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金榜文化节“揭晓仪式。宋波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2名、外籍2名、港澳台6名高考状元一道,身骑高头大马,胸佩红花绶带,接受与会领导的检阅,他们的名字被造册铭记、刻石碑传,珍藏在《中国科考文化展览馆》内。
本届文化节,意在通过我国长达1300年(公元606-1905)的封建科考制度的历史,体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并古为今用,让这一文化遗产为现代科学、教育服务。举办文化节本无可非议,但让科举制度唱主角,实在值得商榷。
应该说,从隋朝到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造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并为当时世界许多国家所效仿,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进程。可“中国金榜文化节“的发起人也是否知道,科举制度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极大地扭曲了人的教育观。科举制度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做官,做官的目的就是特权。正如宋真宗《劝学篇》所云:“富家不用买粮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
再看社会生活中,人们评价人,企业单位聘用人,在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学历、文凭。因此,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时至今日,应试教育虽徐娘半老,仍风韵犹在,官本位思想阴魂不散的重要原因。
那么,应试教育有哪些危害呢?
1、不适当地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只重视传授应试的书本知识、应试的技能、应试的能力,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是:应试教育强化训练强度,强迫学生读死书,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严重分化,差生面扩大;引发学生恐学、厌学、逃学、辍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应试教育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据某“高考状元“介绍,为了准备“高考“,他做完了250本习题集。即使每本习题集只有100页,250页×100=25000页。一年365天,三年平均起来,这位状元郎每天要做23页的习题。即便做一页习题只用10分钟,光是额外的习题每天就需三四个小时。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多么令人敬佩的毅力,又多么令人心痛的浪费。姑且不论做250本习题集的可行性,就算只有100本,把一个青少年风华正茂的才智浪费在意义不大的重复练习上,能不让人心疼吗?!
在一所著名高校读硕士的女生近日发email告诉我,她即将出国,理由就一个,她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真的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什么都不会,从6岁开始到24岁,就只干了一件事情——考试。看来时下的出国热中,有的是基于在应试教育中养成的物质利害的计较,有的则是基于对应试教育本身的逆反。
2、如今中国的教育,是一个以高考成败来论英雄的时代,因此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和劣是取决于该校的升学率,而看培养一个学生是否成功,也是以他是否能考上大学为依据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尽管我们这几年来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并已开始实施,但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究竟有多深?我们的老师应该具备多少素质来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这都是些悬而未决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假如这种总体的教育模式得不到改变的话,那么,即便是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是真正优秀的人。因为只有先是一个好的“人“,其次才会有好的“人才”。
在升学教育下,老师和家长都只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对其他活动大都抱消极乃至抵制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无法经历完善的社会化过程。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劳动锻炼等体验,他们缺乏环境适应能力,一旦出现某种困难,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又由于缺乏起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控能力,一旦出现心理障碍,他们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就难以得到完善。这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是很不利的。
家长们可见过考试成绩为100分而实际生存能力为零的“新残疾一代吗“?可听说过博士下岗,硕士失业吗?可耳闻了一个考取中国最高学府——清华的高才生干那么缺德的事——把硫酸泼向熊猫吗?
3、应试教育是以应试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考分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其危害不止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还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为了驱使学生泡课堂、游题海、夺高分,老师们惯用的激励策略就是灌输诸如“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世上的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金钱比思想信仰更值钱“之类的人生哲学,宣扬类似读书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挣大钱“、“娶美女“的价值导向。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生动写照。
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就是对教育目的的最本质最精辟的概括。而在这四个支柱中,核心是“学会生存“。
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迫使学生只去“学会应试”:怎样在各种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怎样当个“听话”的“三好学生”。于是我们看到,每年考入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中,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大有人在,心理素质极度糟糕并且因此而自毁前程的也并不鲜见;于是我们还看到,中国学生的TOFEL、GRE成绩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和美国学生比起来,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我们的冒险精神、我们的生存本领都令人汗颜!
“Learningtobe“,生存教育这一课不补是不行了。
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难以生存。
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教育是否应承此重任?
小鸟长期在妈妈的羽翼下“偷生“,永远只能是一只无觅食能力的“小鸡“,而不会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教育如何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是教育目的的真正所在。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教育的老话题。但在今天,生存教育则显得更为迫切和更为重要。
2003年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刊载了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的著作《高考在美国》中的一篇文章《哈佛为何拒收高考状元》,该文部分内容如下:
今年高考,全国70名高考状元中,北大录取了35名,清华录取了28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佛大学在1996年对165个SAT(学术评价考试,性质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满分的“高考状元“说“NO“!当年全美有365个“高考状元“申请哈佛,几乎是每两人中就有一个被拒收。
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美国高校招生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
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以下各种活动的成绩来参照:
体育活动:参加过奥林匹克比赛、国际比赛、州际比赛、区域性比赛、学校间比赛;参加学校某一个运动队,一级队、二级队,队长或是队员……
文娱活动:学过什么乐器?在哪里演出过?参加过什么剧团?演过什么角色?得过什么奖……
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样的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得过什么专利?
获得什么奖……
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
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
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得过什么奖励……
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于参加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一样特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了“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了一个推销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大学看重的是这个敢想敢干、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所以,如果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即使你成绩再好,但平常什么活动也不参加,没有任何特长,哈佛是不会录取你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有三分之二的“高考状元“被哈佛拒之门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认为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观念的先进。
例如,美国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你用到什么地方?“而中国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考大学考不考?你考多少分?“于是,学生变成挣分机器,变成装知识的容器。
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美国的家长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富豪财阀,从不给子女零花钱,而子女的零花钱大多是通过课余、假期打工和在家中做家务等劳动中“按劳取酬“获得的。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家长也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当子女长到18岁左右就不准他们再依靠父母,必须自食其力,而子女也把长大了还向父母伸手视为一种耻辱,自觉地凭劳动和智慧挣钱。
而我们中国的家长们,不但不用心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自立能力——让孩子煮饭、洗碗、洗衣,就连穿衣、盛饭、擦鞋等日常生活小事,也全由家长包办代替。
甚至还有不少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也要为子女存下一大笔诸如升学费、购房费、结婚费一类的存款。如此宠爱,久而久之,使不少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害怕艰苦、废弃公德等许多难以纠正的坏习惯,怎能不令人对孩子的前途、祖国的未来担忧。难怪美国留学生斯托克斯在《羊城晚报》上撰文说:“中国的家长活得真累!”
大家是否还记得1991年中日两国曾共同举办的“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联谊活动“?夏令营联谊活动结束后,得出一个令中国人震惊的结论:日本小朋友的生活自理能力、抵抗疾病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均远远超过中国小朋友。百里挑一选出来参加此次联谊活动的中国小朋友对扎帐篷、做饭菜及野外生存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束手无策令中国的教育专家与记者叹息不已。
为什么物质生活条件比中国富裕得多的日本小朋友更能吃苦耐劳?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样。
面对同样的雪天,中国的家长会给孩子一层层加衣服,一直让孩子吹不进一丝寒风为止。而日本的家长会鼓励孩子一层层脱衣服,直到脱光并勇敢地来一次雪浴。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你说谁易得感冒呢?
日本人不仅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而且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还常常给国民进行大量的有关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情况下逃生的自我保护指导。曾有报道介绍,哈尔滨某酒店一天内同时住进了中国、韩国、日本等三个旅游团。晚上一场大火将中国旅游团烧得措手不及,仅有两名游客逃生。韩国旅游团则仅烧死两人。而日本旅游团的领队事先就查看了逃生路线,火灾发生后全旅游团成员在领队的带领下遇乱不惊,从容穿过滚滚浓烟,找到安全地带而全部获救。
不可否认,现代家庭的经济富裕了,生活充实了,加上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适当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本无可非议,但不宜过分溺爱。如不加限制地一味娇生惯养,迁就溺爱,就容易误导孩子产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思想,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的奢靡思想,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利己思想。这样的孩子也就很难成为国际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法国福罗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到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由此奉劝现代的家长们,对子女多一点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社会公德教育,少一点无限度的宠爱,尤其不要宠坏了孩子,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学会生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