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宇宙探秘-对宇宙的探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火星大冲的奥秘

    火星冲日,是指火星位于日地连线上,并且和地球同位于太阳的一侧,一般每两年零两个月左右发生一次火星冲日,此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比平时近,这就是为什么探测火星的宇宙飞船每两年多才发射一次,这样会节省燃料和节约时间。

    当火星过近日点前后发生的冲日称为“大冲”。大冲前后,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从地球上观看的火星会比平时大4~5倍。火星每15年或17年发生一次大冲。上一次火星大冲是1988年,而最近一次的大冲就在2003年8月29日。2003年的火星大冲是最近几十年以来地球与火星最近的一次大冲。

    2003年8月27日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最近达到约5576万千米,从地球上可以看到的火星直径达到最大!自距今五万多年来,火星与我们从未有过如此近的距离,可以说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次如此近的在地球上观看我们的近邻——火星!下一次具备这样好条件的火星大冲要等两百多年以后了。可见这次火星大冲无疑是我们有生之年仅有的一次。

    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最近达到约5576万千米,从地球上可以看到的火星直径达到最大。

    神秘火星: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在它们中间,我们有时会看到一颗红色的亮星,这就是地球的近邻——火星。它的运行方向和速度似乎没有规律,中国古代叫它“荧惑”,意为荧荧的(红星)令人迷惑。明亮的火星在夜空中总是非常引人注目,而红色使人联想到战争和血腥,古代人们自然就把它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火星代表的就是英勇的战神。

    自从望远镜诞生以后,人们终于得以撩开火星神秘面纱的一角。据说,最早用望远镜观测火星的是伽利略。不过,1659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绘制了第一幅有火星表面特征的图片。

    1877年火星大冲期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观测到火星上有直线条的“河道”一样的暗线。当时他称之为“Canali”,意为“水沟”,但这个意大利语被错误地译成了英语的“Canals”(运河),实际上这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水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而运河则一定是人工修建的。如果有火星运河,就意味着有火星智慧生命——火星人!之后,美国的天文学家洛维尔花了15年的时间,仔细观测火星,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火星上的运河数量有500条之多!他还写了好几本宣扬火星人的书,再经过媒体的渲染,在社会上引起了火星人的热潮!无数的科幻作家对火星文明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描述。然而大多数严谨的天文学家都不赞成火星生命的存在,他们都曾经利用当时最好的望远镜,经过认真的观测,并没有看到任何火星“运河”。认为洛维尔的结论纯粹是视错觉造成的。

    其实,尽管火星大冲的时候距离地球比较近,但仍然至少有五千多万千米的距离,加上地球和火星上都有大气的干扰,在地面上人们根本无法看清火星表面的细节,因此要彻底揭开火星之谜,还有待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火星大冲:我们怎么看,能看到什么?尽管火星大冲,但是火星的视面仍然很小,用肉眼直接观察无法看到任何表面细节。必须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火星应使用清晰锐利、对比度高的望远镜。长焦距的折射望远镜最好,其次是长焦距的反射望远镜。用10厘米左右口径的折射镜,可以看到火星上一些大的表面特征,还可以发现火星极冠的变化;用15厘米口径的折射镜,或者20厘米口径的反射镜可以观测火星表面特征的细节;最理想的是30厘米口径的反射镜,不过一般价格昂贵,业余爱好者很少人有。观测火星时采用的放大率,根据望远镜的口径而定,一般至少为250倍。当然受到大气扰动的影响,放大率最高一般不过400倍左右就可以了。火星大冲时,在我们的望远镜中,火星上有哪些目标可以看到呢?首先是火星地表的特征。火星表面物质的反照率不同,亮度就不同、色泽也深浅不一,那些位置相对固定的表面特征是我们观测的首要目标。一般有:明亮的火星南极冰盖,火星上大部分是比极区暗淡,呈现亮橙色的区域,人们习惯称之为“大陆”,还有一些暗淡的大条纹和斑块,这些表面特征一般都有各自的名称,便于定位。

    其次火星的大气现象也十分有趣。主要有黄色的尘埃云和白云。白色云的形状很多并且经常变化,值得我们时时监测,有时我们能看到覆盖整个火星表面的黄色尘暴,这是火星所特有的。

    拍摄火星照片可以客观地记录火星。一般需要长焦距的镜头或者望远镜,这还不够,最好再使用2×或3×的增倍镜来增加焦距,或者利用高倍目镜,后面接上相机进行拍摄。

    如果使用胶片摄影,可以选择感光速度比较高、颗粒细腻的胶卷。例如柯达的TP2415黑白胶卷,或者400度的彩色反转片等,曝光0.5~3秒(需要亲身试验),但是一般需要用自动跟踪设备来保证火星成像清晰。普通的家用数码相机就可以用于拍摄火星,而且可以达到和超过大多数胶片的拍摄水准。还有许多爱好者使用价廉物美的计算机摄像头来拍摄行星图像,尽管拍摄的单幅图像不够好,但通过软件对大量集中拍摄的独立画面进行叠加,最终可以得到很好的行星照片。

    我们有幸在有生之年近距离地观察火星,多么难得。就让大家抓住时机,行动起来,关注我们的近邻,这颗红色的星球。

    巨大黑洞的奥秘

    在北斗七星的旁边,大熊座的“熊头”附近,有一个形状不伦不类的M82星系。直径达1200万光年的M82星系,有一条黑色缝隙横贯其中,所以它得到了一个“破裂星系”的绰号。这条黑色缝隙实际上是一个由混杂尘埃的气体构成的,而M82星系本身是一个标准的“透镜”型星系。M82星系具有显著的特征,其中心部位以超过别的星系数千倍的速度诞生着新的恒星。最近在被称为“星爆”的M82星系中,天文学家发现了奇异的天体。

    1997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使用X 时线观测卫星发现M82星系内的一个天体,从非常有限的空间发出大量X 射线,这个天体主要放射3000电子伏特的高能X 射线,其光度达到太阳全部光度的千万倍。为了搞清这个天体的真实面目,科学家立即着手进行了反复达9次的观测,对可信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个天体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其光度就发生了几倍的变化。这个天体光度的变化情况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内华达大学的科学家于1999年同时观测到。它的光度变化的直接原因目前还无法确定,但是却为科学家了解这一奇异天体的本来面目,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因为根据这些数据能够算出这个天体的大小,它的直径约为太阳与地球距离的数十倍,也就是说,它的大小充其量相当于太阳系。从如此小的区域内居然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1000万倍的能量,从现代物理学可知其唯一的可能就是黑洞。

    “黑洞”是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天体,它凭着自身的引力把空间中的一切“禁闭”起来。黑洞的大小若用质量相比较的话,那么具有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半径只有3公里。黑洞把一切物质吸入,连光都不可能逸出。而M82星系中的黑洞却喷释出大量能量,这的确是异乎寻常的。事实上,当物质被吸入黑洞的“地平线”下之前,黑洞极强的引力场引起了超高速运动,由此释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与水力发电相似,在水力发电中,下落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对黑洞来说,因引力下落的能量由于摩擦转变为热能,并最终转变为光能。事实上,对被称为“X 射线双星”的天体的观测表明,气体被吸入黑洞后释放出的是光放射。黑洞是与中子星或是巨星构成彼此绕转的双星,从巨星流出的气体在旋转着落入黑洞或中子星时,会放出大量X 射线。在这种情况下黑洞具有太阳的质量,若具有8倍于太阳的质量,那便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存物。中子星是仅由中子构成的天体,比黑洞要大上数倍。

    迄今为止已知的X 射线双星系统最亮者达到太阳光度的100万倍程度,M82星系发现的X 射线天体在此基础上又增高了10倍。由此估计这个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的460倍到最大为1亿倍。总之,这个黑洞的质量很可能远远超过了太阳。这说明,在M82星系发现的是待确认的黑洞,而不单纯是超新星爆发后残存物。

    M82星系发现的待确认黑洞在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巨大黑洞起源的时候,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小行星“吻”地球的奥秘

    美国天文学家最近宣称,一颗直径为400米的小行星将在20年后的某天,有可能与地球表面相擦,从而危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天文学家经过观察后认为,这个被称为“阿波非斯”的天体确实如美国天文学家所称,将于2029年4月13日,与地球擦肩而过,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1/10,而欧洲、非洲和亚洲两部则是“阿波非斯”最有可能的碰擦处。

    现在,各国的天文学家都在详细记录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和它与地球接近的进度,以判断它是否存存撞击地球的几率。记录显示,“阿波非斯”将在2007~2012年之间,开始进入接近太阳的轨道区。而一旦“阿波非斯”进入这一轨道区域,天文学家将无法正常观察它的行踪和动态。

    为此,世界天文学家最近共同商议,准备策划一个自由航天任务,在2013年或者2014年之前,为“阿波非斯”装上一个无线电发射机。天文学家便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跟踪观察这颗小行星,从而作出更加精确的判断。美国航天局专家还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发送一枚核能火箭,破坏或者大幅度地改变“阿波非斯”的运行轨道。

    火星上的奥秘

    火星在太阳系中离地球较近。它曾有过河流、海洋,还有和地球一样的大气层。它是一个充满着神奇与奥秘的净土。从19世纪起,它就吸引着众多的天文学家们的注目。

    人类进入20世纪,跨入太空时代,对火星上的观察更前进一大步。美国、苏联曾向火星发射过多种卫星,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如今的火星是一颗既冷又荒凉的行星,表面温度在—60℃,即使有水存在,也永远保持冰冻状态,加上空气稀薄,缺乏臭氧层,致使紫外线直接射入星球地面,使任何生物难以存在。这是科学家们坚信不移的。

    最近,美国的科学家们断言:他们从火星上的一块陨石中发现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确切证据。美国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戴维·梦凯博士的领导下,利用一台光学显微镜和一台功效很强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火星陨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火星上细菌的矿化残留物体积与地球上发现的细菌相似。这一点是证明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新证据。

    1994年,美国发射的“火星观察者号”准备在火星上作实地考察。但在进入火星轨道时突然失踪。俄罗斯在最近几年里,发射了多枚火星探测装置,只有两枚在火星上着陆成功。就在美国“火星观察者号”失踪的前13天,将拍摄的两张震惊世界的照片传回地球。一张照片是火星上的一座巨大的人头雕像。它是从火星上空另一个角度近距离拍摄的。另一张照片更令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照片上竟出现一只巨大无比的鱼形太空生物。它长着一条鲸鱼般的大尾巴,扁圆状身躯,金鱼一样的大眼睛,张着三角形的大嘴。背景上充满着大大小小闪烁着的宇宙星光。

    美国航天局的专家们认为:在对火星的考察进入关键时,发生“火星观察者号”失踪和地面接收到它发回的“太空鱼怪”照片两件事并非偶然。有人认为:“火星观察者号”的神秘失踪,可能是火星上的智慧生物将它击落。“太空鱼怪”可能是火星上的智慧生物制造的一种用特殊动物外貌作伪装的大型宇宙星际母舰。

    早在15年前,美国航天局科学家们研究“海盗号”和“维京一号”火星观察卫星发回地球的数千张照片。科学家们在照片上发现多张矗立在火星上的巨大狮身人面像。研究人员用计算机处理了两张不同角度拍摄的火星照片,结果清晰地显现出人像的眼球,和半张着嘴巴的牙齿。

    计算机精确地算出狮身人面像的大小,从头顶到下巴为1.5公里,宽1.3公里。要制造出这样巨大的塑像,只有高智慧生物才能办到。

    俄罗斯的火星观察卫星也拍摄到了巨大的狮身人面像。俄罗斯的著名太空学者阿温斯基博士向记者们展示了几张从火星观察卫星上发回的照片。就在巨大的狮身人面像7公里处,有11座金字塔,4座大的,7座小的,简直是一座城市。

    经过计算机的整理分析,在金字塔附近有19座建筑物,还有道路和奇怪的圆形广场。建筑物的尺寸都很巨大,最大的中央金字塔几乎相当于埃及最大的河普斯金字塔的10倍。直径达一公里的圆形广场究竟是什么?是航天器发射场,还是加速器试验场呢?但有一点是无疑的,这座城市已荒废了许多年,如今已无人居住。

    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在“维京一号”火星观察卫星发回的数千张的火星照片上,发现了几张巨大无比的“人脸”像,非常清晰。照片上显示着一个人的面部,眼睛、眉毛、头发、嘴唇和鼻子十分清楚,就连两个鼻孔都能看见。这是一位长相英俊、潇洒的男性脸,因为它嘴唇上有胡须。这张照片的出现,不能不引起美国科学界的震动。

    火星是一个早已变成一片荒漠的世界。那里没有空气、水,气温低得不可能使任何生物生存。据计算这“人脸”的面积约有100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巨幅“人脸”像又是谁造的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因此,有些科学家们怀疑,这些“建筑物”、“人脸”照片是有些人恶作剧,伪造出的,通过美国太空总署的宇航微波接收网络传来的,目的是故意开个玩笑,让科学家们震惊、瞎忙活、乱猜测。为此,美国太空总署在1989年聘请了一些优秀的计算机专家对“人脸”、“建筑物”照片作分析、鉴定,让人识别真伪。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萨姆兰尔教授动用最新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对“人脸”、“建筑物”、“狮身人面像”等照片作分析,确定了这些照片确是从“海盗号”和“维京一号”火星观察卫星上发回来的。此外,还发现“人脸”、“狮身人面像”、“建筑物”照片,并非光影上的错觉,而是一个个庞大的实体!布兰登博士认为:那些“人脸”、“建筑物”照片是数百万年前,曾在火星上出现过文明的一个标志。显然那个文明已在火星上消失了。但它留下了永恒的标志。

    奇怪的是从1992年9月开始,从火星上拍回的照片,那张“人脸”突然消失,变得无影无踪了。此事使火星文明之谜,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图像会忽隐忽现呢?1997年7月4日,美国“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当时数百万美国电视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待着“火星探路者号”从火星上传回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但令人遗憾的是,“火星探路者号”在火星着陆和“外来者号”漫游车在火星上行驶的镜头虽已向观众播放,但另外一个震惊世界的场面并未向观众们播放。“外来者号”漫游车上的摄影机镜头上清晰地出现了一艘酷似地球上的诺亚方舟的高大船体,它半埋在一片沙滩上。

    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立刻接到一道严格的命令:“在官方当局尚未决定向社会公众发布这一令人绝对难以置信的震惊世界的新闻之前,必须守口如瓶!”

    而美国航天局的一个工作人员却把这张“火星诺亚方舟”的照片转交给一位天文小组的负责人。这位天文学家认为: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的“火星诺亚方舟”照片是昔日火星上曾发生巨大洪水、天然灾害悲剧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这场大洪水给火星上的智慧生物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97年7月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在火星上登陆,并由“外来者号”火星漫游车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的过去和地球一样有空气、河流、海洋,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如今火星是一片荒漠、空气稀薄,没有水,温差极大,无法生存。火星上的智慧生物要么离开,到火星附近的星球上去。要么火星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潜居于地下,建造地下独立的生活圈。他们可利用太阳能、核能燃料等各种能源,建造地下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生物庄园。那里完全可以绿树成荫、百花齐放,有城市和乡村,这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需要火星人数千年的精力。可想而知,如果确有火星人的存在,他们在航天技术、无线电技术、建筑、光束、能源、环境生存等科技领域,将远远超过地球人类的水平。

    美、俄两国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火星变成一片荒漠,失去大气层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它是慢慢毁灭的,从一个有河流、有海洋、有四季气候的行星变成一个冰冷的不毛之地。这就是说:如今发现的这些火星上的建筑物是在数百万年之前,火星人建造的。如今科学家们尚不清楚,这些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能够维持数百万年不变。由于尘暴,五千至一万年内道路本来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从道路上看,照片上清楚地显示,道路铺得平整、宽阔。有的道路故意修得绕过陨石坑。为什么道路数百万年没给尘暴埋没呢?这说明火星人当年的建筑技巧已经十分高超。

    要破译火星之谜,尚有待科学家们登上火星,实地考察,美国计划在2020年派人登上火星,在火星上建立地球人类基地,仔细深入考察火星,希望能取得成功。

    日月并升探秘

    离杭州82千米的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鹰巢顶上曾见到的“日月并升”现象至今仍是个谜。这种现象,不但在当地世世代代流传,在明代古书上也有描述和记载:太阳和月亮重叠在一起,同时从钱塘江面升起;太阳的直径略大于月亮,周围一圈呈血红和清蓝色光环;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出现一个暗灰色的月亮,围绕着太阳,一会儿跃向太阳左边,一会儿跃向太阳右边,一会在太阳上边,一会儿又在太阳下边;当月亮穿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为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未被遮盖的部分则呈现出现黄色月牙儿形状。月影和日轮一起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消失。但是这一天下奇景,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湮没了千年。直到1980年杭州大学的冯铁凝先生从古书中发现后,于当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终于和武林中学的谢秉公老师有幸见到了太阳和月亮在清晨并升的奇景。这一消息传开,引起了很多人兴趣,每年十月初一清晨,少则一二千人,多则四五千人观看奇景。

    日月并升的过程有几种情景:①日月合为一体同时从海(钱塘江)上升起,太阳和月亮重叠,但太阳直径略大于月亮;②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边出现一个暗灰色月亮,团结着太阳,一忽儿在太阳右边,一忽儿又跃在左边,一忽儿又在太阳上面,一忽儿又在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③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着月影一起跃动;④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阴影呈月牙形;⑤月影在日轮中一起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月影消失。

    日月并升现象,最短只有五分钟,长的三十一分钟,一般十五分钟,每次出现的景观,又不完全一致。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能解释。

    山海经说:在东海之外,甘水河流经的地方,帝舜的一个叫羲和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在大荒之中,有座山叫日月山,这是天门的转轴,也叫吴姬天门山,是日月降落的地方。帝舜的另一个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有十二座山是十二个月亮躲藏的地方;常羲每天放一个月亮出来,十二个月亮按日值班。

    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尚无科学的解释。

    白天突然变成黑夜探秘

    在晴朗的白天,突然间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黑暗。它既不是日食,也不是发生在龙卷风之前,而是区域性的暂时情况。这种现象在中国曾多次发生。194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我国辽宁省班吉境内,晴朗的天空突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天好像要塌下来似的。人们惊慌失措,呼天抢地。大约1个小时后又恢复了光明,人们才渐渐地平静下来。青岛也曾出现过白天突降夜幕的奇特现象。一天上午11时,阳光高照的天空渐暗,阴云密布。至12时许,黑云压顶,天地间一团漆黑,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众多行人措手不及,纷纷避往沿街店铺。街上顿时“万家灯火”,路灯齐放,过往车辆车灯大开。这一现象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极光形成探秘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光。其色彩斑斓:有紫红色,有玫瑰红,有橙红色,也有白色和蓝色;其形状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像空中飘舞的彩带,有的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有的像帷幕,有的像柔丝,有的像巨伞。这种大自然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就是极光。

    1957年3月2日夜晚,人们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上空观察到了这种离奇的光变。7点多钟,西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稀有的彩色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不久,光线渐渐模糊而形成幕状。尔后,彩色逐渐变弱,到8点30分消失。但10点零3分,这一情景又再次出现。

    令人惊奇的是,在同一天晚上7点零7分,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背后的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像山林起火一般。红色的天空里射出很多片状,垂直于地面形成白而略带黄色的光带。渐渐地,这光带变成了银白色。这些光带呈辐射状,逐渐向天顶推进。各光带之间呈淡红色,并不断忽明忽暗。光带的长短也不断变化。7点40分左右,光带伸展到天顶附近,这时的光色最为鲜明,好似一束白绸带,飘扬在淡红色的天空中。大约10点,景色完全消失。

    极光有时被称为北极光或南极光,其实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在北极出现的极光被称为北极光,在南极出现的极光被称为南极光。我国的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曾经出现过极光,只是非常难得一见,甚至比海市蜃楼还不容易看到,但在南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极光出现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极光是天空中一种奇特的自然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超高层大气物理现象。在南、北极的高空,大多位于100公里以上,在漫长的极夜或极昼时,常会出现鲜艳的极光。

    用来形容极光的词很多,但无论用哪一个都难以表达出极光的神奇和美妙。极光是令人神往的自然奇观,是南极和北极最为瑰丽的景色。在南极的漫漫长夜,有时几乎整个天空都是一幅南极光的美妙景象,极光时而像高耸在头顶上的美丽的圆柱,突然变成一幅拉开的帐幕,以后,又迅速卷成螺旋的条带;有时,极光就想传说中天女手中漫舞的长长的彩色飘带,有时变化迅猛,形状转瞬即逝,有时又像天边一缕淡淡的烟霭,久久不动;有时似漫天光箭从天而降,几乎举手可触,有时又像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令人望而生畏。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距离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里。这在南极的种种景象中,再没有比这更壮丽的了。

    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极光给在南极洲越冬的科学家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减低了漫长冬季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压抑。极光的亮度有强有弱,强极光的亮度可以把考察站建筑物的轮廓照亮,甚至照出物体影子。

    极光的形成如同日常所见到的氖气灯管一样,灯管中稀薄的气体受到带电粒子的强烈碰撞因而发光,而极光就是高空大气中的一种发光过程。具体地说,极光是太阳放射出大量的质子和电子等带电微粒,这些微粒以高速度射进地球外围的高空大气层里,同大气层中的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和分子进行剧烈地碰撞,而激发出来的光。极光出现的高度一般在离地面100~500千米的高空,实际上在那里的空气是十分稀薄的,只有人造卫星可以在这一高度经过。

    那么,为什么极光只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频繁出现呢?人们知道,地球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它两端的磁极,也就是地球磁场的磁南极、磁北极分别在南、北极地区。当太阳放射出来的大量带电微粒射向地球时,受到地球南、北磁极的吸引,纷纷向南、北极地区涌入,所以,极光就集中出现于南、北极地区。

    黑洞正在吞噬着恒星的奥秘

    天文学家表示,一个超大规模的黑洞正在利用其巨大重力作用拉长、撕裂并吞噬着一颗恒星。天文学理论早就预测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但由两个天文台提供的观测数据却是第一次提供了坚实的观测证据。起初,一个距离地球7亿光年之外的星系中心所释放出的强烈X 射线引起一个国际天文小组的关注。天文学家认为,一颗恒星被加热到数百万度高温的气体在坠落到黑洞时产生了这一X 射线爆发现象。这个黑洞位于接近RXJl242—11星系的中心区域,估计质量是太阳的1亿倍以上。

    天文学家认为,一颗接近太阳大小的恒星受到另外一颗恒星的作用改变了轨道并开始靠近黑洞,在黑洞的强大重力作用下,这颗恒星被拉伸、撕裂。这一效果与月球在地球上产生的海洋潮汐现象相同,但更加剧烈。这个黑洞吞噬了这颗恒星约1%的质量,并将剩余部分抛向宇宙空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院的天文学家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大卫王与巨人哥利亚之战”,可惜结果是大卫王失败。

    天文学家观测这一情景动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以及欧洲宇航局的XMM—牛顿X 射线天文观测站。天文学家预测这一现象在一个典型星系中大约每10000年发生一次。

    天文学家此前已经观测到许多类似的X 射线爆发,但每次都没能将其定位于黑洞潜伏的星系中央区域。新的观测结果也表明,在黑洞周围的X 射线爆发是其标志性现象。

    海面上生“海火”的奥秘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出现了奇怪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就象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夜晚,亮光再次出现,而且亮度较前日加大。以后各日夜晚,亮度还逐日加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如同灯光照耀,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这种海水发光现象,被称之为“海火”,它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之后。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出现过发光现象。更早一些,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底下出现了三四个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前进,色泽青紫。后来是互相撞击的浪花搅碎了这些圆形发光物。

    “海火”是怎样产生的?一般认为,这与海里的发光生物有关。水里的发光生物因受到扰动而发光,是早为人们熟知的现象。这些生物种类繁多,除甲藻外,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虫、水熄、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它们发出异常的光亮——“海火”。

    一些学者却持有异议。他们指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扰动,却为什么不产生“海火”?美国一些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一股电子流,电子流激发周围气体分子发出微光。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能使水发光。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广泛出现的岩石破裂,足以使人感到眩目耀眼的光亮。所以,他们认为,地震“海火”的产生与这种机制有关。但海啸发生时(地震海啸除外),并没有大量的岩石爆裂,“海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些人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多种成因,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两种成因。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成因。究竟还有些什么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恒星吞食行星的奥秘

    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一颗围绕巨大恒星运转的行星,在短短几千万年里,它就可能被自己围绕运转的恒星所吞食。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科学家使用安装在智利拉塞拉天文台望远镜上的先进摄谱仪,分析了代号为HD47536的恒星光谱的变化,发现了这颗行星。

    恒星HD47536距地球398光年,直径为3300万公里,比太阳大得多。在人们已经发现拥有行星的恒星中,按发现先后次序,它是第4颗比太阳大的,也是最大的一颗。科学家发现的这颗行星质量为木星的5~10倍,在离恒星约3亿公里外的轨道上运转,公转周期712天。这一恒星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正在膨胀。在未来几千万年的时间里,恒星的高热辐射将“剥掉”这颗行星的大气层,使它变得炽热无比。最终,当这颗恒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它将完全把这颗行星吞食。这在宇宙尺度上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天文学家们称,太阳也属于这类恒星,只不过目前太阳还处在漫长的稳定期内。

    这一发现拓展了人们在大恒星周围寻找行星的能力,并为天文学上的一些其他问题提供了线索。例如,科学家在这颗恒星的光谱中发现了锂元素的踪迹,而锂元素在恒星中是会迅速消耗掉、不应该存在的。在此之前有理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恒星刚刚吞食了一颗行星,新发现为这种假设提供了依据。

    泰坦尼克船长失踪再现探秘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一些勇于探索自然之谜或超自然现象的学者们掀起了一场“神秘失踪与再现”和“时空隧道”的研究热,这可能与最近出现的“泰坦尼克”号两位失踪近80年后又再现的幸存者有关。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超级游轮在首航北美的途中,因触撞一座漂浮流动的冰山而不幸沉没,酿成死亡、失踪达1500多人的特大悲剧。80余年过去了,正当人们对它已经淡忘时,却又连连爆出了惊煞世人的新闻。首先是美国的《太阳报》于1993年8月上旬公开了一则“史密斯船长再现2周年秘闻”的消息。接着,大报小报争相对失踪再现的异象奇闻作了大量报道。于是乎,神秘的“时空隧道”成了当今又一热门话题。

    报道说,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北大西洋的冰岛附近发现并救起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时失踪的两名幸存者。这两名失踪者神秘再现的经过是这样的:1990年9月24日,“福斯哈根”号拖网船正在北大西洋航行,在离冰岛西南约360公里处,船长卡尔·乔根哈斯突然发现附近一座反射着阳光的冰山上有一个人影,他立即举起望远镜对准人影,发现冰山上有一位遇难的妇女用手势向“福斯哈根”号发出求救信号。

    当乔根哈斯和水手们将这位穿着20世纪初期的英式服装、全身湿透的妇女救上船,并问她因何落海漂泊到冰山上等问题时,她竟然回答:“我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名乘客,叫文妮·考特,今年29岁。刚才船沉没时,被一阵巨浪推到冰山上。幸亏你们的船赶到救了我。”“福斯哈根”号上的所有船员都被她的回答弄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她是发高烧说胡话?

    考特太太被送往医院检查时,发现她除了在精神上因落难而痛苦外,其他方面的健康状况良好,丝毫没有神经错乱的迹象。血液和头发化验也表现她确系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疑问,难道她从1912年失踪到现在,竟会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海事机构还特地查找了“泰坦尼克”号当时的乘客名单记录表,确认考特太太登上了这艘豪华游轮。这太离奇怪诞了,以致人们无法用科学常理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难道她真的一直存在于所谓的“时空隧道”中?正当人们为此而争论不休时,另一件奇事又发生了。

    1991年8月9日,欧洲的一个海洋科学考察小组租用的一艘海军搜索船正在冰岛西南387公里处考察时,意外地发现并救起了一名60多岁的男子。当时,这名男子安闲地坐在一座冰山的边缘,他穿着干净平整的白星条制服,猛吸他的烟斗,潮湿的烟丝冒出浓烈的白烟,双目眺望无际的大海,脸上显示出一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表情。但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失踪近80年的“泰坦尼克”号上鼎鼎大名的船长史密斯,并几次拒绝对他的援救。

    著名的海洋学家马文·艾德兰博士在救回史密斯船长之后,告诉新闻记者说,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会比此事更让他吃惊。他不知道在北大西洋那儿发生了什么,被救的人并非行骗之徒,而是“泰坦尼克”号上的船长,是最后随船一起沉没后失踪的人。更为惊奇的是,史密斯虽则已是140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像位60岁的人,而且在他获救时,一口咬定是1912年4月15日,并几次劝阻救助人员不要救他,船既然已被冰山撞沉了,最后的气浪把他抛到了冰山上,他这个船长也只有与冰山共存了。

    前不久,欧洲的一些新闻机构也对此作了透露,声称救援者弄清这位英国人史密斯是“泰坦尼克”号的船长,获救后被急速送到了奥斯陆,随时又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精神病心理学家扎勒·哈兰特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后,认为他的生理和心理很正常。哈兰特博士曾于1991年8月18日的一个简短新闻会上指出,通过保存在航海记录中的指纹验证,可以确认他的身份就是船长史密斯。

    此事该如何解释?欧美的有关海事机关认为,史密斯船长和考特太太均属于“穿越时光再现”的失踪的人。

    据此,一些专家推测,可能海上仍有盲目漂流的幸存者在等待着人们去寻找。因为神秘失踪后又再现的事件,历史上记载的不乏其例。

    冥王星外探秘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类似星球的新物体。其位置在冥王星外5亿公里的地方。它正围绕太阳旋转,每288年转一圈。这个新发现物体的直径约1280公里,为地球直径的十分之一,是自72年前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的最大发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布朗及其同事特鲁希略在6月4日发现的。布朗对BBC 记者说,“它的确非常之大”,“其大小是所有小行星的总和”。布朗和他的同事是用加利福尼亚帕洛玛天文台的望远镜发现的,后来又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进行了研究。天文学家将这个新物体暂时取名“夸欧尔”,编号为“2002LM60”。

    火星地貌的奥秘

    火星是一个直径为6787千米的寒冷荒芜的星球在沙砾遍地、荒凉沉寂的火星表面,遍布陨星袭击后因撞击形成的坑坑洼洼。它的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它们多达数千条,长度从数百千米到1000千米以上,宽度也可达几千米到几十千米,蜿蜒曲折,纵横交错,极为壮观。它们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区域附近。河床的存在使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干燥异常的火星曾经有过大量的水。火星上最壮观的特征是位于南半球的大峡谷其中尤以水手谷更为突出。

    水手谷由一系列峡谷组成,绵延5000米以上,宽500千米,深也达到6千米左右,这样的峡谷是地球上任何峡谷无法比拟的。奥林匹斯火山更为神奇,这个直径达600千米的大火山口竟比周围地区高出26千米,是地球上珠穆朗玛峰的3倍。像水手谷和奥林匹斯火山这样的地貌,在整个太阳系里都是绝无仅有的。火星两极有白色极冠,是干冰和水冰,水冰如果全融化,可在火星表面形成10米的均匀水层。

    萨西斯高原突起的部分,由三座巨大的“盾构”火山围绕:阿西亚火山、帕沃尼斯火山和阿克拉乌斯火山——这些火山被称为“萨西斯火山群”“二分线”是一条富于戏剧性的分界线,将火星南半球火山熔浆形成的高地与北半球熔浆较少的底地分开。直径是30千米的深坑,93%位于这条线的南面,包扩巨大的阿吉尔、埃拉斯、伊斯迪斯深坑。它们都是火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刻与小行星碰撞所形成的,今天可作为研究火星历史的线索。

    火星北半球的底地,被称为是由于其外壳厚度下降3千米的缘故。它不可能是天体对北半球的直接撞击而引起的,相反,更可能是对南半球的破坏性撞击的结果。埃拉斯平原的隆起地貌覆盖这一层火山岩。这是它和直径100千米的天体直接相撞引起的。“埃拉斯”撞击造成的巨大动能,可能促进了位于另一半球的萨西斯隆起地貌的形成。从高原的东端裂出条条深谷其宽度达到火星周长的四分之一,最终形成了“水手谷”那条可怕的大裂缝。

    月球探秘

    月球曾发生过不少无解的现象,数百年来的天文学家不知已看过多少次了。1671年,三百多年前的科学家卡西尼就曾发现月球上出现一片云。1786年4月,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塞尔发现月球表面似乎有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认为月球在过去三十亿年来已没有火山活动了,那么这些“火山”是什么?

    1843年曾绘制数百张月球地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史谷脱,发现原来约有10公里宽的利尼坑正在逐渐变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个小点,周围全是白色沉积物,科学家不知原因为何?1882年4月24日,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亚里斯多德区”出现不明移动物体。

    1945年10月19日,月面“达尔文墙”出现三个明亮光点。

    1954年7月6日晚上,美国明尼苏达州天文台台长和其助手,观察到皮克洛米尼坑里面,出现一道黑线,过不久就消失了。1955年9月8日,“泰洛斯坑”边缘出现二次闪光。

    1956年9月29日,日本明治大学的丰田博士观察到数个黑色物体,似乎排列成DYAX 和JWA 字形。1966年2月4日,苏俄无人探测船月神九号登陆“雨海”后,拍到二排塔状结构物,距离相等,依凡桑德生博士说:“它们能形成很强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记号。”伊凡诺夫博士从其阴影长度估计,大约有15层楼高,他说:“附近没有任何高地能使这些岩石滚落到现在位置,并且成几何形式排列。”另外,月神九号也在“风暴海”边缘拍到一个深洞穴,月球专家威金斯博士因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 坑发现一个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这些圆洞是通往月球内部。1966年11月20日,美国轨道二号探测船在距“宁静海”46公里的高空上,拍到数个金字塔形结构物,科学家估计高度在15至25米高,也是以几何形式排列,而且颜色比周围岩石和土壤要淡,显然不是自然物。1967年9月11日,天文学家组成的蒙特娄小组发现“宁静海”出现“四周呈紫色的黑云”。

    这些奇异现象,不是一般的外行人发现,全是天文学家和太空探测器的报告,这是否意味着:月球上有人类未知的神。

    皮硝洞探秘

    中英联合探险队发现了兴隆一带最美丽的峡谷和最大的山洞——皮硝洞。

    当探险队的车顺着奉节新贺乡新街的盘山公路前行时,一条大峡谷展现在众人眼前:陡峭的绝壁几乎是垂直的,几座山之间夹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峡谷,云雾轻笼,两栋民房静卧苍翠之间,远处,奔腾在谷底的桃源河似一条细线直泻山谷尽头的菜子坝水电站。探险队的安德鲁·伊文思先生忍不住赞叹,他说这是兴隆一带最美的峡谷。

    探险队按照预定计划在黄昏时分攀上了位于半山的皮硝洞(皮条洞),在洞口发现了前人炼硝留下的遗址,五个圆形的大硝坑,还有蓄水池,做饭用的灶台等,估计年代至少在五十年以上。探险队在废弃的硝坑遗址开火做饭,露营,第二天清晨六点,被阵阵寒气冻醒。

    探险队顺着通道往里走,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有80多米宽,140多米高。沿途又发现了七个大硝坑,前人做饭用的油壶被遗弃在石缝里,洞里洁白的钟乳石柱。石笋随处可见,清澈的大水塘几近干涸,一条地下河由两股小水流汇合而成。

    顺着其中的一股水流的来向,从石缝里钻上去,发现了三个大厅,厅里立着三条大石柱,有的长在15米以上,弥足珍贵。贴着岩壁,由流水冲刷石灰岩壁形成的景观非常奇特:一层层的石坝拦住一层层的水,仿佛一层层的田地悬挂在壁上,这就是被徐霞客称为“仙田”的流石坝。探险队为拍摄燃放的烟雾悬在半空弥久不散,更为它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

    抢险队在深入300多米后无法前行而折回。安德鲁先生在兴隆一带连续几年探洞的经验,他认为这是兴隆一带最大的洞,景观很奇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天下第一裂”探秘

    中国目前最长最窄的“一线天”景观,在湖南永兴县被发现。这个号称“天下第一裂”的“一线天”景观距永兴县城二十公里。地质专家说,它是二百五十万年前地壳运动产生裂缝后,经水流冲刷形成的摩崖双耸夹壁。该景观全长三百五十六米,最宽处零点六米,最窄处零点四米,高差三十米,呈南北走向,仅容一人侧身而过。景区苔藓植被茂密,多条溪流环绕,流水终年不断。中国地理学会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黄进教授考察后认为,这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长、最窄的“一线天”,在国外也十分罕见。

    黑洞神奇魔力的奥秘

    浩瀚的宇宙高深莫测,无奇不有,其中最神秘的天体莫过于黑洞。这种“怪物”比森林中的老虎更凶猛,不管是什么东西,一旦进入它的势力范围,都会被吞吃掉,连骨头也不吐出来。而且它还穿上了隐身衣,谁也看不见它,即使你用强光照射,用雷达探测,仍然找不到它的踪迹。这种“怪兽”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奇特天体。

    黑洞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这需要从引力谈起。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世界跳高冠军,也不可能一蹦就跳到月球上去,其原因是地球有强大的引力。这种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也取决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地球质量有60万亿亿吨,地球半径为6371公里,所以有很强的引力。

    人类想飞出地球,必须使宇宙飞船达到每秒11.2公里以上的速度。而太阳的引力更大,如果想从太阳表面发射宇宙飞船,飞船的速度至少要达到每秒618公里,才能挣脱太阳的引力,飞向另一颗恒星。万有引力随距离缩小而明显增强。假如太阳不断地收缩,其半径便会不断地缩小,而物质密度却不断增大。如果太阳的半径从现在的70万公里收缩到3公里,太阳就变成一颗超高密的天体。虽然其质量不变,仍为2000亿亿亿吨,但其半径距离却缩小了20多万倍,此时每秒30万公里的光线也无法从太阳表面射出,这样太阳就变成了一个黑洞。

    也许有些读者担心,如果太阳变成了黑洞,人类不是很危险了吗?实际上不必担心。科学研究表明,太阳是不会变成黑洞的,只有3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在晚年消耗掉内部的核燃料后,才会在自身的强大引力作用下坍缩,变成恒星级的黑洞。

    如果将宇宙空间想象成一张平铺的悬空的大纸,具有弹性且不易破,其四角用线拉住,那么任何放在上面的物体都会使之产生凹痕,物体越重,凹痕就越深。如果一个物体重量不变,体积越小,凹痕越深。假如将地球放在上面,那只有浅浅的凹痕。太阳会比地球的凹痕稍深一些。像黑洞这样既小又重的超高密天体就会带来极深极深的凹洞。宇宙中不仅有几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还有更大的黑洞。我们知道地球与其他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又带着九大行星在银河系公转。整个银河系有着1000多亿颗恒星,它们是太阳的“兄弟姐妹”,天文学家推测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大黑洞,质量为300万个太阳质量。这个大黑洞还不算宇宙中的巨洞。我们知道,在银河系以外还有上千亿个银河系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星系,在其他星系中还会有巨大的黑洞。

    除了巨型黑洞外,还有微型黑洞。人们常说明察秋毫,秋天动物新生的细毛已经是十分细小了,其实微型黑洞比起秋毫还要小得多,它只有一万亿分之一毫米,相当于最小的氢原子中的原子核大小,连电子显微镜也无法找到,然而它却比一座大山还重。当代世界级物理大师霍金在微型黑洞的研究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看来,宇宙实在是太神奇了,已超过神话中的一些想象。像《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这样一根小棍子怎么可能有上万斤重呢?而宇宙中这种物质却真的存在,而且还要重得多。

    火星火山上空神秘云雾探秘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天文学家根据NASA 火星全球探测器拍摄下的照片发现,火星上一座巨型火山上空有一团巨大的螺旋状云雾,天文学家表示,不清楚这团云雾已经形成了多长时间。

    天文学家表示,这团云雾可能由尘埃粒组成,其呈螺旋状盘旋的原因是火山坑上方的风向时而发生变化。

    天文学家称,同一地区几天来也出现了类似的云雾,但他们不清楚这些云雾属于一大团当中的一部分还是每天下午独立形成的单个云雾团。

    NASA 火星全球探测器于1996年发射升空,该探测器已经对火星的整个地表、火星大气甚至包括火星内部进行了研究。到目前为言,该探测器搜集到的有关火星的数据比其他所有火星探测器搜集数据的总和还要多。

    日月掩土星探秘

    在地球上看,火星是一颗红色的行星,在中国古代称其为“萤惑”。“火星大冲”指的是火星、地球在经过近日点,火星、地球、太阳三者成一条直线,且火星最接近地球。在“大冲”前后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是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机,其亮度可与明亮的木星相媲美。若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可观赏到火星表面迷人的色彩变化。这种“冲日”每隔2年零50天左右就会出现一次。但“大冲日”的时间相对较长,再加上低空气象变化阻碍视线的原因,使这种天象的确难得一见。

    太空中“通往天堂的阶梯”探秘

    相信科学的人都知道,天文学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到通往天堂的阶梯,但是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哈勃望远镜却仿佛让人类看到了这样的盛景,它拍摄的图片显示在一颗“垂死”的星体周围围绕着梯状结构的星云。

    通常科学家将这类星云称为红矩形星云,因为从地面天文望远镜看去,它呈现出矩形结构,颜色为红色。但由于大气层的遮掩,科学家从地面天文望远镜对这一星云进行观测受到了诸多的限制,而这次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则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该星云此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新特性。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显示,红矩形星云并非矩形,实际上它呈现出一种X 形的结构,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构成星体内核的气体和尘埃挥发所致。挥发出来的气体向星体相反的两个方向喷射,最终我们就看到了这种类似于将两个冰淇淋尖端接在一起的X 形结构。更令人关注的是,在星体周围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结构,使得整个星云看起来就象一张蜘蛛网,这种形状在已知的星云中绝无仅有。

    该星云中心的星体寿命同太阳差不多,不过它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颗恒星的外层物质开始向外界挥发,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星云,挥发的过程早在1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再过几千年,这颗恒星将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热,并开始对环绕的星云产生紫外线辐射。届时该星云中的气体将会反射荧光,它也就从红矩形星云变成为行星状星云。

    不过目前该恒星的温度还不够高,因此环绕在它周围的气体原子也就不会发光,而周围的尘埃分子之所以能被看到是因为它们能反射恒星发出的光。该星云中部分气体分子同宇宙尘埃混合在一起发射红光,因此我们看到它为红色。目前还不能确定到底是哪种类型的气体分子产生了红光,不过科学家们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从星体内核挥发出来的碳氢化合物。

    通过对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高分辨率图片进行分析,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星体中央贯穿着一条暗带。科学家们称该暗带是围绕着星体的由浓密尘埃构成的圆盘投下的阴影,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星体发出的光,我们所看到的是圆盘中尘埃散射的光。天文学家还发现该星云的核心部分实际上是一对伴星,其中每颗恒星的公转周期都是10.5个月。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进行火箭发射时发现一处强烈的红外线辐射光源,并最终发现了这一红矩形星云。它距离地球大约2300光年,在麒麟座的方向。

    神秘的天坑群探秘

    广西百色大石围天坑群中具有集独特奇绝的容洞与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垂直竖井,形成天然的洞底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观。两条地下暗河河流湍急,且冷热相交汇,洞中石笋挺拔丛生,石柱峭然擎天,石帘晶莹透亮,石瀑到处都有,造型组合不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大石围周边村屯又有独特奇绝的百洞、神木、苏家坑、邓家坨、甲蒙、燕子、盖帽、黄猄、风岩、大坨、穿洞等20多个石围,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群”。在“天坑群”的周边,还有冒气洞、马蜂洞、琢木当上洞、下洞、熊家东洞、西洞等30多个溶洞景点及配套的人文景观。

    大石围天坑群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以前,是一块鲜为人知的秘境,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是世界上罕见的宇宙奇观。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考察论证后称乐业县大石围天坑为“天坑博物馆”、“世界岩溶胜地”。

    站在高高的观光台上,眺望堪称世界岩容之首的喀斯特漏斗,其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不言而喻,而站在大石围西峰,眺望山峦起伏群峰连绵的远景,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神奇。

    步入那独特、神秘的地下原始森林奇景之中,那珍稀的花草,罕见的鸟兽,翠绿的树木,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大石围底部深处有纵横交错的地下河流,有姿态万千,神态各异的洞穴钟乳石,也有鱼、蟹等丰富的地下水族,是世间难得一见的洞中美景。

    大石围所在地白岩脚屯,路边花草芬芳,林木浓翠,绿树成荫,且山岭连绵,群峰争奇,富有诗意,令人流连,让人回味。岩溶洞穴观光。溶洞群中那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玲珑剔透的各种类型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精美艺术品,每个洞都有不同的景观,让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