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任何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孩子学习做人,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使他从生活中学习到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在实际生活中又确实需要的知识。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将来的个人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懂交往影响孩子发展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是群体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伙伴,再好的父母都没有办法替代伙伴的作用;第二个是实践性,孩子需要在体验中成长,与小伙伴交往是孩子最初的社会人情实践。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交往习惯很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不但影响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有这么一个故事:

    宁夏有一位叫王希(化名)的高材生,从小就绝顶聪明,得到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践技能测试一等奖,数学和物理成绩也非常好。后来,王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是一件何等荣耀的事情,王希的父母走出去自然也觉得脸上有光。可是,在王希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了,他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消息传到王希的家乡,他的父母一听就晕了过去。多优秀的孩子呀,怎么会犯故意杀人罪呢?

    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王希,在小学、中学阶段,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也不懂得怎么与别人交往。

    到了大学以后,环境变了,王希觉得没有朋友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他希望有朋友,但他不会交朋友。后来,他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这个男同学到哪,他就跟到哪儿,非要跟人家交朋友不可。那个男同学怕男生之间走得太亲近会被人议论,所以不愿意跟他这么接近,后来索性不理睬他了。这让王希非常失落。

    他就偷偷弄来一种剧毒化学品——铊,投到了这个同学的水杯里。这个同学没有防备,喝下了铊水,痛疼难忍。这时候王希良心发现,赶紧把同学送到了医院抢救。在医生的追问下,王希承认自己往同学的水杯里放东西了。经过抢救,这个同学的命保住了,但是休学一年,住院治疗,花了不少钱。

    出院后,这个同学就把王希告上了法庭。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王希的悲剧为广大父母揭示了一个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学会交往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个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孩子,即便学习成绩很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与成功有关的“好东西”,大都是给人缘好的人所准备的。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善于与人交往,人缘差,他即便拥有再高的才华,也只会错失成功的良机。

    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他是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经追踪研究了很多孩子,发现那些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以后却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人,那些存社会上取得了莫大成就的人,学生时的成绩普遍是中上游。一开始,加德纳觉得很费解,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呢?

    经过反复的调查,他才搞明白了其中的蹊跷。原来,那些成绩排名前列的孩子学习虽然很好,但因为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书本上,结果变成了性格有些孤僻甚至怪异的“书呆子”,不善与人相处。当这些孩子踏入社会后,因为不善和别人合作,无法融入团队,往往容易成为集体中被孤立、被排挤的对象,得不到很多的支持与援助。而那些排名中上游的孩于,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豁达大度,喜欢与别人合作,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集体当中,可以借助集体的合力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事半功倍。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老张夫妇俩都没念过多少书,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也没“混”出个名堂。老张干的是钳工,爱人原先是纺织厂的女工,后来下岗再就业,成了公交车的售票员,俩口子吃够了没知识的苦,决心不能让儿子小张“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他们拼命供小张读书。而小张也不负众望,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成绩都相当优秀,最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某名牌大学。

    儿子上了名牌大学,父母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老张夫妇还没为此高兴几天,就接到了小张的坏消息:和同学吵架了。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张,无论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父母处处让着他、护着他,他只需要一心一意读书就行了。

    以前,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在大学里,环境变了,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小张一下子感到非常不适应,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大学住的是集体宿舍,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小张因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派头,在学校里有些吃不开了。

    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小张就把宿舍里的其他7位同学都给得罪了。同学们都有意疏远他,以规避彼此产生矛盾。由于没有朋友,小张形单影只,有事只会给家里打电话,向妈妈诉苦……

    其实,对于那些能够恰当地与别人交往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事情都是一些很容易处理的小事。相互协商一下,彼此退让一下,也就解决了。可是对这个小张来说,因为父母从来没有引导他去掌握这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常识,培养他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能力,导致他不懂人情世故,让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僵境里。从小张身上,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高分低能的“才子”演变成“愁子”的全过程。

    正因为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此重要,难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与得到其他本领相比,我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则说得直截了当:“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此外,善于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感情的交流,更多的快乐。心理学家发现,善于交往的孩子容易形成快乐健康的性格。如果孩子总是被抛弃、被拒绝于集体之外,就会产生孤独感,感情会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感到寂寞、空虚和无聊,始终处于孤独、封闭、退缩的状态,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这种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凡有大成就的人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交往和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应该从小培养起。如果错过了童年这个关键期,它就没有一个深厚的交往经验的积累,养不成一个很好的交往习惯,那今后就是一个麻烦事。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个交流对象,启蒙老师——家长,应懂得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协助、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礼貌”是孩子与人交往的通行证

    “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态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规范。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要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先学会礼貌待人。

    一个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的孩子,必定深受他人的欢迎,对他来说,人际交往说并非难事。反之,一个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孩子,即使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人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礼貌的习惯很重要。

    生活中,孩子不讲礼貌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见人不打招呼、不会礼貌用语、不懂得致谢、在公共场合吵闹等;此外,还有一些孩子用粗话骂同学、去他人家做客随便翻东西……此类行为,让他人不堪其烦。其实,孩子不懂礼貌与家庭教育或多或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首先:家长缺乏引导。在生活中,许多家长能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道谢等,但没有告诉他这样做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孩子缺乏目的指引,自然不会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其次,家长自身的行为缺乏说服力。如果家长平常不注意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这对孩子而言,是强人所难。而如果家长自己有礼貌,家长互相之间有礼貌,之后要求孩子也这么做,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很容易学会了。

    最后,家长忽视了“礼貌”的重要性。孩子年龄尚小,分辨“对”“错”的能力不够强。而家长们往往以为孩子说脏话、乱翻别人东西等都是一些小事情,不需要斤斤计较。只要孩子学习好,这些小问题都可以忽略。于是,在生活中,这些家长对孩子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总抱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正是家长的这种态度,导致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恶劣!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不讲礼貌的行为习惯时,做家长的一定要追究自己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礼貌的习惯是在家长长期的教育与熏陶下形成的。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礼貌的可贵

    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在孩子面前骂人、说粗话;不争抢;给老人让座等,这些行为的影响远比语言更有力。孩子耳闻目睹家长礼貌的言行和举止,不但受到了熏陶,还会更加地服从和尊重家长。

    2.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讲一些礼貌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了解一些起码的礼貌规则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应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哪一种行为是有礼貌的,而哪一种行为是没有礼貌的。比如,在公共场合,安静是礼貌的,吵闹、奔跑是无理的;买东西的时候排队是有礼貌的,反之就是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等行为……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和举止,这样才能慢慢成为一个有礼貌、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3.注重孩子个人礼仪的培养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

    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等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从仪态举止上来说,主要从、站姿、坐姿、行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要求站有站相,坐有作相,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从谈吐方面讲,要求讲话态度要诚恳、亲切,使用文明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喋喋不休或者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从衣着方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得体、不要皱皱巴巴。

    4.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当孩子有一些有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尽量用鼓励和表扬去强化他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嘴巴甜”的好处。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尽人意的举止,尽量与孩子开诚布公地交谈,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会让人不高兴的。让孩子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可问孩子:“如果别人也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这么说。”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说这种话会得罪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做朋友。和孩子讨论他的情绪感觉,建议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礼的语句,会比纯粹的斥责更有效。

    5.让孩子学会做小主人

    如,客人来了,要打招呼问候。还可以让孩子请客人坐到椅子上,给客人倒茶、送水果等。孩子从他人激赏的目光中意识到“礼貌”的好处,自然就更喜欢表现了。

    6.带孩子作客,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识

    让孩子明白好东西要分享。无论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给孩子打支讲礼貌的预防针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学会讲礼貌,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7.让孩子在分析与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礼貌

    分析、比较他人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没有礼貌不正确的。

    总之,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家长有意识的监督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让孩子学会致谢和道歉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它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多用礼貌用语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还表明自己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而“谢谢”、“对不起”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无论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都应该诚恳地说声“谢谢”。被感谢的人不但能够感受到你的诚意、尊重、礼貌,还能感受到你温暖的情谊与有教养的心。而这些,都是生活中必备的做人素质,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

    而在社交场合学会向人道歉,更是缓和双方可能产生的紧张关系的一帖灵药。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打扰到别人,都应该说声“对不起”。如在公共汽车上踩了别人的脚,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对方的不快,使可能激化的矛盾烟消云散。在宴会中途时因为有事情要离开,说声“对不起”能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尴尬,让他人免于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在公共场合,无意之中打了个饱嗝或者喷嚏,说声“对不起”体现了你的修养。约会迟到时说声“对不起”能赢得他人的谅解……

    从小培养孩子说“谢谢”“对不起”,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多说“谢谢”“对不起”体现了一个人的善意和个人修养,能让他人更愿意接近自己。

    在公交车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年龄较小的孩子上车以后,坐着的成年人总主动给这些孩子让座。一些嘴巴甜的孩子总能甜甜地道声“谢谢”;而另一些孩子则理所当然地坐上去,完全没有表示感谢的意思;或者是在家长再三督促他们“快说谢谢”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说声“谢谢”的。对于前者,让座的大人自然是欣慰的;而对于后两种情况,让座的人就颇不是滋味了。总觉得这样的孩子没有礼貌,缺乏教养。再看看生活中这样的一些现象:一些孩子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这本是小事,但因为碰到他人的那个孩子没有道歉的意思,所以双方难免引发不必要的争吵乃至恶战。很多家长为此困惑不已,生活中,自己没少教孩子要多说礼貌用语,可为什么孩子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呢?

    心理学家认为,导致这些人不爱说“谢谢”“对不起”的原因与其个人修养与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造成孩子不喜欢说“谢谢”“对不起”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自己没有以身作则

    在家中,许多家长自己没有注意礼貌用语。如吃饭时非但没有感谢妻子或者老人为自己做饭,还总对做饭的人挑三拣四。遇到事情一不合自己的意就出口伤人,孩子耳濡目染,难免就养成了这种“骄横跋扈”的习惯。认为他人为自己所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2.害羞

    许多孩子胆子怕事,在公共场合不敢主动说话。这也是孩子不敢当众人面说“谢谢”或者“对不起”的原因。

    3.没有养成说“谢谢”“对不起”的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通常比较随意、随性,家长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心甘情愿,不需要孩子说“谢谢”。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家长都能包容、谅解。过度的溺爱造成了孩子对“谢谢”“对不起”的陌生。

    4.忽视了“谢谢”“对不起”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没有对孩子强调“谢谢”“对不起”的重要性,以至于孩子觉得说“谢谢”“对不起”很别扭。

    所以,要想孩子养成说“谢谢”“对不起”的习惯,家长需要从小培养起。

    首先,家长应该做到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孩子。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思想成熟、阅历丰富,在小孩子的面前不会犯错。再加上认为在家人面前更不必客套,所以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的几率微乎其微。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会犯些或大或小的错误。犯错是难免的。作为家长,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一定要知错就改,主动向孩子通歉。当孩子帮助自己做了一件小事的时候,主动对他说“谢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的一举一动,最容易为孩子所模仿。只要你能做到“谢谢”“对不起”不离口,你的孩子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礼貌用语的习惯。

    其次,培养孩子说“谢谢”“对不起”的意识,让孩子认识到“谢谢”“对不起”的作用。

    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不忘感恩。不管是家人团聚,伙伴交往,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微笑与致谢,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孩子从实践中尝到了礼貌行为的好处,自然而然就能贯穿于自己的所有生活细节了。

    再次,加强感恩教育,让孩子由衷地说“谢谢”

    会说“谢谢”说明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他人,知道对给与他帮助的人心存感激。这需要创设情境,尤其在家里,不要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百依百顺,什么也不让孩子去做,从而让孩子缺乏体验。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孩子做家务,全家人一起共事,这样,孩子能从内心中体谅到家长的辛苦,从而发自内心地说“谢谢”。

    告诉孩子,感恩是必须的,当父母为自己端上可口的饭菜时,说声“谢谢”;当老师为自己讲解题目而延迟了下班时间时,说声“谢谢”;当同学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时,说声“谢谢”;当出租车司机将你送到家门口时,说声“谢谢”……当孩子学会了发自内心地对身边所有人表示感谢时,感恩的心态已经渗入了他的每一个细胞……

    最后,让孩子勇于说“对不起”

    会说“对不起”,勇于说“对不起”了,说明孩子已经知道尊重别人。这是与人平等沟通的开始,同时也将赢得别人的尊重。还可以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责任,是自己的责任就应该自己承担。

    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林格伦曾说过:“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经历,相信每一位年轻的家长都曾亲身体验过。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合作的重要程序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宠爱容易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很困难。作为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快乐成长起来。”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呢?

    1.激发孩子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好奇心,让孩子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从小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2.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3.培养孩子的爱心、友爱互助等品德

    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导致许多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任性、攻击性行为较多,不愿与人合作。还有的孩子受家长不良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小朋友不友善,如家长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使孩子在与人合作中处处逞强、霸道,所以,发现孩子这方面存在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配合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4.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

    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因此,只有相互认识到了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有了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所以家长要常和孩子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不能因为别人有这个缺点或那个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多看并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长处要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此外,家长自己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坚持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人,成为孩子的表率。

    5.让孩子多参加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

    家长可以让孩子玩一些诸如共同搭积木、拼图等需要协作的活动,还要鼓励孩子参与如足球、篮球、排球、跳绳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又有团体内部的协调与一致,这就更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合作精神。

    6.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地,在体育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都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参加到游戏中,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孩子与自己一起游戏,让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7.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合作,家长应在具体的活动中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

    有一位幼儿老师是这么教孩子合作的方法的:

    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幼儿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做画,但却在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我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

    由此可见,在活动中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这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以致用,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懂得如何合作。

    8.帮孩子解决合作中遇到问题

    如果在游戏活动中,孩子大多遇到纠纷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解决这样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种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9.向孩子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家长应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家长与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综上所述,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孩子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合作,不能太溺爱自己的孩子,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去交往去合作,多启发他们,让孩子从小与同龄孩子接触,适应集体生活,使孩子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活泼、快乐、健康的茁壮成长!

    让孩子从小养成倾听的习惯

    很多家长数起孩子的优点来滔滔不绝“我的孩子聪明、体贴”“我的孩子学习很好”“我的孩子掌握很多技能”唯独没有人说“我的孩子善于倾听”。

    其实,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让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首先,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孩子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孩子触类旁通,萌发灵感。善于倾听的孩子一般学习能力都强,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一个总在他人说话时插嘴的孩子,通常没有听课认真的习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总在老师真正问起问题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这样的孩子,通常学习成绩都比较差,思路跟不上课堂的进度。

    其次,善于倾听的孩子能获取朋友的信任,是一个人真正会交际、有教养的表现。善于倾听的人能够给别人充分的空间诉说自己,帮助他人减轻心理压力。每当人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总想找个人一吐为快。我们的倾听,在别人不如意时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地缓解作用。同时,善于倾听,还可以了解到他人的心理想法与需求,能够提出合适的建议。从而获得了友谊与信任。

    一个不善于倾听别人说话人,人际关系通常都很失败。他们总喜欢滔滔不绝,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们就插话;别人的话还没有听清,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可是,当对方兴致勃勃地与他们说话,他们却心不在焉,手上还在不断拨弄这个那个。这样的人,没有人愿意交谈,更不会有人喜欢和他做朋友。这样的人,给人的印象是浮夸、不值得信任,没有教养。所以,总招人嫌弃。

    第三,善于他倾听的人,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蒲松龄因为倾听路人的述说,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为兼听而成明主;齐桓公因为细听而善任管仲成就春秋霸业;刘玄德因为恭听鼎足天下。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孩子人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孩子素养的提高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这样的孩子能不让人倾心吗?

    要培养孩子倾听习惯,家长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的倾听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每一位家长都非常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非常不容易。你要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倾听有习惯,理所当然自己首先要有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让孩子明白“倾听”是表示自己尊重他人的道理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心不在焉,要么目标转移,要么四处走动。应该认真倾听。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与他人自信,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信赖和友谊,还能更好地去了解一个人!

    3.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家长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4.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生活中,有的孩子听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家长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如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错误语句,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5.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传话法可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激发孩子倾听别人说话的兴趣。

    6.在活动中巩固

    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既要孩子听明白活动的内容、要求、规则及其他事宜,又要鼓励他们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突出表现自己的才能。幼儿园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演讲会、故事会、小新闻发布会等类似的活动,引导孩子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

    懂得宽容,让孩子更快乐、轻松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孩子,他们锱铢必较,生怕自己吃亏。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他们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别人有一点的毛病,他们都要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遇到一点点小问题他们就耿耿于怀,闷闷不乐。这样的孩子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意见,不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自己活得辛苦,与他们相处的人也不会轻松。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当恶劣,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受到阻碍。小轩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小轩今年是4年级的学生,他学习成绩优秀,更是乖巧听话,是老师眼中标准的好学会。只是,他心眼太小,老爱告同学的状,这一点让老师有些吃不消。

    这不,刚上课,他就状告起同学的不是了:“老师,庄飞老是欺负我,课间,他故意跑到我身边,把我撞倒了。还有,刘晓晓把水彩墨水撒到我的书上了,我的书都没法看了”……

    他这么一告状,班主任不得不先处理好他的“冤情”再上课,为此,班上的同学特别烦他,管他叫“窦娥”或者是“大喇叭”他在班上的人际关系可想而知了。

    与小轩一样,陈永健也是这么一个喜欢斤斤计较的孩子——

    课间,同学们正在玩游戏,同学叶松不小心踩了永健一脚,看到自己刚买的白球鞋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黑脚印,陈永健生气极了,他也气冲冲地冲到叶松面前,狠狠地踩了他一脚,还把叶松推到在地上。

    老师批评永健做的不对,可小家伙却理直气壮地告诉老师:“我妈妈说了,不能受别人的欺负,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别人。叶松踩了我,我当然也要踩他。我没有不对。”老师听了,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了。

    生活中,像小轩与陈永健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这些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率直武断,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习惯于高高在上对别人发号施令,并多少都存在一些“得理不饶人”、“小心眼”、的毛病,于是,当同学不经意间冲撞了他们时,这些孩子就会嘲讽相讥、挥拳相向,甚至以牙还牙……这样的孩子,自然不能领略到宽容的真谛,更不懂得以宽容之心去善待别人。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因人际关系矛盾激化、情绪偏激、不能容忍而致恶性行凶者,占全部凶杀的60%。而作案者大多是血气方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因此,要想孩子健康成长起来,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养成宽容、体谅、忍让的习惯。

    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克服斤斤计较的心理,养成宽容与体谅他人的习惯呢?

    1.教育孩子不要过于苛求别人,不斤斤计较小事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有忍耐、包容、体谅的心态,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要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度量放宽、眼界放远,化解矛盾。

    2.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抛弃积怨

    告诉孩子: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和心态,对孩子循循善诱,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唤醒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化“敌”为友,抛弃积怨。尤其要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有利于增进友谊。

    3.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

    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宽容他人。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相互宽容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宽容友爱的家庭环境中,受潜移默化影响,将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4.让孩子自己处理纠纷

    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原谅别人,是孩子的必修课。它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5.让孩子除去报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许多孩子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或者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受到不公平待遇之后,通常都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报复心理是一种以攻击方式对曾经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和心中不满的情绪,危害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对他人经常有戒备防范心理。任其发展的话,心胸会越来越狭窄,与人相处较难,内心非常痛苦。一旦发现,父母应及时予以疏导和心理辅导:

    (1)交流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案例中旺旺为自己辩解打架的理由。告诉孩子:你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把自己当成班长,别的同学不服从管理,你会怎么办?

    (2)学会宽容、感动和关爱。人人都有无法克服的缺点,但是我们要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试着从小事中学会感动,就会发现身边的人不那么讨厌。与人相处融洽先要颀赏对方,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之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怨恨就会被挤出去,不要一味刻意地去消除怨恨,而是要不断用爱和关怀来充满内心,这样怨恨就没有容身之处。

    善于赞美的孩子最受欢迎

    赞美,就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之意。它不是虚伪,不是恭维,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欣赏与鼓励。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是人的天性,被别人欣赏,得到他人尊重是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因此,要满足他人的这种需求。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真诚地赞扬他人。真诚的赞美,常常会在最恰当的时刻发挥最好的效果。

    第一,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就是对他人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能让人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有助于增强这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他以勇气,激发其潜力。得到赞美的人会因此表现的更加卓越。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如孩子因为听到同学的赞美,变得更加自信、饱满、富有斗志。因为家长的赞美,孩子能表现的更加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因为老师的赞美,孩子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听到上司的赞美,工作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从赞美的掌声巾汲取力量、奋发有为;又有多少人在责骂、抱怨声中意志消沉、碌碌无为。

    有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家。

    甲的妻子看到丈夫打回的野兔冷冷地说:“才打两只?”甲心里很不高兴,反驳说:“你以为很容易打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回来,好让妻子知道打野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乙的妻子看到免子则高兴地说:“你竟打回了两只,真了不起!”第二天,乙打回了四只。

    第二,让孩子学会赞美,有助于孩子更多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提升自我。每个人身上都存存着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去赞扬的方面。赞美别人就是要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尽量找出他身上与众不同之处,并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告诉他。通过发现他人的优点,可以触动孩子对所称赞的美德或事物的向往,促使孩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温暖和鼓舞他人的同时完善自己。

    第三,真诚的赞美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别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适当地赞美对方,总是能够创造出一种热情友好,积极恳切的交往气氛。受赞美的人会因为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而倍感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自然也就为交际成功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一个人善于赞美和发现别人的长处,也恰恰表明了他的胸襟开阔,人际关系和谐。

    总之,赞美的好处很多,让孩子学会赞美,是让孩子赢得良好人际的关键因素。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学会赞美?

    1.让孩子明白赞美真正意义

    让孩子明白赞美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语言,它并非虚情假意,也并非言不由衷。说真诚的话,怎么会是阿谀奉承呢?赞美的目的,是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此外,赞美别人还能给自己带来美好的心情。

    2.培养孩子赞美他人、欣赏同伴的意识

    使同伴间通过独特的情感交流与体验,传递思想,增进友谊,形成一种和谐、友爱、团结向上的群体氛围,从而增强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

    3.要教给他们赞美的方法

    如怎么样语言来赞美同伴;怎么用行为赞美同伴;让孩子掌握赞美的不同方式。只要孩子掌握了正确的赞美方法,做到赞美有分寸,孩子就能做到在游刃有余。

    4.家长言传身教

    在生活中,对孩子多一点赞美,少一点挑剔、批评、指责。孩子受到家长的熏陶,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赞美他人。关心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

    此外,家长也应善用童书绘本。因为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

    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嘴甜的孩子最好命。从小就懂得赞美他人的孩子,不但能赢得他人的喜爱,还能得到善意的回报。因此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成功的机遇。

    让我们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得赞美他人,且能得到他人赞美的人吧!只要我们孩子懂得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真诚赞美,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就能收获友谊、收获自信,快乐、幸福地成长!一个善于把赞美献给他人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时刻快乐、幸福的人。

    孩子的沟通能力是慢慢养成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的最好方式。不管是上级与下级、同事、家人、朋友或者情人都是需要沟通的。良好的沟通是创造和谐环境的前提条件。它不但能够化解不同人的冲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让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舒解,思想得到了交流。因着真诚、有效的沟通,误会消除了;怨恨淡化了;忧愁消散了;无谓的争执避免了;快乐与人分享了。所以说,沟通能力架起了人际交往的桥梁!

    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教孩子学会与别人沟通,只有通过恰当的沟通,孩子才能够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只有通过沟通,孩子才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快地成长。

    专家研究发现,在孩子当中,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人有很多。这些孩子经常与他人发生矛盾,有了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受到委屈,只会哭闹,却不懂得通过沟通的方式让他人了解自己。严重者产生人际交往的恐惧症,造成心理障碍。其实,孩子所有的毛病都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养成的。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虽然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沟通“单向化”“简单化”。由于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普遍建立起来,这些都造成孩子随着成长在心理上反而远离了父母。亲子沟通的障碍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社会交往障碍埋下伏笔。

    ■家长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很多无理要求,只要采取又哭又闹的方式就能得到满足。这致使孩子以为,哭闹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样的“爱”也妨碍了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

    ■家长过于严厉,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人际沟通障碍。

    与溺爱孩子的家长相反,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孩子一犯错误,家长就非打即骂,完全不问原因,更不给孩子“申述”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擅长于用武力解决问题。却不懂得与人沟通。

    ■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妨碍了孩子沟通能力的形成。

    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沟通能力普遍较差。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

    此外,大一点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不能适应的愿意,也是沟通不良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1.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

    2.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

    3.利己式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沟通缺陷,也导致孩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不适应。

    因此,沟通是必要的,对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将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家长应该从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呢?

    1.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对于那些羞涩、内向的孩子尤其要如此。鼓励他们平时多说话,多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与人争论。

    2.家长要学会倾听并鼓励孩子多说

    三四岁的孩子想象里丰富,喜欢表达个人的见解,当孩子喋喋不休时,家长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倾听,并可尝试从不同角度刺激孩子说话。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

    3.让孩子置身玩具和童话的世界。

    玩具和色彩斑斓的绘本是孩子们的两大宝贝,放手让他们去玩,去翻看,在玩乐与“读书”中,加上大人的善意指点,不仅能促进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发展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到沟通方式。

    4.鼓励以友善的姿态对待别人。

    在生活中,有些动作表示出攻击性和不友好,比如叫喊、皱眉和紧握拳头等;有些动作,比如微笑、握手、拥抱等,则表示出友善的意味。鼓励孩子多做出一些友善的姿态,而不要总是一副盛气凌人、高人一等的架势,那样的话难免会把朋友都吓跑。

    5.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特立独行的孩子自然会缺少朋友、沟通能力差,所以,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公益活动、旅游、团体性的体育锻炼,都是促进孩子与别人沟通的好途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别的伙伴交往,矛盾也让其自己解决,这样孩千的沟诵台离力才会在无形中增强。

    6.此外,家长还应该教给孩子与人沟通的方法。如:

    (1)努力寻找话题,你可以认真观察别人的对话,看是如何继续话题的。

    (2)学会倾听,听听别人的讲述,少说话。学着顺着别人的话题说。

    (3)了解当下比较流行的事或词,这样不至于说不上来。并且看看别人平时谈什么。

    (4)多找能说好说的人交流,即使你没话了,但对方话比较多,能继续话题,对你也有影响。相互信任的基础是良好的沟通。

    守时是一种可贵的教养

    守时即是信用的礼节,公共关系的首环,也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更体现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不守时的人来说,浪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同时也是在消耗着别人的时间和生命。守时其实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尊重自己的时间。尊重别人的时间相当于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尊重自己的时间则无疑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守时的孩子在今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每一次的守时,都会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朋友。不遵守时间的人,在浪费自己和别人宝贵时间的同时,也会失去朋友,有谁愿意和一个不懂得珍惜时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做朋友呢?不守时只是一个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源于对时间的轻视和对别人的漠视,所以说,守时不单单是一个礼貌问题,更是一个人格问题。

    守时是赢得信誉的保障。守时不仅能够帮助一个人赢得好名声,而且还能获得他人的信赖。依时守信,遵守的时间的孩子,能让别人对自己有信心,他人会觉得这个孩子有责任感,懂得自我管理与约束,值得别人信赖。因此更愿把重任托付给他。这样,孩子便获得了他人的赏识与成功的机会。所以说,守时是人际关系的信用契约,一个时间概念淡薄的人,又怎能高效率地合作呢?大事上不守时,小事上还能让人放心吗?

    守时的孩子心态上更积极、更健康。因为守时,孩子受到老师的喜爱,同学信赖,因此在心态上更加乐观积极,更有创造力,自信心也更强。反之,不守时的孩子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不守时可能会造成孩子人际关系上的紧张。因为所以不愿意老去等待一个对自己“怠慢”的人。

    守时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畏难的情绪,不论刮风下雨,他们都不找任何借口,总是依时守信,这样的孩子更有意志力,在今后也更容易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这将有益于孩子一生。

    总之,守时是一种美德、一种素质、一种涵养,是待人有礼貌的表现。德国民间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准时是帝王的礼貌”。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一礼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守时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小时候上学迟到;长大后约会迟到、面试迟到、上班迟到等。这种不守时的行为不但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道路,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守时的习惯应该从小养成。

    专家建议,要培养孩子守时的习惯,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孩子做遵守时间的榜样

    在为孩子制订作息制度的同时,父母也应对自己提出严格遵守时间的要求。不仅保证每天按时接送孩子,而且在工作、生活、言行等方面都尽量做遵守时间的榜样。平时,若答应孩子干什么或到什么地方,都要准时去做,决不拖延或改换时间。即使有特殊的情况,导致不遵守时间现象出现,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使孩子知道不是有意的。通过长期的教育和榜样行为的影响,孩子遵守时间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得到发展和巩固,而且也使孩子初步懂得了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2.为孩子制订一份家庭作息表

    为了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可专门为孩子制订一份家庭作息时间表。如早晨7点起床,8点准时进幼儿园,下午4点半时接孩子回家,晚上7点半前看电视,8点半前上床睡觉,保证孩子晚上有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星期六,星期天,尽量做到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决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

    3.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多给孩子讲讲守时的重要性

    比如要想别人尊重自己就应该自己先真诚去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时间。此外,还可以给孩子讲讲守时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守时的好处与不守时的危害等。以杜绝孩子不守时习惯的养成。

    如果你的孩子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不遵守时间的行为习惯,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纠正了。如在执行家庭作息制度时,最初,孩子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如起床睡眠时间总是往后拖延,若催促便发脾气,甚至哭闹等。遇到此情况,父母不能妥协和宽容,而应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服诱导,必要时可采取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作息制度长时间的严格执行后,孩子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慢慢纠正了,逐渐形成了遵守时间的良好行为。

    守信才能赢得信任与青睐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重诺言,守信用不仅体现着相互信任,而且也体现着道德的教养。说话守信、说到做到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主事之根、守信是为人之本,需要从小时培养起,从小事做起。

    信用即契约。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生产、交换,还是分配、消费,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共处过程中,规定和秩序往往是靠守信来坚守的。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或者哪一个社会,不管是在那一个行业或者哪一个领域,不同的人都因为讲信用而得到不同的好处。比如生意人讲诚信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朋友之间讲诚信会让人得到更多的知心朋友。上级对下属讲诚信会赢得下属的信任……失信、失约也就意味着不仁不义,背信弃义。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不会有人与他合作。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从小养成守信用的好习惯,必定能为自己的人生铺垫更加平坦的道路,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生活中,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说到做到,明明说好要去写作业的,但是作业还没有写完,只要一有“诱惑”就把自己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答应爸爸妈妈的事情,只要不提醒,别想他们能够自觉去完成。凡事都有因果,如果想了解造成孩子不能“守信”的原因所在,家长要先追究一下自己的的责任,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孩子今天的言而无信呢?分析如下:

    ■无信用意识和观念,不知道信用的重要性,不知道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是因为家长缺乏正当的引导造成的,反正孩子如果做不到,家长就自己代劳嘛!

    ■家长的“榜样”作用。生活中,常有家长没有原则地答应孩子的要求,或者为了哄骗孩子做成某件事情承诺了一些很难办到的事情。孩子见大人总在骗自己,没有信守自己的承诺,自然觉得我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不守信用,骗爸爸妈妈了!

    ■孩子的依赖性过强,总期待别人的提醒,若不提醒,就容易忘记!实际上,这样的遗忘有些是无意的,有些却是故意的,故意抓住了家长的“缺点”,从而达到自己不守信的目的。

    ■不守信用已经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种不良的习性在孩子身上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家长前期没有好好引导,教育,导致孩子形成这样的品质问题,这是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克服的。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守信的人呢?建议如下:

    1.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最贴近的老师,应该为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允诺给孩子什么,就要努力兑现。

    曾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她觉得孩子跟着很不方便,想让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留在家里。曾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问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妻子说:“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于是。曾子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妈妈这样警告孩子:“如果你再撒谎,我就用针把你的嘴缝起来。”但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纠正孩子的不守信用行为,妈妈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果妈妈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例如,妈妈如果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

    2.培养孩子树立诚信观

    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父母要给他们树立一种诚信为人的观念。教育他们与小伙伴交往要真心,对老师、父母不说假话,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对待他人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做不到就要道歉,接受惩罚。

    3.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父母尊重信任孩子,孩子才会反过来更加尊重、信任父母,信任父母的孩子是不会说谎的,因些,和孩子相互相任,孩子说谎的原因就不存在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间里学习半小时,结果却每隔五分钟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他们要求孩子去买件东西,也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

    父母们的这些行为,往往导致孩子用撒谎来对抗,而父母们却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这就更加滋长了孩子的不诚信。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

    有一次,马卡连柯派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这位学生由于曾经是小偷,在同学的眼中被视为另类,没人与他来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

    接到马卡连柯的任务后,这位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问马卡连柯:“校长,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了,你会怎么办呀?”马卡连柯平静地回答:“这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快去吧!”当这位学生把钱交给马卡连柯的时候,他要求马卡连柯再数一遍。马卡连柯却说:“你数过了就行。”于是,随手把钱扔进了抽屉。

    事后,这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的:“当我带着钱在路上,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来袭击我,哪怕有十个人,或者更多,我也会像狼一样扑上去,用牙咬他们,撕他们,除非他们把我杀死!”

    马卡连柯就是运用信任的方法培养了这位学生诚信的行为。因为,用信任才能换来诚信。

    4.从小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向孩子讲一些诚实的故事,从小对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肓,使孩子从小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诚实的孩子受人喜欢,说谎的孩子不受人喜欢。

    5.通过实例让孩子明白诚信的重要信

    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家长需要借助实例、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诚信会带来什么恶果,诚信会有什么收获。

    在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10岁的汉森正在与小朋友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玩棒球。一不小心,汉森将球掷到了邻居的汽车上,把车窗玻璃打坏了。

    其他小朋友见闯了祸,都吓得逃回了家。汉森果呆地站立了一会儿,决定亲自登门承认错误。刚搬来的邻居原谅了汉森,但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汉森的父母。当晚,汉森向父亲表示,他愿意将替人送报纸储蓄起来的钱赔偿邻居的损失。

    第二天,汉森在父亲的陪同下,又一次去敲邻居家的门,表示自己愿意赔偿。邻居听了汉森的话,笑着说:“好吧,你如此诚信,又愿意承担责任,我不但不怪罪于你,而且从心里佩服你,希望你经常到我家里来玩,我喜欢诚信的孩子。”

    由此可见,诚信白有它的报偿。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诚信,他就会收获信赖;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虚伪,他就会得到欺骗。

    6.还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

    孩子有时表现出的不守信用的现象,是由于孩子对事物认识不清,总把希望、幻想当成现实存在的,因此容易造成孩子做出不守信用的事情。所以培养孩子而对现实,认清现实,减少对现实的夸大,这是减少一些不守信用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问题上,家长既要正确地言传身教,又要及时地鼓励帮助,还要注意做到尊重他、理解他,一如既往、满怀信心地爱他。只要家长的教育方法得当,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