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头脑火把-创意思维:创新的源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掘开创意思维的源泉

    人们在创造性过程中,某些新形象、新概念、新思维、新思路突然产生,就像“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在科技创造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时有受阻,使创造性活动陷入困境。尽管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有时却突然得到某种启发、某种启示、某种类比、某种联想等,突然领悟,茅塞顿开。

    人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存在灵感现象。有的诗人有时候几天也写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句,但是受到某种意境的触动,诗兴大发,浮想联翩,文思潮涌,动人的诗篇,一挥而就。

    我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他家的狗跟着小猫钻洞,狗怎么也钻不进洞里,急得小狗汪汪直叫。这时李四光的女儿跑来赶狗,李四光却笑着对他女儿说,你是不是学学牛顿,在这个洞口旁边,再开一个比阿龙(狗名)大一点的门呢。李四光一提到牛顿,突然想起反作用力,从而他提出了“地应力”这个概念。

    我国荣获戴维逊奖的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曾经说过:“我一头扎进了对‘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的边缘,但是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走路,头脑中也总是萦绕着‘巴尔姆断言’。难啊,确实是真难!……时间一天天过去,一个证明的轮廓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但有一些问题还证明不了,就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我把已经得到的进展整理成一篇文章。当时我正在外地实习,就让一位同学带回学校去请教老师。我送那位同学上火车站。就在火车将要开动之前,在我的始终考虑的头脑里闪过了一星火花,似乎在挡路的大山里发现了一条幽径。于是,我把那文章留下,立刻在车站旁的石头上坐下来,拿出笔推导起来。果然,一星火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曲折的幽径越来越宽。十几分钟以后,最后这一座大山终于抛到我的后面去了。‘巴尔姆断言’完全得到了证明。好容易,只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灵感不仅是科学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会出现灵感现象,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会出现灵感现象。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对向他约稿的《晨报》编辑说过:“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马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在回忆他的代表著作《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的灵感体验时说:“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的僻静的石子路上……踱来踱去,时而也索性躺在路上睡着,想真切的和地球母亲‘亲昵’、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当时却委实是感到迫切。”郭沫若曾经谈到《凤凰涅般木》这首诗写作时的灵感。他说:“《凤凰涅般木》这首长诗是……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写出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就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那明显是表现诗意袭出了一种神经性的发作,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2人的头脑不是“白板”

    人的头脑具有无穷的潜力,关键在于开掘她的主体——人自身如何发挥她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外界事物不容易,认识人自己更难。而认识人自己的头脑,则要难上加难了。

    在欧洲,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头脑在认识外界的事物之前,是空无一物的,就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emptytablet);当需要认识的东西,如自然的事物、社会的活动或别人的思想观念等,进入头脑之后,便能够清晰地印在这块“白板”上。外界有什么样的东西,“白板”上就有什么样的东西。反过来说,“白板”上所有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在外界事物中找到原型。

    按照“白板论”的观点,闭上双眼,任何东西都看不到,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然后一睁眼,那么处在视域之内的所有东西——图书、稿纸、眼镜、水杯、圆珠笔等等,都会毫无遗漏地通过双眼进入头脑。头脑对于来自外界的“客人”则是一视同仁,兼收并蓄。如此一来,便很难产生“创新”、“发明”之类的事情了。

    然而,头脑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次实验:把一位饥肠辘辘的人蒙上双眼,在他面前摆放了一堆东西,其中有一小块不起眼的面包;然后取下他的蒙眼布,那位受试者几乎一眼就看见了那块面包,抓起来便吃,事过之后,再问他那堆东西里,除了面包还有什么。他竟茫然不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类似的经验。在一大群拥挤的人中,首先看到自己要找的人;扫一眼报纸的广告版,便能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广告;等等。

    所有这些都证明,人的头脑在认识外界事物之前,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白板”,而是已经存在着某种东西了。

    科学实验和生活经验都已经证明,我们的头脑把外界输入的各类信息经过处理之后,进而做出选择。这是头脑能够产生创意思维的现实根据。其中较为重要的几种选择是: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等。

    头脑中的实践目的,就是我们在思考事物或者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其语言表达式就是:“为了……”。

    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指导着人的思考和行为,并且自己能够意识到目的的存在,并能想象目的的实现以后的美好情景。

    于是,我们的头脑就产生了“倾向性”:对于符合自己实践目的的事物和问题,将会给予加倍的注意;而对于那些与实践目的无关的东西,则拒之千里。

    某些事物一千次、一万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域内,我们却“视而不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事物不符合我们的实践目的,头脑感到没有必要去理睬它们。比如,某警官学校,毕业班学员正端坐在三楼的教室里,神情紧张地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毕业考试。只见考官走进教室,迈向讲台,对学员们说:“全体注意,现在考试开始!请你们立即跑步到一楼,然后跑步返回教室!”

    学员们尽管迷惑不解,但是只能服从命令。他们赶快跑到楼下,又跑回三楼的教室。学员们刚坐下喘息未定,考官的问题已经出来了:“请问:从一楼到三楼,共有几级楼梯?”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楼梯只是上楼下楼的通道,能够达到这个实践目的就行了,而没有必要关心它究竟有几级。但是对于一名警官来说,他应该具有比常人更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打破通常的“实践目的”对自己的约束,以便发现与“侦破案件”这一实践目的相关的各类信息。

    3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基础

    时代潮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拥有知识是拥有智慧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作基础,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演讲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芝加哥市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

    然后,费米自己解答说:

    “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每个家庭4口人,而全市1/3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芝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1/5的钢琴需要调音,那么,一年共需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1/50。由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钢琴调音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连锁比例推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得创意思维的过程中经常被采用。在这种推论中,需要很多预备性知识作基础。比如,你应该知道“有钢琴家庭”所占的比例、调音师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自身就隐含着某种价值观念,并构成一种特定的框架,从而对头脑的观察范围和思考偏向作了预先的规定。凡是与这种规定相吻合的,头脑会加倍予以关注;而与这种规定无法沟通、风马牛不相及的,头脑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拒之于大门之外。

    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如每个人喜欢读的书不同,除了欣赏趣味之外,其差异点主要是由知识程度决定的。谁都不愿意去读一本自己根本就读不懂的书。

    头脑中的知识既是创意思维的必要前提,又有可能成为创意思维的制约因素。

    4逆向思维,在反传统中变革

    不循常规,反向求异,以奇取胜,此乃创意思维之一技也。

    “逆向”思维,是一种同习惯思维或传统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因此,“逆向”思维也可视为“反传统”、“反习惯”或“非传统”、“非习惯”的思维。

    人们的思维常常跟熟悉的东西相联系,常常不知不觉地按照自己的传统和习惯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我们姑且将这种思考方式称之为传统思维或习惯思维。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90%以上属于习惯思维。

    传统思维或习惯思维不见得都不好,因为不少人按照传统和习惯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往往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在按照“习惯”和“传统”对复杂问题进行思维时,出错是经常的,出新则几乎没有。

    在转折时期,在剧变时期,传统思维或习惯思维更容易发生错误,甚至碰壁。要转折,要变革,要策划,就需要逆向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天才乃是能以“非习惯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人。这个说法很有哲理。

    提倡逆向思维的理由至少有两条:一是原来的活动方式的各种情况,各种细节,大家都按“传统”和“习惯”思考过了,要想有所突破,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即“逆向”思维;二是传统思维或习惯思维可能蕴含着某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出现某种“危险”,因此也需要提倡“逆向思维”。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我借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防。”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你。”

    “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这种事情。他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

    “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30、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须花6美分。”

    这是一则笑话,一则只有精明人才想得出来的关于精明人的笑话,这样的精明,一般人是学不到的,因为它不仅是盘算上的精明,首先更是思路上的精明。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囿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让证券等锁进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没有多大区别,除了收费不同,这就是犹太商人在思维方式上用的所谓“反向思维”。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为借款而抵押,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肯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

    然而,就是这个银行“委托”借款者自己管理的细节,激发了犹太商人的“反向思维”:犹太商人是为抵押而借款的,借款利息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保管费”,既然现在没有关于借款下限的规定,犹太商人当然可以只借1美元,从而将“保管费”降低至“6美分”的水平。

    这样一来,银行在1美元借款上几乎无利可图,而原先可由利息或罚没抵押物上获得的抵押物保管费也只区区6美分,纯粹成了为犹太商人义务服务,且责任重大。

    经营中的逆向思维就是要克服流向想法,按市场需求的实际,不循常规,反向求异,以异务奇,以奇取胜。

    5直观思维,在顿悟中跃进

    猜测、设想、顿悟,蓦然回首,你发现你已前进了一步。

    在与爱迪生合作的青年数学家阿普顿初到爱迪生的研究所时,爱迪生想考一考他的能力,于是给了他一只实验用的小灯泡叫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过了一会,爱迪生回来检查,发现阿普顿正忙着测量计算,爱迪生说:“要是我,就往灯泡里灌水,将水直接倒入量杯,看一下刻度,不就知道灯泡的容积了吗?”阿普顿的计算才能或者说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所缺少的恰恰是像爱迪生那样的直观思维能力。又如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即表现出具有相当高的直观思维能力,高斯的老师让全班同学计算1+2+3+……+100=?,除了高斯,其它同学全部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加。这样加,即使是一个大学生也得几分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得敲一会,而不到一分钟,高斯就把正确答案摆在老师的面前。原来,高斯发现不按顺序相加,而是两头相加,即:1+100=101、2+99=101、3+98=101、4+97=101…加下去有50个101,那么答案就是50×101=5050。

    所谓直观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从上述爱迪生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直观思维是宏观地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整体上的一种思维,它与逻辑思维的微观地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各个部分上是很不相同的。

    直观思维有利于人们从一些偶然的整体事件中抓住问题的实质。例如:浮力定律的发现得益于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的情景。从哲学上说,偶然的现象是难以预料的,因而也是难以用逻辑思维来解释与判断的,但是,直观思维却可以发挥作用,其结果往往会产生突破,形成飞跃,直至导致创造。

    直观思维对应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人类直观感觉上,通过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把逻辑思维对应于人类的第二信号系统,认为这是建立在人类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及推理等等)上的思维。直观思维虽然利用了人们的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表象等等),但它绝不是停留在这一步上的,而是处在超越逻辑思维形式的最高一个层次上的思维。这相当于人类认识的过程:“感性——理性——感性”,而且是反复认识中的后一感性阶段。因此,其结果虽然仍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它已经在头脑中进行了逻辑程序的高度简缩,并且迅速地越过了“理性阶段”,只是整个思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已。因此,直观思维来源于感性认识,但它又高于感性认识,绝不是与第一信号系统简单地对应。

    由上可见,直观思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直观思维虽然能在创造中起很大作用,但由于它是一种跃进式思维,其整个思维过程只是在极快的时间内完成,以至难以用逻辑思维的语言来逐步加以分析与表述,因此,直观思维就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虚拟性,由此也经常导致一些错误的结论,诸如主观臆断等。

    6幻想思维,在现实中超越

    没有幻想,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幻想属于想象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所谓幻想,一般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并且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由于幻想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创造学允许并且鼓励人们对事物进行各种各样的幻想。前苏联就专门为学生开设“幻想课”,其目的就是引导、培养人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幻想,以增加学生的创造才能。

    幻想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脱离现实性”。幻想思维是从人们美好的目的“希望点”出发而进行的与现实性相脱离的一种想象。有人说,幻想虽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而不能“脱离实际”。但在科学史上过去被认为纯粹“脱离实际”“毫无科学根据的幻想——飞机”却恰恰成了当今的现实。

    最初,著名法国天文学家勒让德就认为,要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装置去进行飞行是不可能的;稍后,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由于他们的崇高威望因而极大地妨碍了制造飞机思想的发展;过后,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露茨,从物理学的“科学角度”论证了机械装置要飞上天纯属“空想”这一“科学结论”,使得德国的金融界各工业集团撤销了原先对飞机研制事业的支持。最后,美国天文学家纽康又根据各种数据做了大量计算,从而“证明”了飞机甚至根本就无法离开地面。当然,现在我们已无法得知上述这些专家在论证中有哪些不对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天上的飞机,整天在“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首次把飞机送上天空的是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人莱特兄弟。他们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幻想,他们凭自学成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大无畏精神,最终于1903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由飞机的例子,我们发现:过分地强调“科学态度”会给创造带来多大的危害。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领略出幻想在创造性思维中有多么重要。列宁曾讲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大胆的幻想思维,而决不能简单地加以“毫无根据”、“胡思乱想”的罪名。其实“胡思乱想”中的幻想也并非毫无根据,或者说没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合理性。我们是否注意到,历来就有不少“权威”们总是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大帽子,压制不同的观点与学派,特别是以此来压制充满好奇心与幻想的敢说敢干的青年人,这极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不利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完全违背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项规律。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就曾正确地强调过“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并把异想天开(即幻想思维)放在首位,这实在是符合创造学原理的。

    正因为幻想具有“脱离实际”的重要特点,所以幻想思维可以在人脑中纵横驰骋,也可以在毫无现实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任意方向的发散,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幻想思维最为接近的是空想或无稽之谈。空想是人们思维的宝库,天才的一大特点就是空想思维发达。不论是天才还是凡人,都同样存在着空想力和以现实的道理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过凡人只能以现实的道理去思考问题,因而,他们的空想力便逐渐萎缩。反之,天才却乐于运用空想力,在他思考事物时首先求之于空想。

    天才人物能在遥远的空想彼岸抓住启示,然后再返回现实中来,所以他的思想具有飞跃的高度。

    自然,幻想越是大胆,可能包含的错误也越多,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从幻想的天空回到现实大地上来加以检验,错误就会被发现、被纠正,正确就会被充实、被发展。

    总之,幻想思维可使人们思想开阔、思想奔放,因此它在创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创造的初期,就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幻想。德国学者莱辛说得好:“缺乏幻想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图书馆和活的参考书,他只会掌握知识,但不会创造。”法国的狄得说得更实际:“没有幻想,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7发散性思维,在辐射中创新

    打开五官的大门,张开思维的网络,冲破一切禁锢,接受更多的信息,你的创造性思维将由此而生。

    我们知道,逻辑思维往往是沿着一条直线方向固定地向前进的思维,它的目的常常在于寻找一个正确答案,即它的答案具有单解性及正确性的特点。与此相比,创造性思维往往没有固定的延伸方向,它既可以是同一或相反方向上的直线思维,也可以是在平面内的二维思维,或三度空间的立体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它主张打开五官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它除了应用已有的知识与记忆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想象因子。这就使人们的思路显得更加开阔,其答案也就不会限制在“唯一”之中,而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荒诞离奇的答案,这些答案经常以不合逻辑和反常规的形式出现。

    比如,我们以砖的用途为例。一些不太使用发散性思维的人在讲到砖的用途时,只是提到砖可以造房、砌墙搭灶、铺路等。虽然有时还可以讲到其它一些用途,但大多离不开“建筑材料”这一类。而一个发散性思维很好的人,则可以讲出更多的用途,如:可以当做锤子砸铁钉,做武器自卫,叠起来当凳子使,磨碎后掺进水泥当颜料,还可用来压住帐篷或薄膜的边缘,可以压纸,吊线、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

    发散性思维是紧紧围绕创新对象,从各个方面进行思维扩散,以达到更好地诱发创造力的方法。它主要由以下十种思维技巧综合应用而获得。

    (1)激励: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诱发极大的创造力。

    (2)设想:有助于揭开创造的序幕。

    (3)洞察:是从事创造的导游人。

    (4)发现:发明千千万,起源于创见,发现是创造的动力。

    (5)扩展:对广开思路,发挥创造力有其辅导作用。

    (6)旁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创造力闪烁的光芒。

    (7)外推:在观察实验取得感性材料后,外推是创造技巧的重要环节。

    (8)触发:人的创造力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及时触发的。

    (9)进取:不断进取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10)追求:没有追求,创造成为无源之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