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职业精神-把工作当成事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干事业,而不仅仅是做工作

    曾经有人问比尔·盖茨,他心目中的最佳员工是什么样的。比尔·盖茨的回答中强调了一条: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情,当他向客户介绍本公司的产品时,应该有一种传教士传道般的狂热!一句话,将你的职业当成你的事业来做,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会立即将你工作中的一切不如意一扫而空。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职场中,有这样观念的员工并不多。多数人将工作仅仅当成一门养家糊口的、不得不从事的差事,谈不上什么荣誉感和使命感;甚至有人认为,我出力,老板出钱,等价交换,谁也不欠谁的,谁也不用过分认真,于是在工作中,只想做公司的老人,而不是做公司的功臣。他们身上没有一丝工作激情,每天的工作如同老牛拉磨一样,懒懒散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老张做了一辈子建筑工匠,以其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随着年龄的衰老,老张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的去意已决。于是老板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希望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没办法,老张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盖房子的时候,老张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他只想着如何和家人一起度过晚年的生活。在用料上,他没有原来那么严格了,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却什么也没有说。等到房子盖好以后,老板将钥匙交给老张:“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感谢你为公司作出那么大的贡献。”老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一生盖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虽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但却生动地说明了,你所做的努力并不完全是为了老板,而是为自己工作。

    在我们的周围,常听到那么一句话:“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这种想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的意义并不大。

    还有一些年轻的员工,他们每天在茫然中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茫然地去上班、下班……他们从不思索关于工作的问题:什么是工作?工作是为什么?可以想象,这样的员工,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可能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而不是去创造性地、自动自发地工作。

    现在许多年轻人从一踏入社会就缺乏责任心,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老板一转身就懈怠下来,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工作推诿塞责,不思进取,反而以种种借口来遮掩自己的失职。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工作对一个人而言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实全要看自己怎么想,而不是工作本身。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成功以及满足感的秘诀并不在于专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而在于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

    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无论他的职业是清洁工、维修工还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去努力做好。就好像贝多芬作曲或莎士比亚写诗那般投入,倾注全力达到最好的工作表现。

    一个人对工作,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对于工作,如果只感觉到厌恶,没有热诚和爱好之心,没有把工作当做一个锻炼能力的机会,他肯定得不到老板的欣赏。

    不论做何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一个人如果能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来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相反,若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工作,最终只能沦为一个平庸者。

    一个人如果想做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工作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体会到神圣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彻底改变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

    一旦你把你的职业当成你的事业,就会发现,事业是你最好的滋补品、最好的化妆品和最亲密的知心爱人。

    为事业制订一生的规划

    工作规划是优秀员工的制胜法则,也是高效的工作法则!假如你的一个工作规划发生了问题,应当更换另一个规划,这样才能重新确定自己的强项!

    高效工作者的计划表是非常明晰的。现在时兴一个概念,“生涯规划”。所谓生涯规划,就是“把未来想做什么、如何做”做成计划,然后按照这些计划去努力。你的强项源于你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生涯规划开始得越早越好。不过大部分人都是踏入社会后才来规划。

    那么该如何规划呢?

    生涯规划可分为事业规划和生活规划。

    方向定了,然后就朝这个方向前进,并创造必要的条件。有了规划,就要事先作准备。不过,有些事是人们无法料想到的,因此你的规划必须顺应主客观的情势,要作某种程度的修正;但要避免全盘推翻,因为这会浪费你过去的努力,除非你发现过去的规划是错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了规划,就要彻底执行,并且要有面对问题和挑战的勇气。如果因循苟且,你的规划绝对会打折扣,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

    高效的渴望是发掘自己强项的“催化剂”,明确的规划是发掘强项的“钥匙”。

    1888年,作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先生成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一时声名显赫。1893年夏天,詹姆斯·威尔逊先生到华盛顿拜访里凡·莫顿。在谈话之中,威尔逊偶然问起莫顿是怎样由一个布商变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说:“那完全是因为爱默生的一句话。当时我还在经营布料生意,业务状况比较平稳。但是有一天,我偶然读到爱默生写的一本书,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特长,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顿时使我改变了原来的目标。

    “当时我做生意难免要去银行贷些款项来周转。看到了爱默生的那句话后,我就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当时各行各业中最急需的就是银行业。人们的生活起居、生意买卖,处处都需要金钱;天下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吃尽苦头。于是,我下决心抛开布行,开始创办银行。在稳当可靠的条件下,我尽量多往外放款。一开始,我要去找贷款人,后来,许多人都开始来找我了。”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干着不恰当的工作而遭到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都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一败涂地。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再无谓地消耗自己的精力,而应该再去寻找另一片沃土。当然,在你重新确定目标,改变航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尤其不可三心二意,朝三暮四。

    美国西部一位着名的木材商人,他曾经做了40年的牧师,可是一直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牧师。他考虑再三,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了重新的认识后,立刻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改变目标,开始经营商业。他从此一帆风顺,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一个人由于找错了职业以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完全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只要你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晚了一些,也仍然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生涯规划正是你一生的指针!”这是优秀员工的制胜法则,也是高效工作的法则!

    专注于你的工作

    一心一意地专注自己的工作,是每个优秀员工获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当你能够一心一意去做每一件事时,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人生一世,只有将光与热聚焦到一个点上,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朝三暮四,其结果是分散生命的能量,致使人生风景趋于暗淡。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专心去做。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

    卢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里的情景。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个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个正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们全神贯注地去做。

    行为本身并不能说明自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我们行动时的精神状态。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境。

    人生目标贯穿于整个生命。你在工作中所持的态度,使你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或者使你的思想更开阔,或者使其更狭隘;或者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加高尚,或者使其变得更加低俗。

    如果只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工作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色彩、清晰的线条,阳光穿过窗户在奔腾跳跃,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必须从内部去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本质。有些工作只从表象看也许索然无味,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认识到其意义所在。每个人都必须从工作本身去理解工作,将它看做是人生的权利和荣耀。只有这样,你才能乐于参与并富有成效。

    在非洲的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嫩肥,草丛中一群羚羊正在那儿美美地吃草。一只狼隐藏在远处,悄悄地接近羊群。突然,羚羊有所察觉而四散逃跑。狼像箭一般地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着一头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狼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更近的猎物,而是一个劲地直朝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终于,狼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绊倒了;狼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它捕获了今天的食物。

    一切肉食动物都知道在出击之前要隐藏自己,而在选择追击目标时,总是选那些未成年的,或老弱的,或落了单的猎物。在追击过程中,它为什么不改追其他更近的羚羊呢?因为在追击的过程中狼已很累了,而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狼甩在后边,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头跑累了的羚羊,改追一头不累的羚羊,到头来肯定是一头也追不着。

    动物世界的这种普遍现象,也许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本能,但它能给人类以启发,在职场中,也要借鉴这种智慧。

    狼与生俱来的专注能力告诉我们,在从事任何工作的时候,都不要朝三暮四,三心二意的人到头来可能会一无所获。

    专注力是狼身上的一大特质,也是一个优秀员工纵横职场的良好品格。一个人如果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是很难高效复命的。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做事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员工。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作专心致志的人,就是能把握成功机遇的人。只有一心一意做事的人,才能受到老板的器重与提拔。

    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奋斗,我们会品尝到生命甘甜的果实!

    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此外没有别的秘诀。因为专注,我们会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虔敬之意;因为专注,内心中会泉涌般滋长出创造的快感与灵魂的愉悦;因为专注,我们会更容易逼近成功的目标!

    让学习成为终生的习惯

    你愈能求知,你则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份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你的一份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受益匪浅,工作效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要想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基础不是一天就可以打好的,它需要一个艰辛的积累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之时,也就是你学有所成之时。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有一句名言:“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时常愉快地回忆起这句话来。这一名言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着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自己通过勤奋学习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自己掌握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

    在信息社会,知识是要经常更新的,这对一个公司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你只有不断地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才能做到高效成功。有的人掌握的知识的确很丰富,但也未免在自鸣得意的同时遇到不可救药的麻烦。我们必须知道,追求知识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只有不断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和跟上时代的发展。

    根据个人的发展方向,适时地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卓越。学习,应当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你是一个精明的人,你就应当学会用时间为自己“投资”,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优秀员工都懂得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一旦松懈,别人很快就会超过你,而你要“撵”不仅很辛苦,因为人家也在不断进步,以致你想赶超也几乎不可能。一个善于坚持不懈地学习的人,即使底子较差,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公司,一定是有希望的公司。当然,公司的希望也在于员工能不断通过学习提高素质。

    常听人抱怨:“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这只是懒人的借口。不论你有多忙,一天中抽出点时间来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究竟学什么呢?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本”。这里的“课本”并不是指现成的书籍,而是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来设计学习计划。一方面要把你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目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从而确定“专业课程”。如果你将来想做公司老板,就要把经营管理和财务作为主要课程;如果你将来想成为专业技术主管,不仅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锻炼自己做人的品质,以及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当做学习的目标,因为这是“公共课”,而且是最关键的。

    而我们的“课堂”在哪里?“课堂”就是社会,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同事、下级还是领导,都是你的老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包括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响了好几遍,管理员催促大家离馆,可是杨振宁专注于自己研究的资料,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就这样,他在图书馆里过了一夜。杨振宁非常珍惜时间,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的安排。长期的磨炼,使他可以抓紧分分秒秒进行思考和演算。

    积累知识能力的提高对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响。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自己的事业跑起来

    每天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露珠还未完全消失,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奔跑。

    最先跑起来的是羚羊。它们成群结队地跑过平缓的山冈,找到水源,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又开始新的奔跑。就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也许就在附近的草丛里,狼群也在奔跑。它们的奔跑是为了羚羊。

    当狼群开始奔跑的时候,狮子也开始了奔跑。它们必须赶在狼群之前抓住几只羚羊,否则,今天可能又是一个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就是每天发生在大草原上的一幕,每天都在上演着的奔跑比赛。

    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在导演这一切。它们奔跑完全是来自内心的驱使——要么生存,要么死亡。只有“让自己跑起来”才能生存,也只有跑起来的动物才能获得比同类更好的生存环境,不管是主动攻击的动物还是被攻击的动物。

    “为自己的生存跑起来”是动物世界永恒的法则。人类正是通过这一法则使自己变成了人。但是当人类逐渐进化、逐渐变得聪慧时,他们再也不“为自己的事业而奔跑”了。他们开始习惯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他们漠视自己内在的动机和需求,他们只要求索取和坐享其成。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经失去了奔跑的动力,他们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他们认为优秀是别人的事。

    微软曾经有一位跳槽过来的业务员,他一度认为自己非常优秀。有一个月,他拜访了10位顾客,最终成交了5位。这在别的公司,已经算是高效率了。于是这个业务员找到比尔·盖茨说:“老板,我拜访10位顾客成交了5位,你是不是应该给我奖励一辆车或是增加一点奖金呢?”

    比尔·盖茨耸了一下肩膀说:“10位顾客成交了5位,另外5位被竞争对手给抢跑了。你居然还敢跟我来要奖金!”听完老板的话,这位业务员马上去找那5位顾客,说服他们也成为了微软的客户。

    这位业务员又去找比尔·盖茨说:“报告老板,拜访10位顾客成交10位,这下您该给我些奖赏了吧!”

    比尔·盖茨还是不满意:“你还是在浪费时间,你的业绩对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没有任何帮助。我问你,第11位顾客在哪里?”

    业务员一听傻眼了,在其他公司他都是顶尖的,可到了微软公司,竟然被臭骂两次。下一个月他更加努力,一共拜访了11位顾客,又全都成交了。于是他又找到比尔·盖茨说:“老板,你看,我拜访了11位成交了11位,成功率100%。”

    比尔·盖茨却说:“你已经被开除了,因为其他业务员都拜访并且成交了12位以上,你是公司的最后一名。”微软公司之所以雄冠全球,靠的是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比尔·盖茨就曾经多次告诫自己的员工:“工作需要付出100%的热忱、100%的努力。能完成100%,就不完成99%。虽然仅有1%的差距,但正是这1%,不但会反映出你对工作的态度、作风,而且也会彻底改变你的人生。”比尔·盖茨要求不论哪级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在其位,谋其事,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不仅是比尔·盖茨,所有大公司的管理者都不愿意看到员工在工作中悠然自得,更容不得员工在他的面前显露出一副洋洋得意、满足现状的样子。一个员工,不管他曾经取得多么大的成绩,一旦丧失进取心,不再努力工作,那他只有走人。

    想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出色,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但遗憾的是,很多员工的想法恰恰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公司是老板的,自己只是给老板打工,没必要累死累活地替别人工作。

    有些人不把工作当一回事,不但表现不积极,连犯错也不在乎。他们心里总是想“反正混一口饭吃”,总是采取一种应变的态度:“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种人很让人看不惯,可是他每天准时上下班,对人又客气得要命,让你抓不到他的小辫子。这种人自己好像过得很舒服,其实周围的人早在心里把他看轻。

    在工作中,我们必须一直保持一种最佳状态,让激情永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

    刘小姐是一名餐馆服务员。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什么技能的职业,只要招待好客人就可以了。许多人已经从事这个职业多年了,但很少有人会认真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因为这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需要投入和可学习的。

    但是,刘小姐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将自己全部的激情和对工作的热忱都投入了进去。一段时间以后,她不但能熟悉常来的客人,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口味。只要客人光顾,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因此,她不但赢得顾客的交口称赞,也为饭店增加了收益——她总是能够使顾客多点一两道菜,并且在别的服务员只照顾一桌客人的时候,她却能够独自招待几桌客人。

    她这样勤勤勉勉地工作半年以后,餐馆的老板发现了她的才能,便准备提拔她做店内的主管,但她却婉言谢绝了。原来,一位投资餐饮的顾客看中了她的才干,准备投资与她合作,资金完全由对方出,她负责管理和员工培训,并且她将获得新店25%的股份。后来,刘小姐成为了一家大型餐饮公司的老板。

    其实,工作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智慧、激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总是会在工作中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智慧、激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而失败者和消极被动的人,却将这些深深地埋藏起来,他们有的只是逃避、指责和抱怨。

    自觉自发地去努力工作,这是对工作的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一种对工作的真爱。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觉自发的精神。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更多的奖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