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关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病人采取强制治疗的问题。《精神卫生法》里面“强制治疗”被称之为“非自愿治疗”,是站在病人角度的。当然,这立足于病人的确已患病,而且是重症精神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损害,几乎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的那种。另外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疗:(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即便住了院,病人也还有机会保障自己的权益。病人可以对医生下达的诊断提出异议。根据法律的要求: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两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管理机关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两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住院后,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得到尊重的。而有的家属会主动提出要剥夺病人的某些权力,比如以前有病人住院的时候,家属提出不准病人和异性交谈,因为患者有钟情妄想,觉得别人都喜欢自己,所以喜欢和异性交往,而他的家属认为这些都是病态,所以会严加干涉。然而,这些病人并不都是完全没有行为能力的人,而病人是否有行为能力,那是鉴定机构与法院才能判断的事情,医院不会完全根据家属的话就限制病人的权力。住院期间,严禁医务人员歧视和侮辱患者,以及对患者采取体罚等行为。
《精神卫生法》的实施能进一步维护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并希望可以有效杜绝把正常人送进精神病院治疗这种让精神病院蒙羞的事情。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对精神类病人多一点包容,只有大家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精神病患者才能得到最为有效的治疗。
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很多人都纳闷,好好的一个阳光好青年,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精神病院的客人,而且大多数还是回头客,他们的脑子到底怎么了?虽然我们要谈论的是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这个话题,但是我不得不先说一句,目前我们的专家们对这一问题也没完全搞清楚,很多东西都还停留在假说阶段。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觉得精神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在那个巫医的年代,啥病都能扯到鬼身上,反正也没人能证明你错了。那个时代疯掉了叫做“中邪”,一般都会请个大神来家里跳来跳去,当然是没啥用的。偶尔碰到几个应激相关障碍(此病一般是遭受重大心理创伤事件造成,大多数可自然痊愈)的,被神婆们蒙对了,一时间就成神医了。
后来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种体液学说,认为人是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种体液的多少决定了人的性格气质,因此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开朗)、黄胆汁质(性急)、黑胆汁质(抑郁)和粘液质(迟钝)。虽然这四种体液的划分并不是很科学,但毕竟还是把医学从宗教中分了出来,且这四种气质的分型至今都是心理学教科书的保留项目。
接下来,就不得不说说弗洛伊德了,这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专业的心理治疗,而且把精神病学上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这是其他的医学分支所达不到的。弗洛伊德认为人不仅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是潜意识,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潜意识包括人的各种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跟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不容于人类的道德规范,因此被排斥和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没有被消灭,而是不断地在活动,而长时间这样压抑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就有可能被憋出病,这病就是精神病。人的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告诉我们要吃好吃的,要泡漂亮的妞,越多越好。超我就是那个道德先生,告诉你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就连偷偷看美女也是罪过。自我介于这二者之间,平衡这两者关系。当自我能够胜任这工作的时候,人就是正常的;当自我不能协调好这两者的时候,就有冲突、矛盾,于是病就产生了。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泛性欲理论,即认为人的本能和欲望主要就一个字——性!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力比多,又称性力,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以及生殖期五个阶段。这几个期的发展和人的发育是一致的,婴儿时期就知道吃,后来就喜欢拉,再后来是性欲,最后只剩一种功能——繁殖后代。虽然弗洛伊德的学说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这个泛性欲理论中提到梦境和心境的联系,即如果你梦到山洞,那就意味着阴道;如果梦到黄瓜,那你懂的。他由此还专门发展成为解梦的学说,写了本书叫《梦的解析》。在精神病史上,还没有一个人的地位能超过弗洛伊德。
由于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论遭到不少批评,因此又一种流派兴起了,就是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是该学派的带头大哥。他们反对弗洛伊德只研究精神病人和神经症,不考虑正常人的心理;也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的心理动物化,没有从人的本性出发。人本主义理论将心理障碍的成因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而否定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就会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马斯洛更是提出了人的五种需求,这些需求若得不到满足,都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先得满足最基本的,然后再有较高层次的需求。当然不排除个别人,在基本生理需求还没满足的情况下就去追求自我实现。对于这种人,我们有时候叫他们精神病人,有时候叫他们圣人。
若说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心理治疗,就不得不谈谈行为主义流派。说到行为主义,大家应该不陌生,说来说去不就是巴甫洛夫家的那条狗嘛,学过生物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经典的刺激——反射试验。每次给狗喂东西吃的时候,就摇响铃铛,这样就慢慢建立了一个反射关系,以后即便没有食物,只是摇铃铛,狗也会分泌唾液。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把这些试验放到了人的身上,最著名的就是恐惧形成试验。本来婴儿对周围的东西都是很好奇的,即便是毛毛虫、癞蛤蟆之类的,都敢上去摸一摸,无知者无畏嘛!但是华生同学做了点不厚道的事情,每当小朋友要去摸什么东西的时候,比如一只毛绒玩具,华生同学就在旁边拿出一面大锣,使劲地敲那破锣一下,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个声音会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也会吓小朋友一大跳。他就这样反复地敲打,本来可爱的毛绒玩具,在小朋友眼中可能就成了毒蛇猛兽,一见到就躲得远远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精神病是怎么得的呢?巴甫洛夫先生也早有论述,说人的神经过程有两个,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而人得精神病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兴奋和抑制相遇,就起冲突了;另一个是出现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
和行为主义一起经常被谈起的就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其实跟信息论这种学科有很大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信息的处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会经过主动编码、提取和使用。要是这些过程出了问题,那自然就不正常了。举个主动编码故障的简单例子,比如有人不太喜欢自己的领导,大多数人都觉得是碰到的上级太恶心,而有些人偏偏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可能是自己长得不够好看,也可能是自己工作能力太差,总把原因往自己身上推,严重一点的甚至会产生自罪妄想,跑到领导面前请求饶恕自己的过错。同样提取、使用的过程如果发生错误,一样会导致一些精神症状的产生,最常见的就是前面讲过的错构、虚构和遗忘等。
最后我们看看精神病学对精神病是如何解释的。既然发病原因复杂,那就干脆来个大杂烩,我们说精神病是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有关,发病原因可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也可能三方面原因都有。先说生理方面,当一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难找的时候,人们喜欢说是遗传的关系。精神病会遗传吗?应该是会的,不过不像其他一些遗传病,能找到具体的基因。精神病可能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可以从一些统计结果中看出来,比如同卵的双生子,如果一个得了精神病,另一个得精神病的概率是不是更高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同卵双生子得精神病的同病率是一个发病时,另一个也发病的概率不到50%,但是也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或异卵的双胞胎。另外一些生理方面的原因就涉及神经系统了,因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离不开神经的,一些神经递质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经递质就是在神经元中起传递信号作用的化学物质,比如血清素,这玩意多了人就容易兴奋;如果太少,人就容易抑郁。我们大多数治疗精神病的药物,都是根据这个来开发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不必说了,一般都是遭受的某种打击或刺激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对困难的定义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同,这与个人人格有关。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社会文化与精神疾病的产生也有一定关系。比如妄想,很多情况下都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的。东南亚一带,由于当地人的迷信和对性知识的缺乏,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生殖器缩回到肚子里,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称之为“恐缩症”的精神疾病。
如何诊断精神疾病
这年头,谁没有伤心的时候,谁没有兴奋的时候,谁没有疑神疑鬼、老眼昏花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会出现精神疾病中的一些症状,但为什么你不是精神病患者?
曾经有一对经常吵架的夫妻,丈夫的过错弄得妻子很不开心,妻子天天跑到医院做心理咨询。后来两人缘分已尽,为了在离婚官司中占尽先机,妻子非缠着医生给自己开个抑郁症的证明,说自己被老公逼成抑郁,差一点就精神分裂了。曾经也有弄出刑事案件的人,费尽千辛万苦,只为弄张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书,因为那几乎可以成为他们的免死金牌。不过对不起,不是你说自己有精神病就是精神病人的。
精神疾病没有特别有效的检测手段,缺乏客观指标,不像艾滋病,只要血液里面查出HIV阳性就可以了,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靠病人的症状,而病人的症状又完全依赖于医生的专业判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医生的主观因素。所以为了避免被误诊,精神疾病有很严格的诊断标准。
总体说来,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个标准是疾病的症状。患者必须有精神疾病的症状,这个通过本书案例的描写,大家应该都有大致的了解。但不是只要出现了精神疾病的症状就一定是得了精神病了。很多正常人也会有类似症状,比如幻听,每个人一生中,基本上都有过幻听的经验,经常有人纳闷:“咦,我刚才是不是出现幻觉了?”但并非有幻觉就是精神病。同样比如抑郁症,不是说我情绪低落,啥事都不想做,饭也吃不下那就一定是得了抑郁症。
第二个标准是病程的长短。也就是说你有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是偶然出现的,还是一直都有。这个标准基本上就把偶然出现这些症状的大部分正常人给排除了。
第三个标准是严重程度。你有这些症状没问题,只要你能正常地吃喝玩乐,该干啥能够干啥去,那基本上就又被排除在外了,至少是不需要治疗的。一般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自己或他人的社会功能,这也是周围人能够发现他们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躁狂,只要病人不冲动,不打人,不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不几天不吃不喝,那么估计周围人还会觉得这人挺不错,乐观,开朗,很有气场,能够给人带来欢乐。
最后一个是排除标准。即便以上三条都符合,我们也得排除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一个人走路撞电杆了,头上撞一大包,然后病人出现了一些胡言乱语、疯疯癫癫的行为,那么这种多半是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一般都不用在精神病院治疗,而是送到神经外科治疗。
我举一个《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大家可以看看这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到底有多费工夫: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状态。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两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
1.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两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精神分裂症还分为几个亚型,每种亚型下面又有很多诊断标准。
如何治疗精神病
对精神病的治疗一直是随着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发展而进步的。在我国古代,精神病被认为是“中邪”了,一般会请些巫师来跳大神,以达到驱邪的目的。不过西方的精神病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在黑暗的中世纪,虽然精神病人同样被认为是灵魂被毒害,或者是妖魔附体,不过他们的结局一般是遭受残酷的刑法,被处以火刑。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病人逐渐变得宽容,不过在治疗上仍然进展较慢。欧洲曾一度进入“愚人船”的时代,就是让精神病患者乘坐愚人船,随地到处流浪。估计这样对治安有所影响,欧洲又开始兴建收容所,只是收容所里几乎没有什么治疗,主要目的就是给这些精神病人一个栖身之所,或者是防止他们跑出去危害社会。所以很多冲动的病人,都是用铁链之类的东西锁起来的。
直到精神病学家比奈的出现,才除去了病人身上的铁链,收容所开始向医院转变,精神病人才得到医疗上的救助。后有一大批精神病学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们对精神病学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不过由于医疗技术整体的落后,治疗的方法很有限。比如高热疗法,因为发现精神病人发过高烧之后精神症状会得到改善,所以就采取各种方法让精神病人发热。不过此方法安全性实在不高,毕竟在那个时代,即便是普通的感冒也可能会因为发热而死去。此外还有胰岛素昏迷疗法,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让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病人的安全同样得不到保障。
后来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很多精神疾病都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便出现了心理治疗的方法,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认知行为疗法和催眠疗法。
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对精神病进行治疗是从一种药物——百忧解的发明开始的。百忧解也就是盐酸氟西汀,是一种借由刺激单一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来改善心理状况的药物。1987年该药获得核准上市,迅速成为全美销量最好的抗忧郁药物,被《圣荷西信使报》票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之一。该药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少,是美国人普遍服用的解忧类药物。此后,精神疾病最基础的治疗就是药物治疗,然后辅之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被精神科医师广泛应用,那就是电休克治疗。由于该疗法成本低,见效快,因此也得到患者的青睐。这是一种通过对大脑放电,使大脑产生类似癫痫样放电的治疗方式。虽然名字叫休克,但和休克是两码事,现在已经改名叫电抽搐治疗,因为癫痫样放电的时候,人的四肢会产生抽搐。不过单纯的电抽搐治疗虽然可以较快地控制精神症状,但却很容易复发。
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多的精神疾病治疗方式被开发出来,人类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入。精神病将不再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的疾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