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个感恩节,在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虽然它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但至今却为人们所重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们学会施恩,懂得感恩。
感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感谢”“感激”,感恩是一种更深的、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学会感恩,其实也是学会生活,善待自我。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给朋友的回信里这样写道:“感谢上帝!贼只是偷了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性命;贼只偷了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找出了感恩的3条理由,可以说这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气度和智慧。
感恩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例如,别人对我们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们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改进;别人对我们好,是生活在告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必须再接再厉更进一步。
感恩并不是宣扬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方式。感恩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在生活中,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着名作家余杰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伤害,远远比对对方的伤害大。”学会感恩,就要知恩图报,就要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受人一抔土还人一座山”的道理。学会感恩,就是要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今天拉人一把,他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也会有人拉我们一把。生活是面镜子,学会感恩,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生活也会给我们以微笑。学会感恩,就要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人或事,用善良的目光去注视万物,用无私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用博大的心胸去容纳世界。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这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不应该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你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在一个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其他人都很奇怪,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从来没有称赞一下饭菜好吃,这和给你们吃稻草有什么区别!”
连世上最不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哪怕一点感谢的回声,那么我们对待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把感恩的话说出来。这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
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还要懂得施恩。
施恩,也就是帮助他人。施恩的要义在于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予恩惠,不图任何回报,并以此为快乐,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施恩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懂得施恩的人,是勇敢的人,他们不在乎个人得失;懂得施恩的人,是高尚的人,他们不斤斤计较;懂得施恩的人,是为别人着想的人,他们以别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帮助别人;懂得施恩的人是快乐的人,他们从别人的满足中体验幸福;懂得施恩的人,是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大肆宣扬、炫耀自己的美德,只是默默地奉献着……
我们不能只是因为别人对已有恩才感恩,我们应该用一颗感念恩德并铭记不忘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恩情,更应该用一颗仁厚与不图回报的平等心态去施恩。施恩的方式很多很多。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是施恩,为灾区踊跃捐款奉献爱心是施恩,向街上的残疾人投以零花钱是施恩,扶盲人过马路是施恩,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是施恩……施恩不分大小轻重,社会中施恩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而美好。
抱有一颗感恩之心
在饥荒年月,面包师为了让穷苦的孩子不挨饿,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儿,然后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饥荒没有结束之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于是,这些饥饿的孩子一拥而上,争先恐后,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在他们每人都拿到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杰克的小男孩例外,他每次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然后他毕恭毕敬地向面包师表示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回家。
有一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孩子们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杰克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他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发现里面有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孩子,赶快去!”
当杰克拿着钱回到面包师那里时,面包师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故意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杰克激动地跑回家,告诉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啊,这是他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其实,感恩并不要求回报。无力报答,或一时无机会报答,都不要紧,只要心中常存感恩、常念回报就行,因为感恩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常会遇到让人感动和铭记的事。但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以为然,有些人把金钱和利益看得太重,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觉得父母的细心照顾、朋友的关心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感恩,也无暇去感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得到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激、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予你恩惠的人们。
汶川大地震中,一个花季少女被碎石击坏了眼睛,她说:“春天来了,我却看不到它。”与她相比,与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我们能健康地生活在世界上,是多么幸福啊。想想这些,我们还会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吗?
有个女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个人身处异乡,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烦恼,种种的失意,让她对世俗充满了厌倦。不久,她的隔壁新搬了一家人,一看就是穷人,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中秋节的晚上,这个女大学生坐在屋子里,正在为没有收到节日的祝福而忧伤时,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他紧张地问:“姐姐,请问你有月饼吃吗?”
女大学生心想:“怎么穷得连一块月饼都买不起啊。”于是,她对着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个小男孩微笑着轻声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然后,竟从怀里拿出两块月饼,说:“妈妈让我带给你的。”
此刻,这个女大学生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又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狭隘的积怨,感恩之心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最大的灾难和痛苦。
感恩,就像阳光一样,带给我们温暖和美丽。人应该懂得感恩,应该懂得珍惜他所得到的一切。与其追求我们幻想的东西,不如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的心和惜福的心正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无论是大自然的赐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于大自然的福佑,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他人的帮助,感恩于社会的繁荣,感恩于食之香甜,感恩于衣之温暖,感恩于蓝天白云的赏心悦目,感恩于苦难逆境的磨炼。学会感恩,让感恩之情来滋润我们的生命,这样,你就会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心怀感恩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心怀感恩、善待生命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心要靠心来交换,感恩换来的永远是阳光心态。
一家四口生活在一个小村落里。
有一年,这里爆发了战争,一家人不得不走上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不幸的是,还没有来得及逃跑,丈夫已经在战火中丧命,留给他们的只有丈夫生前最珍爱的那两条金鱼。在这紧急时刻,妻子仍没忘记那两条金鱼,它们不仅寄托着已故丈夫对孩子的爱,更是两条活生生的生命啊!于是,她捧起金鱼缸缓缓走向湖边,心怀感恩,无限不舍地连鱼带缸轻轻放进湖里。
战争结束后,母子三人平安返回家乡,先前的家园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一片残砖断瓦,满目废墟。母子三人绝望地沿着先前的村落走着,忽然,眼前一片金光,仔细一瞧,竟然是一群美丽的金鱼在湖面跳跃,跟当初放生的两条金鱼长得一模一样,原来这是它们的后代。
此后,母子三人天天都来湖边喂养金鱼,平静的湖水中孕育着无限生机。
周围的人得知后,纷纷前来观看,顺便买两条回家送人。于是,出售金鱼成为他们一家的致富之路,他们也因此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
当年,费希玛无限怜惜地捧着两条金鱼走向湖边时,她未必知道自己将来会有什么回报。善念是一粒种子,你把它种下,它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颗慈善、感恩的心,不仅可以制止或改变一种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化人的灵魂。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今天我们提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理念,就是要做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用的人。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
李嘉诚把他的一部分财富用于帮助穷人,因此,千千万万的人都铭记他的恩德,他的荣誉给他的商业带来了轰动效应,他所得到的回报远远大于他的付出。
北京一家房地产老板为了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员工治病,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巨额合同,使公司险些破产,员工们得知真相后说:“为这样的老板打工,值!”于是他们纷纷回到公司,以比平时多十倍的干劲儿努力工作,最终使公司转危为安。凭着良好的名声,以前那些与他解除合同的客户,也纷纷要求与其重新签订合同,公司的生意因此日益兴隆。这就是好人有好报的最好证明。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感恩、善良的心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心怀感恩、与人为善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
鏖战商场,更需要与人为善来开道。尽管商业竞争残酷无情,但是有时也需要表现出一种真挚的温情。有的经理人会欣赏一个商业上的朋友,并真心想帮助他做一件实事,这是对以前接受他的帮助的回报,所以请你在别人遇到困境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在职场上,尽可能地做一个与人为善的好人,这样,当你在工作上不小心出现纰漏,或当你面临加薪或升职的关键时刻,才会很大程度地减少别人放冷箭的危险。在工作中,有的人常把他人为自己办的事和自己为他人所做的事记录下来,以便有机会“扯平”,这样做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如果为别人做好事,只是为了以后的偿还,那么就会令他人觉得你帮助别人都是别有用心。
心怀感恩、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需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足矣。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想丰富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你是否心怀感恩、善待他人。心怀感恩、与人为善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他人喜爱的充实感。
莫忘感激
中国是文明古国,向来崇尚“温良恭俭让”。感激,是最好的沟通。如果你对社会长存感激之心,就会努力回报社会和人民;如果你对周围的人们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与他们和睦相处;如果你对老师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成为一个好学生;如果你对丈夫(妻子)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成为一个好妻子(丈夫);如果你对父母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懂得感恩、学会感激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媒体曾报道:有位叫张坤的老同志,印制了部分精致的贺卡,赠送给让座的年轻人,借此表达感激之情,使帮助他的人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鼓励。张老的做法人们不一定效仿,但他对年轻人尊重老年人的行为给予尊重和褒扬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其实,让不让座并没有法律规定,不让座也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他可能是工作了一天刚刚下班,非常疲惫,需要这个座位暂时休息一下;可能正好是身体不适,无法让座;可能是心情不好;也可能是刚刚出发回来,非常劳累;等等。有人讲过这样一件事:“我在香港乘地铁时感觉头有些发晕,但还是把座位让给一位阿婆。这位阿婆非常细心,看我脸色不好,又起来把座位让给我,还在我到达车站时陪我一起走出车站。”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人生活在社会上,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尊重。对牺牲自己利益无私帮助他人的人,应当心怀敬意,真诚感谢。
感恩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随着私有形式的出现,我们应改变一种误区,那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比如:过去,特别是为人做事的员工们,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老板对自己有什么恩惠,相反,他们还认为老板欠他们的呢,他们将自己与老板的关系视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因此,对老板、对工作环境、对公司、对同事,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和不理解,这也是造成许多公司的老板和员工之间矛盾紧张的原因之一。
的确,雇用和被雇用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这种契约关系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我们应感谢老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谋取生存、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和机会,在竞争如此惨烈的社会中,有一个赖以生存之地是多么难得啊!
所以,诸如“谢谢你”“很感激你”,这些话应该经常挂在嘴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为公司、为老板更加勤奋地工作,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当你满怀感激,忠心地为公司、为老板工作时,老板一定会为你设计更辉煌的前景,而作为一个公民,社会为你提供了完善的公益服务,你也要心存感恩之心,以回报社会,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新叫响这个口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倡导雷锋精神,也应提倡对助人为乐者以礼相待。
记住别人的帮助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对别人有点滴好处,一辈子念念不忘;而别人对他的好处,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
有这样一个人,他曾处于困境中,别人掏出心来帮助他、扶持他,他感动得流泪发誓:“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我终生不忘。将来若时来运转,一定与你有福同享。”若干年后,这人果然发迹了,虽不是亿万富翁,却也腰缠万贯,步入了富人行列。只是他把当初说的那些感恩的话,统统扔到爪哇国去了,见了有恩于他的人,摆起大款“恩典”穷人的架子来。
明代洪应明说:“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两个“不可”和两个“不可不”,至情至理,这大概就是我国传统道德讲的“君子之心”吧。
为什么有功于人“不可念”?那是怕居功自傲,甚至因功生过,善始而恶终。为什么过则“不可不念”?旧恶不忘,就能成为日后之师,从而赎旧过而不犯新过。
为什么人有恩于我“不可忘”?感恩是一种美德,忘恩是一种不义,忘恩负义与狼子野心不二,一辈子都将受到良心的谴责。为什么怨则“不可不忘”?
“忘记”比“宽容”更为大度,如果人人都死记着别人之怨,就会冤冤相报,人世间可能永无宁日。
有人原本也心存感激,但在现实生活中一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牢骚和怨气就替代了感激。岂不知,许多“不如意”恰恰反映着国家和社会的恩惠。
假如你因为办房手续复杂,平添了许多烦恼,就应该想到,你已经告别了租房一族,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假如你觉得每月电费节节攀升,别忘了那是因为电扇换了空调,地窖换了冰箱,搓衣板换了洗衣机;假如你因为堵车误了事,心情不痛快,要记着从前步行或骑自行车的处境有多难。
总之,凡事都有两个方面,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有得必有失。如果谁因为弊忘了利,或是因为失忘了得,就可能泯灭了心存的“感激”,更谈不上感恩了。
感恩父母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异常惨烈。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接到通知,速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当他们的车子穿过马路时,艾森豪威尔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马路旁边,冻得瑟瑟发抖。他准备下车把他们送回家,他的随从劝阻道:“我们得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
艾森豪威尔没有听随从的话,因为这样的天气,两个老人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冻死的。于是,他坚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将这对老夫妇送到家,然后,才火速赶回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真是善有善报,没想到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善举,受到上天的格外眷顾。原来,那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正虎视眈眈地埋伏在艾森豪威尔原来必须经过的那条路上,当时如果不是因为行善而改变了行车路线,艾森豪威尔恐怕早已成为纳粹狙击手枪下的亡灵了。
善心如水,助人的行动比祈祷的双唇更神圣。
离市区最远的琳门山一向以贫穷偏僻而著称,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竟有来自远方的大小车辆不断光顾。
琳门山下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老人有一口井,据说打到了泉眼上,因而不仅水量充裕,而且特别清澈、甘甜,冬天还可以洗脚治脚病。于是,不仅山下的村里人前来担水,就连那些前来旅游的人们也都拥到老人的井旁,痛快地喝着井水。有不少旅游的人临走时用大壶小桶装得满满的,有的说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有的说回去试试是否能治好自己的脚病。
老人没想到自己的一口井竟得到那么多见过大世面的城里人赞美,心里美滋滋的,嘴里不断地说着:“这里也没啥稀罕东西,好喝,就多喝点儿。这井水喝不坏肚子,愿意喝,管够你们。”
看到老人如此慷慨,很多游客就把身上带的好吃的、好喝的,争着抢着往老人手里塞,说让老人品尝他没吃过的高级营养品。老人推让不掉,急忙把自己家的土特产往游客们口袋里塞。
山下的人劝老人卖水挣钱,老人回答说:“能让人们喝到甜水是我最大的心愿。”
原来,老人在20世纪60年代是乡里修水库的人,一辈子修渠挖水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山下的村里人打一口甜水井,让他们不再为吃水发愁。
有一次,旅游的人中有一位省扶贫办主任。当他喝了老人的水,了解到老人的经历和心愿后,被深深感动了。回去后,他便到市里调查。后来,那位扶贫办主任又把打井的款项批下来。一年后,村里人都喝上了清凉的甜水。老人高兴地逢人就说实现了自己一辈子的愿望,这比什么都让他高兴。
当人的心灵被爱浇灌后,它所飘逸出来的,会是人性的芬芳。善心如水,多给他人一些滋润,自己也必将得到爱的滋润。当然,施恩布善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双亲,虽然父母不图回报,但那种伟大的爱是我们今生今世难以报答的。
琳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她怕母亲承受不了重大的打击,每天放学后都会把同学领回家做作业,让家中热闹一些,让母亲不再生活在伤悲的气氛中。母亲在她的眼光里读出了关切,每天上学时总是慈祥地摸摸她的头,让她好好学习,不用为自己担心。
有一次,她放学回家听到屋里有母亲的笑声,这久违的笑是妈妈自父亲走后半年也没有过的。她推开房门,发现家属院的医生王叔叔正帮母亲换煤气罐,这时,琳看见母亲的脸上闪烁着动人的美丽。
不知道为什么,她不愿母亲的美丽在不是父亲的男人面前流露,更不愿母亲把爱分给别人。她的脸马上沉了下来,故意大声说话打断母亲的笑声,后来,又翻箱倒柜地折腾,为的是将王叔叔赶走。
那时,她开始担心,担心母亲会为她领一个继父回家,她不想要继父。她认为,母亲只爱她一个人是应该的,有她全部的爱对母亲来说也就足够了。
后来,每当王叔叔来时,她总是冷着脸,把电视音量开到最大,并用力地摔门,想方设法表示自己的反感。这还不算,她还从老家搬来奶奶当救兵。
奶奶直接反对母亲与王叔叔交往,并提出如果母亲改嫁,就把孙女带回老家。
母亲流泪了,她怎么舍得她生养的女儿离开她,从此家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王叔叔的身影。琳暗自庆幸终于取得了胜利。
她日甚一日地美丽起来,而母亲却不可避免地衰老下去。
琳大学毕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远在外地军营的丈夫回不来,双胞胎的儿女都是母亲帮她带大。不知不觉,岁月流逝,当爱人转业回来,她享受着一家人的欢乐时,却发现已经驼背的母亲在自己的房间里显得那么孤独。她想,这辈子一定要好好报答母亲。
琳的儿女长大去外地读大学了,她自己也到离家很近的单位上班,母亲再不用起早做饭了。琳一心想让母亲安度晚年,星期天便和丈夫陪母亲去旅游,让她散心。在旅游中,母亲竟见到了已搬离小区、由儿子陪伴的王叔叔。他早已头发花白,但母亲的眼里却有一种幸福的感觉,那是琳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的。
忽然,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自己是多么残酷地剥夺着母亲的幸福和美丽,剥夺着母亲爱与被爱的权利。
旅游回来后,她一夜未眠。第二天,她坐上公交车,从城东赶到城西,主动找到还是单身的王叔叔,向他认错,并为母亲牵线搭桥。终于,母亲有了自己的感情依靠,有了个温暖的家。琳也悔恨自己为什么直到为人母时才能真正理解母亲。
一片孝心动天下!天下做儿女的,趁父母健在,善待他们吧,不仅是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和情感上关心他们。在父母能够言爱的时候,一定不要阻止他们的激情与情感,在他们能够享乐的光阴中为他们贮藏欢乐与美好,让他们的心灵有一个可以寄托的家园,让操劳一生的父母幸福地安度晚年。这样,善良的初衷才能变为恰当的孝道。
感恩生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去世时,除了一块写有“勤俭”的匾外,什么也没给两个儿子留下。兄弟俩分家时,便把匾从中间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节俭生活,结果是两手空空;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勤劳耕作,结果是坐吃山空。后来经过仔细琢磨,他们把匾合在一起,照着去做,勤俭持家,终于创造了丰富的财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这则故事可见,“勤”和“俭”是不能分开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基础,也是一种美德。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缺吃,不缺穿,有些人就忘了应该勤俭节约。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有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他们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然而,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一个人的生活好了,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要知道,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俭的意识,其实节俭做起来就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带回家再吃。
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收集起来,学校便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却让八九岁的孩子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有钱难买幼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它使自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奢侈浪费必会遭受谴责,甚至身败名裂;勤俭节约必会受到尊崇,甚至成就大业。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奢侈浪费和勤俭节约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
晋代王济,字武子,娶常山公主为妻,被提升做侍中。他的父亲王浑,曾平了吴国,立下军功,做了尚书仆射。王济宗族门徒势力相当强盛,多有风流倜傥、豪迈直率之辈,豪气盖过当世。当时武帝亲自去王济家赴宴,宴席安排得极为丰盛。所有的东西都用玻璃器皿盛着,伺候女婢有一百多人,都穿着绫罗绸缎。蒸的猪很肥美,和一般的味道很不一样。皇帝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做的。王济回答说:“是用人奶蒸的。”皇帝脸色很不高兴,没吃完就走了。
《唐玄宗天宝遗事》中记载,王元宝将金银叠起来造房子,将铜钱装饰花园的小路。当时人们称他家是财富的洞窟和屠宰场。过于奢侈的人,他们不能够忍受清贫的生活,而一旦这种财富失去,他们的灾祸也就来了。
晏婴出身齐国的世家,曾经辅佐3个君主,因为节俭勤勉而在齐国声名很大。吃饭时没有多少肉,妻妾不穿绸缎。
北魏的李崇担任尚书令,家里经常只吃炒韭菜和煮韭菜。李崇的一个门客对人说:“李令公一顿饭吃18种菜。”别人问这话是什么意思,门客说:“二韭十八。”听到的人哈哈大笑。
唐代芦怀慎是滑州人,清廉节俭而且朴素,不求资产。唐玄宗时做费门监同平章事,俸禄发下来就给了亲戚旧友,妻子儿女却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用的东西只有一个衣袋。
北宋名臣寇準因政绩卓著、才华出众被升为宰相。时逢寇準寿辰,在众人的建议筹划下,宰相府摆下了盛宴准备好好庆祝一下。全府张灯结彩,布置得华丽铺张。有“好心”人还觉得不够气派,于是又弄来山珍海味。就在全府上下的一片笑语喧哗中,却传来了一个老婆子的哭声。寇準循声望去,原来老婢刘婆被蜡油滑倒而哭。寇準忙问原因,刘婆说:“想起了老夫人,早年守寡,生活十分清贫,为送你读书,老夫人吃糠咽菜,为别人洗衣缝补,只期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成为有为的栋梁之材。而如今,你刚居相位便如此铺张,真有负老夫人一片育儿苦心!”刘婆一番言语,说醒了有些飘飘然的寇準,他立刻传令停办盛宴,并深谢刘婆之言。
感恩别人,帮助别人
一位国王有一个非常疼爱的王子,因为他父王的疼爱与权力,这位王子可以得到一切他所向往的东西,然而他仍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戚戚。
一次,王宫里走进一位大魔法师,他对国王说,他有方法可以使王子快乐,能把王子的戚容变成笑容。国王听了大为高兴,对魔法师说:“如果你能办到这件事,你要求的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
于是王子被魔法师领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一些字迹。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出的东西。说完魔法师就离开了。
年轻的王子按照魔法师所说的,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白纸上面浮现出绿色的光芒,变成一行文字,这变成的一行字是“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了魔法师的劝告,很快就成为国土中最快乐的少年。
只有有助于他人,一个人的生命才能称得上喜悦与幸福。我们必须有所“给予”,才能有所获取,我们的生命才能生长。
一位哲学家有一次问他的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一位学生回答道:“一颗爱心!”那位哲学家说:“在这爱心两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东西。因为有爱心的人,对于自己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和可亲的朋友。”
一种爱人的性情,一颗温柔的爱心,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给予他人以爱、同情和鼓励,我们本身却并未因为给予而有所减少,只会由于给予而获得更多。我们把爱、同情、善意给予得愈多,我们所能收回的爱、同情和善意也就愈多。
一个女人快50岁了,丈夫去世不久,她的儿子又坠机身亡。她被悲伤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忧郁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一位智者知道她的情况后,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情。
年近半百的她能做什么呢?她过去喜欢养花,但自从她的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花园就都荒废了。她听了智者的劝告后,开始修整花园,撒下种子施肥灌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很快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从此,她每隔几天便将亲手栽培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爱心和温馨,换来了一声声的感激。这些美好的感激轻柔地流入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忧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卡片和感谢信。这些卡片和感谢信帮助她消除了孤独感,使她重新获得了人生的喜悦。
给别人送去善良,你也会得到善良;而与人为恶,总是相互指责与猜忌,那么带给你的也只有误解和怀疑。“如果你握紧一双拳头来见我”,威尔逊总统说,“我想,我可以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是如果你来找我说:
‘我们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见相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的距离并不是那么大,相异的观点并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观点反而居多。你也会发觉,只要我们有彼此沟通的耐心、诚意和愿望,我们就能沟通。”
从前有一位盲人,他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那盲人微笑着说:“我提着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同时,手提着灯笼,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也保护了我自己。”
像盲人这样肯爱人助人的人有很多,甚至还有人为他们建立纪念碑。这些纪念碑不一定是用大理石或铜雕铸的,而是建立在人们心灵之中的。俗语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