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成功双翼-口才致胜:口吐莲花妙语成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讲话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讲话吸引人的人都不是唠叨或虚张声势之辈,他们在讲话中很注意循循善诱,丝丝入扣,像春雨润物渗透进听者的心房。

    人类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有时听众并不因为你讲的内容很有道理就完全信服你,他们还要顾及讲话人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正式场合的谈论,声音过于激烈也会让人产生“此人强词夺理,所说之言不足为信”的想法,随之,心理上会产生反感或者抵触情绪。

    有条不紊的谈话,可给人以稳重之感。一般来说,优秀的推销员几乎都不是快嘴快舌之才。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反应迟钝,不善辞令,而正好相反,他们机警过人,能说善道。但他们清楚地知道,推销商品并不光是能言善辩就可胜任的。比如,一味地吹嘘“这种商品不错”,顾客只会对这种大肆鼓吹报之以疑惑和戒备;然而,当你慢条斯理、一板一眼地陈述商品的性能并动手操作,顾客就会因你所表现出的诚实而对你报以信任。招徕顾客的工作,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的。

    人际交往也是如此。特别是在语言沟通中,如果只顾快嘴快舌,就无法产生好的效果。有人认为,唇齿伶俐,可以在短时间传播大量的信息,但却没有想到信息的价值是由讲话者能否给对方以信赖感所决定的。一味地抢速度,只能使对方感到你的轻浮,进而对你提供的信息产生怀疑。这样,即便你提供的信息再多,也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与人交谈时,应注意纠正语调生硬、语速太快的习惯。

    要做到说话有条不紊,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办法:

    (1)要有充分的准备

    如果你在讲话时对所要讲的内容没有认真考虑过,你肯定会感到无话可说,即使说起来也不会流畅自如。因此,必须在讲话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写成提纲,或者默诵、试讲。你对讲话的内容愈熟悉,你就愈能讲得好,愈不会信口开河,无的放矢。

    (2)学会对话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口头语言有对话言语(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与独白言语(报告、演讲、讲课等)之分。一般来说,后者的要求更高,并且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对话言语的方法,与别人很好地交流思想,才能在听众较多时有较好的效果。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头,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姿势、表情和态度,要分析对方讲话的得失,吸取其优点,舍弃其缺点。同时,自己的讲话要含义明确,态度诚恳,并且当对方显出厌倦或注意力涣散时,就要停止讲话。

    (3)勇于勤讲多练

    善于言辞的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际锻炼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在生人面前或人多的场合,要争取讲话的机会,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开始时不一定会成功,甚至会遭到别人笑话,但不要介意,要认真分析自己讲话失败的原因,勤讲多练,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说话的水平。

    说话时的有条不紊,来源于思路的明确清晰和心理素质的不急不躁。

    2说话有的放矢,一语中的

    人人都有一张嘴,长嘴就是为说话,但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效果大不一样。一言使人笑,一言使人跳,追求成功的男人应当会说话。要说女子话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应当讲究章法,思路严密。这是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要求。

    我们平时与人寒暄或作简短的交谈,一般都是比较随便的,谈不上条理清晰,但在正式场合,比如报告会、讲座、演讲等比较重要的讲话,情况就不一样了,这要求说话者对所说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对整个说话过程做出周密的安排。一般来说,对说话过程安排有这样几点要求:

    (1)把握中心

    说话不是照本宣科,难免带有水分,有时会插一些题外话,有时会发现已讲过的某个问题有点遗漏需要临时补充,这样就容易杂乱。作为一个高明的说话者,应时刻把主题牢记在心,不管怎样加插,不管转了多少个话题,都不偏离说话的中心。

    (2)言之有序

    说话不能靠材料堆积吸引人,而要靠内在的逻辑力量吸引人,这样才有深度。与写作相比,说话是口耳相传的语言活动,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听众思考,所以逻辑关系要更为清晰、严密。话语的结构要求明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点和材料的排列,要便于理解、记忆和思考,所以要较多地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当然,时间顺序最好按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安排,这样容易被听者记住。

    (3)连贯一致

    开场白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所讲内容的展开,不能一开口就“噌”地冒出一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多层意思之间过渡要灵活自然;结尾要进行归纳,简明扼要地突出主题,加深听话者的印象。

    (4)要言不烦

    那种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言之无物的空话,装腔作势的假话,听众都极为厌烦。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有一次他去听一位牧师传教,开始很有好感,准备捐献身上所有的钱。过了一小时,他听得厌烦,决定留下整钱,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半小时,他决定分文不给。等到牧师说完了,他不仅不给,还从捐款的盘子中拿出两元钱作为时间的补偿。

    这是对说话冗长者的绝妙讽刺。所以说话中应当注意在句式变化的同时,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长句能够表达缜密的思想,委婉的感情,能够造成一定的说话气势,但是其结构比较复杂,如果停顿等处理不好,不但说话者觉得吃力,就是听话者听起来也不易理解。而短句的表达效果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由于活泼明快,就可以干脆地叙述事情;由于简洁有力,就可以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肯定的语气。因此在运用上,易说易听的短句更适合在交谈、辩论、演讲等重要场合的说话中使用。

    抓住重点,理清思路,这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是说好话的前提,男人不可不知,不应不会。

    3精心遣词,悉心表达思想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同样一句话,良言妙语能叫人笑,能治人心病,能带给人希望;然而若是污言秽语则会使人哭,会刺伤人的心,会带给人失望。个中差别在于话中的字眼用得对还是错。同样的,每句话中所用的“字眼”可以让别人了解讲话人的心迹和愿望。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人们,并唤起民众全心跟随,从而塑造出今天的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振臂一呼,应者集”的效果。的确,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动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极具感召力的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使他们誓要推翻长久以来压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二百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的,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美国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正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当然,遣词准确的话语其影响力并不只限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民心涣散,经济萧条。这时,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期,打破了希特勒军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已故英国政治家、前首相丘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却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它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意志,乃至于有胆量面对一切的挑战,使人生过得丰丰富富。

    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使我们自暴自弃。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错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务必重视使用字眼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常常用字十分谨慎,然而却不留意自己习惯用的字眼,殊不知我们所用的字眼会深深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掌握怎样用字,如果我们随着以往的习惯继续不加选择地用字,很可能就会扭曲所历经的事实。譬如说当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时,用的字眼是“不错的成就”,那对自己的情绪就很难造成兴奋的感觉。这全是因为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盘,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人生经验,不仅为别人,更为自己。

    有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只不过改了一个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

    那家公司的管理阶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根据戴明博士的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万分之六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而使该公司提高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当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三十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从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节省将近25万美元。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字眼的转换不管是用在个人身上或组织整体上都有相同的效果。

    4学会驾驭说话的语气

    “言为心声”,喜、怒、哀、乐尽现其中。这就是语气的妙处。叽叽喳喳如小鸟,题喜;声带咆哮,是为怒;唉声连连,是为哀;欢声不断,是为乐,在所有使用有声语言的场合,都离不开语气。在一句话中,不但有遣词造句的问题,而且有用怎样的语气表达才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他听到婵娟痛斥宋玉:

    “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去找“婵娟”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重些?”

    这时,正在一旁化妆垂钓者的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插了话:

    “不如把‘你是’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

    郭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

    这一字之改,不仅使原来的陈述句变为坚决的判断句,而且使语言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气也更加有力,婵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人只要驾驭了语气,就能够出口成章。这是当今社会最值得推崇的能力,从中能够显现出讲话人驾驭语气的功力。

    男人应当有这样的驾驭语气是十分复杂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语气的特点

    语气包含思想感情、声音形式两方面内容,而思想感情、声音形式又都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因此,语气的概念又表述为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气表达所必须依据的支持物。语言有表意、表情、表志的作用,语气相应也分为这三种:

    ①表意语气

    表意语气指的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陈述、疑问、祈求、命令、感叹、催促、建议、商量、呼应等。这种语气词或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个句子末尾。指明事实,提请对方注意,用“啊、呢、咯、嗯”等;催促、请求用“啊、吧”;质问、责备用“吗”,如与副词“难道”搭配,语气更为强烈;说理一般用“嘛”和“呗”;招呼、应呼用“喂”;揣测用“吧”。

    ②表情语气

    表情语气是谈话中表现的感情。如赞叹、惊讶、不满、兴奋、轻松、讽刺、呵斥、警告等。赞叹用“呵、啧”,句中常有“多”字搭配;惊讶用叹词“啊、哎、哟、咦”

    ;叹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嘘、啊”;醒悟用“哦”;鄙视用“呸”,等等。

    ③表志语气

    表志语气,就是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表示某种态度。如肯定、不肯定、否定、强调、委婉、和缓等。肯定用“得了(是)……的”;缓和用“啊、吧”,语气显得平淡,不生硬;夸张用“呢、着呢”。

    (2)改变不良的习惯语势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正因为有了语言,才丰富了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应该看到,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某种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习惯语势,因此要尽早克服那些不符合语气要求的习惯语势。

    有的人讲话声音变化很大,总是一开口声音很高、很强,到后来越说越低、越弱,句尾的几个字几乎听不到。这种头重脚轻的语势使语意念混,容易造成听话人的疲劳感。有的人讲话,总是带有一种“官腔”,任意拖长音,声音下滑,造成某种命令、指示的意味。有的人讲话,则喜欢在句尾几个字上用力,使末一个字短促,语力足,给人以强烈感、武断感,容易让人不舒服。

    把握语气主要是做到句首的起点要参差不一,句腹的流动要起伏不定,句尾的落点要错落有致,这样就能使语气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正确地运用语势,就会对每句话的表达从语意上给以具体把握,这种把握是驾驭语气的基本内容。

    (3)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气

    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环境和不同对象的语言交流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多种形式,做到适时而发。

    ①因地而异

    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场合不同,应运用不同的语气。在谈话的场合和演讲的场合、论辩的场合和对话的场合、严肃的场合和轻松的场合、安静的场合和嘈杂的场合等等,都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语气。

    ②因时而异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会产生正确有效的效果。

    ③因人而异

    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语气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话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话者,才能同向引发,如,是喜悦的会引发出对方的喜悦之情,是愤怒的会引发出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话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判断说话语气的依据是一个人内心的潜意识。语气是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表达技巧。

    男人掌握了丰富、贴切的语气,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不时对听话人产生正效应,从而赢得交际的成功。

    5少说为佳,避免口不择言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的男人,说话谁不会?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着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

    一客人听到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

    “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

    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说话是简单的事吗?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假思索,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随意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

    “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

    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而说真话,说实话更难。

    春秋时,齐国的晏子经常劝谏齐景公。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暴死,齐景公大怒,命令手下把养马人用刀肢解。这时,晏子刚好在齐景公身旁,见手下持刀斧而进,晏子说:“大王,先让我代您说说这养马人所犯之罪,然后再处死他,这样才能让他心服。”齐景公说:“可以。”晏子就开始历数养马人三大“罪状”: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死罪之一;死的是国君最喜爱的马,这是死罪之二;你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闻知,必定怨恨国君,邻国闻之,必轻视我们的国家,这都是因为你使马死了造成的,你真是罪有应得呀!齐景公明白了道理,说:“把养马人放了,不要因此伤害了我的仁政。”

    如果晏子不绕着弯子让齐景公明白人比马更重要,而且直接指责齐景公做得不对,不应为一匹马而去杀人,那么,气头上的齐景公不仅不会听从,甚至连晏子自己也可能因直言而获罪。由此可见说话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说话讲求一些技巧,这是男人需要学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

    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老练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晏子很会说话,但前提是坚持了原则。男人不应为技巧而牺牲原则和人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