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青山-老陈故事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那故事,或如长河激浪,或如潺潺之水;或如高山,或如峡谷;或如一株参天大树,或如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或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或如一个吃人的魔鬼。罪恶的故事被人诅咒,平淡的故事随风逝去,美丽的故事被人传颂,并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近日,笔者在银川市税务局采访,听到人们热情叙说“老陈的故事”,一个、两个、三个……愈听,愈觉得老陈的故事是那样动人,那蕴含的深深情意,那显示出的凌然浩气,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老陈”的名字叫陈诚友,本是银川市税务局城区分局的局长。

    一

    现年52岁的陈诚友当过工人、当过兵,转业到税务战线已经24个春秋了。朴实厚道的他从外表看可以说极不“起眼”——一个地地道道的老税务人员形象。论职务,并不高,只是个分局局长,然而,他不但在城区分局,就是在全市税务人员中,威望也是很高的。他赢得人们信赖、尊敬的原因之一,是他那无私无畏、以身作则的精神。

    1990年,上级要求抓好零散税的征收。所谓零散税,就是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在街头巷尾,在市场角落,追寻着去征收那些千方百计躲避税务人员的无证小贩那1元2元的小额税款。这是一项十分棘手而辛劳的工作。陈诚友十分认真,他不但及时做了安排,且将自己分在人秘股,压了同样的征收任务。许多人不同意这样做,说陈局长要管理全局,担子重,再说50来岁的人了,年纪不饶人,就不定死任务了。可陈诚友不行,他说:“领导不带头,群众怎么干?”年三十晚上,家家团圆吃年饭,陈诚友还领着几个“兵”在街头收零散税。天气十分寒冷,手指头冻得都撕不下税票,可他们还是一条街一条街地转……

    有一次,他们查到南门外一家旅店,发现店里住着不少羊绒贩子。这实在是个好税源!可这帮羊绒贩子精猾得很,白天在外做生意,连晚上都躲得迟迟才回店,税务人员几次都扑了空。这天晚上,陈诚友先带着几人在街上转着收卖红薯、卖水果、包阳台等的零散税,晚上10点以后,他们直奔那家旅店。到店后,大门口留下人看守,其他人迅速分头去堵羊绒贩子。这次,羊绒贩子一个没漏网,耳尖的听到税务人员来了想溜时,在大门口被挡了回来。

    但在目前国人的认识水平下,要让他们顺顺当当地纳税是不可能的。陈诚友就苦口婆心地给这些羊绒贩子讲为什么要纳税的道理,直讲得有些人脸上露出愧色,主动掏出了钱。

    然而,也有胆大的“生瓜”,他们认为我做生意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你税务人员横插一扛子进来非收我们的钱还叫有理?你是依法办事,但你跟公安局一样吗?别看你也穿着制服戴着大盖帽,可你没枪没手铐没电警棍,我怕你什么?

    收到最后,剩下几个“刺头”,死皮赖脸,软磨硬抗,任你怎么说,就是不掏钱。陈诚友还在耐心地做工作,可其中一个家伙仗着几分酒劲,劈手揪住老陈的脖领子,叫喊道:“你还啰唆什么!你是局长又怎样!我们就是不缴!快滚回去,不然揍扁你们!”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其他羊绒贩子怕把事闹大,赶紧上前去拉那个家伙。陈诚友沉着冷静,毫不畏惧,他义正词严地说:“小伙子,我是当兵出身,你这点把戏我根本不在乎!告诉你,该上的税你非上不行,一分一厘也别想漏掉!”面对陈诚友两道利剑似的目光,那个家伙胆怯了,最后还是如数缴了税。

    这一次,一直折腾到晚上两点多,但收了可观的税款。

    有句话叫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际上,此话不假。大家看到老局长这么全身心地征收零散税,还有什么说的?机关的同志想方设法找税源,四面出击,超额完成了当年的零散税征收任务。以后几年,他们局也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地区税务局每年都要为职工搞一些福利事业,如拉土豆、买苹果之类。到出产地去买,图个物美价廉,既让职工吃上优等品,又能少花些钱。只不过,这些东西出产地都较远,有的甚至在数百公里外的乡下,前去拉运的人要经受一番辛苦。每次搞福利,陈诚友都亲自前去。他去了,不是指手画脚地指挥一下,“拍拍板”,而是身先士卒地扛麻袋,装车、卸车。卖土豆、卖苹果的人怎么都不相信他是局长。一个管几百号职工、1000多个企业、4000来家个体工商户的堂堂局长会是他这个样?此次,笔者前去采访时他正在烤电。据介绍,他从1991年起就患有骨质增生,可他一直忙于工作,没上心看,直到今年国庆前,他给职工去拉苹果,又不由自主地往车上扛苹果筐,引起病情加重,致使腰上的骨刺严重地压迫坐股神经,痛得他三天三夜睡不成。扎针、吃药、烤电,三管齐下,病情稍好一些,他就又来上班了。

    在城区税务局,我看到了一份陈诚友的先进事迹材料,上面这样写道:“……他在全局干部眼里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实践者。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他首先自己做到,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每一个同志。他经常提前半小时上班,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星期天、节假日,他也总要到办公楼看看,走廊电灯关了没有,门窗是否都关好了。同志们都说局长爱税收事业胜过爱自己的家,确实是以局为家。”

    作为领导干部,起一两次带头作用不难,而长期坚持去做,就十分难了,也就绝非故作姿态地“表现”,而实实在在是优秀品格使然,共产党员的党性使然,坚强的工作责任性使然。有些事虽然较小、较琐碎,但它闪耀出的却是灿烂的光辉。

    二

    毫无疑问,陈诚友该归于工农干部行列。所谓“工农干部”,即意味着能吃苦耐劳,克尽职守,但因文化不高而决定工作能力较差,升迁也较慢。尤其是在90年代的今天,工农干部当一把手已十分罕见。据说,银川市税务局下属的分局局长都是大学生,陈诚友是唯一一个例外。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他们局的工作能搞好吗?换句话说,陈诚友在管理上行吗?虽说与他的资历相比,他担任的职务不算高,但责任大,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都较高。

    事实是,几年里,这个局率先推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工作都走在了基层分局的前面,税收连年超额几百万元。

    原因就在陈诚友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里。他说:“现在当领导的,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清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去做。要不然,你就没法当领导,就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源于这样的思想,陈诚友格外重视学习,国家税法,有关税收的各项政策,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理论,他都及早而认真地学习。他还注重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甚至国外税收情况,他也设法去了解。他牢牢告诫自己:在改革开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观念一定要解放、要更新,工作中一定要有探索性。就因为这样,这几年里,他们局得以推出几项大担的革新举措。

    1987年以前,城区税务局的税收也是按传统的行业化管理的。这种管理的一个极不完善之处,就是专管员管理地片大,容易造成漏户和征管死角。试想,银川城区方圆几十里,分行业的纳税户散落在各个地段,一个行业几个征管员,怎么能跑过来呢?陈诚友看似是个粗人,其实粗中有细,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个办法:按地段管理!把城区划为几片,成立几个税务所,在较小的范围内挨户征税,不就既不用跑路,又能管细了吗?开会一讨论,大家认为是个好办法,于是立刻打报告,很快得到批准。实行按地段管理后,这个局的征管工作上了一个台阶,明显减少了漏户,税收额增加不少。

    事物的发展都有个渐进的过程。实行按地段管理后,虽然比按行业管理效果好得多,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专管员一人到户,集征收、管理、稽查等一身,容易形成专管员耀武扬威地一人说了算,造成人情税、关系税等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又成了陈诚友的一块“心病”。正在这时,他们听到外地有一个单位实行了一种叫“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办法。这种办法即:将整个税收分为三个方面,一些所专门负责日常税收管理,同时组建专门的稽查队进行纳税检查,再有一个所专门负责税款征收。这种办法,增强了税收征管中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使税款及时地上解入库,有利于税务人员的廉政建设,也使税收征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这是一个好办法!陈诚友高兴地笑了,他立刻带人到那个单位学习、考察,回来后,经市局同意,在银川市率先建起了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体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时代的车轮行进到1991年,微机管理进入中国税收的发达地区。陈诚友获得这个信息又坐不住了,在一次全市税务局长会上,他又开了一“炮”:银川市的税务管理也应上微机!这个老陈,比年轻人还急!上级领导这样欣喜地想着,愉快地给予支持,并把城区税务局列为试点单位。陈诚友精神振奋,一边派人到外地学习,学习回来即办培训班,他自己和大伙儿一块认真学习微机技术;一边积极引进微机,同时筹集资金对机房进行改造装修。在安装征收柜台微机工作台那天,他连中午饭都顾不得吃,直到把6个工作台一一安装完毕。现在,这个局已全部实现了微机开票,再没有了那种每到月底纳税人焦躁不安地排队等待开票的现象。而且,各种征管资料和个体户纳税资料等也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税款征收和资料查询现代化。1992年6月,西南、西北地区微机开发现场观摩会在他们局举行,国家税务局及自治区税务局的领导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表扬。

    陈诚友得到了这样的评价:“陈局长既是革命老黄牛,又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是宝刀不老、宝刀常新啊!”

    三

    人们一般都知道,税务人员想吃点、喝点、拿点,那是再方便不过的事,尤其对陈诚友他们那种专管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务人员来说。因为,个体户巴不得你税务人员吃我点、拿我点,从而吃小亏占大便宜,你好给我少上税。可见,税务工作的廉政建设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一局之长的陈诚友,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重大,所以他每次开会都讲廉政建设。他们还专门聘请了廉政建设监察员,并设立了两部廉政建设举报专用电话,三个举报箱。

    然而,你可以不去吃请,不去参加企业的开业典礼、年终总结会(这些活动一般对“特邀人员”有“红包”相赠),可人家暗地里送来东西咋办?

    陈诚友是这样做的——

    那是1988年秋后的一天晚上,夜色非常浓重。陈诚友刚进家门,随后就来了两个人,脸上浮动着殷勤的笑容,操着陕西腔热乎乎地说:“陈局长,你好!听说你是陕西老乡,我们今天是特意来看望你的。”出于礼貌,陈诚友招呼两人坐下,并给沏了茶。但他心里琢磨:这两人来干什么?寒暄了几句后,那两位陕西老乡拐弯抹角地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他们拉来了几车苹果,想在银川销售,希望“老乡”多关照,不要让税务人员收他们的税。说着,便从所带的包里拿出了高档香烟和酒。向来给人以宽厚长者印象的陈诚友一反常态地变了脸色,厉声道:“这是干什么?拿去!”可那两人不等陈诚友将话说完,早已麻溜地站起,忙不迭地说道:“小意思,小意思。陈局长留步、留步……”一边飞快地拉开门走掉了。陈诚友十分生气,真想一脚把那些好烟好酒踢翻。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将烟、酒提到纪检组,说明情况,并黑着脸吩咐道:“找到那两个卖苹果的陕西人,该收多少税,一分不能少!”

    还有一次,陈诚友上班打开抽屉,一块高级女式石英表映入他的眼帘。那表金灿灿的,走得很准,“噌噌噌噌”的声音清脆悦耳。旁边还有封信。是他们局里的一位职工所为。信里讲到自己住房的困难情况,希望局长能在这次分房时帮助解决。

    陈诚友是市局分房组成员,有说话权,他也了解到这个职工住房困难,该分给房子,心里早就有了谱。尽管他反感送手表这种做法,但他理解那位职工渴望得到住房的心情,也知道这是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下的一种不得已之举。他心情沉重地默默坐了许久。这次,他没有公开这件事,而是悄悄将表交给纪检干部,嘱咐把表退还给那位职工,告诉不必这样做,该分的房子一定能分上。后来,这位职工果然分到了满意的住房。他不便说什么,但打心里感激和敬佩自己的老局长。

    当然,就因为陈诚友是局长,给他送礼的也就不只这两次;也因为陈诚友格外重视自身的廉洁自律,他拒收的同样不是这两次。

    在采访银川市税务局高富平局长时,高局长颇动感情地谈到陈诚友的廉洁情况。他说,陈诚友家给人突出的印象是清贫:一台旧且小的电视机,几件旧家具,再没有什么了,局外人根本想不到那是税务局长之家。

    可以说,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是一种财富,没有,也是一种财富。有了这样就会没有了那样,有了那样就会没有了这样,就看你如何选择。

    四

    陈诚友的故事还很多很多,比如扶持危困企业,关心帮助职工,等等,但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再一一细述。然而我们希望,像老陈这样的税务官多些、再多些,老陈的故事给人们以更多的启迪、鞭策。

    陈诚友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多次获得“先进”“模范”之类的荣誉称号。他无愧于这些荣誉,这些荣誉在他的人生档案里,将熠熠闪光,永不褪色。

    就在笔者采访陈诚友之时,上级领导机关下文调他到银川市税务局,负责局工会的工作。我问他,到了局工会准备如何干?他说:“咱是个受过党教育多年的人,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论干什么,都一定要干好!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再干不了几年了,所以更应该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做出贡献。”

    陈诚友的这一席话,多日后仍清清晰晰被笔者记忆——连同他那忠贞而神圣的神情,那略显苍老而坚毅的面容……

    (1988年12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