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脸憨厚、慈爱与关切的神情,盘腿坐在农家百姓的土炕上,热情而亲切地与农民们谈论着吃穿、冷暖和防病治病等普通的生活话题。谁能想到,这个外表很朴实的山东来客,会是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过世界金奖、上过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一个具有世界级声望的人物。
他叫张兴惠,山东省济宁脉管炎研究所所长、济宁脉管炎医院院长。
张兴惠的一生与脉管炎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童年是在饥饿、战乱和病灾不断的旧中国度过的,因此,他对人间的贫困、苦难有着深深的体验。他最忘不了的,是他一个本家哥哥的病痛与惨死。他那个患脉管炎的本家哥哥双足溃烂生蛆,白骨裸露,整天痛得号叫不止。为防止病菌传染,族里人硬将他那本家哥哥活埋了。当时才8岁的张兴惠便立誓学医,拯救像他哥哥那样的脉管炎患者解放后,张兴惠光荣入伍,并有幸担任了卫生员。其间,他苦读医书,获得了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然而好景不长,在那个浮夸成风的特殊历史时期里,他因以赤子之情写了几句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生活疾苦的诗而被打成“三反分子”,被迫离开部队。“文化大革命”时,他两次被投入监狱。后来为了避难,他流亡到了东北的林海雪原。但不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在监狱还是在“与狼共舞”的大兴安岭,他都未中断对脉管炎医治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兴惠得以平反,他的脉管炎新疗法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了脉管炎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
脉管炎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疑难病症,被称为“二号癌”。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受阻,导致手足缺血而溃烂、坏死。传统治疗脉管炎大多采用活血化瘀或做截肢手术,但不能根治,造成很多患者残疾,有的难以治疗者甚至死亡。张兴惠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脉管炎“新疗法”不仅溶解血栓,更治疗引起脉管炎病症的血管植物性神经麻痹,标本兼治,能根除病灶,彻底治愈,经鉴定,临床治愈率98%,有效率100%,且不截肢。此外,“新疗法”对静脉炎、静脉曲张、雷诺氏病、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缺血性心脑疾病的治疗,均有显著效果。
张兴惠研究成功的新法治疗脉管炎科研项目,曾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994年又获得了国际发明协会特设的“国际人类健康杯”金奖,第85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97年获得了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张兴惠也因此荣幸地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兴惠开始收诊病人后,一个个脉管炎患者在他的新疗法下奇迹般地被治愈。消息不胫而走,各地的脉管炎患者闻讯而来,其中包括级别很高的领导人和不远万里而来的国外患者。为方便患者就诊,张兴惠在许多地方设立了分院或医疗点。如今,以张兴惠为院长的山东济宁脉管炎医院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脉管炎专科医院,张兴惠的脉管炎新疗法经过济宁脉管炎医院和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香港以及美国洛杉矶、瑞士日内瓦等地设立的分院或医疗点,造福于国内外千千万万的脉管炎患者,治疗脉管炎患者及其他四肢血管病患者达9万多人。
可能是与他的贫苦出身有一定关系,更兼他出生在孔孟之乡,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熏陶,特别是仁慈博爱思想的滋养,同时又多年受党的教育,造就了张兴惠对贫苦百姓深切的同情与赤子般的情怀这一可贵的品质。
脉管炎是个“富贵病”,一旦得上了,治疗相当困难,治疗时间要长,营养要能跟得上,医药的费用又很高。到张兴惠他们医院就诊的脉管炎患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贫困的农民,患病后没钱医治,结果病情越拖越重,要想治愈,所需医药费就相当高了;另一部分人经济条件虽好一些,起先也有或多或少的经济积蓄,但因治疗不对路,也曾东奔西走地四处求医问药,结果病没治好,钱却花光了,不少人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再要治疗,经济上已是千难万难了。所以,许多脉管炎患者找到张兴惠他们医院诊治时,虽然能看到治愈的美好前景,却因无法筹到所需的医药费而哀叹、流泪。但张兴惠院长没有让他们失望,不管是什么情况的患者,凡是来就诊的,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经济困难的,就酌情减收或免收医药费。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从建院收治病人至今,扶贫帮困性地减收医药费达3600万元,还有很多特别困难的患者纯粹给予了免费治疗。
张兴惠及其济宁脉管炎医院以医疗诊治来扶贫的面非常广,全国各省区都有贫困的脉管炎患者受惠,而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是在陕北建立门诊部和分院,并通过其造福于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贫困脉管炎患者。
事情是这样做起来的。
陕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因高寒等原因,陕北也是脉管炎病的高发区。陕北有个横山县,临近宁夏、内蒙古,这个县的县医院规模不大,但医务人员在事业心、责任感和医疗技术方面都很过硬,是陕西省县级医院中的佼佼者。然而,该院的领导和医生们有个极大的苦恼,那就是对本地多发的脉管炎病不能做到很好的治疗,更做不到根治。尤其是陕北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那些脉管炎患者倾家荡产治来治去还治不好,做医生的真是无言以对。
事有凑巧,恰好横山县有一位田副县长是山东济宁交流来的干部。这名田副县长得知横山县医院在治疗脉管炎上的难处后,即与张兴惠联系,寻求帮助。经过考察了解,张兴惠对横山县医院很满意,于是,西北第一家脉管炎新疗法联合门诊(济宁脉管炎医院与横山县医院联合门诊)就于1994年在横山县医院正式挂牌开诊了。
这家门诊部完全属于扶贫性质,药物和技术由济宁脉管炎医院提供,所得收入都归横山县人民医院。张兴惠对陕北老区人民有着深深的情感,他说:“陕北为中国革命做出过突出贡献,老区人民缺医少药,我们有责任予以帮助。”因此,在确定建联合门诊后,张兴惠就热情相邀横山县医院派大夫到济宁脉管炎医院实习,联合门诊开诊时,又选派了济宁脉管炎医院3名骨干专科医生去横山共同坐诊,并无偿送给横山县医院价值50多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材。
新法治疗的神奇效果很快便显现出来。在联合门诊开诊后的日子里,人们惊异地发现,过去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可见效甚微,新法治疗后,病情好转很快,有的病人不多日就出院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很快传遍四方,患者便源源不断地前来,其中包括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古许多毗邻省区的患者。由于病人增多,两年后,他们又将联合门诊扩大为济宁脉管炎医院的分院,以便更好地为大西北的脉管炎患者治疗、服务。
张兴惠事务繁忙,但心系大西北。1995年8月,他刚从巴黎载誉归来就风尘仆仆地赶到横山义诊,又带了许多药品,并赠送横山县医院一辆崭新的救护车。第二天,他不顾旅途劳累,冒雨到几十里外乡下为一个叫郭殿亮的重症患者出诊。郭殿亮患脉管炎已8年,一条腿截去了,另一条腿又生坏疽,烂了一多半。打开绷带,只见郭殿亮的右脚掌已全部溃烂,脓血四溢,一条条蛆在创面爬动,恶臭难闻。张兴惠用镊子将蛆一个个夹出,将浓水一点点挤掉,然后小心仔细地洗净患处,最后给敷上他研制的特效药。张兴惠告诉郭殿亮,保证治好他的病,费用全免。看到郭殿亮家一贫如洗的景况,张兴惠又掏出300元钱让他买些营养品,并把自己带的铺盖也送给了郭殿亮。郭殿亮感动得号啕大哭。此后,张兴惠还多次过问和看望郭殿亮的医治情况,先后5次捎钱给郭殿亮,共计给郭殿亮家钱3400元,以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3个孩子的上学问题。
张兴惠在陕北坐诊时,除了尽量给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医药费,还不由自主地一个又一个地给钱,让他们买营养品滋补身体。石培文和马浚泽是陕北当地的两位贫困患者,张兴惠免费给予治疗,并分别给了300元;他减免了内蒙古杭锦前旗安树华的药费,又给了几百元营养费;他减免了宁夏患者王兴运的药费,又给了800元钱;清涧县15岁的小韩翠家境贫寒,听说张兴惠到横山义诊,向同学借了240元钱,专门来找张兴惠看她的脉管炎病,张兴惠免去了她全部治疗费用,又送给她3个月的药,给了800元钱,临了派他的司机用小车把小韩翠送回了家……张兴惠这几年里究竟给了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贫苦百姓多少钱,谁也说不清,跟随张兴惠到陕北义诊的济宁脉管炎医院的一位有心者说,仅他粗略估计,不低于8000元(还有许多时候他不在场,不知道),而这些钱都是张兴惠院长自掏腰包。
几年来,张兴惠几乎每年都要到陕北去义诊,义诊时每天给几十名患者诊疗,还多次为重患者出诊;联合门诊(后来为分院)开办以来,他共派出20多名专科医生到陕北坐诊,传授医术;他们无偿支援横山县医院药品、车辆、医疗器械等总价值300多万元;共为贫困、特困患者减免医药费六七十万元。张兴惠院长还再三嘱咐横山县医院负责人:“不要顾虑药费,能出的则出,实在没钱的,看情况减免或免费,减免的费用都由我们来承担。总之,没钱也要治病。”
在医疗扶贫的同时,张兴惠还从文化教育、科技知识、信息传递、水利建设等方面对老区人民进行支援。他拿出4万元,设立了横山县的“教育奖励基金”;他从自己的工资和奖金、稿费中拿出15万元,连续三年为横山全县280个行政村每个村各订了1份《农民日报》和《山东科技报》;他为横山县的“甘露工程”捐资10万元。
1997年9月,正在横山扶贫义诊的张兴惠得知该县一个叫龙城峁的村自然条件差,大旱之年吃饭难,饮水更难,人畜饮水要用驴到几里外的山沟里去驮,农民生活十分困难,便前去了解。考察了解后他毅然决定,向龙城峁资助16万元,并赠送了两台推土机。龙城峁村用张兴惠院长资助的钱修建了2座抽水站和多个蓄水池,用于人畜饮水、浇灌耕地及果园,用推土机推平了200多亩沙丘,使该村人均达到了1亩以上的水浇地,并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近几年陕北连续干旱,但龙城峁村因有水浇地而家家有多种新鲜的蔬菜吃,连年人均产粮过吨,加上开展多种经营,人均年收入由几年前的800元,增加到了2200元。
张兴惠到龙城峁村时,看到该村小学房屋破旧,又投资6万元,帮助新建了学校。该村村民为感谢张兴惠院长的无私帮助,为他的义举建立了纪念碑,并将该村小学改名为“兴惠小学”。
张兴惠在陕北横山逼近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和投资改建龙城峁小学,还给县上其他乡镇的白龙畖小学等好几所学校捐过款,且一捐就是几千元。另据悉,他在科技和文化扶贫上还多有义举,他还自掏腰包数年为革命老区江西瑞金和井冈山等市、县的农村赠订《农民日报》和《山东科技报》。
为了更方便和有利于服务与治疗陕北及周边其他省区的脉管炎患者,2001年,张兴惠将原设在横山的分院移建到了条件更好的榆林市。这年的9月初,张兴惠第七次到陕北扶贫义诊。这次,记者有幸与张兴惠院长数天在一起,目睹了他义诊和扶贫的“风采”。
张兴惠院长在义诊的日子里,每天都早早来到医院,仔细地给每个患者诊治。有时病人太多,他就不休息了,中午吃完饭就看,直到晚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几乎每天下午都很晚才下班。义诊中,他还手把手地给榆林分院的医生传授医术,讲解医道;对患者的病情问得十分细,并详细地解释为什么要注意休息、配合治疗等。再就是减免医药费。来诊治的患者只要讲到家里如何如何困难,张兴惠院长就会说“减点儿减点儿”,或者是“免了吧”。宁夏海原县的一位妇女来看病,分院的领导已给减了医药费,张兴惠院长听说这位妇女家里有两个孩子分别上大学和中专,就安顿“再减点儿”。
还有两个细小的方面十分令人感动。张兴惠院长义诊10天一直在分院食堂用餐,每顿都是与医生护士一桌10来个人,简单地吃白米饭、三四个家常菜、一盆汤,或者连那三四个菜也没有了,干脆来一盆大烩菜,餐餐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不是分院不调剂伙食,是张兴惠院长不让。他爱抽烟,抽的是与农民一个档次的一盒几毛钱的烟,每逢有人问他怎么抽几毛钱的烟,他总是笑着说:“抽烟吗,能冒烟就行。”而实际上,他是为了节省,把节省下的钱都用在了那些让他心痛的困难者和患者身上了。
义诊后,张兴惠院长又专门去了一趟龙城峁村。此番前去,一是看看龙城峁的变化,二是为新落成的“兴惠小学”揭牌。质朴的龙城峁村村民敲锣打鼓地夹道迎接他,“兴惠小学”的师生更是热烈欢迎他。看着新落成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张兴惠院长高兴地笑了;在平展展的穗大粒饱的糜谷和玉米地里,张兴惠院长兴致勃勃地让记者给他照相。龙城峁村有个革命老人白纯洁,70多岁了还坚持为村里义务修路、绿化荒山,张兴惠十分感动,当即给了老人2000钱,并关照老人要多注意身体。
张兴惠院长离开龙城峁村时,村民们一直把他送出几里远,最后就在山梁上望啊望……浓浓真情化甘霖,拳拳爱心织锦绣,张兴惠院长的扶贫义举,深深地感动着老区人民,老区人民在高山上给他立了碑,更在心中建立了丰碑。
(2001年10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