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分享一座城市的辉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彭斯远评《国色重庆》

    重庆直辖10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每一个重庆人,或到过重庆的人所得出的共同结论。

    但是,若真的要你说说重庆到底怎样巨变,即使你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也未必能说到点子上。或许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审美疲劳,即长期居住在同一座城市,对周边环境的变化习以为常,观察者对观察对象也就逐渐显得麻木而找不到多少感觉了。可是,北京作家何建明以一个外地人的眼光,用全新视角来观察和审视重庆,所得结论就与我们的感受全然不同。

    最近,有机会从一个朋友那儿读到这位作家即将在重庆出版社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国色重庆》的清样,不仅感到格外欢畅愉悦,而且心灵受到的巨大震撼。我以为,这部近40万字的洋洋大著乃是近年礼赞重庆的成功之作。为了和作者一起分享中国第四直辖市——重庆的美丽芬芳,我想,我们每一个重庆公民是不应轻易错过阅读此书的机会。因为该书带给你的不仅是快乐,而且更是作为一个重庆公民的光荣和自豪!

    作为鸿篇巨制的《国色重庆》,最根本的创作目的自然在于表现重庆直辖10年的辉煌伟业。但是作者却并不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直辖10年的狭小范围,而是尽力把10年巨大成就,放在近百年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广阔背景上去加以表现。

    所以该报告文学开宗明义第一章,不但以宏大气魄描写2007年3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为重庆勾绘关于建立西部增长极的宏伟蓝图,而且描写90年前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也曾以如椽巨笔在其《建国方略》中写下了要在长江黄金水道“下起武汉,上达重庆”的三峡水面上修筑大坝。两位巨人为了改变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面貌而把建设的目光撞击在重庆这块宝地,同时用这撞击所爆发的思想火花去照亮重庆人民前进的方向。

    不仅如此,该报告文学还告诉读者: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历来都沐浴在时代伟人和革命领袖发出的灿烂阳光之中。毛泽东两次到重庆——

    原来在抗战胜利后,一心想挑起内战的蒋介石曾以“合法政府”“元首”身份多次电邀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前来重庆谈判。他不相信共产党的领袖会亲来陪都“自投罗网”,但毛泽东却以非凡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气魄,选择在1945年8月的一天飞越秦岭而抵达山城。毛泽东这大义凛然的行动,不仅在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庆谈判”会议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他还在重庆红岩村写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不朽诗篇。

    毛泽东第二次来重庆的时间,则是1958年3月28日。诗人们把这个日子称为“三月的春风,三月的阳光”,寄托了领袖对重庆更为深刻的谋划与祝福。

    此前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因极目西望、浮想联翩而创作了《水调歌头》。该词的结尾5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正是对包括神女峰在内的重庆自然风光及其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诗意描述。毛泽东此次再度来重庆,是带着科技人员前来落实三峡工程如何尽快上马问题的。报告文学既严肃而又很具人情味地把领袖的英明决策表现出来,让人读来颇具幽默感和亲和力。

    继毛泽东之后,我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为进一步实现共产党人“高峡出平湖”即三峡工程之伟大构想,而于1985年1月19日谋划建重庆直辖市。自然,此一伟大决策,乃是建立在他对重庆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邓小平年轻时怀抱救国救民伟大理想从重庆起步到法国留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又在重庆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对重庆的认识和感情之深厚,由此可想而知。而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又将邓小平的决策转告给四川省的党政领导,从而一步步把建设我国第四个直辖市的历史进程引入了科学的法制轨道……

    《国色重庆》是一部全方位检阅重庆直辖10年建设成就的大书。它除了写伟人和领袖,同时还以洋洋洒洒的笔墨尽情叙述凡人的故事,其中包括重庆的历届党政领导,和为改变重庆直辖前落后面貌而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民营企业家等各类人物付出的辛劳,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惊天动地的业绩。

    接下来,该报告文学的其余章节更以极其充实丰厚的内容和众多鲜活感人的材料,对山城的立体交通发展,企业为扭亏转盈所实施的各项有力的改革措施,库区干部为破解三峡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而演绎的种种催人泪下故事,以及开始站起来了的众多山城美丽女性所展现的种种人间奇迹,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书写和描绘。

    虽然作者为写此书而多次亲临山城深入生活并到基层第一线做细致入微的访问调查,因而所获材料甚丰,但极为难得的却是,作者并不单纯客观地罗列所获第一手资料,而是将上述生动事实包裹在融汇着历史、文化、哲学和民俗等多重元素在内的精彩议论之中。如此将叙事、状物、抒情和政论予以有机结合,不仅让报告文学对读者视觉产生强大冲击力,而且显得气势磅礴,颇具夺人心魄的史诗风格。

    比如关于重庆的交通,《国色重庆》不仅写了重庆人为实现“半小时主城,八小时重庆”的目标而在两江隔开的大山丛中建设了许多隧道和高等级公路,同时还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架设了不少彩虹般的大桥。但是,作者在写这一切之前,却抽出笔力通过颇有文化含量的议论,十分从容地把修路造桥的极端重要性予以了有力烘托。

    对此,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关于重庆,无论你用什么词汇描绘她的特征,上帝早已把她铸成一座与江与水密不可分的山水之城……山是城,城是山。城在水中走,水在山中穿。这就是重庆的地理特性,是全世界无数大都市不可比的‘独美’。”可是,重庆的这一“独美”,就要求它必有“独险之路”。但昔日重庆恰恰缺乏这一“独险之路”。重庆古属巴蜀之地。诗仙李白曾仰天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庆行路既然这么难,为了把她建设成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为什么不应该快快修路呢?报告文学通过如此融哲理与诗情于一炉的议论,便为下文关于交通建设的多姿多彩描写做好了坚实有力的铺垫。

    再如,关于重庆的美女,也是让《国色重庆》颇为出彩的美妙一笔。因此,作者在名为“美色遍地”的第五章里,为读者和盘托出了包括被广大市民誉为“中国阿信”的“火锅皇后”何永智等女能人的可歌可泣动人事迹。但是在描述何永智之前,报告文学却不惜笔墨对著名的重庆美女现象,予以了充满民俗色彩的幽默解读和诗意诠释。如此进行艺术处理,便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含量和由此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

    你看,对重庆美女,作家何建明是这样评价的:“都说重庆的女人美,美得让全世界的男人流口水,美得让全世界的女人生妒忌。是的,重庆的女人之美,你可以一眼看去便能产生好感,产生美感,产生饥渴感……”“不过,你也不要轻易得罪了重庆美女,她们对你好,可以捧一轮太阳给你;恨你时,皱的柳眉是弯刀,落的泪也像出弓的利箭。她们爱你恨你,都能要你的命。”

    鲁迅说过,能生才能杀,能憎才能爱。在何建明眼里,重庆女人就是这样爱憎分明的人。重庆女人美,除了身材、外貌、穿着和打扮的美之外,何建明更看重她们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美。当然,在这基础上,报告文学还对重庆女人美的产生缘由,予以了谈笑风生和幽默机趣的品评议论。这些充满人文精神的生花妙笔,都为作品平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2007年6月1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