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科学发展观 时代大主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任时评《永远的红树林》

    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新作《永远的红树林》篇幅不长,主题却特别重大。这个作家特别能够抓住我们时代的脉搏,以重大题材重大主题来震憾人心,发人深思。《永远的红树林》也不例外——通过描述青年学者梁言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苦苦探索“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的历程,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强调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的经济建设才能走健康之路,才能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永远的红树林》从红树林与海岸唇齿相依的和谐关系入手,推出了梁言顺的“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讲述了一个青年学子为寻找一条中国经济建设科学之路,敢于挑战流行观念,敢于坚持真理的故事,讴歌了一种献身真理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精神。我们知道,梁言顺同志十年前就提出了“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那是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有价值的思想。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们并没有多少共识。许多人被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冲昏头脑,一味地片面地不计成本地追求高速度,是听不进一些清醒之言的。我们都是过来人,可以见证那个时代的狂热,也可以想见梁言顺的思想有多么孤独,多么不识时务。好在梁言顺同志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精英”,而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学者,才使我们时代没有失掉一个远见卓识的思想。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时代能够更及时地意识到梁言顺研究成果的价值,也许会更少一些教训。因此,我们在更加深刻体会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及时和意义的同时,也更加认识梁言顺的贡献。

    《永远的红树林》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通过梁言顺同志的事迹,提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什么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处于一个理论创新的好时代,我们占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按一般逻辑讲,我们的时代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时代,但实际上,我们仍然处于特别需要思想的时代。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思想仍然很贫困苍白,与一个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很不相称。我们面对那么多的“理论”“思想”,无论其描述得多么美妙,多么人性,其实都是西方传过来的,有不少是人家的文化垃圾。随便拿来随便套用,后患无穷。我以为,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在为各种各样的西式经济理论和思想付出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学习成本,就是提不出自己民族的发展理论与思想。像梁言顺这样的真正符合国情的理论,我们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认识到。而西方那种“理论”一经提出,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在我们这里成为时尚。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创新氛围。在过去盲目迷信西方的情况下,很难有真正的理论创新。实际上,再好的西方理论,必须中国化以后才能成为有实践意义的思想,才有创新意味。

    我们的时代特别需要梁言顺这样的学者——他们懂当代世界,懂中国的现实;他们有责任心,有科学态度;他们有能力提出中国需要的理论,有能力设计民族的发展模式。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的理论创新也许会是“低代价”的。

    (2004年12月2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