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揪人心肺的力作,一曲深沉激越的赞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孟宏儒评《根本利益》

    虽然我两眼的视力加起来还不到0.6,其中的一只因患视神经萎缩已近失明;虽然医生多次警告,严禁看书、看电视,要看一次也不得超过5分钟。医生还一再叮嘱,要控制情绪,不宜大喜、大悲……然而,当我听说优秀纪检干部梁雨润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我市作专场报告引起了轰动,有一本反映梁雨润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正在市场上热销的时候,我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打破了整日闭目养神、平和勿躁的“清规”,一口气读完了从朋友手中抢来的那本洋洋16万言的《根本利益》。

    老实说,由于近十几年来我从事的是史志编纂工作,公务缠身,很少有闲暇阅读文学作品,对文学界的情况不甚了然,新人新作更接触得少,所以,当我捧着《根本利益》这本书看作者简介,读到何建明是“著名作家”,是“第一、第二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又是“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已出版文学著作23部,电影电视剧作品3部”时,我惊呆了。一方面是为我国文学事业一日千里、人才辈出而惊叹;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多年来疏远了文学,变成了“文盲”而愧疚。有这样的大手笔写梁雨润,肯定笔下生花,会写出非常精彩的文字——这是读之前我闪过的一个念头;读完后,我的观感,书中的人、书中的事在我脑海里掀起的波澜,都充分印证了读前闪过的那个念头准确无误。《根本利益》的确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作者继“教育三部曲”——《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和《恐惧无爱》——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如果说,何建明的“教育三部曲”深刻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从而确立了作者在中国文坛特别是报告文学界的地位的话,那么,他的《根本利益》一作无疑是其创作指向的一次战略性转移。作者在正文前的扉页上写有这样的文字:“这世上,什么人最低微,也最善良?是农民,是中国的农民……农民们在干裂的田野里呼唤春风吹拂,雨露滋润,更呼唤今天的党员和干部们改变作风,为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办实事、干真事!”作者在书的最后所附的“创作手记”中也写道:“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议论和亲身所见所闻的严酷现实,我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我们的9亿农民,及这9亿人引发的农村问题与农业问题。农民、农村、农业所组成的‘三农问题’……关联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市场化进程。”显而易见,他的这一转向不仅是出于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切关注,更重要的是出于作家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同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和广大读者一样,是含着眼泪拜读全书的,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是从5岁就失去了父慈和母爱的孤儿,少年时代跟着姑母(培育我长大成人的恩人)在荒坡上挖野菜的情景和患病后无钱医治的悲苦,常常在我的眼前闪现,所以,我对作者笔下的农民,特别是那些受村霸、地霸加官霸欺凌的弱势群体,倍加关注,分外同情。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阳泉当了教师,后来又进机关当了干部,还被上级选派到县级岗位上担任了单位的领导。几十年来,我对农村的生活生疏了,从来往的农村亲友中得知他们的日子过得仍很艰难,但没想到,解放50多年了,在五星红旗下,在共产党执政的土地上,竟然还有像书中记述的畅春英这样,儿子冤死13年不能入土为安,漫漫申诉路,老伴猝死,两具装尸的棺材伴着她过了一年又一年;像史英俊这样,自己靠勤劳致富,结果被别人设套诈骗,苹果被抢,妻子气疯,违法者逍遥法外,本人却被抓被押;像崔良娟这样,为了争回属于自己的一块宅基地,她风餐露宿,从村里告到乡里,乡里告到县里,最后一级级告到北京,先后上访、申诉了32年,使一个风韵少妇变成了白发老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真应该感谢何建明作家,他大胆地揭示了阳光下的阴影,升平背后的凄凉;尖锐地批评了我们一些地方党政官员的腐败现象、官僚作风和相互扯皮、推诿、拖拉、怕负责任等行径。而这一切,正是当政者需要认真听取和冷静思索的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说:“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作者把江总书记的这段话用黑体字印在书的扉页,足见其用心之良苦。作者为什么要“战略转移”,以《根本利益》为题写这样一部揪人心肺的长篇报告文学?其出发点和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这部书的另一个成就,或者说功绩,是成功地塑造了梁雨润这样一个心里装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被群众称为“百姓书记”和“梁青天”的纪检干部形象。作为以纪实为特色的报告文学,作者没有更多地运用刻画人物的各种文学手段,仅只是如实地记述了经梁雨润解决的十来个案子。但这些案子并非一般的反映干部问题的纪检案件,而都是已经通了“天”,或者领导已做了批示,或者有关部门已做过处理,但就是未能落实、未得到了结的大案、要案,所以当事人还在继续上诉、上访,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如牛负重,成了全县、全地区乃至省内挂号的“告状专业户”。当我们看到迟了13年的葬礼终于在河津市小梁乡胡家堡村姚家那破落的庭院里举行,已是满头白发、眼睛都哭得半瞎的畅春英一步一躬地行进在送葬的人流中;当上访了300多次都没有结果,由梁书记接手后10天内就得到了结,迅速拿到应该属于自己和老伴的9000元抚恤金,胡正来特意来到儿子的坟头,放声哭喊:“儿啊,你在九泉之下睁开眼睛看看,咱家的土窑上又见阳光了!”;当夏县历史上少见的公安、司法和法院3个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合伙欺诈农民的大案被查清,5个主要涉案人员得到应有的惩治,原公安局刑警李将和法院执行厅负责人杨东海等分别受到开除公职、开除党籍处分,并被移交司法机关惩处,受害人史英俊及其所在的王村数十名干部群众,冒着严寒赶来参加公处大会,并激动得热泪盈眶,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当梁雨润几经周折、煞费苦心,解决了裴介镇师村民众葡萄园的用水难题,妇女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自编自演《梁书记是咱百姓的好书记》;当梁雨润荣调运城市委离开夏县的那一天,闻讯赶来的数百名群众突然把县委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有的争着与梁雨润握手、照相,有的挥泪高喊:“梁书记您不能走,我们不让您走!”还有的举着“百姓的好书记”“夏县人民想念您”等横幅挤在人流中……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但凡有良知的人,谁能不为之激动?谁能不对梁雨润的言谈举止顿生敬意呢?尽管这样的干部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太少了,但其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反映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风范。在新时代的创业史中,在新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梁雨润作为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和体现者,必将放射出独特而诱人的光华。

    何建明作家选取拥有9亿之众的农民问题(中国最大的热点问题)作为自己的创作课题进行战略转向,这个向转得好;选取梁雨润这样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时不忘党的宗旨,处处想着人民群众,不惜身家性命、个人荣辱,一门心思为老百姓办实事、干真事的典型作为自己的讴歌对象进行描述,这个典型选得准,写得也好。它像迎面吹来的一股春风,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清新;其也正是历经了81个沧桑岁月的我们的党和我们的人民所殷切期盼的。因此,我认为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是今年中国文坛推出的一部很有影响的力作,如果评奖的话,我毫不犹豫投它一票。

    (发表于《娘子关》2003年第1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